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征北战原型(莱芜战役——南征北战出奇兵)
莱芜,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发生在这里的两场著名战役而名载中国战争史册。一场是春秋时期的齐鲁长勺之战,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出自这一战。另一场就是1947年2月打响的莱芜战役,当年脍炙人口的故事片《南征北战》就是以此战为原型创作的。
1947年1月,国民党军统帅部错误地判断,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经过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后,必然消耗巨大,续战能力不强,因而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企图迫使我军主力在临沂地区与其决战。陈诚恃兵力优势,自以为胜券在握,扬言:“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撑死共军!”
1947年2月初,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编成后打的第一个胜仗就是莱芜战役。战场从国民党军企图迫我决战的临沂地区,转到后来歼灭国民党军重兵的莱芜地区,充分体现了华东野战军指挥员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
中央军委两次电示华东野战军:“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敌不动我不打,敌愈深入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但是南线之敌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作战方针,重兵密集推进,难以分割歼灭;而北线敌军李仙洲集团已乘势南下,于2月4日进占莱芜,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
在这种形势下,打乱敌人部署,创造有利的战机,成为决定战役胜败的关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等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战场实际,以2个铅哪纵队在临沂以南采取宽正面部署,佯装主力,摆出与南线之敌决战的姿态,以主力于2月10日夜分三路秘密北移,准备寻机歼灭北线李仙洲集团。
2月15日,南线国民党军占领临沂,蒋介石听信部下谎报“在临沂外围歼灭共军16个旅”的战功,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是“伤亡惨重,不堪再战”,严令北线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尽快实施南北夹击计划。此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却冒着严寒,夜行晓宿,向北快速机动,于19日到达莱芜周围地区,形成对莱芜城的合围态势。
2月20日午后,莱芜战役打响,当晚歼灭国民党第77师,取得初战胜利。同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向驻莱芜的李仙洲总部和第73军全线发起攻击。23日,华东野战军采取“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的战法强攻莱芜。李仙洲率部向北突围,其间国民党军第46军军长、地下党员韩练成放弃指挥,敌人陷入混乱。战至当晚,李仙洲受伤被俘,北线敌人全军覆没。
此战,华东野战军共歼国民党军5.6万余人,解放博山、淄川等13座县城,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南会战”计划。
莱芜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大力支持。在华东野战军主力从临沂北上至莱芜地区的150多公里的机动途中,几十万支前民工队伍,风餐露宿李激物,爬山涉水,用肩挑、畜驮和推独轮小车,把海量的粮草、弹药及时转运到北线。鲁中老区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我军的作战行动,夜以继日地为部队筹集粮草,赶哪液制煎饼,昼夜站岗放哨,反奸防特,封锁消息,为夺取莱芜战役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防大学教授 卢勇)
㈡ 电影《南征北战》讲的是解放战争哪场战役
1947年冬,解放军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解决了指战员和群众中的不理解情绪,作战略后撤。最后全歼了敌人。
电影《南征北战》轶事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些陈年旧事来。因为知道电影《南征北战》
的一些故事,就先从这里谈起。
电影《南征北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白版,另外一个是彩色
片,都是名片,所以现在年龄在三张半以上的大概都曾看过。
黑白版摄于五十年代,到文革以后电影青黄不接老片重放那阵,
又同许多老电影一起被拿出来重放,所以我们这些生于六十年代的也
都有缘观看。彩色版摄于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那个时侯八个样板戏
来回放了无数遍以后,可能江青也觉得烦了,就想到也搞点革命的故
事片。可文革以前的十七年全都黑了,就是有点成就也老同刘少奇这
类走资派联系在一起,于是也就难以找出正面的题材。只有战争题材
的还可以,同当时战天斗地的形势也很合拍。不知道那时能够写本子
的都被打倒了还是没想到找人去写,也许是江青那根筋不对劲想到要
重拍《南征北战》。
这部电影的新老版本都是在我老家山东拍的。电影中有一段很有
名的台词,讲的是国民党军官正在召开分析形势的军事会议,一位军
官站在地图前很严肃的讲到:“据侦察,共军在大沙河一带修筑工事”。
这里的大沙河就是我们山东青州老家一带的一个河,实名弥河。电影
的故事情节指的就是国共两军最后一次内战时在山东一带的拉锯战。
电影中的解放军就是陈毅的军队,陈毅那时确实在那一代住过一段时
间。情节还是有点根据,当然细节肯定是艺术加工的。记得有个场景,
当解放军征战回到大沙河时,一个士兵俯身捧起大沙河的水无比深情
的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我不知道编剧是谁,但从这一句台词
上来看,编剧肯定是位南方人。因为南方人喝河水,而我们那一代喝
井水。即使河水清澈甘冽,比江浙沪一带的水干净的多,也从来不喝
河水。
新老《南征北战》除了凤凰岭那一段戏是在山东莱芜拍就以外,
大部分都是在大沙河一带拍摄的。大沙河河床确为细纱铺垫,所以河
水清澈见底。河宽有一公里有余,但水浅流缓,冬天河水不没膝,夏
天水不没腰,所以戏中的军队可以脱鞋挽裤而渡。
拍新版《南征北战》的时侯,我正在上小学,那时本来就没有多
少学可上,平时除了作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也没有地方可去,当然看
拍电影就成了一大乐趣。其实看拍电影比看电影可要气派得多。那些
国民党的坦克虽然有的缺了炮筒,有的身上残缺,那可是真家伙,甚
至上面的白日徽都在。等到成列的开出去,轰轰隆隆。那木头修补的
炮筒,依然威风凛凛,同真的一样。虽然现在看了坦克就心惊肉跳的,
可那时年幼无知,又崇拜这些军中行头,象坦克之类的东东那时候咱
只是电影上看过,猛的见到这真家伙真得兴奋呐,同志们!
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比如有一个坦克就是个可遥控的模
型,尺寸很小,当在拍在河滩上坦克被炸着火的时侯,非常方便,拍
完了只要用一个箱子扣上去就能将火扑灭。在看了这些东东之后再看
类似的电影,就少了许多乐趣,从来不相信这类电影是真实。当看到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抱着火箭筒要扑向敌人的时侯,当看到丘少云
在烈火中挣扎的时侯一点也不觉得难受,因为知道他们是在拍电影。
从那时起不但知道这电影上的东西是假的,还知道拍电影费的时
间、物力和人力还真是不小。那些河边的树林,本来没有什么青松翠
柏。为了让首长对“东跑西颠的赶路却不同蒋匪打仗”这一毛主席的
伟大思想而想不开的战争迷部下作工作时有一个幽静的环境,特地从
山上拖来几株巨大的松柏,借着绳索立在河边装门面。至于动用军队
之多,可能不少于当时的实战军队。只是放烟火的军队就是一个连,
就不用说国共双方的军阵了。记得到了热闹的时侯,大沙河两岸灰不
溜球(共军)黄不拉几(国军)的军队坐满了两岸,甚为壮观。那些军队
可不是简单走走样子,他们可是经过了无数次排练后才拍的。就是电
影开头那段军队行军老乡们夹道欢迎那一段,在开拍之前,那些可怜
的军人们就在一段一公里多长的土路上练了个把月。整天弄得号角震
天,尘土飞扬。大沙河一带整整拍了两个春冬。就这样,我们起初看
过的还没有配音的片子,到后来大多数都没有用上。所幸江青没有更
多这样的题材来拍,象这样的电影如果一年来上十来部,照那时的国
力,一年的文化预算就会全砸在里面。
说来也巧,后来听老父讲,五十年代他们当兵那会子,正好赶上
拍那个黑白版本。因为没有赶上进度,冬天的场景到了春天还没有拍
完,可那时树已开始发芽,只好派他们的军队去,用手把树叶摘了来
冒充冬天。可见那个黑白版本也费了不少劲。
后来在上海时去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长辈,那个病房住的全是相
当于陈毅在山东时的部下那一茬的老干部。他们讲到被诗化了的经历
时,都眉飞色舞。他们知道我感兴趣,每次都谈,一直从山东谈到上
海,再福建谈至返沪。只有在我长辈床边的一位大汉从不搭话。他常
常拄着拐杖,在床边踱步。同他搭话,也仅仅是唉声叹气。经介绍,
才知道他就是老版本电影中饰演具有无限革命乐观主义的那个小胖子,
后来曾是上影长厂长的铁牛。他是因为脑溢血而长期住院。那时他的
妻子也在生病,几个小孩听说也是不太健康,所以几乎没有人来看他,
就只有在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中度过。可见戏上戏下,此时彼时真是两
个世界呀。
㈢ 莱芜战役的硝烟背后
莱芜战役的胜利,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迫使其暂时采取守势。华东野战军趁此有利时机,于1947年3月上旬,在以淄川为中心的胶济路两侧地区进行了全军大休整。3月8日到12日,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在淄川矿区大荒地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会上,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作了《关于莱芜战役初步总结》的报告,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总结说:经过了莱芜战役这个大歼灭战,蒋介石南北会师侵占整个山东的狂妄计划变成了一场春梦。我渤海、鲁中、胶东、滨海4个军区完全打成了一片,不仅山东我军的胜利基础因此稳如磐石,影响所及,全国独立民主阵线上的斗士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陈毅所述,一语中的,道出了莱芜战役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60年弹指一挥,如今,硝烟散尽,尘埃落定,翻开发黄的历史叶片,细看莱芜战役前后敌我双方的运筹帷幄与纵横捭阖,以及主要将领的悲欢遭际,不禁让人废书而叹,掩卷犹思。 莱芜战役战果红
三天两夜时间,我华东野战军以一当十,歼敌5.5万余人,随之收复县城13座……莱
芜一战,我军面对美械武装的蒋军,以伤亡不足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山东会战第一阶段的完胜。1947年2月26日,《大众日报》曾在社论中盛赞此次战役是“运动战歼敌的又一光辉范例”。
然而,胜利来之不易。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在《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中说:“此次莱芜战役,情况变化之多为前所未有。”
原来,就在南线敌人占领临沂,认为我军不战而逃后,我华东野战军正北上伺机歼敌。孰料,北线敌情一变再变,给我军的战略部署和给养供应构成了极大挑战。
1947年2月15日晚,王耀武估计我主力部队北移后,立即命令部队从新泰、莱芜等地全线北缩,眼看我军失去歼敌机会,不料,17日 ,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严令确保新泰、莱芜,我军随即恢复原作战方针。我军部署刚定,19日,王耀武发觉了我军进攻新泰、莱芜的意图,再次向新泰、莱芜守军下达了北撤命令。
粟裕早料到王耀武发觉我军动向后,将拔腿逃跑,因此,事先拟定了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以诱敌深入。其中,南线部队秘密向胶济线运动,同时又派出小股部队在山东西部运河上架桥修路,对兖州蒋军摆出包围之势,声称将进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汇合,使陈诚误认为我军不堪再战,严令李仙洲等确保莱芜、新泰,延迟了军队撤退时间,为我军全歼李仙洲兵团埋下了伏笔。
据介绍,当时的莱芜城并不大,但城墙坚固,且有李仙洲的主力部队据守在内。我军如果强攻,代价极大。为此,粟裕等在莱芜北面故意给李仙洲放开一条生路,让他决意往吐丝口镇方向逃跑。我军则在莱芜到吐丝口镇的公路两旁,集中了6个纵队的兵力,布下了一个大口袋,专等着李仙洲突围后钻入。
2月23日中午12时许,李仙洲撤出莱城。粟裕一声令下,我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在敌机疯狂的轰炸扫射之下,穿烟跃火,向拥挤在狭窄公路的敌军发起猛攻。许多战士负伤了,自己撕下一片衣襟,草草包扎一下又冲上去,跟随在部队后面的支前民工队伍,也抢过敌人丢下的枪支,杀入重围。
由于我军勇猛的近战、混战,敌人空军完全失去了作用,其地面部队亦兵败如山倒,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延安总部发言人发表评论,“盛赞华东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及其领导者陈毅、粟裕将军。”陈毅对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莱芜战役的空前大胜,“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粟裕在总结莱芜战役的经验教训时,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能够调动敌人,使敌人听从我们的指挥,最终歼灭敌人,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战略指导的正确和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如果没有当地广大群众的全力支持和与部队的并肩作战,莱芜战役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一“谍”抵得几万兵
莱芜大捷,不能不提韩练成。
韩练成,宁夏固原人,祖籍山东。1925年1月,贫民出身的韩练成靠借自他人的一纸文凭考取了西北军马鸿逵部军官教导队。1943年夏天,韩练成在重庆见到周恩来,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议他“在那边为共产党工作”。一说,韩练成从此与我方建立了内线联系;也有人说,早在西北军中,韩练成就通过刘志丹和我党建立了联系。
韩练成一生充满传奇。1930年,蒋冯中原大战,冯部一度包围了蒋介石在河南归德车站的“列车行营”,后蒋在韩练成保护和营救下脱离险境,蒋介石遂颁发手谕,特许韩为军校三期毕业生,列入学籍,从此韩练成被视为蒋介石嫡系。这一年,韩练成仅20岁。1946年,韩练成出任桂系46军军长。
1947年1月,46军从海南调防山东,随后,中央把韩练成的关系转到我华东局,华东局派华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韩练成接上了头,并与之签订了三条秘密协议。根据协定,我军特工杨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刘志彬进入46军,并分别担任军部高级情报员和军长秘书。
莱芜战役打响前,46军从新泰赶赴莱芜,韩练成担心该军被我军消灭,通过杨、解二人向我军要求保全其部队。我方答复说:果不撤回莱城,可以。否则,难以保证。”随后,双方曾短暂交火,46军撤回莱城。
战斗打响后,1946年2月23日凌晨6点,杨斯德力劝韩练成离开蒋军部队,并保证其安全。韩练成带着一个警卫排离开蒋军,“不见踪迹”。此前,李仙洲已察觉我军意图,他在《莱芜战役蒋军被歼始末》一文中回忆说:“23日,他决定率部定于凌晨6时突围,各部队均按命令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完毕。但此时,一直与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韩练成,借口到城东高地找一个团长,离奇失踪了。整整等了两个多小时,仍不见踪影。恰恰就是这两个多小时,迟滞了国军的突围时间,李仙洲兵团上下失控,乱成一团。”战后,华野在《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中》评价说,韩练成此举“减少了我之伤亡代价”。后来,台湾某报纸痛心疾首评论说:韩练成“对党国之害,尤甚于××之流”。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悲愤地发出:“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剑》中楚云飞的经典台词。
莱芜战役后,韩练成认为自己形迹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继续卧底。1948年10月,被人告发。蒋介石盛怒之下,亲自电令张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张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计协助他外逃。
新中国成立后,韩练成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为我军历史上惟一拥有双党员、双中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他的不少经历,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被俘的李仙洲
韬略满腹犹败绩
黄埔一期,抗日名将,却功败垂成,受伤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际的,就是莱芜战役中被对手陈毅呼为“豪帅”的李仙洲。
李仙洲(1894—1988),山东省齐河人,1938年3月授国民党陆军少将。抗战期间,先后参加长城居庸关抗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等,战功卓著,被誉为抗日名将。
但就是这样一个老行伍,却在莱芜战役中一败涂地,受伤被俘。看过电影《南征北战》的人,可能对电影中那个穷途末路,狂叫“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军长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据说,这一形象曾招致视荣誉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满和抱怨。
事实上,莱芜战役之后,随着李仙洲对韩练成身份和我军战略部署的日渐了解,李仙洲颇有“非战之罪,天亡我也”的感慨。因为,莱芜战役之前,李仙洲已经通过我军异动的种种迹象,多次正确判断出了我军战略意图,尤其是战斗打响后,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们撤出莱芜的密电后,亦坚持认为莱芜城高墙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应神速行之。但韩练成等人按照我华野“指示精神”,极力主张到23日早开始撤退,此主张被采纳。孰料韩竟“临阵脱逃”,再次延迟了撤退时间,李仙洲败局已定。
李氏败绩,与来自上峰的“内耗”也不无关系。根据当年《大众日报》的相关报道,莱芜战役后,陈毅探望正在养伤的李仙洲,谈及莱芜战役,李仙洲说:“我们此次失败,主要是国防部战略指挥失误,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严,王先生每直接分电各军,师甚至团,我虽在前方,有时也不知道——这次到前方来,不过是高级的传令兵。”
在自怨自艾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莱芜战役中,“我率6万大军杀不出一条出路,韩军长如何能只身突出重围呢?”为此,1973年,李仙洲获得特赦时,曾当面向周总理请教这个困扰了他26年的问题。据说周总理耸肩一笑,答道:“韩练成同志就在北京,你们可以见面嘛!”
解放区的妇女都会打枪
莱芜战役中,我军共计歼灭蒋军5.5万余人。
由于俘虏很多,女民兵也担当了看押俘虏的任务。支前模范韩玉珍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韩玉珍是常庄区西古德范村人,1946年8月担任本村妇救会长。1947年2月15日,上级党组织在西古德范村召开会议,部署了莱芜战役支前任务。韩玉珍带领女民兵班12人担负起了站岗、放哨、送给养的任务,同村里的广大妇女夜以继日地推磨、推碾、摊煎饼、烧饭汤、做军鞋。普通(村)战斗胜利结束后,200多名俘虏被押送到西古德范村。为了让部队战士得到休息,韩玉珍带领女民兵班自觉担当起了看押俘虏的任务。当俘虏看到看押他们的是几个女民兵时,便不以为然,立时生起了逃跑的念头。其中有一个姓杨的,试图借小便之机逃跑,其他俘虏见状也都蠢蠢欲动。韩玉珍见此情景,大声喊道:“站住!再跑就开枪了!”杨某不相信她们会开枪,像没听见一样继续逃窜。这时韩玉珍拉开枪栓,朝杨某开了一枪,子弹从杨某两腿间穿过,杨某顿时被吓呆了。韩玉珍趁机大声向俘虏喊话:“我们解放区的妇女都会打枪,警告你们,谁再逃跑就打死谁,只要老老实实服从看管,就给你们留条活路。”俘虏们听了,没有一个再敢逃跑。
巾帼英雄在清剿散兵游勇的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2月23日傍晚,陈林村妇女主任景如英和12名村干部正在村北岭王家林中放哨,发现从吐丝口镇方向逃来20余名敌军,正牵着一匹骡子奔北岭而来。景如英看准了这是一伙没带武器、狼狈不堪的残敌,当即提出截俘。同志们劝她等等看,她说:“你们先别动,看我的。”说着,她把手里纳的鞋底用小包袱一包,左手拿包,右手拉着纳鞋的麻线,一下冲到敌人面前,高喊:“站住,投降!不然我就扔手榴弹了!”敌人误以为她手里是真的手榴弹,又看到林中还有人埋伏,便乖乖地举手投降了。
据统计,莱芜战役共缴获野炮、山炮、火箭筒等各种军用物资不计其数,仅周村一地,国民党军即丢下3个满储弹药的仓库,50多万公斤粮食。值得一提的是,据《大众日报》1947年3月25日报道,战斗中,莱芜工商支局鲁西酒店店员江怀树用步枪击落美国造蒋机一架,并缴获大批枪弹,经过省工商局报告省府,评为特等功,奖特等奖章一枚,并通令嘉奖。
㈣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还有什么
原华东野战军(华野)六纵宣传部长吴强在50多年前写的小说《红日》被改编成35集电视剧,陆续在各地电视台播放。本来怀着很大期望来观看这部电视剧的华野老兵士,不只是大失人望,并且对电视剧的编导离谱地编造前史,丑化人民解放军的行径感到十分愤怒。
体现兵士英豪本质的前提下,经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外、往来的典型情节甚至细节的彼此照射、彼此补充,来展示他们丰厚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特性的统一。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可谓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前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㈤ 电影《红日》和《南征北战》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么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 王凯
《红日》和《南征北战》是新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红色经典作品,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在苏北鲁南一带的较量。虽然讲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故事,但故事背景及主要战役都与孟良崮战役有关。
这张照片是我在孟良崮主峰所拍,这个高地是当时74师的一个主要阵地
我们都知道,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是华东野战军,其实华野这时才刚刚成立,在此之前是两支独立的部队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什么将这两支队伍合并呢?
这就需要讲一讲当时的背景了。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开始后,处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附近的华中野战军对国民党威胁甚大,所以国民党必欲除之而后快。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其前身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而此时的新四军军部已随陈毅迁往鲁南重镇临沂,以山东野战军的名义作战。
华中野战军成为南京政府的主要打击目标,从1946年下半年,华野屡遭失败,军事压力极大,最后被赶出苏北,撤退到鲁南一带。华中需要有足够的纵深来转移,山东则需要华中作为掩护和屏障,在这个背景下,华中与山东两支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下辖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58万人。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先后发起莱芜战役和孟良崮,借大获全胜,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以沉重打击。此间,华野统帅陈毅在沂蒙山里行军,触景生情,填词《如梦令 临沂蒙阴道中》以抒怀:
临沂蒙阴新泰,
路转峰回石怪。
一片好风光,
七十二崮堪爱。
堪爱,堪爱,
蒋贼进攻必败。
啰里啰嗦讲了这些,其实都是《南征北战》和《红日》的 历史 背景。《南征北战》和《红日》不太一样,《南征北战》是虚写,片中人物和地点都是虚构的,比如敌张军长就是现实中的张灵甫,而李军长则是莱芜战役国民党总指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红日》是实写,主要描写了孟良崮战役的场景,片中国共双方人物也都采用了真实姓名,皆鲜活生动。而最令人称道的是电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已成为沂蒙山的一张名片。
首先要肯定,电影《红日》《南征北战》都是根据我军解放战争当中真实的战史改编而成的。《南征北战》拍摄于1952年;《红日》拍摄于1961年——1963年。
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完全两个不同的 历史 战争场景。《南征北战》取材于1947年,陇海路一线风起云涌,蒋介石的爱将——参谋长陈诚亲临徐州坐镇,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从而迫使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与蒋军主力决战,并将陈毅、粟裕部华东野战军消灭在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
蒋军意欲南北两路,对当时正集结在临沂休整的华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南路:整编十九军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兵分三路由台儿庄至城头一线开进,扑向临沂;左路:胡琏7个旅;中路:李天霞7个旅;右路:黄伯韬6个旅。
北路:李仙洲指挥三个军四个师由胶济路南下,直扑山东解放区在莱芜、新泰的后方基地。
南为主、北为辅。南路一线的蒋军主力呈齐头并进之态势,每日推进六公里。解放军与南路蒋军人数相当,但因装备略逊色于蒋军,无力对其分割或围歼,因此陈毅、粟裕迅速定计,置南路蒋军重兵团于不顾,瞒天过海,以解放军主力北上,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北线(凤凰山)李仙洲(电影中的李军长原型)部队,一举歼灭了李仙洲所部五六万,这就是军史书上所记载的著名的"莱芜战役"。
再来谈电影《红日》。
曾有人夸口说蒋介石"如有十个七十四师,便可以统一全中国。"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更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黄埔四期生的张灵甫(与中共元帅林彪是一期学员)向他的校长蒋介石夸下海口:"把新四军(指华东野战军)交给我吧!"蒋介石说,"涟水一战,证明第七十四师不愧为国军模范之师,打出了成绩,你是光荣的。"
抗战初期,在德安战役中,张灵甫指挥自己的部队,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取得"德安大捷",当时的剧作家田汉曾以此为题材,编写了一幕活报剧,"张灵甫"的大名,被作为一个英雄的名字传诵一时。
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之后,张灵甫在解放战争当中跟在独夫民贼蒋介石的身后,充当蒋的一枚反共反人民的棋子,充当急先锋,与人民站在了对立面,被以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将七十四全部歼灭于孟良崮地区,实在是 历史 的必然!
1947年5月,粟裕根据当时的战场态势,向华野司令员陈毅建议道"司令员,从现在情况来看,我们应该改变打敌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的计划,我们应该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纵队,以猛虎掏心的办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间楔入,割裂第七十四师与其他敌人的联系,将其彻底歼灭。"说罢,粟裕一挥手,作了一个砍头的决心手势。陈毅听了粟裕毫无拖泥带水的意见,他完全同意,"好!我们就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说罢,陈老总站了起来,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摔。陈毅若是决定了的事情,其战场上的态势,我军都是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着的。因此全军上下,在陈毅、粟裕的战略部署下,16日上午,陈毅、粟裕强令猛攻孟良崮,孟良崮山下,万炮齐鸣,战至下午,第七十四师残部被全部肃清,七十四全军覆没。
最后,我们以敬爱的陈毅元帅打下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后所作七律诗二首选一,作为此篇文章的结尾,词曰:"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肯定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次战役,但故事的背景肯定是一个,即以1947年自卫战争(当时还不叫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当 时尚 未称解放军,但已经不是八路军了)粉碎蒋介石对江苏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电影《红日》是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在尊重 历史 前提条件下,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整编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发动向苏北鲁西南解放区重点进攻,被包围在临沂孟良崮全军覆灭的故事。电影将小说搬上银幕,对国共两党当年殊死搏杀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特别对74师师长张灵甫给予了深刻的描写,是一步纪实故事片。
电影《南征北战》也是一部反映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江苏山东解放区的战斗故事片。只是电影从大时空的背景下,运用写实和虚拟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解放军一个营级战斗集体在桃村、摩天岭、大沙河与蒋军周旋以及最终将其消灭的故事。
《红日》与《南征北战》既有区别又有一致,电影中时间、空间、人物、场景等等方面既有记实又有虚拟。《红日》倾向于纪实故事片,《南征北战》倾向于写实故事片。
《红日》和《南征北战》都是以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真实 历史 背景的,但《红日》更倾向于纪实,战役名称全用实名,敌方将领如李仙洲、张灵甫也用实名,更多地写出了双方指挥员的实际特征。而《南征北战》则更多地以虚构地名和人物艺术性体现了我军高超的战略战术,战斗、人物、战场都是将解放战争双方的许多特征集中于各自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已不仅仅是张灵甫、李仙洲的特征或陈毅、粟裕或低一级的王必成、皮定均的特征,而是艺术性地集中体现了双方的特征。简单举例,如莱芜战役中的李仙洲,本为黄埔一期、蒋介石嫡系,职务为指挥三个军(整编师)的绥靖区副司令官,职务要髙于张灵甫。这在《红日》中是明确的。但《南征北战》中的“李军长”却被塑造成了杂牌,职务仅为军长,已非真实的李仙洲。地名也把莱芜、孟良崮虚构为凤凰山、摩天岭。因此,这两故事片真实背景相同,但塑造出的形象、战役场景等,已各有侧重。
肯定不是一个故事!《南征北战》一开始就是在大沙河桃村一带阻击敌军为开始,然后又阻击了援敌,保障了华野主力全歼凤凰山之敌,最后反过来又追击敌人至大沙河桃村并消灭之!就 历史 而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原型是临沂阻击战--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现在看来电影很有神剧的味道,因主角一团一营(四个连),先后完成了阻击同一个敌人,一个军(整编师)的进攻,最后,以还是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将军庙车站(火车站),而守军是一个团,并且阻止了两个团的反冲锋!还是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而电影《红日》则是以二次涟水战役失败为开始,然后整训,莱芜战役,紧接着是孟良崮战役!原型就是王必成司令员的华野六纵的战斗经历!两者之间,除了有莱芜战役和同为原华中部队之外,完全就是两个思路的电影!《南征北战》的象征意义重大——从哪里出来,再打回哪里去!《红日》则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事件
电影《红日》主讲的是消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战斗前及如何歼灭74师的过程。《南征北战》电影主讲的是陈粟大军及中原野战军(部分)配合作战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把国民党李仙洲部和74师张灵甫部捏在一起即在凤凰山歼灭的李军长部;南部大沙河一战歼灭的张军长部应该是大淮海战役歼灭杜聿明兵团部的简介。
从 历史 看,影片在遵重 历史 的前提下再加工上升为艺木真实。这样,即反映了 历史 上国共两军在山东及苏北地区的真实斗争,也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的支前行动和感人的画面。
这两部电影的区别在于:《红日》是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再现;《南征北战》则是创作组在 历史 事实的情况下进行的编辑加工后的艺术再现。这两部电影都是艺术珍品而不可多得。
电影《红日》与《南征北战》说的不是同一个故事,但它们有相同的 历史 背景。
《南征北战》电影拍摄于1952年,是取材于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但影片将莱芜战役和消灭张灵甫结合到了一起进行了艺术加工,突出表现出我军利用运动战大范围机动,从南到北歼灭国民党军获得两次战役的胜利。
1947年1月,蒋介石为消灭我华东野战军而调集重兵发起鲁南会战,为粉碎蒋军进攻,我华野于当年2月发起莱芜战役,一举将李仙洲集团6万余人包围歼灭其中俘虏4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鲁南会战计划。《南征北战》中的消灭李军长指的就是此,而后面消灭张军长则指的是消灭张灵甫,但影片并末直接指明,而是将两大战役进行了艺术加工。
《红日》拍摄于1963年,说的是1947年5月,蒋介石不甘鲁南会战失败,组织了24个整编师60多个旅共45万精锐对我江苏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中以整编74师,第五军整编的整5师和18军整编的整11师为核心,我华野以9个纵队加1个特种兵纵队共27万人应战,以一系列战术与敌周旋最终将张灵甫74师分离出来,包围于孟良固而全歼,是役,华野以2,3,7,10纵队打援,以1,4,6,8,9纵队围攻74师,经3天战斗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全歼张灵甫74师3,2万人。电影《红日》就是以此 历史 事件为背景而拍摄。
据说陈毅元帅参于了《南征北战》的创作,但嘱剧组要拍成战争艺术片,不要按完全的真事情来写。源于战争,高于战争。所以战事是真的,具体怎么打可以艺术加工。
《红日》用现在说法叫“报告文学”,基本都是真实事件,但有细微的合理的加工夸张。
电影《南征北战》应该是“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一部分。用“南征北战”里的精膸——走,达到了麻痹敌人、调动敌人、拖垮敌人,继而消灭敌人的战略目的。
《红日》是永恒的经典,《南征北战》是神剧,背景其实完全一样,但是六纵特务团绝对是治军不严的反面典型
㈥ 哪里可以下载电影莱芜战役
建议用电驴或BT下载~~~
片子质量高~~~病毒少
㈦ 《南征北战》故事,拍电影用真枪真子弹,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近些年来,我们常看到一些制作水平不高的战争题材影视剧,一部分是大家纷纷吐槽的神剧系列,另一部分不是抗日神剧的战争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不断出现,这让很多观众大失所望。
本文要介绍的是我国影视领域反映战场最真实的一部战争片,这部电影不仅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被称为“老三战”,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就是经典电影《南征北战》。
一、《南征北战》拍摄背景,元帅、大将当顾问
1951年春天,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等部门决定,拍摄一部体现伟人运动战思想的电影,献给八一南昌起义25周年。
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被确定为导演,由于人才缺乏,又将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召回,由他们两人共同担任该片导演。
《南征北战》最早的剧本蓝本来自于一部话剧《战线》,该话剧由新四军老兵、三野文工团团长沈西蒙创作,描写了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蓝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合作,最终形成了《南征北战》的剧本。
在《南征北战》剧本创作过程中,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非常关心这部电影,他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甚至还帮助编剧修改了一些台词。他还建议增加一个思想动摇开小差的团长角色,后来这个建议被修改为影片一开始发牢骚要到地方工作的战士王春。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将导演和编剧请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讲述了莱芜战役前后的事情,并对他们的拍摄工作进行了指导。这样,按照后来的授衔标准,《南征北战》的创作团队里相当于有了一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这标准着实不低。
从《南征北战》的剧情来看,该剧本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是战争片,但剧情并不是简单的着眼于打仗,而是将重心放在体现运动战的思想上。尤其是通过战士们的情绪变化来反映影片的立意,显得剧情真实而饱满。
更关键的是,陈毅还特批拍摄经费100万元,而且可以按照军事演习费用报销。
二、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有了上级的支持,《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其他电影想都不敢想的待遇,那就是拍摄时用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为了顺利完成拍摄,上级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一个野战师,其中一个团还是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武器。
从装甲车到坦克,从美制105榴弹炮到吉普车,从马克沁重机枪到汤姆森冲锋枪,从捷克式布伦式轻机枪到春田步枪,可谓应有尽有,完全再现解放战争的原貌。
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战争片制造炸点都是用雷管或者汽油包,《南征北战》用的则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最后战士们都没事,导演成荫自己被炸伤了。
更牛的是,有了真枪不要紧,剧组演员们打的可都是真子弹,据片中饰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回忆,他一个人一场戏就打了四百发真子弹,当然,对面没有人。
不光道具是真的,《南征北战》拍摄的很多军事画面也是非常真实的,从战士们扛枪的姿势到射击的手势,都是标准的。
笔者举两个例子,在片中,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在阵地使用时都是配备有副射手的,这一点现在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都根本不在意。
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战士们并不是趴在战壕里等着,而是躲在山坡反斜面的地方防炮,阵地上只留观察哨,而现在很多影视剧里,战士们从头到尾都是躲在战壕里等着挨炸。
所以,陈老总将剧组拍摄费用当演习费报销也不算是照顾,拍摄现场确实像演习。
三、真正体验生活的演员们
《南征北战》导演是两位,他们进行了分工,来自于解放区的成荫负责拍摄解放军戏份,来自于上海的汤晓丹拍摄国民党戏份,大场面由两人共同负责。
导演分工好解决,但演员的演技和配合是个难题,《南征北战》里演员众多,还都来自不同的区域,之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经历都不一样,如何配合好,演员演得像是一个问题。
剧组对此的解决方法就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像仲星火、铁牛这样本身就出自军队文工团的演员还好说,像冯喆、张瑞芳、项堃、阳华这些出自于大城市的演员则在体验生活上下了苦功。
饰演男一号高营长的是英俊小生冯喆,他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是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努力让自己像一个兵。
不过老实说,冯喆的造型和气质在片中怎么看还都像一位教导员,没办法,颜值气质这块真的不好改变。
饰演女一号村长赵玉敏的是张瑞芳,她当年可是重庆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可是你从《南征北战》里根本看不到她身上任何的大城市气息,不论从扮相上还是气质上,这妥妥就是一个山东大姐啊。这个变化就是张瑞芳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几个月的结果。
而饰演反派张军长和李军长的项堃和阳华,他们俩体验生活的地方则有些特殊,国民党高级军官战俘所在的战犯管理所。
所以,体验生活这个优秀的传统是演员饰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像姚晨在一开始出演《潜伏》时就找不到农村丫头的感觉,她到太行山区农村体验生活一个月才找到了翠萍的影子。可惜这样的传统目前在影视界居然逐渐消失了。
四、《南征北战》拍摄花絮
上文说了,《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一个野战师的支援,甚至还有一个刚从朝鲜回来的团,但意外的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却不愿意出演该片。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老子拼了命将他们打败了,临到最后还要演他们被打败的过程,不干。
毕竟《南征北战》拍摄时间早,距离解放刚刚过去两三年,战士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正常,好在经过上级做工作,战士们还是接受了这个不一样的革命任务。
《南征北战》拍摄地是在山东临沂和青州,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为了配合剧组拍摄群众支援前线的戏,当地老百姓又拿出当年的劲头,给电影当群演。
只是,老乡们对拍电影还是有些懵懂,当他们看到那些“国民党士兵”时,居然拿起石头和土块砸了过去,这也怪不得战士们有情绪,当个演员被误会不说还得挨打。
《南征北战》的剧本第一稿涉及内容非常宏大,几乎囊括了华野三年的大部分战役,最后经过聚焦和修改,将剧情集中到了莱芜战役这一块,因为在莱芜战役之前部队里确实存在一些情绪,像许司令员就曾发牢骚:“你们当官的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只有两条腿。”
有了矛盾有了冲突才会有精彩的电影,所以选取这一段 历史 改编电影确实值得称道,也更能体现伟人的运动战思想。
有意思的是,虽然剧情简化了,但有一个角色反而复杂了,这个角色就是张军长。
虽然片中没有提及张军长部队的番号和他的姓名,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野心勃勃的样子一看就是改编自张灵甫。
而这位张军长逃跑时坐在装甲车里被俘,其原型应该来自黄维。
最后,张军长被俘,战士报告他曾拿着小石头往自己头上砸,这个典故出处则是杜聿明。
看来项堃也是赚到了,一个人演了国军三大将领。
五、《南征北战》的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由于《南征北战》拍摄早、上映早、上映周期长而且频繁,因此说该片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是好毫不夸张的。
于是,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后人不断引用和传播,最后就成了经典台词,这里面我们还要感谢葛优等人的贡献。
笔者简单举几个例子:
葛优在《不见不散》里学过的,高营长给战士做思想工作时说的一段话: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战士们在议论凤凰山何时打响:没有动静,就是快了。
刘永贵回到大沙河边,趴下喝了一口水:终于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张军长向凤凰山喊话: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最后五分钟。
李军长最后的求援: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参谋长感叹: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当然,还有葛优曾在《甲方乙方》里再现过的:我为领袖立过功。
此外,《南征北战》还有几个画面特别经典:
一个是双方争夺摩天岭,两边从不同方向同时冲击山顶棱线,这个过程采用蒙太奇手法拍摄配上紧张的音乐,使其成为该片最惊心动魄的一段。
另一个则是片尾解放军最后发起总攻的镜头,之后我们甚至在很多纪录片里都会看到这几个镜头,很多人都以为那是实景拍摄,实际上是出自于《南征北战》。
以上就是电影《南征北战》的故事,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拍的《南征北战》,那部电影里葛优的父亲葛存壮也出演了,也就难怪葛优对台词这么熟悉了。
㈧ 难得的好制作,一部用心拍出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还记得这句经典的台词吗,老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的李军长由于被我解放军围困,突围无望急切恳求同僚张军长赶紧向自己靠拢的情形。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深受人们的喜爱, 观众把《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抗日神剧的出现,人们对军事题材的电影纷纷吐槽,什么手撕鬼子,裤子里面藏手榴弹,影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实时出现,军人留着酷酷的发型,衣服永远那么干净笔挺,女兵战场上穿着裙子等等数不胜数,让观众十分的失望。
可是同样是军事题材影片的《南征北战》,却为什么很少让人吐槽呢?
第一,影片真实, 该片取材于解放战争在华东战场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一个战例,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以后,为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向凤凰山转移,最后在凤凰山围歼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以及增援的张军长的部队。·当时的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后形成了剧本。
第二,影片创作团队强大,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当时《南征北战》是作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的唯一影片,导演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南征北战》最早的底本儿来自一部话剧,该话剧由沈西蒙创作,描写了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底本,顾宝璋,沈默君,沈西蒙三位部队作家通力合作,最后形成了电影《南征北战》的剧本,为了加大影片的真实性,影片还专门请来了军事学院的战役战术教授。
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开国大将粟裕,亲自为导演的讲解了当年战场上的各种情形和变化。林彪和陈毅元帅也对剧本其中的一些台词进行了修改。可以说南征北战的创造团队有二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是后来的影片所没有的待遇。
第三,为了显示影片效果用的真炸药 ,为了早日完成拍摄和增加影片效果,上级有关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撤下来的一个团的解放军,他们同时带来货真价实的各种武器,从机枪,到装甲车,从坦克到军用吉普车等。更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
《南征北战》炸药用的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战士们没有什么事毫发无损,倒是当兵多年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腿上崩了两个小窟窿。
第四注重细节 ,《南征北战》影片里面的军人不但真实参加过战争,就连道具都是真的,里面战士们扛枪的姿势,打枪的手势,走路及说话的语气很有军人的气势,都是相当标准的,不像现在的影片很是做作。而且机枪手的旁边都配备有副射手。这是很多影视剧忽略的一个场景。
第五,演员认真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这个传统是一个优秀演员扮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为了饰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提前半年来到北京拜戏剧大师张曼玲为师,不仅学,还去剧院看其他演员表演,最后把程蝶衣演得惟妙惟肖,虽然最后自己以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但是影片最后拿了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大奖,这与张国荣的出色表演还是分不开的。
《南征北战》的导演也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扮演男一号高营长的冯喆,由于长得比较英俊潇洒,他就主动要求去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摸爬滚打出操训练,把自己打磨得像一个战争年代的军人。其他几位扮演首长的陈戈,王力,汤化达也同样在军营体验着生活。
饰演反派张军长的项堃,他体验生活的地方有些特殊,为了突出角色的狂妄,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他打扫出一间小土房,利用拍摄间隙深仔细推敲人物,对每一个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都用心揣摩。他人瘦了许多,银幕上的形象却丰满了。
第六,群众甘愿奉献 ,《南征北战》是在山东沂蒙拍摄的,这里是革命老区。由于当时是夏天要拍一些冬天的戏,可是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田野,果树,哪有冬天的景色啊,再换外景地既费时又费力还会影响影片拍摄进度,就在导演为难的时候,这一位老农民过来说:“这些树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不用犯难!”老大爷的诚恳把导演成荫和人们深深感动了,于是一个班一棵树,凡是电影镜头带着的就用手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树叶也不准动,战士们便开始了特殊的任务摘起了树叶。
影片拍摄时也有许多花絮,一些解放军战士不愿出演该片,因为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好在一位营长做工作,战士们最后高高兴兴的投入到拍摄中。在山东青州拍外景,当地群众们看到一队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走来时,许多人气愤地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
影片还流传了很多经典的话语,例如参谋长感叹“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李军长喊话求救“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 !”李军长向张军长求援,张军长安慰他喊道,“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 ”等等。
结束语,由于影片的经典,在1974年由导演成荫率领一批人员拍摄了一部彩色的《南征北战》,经典的东西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忆。
《红日》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rev1pmaDk_1fDm1PAXtv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