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二十二》22位慰安妇分别是谁
参考网页链接
② 「慰安妇」题材记录电影《二十二》这部影片怎么样
很感人的,这些老人受了太多苦了
《二十二》延续了《三十二》的纪录风格,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评价它为“一部很温暖的电影”。观众不必害怕影片会冲击视觉或刺痛神经,影片并不愿意把老人当成单纯的“历史证据”,它平静地纪录了这些饱受磨难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有痛苦,有快乐,有挣扎,更有和解。对她们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大家怎样认为呢?
③ 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在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
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她们的遭遇选择了沉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经寥寥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这分布在全国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当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漫长的剪片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她们的人生是有着必然的关联。
(3)二十二电影讲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12年,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生活,当时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而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 《二十二》 的制作。
拍摄过程
该片从2014年1月拍到7月,摄制团队30多人,跨越五个省,拍全了22位幸存者。该片在拍摄的2个月以内,导演运用节制的拍摄手法,严格遵守老人作息时间,在不打扰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摄。除此之外,剧组成员及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为老人送去了药物、轮椅等物资及善款。
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郭柯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走访了22个“慰安妇”幸存者。最终,他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表达能力和个人经历,重点选取了4位幸存者,分别是湖北的毛银梅、海南的林爱兰、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爱连。
④ 为什么说《二十二》是最温暖的电影
“二舅”宣扬的不是苦难,可贵薯裤的是面对苦难,仍然积极乐观的心态。
窃以为,除了第一快乐的人(不会负责任的人),芸芸众生可以尽量追求成为不回头看的第二快乐的人。
想起了一个西方故事。有个国王触犯了神,神惩罚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国王推上山后第二天,巨石又会回到数困简原地,国王就得再把它推上山,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们每个尺闹人都在负重前行,这个故事可能就在说人生。难能可贵的是,故事里的国王没有被摧毁,每天把石头推上山下山时,他可以轻松幸福的欣赏到夕阳西下的美景。
我们的精神内耗,大多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物质和精神就好像阴阳,此消彼长,相生相克,我们不能任凭物欲滋长,也不能不注重精神的提升。
精神方面,我觉得除了乐观的心态,“二舅”的善良是最打动我的。“忍者无敌”,善良可能是我们治愈自己和别人的最强武器。
⑤ 如何评价《二十二》
一 《二十二》是一部纪录片。
在今天这个电影语境里,应该重新审视纪录片的价值。
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普世的表达方式,电影因流行而变得僵化和单一。谈论电影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把电影预设为某一类电影。电影不再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正被各种宇宙和联盟架空,成为人类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牵线木偶。
最明显的就是,和缤纷的画面相比,电影语言不再生动。花哨当成了一种美德,叙事成为煽情的同义词。
电影的那种生动、丰富、层次和质感,反倒是在纪录片里可以找到。其实,每种电影都有价值,商业片保证电影的现实活力,艺术片负责探索电影语言,纪录片反观我们的生活。
但一切电影,最后都会成为纪录片。
它躺在时间的流水里,记录一个时代的一切细节。那个记录的时间段,如照片底片一般,慢慢显出它真正的轮廓。
就纪录片而言,《二十二》那种不动声色的生动和沉静庄重的细节,是任何一个人造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二 《二十二》是一部讲述慰安妇故事的纪录片。
在影片拍摄的2014年,中国尚在人世的慰安妇,还有22人。到影片上映的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9人。
这些呆板的数字后面,是一个个苦难而雄浑的生命。
一段被刻意隐瞒的历史,亲身经历者,正在消失。
这是一个沉重到压抑的话题,但《二十二》并没有追求那些可能产生很大市场价值的煽情。看得出来,创作者怀着巨大的悲悯和质地单纯的善良,去追踪尚在的老人们。拍摄的时候,是不去打扰的远观的姿态。
这种去刺激性元素的拍摄,在影片里,就是对老人们现在生活的抚摸。
这是一段从惊心动魄的苦难中走出来的人,她们在现在的阳光里,坐在椅子看街上的人;站在院子里,看树上怀孕了的猫;在坐在家乡的土炕上,唱故乡的歌;坐在床边,讲述那些惊恐、苦难和屈辱,一字一句,语气和缓。
三 《二十二》这部讲述慰安妇故事的纪录片,最终说的是,活着。
片中一个日本女孩说,她曾拿着一个当年日本兵的照片给老人看。老人看了看,笑了,说,“他们老了也没胡子”。当年的大多数日本兵,都留胡子。
女孩说,她没有想到,老人们没有害怕、恐惧、愤怒,一切都那么自然。好像时间把一切都都已经熨烫得平整,平整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可时间真的把一切都消弭了吗?
一位改名叫毛银梅的老人,说了好几句日语,“请进”“请坐过来”,语气生硬,发音标准。
年轻时,经历的那场灾难,被时间打磨成疤痕。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们好像学会了和这个疤痕相处。可总会在某一个时刻,那些往事翻腾上来,生命一阵阵生疼。
魔鬼来了,就一直没离开过。它吞噬了一个少女所有青春年华开始做的梦。
活着,是在挣。
一个老人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
后来,她又说了一句,“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这世界真好,值得我们重新打量。
⑥ 《三十二》和《二十二》区别是什么
区别:
1、片长不同:
《三十二》(片长43分钟),《二十二》(片长99分钟)。
2、片名由来不同:
《三十二》拍摄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
《二十二》拍摄时,这个数字减少到22。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来。
3、播放形式不同:
《三十二》是一部短片,只拍了其中一个老人,因为是短片,时长不够所以无法上院线。
《二十二》作为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登陆全国主流院线。
⑦ 慰安妇电影《二十二》上映,看完之后你是什么感受
感触特别的多啊,就是觉得这些老人们都是狗日的小日本侵略我们中国的证据啊。看到这些老人们确实特别的心痛,怎么说呢,有的人为了能给自己讨一个说法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但是到死了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中国慰安妇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了,从之前的三十二到现在的二十二个。我想如果还不给老人们一个交代的话。怎么是黄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
如果当时的中国再强大一些,那么当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年轻的小女孩们被狗日的日本人抓住了,也不会有今天了。慰安妇这三个字好像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中国被欺辱的一个见证,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简直就一辈子的耻辱啊。有的人因为年轻的时候被日本人蹂躏,导致最后一辈子不能生育,有的人做完慰安妇的之后回到村子后来都没有人愿意要她们。有个老人说过自己最后嫁给了村子里一个又丑又老的一个男人,没想到过了几年后这个男人也最后不要她了。
大部分的慰安妇被抓去的时候都是小姑娘,当时的她们还没有结婚,被日本人性侵后更不能生孩子了,所以最后老人大多都是孤独终老。幸运的话也是有自己的孩子能够给自己养老送终,不幸的就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每当老人们讲起自己的那不堪回首的故事的时候,眼镜里的眼泪就开始在打转了,每说出一句话就仿佛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有的老人还因为害怕被逼疯了,感觉到真的让人特别的心酸。我们真的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不只是说说而已。
⑧ 日本人眼中的《二十二》是什么样的
此前在中国热映的纪录片《二十二》,受到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各年龄段人们的普遍关注。这部电影记录了日本侵华期间被日军强制做性奴隶的受害者(即
“从军慰安妇”)现在的生活状态。电影镜头的记录对象是遭受日军性暴力的老妇人,呈现在大荧幕上的她们已是耄耋之年,看起来更像是饱经人生沧桑的老奶奶。
作为纪录片,这部电影的解说词很少,更多是通过影像展示她们现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观者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战争事实与真相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缺席
老奶奶们不善言
辞,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坚强活下去的姿态,向观众们提出一个超越国界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如何面对这些处于人们关心之外的老年慰安妇们“现在”的“日
常”生活,其中蕴含着因历史问题存在分歧而陷入混沌的东亚地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可能性。但是,与给人启发的《二十二》相比,日本同类文艺作品则令人感到非
常不安。
在日本,战争的教训不与“现在”相关联,仅被看做是“过去”的问题,这种倾向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军性
暴力受害者问题在日本社会成为引发人们争论的话题,但却几乎没有把受害女性现状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仅有的几部也是在韩国拍摄、上映的电
影,或是在深夜播放的电视纪录片。
在日本,与战争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不少。这些文艺作品大都以讲述日本民众因原子弹爆炸、日本城市遭
到轰炸而受到的伤害,以及日本人在疏散地历经苦难、从中国撤回日本途中遭遇的磨难等为中心。日本人在二战期间遭遇原子弹打击确是事实,但文艺作品中却没有
提及日本在遭受伤害之前,首先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怎样巨大深重的战争苦难。
文艺作品传承文化,对一个国家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日本,
越来越多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将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在战后重建中勤奋工作的人作为楷模进行歌颂。例如,神风特攻队员、从事零式战斗机研制的员工等,他们成为
文艺作品的关注焦点。这些作品强调和美化日本人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重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勤奋与坚韧,并以此来肯定今天的日本人形象,却吝于承认日本作为战争
发动者犯下的罪行,以及日本民众也曾主动参与战争的历史真相。这类文艺作品无法令人意识到日本是战争的发起国,无法令人看到日本发动的战争全貌,这些作品
不将中国受害者是如何产生,他们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境遇,以及中国受害者的感情作为重点加以表现,实在不足为奇。
这并非是文艺作品具
有的独特现象。50年代,在中国抚顺和太原战犯管理所收容的日本战犯们通过学习,直面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接受教育改造之后,积极承认战争责任。十几
年来,笔者一直对他们进行跟踪采访调查。他们一边坦率讲述屠杀抗日人士的事实,一边进行自我反省。然而,即便是他们,也很少有人讲出自己曾在扫荡过程中所
犯下的强奸、轮奸等罪行。
一位二战期间的陆军军医,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在证言中承认自己犯下活体解剖这样的残忍罪行。但直到
90年代,他还一直认为“从军慰安妇”就是妓女。由此可见,虽然日本战犯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但是对日军慰安妇的“现在”状态加以思考,并进一步认识
受害者与自己的关系,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纪录片,《二十二》解放了我们被束缚的想象力,让我们对僵化现实的认识焕然一新。只有
以“慰安妇”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日本不断被创作出来,日本民众能够不仅意识到战争带给自己的创伤,也能够意识到日本对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带来的苦难之时,日
本社会和这些慰安妇们的关系才能首次抵达一个新的地平线。
真实的想法也许只有日本人才知道。
⑨ 如何评价《二十二》这部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新闻,说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时候笑出声,然后旁人与其发生争执,最后该男子被赶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后果,但是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电影临近结束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堆名字(我没数,应该是22个),然后渐渐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画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没画框的,我数了下,还剩9个。全中国就剩这九个了啊!但是转瞬这9个名字也渐渐消失在了背景里。这一幕让人很震撼。尤其是对我等普通人来说,实在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那心头憋闷又难以表达的情感,很难受。最后我再说一句,不要害怕面对阴暗的历史,若连了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迟早有一天有更残酷的现实会击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