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们通常所谓的电影作者是指什么
法国新浪潮时期,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成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政策要求电影想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1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性,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2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3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之分。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电影作者代表人物: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② 什么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③ 电影是什么的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 1918—1958) 法国《缓氏电影手册》创办人,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搜丛、理论家,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主要著述有《电影是什么?》、《让·雷诺阿》、《奥逊·威尔斯》、《世哪樱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沦陷与抵抗时期的电影》、《从解放时期到新浪潮的法国电影》等。
④ 电影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谁
一、电影作品的 著作权 归属是谁 ( 一 ) 、不同法制国家确定的主体也是不同的 比如大陆法系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苏格兰等。他们只承认个人是作者,由制片人制作的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首先是属于编剧、导演、摄影等电影作者而不是给予制片人,而制片人对电影作品的权利是从电影作品的作者转让而来的。 ( 二 )、我国 著作权法 是如何规定的 1、根据创作产生著作权的原则,首先应当承认电影作品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由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哗散创作完成的。 2、考虑到制片人的巨额投资和电影作品的商业运作,将电影作品的著作权赋予制片人,在理论上讲是将著作权法定转让给了制片人。但是,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仍享有署名权。 二、如何解决整体著作权与作者个别的著作权的问题 1、及编剧、作词、作曲等作者,他们的剧本、歌词、音乐作品,虽然可能是专为拍摄该电影所作,也可以作其他使用,只要不与电影作品著作权的行使相冲突即可。如编剧作者可以另外出版其创作的剧本,词曲作者也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另外制作唱片。 2、制片人行使电影作品的著作权,也不能超过电影的正常商业运作的合理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有可能侵犯电影作者的权利,除非在与电影作者的合同中获得了这些权利。 事实上,中国影视作品的署名相当不规范,并不一定使用制片者一词。例如,许多影片使用出品人的概念,此时的出品人即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制片人。由于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也均享有署名权,易与制片人混淆,因此单从署名很难确认著作权的归属。同时,即使明确在片中注明了制片人,该制片人也并非一定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制片人。是否拥有著作权,仍然要以实际的制片人来判断,这往往须依赖于 合作协议 的具体规定,权利的分配最终还是必须在合同上体现,不能仅仅根据作品上的乱答氏署名来判定。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该条明确了演绎作品的作者,对原作品进行再创作时,应事先征得原作者的同意,但原作者的署名权不得侵犯,作品的不受歪曲、篡改权不得侵犯。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改编权是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相较于在先作品,改编作品具有独创性,构成了新作品,同时,改编作品与在先作品之间又必须具有表达上的实质性相似,只有在保留在先作品基本表达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在先作品创作出新作品,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改编行为,否则该改编完成的作品即属于独立创作完成的新作品,与在先作品不存在关联,亦不涉及对在先作品的侵权。 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遵循著作权法定的原则,如果仅仅从著作权侵权的角度去看问题,必须要明确是著作权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否则法官无从做出侵权判定。 三、对于著作权的保护建议: (一)权属清晰是基础 应当通过合作方的 合作合同 (包括合同签约主体架构的选择、合同内容的细化、交易模式的选择等)明确约定著作权归属,不得出现权属不清晰的情形; (二)对外宣示应准确 应当在影视作品中的片头和片尾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描述著作权归属于谁,避免仅仅使用制片人、出品人等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字样。 (三)保护方式宜多元 由于著作权是法定的,我们举坦不能随心所欲的创设权利。为避免出现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非法定情形的 侵权行为 无法追究的情形,建议将各种可能出现的著作权争议,尽量在合作合同中一一列举,清晰表述,日后发生争议后可直接根据合同约定追究违约方责任,以弥补 侵权责任 保护方式的不足
⑤ 关于电影的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让·科克托(Jean Cocteau) 译者:周小珊
科克托,为20世纪法国文化名流,1955年获法兰西学院院士荣誉,他涉足了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创作领域:诗歌、小说、电影、绘画、戏剧、评论……可以说代表了典型的法兰西文人形象。
⑥ 有一个电影叫什么作者
首先我们先来说下何为作者电影?
专业的名词解释是这样的:“作家电影”,即上个世纪法国的“左岸电影派”,法国的“作家电影”还是沉闷晦涩的“艺术片”,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等
其创作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剪辑上采用跳剪,滚清祥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看了这么多,其实作者电影最通俗的表现就是其电影风格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从理论上来讲就是给予导演"作者"身份,保护他的创作不受其他干预,导演的独特个性深刻得体现在影片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中。
而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作者电影表现最突出的导演主要有王家卫、顾长卫、张艺谋等,但张艺谋的作者论风格主要表现为前期,后期作品基本没有作者论的彰显了。
还有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典型的作者论作品。今天我们就详细来比较下基德和王家卫的作者电影表现呈现。
笼统来讲如果说王家卫的电影是探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那金基德的作品就是在探讨边缘人的艺术。他的电影主角经常出于失语状态,整个故事的讲述全靠画面撑起,每一帧都有独特的隐喻,其主题也都大多渗透哲学主题。
像《收件人不详》、《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都是很好的佳作,这3部电影真的建议大家去看看,它们分别体现出了金基德的3大招牌即:个人风格论显著、主角失语、视觉形式美。
例如《空房间》这部电影,主角真的全程一句话没说,但是却将第三只眼的视角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的节奏也是完全正虚不必看动态语言来支撑,手法上真的是让人惊叹。
而《春夏秋冬又一春》,每一帧的画面都可用绝美来形容,电影的禅意从头贯穿到尾,整体的观看体验祥和又激烈,其表现出的救赎观,彻彻底底把我影响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
而王家卫的作品就不用我多说了,《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花样年华》都是非常经典大搏的影片。
在我看来王家卫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明明每部影片讲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或者说也没啥大事情,却能品出不一样的感觉。
而且他每次惯用的演员和元素都差不多或者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直接到主角的名字都不换,好像在向我们传达这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为此也很多说他这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
不仅如此,他还独创了一套王家卫式情话模版,我们先来感受下
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 ——王家卫 《阿飞正传》
我和她合作过一百五十五个星期,今天还是第一次坐在一起。因为人的感情是很难控制的。所以我们一直保持距离,因为最好的拍档是不应该有感情的。 ——王家卫 《堕落天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王家卫 《重庆森林》
⑦ 《电影是什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9_TTqu1unhnHKpIrOh8-LQ
书名:电影是什么?
作者:(法)安德烈·巴赞
译者:崔君衍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17-9
页数:396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在电影理论史上,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也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正是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才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
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著名电影批评家、理论家,提倡现实主义美学,提出了长镜头理论,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以及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和辩证关系。因为对电影事业的重大贡献,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巴赞在西方电影备受推崇,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电影是什么?》《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让·雷诺阿》。
⑧ 电影的作者简介
约翰乎缓岩・劳顿 他是一名影迷,对施莱辛格的英国巨片《说谎者比利》几近痴迷。唯其如是,或说也正是因此他才常为《哪好大都会杂志》写影评,也是电影刊物GQ的责任编辑。毫无疑问,他是本书的最佳执笔。
亚当・斯密 定期为一些电影刊物撰岁御稿,也是《帝国杂志》的高级编辑。
⑨ 什么是作者电影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