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豆瓣高评8.2,票房却只有665万,大鹏这次输哪了
大鹏导演的《吉祥如意》本是1月底最受期待的大片,早在上映前点映的时候就备受好评,从管虎、陈思诚再到张译贾玲,对这部电影的赞誉那是不绝于耳,甚至放出大鹏开创先河的说法。
当然,不能说是讽刺,只能说这就是现实,只不过看大鹏这几年的架势,是要在好演员道路上一去不返了,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以后的大鹏电影会代表着质量,而不仅仅是搞笑。
至于《吉祥如意》,懂得人自然会去看,它也的确是大鹏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作品。
㈡ 电影票房排行榜如何
截至2020年2月份,最新的数据显示,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前五位的是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及《红海行动》。
1、战狼Ⅱ,
战狼Ⅱ是吴京执导的动作军事电影,由吴京、弗兰克·格里罗、吴刚等主演。该片于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讲述了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的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的故事。
5、《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是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出品,林超贤执导,冯骥、陈珠珠、林明杰编剧,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蒋璐霞等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票房为36.48亿元。
㈢ 求一个权威的全球电影票房网站!
http://www.boxofficemojo.com/
它里面的东西是最全的,每部影片都会提供大量的信息,还有一大堆的这部影片票房方面的数据排行榜,它的数据才是被引用最多的。另外,它有海外票房的数据供浏览前提是你要能看懂
㈣ 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命题:
对于一名普通观众来说, 到底怎样才称得上是看懂了一部影片?
个人认为: “懂”亦或是“不懂”,因人而异、因影片而异。
如果只是看一部“爆米花电影”,那么,影片本身的 娱乐 性更加重要一些。至于说故事蕴含了什么哲理,或者说看完影片之后对人有什么启发?乐哥只能说:管它呢,看电影不就是图个开心么!看完之后开心不?开心了就是看懂了!
如果观看的是一部现实主义类的影片,那么,越真实越好,代入感越强越好。假设在观影的过程中,你自觉不自觉的将生活中的经验与 情感 代入到了影片中去,多半是“懂了”!
如果你欣赏的是一部形式主义类型的影片,那么,观影过程中,主观性的认知可能会占据上风。假设你看完影片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就意味着这部影片从某个方面比较“懂你”,触动了你心灵深处的某个柔软的地方。当然,这只是影片比较“懂你”,不一定是你懂影片。很可能你和小伙伴们交流之后,发现对于该影片同一情节的认知竟然天差地别。这不奇怪,因为前面说过了——大多数人的“懂”,都是主观性的、没有定论的“懂”!
结语
啰哩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呢,只想表达一个观点: 对于同一部影片来说,有不同层次的“懂”;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有属于自己的“懂”!
分片。
艺术片,或者说,作者电影,它的导演个人风格化,一定很强。影片把握上,导演趣味优先,观众理解靠后。看不懂的话,谁都不怪,想法不同,交流有碍,正常。
但如果是纯商业片,图的就是票房,要的就是观众,那么首先你讲的故事要让人懂,别故弄玄虚。
因此,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是小众,还是主流,在影片包装上,明白告诉别人,给观众造成反预期,从影厅出来,观众要骂街的。
在这点上,做的非常不好的,就是姜文的《一步之遥》。明明私货满满,全片自说自话,作者电影属性严重。但在前期宣传上,在上映宣发上,还按照主流商业片宣传,由此造成口碑滑铁卢,评论两级化。这,就坑了。
确实有这么一种电影,观众看过之后接连吐槽,而导演却说他们看不懂。就拿95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来说,当年投放市场之后,骂声不断,没有几个人叫好,甚至连合作方西安电影制片厂都一度摇头怀疑!大话西游的两部曲《月光宝盒》、《大圣娶亲》接连票房扑街,都以惨淡的2000多万收场,之后导演刘镇伟又强拉星爷拍摄了《回魂夜》,反响也是一般,最后刘镇伟导演也是确实心灰意冷,只落的远赴加拿大陪老婆孩子去了。此后直到97年影片进入中国内地高校,被内地学生群体又给带动起来,影片才逐步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被其所接纳,反响才慢慢步入高潮!剧中不少的经典片段和台词做为相关影视行业录取人才的尺码!直到现在仍被人们奉为星爷的经典之作!
当初人们看不懂,等到人们都看懂了,现实则已是物是人非!好的作品就跟好的白酒一样,不怕你当时品着辣,就怕你从此以后都闻都不闻。好酒万年红,好的影视作品到什么时候都是经典!好电影,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还没到能看懂的时候!
如果一部影片上映之后,有看不懂的观众,建议可以多看几遍。我想引用“导演毕赣回应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观众看不懂这个问题,他说:“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
毕赣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一部电影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障碍、习惯造成了我们阅读起来说不懂。哪不懂吗,一个男人找女人你看不懂吗?他失去了她你看不懂吗?不会不懂,大家愿不愿意懂这是一个问题”。
一部电影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看,也不是所有人的都很看得懂。导演毕赣也说:要理解他的作品就必须反复的观影,找出所有暗藏的线索,深入的思考,没有简单看懂的可能。如果实在看不懂,那么看几遍也看不懂。
烧脑片其实比那些商业大片好看的多,他们往往成本不高,人物也少,如果观影周围环境很乱,根本看不下去,需要一个人认真看才可以。可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很多还是看不明白,然后问题来了,是你智商不够?还是导演过于卖弄?那些看一遍看不懂的电影,是优点吗?是成功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完全是导演拍摄手法,叙事手法的问题,因为很多烧脑电影故事其实非常复杂,但是你看一遍只要认真看,肯定能懂,比如非常非常好看的《恐怖游轮》《源代码》《月球》《致命id》《万能钥匙》《蝴蝶效应1》《时空罪恶》《前目的地》《忌日快乐》等,这些电影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烧脑,只不过导演厉害,编剧厉害,这么复杂的剧情设定,拍摄的故事清晰,悬疑设计的谨慎,只要认真看,都能看懂。我觉得,这是成功的烧脑片,别说看懂了,就不算烧脑了,这么说,好像是一个厨师把一个复杂的菜做好吃了,你说太低端,不爱吃。另一个出品把同样的菜做的非常复杂看起来好高大上的样子,其实非常难吃。然后你爱吃这些的,是吧。
还有一些电影《穆赫兰道》《生死停留》《死亡幻觉》《记忆碎片》等这些电影,说实话,他们的故事其实根本没有我上面说的电影复杂,只是导演拍摄的云里雾里,故意卖弄,导致大家看不懂,我说句最实在的话,我估计连导演自己都看不懂。也看不明白他自己在拍摄什么,可惜导演肯定是知道原剧本的,如果不知道,我相信他自己也一定看不明白,所以,根本不是我们智商低,而且导演根本就没拍摄完全,表达完全。
最后说一下我心中的几个好看电影,当然不全是烧脑啊,保证比那些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霸王别姬。这个杀手不太冷,那些别的我推荐的好看,那些电影更是装x用的,我是都看过,都是强迫症让我为了看,而看的,说实话,一点享受都没有,也都看懂了,也知道他们的意义,不过又有什么呢?你把这些推荐给你朋友,我估计你朋友一个都看不进去,然后之后再也不会相信你的品味了。再提一嘴《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电影导演拍摄的没问题,但是我还是看不懂,虽然知道个大概,但是这个电影,才是导演不卖弄的高智商电影。
泻药
一部电影看了几遍都还看不懂的话,那差不离就是观众的问题,导演没啥问题
这么说吧,一部电影看不懂都还看了几遍,导演很厉害啊。
一部电影看不懂
我是个门外汉,但是电影,我几乎没有因为看不懂而去看第二遍的,当然不是我很牛13第一遍就看透了,就算导演本人看一遍,也怕有一些巧合出现的剧情没搞懂吧?我不看第二遍是因为我看完第一遍,觉得这部电影不错的话,就会去搜罗影评,于是乎,我就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是这个样子,这个剧情安排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讲一个故事吧。
大约在10年前,我是一个欣欣向荣唯我独尊的大学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自以为看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见识了很多事儿,思考了很多问题。
我看余华聊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侃他的宿命论,感叹人生的渺小;看马尔克斯聊他的象征意义,思考他的生命轮回;看卡夫卡体会他的忧郁,归纳他文字里的荒诞。我认为我看懂了文学,参透了人生。我跟朋友说拉丁美洲是文学的魔法沼泽,中国却丧失了文学应有的尊严,阿弥陀佛哈利路亚,悲天悯人。
我开始看电影,蹲坐在椅子上抠着脚丫抽着烟,观影量蹭蹭往上涨,我有找到了看书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于是,我又觉得,我看懂了电影。我和朋友聊《再见列宁》的意识形态,聊《肖申克救赎》的自由,聊《豚鼠》的实验性,聊《七宗罪》的哲学。满嘴全是电影,放屁都是情怀。
后来我毕业,依然保持每天看书不间断看电影的习惯,于是我更加牛逼闪闪。
我看《牛津西方哲学史》,《罗马帝国衰亡史》,我翻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重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
我开始研究电影叙事,学会了自己拉片,我对着原版剧本反复观看《唐人街》,我把画面定格为了研究《教父》的场面调度,我在淘宝找黑白电影,无声无息度过一个周末下午。
但是,我发现乐趣好像丧失了很多,无论是看书还是观影,以前我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现在却总是卡壳。之前一次愉快的看书,观影经历就像是造爱,过后回味绵绵,心满意足,现在却像是撸管,一发过后只剩下迷茫和空虚。
我思考,使劲儿思考,走路想,睡觉梦,连拉屎都要研究《梦的解析》妄图参透,为什么我不懂了,为什么我开始空虚了。我是尘世中一个迷途的小书童。
思考了那么多,想得那么复杂,我依然在看书,看电影,终于有一天,抽完一支烟,从被窝里爬出来,站在阳台窗帘后面,我任督二脉打开,大彻大悟:要什么懂不懂,有些事情,其实只要享受就行。
当你过于纠结于所谓“看懂”,就会陷入不可自拔,你给了观影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整个过程大概就很难快乐。其实对于电影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看的越多,就会理解更多的电影语言,也更能获得电影传递的信息。当然,跟所有知识一样,你也可能走进一个看的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无知阶段,反而更不感轻言自己“看得懂”一部电影,因为一部电影包括叙事、表演、场面、镜头、调度、灯光、音响等各个方面,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多年的浸淫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也不敢说看不懂一部电影是导演的责任。
电影,是大众 娱乐 项目,也是所谓的“第七艺术”,对于一种艺术,不要妄言去“懂”,更多的是去理解,用一种尊重的心态去欣赏电影,在我看来才是对的。
我也曾经不可一世,也有迷惘,让我想明白的,恰恰也是知乎。当我第一次在知乎看到我尊重的影评人
@张小北
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签名不是什么“知名影评人”,而是“电影爱好者”,这给了我相当的触动,直接导致我脑残到将自己的签名也写作“电影爱好者”。连张小北老师都自称电影爱好者,这更让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有了敬畏之心,也更愿意去接触电影,理解电影。
另外,就像题主问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
我自认为看了很多电影,对光影艺术略通一二,但我至今都看不懂《天线宝宝》,我一直觉得看一堆畸形大脑袋毫无理由动来动去很恐怖。你说是《天线宝宝》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所以,不要纠结于看懂,如果有兴趣,就多看几遍,既然一部电影让你愿意花很多时间反复地看,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一些东西。
祝好!
这个可能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
我认为 可能是故事情节的问题
1、故事情节适合小众 特定群众能看懂
2、故事脱离现实生活 高于生活太多 内在含义太多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3、导演想表达的 观众看不懂 或者不想看懂 观众想看的 导演觉得千篇一律
4、个人觉得这种类型也是可以促进电影行业发展 可能换一个角度也不是坏事!
总之支持中国电影
㈤ 一部电影评分能反应一部电影的好坏吗
很大程度上,一部电影的评分可以反映电影的好坏。
的确,电影的好坏和评价文学作品一样,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讨好所有观众。拿大家最熟悉的豆瓣电影评分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教父》、《泰坦尼克号》这些经典高分电影下面,同样有人打一星,理由可能很简单:我不喜欢,很无聊看不下去;同理,所谓的烂片可能也是部分人的心中挚爱,《悲伤逆流成河》也能触动部分人柔软的内心。
不过,即便是主观感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一部电影的评分,不是一言堂,它终究是综合了千千万万看过电影的观众们给出的高分、低分后得出的平均分值,最后的这个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就反应了观众的喜好。
我也承认,观众的喜好并不能与一部电影的好坏完全对等,但是电影本就是为观众服务的,如果不能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喜欢,那它终究是一部短期内「失败」的作品。
当然,也不排除这部当下「失败」的作品,可能在几年或是十几年后,突然能被欣赏和喜欢了,甚至被奉为神作,但在这个当下,它就是一部「失败」或是没能成功的电影作品,评分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只有当它能被观众看懂和欣赏时,评分才有上升的可能性,比如《海上钢琴师》刚出来的时候,观众和市场反应平平,但多年后,它已经成为了各大电影排行榜上的无冕之作,谁都不能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
所以,哪怕评分机制在短期内可以受到观众口味和市场趋势的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一部好的电影终究会拿到一个高分。
同样,也有当下受到观众和资本追捧的电影,收获了超高人气和票房,也不能说明它是一部好电影,而这一点一定可以从评分上反应出来,比如郭敬明导演的作品,亦或是《上海堡垒》。
最后再补充一点,一部电影,从它面向观众的时候开始,它就已经不属于导演了,观众如何解读如何理解电影本身,以及电影想要表达的深意,都不是导演可以左右的,也不能左右,如果在导演的理解里,他的电影有比大部分观众理解的内容更深远的含义,但观众没有感受到,那导演也强加不了给观众,这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观众打出来的分数,正好能反映出一部电影的好坏。
以上。
当然不行了。首先个人口味不同,别人的评价无法完全代表自己;另外,各个平台的评分者有不同立场,甚至存在专业黑或专业捧的职业评论者,他们向以自己的评分左右受众的态度,你觉得可信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部评分高的电影并不能说明电影的好坏。现在的电影我把它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大部分都迎合大众口味的欣赏水平以其牟取利益,自然很多人会给予高分评价,但也不否定一部分商业电影的质量。而一般艺术电影表现方式比较独特,一般观众理解不了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说不是大众喜欢的类型,从头到尾看得一头雾水,兴致不高,自然评分就低。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部好电影应具备哪些因素:
一、电影剧本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受观众喜欢的电影往往都是一些能够在剧情上充分抓住观众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是从剧本开始的,剧本能真实的展现故事与人物角色,引领观众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潜在主题。
二、电影选角
电影选角也是一部好电影的关键,剧本再好演员不能表达出来也是白搭,好的演员会通过演技来传达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把观众带入故事情景,更容易让观众了解电影的中心思想。
三、电影导演
好的导演对电影至关重要,一部电影的整体风格和品质都由导演把控,好的导演不仅对故事、场景、剪辑要求特别高,这也催生了对美术设计、灯光、人物造型等要求的提高。不仅如此,好的导演能抓住演员的情绪,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与体验能让观众达到共鸣,感受演员的喜、怒、哀、乐、悲、恐、惊。
所以一部好电影,单纯着眼于它的评分还远远不够,至少还要关注这部电影的剧本 、演员、创作技巧和观众的共鸣。
能啊,一般好看的电影评分都高,教育意义或者经典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经历和想法还有兴趣点不一样,所以评分不一,一部电影就像咖啡,需要慢慢品尝,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普遍情况下,我们会说豆瓣6分以下是“烂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是ok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
第一,你不可以将豆瓣的所有类型片放入同一个评分体系。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普遍对超级英雄电影非常宽容——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影评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国队长1》那个程度,基本上绝对在7分以上。比如说,上映时同样都是8.2分的《银河护卫队2》和《爱乐之城》,但你应该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一个降了0.1一个升了0.1)
不仅仅是电影类型,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比方说,不得不承认,豆瓣观众对于目前的院线国产电影要求是有些严苛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一部分国产烂片打负分都不足为过。)而我前两天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单身日记》三部曲,这个类型的玛丽苏无逻辑意淫剧情,真的值得统一的7分以上吗?再比如,前段时间看日剧观察下来,事实上对日剧的打分体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国产剧的范畴,当然这也就包括韩剧英剧美剧,以及英美(主流)电影欧洲(非主流)电影印度电影等等等等。
实际上,地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国情等等因素。例如《大护法》的8.0分,我们确实承认这部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同样题材在国外电影中也不乏优秀的案例,但这样一部自分级且带有寓言色彩的反乌托邦(or反极权)国产动画电影打出这样的分数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样,《摔跤吧爸爸》9.1分确实有点虚高,但当你结合了印度国情,这样一部带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义的电影就值得人们深思和尊敬。
这其中又牵涉到了接下来要讲的几点问题。
第二,受众范围。一千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和十万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与国剧甚至部分英美剧相比,日剧的受众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众的美剧,单纯的喜好颜值或者基情的观众在小范围内的褒贬,这个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问号持保留意见的。再举个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条》5.4分(五万人评分),另一部差不多烂的《百夫长》6.3分(七千人评分),差了将近1分,但你并不能因此就说前者比后者更烂。实际上我觉得两者叙事同样垃圾的情况下,前者的视效甚至更胜一筹。但问题就在于,《刺客信条》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硬不论国内国外都有着巨大反响的作品,关注这部电影的不仅仅是演员以及编导们的影迷,还有大量原版 游戏 无比忠实的粉丝,他们看电影的角度对电影的预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规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级片(甚至现在只有粉丝会去看的电影)无法比拟的。
第三,说到底,评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甚至影评人可能也只能说是趋向于客观,而无法完全摒弃主观。我们常常见到一种说法——“多一星为了xxx”“为xxx减一星”。这种情况多见于小众电影,比方说第二点里所讲的为“颜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参演的电影,虽然那部电影依旧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评中不乏“一星给xxx(我偶像)一星给xxx唱的主题曲”…可问题是,他真的值得这一星(即两分)吗?他的演技有多好吗?……所以凭什么呢?就凭粉丝多吗?当然,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对于《BJ单身日记》的想法,这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能代表任何人。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豆瓣的观众并非普遍拥有专业知识的影评人,且即便是影评人,也并不百分之百的等于权威,等于标准答案。我也经历过豆瓣5.0的电影我觉得好看,8.9的片子我觉得一般,但我并不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看电影其实是自我 探索 的过程,分数虽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确实是接触好电影的捷径。然而当你要对电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独特甚至独立的认识见解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并没有千篇一律的评判尺度。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评分不能代表一切。现在很多电影网站都开通了评分功能,但是评分仅能代表观看了这部电影的人有部分进行了评分,还有一部分即使是观看了这部电影很可能并未参加评分,我个人就没有评分的习惯。另一方面,没有观看这部电影的人肯定就不会在网站评分了。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网站上的评分仅代表一部分人的喜好,不具普遍代表性。所以,这部电影是不是优质的电影,和网站评分的高低关键性很小。
第二、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也说明不了问题。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投资这部电影的朋友能从中获利的情况,是获利了还是亏本了。一部电影的票房很高,我们只能说这部电影很受一部人欢迎(这部分人是指购票观影的人),但是并不能就此评判这是一部好的电影。另外一部电影票房高还可能是宣传力度大带来的效果;同理,一部电影的票房很低,我们只能说这部电影不太受观众欢迎,也有可能是宣传不到位造成的,但是不能据此评判这不是一部好的电影。
所以,我们在评判一部电影好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的不同,那就是受欢迎不等于优质,不受欢迎不等于劣质。这是两对完全不同的概念。当然了,也有很多电影评分很高、票房很高同时又是一部好的电影。
综上,评判电影不应该从评分和票房高低作为基本依据,我认为这,更应该从剧本情节、演员专业度,传播的主流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加以考量。
目前是互联网时代,评分高低关系到观众选择看哪一部电影,造成影片好坏错乱。
一、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很难反映电影的真实水平
1.可能有些影片的好坏不是由真实的观众投票决定,是一个个的互联网平台决定的。
2.电影广告宣传力度,也对电影的好坏起到一定的作用。
3.电影的命名及明星的知名度对电影的票房及评分也有一定影响。
4.对于有一些评分不是很高的作品我们都选择不去看,但评分低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作品吗?
例如:周星驰的作品想必现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话西游》这部经典的影片了,但是这部电影在刚刚上映的时候收视票房却非常的惨淡,甚至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这部剧到底是在讲述喜剧还是在叙述爱情。 由于票房惨淡, 最后星爷的公司也因此而倒闭了。所以评分的标准有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主要是根据大众的欣赏水平及 社会 背景来决定的。
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很难反映电影的真实水平,比如广告宣传啦,口碑啦,电影名字起得好坏啦,有没有明星啦,还有水军多不多啦,能影响评分的因素太多了。个人觉得前期反应是比较客观的,还得看中期评分
现在电影评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就大众评分而言,豆瓣评分还算是比较能代表电影真实水准的,所以豆瓣评分成为了许多观众,参考影片质量的标准之一。
有网友说,如果不看豆瓣评分,我们还能看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找不到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评分网站。在猫眼评分上,《空天猎》这部影片也就是个不及格的水准,而居然有8.7的高分。《追龙》,《羞羞的铁拳》更是达到九分,《缝纫机乐队》居然也有9.3分。 而在豆瓣评分上《羞羞的铁拳》只有7.5分,《追龙》7.6分,《空天猎》更是只有7.8分。
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豆瓣还是imbd或者烂番茄,任何一个评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义一部电影的好坏。只不过豆瓣代表了大众偏专业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公认的评分平台。而且在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许多大v就用豆瓣的评分来做标准,来评定一部电影的好坏。不管你是不是专业影评人还是街边卖豆瓣的大叔都可以评分,而且两个人的评分最后都会消化近全部人的评分中,处于平均人头数最后的一个平均分,这种评分机制是越多人评分越公正。
豆瓣评分者真实,平台扎实,不受外界影响。 豆瓣在电影刚刚上映时,就有可能会出现水军刷分的现象,但随着评分人数上升,口碑也会有一个相对公允的体现。最好地方就在于电影评分有一个持续运动和发酵的过程。
近年的评分遭到大量的水军充斥在其中,刷分拉仇恨很多,渐渐被人感觉评分是一种笑话,但例如以前的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这些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值得相信的,因为这种电影没有利润可赚,没有必要去购买大量的水军去拉低分数。
豆瓣不参与电影发行,而豆瓣影业参与制作的电影又少,豆瓣的售票业务市场占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豆瓣和电影片方基本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而豆瓣为了维护自己评分的客观公正,与水军处于对立面,坚决打击水军刷分的行为。毕竟没有一个平台是权威和标准评判,一部电影还需要综合衡量比较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㈥ 《一秒钟票房》多少才不亏
《一秒钟》票房3亿才不亏,一般来说,片方最终能够获得总票房的30%,算上片方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收入,一般需要获得3倍于制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够收回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一部电影成本是3000万,票房达到9000万左右就可以回本。
自从该片上映以来,截至到电影下架,票房仅仅只有1.28亿,片方按照分成来计算的话,也就收到那么4300多万的票房,也就意味着这个数字下,投资方恐怕连成本都没有赚回来。
(6)30秒看懂电影票房扩展阅读:
《一秒钟》简单质朴,节奏紧凑流畅,张译、范伟、刘浩存所饰演的三个人物的关系,各自背后各有一段伤痕往事,互动上都动机明朗、性格鲜明。同时,几个人物层次丰富,不是单一的脸谱化工具人,尤其范伟一角,一方面有为保自己饭碗不惜举报、为撇清儿子责任抵赖他人等极为市侩自私的面相,也有偷偷为张译冒险“犯错”剪下胶片大义凛然的弧光。
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时代荒诞性让这部影片具有了寓言的特质,这跟《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懂《一秒钟》并不难,但能理解这个故事,可能需要一些阅历。《一秒钟》在物质匮乏年代的那种窘迫和困顿,以及张九声的冒险之旅,也终究成为了历史的背景。但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也是张艺谋导演值得尊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