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为什么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少

为什么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少

发布时间:2023-06-10 14:19:22

A. 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有哪些难点需要解决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实已经类似于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了。
那么先放下改编手法的好坏之分,单纯从技术难点上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说: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细节部分有哪些是冲突而矛盾的,以致于在改编中必须要完成相关的转化:请不要抬杠拿出《狗镇》这样的把电影当实验戏剧拍的非主流作品,也不要拿出某些实验戏剧家做的好像电影一般的舞台作品,我们既然讨论两大艺术形式的异同与转化接口,那么默认是在说典型作品。
我的知识更偏向舞台剧一点,所以我更多地从舞台剧的角度来谈改编的难点:
1. 场景——规定情境与自由情境一部电影有多少场戏?80场不算多的,150-200场也是经常有的。
一部舞台剧有多少场戏?如果严格按幕来算的话,3幕,4幕,6幕,8幕,12幕,基本就到头了。即使把幕间转场也算上,一部3小时的舞台剧最多也就30多场。
所以,这两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是:以经典舞台戏剧理论,是要在最逼仄的场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冲突,而电影则希望通过更多的场景来铺陈眼界,场景的多与少,实际上从大结构上决定了戏剧故事和电影故事的差别,所以在改编的伊始,场景问题应该是首要问题。把典型的舞台剧改编成典型的电影,在故事上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场次增加。
这种调整可以是场景切分,也就是将舞台剧中的场景从大化小,转化为不同场景或不同时间中的故事,从而将矛盾冲突拉平一些;
也可以是场景再生:将舞台剧本中明显是为了“把故事凑一起”而使用的第三方转述、角色所讲的故事和一些信息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成为新的故事,从而进行补足;
甚至可以是场景原创:在把握原著基础上,对舞台上没有表现的情节进行再创作,从而使故事更丰满。
最后是改变故事:全面打碎故事结构之后重构。
以上四种技术手段,我认为难度是逐级上升的。
2. 视角——定焦与泛焦舞台剧作品,不管是镜框式也好,打破镜框的也罢,视角都只有一个:从观众的眼睛到表演区两点一线。而电影的视角是一只无所不在的小眼睛:观众实际上是跟着这只小眼睛上天入地,导演让你看什么,从哪个角度看,看多久,是你不能决定的。这就带来了问题:从一个固定视角的舞台剧转化成一个自由视角的电影,视角的增加必然是难度。
这和上面所说的场景增加是一样的,技术处理方法也类似,难度也类似,逻辑是一致的我就不从头说一遍了。
在不管哪一派舞台戏剧理论中,舞台中心或者说舞台焦点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章节:因为上面提到过的舞台作品是不能决定观众视角的,那么应对这一天生的“缺陷”,舞台剧一方面要提供这个舞台焦点:在任意时刻,必有且只有一个地方是舞台的焦点,承载最多观众的视线。另一方面,尤其是现实主题的所有舞台剧,必须强调围绕在这个焦点周围的整个舞台场景都呈现出一种“泛焦”状态:可能有的焦点演员在说台词,但是其他演员仍然在卖力地演着自己的戏,大剧场舞台剧往往还会做出几个次要焦点,形成一种“众生相”,观众看哪个地方都是戏,而整个戏剧冲突就在这一锅粥一样的“泛焦”中向前推进——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剧本可以很好地还原故事而舞台剧本往往显得单薄,因为剧本只能呈现焦点,无法呈现泛焦状态下的整个舞台。
我觉得困难就在于此:讲故事的方式完全都不一样,而且这种不同是精神内核层面上的,不能像解决场景和视角问题一样用技术手段来规划。
说来说去,舞台上没有特写,而电影银幕对于特写来说太大了,对于群戏来说太小了。
3. 虚实——技术与想象力舞台剧的技术含量可比电影差远了。
我认为,艺术形式之间的化学平衡是这样的:能量(改编)大多是从低技术含量的形式,向高技术含量的形式进行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低技术含量构建的多维想象空间会塌缩成更低的维度。技术含量越高,表达越准确,想象空间越逼仄,哈姆雷特有1000个,少年派有100个,林萧只有1个(这是个冷笑话啊冷笑话,千万不要纠结)
所以,从一个电影导演的角度看,舞台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怎么这两个人往这边一转身(行话叫跳戏),整个故事的情景就从现实变成回忆了?明明大家还在房子里面,怎么这么一打灯说的就是外面的事了?更可怕的是,怎么这个就是象征这个,那个就是隐喻那个了,观众还都能接受?明明在海滩上载歌载舞呢怎么天空中一个巨大十字架掉下来就变成内心世界了?
从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想象空间塌缩的过程,所有不确定的、象征的隐喻的、话里话外的,在电影里面都需要变成确定的东西,这类似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你得拿出真正牛逼的东西和观众脑袋里面的想象力来PK,而不是拿着你看起来比原来剧本好的多的新电影剧本沾沾自喜。
话痨一样说了那么多,可是我还是觉得有好多都没有说到,我再去想一下,想起来再补充。

B.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什么缺失

(一)
影视改编变得模式化,难以获得持续性的成功
在编影视作品上,过去的投资人总结出了一条公式般的经验“大 ip +大明星初戈功”,这条规
律在最初确实屡试不爽,因为业内所说的大 ip 一般都就是积累了一左数量的文学作品,再加上明星演员的强势加盟,在网文粉丝+出演演员粉丝的基础上已经累计了数量不少的观众人群,在加上媒体的造势,势必会将作品的讨论度推向高潮,普通观众也会对此产生兴趣。但就是在这样的一条公式下而,影视改编逐渐变得模式化,难以取得持续的成功,2018年,以“明星+大制作+大投人”的《天盛长歌》创下单日最低收视0、23%与刷新湖南卫视黄金档平均收视04%的最低记录,单日平均网播4000万。《凤求凰》《莽荒纪》《武动乾坤》等陆续口碑与播放均一跌不起。

(三)技术未到,一地鸡毛
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类科幻文,玄幻文,它们所描绘的世界非常难再现实生活中去再现,这时如果强求把这类作品影视化,得到的结果肯泄就是不好的,本来书中的世界对于读者而言就是一种白月光的存在,而改编却让它具象化地出现在读者而前,破坏了读者心中美好的世
界。

(四)我们看到书中很多合理的夸张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却是那样的矫揉造作丁夏老师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镜头当我们看到一个跟我们差不多身高、差不多体重的人一口气拔出一棵垂杨柳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但是我们在读原著的时候丝毫没有这种体会。在小说中允许适当的夸张或者说小说必须有夸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小说而且这些自然的夸张让我们读起来很舒服没有任何的突兀。其次就是在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会掺杂编剧或者导演个人的感情和体会出现明显的个人感

2/3页
情取向还有就是为了拍摄的需要更改一些情节、为了人物渲染的需要改变一些语言和动作、更有甚者为了迎合某个特定时段人们的审美口味改变人物的属性忠奸难辨好坏不分。

C. 传统戏曲为什么可以改编成影视剧

为什么说是传统戏曲改编的呢?
为什么不理解成是根据民间传说、文学著作、历史典故……改编的?戏曲大部分剧目都是取材于此。
比如《程婴救孤》(对不起,似乎应该是京剧《搜孤救孤》,而且后来还有一版《赵氏孤儿》)本来就是依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创作的,而元杂剧又是依据《左传》中相关内容演绎……《新白娘子传奇》讲的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白蛇传》的故事,并不是抄的京剧或越剧的《白蛇传》。
同样的故事,戏曲可以拿来进行创作,话剧电视电视甚至歌剧舞剧音乐剧都可以用。或许影视剧在改编时参考过戏曲或借鉴过戏曲的具体情境设置,但不能说影视剧就是改编自戏曲。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器女孩电影叫什么 浏览:98
有哪些好看的外国励志电影 浏览:594
电影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浏览:885
苏联女兵空降被俘是什么电影 浏览:395
电影素材风景图片 浏览:436
侧耳倾听动画电影图片 浏览:26
北京电影学院侯克明 浏览:485
近期拍摄的盗墓电影有哪些 浏览:74
暗夜电影播放时间有两个小时 浏览:641
式神令电影免费观看西瓜 浏览:770
异形1电影国语迅雷下载 浏览:868
4月2号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32
苹果手机vr电影App 浏览:16
电影饥饿游戏3下集下载 浏览:171
看光山电影图片 浏览:826
介绍电影枪械的网站 浏览:613
微电影男友 浏览:637
绿幕电影特效怎么学 浏览:630
浩克打洛基是哪个电影 浏览:731
大学初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