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昭
中文姓名: 陈秀丽
英文姓名: Florence Tan 、 Tan Siew Lee
小 名: 大眼睛、小龙女、阿妹
生 日: 6月30日
血 型: AB
星 座: 巨蟹座
身 高: 164cm
体 重: 47kg
眼睛颜色: 深褐色
使用语言: 华语、英语、粤语、马来语
其他才艺: 乒乓球、溜冰、篮球
种 族: 华族
籍 贯: 中国福建
国 籍: 马来西亚
老 家: 马来西亚柔佛巴鲁(Johore Bahru)
签约公司: 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公司
通信地址: Mediacorp Studios, Amu
Andrew Rd, Caldecott Hill
Singapore 299939
个 性 ------------ 宜动宜静
嗜 好 ------------ 游泳、看DVD、听歌、出海
理 想 ------------ 拍电影、出唱片、有代表作
优 点 ------------ 乐观
缺 点 ------------ 没耐心
口 头 禅 ------------ 嘿哟!
最爱收集 ------------ 书、好片、好歌、链
最初愿望 ------------ 当一名解剖医生
最爱幻想 ------------ 在沙滩浪漫的漫步
理想对象 ------------ 孝顺父母,尊敬我
看异性先看 ---------- 谈吐
最感激的人 ---------- 家人、朋友、公司、影迷
最感动的事 ---------- 能在“97才华”得双料冠军
最难忘的事 ---------- 拿spm成绩时,得到Agg 11
最想做的事 ---------- 和家人一起去旅行
最讨厌的事 ---------- 被冤枉
到过的国家 ---------- 中国、瑞士、毛里求斯、柬埔寨、韩国等等
最喜欢的花 ---------- 深红玫瑰
最喜欢的书 ---------- 杂志、电影、医疗保健、时尚、激励课程等等
最喜欢的颜色 -------- 白色
最喜欢的水果 -------- 苹果、水蜜桃、西瓜、葡萄
最喜欢的音乐 -------- 任何音乐都喜欢
最喜欢的香水 -------- bvlgari-parfum
最喜欢的季节 -------- 春天
最喜欢的电影 -------- 甜蜜蜜
最喜欢的饰物 -------- 项链、手链、
最喜欢的服饰 -------- 轻松、大方
最喜欢的动物 -------- 可爱的小狗、白兔
最欣赏的影星 -------- 张曼玉
最喜欢的歌手 -------- 王菲
最欣赏的导演 -------- 李少红、吴宇森、张艺谋、陈凯歌
最爱吃的食物 -------- 妈妈煲的汤
最喜欢的零食 -------- 巧克力
最喜欢的运动 -------- 游泳、跑步
最喜欢的地方 -------- 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瑞士
最喜欢买的东西 ------ 书籍
最不可思议的事 ------ 能在1997年4月19日荣获“才华”女子组双料冠军
骂人常用的字眼 ------ 你不要再让我看到你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 长孙珑儿(哈哈~~~)
最喜欢自己演的作品 -- 不老传说、福满人间、倚天屠龙记
最喜欢自己演的角色 -- 小昭
最希望能演的角色 ---- 《上海滩》里的角色、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最希望能演的作品 ---- 《上海滩》
陈秀丽是1997年《才华横溢出新秀》(新加坡最具权威的区域性演艺新人选拔赛)女冠军及最上镜新秀双料得主。实力与外型兼备的她,在其电视剧处女作《不老传说》中即一人分饰三个不同时空且截然不同的角色-男人婆、歌女和记者-令观众无不对当时这位新人演技的多变性喝采。
秀丽独特的东方美使她成为大型古装剧的最佳人选,她在《神雕侠侣》及《笑傲江湖》中的造型及演技至今仍令人难忘。机智灵活的她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喜感,在《笑傲江湖》、《福满人间》及《我爱精灵》等电视剧中,她活泼生动的演出为电视剧增添了许多娱乐性。
为了充实自己的演艺才能,曾多次在《红星大奖》(新加坡主要传媒机构"新传媒"每年主办之颁奖礼)中获得"最佳女配角"提名的秀丽除了不断钻研演技外,还特意学习驾驶电单车,并成功考获执照,为日后演出的需要做好准备,足见她对自己的专业要求。
能言善道的秀丽也是一位出色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曾主持旅游节目《奇趣搜搜搜》及《惊喜一整天》等综艺节目,展现了秀丽另一方面的才华。
秀丽基本档案
秀丽个性档案
秀丽星路历程
秀丽荣誉奖项 2005年
新加坡新传媒网络票选女版“最佳情人”之一
荣登新加坡男人投选的“男人帮FHM全球百大性感美女榜”
2004年
新加坡新传媒网络票选女版“标准情人”之一
新加坡新传媒网络票选“新传媒三姐”之一
入围新加坡早报网票选“亚洲人气偶像50强”
2003年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十大最受欢迎女艺人”
2002年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大马最受欢迎女艺人”
2001年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大马最受欢迎女艺人”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最佳女配角”(《迷幻特警》饰刘嘉文)
2000年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十大最受欢迎女艺人”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大马最受欢迎女艺人”
入围新加坡新传媒红星大奖“最佳女配角”(《笑傲江湖》饰蓝凤凰)
1997年
新加坡第五届才华横溢出新秀大赛“女冠军”和“最上镜新秀”双料冠军
演艺作品:
电视剧:
1997 《不老传说》 饰演:卢文烟
1997 《神雕侠侣》 饰演:郭芙
1998 《芽笼,芽笼》 ——饰演:丽珠
1998 《财神爷》 饰演:利市仙官
1999 《福满人间》 饰演:马带香
2000 《笑傲江湖》 饰演:蓝凤凰
2000 《穿梭生死线》 ——饰演:叶倩
2000 《迷幻特警》 饰演:刘嘉文
2000 《琼园咖啡香》 ——饰演:吴丽凤
2001 《我爱精灵》 饰演:欧阳菲菲
2001 《大酒店》 饰演:云丽
2002 《河水山》 饰演:廖美英
2003 《孩有明天》 饰演:范丹美
2003 《倚天屠龙记》 ——饰演:小昭
2004 《赤子乘龙》 饰演:王明珠
2004 《秦王李世民》 ——饰演:长孙珑儿
2005 《阴差阳错》 饰演:Dolly
2005 《天外飞仙》 饰演:翠娘
2005 《刁蛮公主》 饰演:王妃
主持:
2001 《奇趣搜搜搜》
2002 《惊喜一整天》
2003 《饮食新时代》
2003 《周末大热卖》
她已经结婚了,嫁给一个中国人
❷ 哪些电影里有毛主席关于医疗卫生的说话,最好是赞扬医务工作者的视频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各项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毛泽东对于医疗卫生制度与工作,却一直有着诸多不满与批评。1965年的6月到8月间,他先后三次对医疗卫生工作发表了谈话。毛泽东当年意气风发的批评、思考和主张所透露出来的民众情怀浓郁得令人感动。如果人们持有更加平和的心态,也许还能够得到关于走出中国医疗改革这一泥淖的点滴启示。
三次谈话的重要主题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早在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有针对性地指出:“必须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因此至少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但新中国毕竟家底十分薄弱,科教条件不好,农村人口巨大,发展国家的卫生医疗事业困难不小。毛泽东强调,解决中国的医疗卫生难题,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照搬苏联的条条框框,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始终坚持面向和服务工农兵的基本方针,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根据这些思想,卫生部在建国初期就十分明确:“今后卫生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但是,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国家全面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一方面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规范化,另一方面在减轻经济负担的名义下,去除了许多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期间发展起来的医疗卫生事业。许多地方新生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也被当作“共产风”和“平均主义”的产物加以抑制。这样,全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是毛泽东提出批评的基本背景。
不能忽视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群众的医疗需要
毛泽东的第一个谈话发表于1965年6月26日,后来民间称之为“六·二六指示”。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就直指卫生部忽视了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群众的医疗需要。他说:“告诉卫生部,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为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这里所谓“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指的是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而所谓“老爷”则是当官做老爷的意思,指的是官员。这等于说,卫生部不仅把主要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而且主要还是为城市中那些当官做老爷的人服务。显然,批评矛头直指忽视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倾向,也指向官员特殊化的医疗保健制度。
培养农村“用得起”、“留得下”的医疗卫生人才
谈话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培养农村“用得起”、“留得下”的医疗卫生人才问题。毛泽东说:“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符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当时的情况是,全国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院校不多,而且由于“规范化”的要求,每年招生因受到附属医院床位数和生师比等因素的制约而招生不多,本科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也要五至六年,甚至七年。以当年全国著名的中山医学院为例,每年全部招生也就是400人左右。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五亿多农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因此,他要求医学教育要从适应国情实际出发,改革医疗教育,培养大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适用人才。内容包括:缩短学制,降低招生学历要求,改变培养方法。他说:“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主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他赞成学生学会“常见病的治疗和一些预防工作”,然后接受有经验的医疗人员带班学习一段时间,就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他说“这样的医生,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这种设想,直接催生出一种后来被称为“社来社去”的学员类型,意思是学员从公社中招收而来,学习结束后,回到公社去为农民服务。至于所谓“学三年就够了”,也并非毛泽东看不到医学生接受更加系统教育的必要性,而是他焦虑于农村缺医少药、急需大批人才的现实。他反问反驳这种观点的人:“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这种主张的立足点仍然是“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攻克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改进治疗上
这次谈话还批评了医学研究中脱离群众需求而热衷于研究高、深、难的疾病的倾向。他说:“脱离群众,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病,怎么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这实际上提出了医学科研工作的价值观选择的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领袖,面对着中国这样一个整体医学水准不高的现实,他急切地希望医学科研工作应该首先以国家和大众的需求为基本导向,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攻克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病的预防和改进治疗上。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所有医疗卫生院、所与人员全部纳入国家财政供养的公职机构和公职人员的范围,响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具有公职机构和公职人员身份的医疗机构与人员责无旁贷的事情。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医疗卫生和民众的保健水平着眼,也确实有赖于这类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当然,研究“高、深、难的疾病”这类所谓“尖端”课题比起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会更受学界关注,更容易提升个人的学术地位。这就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科研人员科研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但对于统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卫生部来说,毛泽东希望它要加强对于全国的医学科研导向和布局,“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整体医学水平不高的国家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心系人民的“人民卫生部”。
不能把服务农村当作新手的练兵场敷衍了事
这次谈话还涉及城市里的医院如何扶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问题。谈话提出了一个看似有些偏颇色彩的主张:“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一、二年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并以“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为结束。其实,所谓在城里只留下“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指的是到农村去巡回服务。其本意是,到农村去巡回服务的,都应该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不能把服务农村当作新手的练兵场。实际上不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一些单位把去农村巡回医疗服务,当作额外负担,而把一些城里医院用不上的“人手”而不是“人才”,派到农村去敷衍了事。所以提出这一点,反映了毛泽东的良苦用心和对于农村民众的真挚感情。
不能把医疗卫生作为赚钱行当
“六·二六”谈话由于以十分尖锐的情感语气,触及当时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就有紧接着的7月19日和8月2日的两次谈话。这两次谈话的对象都是卫生部的官员,主题是如何贯彻和落实“六·二六”谈话精神。在这里毛泽东进一步谈及他对于医疗卫生工作的看法。
首先,毛泽东肯定卫生部提出“打算为农村生产队培养不脱产卫生员”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不在工厂设不脱产的卫生员呢?小厂可以设卫生员,大厂设医务所”。后来,农村的赤脚医生和厂矿卫生员的大批培养,实际上就是得益于这一措施的实行。他们在加强工农大众的初级医疗保健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强调医疗医药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他严厉批评有些医疗单位:“认为赚钱的医疗队就好,不赚的、少赚的就不好,这难道是人民的医院?”他告诫各级干部应该有全面的效益观:“药品医疗不能以赚钱不赚钱来看。一个壮劳力病了,给他治好病不要钱,看上去赔钱,可是他因此能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你看是赚还是赔?……在天津避孕药不收钱,似乎赔钱,可是确实起到节制生育的目的,出生率受到控制,城市各方面工作都容易安排了,这是赚钱还是赔钱?”他还说:“有些医院,医生就是赚钱,病人病不大或没有什么病也要他一次次看,无非是赚钱。甚至用假药骗人……搞一些赚钱的医院赚钱的医生、假药,花了钱治不了病,我看还不如拜菩萨,花几个铜板,卖点香灰吃,还不是一样?”与此同时,他主张“药品应当降价”,甚至病人“药钱拿不起也可以不拿”,因为“国家出点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他还多次就专门的病种的免费治疗问题发表意见。如次年3月12日,他就指示“血吸虫病的检查和治疗应该免费”。在他看来,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应该奉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而不应该是发财致富的行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医之道的弘扬。当然,不能把医疗卫生作为赚钱的行当,不等于就可以在这一领域搞“大锅饭”和刮“共产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
医生一定要政治好才会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
再次,提出“医生一定要政治好”。毛泽东向来认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医生仅有技术好,如果人生观出问题,就可能依仗其技术敲诈勒索病人。因此,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只有“政治好”才有可能保证医和药不会以赚钱为目的,才愿意为国家分担对于民众的承诺,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也才会自觉地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此,他强调各级党委应当多抓卫生工作,卫生管理部门既要加强业务领导,更要加强政治领导,以确保医疗卫生工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的落实。这里,“政治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要求,而不是空头的大话。
贵族老爷医院要向老百姓开放
在谈话中,还涉及了一个对于上层既得利益群体的冲击问题,这就是毛泽东对于干部保健制度和北京医院的办院方向的批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学习苏联的保健制度,为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供较为优越的医疗保健措施。就中央而言,设立中央保健局,还把北京医院这所由德国人于1905年创建的医院作为高干定点保健医院,并由此拒绝平民百姓就医。毛泽东一直对这种做法不满。1964年6月24日,他在会见越南朋友时指出:“中国的保健工作是学苏联的。”他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助长干部的特权思想,也不利于干部的保健,还不利于医生提高医术。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动动,只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坐车不走路,就会多生病。衣食住行受太好的照顾,是高级干部生病的四个原因。”对于专事保健的医生而言,长期脱离病房和门诊,“不多看各种各样的病”,会导致诊疗水平的退化,“把专门医生变成不专门的”。因此,“不好,要改进”。同年8月10日,他在批示卫生部关于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报告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保健局应当取消”,“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在围绕“六·二六”指示的这两次谈话中,他直接询问“北京医院改得怎么样了?”当汇报人作出情况说明后,毛泽东还是认为它“并没有彻底开放”。他说:“某某、某某就不能去看病,某某、某某可以去看病,这不是贵族老爷医院是什么?”他斩钉截铁地说:“要开放,给老百姓开放。”并说:“不要怕得罪人。这样做得罪了一批人,可是老百姓高兴。这批人不高兴让他们不高兴好了。做什么事总要得罪人,看得罪的是些什么人,高兴的是什么人,老百姓高兴就行。”在毛泽东的这种强势主张下,后来,中央保健局撤了,北京医院也更名为“东单医院”,并不再专事高干的保健工作。但到了1972年,由于连续有几位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因医疗不及时而遭不幸,国务院主要领导认为“没有一个北京医院还是不行”,北京医院作为高干的保健医院重新恢复。本来,客观地说,要求北京医院向老百姓开放,与北京医院承担高干保健职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他批评北京医院人那么多,设备那么好,只为少数人服务,脱离群众,助长特权,也不利于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提高等,这些都是可取的。但在极“左”思想氛围下,把“向老百姓开放”这一不错的主张,变成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应该不是毛泽东的初衷。
中国医疗卫生模式曾经享誉世界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9年卫生部领导明确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开始,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走上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当时,人们真诚地相信通过这一道路,可以达致一种更好的境界。但是,历经3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看到一些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大楼更大更高,设备更齐全更先进,医院整体发展更具活力和优势的同时,也看到城乡的医疗资源配置越发两极分化,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村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民怨已近沸腾,医患关系也在医疗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引导下空前尖锐与对抗,许多发生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丑陋的利益之争和令人发指的残忍事件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良心底线。我们不得不承认,医疗卫生的那一档子事,还在困惑甚至折磨着许许多多中国的百姓和各级政府。
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评价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在考察报告中,把由毛泽东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医疗卫生模式,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称为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的范例,并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典范”。卫生部前部长钱信忠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一书中,也自豪地说:“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马勒博士曾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经验。”世界银行在一份主题为“投资于健康”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高度称赞中国这一医疗制度,认为“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然而,在实行新制度20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把中国在卫生财务负担公平性的评价方面,排在世界191个国家的188位,也即倒数第四位。有关人士发现这个排名刚好是在两个被公认为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近邻——尼泊尔、越南之后,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排在最后。这一切都在刺痛中国人的自尊与良知。
今天,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毛泽东当年的思想与主张,人们一定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是,不论如何,毛泽东当年意气风发的批评、思考和主张所透露出来的民众情怀浓郁得令人感动。如果人们持有更加平和的心态,也许还能够得到关于走出中国医疗改革这一泥淖的点滴启示。
❸ 一部有关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医疗保障的片子!急求!!!
麦克摩尔的精神病患
神经病人(医疗内幕)
导演 |麦克.摩尔
主演 |麦克.摩尔
电影介绍
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精神病人》(Sicko),反映了美国医疗体制的痼疾,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还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提出严厉批评。
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没钱别进来。对美国政府宣称“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犯可以接受与美国公民相同的高质量医疗”的说法,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调查了当年参加“911”救援行动的志愿者。这些人当年自愿参加救援“911”幸存者的医疗行动,但大部分人因此罹患疾病。为了形成强烈对比,摩尔亲自率领一群当年的志愿者访问古巴,参观关押当年“911”袭击相关恐怖分子的集中营,了解那些犯人在狱中受到的医疗待遇,结论是无情的:那些参加救援活动的无名英雄,事后得到的医疗待遇远不如狱中囚犯。
因为此片的拍摄,摩尔已被政府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理由是违法进入关塔纳摩和古巴。
关于影片本身,摩尔表示:“我希望制作一部不同于以前作品的影片。我希望观众看了《精神病人》之后,能产生做点事情的欲望。这部电影如同一个行动号召令。”同时他承认说:“我不愿意把话语权交给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而是更愿意呈现自己的观点。”
“医疗保险”和“喜剧”,无论从喻意还是覆盖范围上都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汇,想要让它们共同为一句话服务,更是难上加难的事……然而在迈克尔·摩尔执导的最新纪录片《神经病人》中,它们却亲密地“勾结”在了一起。
整部影片是由几个发生在美国普通公民身上的真实案例穿插、拼接而成的,他们的生活或陷入混乱、或支离破碎,甚至还有人为此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导致他们纠缠于困境之中的罪魁祸首,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医疗保险”……纪录片中几个人的亲身经历清楚地反应出,类似的危机,不仅仅出现在美国那些未上保险的4千7百万人的身上,数百万忠实地按时交纳保险金的人,也受到官僚作风严重的“条款”的限制,而无法享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权益。
当迈克尔·摩尔仔细调查了“医疗保险”体系为何会有如此诟病存在时,得到的答案很简短:一切都是利益惹的祸。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迈克尔·摩尔满世界的奔波,拜访的国家包括加拿大、英国和法国,那里,公民根本不用交纳保险金,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待遇。最终,迈克尔·摩尔将目光聚焦在了曾经在“9·11”恐怖袭击中奋不顾身地拯救生命的英雄,这些因为参与救援工作而受伤的人,现在正因为疾病而遭受着痛苦,可是在美国,医疗保险却拒绝为他们支付医疗金。然而,当他们在《神经病人》中一一露面后,迫切的问题不但得到了解决,还受到了外交方面的关注。
那么,这样一部对社会问题进行沉痛地反思的纪录片,本应该是严肃的,怎么又会与“喜剧”联系到一起呢?这就要归功于迈克尔·摩尔那独特的表现手法了,他通过马克·吐温式的讽刺文风,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应该引起关注的故事。虽然他曾经制作过在纪录片领域起带头作用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和《华氏911》,还因此获得了奥斯卡的嘉奖,但是对于迈克尔·摩尔来说,拍摄影片的过程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经历,因为美国的医疗保险虽然陈腐、官僚、形式主义,却是一个有着时间、历史和资金做强大后盾的成熟体系,迈克尔·摩尔对其进行了如此坦诚、不隐讳的批评,势必又会触痛一部分人敏感的神经。
《医疗内幕》亮相遭“围剿” 摩尔新片试映引争议
凭借《科伦拜恩的保龄》和《华氏911》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及戛纳金棕榈的迈克尔·摩尔,携新片《医疗内幕》(Sicko)在美国举行了试映,试映的地点有点偏,离最近的大城市底特律有400公里。然而到场的记者一点也不少,摩尔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他以前在纪录片中“撒谎”的问题。
新片拿医疗制度开刀
《医疗内幕》的试映地点在迈克尔·摩尔的家乡安特里姆郡的贝莱尔村,该村距底特律城400公里,是民主党重要的筹钱基地之一。大约有880个人每人花了40美元买票看了这部片子,如果再加60美元的话,还可以参加摩尔在一家餐厅举办的派对,得到摩尔亲笔签名的电影海报、医用手套,甚至绷带。
《医疗内幕》跟踪拍摄了一批美国人在医疗系统的官僚海洋里艰难“游泳”的过程,既有上过医疗保险的也有没医疗保险的。一个孤女因为不是一家医院的“会员”而吃不到抗生素,不幸死亡;一个没有健康保险的男人被电锯切掉了两个手指,他只能出1.2万美元接好他的无名指,却付不起另外的6万美元,于是失去了中指;一群在9·11灾后营救中生病的工人得不到救治……
影片把保险公司和左右两翼政党的支持者们都描写成坏蛋,并且把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加拿大、法国、英国的医疗系统对比,称赞了后者由国家运行的医疗体系。在电影的高潮部分,那些参与9·11灾后救助的生病工人从美国去了古巴,在那里他们得到了更好和更便宜的救治。
不同立场评论迥异
《医疗内幕》阴郁的调子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来自特沃斯城的卡罗尔·齐格文说:“我觉得迈克尔·摩尔是挖掘真实情况的人。”不过更多的人是来“踢馆”的,来自美国政府、保险公司和医疗部门的人,大多不怎么喜欢这部片子。美国健康保险计划的主任凯伦·伊格纳格尼说:“我不认为迈克尔·摩尔想做一部公正的电影。他刻意制作一部政府操纵医疗系统的电影,并把它硬说成美国的健康危机。”其实,摩尔和美国医疗系统的“战争”早就开始了。摩尔曾经说过他后悔“太早”透露自己要拍《医疗内幕》的消息,这让很多健康保险公司以“防火、防盗、防摩尔”的警惕性对付他。而这部电影在6月29日公映之后肯定会引发更多的嘴仗。
在线观看地址: http://so.56.com/index?type=video&key=%C9%F1%BE%AD%B2%A1%C8%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