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清风店战役电影全集播放

清风店战役电影全集播放

发布时间:2025-03-08 09:38:01

⑴ 大明宝塔、百货大楼、人民剧院,老照片见证西北古城70年变迁

大明宝塔、百货大楼、人民剧院,老照片见证西北古城70年变迁 秦玉龙/文 解放前的平凉城船舱街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凉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山桥 修建于民国期间的平凉八里桥 1949年7月30日,第一野战军主力进驻平凉城,宣告平凉解放。 立秋后的甘肃平凉城市夜景,可谓是美轮美奂,泾水河畔华灯璀璨,高楼大厦熠熠生辉,漫步在滨河路与城市公园的市民,尽享舒适凉爽、惬意生活。 翻看拍摄于上世纪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平凉城面积狭小、街道逼仄、低矮瓦房、农田环绕是基本场景。彼时的平凉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陇东小城。搭蚂衡据《平凉地区志》记载,1949年解放初期,平凉城区总面积仅有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万余人。70年后的2019年,路网交织、高楼林立的平凉中心城区,总面积已扩展到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3.09万人。 说起地标性建筑,上世纪解放前后的平凉城,我们至今能够在影像资料中看到的,除了高高耸立在城东的大明宝塔,还有老中山桥、老八里桥、老城门楼子、老百货大楼、老人民剧院等 70年沧海桑田,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平凉城市在变,建筑物也在变。如今,有些原来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消失,有些还在,只是换了模样。 解物晌放前拍摄的平凉城墙与大明宝塔。 大明宝塔,俯仰城市五百年 浏览平凉历史影像,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建筑物,除了巍峨壮观的四座城门,就是那座高高耸立在城东的宝塔了。城墙、城门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宝塔依然傲立。宝塔也叫延恩寺塔,因始建于明朝,故又称大明宝塔,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 几百年来,位于城东马道门外宝塔梁上的大明宝塔,作为平凉城的地标性建筑,其形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明代佛塔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崆峒山的凌空塔遥相呼应,堪称平凉「 ”古塔双璧”。「 ”槐荫古塔”(又称「 ”古槐塔影”)被誉为平凉八景之一,为古今文人雅士所津津乐道。 解放前的平凉城东门与宝塔。 解放前,无论是民国记者还是二三十年代传教士拍摄的大明宝塔,始终是平凉城里最醒目的建筑物。它高高耸立在城东高地上,俯视着这座城市500年的风雨沧桑,世事变迁。 据记载,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显然是拍摄者站在知做平凉城外高地上俯拍的。从景色来看,照片估计拍摄于冬春季节,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峦,一片荒凉。那时的城墙尚且完好,宝塔就高高耸立在城郭之内,数十里外都能看到,显得鹤立鸡群,一塔独秀。 民国时期,塔内楼板楼梯被毁,无法攀登,塔院成为兵营,冯玉祥曾在此创办军事学校,培养抗日将士,附属建筑拆除殆尽。 上世纪五十年代,平凉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宝塔六七层被震裂8至10公分,塔刹被震倒。解放后,这里曾设学校或为机关驻地。1963年,被省 *** 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平凉宝塔公园一角。 明清以来,大明宝塔所在地一直是平凉闻名遐尔的风景名胜地,游者乐此不疲。1983年,在此设立了平凉地区博物馆,撒地设市后更名为平凉博物馆。1985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10万元对宝塔进行了维修。近年来又投入巨资全面改造了宝塔梁环境设施,建成了集历史文物、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宝塔公园,免费对外开放。2006年,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平凉博物馆搬迁新址,博物馆变身平凉美术馆。 作为平凉城市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见证之一,500年来,这座皇家修建的宝塔,一直高高在上俯视着平凉城。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如今仰视着平凉城的大明宝塔,虽然仍是平凉地标性建筑之一,但它已不再是城市的唯一高度。 大明宝塔俯仰之间,见证了平凉中心城市建设70年的变迁史。 七十年代平凉城地标建筑——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城市商圈的蝶变 新民路,在平凉城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既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圈,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处洼地。 黑白照片上的这幢建筑物,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平凉百货大楼,它就座落在新民路上,大楼共有五层高,是当时平凉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光回溯到平凉解放前后,从 *** 入城后的庆祝仪式照片上,以及一些保存在档案馆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平凉城,除了解放路有一座三层楼房建筑物,新民路有一座春华楼,再加上城东高高矗立的大明宝塔,其他全是低矮的平房。 六七十年代解放路商业门店。 现年86岁的市民杨国胜回忆,百货大楼是当时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场,经营大小百货、五金、针棉制品和副食品,还有服装鞋帽、文化用品、五金电器、自行车等,商品种类齐全、顾客如云,而且都是凭票证购买。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物资紧缺时期,百货大楼为平凉人民的物资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向纵深发展,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平凉百货大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步步走向衰落。1996年,一座新商厦在百货大楼对面开业运营。几年后,百货大楼变成了「 ”购物广场”。时光进入21世纪后,老百货大楼的周围陆续建起了许多大型商场、超市,无论是商场规模、货物档次还是经营品种,都要比老百货大楼更大更高档更齐全。 如今,平凉老百货大楼旧址上的购物广场。 这些年,随着平凉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中心商业圈正在逐渐北移。柳湖路沿线、绿地广场以及广成路的商业氛围渐浓,大有取代新民路之势。然而,那座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百货大楼,仍然矗立在很多平凉人的记忆中。 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门什字人民剧院。 人民剧院,市民的精神高地 如今的平凉人,很难想象上世纪前半叶的平凉人,都会有哪些业余文化生活?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就连听收音机、看电影,也是少数人的娱乐方式。赶庙会看大戏,估计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平凉人惟一的精神享受了。 史料记载,平凉人第一次看电影是1937年,来自西安的一个旅行团,第一次把电影带进了平凉。平凉解放后,随军电影队在平凉县城公映《解放石家庄》、《清风店战役》等战地纪录片。不过,那个时候的平凉城,没有影剧院,只有「 ”露天影院”。 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露天电影院。 1951年,平凉军分区在县城建起一座「 ”解放电影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平凉第一座电影院。1954年,移交地方 *** 管理,更名「 ”人民电影院”,1962年改名「 ”东方红电影院”。 1957年,在南门什字修建「 ”人民剧院”。1958年,修建华亭安口电影院。1974至1976年,先后建起了灵台县电影院、崇信县电影院、静宁县电影院。1979年,修建地区影剧院、华亭县影剧院。1983至1985年,修建庄浪县影剧院、灵台县影剧院。据统计,八十年代末,平凉地区七县(市)和区直共计有23处演出、放映场所。 如今的南门什字崆峒大剧院。 人民剧院作为平凉最早的综合性演出场所,建筑风貌有点西洋味道,虽然没有后来修建的地区影剧院那么高大巍峨,但它却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更是几代平凉人的精神高地。当时的人们开大会去人民剧院,看样板戏去人民剧院,看电影约会去人民剧院。后来,人民剧院几经修缮扩建,再后来拆除重建,更名「 ”崆峒大剧院”。 时至今日,崆峒大剧院与平凉剧院依旧屹立在原址上,没有被一轮轮的城市开 *** 潮冲刷走,正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地标性。对于今天的市民来说,看电影可以选择的影院很多,不会再选择这两处地方。不过,它们依然是平凉人的精神高地。

⑵ 傅铎的人物纪念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剧作家傅铎(原名傅桐芬,参加革命后改用现名),1917年4月出生于河北蠡县(抗日战争后期划归博野县)。抗战爆发后参与组建敌后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新世纪剧社,从此走上革命文艺工作道路。在长期担任行政领导工作(火线剧社社长、总政文工团副团长、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等)之余,他创作了大小剧目40多个,其中一些剧作对当时的革命斗争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还成为新中国五六十年代最优秀的剧目,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晚年的傅铎回忆自己的戏剧人生,无限感慨地写道:“冀中军民顶天立地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筑起了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和摧不毁的血肉长城,数不清的战友、乡亲用鲜血染红了冀中的土地,用生命换来了崭新的中国。这些生动的现实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于是才有了戏剧舞台上冀中军民浴血奋战的斗争生活和同仇敌忾的英雄形象。……革命队伍是个大学校,冀中军民是我的好老师。”
拂去岁月的尘封,通过一个剧作家的人生和戏剧人生,我们将看到,在那逝去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屈辱、抗争、奋斗和梦想。
人 生 艰 难
上推七八十年前,傅铎的出生地河北省蠡县属于土地肥沃、盛产棉花的富县,素有“金束鹿、银蠡县”之美称。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广大农民的生存条件却十分艰辛。傅家三代贫穷,祖父一代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男人靠担着八股绳(即箩筐),敲梆子走街串巷卖黑油(棉籽油)、煤油、火绒、火柴、烧纸等小杂货和在集市上卖苦力,祖母则领着姑姑们提着一根打狗棍,到外村乞讨糊口。一家人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苦苦挣扎,居然在民国初年创下薄薄一份家业——盖了新房,拥有近20亩活契耕地,还有半头老黄牛。父亲傅老平,为人忠厚、老诚,一生只知劳作发家,遇事吃亏让人,由于家道兴起,三十多岁取妻生子,令乡人咂舌称羡,获得“傅一起”(即脱贫而起之义)的雅号。
傅铎入乡随俗,能文能武,持家立业的成功,义务教学的善举,渐渐成了村上有头有脸的场面人物。按农村风俗,中等以上人家办丧事,要请四位“礼教先生”主持祭奠仪式。“礼教先生”都是村上享有威望知书识理的忠厚长者。当原来的四位“礼教先生”之一老秀才崔炳南去世后,村里公认让不满二十岁的傅铎补了缺。农村办喜事,娶媳妇要请两名陪客,聘闺女要请两名送客。有资格做陪客送客的也就是村里的五六个头面人物,傅铎也是其中一个。此外,邻里纠纷,夫妻不和之类问题的调停解决,也是要由村里的头面人物出面,傅铎做这类调停人也游刃有余。
四年的农村生活,对傅铎来说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他不但学会了各种农活,更重要的是亲身体味了农民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熟悉了农村各色人等的人生百态,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内心世界、语言特征都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演农村生活的戏,创作农村题材的剧本,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舞 台 人 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也彻底改变了傅铎的人生命运。
傅铎的家乡蠡县刘陀营村,位于蠡县与博野两座县城之间的官道旁。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来后,乡亲们感到一种天塌地陷的无奈。家业殷实的人家纷纷准备逃走他乡,穷苦人家则开始把平日舍不得吃的鸡蛋、腊肉拿出一饱口福,“临死也闹挂好下水,不能留给日本人”。日本人还未到,国民党溃军、城里的官老爷、官太太便一拨一拨往下撤退。与这一大溃退形成明显对照,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大捷的传闻,给惶惶不可终日的人民不小的安慰和鼓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中各县、区、村抗日建国动员会纷纷成立。刘陀营村成立了由原村长郭炳耀(即郭炯明,解放后任沈空后勤部副部长)为主任的村抗日救国运动委员会,傅铎任村委会的宣传部长。
经一个多月的奋战,剧团排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活路》《自取》《小英雄》《王百计》《察东之夜》《胜利归来》《拒毒》《母老虎》《新花子拾金》《张家店》《游击队》等十余个节目。第一次正式公演定在蠡县城隍庙前的大戏楼上,演出剧目为《放下你的鞭子》《活路》《自取》《张家店》,全部是抗日救国的内容。
编 剧 生 活
傅铎是个不安分的人。早在蠡县新世纪剧社时期,看见别人能写剧本,演出效果也不错,心里便跃跃欲试。特别是经过1940年华北联大文学院的学习,傅铎掌握了一些编剧的理论和技巧,创作的激情更加强烈了。离开联大之前,他就在酝酿一个话剧剧本,内容是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蚕食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敌后根据地的倒行逆施。素材来源于当时的报刊资料和自己在根据地所见所闻;抗战前在东北军的亲身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细节刻划的素材。他先把自己的构思向胡苏做了汇报,得到鼓励。于是就在回冀中的路上动笔写作初稿。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剧本终于完成了,又征求身边同志们的意见,定下了剧名《顽固派的真面目》。不久,这个剧本通过剧社领导批准排演,演出效果还不错。第一关闯过去了,傅铎的创作积极性更加高涨。此后,近两年多时间,傅铎先后创作了从各个方面反映根据地军民火热战斗生活的独幕话剧《四头牛》《游击小组》《三声枪》,两场话剧《口供》《战利品》《水落石出》等,还写了一个反映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反希特勒活报剧》。这些剧本绝大部分发表在冀中新世纪剧社编印的《歌与剧》中,有的还由傅铎导演,在部队文工队演出过。但是,一直到1944年12月,创作剧本只是他个人的一种爱好,他的本职是他十分钟爱的演员。这次军区政治部主任亲自点将安排他创作剧本,可以说是他正式走上创作道路的开始。
抗战胜利后,多少年来一直令傅铎苦不堪言的婚姻关系终于正式解除。随后,他同1941年冀中文艺干部学校开办期间认识、心仪多年的刘志国结为夫妻。
新 的 征 程
在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像傅铎这样,在中国人民的火热斗争中,土生土长,并且取得如此众多的戏剧创作(包括编、导、演)成果,在戏剧界产生如此影响的人可谓屈指可数。显然,是我们的主人翁的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是冀中军民长期坚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滋养了他,同时,这一成就也是对他个人的天赋和勤奋的回报。全国解放后,傅铎在继续担任军队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的同时,仍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一批新剧作。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部队中出现的和平麻痹思想,傅铎根据深入部队掌握的素材,创作了中型歌剧《小老虎回家》,中型话剧《暗箭》,在部队演出后,效果不错,成为当时部队政治教育的活教材,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0年春,傅铎被上级领导从潮白河水利建设工地请回驻地,着手创作1945年就开始构思,但一直未来得及动笔的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同《王秀鸾》一样,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主要取材于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采访的几位拥军模范老大娘和几位战斗英雄的故事。这次创作他有意识地改变过去只求快、赶任务的做法,下决心使剧本在艺术质量上有新的提高。初稿完成后,先拿到警卫营请部分基层干部和战士听读,征求意见,又听取了师首长和剧社内部同志的意见;然后送给华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向丁里、侯金镜、胡可、杜烽、张克夫等专业作家求教,做了进一步修改;最后,送政治部主任张致祥审阅。张致祥认为剧本写得很感人,体现了冀中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艰苦历程,歌颂了冀中军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精神,人物鲜明,语言生动,很有特色,要求快改、快排、快演,争取在建国一周年庆典时在北京公演。在排演过程中,为加强演员阵容,提高演出水平,华北军区政治部决定,将此前由于部队整编已经一分为二的火线剧社再集中起来,由军区抗敌剧社社长刘佳担任导演,请抗敌剧社舞美队负责制作布景。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排演,1950年10月1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在大华电影院正式公演,演出盛况空前,轰动北京。由于大华电影院只有不到一千个座位,为满足观众要求,迁到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公演,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声誉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只是由于部队又一次整编,火线剧社一部分整编为华北空政文工团,另一部分编入华北军区抗敌剧社,演出只得就此停止。
1953年,总政文化部陈沂部长指示时任总政文工团副团长的傅铎,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整理修改一下,由新组建的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排演。傅铎根据陈部长的意见及1950年演出后搜集到的对剧本的反映,做了较大的修改。这次重演,由丁里任导演,主要演员绝大部分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演员,而且多是冀中人,导演本领大,演员阵容强,舞台美术有新的突破,灯光布景引人入胜,充分发挥了戏剧综合艺术的感染力。戏排出后,先在总政排演场招待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一致好评。周恩来总理和彭德怀元帅来排演场观看了演出。剧场休息时,周总理提出要见一下剧本作者。会见中,周总理深情地谈到:“这个戏很好,很感人,军队离开了人民就失去了力量,人民离开了军队就失去了靠山,军民亲密团结,就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感谢你为人民写了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戏。”总理又亲切地问:“你还写过什么剧本?”傅铎回答:“写过歌剧《王秀鸾》,话剧《逃出阎王店》。”其他剧本影响不大,他没有多说。总理接着说:“《王秀鸾》是名剧呀!”
1954年春,《冲》剧到武汉、广州、福州等地为部队慰问演出,长达七个月之久。冬季,在北京小经厂实验剧院举行公演,立即产生巨大反响,连一向不喜欢看话剧的天津人也来京邀请剧团赴天津演出。结果在天津一炮打红,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售票处常常排起长队。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总政文化部决定将《冲》剧搬上银幕,作为八一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虽经再三推托,改编任务还是交给了傅铎。电影与话剧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从解放区土生土长的文艺工作者,不要说拍电影,连看过的电影也极为有限。由于各方面都缺乏经验,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并不成功。《冲》剧在1956年全国话剧汇演中,剧本获二等奖、导演获一等奖、舞美获一等奖,扮演李大娘的陈立中获表演一等奖,饰演阎志刚的今欣、饰演凤霞嫂的李雪红、饰演联络员的李壬林、饰演歪脖子李的刘纪云获表演二等奖。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傅铎先后五次赴朝。只有第一次是以专业作家身份赴战地采访,有三次是参加慰问团工作。从鸭绿江到志愿军司令部,从志愿军高炮阵地到炮火连天的我军前沿坑道,从参加部队的英模大会到在美军战俘营与战俘们交谈,从平壤市牡丹峰地下剧场的演出,到交通线上一次次的惊险夜行。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在傅铎眼前掠过。在此基础上,他写了多幕话剧《友谊之花》和《地下长城》,独幕话剧《中朝人民心连心》和《告别之前》。
1953年秋第四次赴朝。傅铎任以贺龙元帅为团长的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文工团秘书长。慰问任务结束后,傅铎随贺龙元帅到志愿军部队参观、访问,在听完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一位师长和一位连长的报告后,总政文化部陈沂部长当即决定傅铎留在该部队体验生活,创作剧本,把上甘岭战役搬上舞台。贺龙元帅叮嘱他说:“上甘岭战役事迹极为生动,你一定要把剧本写好。”为此,调志愿军文化部曹欣及某军文工团团长崔家峻参与创作。1954年春节前,傅铎在朝鲜完成了话剧《地下长城》的详细提纲回京。由于忙于一些行政工作,剧本创作搁了下来。不久,由曹、崔二位参加编剧的电影《上甘岭》先于话剧公演。直到1956年,话剧《地下长城》才完成初稿,后由总政话剧团上演。事实上,电影与话剧出于同一提纲,艺术表现上出现雷同是很自然的。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上甘岭》无疑凝结了傅铎的心血。
1955年以后,直到六七十年代,傅铎创作(包括与他人合作创作)的剧本有:《有这样一个人》《阳关大道》《下放之后》《海防前线》《幸福桥》《首战平型关》《雷锋》《南方来信》《急浪红心》《众志成城》等。其中,《阳关大道》《幸福桥》《雷锋》《南方来信》产生过一时的轰动效应,有的还是当时的保留剧目。
傅铎60多年来的戏剧创作,展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奋发图强的生动历史画卷。
无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反映革命战争的题材,还是表现和平环境下的故事,无论重大事件,还是日常琐事,傅铎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从亲身体验中提炼人物,既表现生活中的真谛,又不回避斗争中的矛盾,既写英雄人物,也写中间人物,既满腔热情地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又批评落后、揭露黑暗,不断追求,刻苦探索。1986年傅铎同志离休后,仍然不忘为我军的文化事业做奉献。他除又操笔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柳暗花明》外,还担任了电视系列片《壮士行》、电视剧《清风店战役》的顾问等工作,撰写了自传体回忆《往事沧桑》。傅铎回顾自己60多年的戏剧创作历史,他自我评价认为:我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指引下,逐步成长的“遵命文学”剧作者。遵革命之命,努力使自己创作的剧本能响应时代的召唤,传达现实的声音,与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紧密结合,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
傅铎创作的剧本,主要收入到《傅铎剧作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和《傅铎剧作选续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1986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完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大型丛书中《傅铎研究专集》的出版工作。

阅读全文

与清风店战役电影全集播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虎最新电影 浏览:815
最情欲的电影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25
兴安岭猎人传说电影院怎么没有 浏览:44
张子枫和吴磊最新电影 浏览:724
灰姑娘电影完整版 浏览:817
电影特别的爱免费完整版 浏览:281
讲述日本二战邮差电影 浏览:839
题材相同的中西动画电影 浏览:269
迅雷专题电影 浏览:294
电影圆明园主题曲 浏览:702
二战关于希特勒的电影 浏览:909
美女主动上位微电影 浏览:338
大河奔流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797
电影实时总票房 浏览:987
龙纹身的女孩电影天堂下载 浏览:495
下载电影哪个免费软件好用 浏览:689
小旅社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89
步步杀机电影完整版 浏览:777
私人电影院主题 浏览:218
调音师法国微电影影评 浏览: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