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印度电影为什么不能全球化

印度电影为什么不能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3-05-15 23:10:38

『壹』 印度电影对我们有何影响

随着中国观众越来越多接触到域外电影文化,以及印度宝莱坞风格本身的流变,以往国人对印度电影“唱唱跳跳”的观念正在改变。中国的老邻居正在用电影改变它的国际形象,背后则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融入全球化后的必然结果。

可能很少人知道,现在在印度看电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卜岩国歌的,因此看到最后赛场响彻国歌一段,返弊辩我想到印度观众为了看场电影要起立两次,笑场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国歌之后现场观赛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声“印度必胜”!大家或许不会忘记,带她来看比赛的父亲,正是一直低价给吉塔一家供应鸡肉的人。一个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儿,吃着穆斯林养的鸡赢得了国际摔跤比赛金牌。影片的民族诉求,一切尽在不言中。无论从商业成熟度还是社会议题开放度而言,印度电影都堪为中国电影的老师。

『贰』 为什么印度电影那么好看

说起海外电影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那些欧美烧钱大片,但缺很少关注我们的邻国印度,其实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产1200套电影),主要应付念好颂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电影在住仔郑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袜信欢迎。相信看过印度电影的朋友们都会被其中热情洋溢的歌舞与优美而充满节奏感的即兴音乐所感染。是的载歌载舞是能够让印度本土电影击败全电影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印度电影总是以鲜亮的颜色,幽默的对白,轻松诙谐的故事情节赢取每一个欣赏者的内心。同时印度可以算是一个音乐的国度,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为数不多的印度音乐都是来自于印度宝莱坞出品的那些经典电影之中

『叁』 关于全球化问题(原因、表现、后果)

1.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拿羡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慎码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赌博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赌博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赌博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赌博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消孝拍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世界正在变的越来越平
[编辑本段]
全球化曾是我们用来描述政府政府和大企业关系变化的词汇,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意义更广阔也更为深远的现象。
全球化并不仅仅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交流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机构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它意味着新的社会,政治和商业模式的出现!

社会学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对全球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中后期,六、七十年代主要有P·索罗金的全球趋同论、R·阿隆的国际社会论、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I·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A·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论、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论,九十年代除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有了新的发展外,又形成了更具有全球化研究针对性的A·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R·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和L·斯克莱尔的全球体系论等。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使其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复杂性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优势。
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从制度转变的角度来阐述和深化全球化理论的,其主要贡献是他把全球化与现代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并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世界范围社会关系的紧密化。

在吉登斯看来,全球化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是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是由四个不同层面所构成的,即资本主义(capitalism)、工业主义(instrialism)、军备力量(military power)和社会监督(social surveillance),这四个现代性的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结果便形成了全球化的四种维度,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world capitalism economy)、国际劳动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全球军事秩序(world military order)、民族国家体系(nation-state system)。时至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权力中心。全球化趋势,并不是“西方制度在全世界的慢延和其他文化的消亡”,而是一个复杂的、非连续的和偶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而又相互交错的逻辑推动的,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代价,造就了一个不是“现在”(now),而是一个“从现在开始就会存在”(from now on)的危机性问题。例如,各种制度性转变的全球性导向如果无限地急剧化,就会相应地构成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collapse of economic growth mechanism)、极权主义提升(growth of totalitarian power)、核冲突或大规模战争的爆发(nuclear conflict or large-scale warfare)及环境大灾难的发生(ecological decay or disaster)等危机。但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这种可能性危机是可以而且只有被积极参与的社会运动所克服和抵消,相反,如果没有此类社会运动的抗衡,未来社会便难逃于恶性的发展,更不会出现制度性转变的理想结果。

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迫逊(Roland Robertson)是社会学中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从196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及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中,他又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了自己对于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罗伯逊与其他一些学者一起,从社会学角度共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自己的分析框架和全球化模型,罗伯逊把全球化的基本历程从15世纪初叶到20世纪90年代分别划分为萌芽阶段、起始阶段、起飞阶段、争霸阶段和不确定阶段。并简要地勾勒出了近六百年来全球化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目前状况,罗伯逊不同意像吉登斯和沃勒斯坦那样抽象化、简单化地解释全球化现象,他强调,全球化进程是在相对独立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程状态下进行的,它有其自己的自主性和逻辑性,它的发展将随着进程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全球化问题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更应该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多维的方式,并超越“世界政治”或“世界经济”的单一模式来说明全球化的转迹及其动因。

『肆』 在“新的全球化”下,印度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印度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当中所展现的优势就是在软件制造业上拥有着极大的潜力以及发展,更重要的是印度还拥有着10亿人口以上的市场,所以这也会让印度在全球化发展当中拥有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因为外资企业一定纳好会利用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来发展自身的企业。所以这也使得印度未来的工作就业机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多。然而印度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劣势,就是印度的老百姓受教育水平非常的糟糕。所以这也使得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并不能够转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

其实印度在全球化发展当中最大的劣势就是印度老百姓受教育水平过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再加上印度的社会治安问题也出现了非常糟糕的局面。所以印度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话,印度未来在全球化发展当中将会出现严重落后的局面。

『伍』 崛起,为什么中国可以,印度却不行

不是印度不行只是印度很难像中国一样能够冲击世界第一。
印度运气不好,中国则非常幸运,坐上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的全球化的头等座,并基于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人口红利,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德国和美国一样,与美国一起在互联网发展上走在了传统经济强国前面。日本西欧国家gdp基本停滞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支柱还是过去的那些,又没有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陷入了瓶颈。
印度醒过来要奋力前行的时候已经晚了。不同于中国发展的时候,那些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对中国产生威胁,现在印度发雹握展的时候东南亚的国家则和印闭喊度在很多方面产生了竞争,发展步伐被拖慢。
印度的种姓制度则拉低了印度人的平均能力。其人口优势难以彻底的发挥。
人才的过度流失(中国同样有人才流失问题,但是并没有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过多的不利)使得印度难以在顶尖的领域有所前进,并难以捕捉一些发展的机会。
印度目前的较高经济增长是基于人口红利,基建和产业转移下的正常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区别于越南之类国家的是印度很大,人源态庆口很多,资源相当丰富,又是英语国家,在国际上不怎么被欧美敌视,具备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潜力。

『陆』 关於辩论:中国应该全面开放对外国电影的进口(我是正方)

这些都是有关资料。。。好好应用可以有很好的帮助...
你可以讲说现今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唯有中国选矿择开放对外国电影的进口方能达到真正的全球化。。。要与时代,与社会一起进步。。。中国才能更繁荣起来。。。因此我方说中国应该全面开放对外国电影的进口。。。。

这些都是有关资料。。。好好应用可以有很好的帮助
http://www.twgocn.net/viewthread.php?tid=53255

2010年01月22日,2D版《阿凡达》在内地全面下线。对此,《孔子》导演胡玫说:“如果《阿凡达》真是因为《孔子》下线,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我感到非常温暖,为国家保护国产电影的措施感到温暖。”中国电影对民族产业保护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更多的是中国电影体制的国有企业强势地位所带来的。事实上,这样靠强势垄断给予的病态“温室”,其实给不了中国电影温暖。

中国特色的电影保护
上周开始对《阿凡达》做出的停止放映决定,是中国长期以来限制外国影片的一个缩影:每年进口20部分账大片,在重要档期里(例如新年和国庆),影院中难寻外国电影踪迹。阿凡达继续在中国总计约800块屏幕的3D和IMAX影院放映,但在大多数影院都将下线,这些影院都将假日档期留给了国产片——《孔子》。

国内电影市场,国企一家独大
1994年是“中国分账大片元年”,电影局批准中影公司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每年进口10部大片在国内上映,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就中影对国外影片的独家进口权问题,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于是1994年,也是中影的重要一年。
伴随着独家进口权,中影对国内市场拥有了绝对的控制力:“进口片为中影投资影片档期让路的可能”和“对下游院线的巨大影响力”。中影可以通过决定进口片的整体档期,来避开或影响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也可以通过对进口片源的把控来影响下游院线的选择。

用行政手段为“国企”国产片保驾护航
2010年01月 22日,2D版《阿凡达》在内地全面下线,事实上,《阿凡达》2D版的原定下线日期应该是2月11日,而不是1月22日。由于《阿凡达》2D版下档的日期正好与《孔子》的上映期重合,一位圈内知情人士透露,《阿凡达》2D版下档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给《孔子》让道。
据报道,中影集团作为电影《孔子》的利益相关方,其对《阿凡达》下绊,最大的动机或许并不是保护国产影片,也不是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而是“商业利益”四个大字。业内人士分析,中影集团做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给“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的电影《孔子》让路。即使让影院继续卖2D的票,票房也要比国产电影强,只是一直卖下去,国产影片必然受到影响。可以预料,因为各家影院的3D厅数量有限,所以将《阿凡达》撤离2D厅,无疑会给《孔子》让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民营国产片也饱受排挤
在胡玫和《孔子》感觉温暖的时候,部分国产片却感受不到这种政策保护带来的温暖。2009年11月底,进口大片《2012》国内票房突破4亿,而和《2012》同档期的国产电影纷纷成为炮灰。《我的唐朝兄弟》票房220万,制作成本1000万。《火星没事》票房660万,制作成本1000万。《熊猫大侠》票房2000万,按照800万的制作成本,勉强持平。《恐怖出租车》1300万元,而《大有前途》则票房则不足100万元。
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在2009年12月18日炮轰中影--“这是多少年存在的事实,如果得罪了中影,在档期上的安排就会让你难受。如果得罪了中影一些人,他们会在这个档期里放两部进口大片跟你火拼。《三枪》这次选择和华夏合作,所以在档期遭到《2012》、《第九区》两部进口大片的围追堵截。我们民营公司没有特权,在没有任何保护下,能把电影做到今天,可谓举步维艰。”中影对此回应档期是原先安排的,和集团没有关系。但张伟平对电影市场垄断的炮轰,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大家的疑惑。

越保护,中国电影越虚弱
国内电影还没有完全从计划体制中解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体制内的电影,丧失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人本主义,没有了五六十年代的真诚、激情,忽略了八十年代的反思和探索……另外,从产业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价体系,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在美国,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1/3,此外的收入则为电视等版权和后电影产品的收益,这就是海外电影投入产出的所谓“三三制”。而在我国,影片收入的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不佳,投资无法回笼,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国电影就只能惨对冷清。
于是,在“一家独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怪象。一方面,电影市场一年的总票房达到60亿元,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影大国”。另一方,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和艺术水准却每况愈下,“国产片”的口碑越来越差,离“电影强国”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 印度,开放的政策带来了电影繁荣
印度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市场:除了本土电影市场发展良好,对于好莱坞式的大片也持开放态度。1992年时政府终止了国家电影发展局对进口影片的垄断使得好莱坞电影可以直接进入印度市场。这样的政策并没有导致印度本土电影的一蹶不振,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业仍然发展迅速。

扶持:银行对本土电影业提供低息贷款
印度鼓励国家银行以及有信誉的私人银行正式投资拍摄影片。任何电影公司:无论国营或私营,都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来拍摄影片。贷款的利息有所不同,但公司一定要保证在影片公映半年之后,归还全部或一半以上的贷款。由于是风险贷款,所以一定要投交保险。
印度政府制定这些保护民族电影业的政策并不是一纸公文,而是化为行动的纲领与现实。首先,印度国营的工业发展银行会分批提出对印度电影业的低息贷款,而且在第一年减收借方公司或厂家的国税。于是,印度电影公司或厂家可以直接获得国家的支持,而不必冒险向黑社会势力借贷。其次,印度国家税务部门限制财务来路不明的地下公司和黑社会势力投资电影。

开放:外国公司投资电影持股可达100%
为了保证印度民族电影的复苏与发展,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国家电影发展联合公司负责印度电影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发展。
2000年这个机构在德里建立了金融总部,2001年在戛纳正式建立办事处和经理部,公开挂牌向国际市场销售印度电影。 2000年在同美国好莱坞多次谈判之后,印度政府决定成立外资投资管理顾问委员会,监督管理国外的投资。同时颁布法规批准外国公司可以直接投资于印度电影业。2001年还补充规定:外资投资可以高达100%,并且可以包括投资、生产、发行、公开放映等。

实例:巴基斯坦影片在印度热映
2008年度备受期待的巴基斯坦故事片《巴基斯坦的拉姆什特》 (Ramchand Pakistani) 8月1日当天在印巴两地影院上映,成为继今年4月份上映“Khuda Kay Liye”之后第二部进入印度电影市场的巴基斯坦影片。从1965年印巴冲突至今,两国政治上的敌对情绪为双边文化交流设置了不少障碍。巴基斯坦国内曾一度颁布禁令,封杀印度电影在巴基斯坦影院及各主流媒体放映。相比之下,印度仍然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放映巴基斯坦影片。在原则开放和合理扶持下,印度电影产业每年有16%增幅,宝莱坞每年生产近1,000部影片,预计2010年将突破1430万卢比。同时,宝莱坞影片以丰富的内容、精良的制作在巴基斯坦拥有大量影迷,巴基斯坦全国有约20000家音像店,出售宝莱坞热门影片的VCD、DVD。

不久前,美国已就中国只允许国营公司引进国外影片一事向WTO申诉,WTO要求中国取消对美国电影进口的限制,这个判决将在2010年12月生效。到时候,中影集团将失去国内市场的垄断权力。届时,中国电影业将失去体制庇护,一个充满未知与多元的电影发行市场的战国时代将要来临。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最终将被推到大风大浪面前。

阅读全文

与印度电影为什么不能全球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手上面电影怎么放大 浏览:238
最火民国电影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300
美团里如何买电影票 浏览:39
金鸡电影节是什么 浏览:276
抖音电影卡券在哪里找 浏览:355
第一人称恐怖微电影 浏览:269
爱奇艺手机怎么截取电影视频 浏览:206
电影冒险王迅雷下载 浏览:861
李焕英电影投资公司有哪些 浏览:187
穿越到新警察故事电影世界 浏览:86
曾黎的电影系列 浏览:472
手机在线免费观看高清电影 浏览:586
免费看最新电影微信号 浏览:759
黄金大案电影全集 浏览:345
电脑看电影弹幕怎么关 浏览:176
哭泣的悲伤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869
怎么样能考上上海电影学校 浏览:762
电影一有哪些问题 浏览:190
抖音哪里可以兑换电影券 浏览:56
新疆美食微电影大全 浏览: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