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我所报的职位到底是考什么科目啊
A.乡镇机关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职位这个就是村官啊 具体在这看看http://ke..com/view/607768.html?wtp=tt
B.笔试科目为《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个是公务员考试
你到底是报公务员或村官我就不知道了 看意思你是想当公务员 当然就是B了
谢谢
㈡ 现在投资什么行业最好
当然是电影业啦!!!金融危机中也有惊人牛市!2010年元旦至昨日,广州天河城飞扬影院场场爆满,票房收入高达200万元。而这种火爆场面已经从去年持续至今,有专业人士预计,国内800多个影院去年票房总收入预计超57亿元,比2002年增长近5倍。难怪业内人士惊叹,继经济型连锁酒店业疯狂增长后,中国的电影院线产业已经成为第二个出现爆炸式增长的市场。
7年狂增5倍 增速全球第一
1月4日凌晨上映的《阿凡达》,在广州天河城的飞扬影院上座率高达100%,每天都出现排队买票的拥挤场面。元旦三天,飞扬影城的杨经理也不能休息,天天加班,他介绍说:“新年5天来飞扬的总票房有200万元,这还不是最牛的,我们今年上半年出现过一天就有100万元的票房纪录。”
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中国的产业来看,在近五年来增长最快的“黑马”之一也是电影院线产业。
让我们看看数据,中国电影院线业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化以来,电影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电影投资主体从2002年的几十家发展为2008年的超过300家,且投资结构趋于多元。电影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08年(不含农村市场)的43.41亿元,比2007年增长30.48%,增长速度全球第一。2009年,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全国票房总计已达到40.4亿元,预计全年可达超过57亿元,增速超过32%,增速继续在全球遥遥领先。
“也就是五年前的廉价酒店业发展出现类似的疯狂增长情况,现在轮到电影院线产业坐庄了。”楚睿商业咨询公司董事长黄文杰表示。
国产优质大片 激活院线产业
中国电影产业呈现的风景恰似那句诗形容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谁将中国电影产业链点石成金?资深商业专家欧小卫指出,整个产业链能够迅猛发展的基础,首先在于“国产大片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甚至有超越美国大片之势。” 据广电总局电影局初步统计显示,2008年国产故事片超400部,产量居全球第三。
根据楚睿商业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国产影片票房25.63亿元,比2007年增长42.31%。国产片占票房总收入61%,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从2002年到2008年,国产大片票房过亿元的共有15部,2008年一年就达8部。而2009年的9月16日全国上映的《建国大业》,截至10月23日,票房已达到4.1亿元。《三枪拍案惊奇》上映首周,票房达到2.04亿元。
国际国内院线 争抢商业物业
如井喷般的票房为整个中国电影院线产业链带来了巨额受益。电影综合效益(即含票房以外的小卖、广告等综合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20亿元,提升到2008年的突破80亿元。
据悉,电影从制作到最后在市场终端实现票房收入,主要有四个环节:制片-发行-院线-影院。对于最终的票房收入,各环节都有行业内约定俗成的分配比例,即制片30%,发行15%,院线5%-8%,影院48%-50% 。由于现在的院线很多是购买了影院的,因此电影院上座率爆增,院线也就越开越多。全国城市影院从2002年1400余块银幕增长到2008年的超过4000块银幕。从2008年底开始,香港的UME、韩国的CGV、法国的城市兄弟院线公司等外资大鳄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分一杯羹。
“在全国多个城市还出现了院线争抢地盘的现象。”欧小卫向记者透露,就在黄埔即将开业的惠润广场(一个小型购物中心)已经有香港大地、广州金逸和北京的正天三家院线公司齐齐争夺进驻权。而在沈阳的天润广场大型购物中心项目还在动工阶段,就有上海龙影、辽影、金逸、正天等院线公司前来洽谈进驻事宜。周边的几家购物中心的招商项目负责人也同时被多家院拓展部负责人包围。“这是我从事商业物业开发20年来从未出现的状况。”欧小卫说。
持续增长空间 究竟还有多大
面对如此疯狂的扩张,已经在7年内迅猛增长5倍的中国电影院线产业是否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也许这个答案要在全球的产业增长范围里寻找。根据《2008-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折合6.22亿美元,只是位列全球第12位。美国(89.2亿美元)继续以绝对优势蝉联全球票房排行榜第一名,领先第二名的日本(18.79亿美元)70多亿美元。印度(18.60亿美元)紧随日本之后排名第三。
黄文杰表示,中国电影票房与排名前五位的美国、日本、印度、英国及法国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仅是其7%。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电影产量均迅速增长,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还有很大的市场增长潜力。
另一个数据也印证了同样的道理。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人均观影次数在国际上处于明显落后的地位。2008年美国人去电影院观影的次数为人均4.46次,法国为2.9次,英国为人均2.67次,亚洲国家日本也达到了人均1.31次,而中国的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28次,平均每个居民大约4年才去一次电影院欣赏电影。这个数字比2007年的0.22人/次略有上升,可是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㈢ 2.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发展现况以及趋向
过去20年,美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
研究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未来的趋势和变化,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市场,毕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和消费市场。我们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让人感觉有些震惊,1995到2018年经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1995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是53.15亿美元,经过通胀调整后折算到今天大约是108.74亿美元。
2017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9.72亿美元,和22年之前几乎一样。我们从电影票销售数量的角度能够更加清楚看到这个特征。1995年全美总共消费了12.2亿张电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费的电影票数量居然也是12.2亿张,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电影票的价格伴随着通胀水平而上涨。1995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8.97美元。所以,进入成熟期的美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量价齐升,而是依靠通胀带动了电影票价格的上涨。
2、市场集中度是分散的。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我们仅仅从电影发行的数据来看,全美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环球影业)在1995年发行了110部电影,非六大电影公司的产品在1995年的发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电影公司当年发行了79部电影,非六大的发行数量为46部。虽然电影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制作方起来,包括著名导演George Lucas成立的卢卡斯影业。
3、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卖座?我们按照不同的风格做了划分。冒险类(Adventure)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27.26%,排名第一;动作类(Action)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9.20%,排名第二;剧情类(Drama)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6.36%排名第三;喜剧类(Comedy)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5.3%,排名第四。之后是惊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
4、市场份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节前)票房份额最高的公司,总计票房330亿美元,制作了543部电影,平均票房6087万,累计市场份额15.65%。关于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对超级英雄系列的商业化分不开,我们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业化,对迪士尼整体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紧随其后的是老牌制作公司华纳兄弟,总计票房321亿美元,制作了707部电影,平均票房4543万,累计市场份额15.21%。其实华纳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业老大,但最近几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后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别拥有12.31%和11.59%的累计市场份额。不过索尼单片平均票房3850万美元,低于福克斯的4997万美元。
5、卖座的超级大IP。最后我们罗列了过去10年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从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分别是:2007年的蜘蛛侠3(全美票房3.36亿),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全美票房5.31亿),2009年的变形金刚(全美票房4.02亿),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全美票房4.14亿),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结局(全美票房3.81亿),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全美票房6.23亿),2013年的钢铁侠3(全美票房4.08亿),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全美票房3.33亿),201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全美票房7.42亿),2016年的寻找多利(全美票房4.86亿),2017年的星球大战前传2(全美票房5.17亿)。
我们发现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超级大IP,而且都是系列电影。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靠内容推动
看了美国过去20年的电影票房发展趋势,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进入饱和阶段。高增长肯定是过去了,未来电影票房的波动更多依靠当年的优质内容。我们发现1995到2017年,美国电影票消费的数量是没有增长,票房的增长源于票价提高,所以通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市场基本上饱和不增长了。某些年份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一年的一大批超级电影。所以逐渐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个趋势增长的模式,而是看单独每个年份的产品。
中国电影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春节我们看到三四五线的人都在看电影,因为渠道已经完成了下沉,这些地方也都有设备精良的电影院,能看到最新的电影。渠道下沉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因为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鸿沟。
现在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通过互联网也知道一二线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关注些什么,再看哪些电影。我们再看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现在互联网成为了电影票购买最主要的渠道,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美国人民。我们可以提前购买好电影票,然后算好时间来到电影院。不再需要排队购票,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打印电影票。这让电影观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推动了电影在国内的高速发展。
过去几年电影屏幕数的增长是超过了观影人次的增长,未来几年电影屏幕的更新换代也接近尾声,更多是存量的增长了。那么整个国内电影票房也逐渐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票房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还是需要看电影本身的质量。
好消息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电影制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包括这次火爆的几部国产电影,制作能力已经相比过去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这也是受益于过去10年的城镇化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前去三四五线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线差异比较大。现在这些三四五线的人也上网买东西,也去看电影,也逛大商场,也买车。
基本上和一二线的人消费差异不大。所以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微博,阿里,京东,甚至美团和快手的增长都是来自这些三四五线城市,背后也体现了这种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的趋势。
总结: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因为此次春节电影票房的爆发,就对2018年整体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过于乐观。毕竟没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业发展最快的那一段也过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电影集中在春节档期上映。对比美国,我们看到其实行业进入饱和阶段,电影票数量就不太增长了,票价的提高还是要和通胀挂钩。
比电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生活发生出现了一二线化的特征。这也符合城镇化的规律,越来越多人被同化。消费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高纬度打低纬度。这几年消费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广义的渠道下层,不仅仅是物理渠道,还有线上的信息渠道下层,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