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站台 影评
上次看《站台》还是前年在广州的家里跟爸妈一起看的,老妈看着觉得没什么劲,而老爸却颇喜欢。因为片中山西的那些地方他说他以前都去过,而且里面的山西话对曾经在山西生活过十多年的他来说极为亲切。对我来说山西话跟内蒙话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听着也不怎么费劲。只是就个人阅历来说电影中的的有些事情又何尝不是父辈们可能曾经经历过的呢!
青春的梦想和幻灭、曾经的向往与执着、让人心碎的放弃和欲言又止、爱过的人和飘零的时光、再也不能无所顾忌的引吭高歌……贾樟柯总是用他那冷眼旁观一般的视角和让人窒息的长镜头感受生活的凌厉和逼压。他毫不掩饰的展现着小人物们在小地方的灰暗土气,但是即使灰暗土气依然不能阻止他们挥洒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和青春的激情。那一代人是如此的尴尬、如此的不合时宜而又如此的马不停蹄,算不上特立独行但是也绝对充满个性。听着萧条县城里播放的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一下子被拉到了那个年代(我的年龄刚好能踩着那个年代的尾巴!),斑驳得都已经不太真切了。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仿佛一次时间的旅程,越是看到电影的最后,越是感到一种难耐的落寞,看到多年未见的两个人只是几句故做自然的寒暄,表面虽然波澜不惊可是心底该会荡起怎样的涟漪呢?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遗憾还是重见天日的悸动!最后的那一幕里崔明亮坐在炉边睡着了,尹瑞娟抱着孩子,这种似曾相识的画面比最落魄的战俘更让我悲从衷来,对他人的一再错过最终酿成的是对自己的过错!他们的今天会不会就是我们的明天呢?全天下还有多少正热血沸腾着的张明亮、王明亮、李明亮们正摩拳擦掌意气风发着?哪里才是他们的站台?哪里又是终点?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毫无疑问的成长了,可是付出的代价确不见得那么心甘情愿。我们也许穷尽一生都只能是在路上,沿途的人和风景成了一辈子的记忆,行将就木的时候拿出来敝帚自珍一番然后化为永恒的虚无。
关于故乡和理想,想起了beyond的那首《遥远的paradise》——“可是,我们的故乡,却装不下我们的理想”——为了理想而离开了故乡,内心却难以决绝的舍弃那份融于骨血的牵挂,离开了故乡之后,那里的一切在心里都变成了优点,以及想念的对象和原因。
在《站台》中最感同身受的一幕是崔明亮那个木讷得被人以为是哑巴的表弟追上他们的车自让崔明亮带五块钱给自己在县城里上学的妹妹,我也曾往自己在乡下的表弟们手里塞过钱,也会为不能帮到他们更多而自责,但是天知道这种自责有多么虚伪!
② 马马虎虎,却是最经典!《站台》到底讲述了什么故事呢
《站台》是贾樟柯眼中的80年代、他眼中的山西以及他理解的青春是怎样一种形态。它可以说是至今描写和展现中国80年代的那个社会与人们生活状态的最优秀的电影之一,更是青春题材电影中的优秀作品。这一帮年轻人在80年代的“青春之歌”最终落脚在了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年轻时不懈追求的看火车(理想的象征)愿望最终竟然在极为庸常的水壶水开了的声音中找到了某种形式的共鸣。这透露了导演对青春的看法,年轻时再理想主义、再不着边际,最终还是要被庸常的生活所驯化,回到家庭这个最传统的单位中去。但这也绝对不是一种悲观主义,这只是对生活、生命的真相的真实展现,谁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轰轰烈烈。而且最为平常的生活中也未必就没有美好,火车鸣笛与水壶声互为镜像的对应关系就说明了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处处有精彩,恰如尹瑞娟在小房间中的独舞,虽显环境的局促与生活的无奈,但也丝毫不能掩盖心中美好理想的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