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内影院营业率已跌破60%,22年电影院票房收入现状存在哪些问题
国内影院营业率已跌破60%,2022年电影院票房收入现状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很多人都无法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其次就是因为电影的质量不是特别高,所以才会遭受到那么多人的排斥和厌烦。有很多电影在前期的宣传都特别给力,男女主都会举行一些宣传的发布会,但是去看了之后就会感觉到特别糟心,感觉自己被骗了,花钱让自己生气。
三、结束语
现在的电影院也比较势利眼,对于一些大明星饰演的影视剧的排片特别密集,但是一些小制作影响力不是特别广的电影的排片特别少,即使有些质量比较精湛的也依旧无法被大家看到。
B. 电影票房收益分配这笔账,到底怎么算
电影票房,分成如下:电影发展基金5%,营业税3.3%;院线50-60%;其余为制作发行(这些费用在制作发行费用中扣除)。
1、假如电影有10亿票房,分成如下:
电影发展基金0.5亿
营业税0.33亿
院线5-6亿(主要看片子跟电影院怎么分成的);
制作发行分剩余的3.17—4.17亿(这些钱还要除去的宣传费和制作成本,如果电影制作花了0.8亿,宣传0.2亿,那么制作发行公司的利润就是2-3亿)
2、另外当制作发行方可以在后期受益再赚一笔,例如在电视频道放映、网络直播以及制作光盘等。
C. 电影票房如何计算,收入如何分配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
D. 净票房收入计算公式
净票房收入计算公式是净票房收入=票房总收入-国家电影专项基金-增值税金及附加税。
国家电影专项基金=票房总收入×5%;增值税金及附加税=票房总收入×3.3%;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上述比例有所调整或与本合同的约定不一致的,则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为准。
简介
票房总收入=全国各院线公司、影院等发行放映单位(统称“影院”)通过行使发行放映权放映影片所形成的原始票房总额(以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出具的票房数据为准)。
早期的电影投资也仅限于电影界和电视界的人,经过更敏感的投资者的发现和发展,这些年逐渐成为一项流行的投资。近年来,为了促进我国电影电视文化的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发展。简言之,电影投资是以资本形式购买版权,在发行股息后享受影片。
E. 电影如何投资,收益怎么算的
摘要 电影投资,是很多人感兴趣却又不甚了解的一个行业。大家不知道电影投资收益怎样计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尽的介绍一下。
F. 电影都是从哪方面收益的呢
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火爆,动不动就十亿以上票房,那电影仅仅就是票房收入吗?其实不然,还有广告、版权、以及相关衍生和周边这一系列的收益。
首先是票房,这是电影的主要收益途径。现在城市的大型综合体里面都会有电影院,很多人都会选择在空闲时间去看一部大片,度过精彩的两个小时,释放工作的压力。年轻的男女谈恋爱时多数也会选择去看电影,增加平时的话题,同时增进了解。生活水平提高了,几十块钱的票价并不难出,所以看的人多票房收入就高了,动不动就上亿,这里面的盈利空间还是很大。
综上,拍电影如果红了,真的可以赚得盆满体钵。很多电影的拍摄成本几千万,就如同《战狼2》系列,投资是一两个亿,票房最后是50多亿,虽然按照三三分账的算法,很多钱要花在宣传和影院方面,最后留给投资方和主创手里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啊!
G. 2021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是多少
近日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达275.7亿元,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上半年比,票房成绩已恢复88%。
而电影行业对“假期效应”的依赖正愈演愈烈。除了春节档和五一档创新高之外,其余时间都显得格外惨淡,1月、3月、4月分别创造了近7年以来的最低票房成绩,6月票房更是只有2019年同期的一半。
广义上的暑期档指6-8月跨度长达三个月,而狭义的暑期档则是7-8月两个月。
根据统计,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群体,目前占据了观影人群的1/3以上,可谓是目前中国院线电影受众的中坚力量。也正因如此,从7月开始伴随着学生群体的放假、更大规模的观影人群的加入,市场才迎来真正的高潮,这也意味着暑期档大幕的正式拉开。
暑期档电影精彩纷呈:
根据猫眼数据统计,暑期档电影中,期待值较高、“想看”数达到5万以上的电影有11部,而具有爆款潜力,即“想看”数达到30万以上的电影则已有有《中国医生》、《盛夏未来》两部。
根据疫情防控真实事件改编、由《中国机长》原班人马出演的《中国医生》被寄予厚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同为原班人马打造,但《中国医生》的豆瓣6.9分超过了《中国机长》的6.7分。
西南证券表示,电影行业正式迈入“内容为王”时代。总体来看,自2016年起,票房前5的作品猫眼与豆瓣评分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虽略低于2019年,但考虑到暑期档、国庆档作品上映,口碑整体上仍有上升的空间。
H. 电影的票房收入怎么计算啊
恩 发达国家都有票房统计机构因为牵涉到 要交税所以国家比较重视一点咱国最近几年电影市场比较不错票房统计机构 应该快完善了
I.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历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在国际上也更具影响力,国产影片单片票房累计收入超20亿、30亿、50亿的电影也不在少数。
影片票房火爆的背后,当然是投资方大赚特赚。比如说一部成本3000万的影片,最终票房达到12.69亿,这部影片就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泰囧》,影片背后的投资方有一位90后,于宇昂投《泰囧》400万,经票片分账获得的收益为7000万;成本为5亿的《红海行动》,四川人投资百分之十,也就是5000万,最终吸金1.2个亿……
选择想投资的电影→了解项目资料与合同→确定认购金额→打款到出品公司对公账户→签订合同→等待电影上映→电影上映后等分红→会计律师所计算好分红→打款到合同上的银行卡上。
J.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分成方法如下: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简称总票房),要向国家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其次要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由影院从总票房中直接扣划并缴纳。
以上两项,合计5% + 3.3% = 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为“可分账票房”,又名“净票房”。可得:净票房=(1 - 8.3%)x 总票房。
然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会征缴净票房的1% ~ 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但该分账阶段只存在于大片,小片没有。
最后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净票房扣除“中数代理费”后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
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家公司,比如“万达”、“金逸”,那么它将独享这57%(即50% + 7%)。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么它将独享这43%。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与制片方约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为其发行代理费用。那么只剩下43% - 15% = 28%归属制片方,即Δ的28%才是制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个档期处于竞争劣势,为了增加影片排映场次,制片方和/或发行方会承诺给影院和/或院线返百分点,一般占Δ的3~5个点。也就是说,制片方和/或发行方承诺把自己应得的43% x Δ 中的3~5个百分点返给影院和/或院线,使其原来占Δ的57%的份额提高到60%~ 63%。
制片方,简称“片方”,有时本身就是投资方,大多数情况下不只一家,因为很多电影的投资较大,制片方一家无力投资,于是会邀请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多家投资方如何分享票房,这取决于各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主次、份额,业界称之为“主投方”与“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参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发行方要面对的制片方。但不论如何,只有真正出资、投了钱才能算投资方,没有以货币形式出资的公司都不是投资方。
一部电影除了票房收入还有哪些渠道能够获得收益呢?
1、电视版权:即电视放映权。比如央视或一些省级卫视会购买某些电影(主要是大片)的电视播映权。
2、网络版权: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乐视网等为主要买家。
3、海外销售:面向中国港澳台地区、海外国家的院线、电视销售版权。
4、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政府补贴:主要是各级政府的各类专项补贴。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国巨幕两种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
上述这些非票房收入,有时也比较可观,主要都归制片方。因此近年来制片方都在不断加大并积极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