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吒和姜子牙什么关系
前几年暑期档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播大火,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票房,口碑评分也是一路飙升广受好评。因此哪吒过后很多网友和观众都非常期待下一部国漫姜子牙的上映,那么哪吒和姜子牙有什么关系?
姜子牙是哪吒的师叔。因为姜子牙和太乙真人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他们两个是师兄弟关系,而哪吒的师傅是太乙真人,所以按照辈分来说,哪吒得喊姜子牙一声“师叔”。姜子牙一生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子牙名望,号飞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在封神榜的故事中,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道教护法神,俗称太子爷、三太子。
有关姜子牙和哪吒的电影
姜子牙和哪吒主演的电影是《姜子牙》,由程腾、李炜共同执导,是国内首部将“姜子牙”形象搬上大银幕的史诗级动画电影,影片将“众神之长”姜子牙“去神化”,讲述了被贬下凡的姜子牙寻回自我的故事。
㈡ 《姜子牙》领先口碑崩盘,它与《哪吒》差在哪
《姜子牙》如今口碑崩塌,主要也是因为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太高了,那么自然在看到了之后觉得并没有符合预期,就会觉得非常的失望。它和《哪吒》的差距就在于画面太大,但是内在所表现的格局又过于少了以及缺乏共鸣。
三、缺乏共鸣一发现在这部电影中,似乎那一些角色都是一个工具人,只不过是为了讲述主题而已,而人物的性格那么两个,其他的也没有展现出来。最能看的估计就是四不像牺牲的宠物情了,还有就是申公豹了。
㈢ 2020年电影《姜子牙》是不是哪咤的续编
不是续编或续集,但两部电影都属于网传的“封神宇宙”系列
两部电影主角不一样,讲的也不是一个故事,哪吒可能会出现在《姜子牙》里面,但这两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关联
㈣ 封神榜中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为什么没有封哪吒为神
首先解释下为什么要封神。
1.昊天(也就是玉皇大帝)的手下不够多.要365位正神。需要三教的弟子听命于他(人.阐.截三教),结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不同意,于是3人决定各自扶持一个势力互相攻打(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扶持周朝,通天教主扶持商朝),中途死亡的修炼者或者比较杰出的将领就上封神榜。
2.由于当时的修炼者比较多,可供吸取的灵气不够多,所以需要封神。
另外上封神榜有两种结果:1.不能继续修炼,也就是不能再吸取灵气;2.可以继续修炼,能够继续吸取灵气。
身死上封神榜的结果就是不能再吸取灵气,这就叫直接封神,受打神鞭和封神榜的约束。黄飞虎.纣王.李靖.金吒.木吒就是这种。
另一种就是从封神开始至结束都没被杀死的,可以继续修炼,继续吸取灵气,就是肉身封神,不受打神鞭和封神榜的约束。哪吒.杨戬.雷震子就是这种情况。
总结:肉身封神就是没被杀过,可以继续修炼,不受打神鞭和封神榜约束的人,这就是哪吒!这就叫肉身封神!(哪吒是从有了莲花化身开始算的)
㈤ 《姜子牙》口碑崩盘,电影《姜子牙》为啥不如《哪吒》
主要是电影《姜子牙》的格局太小了。《姜子牙》上映后,口碑就一直不好,评分也是越来越低,《姜子牙》评分7.4分,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界》的评分有8.5分。
03、差距三:没有感情《哪吒之魔童降世界》里面至少有友情和亲情,让人感动。但是《姜子牙》这边呢,撑死一个宠爱和主人的感情,还有一个师弟和师兄的感情。但是,这些感情也都是单向的,就没法让人感动。
一部电影,首先你得有一个好故事,这样才能打动人。而电影《姜子牙》就是没有有一个好故事,虽然画面很美,技术很酷炫,但到底还是一部没有灵魂的国产动漫。
㈥ 电影《哪吒》的辉煌,《姜子牙》为何没能延续
因为《姜子牙》的剧情没有《哪吒》的剧情好看,没有太多的激情,让人看着很无聊,人物的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没有亮点所以没能延续辉煌。
㈦ 姜子牙与哪吒是同一系列的电影吗
今年国庆期间,大家所期待的《姜子牙》终于正式上映了,相信很多观众去看《姜子牙》这部电影,都是奔着盛极一时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去的。而且大多数观众依然怀着当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情怀,可以说是把《姜子牙》当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去看;当然也有部分观众是因为当时《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漫电影的高质量,所以自然而然的认为《姜子牙》这部电影依然是一部高质量的动漫电影才去电影院观看的。
因此我觉得哪吒和姜子牙并不是同一个系列的电影,《姜子牙》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两部影片各有各的世界观。但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姜子牙》便借着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度,卖了一波营销。并且这波营销给了观众一种《姜子牙》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续集的这种错觉,因此大多数观众在观看《姜子牙》后都觉得自己受到了蒙蔽和欺骗,并且《姜子牙》这部影片的剧情结构还有前后逻辑上都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他评分低也是情有可原的。
㈧ 《姜子牙》争议点解析!对比《哪吒》,剧情,宣发等话题一次聊透
《姜子牙》我有想到会有不少争议,但没想到会有这么撕裂和两极。
影片一出,我还是低估了。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三个主要方向,那种为了喷而喷的就不算进来了,第一个是《姜子牙》对比《哪吒》不行,第二是剧情太次,第三是宣发误导性宣传。
我大概看了下这些评论,真的是把《姜子牙》骂到恨不得影片赶紧下架,骂得一无是处。
唉...不至于吧。
那么《姜子牙》到底如何,我们顺着这三个方向,好好聊一聊。
点评之前,容我先极为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影片开始姜子牙在封神大战时抓住了九尾妖狐,原本他能以此飞黄腾达,走向神仙巅峰,但就在斩首九尾妖狐时,姜子牙发现她体内有一个无辜小女孩元神,从而软下心肠。
元始天尊给到的说法是姜子牙受狐妖蛊惑,于是把姜子牙下放到北海反省悔悟,什么时候悟出来什么时候回来做神仙。
一晃姜太公在北海钓鱼十年,在某日突然遇见当年狐妖抓的那位无辜女孩小九,于是两人在打不打相识,并为了找到所有事情真相,姜子牙跟随小九,一起去找小九父亲,但小九父亲没找到,却挖出了尘封已久的惊天秘密,而这个秘密涉及到了元始天尊。
影片以公路片的叙事结构,一段段为观众拼凑整个隐藏真相的拼图,小九也一直是解锁答案的钥匙。
按照点评惯例,先说优点,这也是我支持和推荐《姜子牙》的最大动机。
《姜子牙》视觉呈现有惊艳到我,难以想象这是国产动漫,格局做得很恢弘,颜色搭配相当高级美轮美奂,动作设计场面也很好结合动画天马行空的特点,玩了很多真实场景所不能呈现的唯美和极致。
在主题上,《姜子牙》更为叛逆和突破,甚至去玩了哲学思辨的回旋,在“神管人,神灭妖”天经地义的神话定律上,做了大胆的改编,个人还是非常乐见和喜欢的,中国动漫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出自己的路子。
其实《姜子牙》好的地方,大家都是能最直接视觉感受的,但影片就在那个不好说,让所有人形成了两方阵营,闹得不可开胶。
接下来我们围绕开头那三个争论方向点针对性展开吧。
第一点很自然的,《姜子牙》一定会拿来和《哪吒》作对比, 不过这里大家要先清楚的是,《姜子牙》并没有和《哪吒》,《大圣归来》组宇宙,只是他们都是同一个制作公司下的动画作品,互相捆绑联结观众,这样的宣传手段很常见。
于是,喜欢《哪吒》的观众都去看了《姜子牙》,这样的后果是比较具有风险的,因为观众会不自觉拿两部作品作对比,而两部作品叙事风格是不一样的,喜欢《哪吒》的观众,抱着高期待去看《姜子牙》,但如果得不到比《哪吒》更爽的观影体验,那就很危险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哪吒》 娱乐 性很强,CP感扎实,充满着贴合观众的家庭观念文化和细节。
《姜子牙》严肃,偏政治和哲学思辨的主张,这个主题很大,很难用一部想要兼顾主流 娱乐 思维的模式去做好,很明显,深刻的主题导演想深挖,但执行力不够,或者吧,听说删改了很多,导致目前看下来,其实还肉眼可见可以做得更好更深沉。
当然我们这里不能总是怪体制审查之类的,你拍不好就是拍不好,这个必须得承认,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影片能呈现出这样比较深邃的主题方向,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知道为什么,看《姜子牙》时,让我串到了《阿基拉》,先别喷。《姜子牙》在各方面当然不及《阿基拉》。
但起码《姜子牙》在某些时刻,渲染出了看似大战后的宁静下暗涌的废墟世界。
神作《阿基拉》的背景,就是放置在战后重建的东京,看似繁华的东京其实背后暗藏着整个世界堕落的危机和秘密。
而更重要的是,《阿基拉》的核心议题,就是人类在面对更为强大而神秘的能量(阿基拉)时,是否经得起理性思考,甚至是做出反抗。
其实《姜子牙》也是一样,姜子牙在面对元始天尊这样级别的力量时,没有做出屈服和接受,而是就地起义对抗。
但还是那句话,在把这议题转化成叙事手法上,《姜子牙》还有更多发挥空间。
《阿基拉》同样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却在每个细节上有着近乎无懈可击的下沉讨论空间,越是好的作品,它涵盖的思辨和探讨议题就越清晰。
而对于普通观众,更直观的比较当然就是《哪吒》和《姜子牙》,《哪吒》干脆就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来点题,对抗的是自己的宿命,简单直接准确。
而《姜子牙》对抗权威体制的主题,表达得更像是有心无胆。
在影片结尾,姜子牙打破天梯,其寓意就是违背神意,神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苍生的命运也不是神说了算。
但影片接下来话锋一转,把神界的黑锅只让元始天尊去背,全都是元始天尊惹的祸,天尊上头还有一位师祖,师祖惩罚了天尊,神界依然默默监管着人间。
那说到底,姜子牙没在反“神管人”这主题,而是在打反派,甚至是在帮神界打反派,那当初为何立下那么宏大的flag主题呢。
在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命题里,很多人提出电车难题这样的思想实验,但我认为这也是个伪电车难题。
因为狐妖最后攻击对象没有对准百姓苍生,而是带领众狐族冤魂冲上天,对准的是神仙!所以没有所谓的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艰难选择,狐妖最后没有要灭苍生(百姓)的意思,而是要向神界报仇。
这不就很讽刺了吗,狐妖向神界发起挑战,和姜子牙最后打破天梯不是同一主题吗,都是对抗神界权威呀!
按这样的逻辑狐妖更应该和姜子牙组CP吧。
当然,我在这也不是完全否定救一人或救苍生(这主题),其实也可以从神性和人性角度去扩展,救苍生是神性,救一人是人性。
如果影片把元始天尊救苍生的决定,划分是整个神界的神性使然,姜子牙最后选择的是人性,对抗的不是元始天尊本人,而是整个神性,那影片的情节就和主题扣上了,也就更有趣和更有讨论价值了。
但还是那句话,整个影片搞到最后,只是元始天尊的一出阴谋,格局做得很大,收尾却回到主旋律。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点,《姜子牙》的剧情问题。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说,啊影片剧情小学水平,啊影片故事性不行等等。
但真的是剧情的问题吗,我更多认为是人设的问题。
我有幸参加过几个剧本讨论会,通常在讨论一部电影时,不会一上来就说剧情不行,故事不好,而是先看这个作品是人物驱动事件,还是事件驱动人物。
在我看来《姜子牙》是人物驱动事件发展,人物为先。
如果姜子牙不是那位有去掉“神性”有着“人性”公平正义的姜子牙,他就不会在斩狐妖时犹豫,也不会在北海悟十年终究不愿回归神界,也不会犯禁跨出北海和小九去寻找真相。
这一切都是人物在做出决策后,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
所以我们能看到《姜子牙》公路叙事结构其实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影片的人设的矛盾上,这是和前面聊主题和结局没扣上是一样的道理。
影片一开始就把姜子牙塑造成迷茫的反叛者,他有着对乌托邦的向往,比如影片中他说出的台词“不救一人怎么救苍生”,就是很明显的美好乌托邦论调。
乌托邦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权威,支持平等。
姜子牙也确实秉持着乌托邦的精神,在结尾反了神界权威。
但...影片最后真的是达成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吗,神界,人界,妖界真的各自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了吗?!
并没有,还是姜子牙打破天梯那一段,他最后反的是神界中犯错的元始天尊,所以说到底他的人设,也是一个伪乌托邦精神主义者,那姜子牙要的是什么,要的只是表面的真相。
这就造成影片结尾大战看起来有点怪的原因,因为姜子牙核心乌托邦世界最后失败了,天尊只受了一些惩罚,而姜子牙却被打入劫渡城坐牢,这结局就是妥妥的神界权威的胜利。
姜子牙这样人设前后的矛盾,再加上影片剧情反噬主角的设定,就造成了姜子牙不知道为什么而战。
神界依然还是掌管着三界,但,神界又凭什么掌管着三界呢,影片无法再深挖下去。
反观《哪吒》,同样人物驱动事件,哪吒人设是反宿命论主义,到最后他成功了,哪吒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简单粗暴明了。
再有就是小九的人设,也存在着内在和行动上的矛盾。
小九坚持要找自己的阿父,那说明阿父在小九心目中很重要,影片在呈现小九阿父的篇幅非常少,印象中只有一个回忆片段。
但这回忆片段并不是小九和阿父的父女欢乐时光,而是小九出嫁时,阿父抢走了小九唯一手中拿着的娃娃。这样的阿父,有点太严厉和刻薄了吧。
女儿都要出嫁了,不是应该递上娃娃让女儿更心安吗。
影片仅有的呈现小九和阿父的戏份,完全没有立起小九寻父动机,起码在我看来,小九应该和阿父之间有很好的父女感情,才会勾起小九寻找父亲的强烈心愿和动机,但影片这里没有铺垫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点,就是很多人吐槽正是因为《姜子牙》强行拉《哪吒》做联结,抬高了观众心理预期,导致部分人看了《姜子牙》后形成一种逆反,更加对《姜子牙》观感不好。
宣发这一块,我这次还真想替《姜子牙》来说说话,吐槽的网友其实只是抛出自己的问题,但却没有反向思考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姜子牙》不刻意去联动《哪吒》,大家能保证《姜子牙》现在的口碑更高,票房更高吗?
虽然这有点薛定谔的猫,但要是我做宣发,我可能还是会选择现在的宣发方式,我总不能故意先宣传《姜子牙》不像《哪吒》,《姜子牙》不如《哪吒》,《姜子牙》不 娱乐 很严肃,《姜子牙》要用很低调的宣传方式去做吧。
起码在我看来,不至于说是被《姜子牙》骗了,按照利益最大化,《姜子牙》联动《哪吒》来做宣传,是片方认为最稳的宣传方式,现在看票房也确实是这样,而且,《姜子牙》片方从来没有预估过影片会超过《哪吒》票房,《哪吒》票房是个奇迹,奇迹本身就很难超越,除了实力,还得靠一点点运气。
当然,片方在宣发上还是走错了一步棋,那就是建议8岁以上的儿童才观看,这也导致了真的很多家长带着8岁多的娃去电影院,结果看不懂还是次要,这些儿童还被片中的血腥暴力吓哭,家长从而对《姜子牙》给差评。
要我说,《姜子牙》就应该是类似于PG13的片。
最后,想和大家更深分享一些我更为私人的想法。
目前现在出现一个很撕裂的现状,那就是一部电影如果出现争议和评论两极,自己看了觉得不好,就也要他人觉得不好,不然就狂喷和怼,什么阴谋论都往上贴。反过来也是,如果自己觉得那片好,也要觉得他人认为这片不错,容不下一点质疑和讨论,这样的现象不觉得很...奇怪吗....那以后都按照评分最大公约数来聊就好咯?不要发表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了?
再来就是现在大家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都以故事为核心,这里也是值得去探讨的,没错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市面上90%的电影都是以故事为依托,因为故事本身的属性天生基因就有一个承载你看下去的钩子,这正好非常符合观众能保持高兴致一直看下去。
但还真不是所有电影都要以故事为基础,故事早在电影没发明前,就以围炉夜话,歌剧话剧等方式依托存在,所以电影和故事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这也是很多文艺片为何小众的原因,因为很多先锋性开拓性很强的电影作品,他们更多注重描绘人物的状态,或者强烈的作者表达,甚至有些导演刻意去弱化故事。费里尼的《八部半》就有很强去故事性。
我个人点评一部电影,更多是放在作者是否对自己作品有充分的表达,传递和输出得够不够丰富,其次再看这部作品的故事性。
如果把所有的电影都以剧情和故事为优先级去看待和点评,那每年看欧洲电影节那些文艺片不得疯了...全部不及格呀。
我们回到《姜子牙》,影片作者表达一开始就是故事性,所以很多人从故事性去探讨是对的。
就单纯影片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而言,影片是存在不足的,但我依然还是推荐和认可《姜子牙》。
当然,《姜子牙》铁定不是想往文艺片方向走,影片的目的就是主流 娱乐 商业套路,但影片的野心也不止步于此,导演想加入更多属于自己的作者表达,这因为这样的小野心,我还是很支持这部作品的。
导演访谈时透露说影片其实有200分钟,这其实很谜,200分钟不是一个小数字,这可是接近3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妥妥的不妥协文艺范,但有趣的是公映版本却是110分钟。
坦白讲当我知道影片有200分钟时,我并没有对《姜子牙》带来更多好感,反而觉得影片一开始创作时,主创真的觉得可以用200分钟呈现给观众吗,如果机会渺茫那为何要做,甚至明知道不可能公映200分钟版本的话,那为什么不更努力去做好110分的公映版本呢。
当然我希望《姜子牙》日后真的能有一个200分钟的导剪版出现,然后狠狠打我的脸。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姜子牙》,对电影的一些看法,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㈨ 哪吒之姜子牙(姜子牙为何败给了哪吒)
假如票房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好坏唯一的标准的话,那么电影《姜子牙》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它与《哪吒》进行比较,而且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更偏爱于《哪吒》。
个人好恶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真实水平,但如果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其实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明白为何《姜子牙》不如《哪吒》更容易招人喜欢,这绝对不是“希望值越高失望值越高”这么简单。
《哪吒》的创新与《姜子牙》的颠覆
两部影片同源于《封神演义》,但它们对《封神演义》的利用方式和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就《哪吒》而言,它的故事框架并没有完全脱离《封神演义》,故事的主线也没有摆脱“哪吒闹海”这一经典IP。只不过是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加以改编,通过合理想象,融入当下人的理解,例如灵珠子转世、哪吒斗敖丙等等。
而新哪吒固然说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其精神并没有与传统哪吒所代表的那种反强权、反压迫、反暴虐的文化内涵相违背,本质上是一种顺接关系。整体上,《哪吒》的故事是对传统IP的继承与发展。
讲好故事与讲大道理
在讲故事这件事情上,《哪吒》的风险显然是小的,也是容易上手的。其实,它的叙事模式并非鲜见,但由于人物形象的饱满、情节的曲折、语言的幽默再加上强大的视觉效果,自然容易引起观众的好感,其主题里所反映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征候的一部分,也就在人们接受故事的过程中被接受了。
但是《姜子牙》并没有填好自己挖的这个坑,从影片呈现的叙事来看,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新鲜,无非是寻找真相、破坏阴谋、摧毁强权、拯救世界、获得新生的套路。而具体的情节和细节,也同样没有特别之处,特别是姜子牙、申公豹和小九之间的故事设定,不足以支撑姜子牙最后的行为,从而导致叙事的精彩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下降。
但由于故事本身缺乏新意,使得这样宏大的现代主义主题,无法自然而然地为观众所接受。换句话说,更多的观众更喜欢看故事,看故事里具体的情节和细节,看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在电影院去听空洞的大道理。
给年轻人看与给中年人看
其实,如果仅仅从道理的深刻性和主创的情怀来说,《姜子牙》显然比《哪吒》更具有“远大的志向”。当姜子牙拿着树杖似的打神鞭穿越沙漠、走上天梯……这哪里是东方的姜太公,明明就是西方世界的摩西,尤其是当姜子牙的头发由灰变白那一刻,更能让人感受到摩西的高光时刻,甚至于我们可以理解为《姜子牙》就是一个东方动画版的“摩西”故事。
事实上,除了叙事和人物造型,在具体的镜头内部造型上,我们甚至能够看到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影子。
坦率地说,这部影片抛却故事和叙事,仅就视觉造型和部分桥段的台词来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尤其是对于在这个社会上闯荡很久的、身处中产阶层、历经社会磋磨的普通知识中年而言,更是具有共情的地方。
这种“形东实西”的艺术作品到底是给什么样的受众看的呢?理论上,它对观众是有门槛要求的。但这部已经被包装为《哪吒》接力棒的院线动画电影,注定它的主流观众是孩子和年轻人。
从这个角度说,这部更像是“寓言”的影片,其格局,却又是小了。
㈩ 姜子牙里面有哪吒吗
电影姜子牙里不仅有哪吒,还有嗷丙。《姜子牙》这部影片中的一些角色设定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影片的角色设定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其中最能引起大家争议的便是申公豹这个角色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申公豹,因自己的师傅把大罗金仙的位置分给了能力不如自己的太乙真人,便心生妒恨,处处搞破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反派角色。而《姜子牙》中的申公豹,则是我们主角姜子牙的头号粉丝,他崇拜姜子牙,并且渴望成为姜子牙那样的英雄。
(10)电影姜子牙为什么没出现哪吒扩展阅读
人物评价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
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