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票房为什么造假
问题一:电影票房是如何造假的? 就几个套路。以近日水分最多的某妖记为例,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上映时间,与它本身是否卖座有很大关系,而卖座的电影一般能上映30-50天,而某妖记在这基础上,以公益放映为噱头,把放映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套路),某群体进场看电影免费,但是还可以算进票房。这样还算是轻的,更重的是,某妖记电影制作方有众多影院,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就让他们能在午夜场做手脚,午夜场场场爆满(套路,这个套路需要自身有众多影院,成本低效率高,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要花很多很多钱,一点都不划算,毕竟票房再高也是虚名),而且还是15分钟一部。两个条件,某妖记问鼎当年票房冠军。
问题二:电影票房造假,有啥用? 最近,新闻经常报道哪些电影出现票房造假,其中《捉妖记》,《叶问3》也被爆放映前两天出现刷票房现象。那么,为什么要巨资刷票房呢?有什么作用?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由于话题太多,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而且,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
问题三:为何票房造假屡禁不止? 1、行业制度有待规范
我国院线并不是每家电影院都会上报票房数据,所以有时候得到的统计结果不太理想,于是就索性不进行大范围的公开了,不满意干脆就作假吧,反正别人也发现不了
2、法律界定概念模糊
“偷票房”和“买票房”算不算违法行为?目前尚没有法律文献做出相关规范。还有“包场”这种行为,不但会在业内发生,还有粉丝也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偶像,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作掺假?
3、有利的诱惑难抗拒
一是为钱,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撇去从投资、植入广告以及电影周边所得的部分收入不谈,票房可以说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全指着它赚钱了。二是为名,票房高了,知名度自然会有,到时候再拍个续集,肯定有市场,说不定还能吸引来原本没有观影欲望的人来贡献票房,最终名利双丰收。
4、太多规则的执行都不严谨
我国制定的很多规则制度往往都停留在说说而已。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执行力度不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管理起来,是难上加难。
问题四:为什么票房要造假 广告性质,吹嘘夸大,人们心里觉这么多人去看,那一定好看,所引诱观众,就做了这些虚假。
问题五:现在的电影票房怎么都造假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已成公开秘密 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却被发行方夸大成4000万。在众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的轮番“轰炸”之下,动画片《阿童木》的发行方终于站出来公开道歉了。 因虚报票房而道歉,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电影变成了只需要数字不需要质量和口碑的怪胎”
问题六:电影为什么要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5分 这个太简单了――――
这就是好比虚假宣传,人为制造该电影火爆的假象,让很多不买账的人觉得片子可能还不错,吸引人观看。
问题七:捉妖记票房真的造假吗 为什么票房那么高那么火啊 求解答 是不是造假,这里面水太深,除了当事人自己,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只是猜测。不过遭人嫉妒是绝对会的,同样是一部电影别人的人气那么高,赚了那么多钱谁都会眼红,只不过表现心态不一样罢了。而且即使人家票房造假了,那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你能够造假来个21亿票房吗?你能够造假一个多月到现在才被曝光吗?你能在票房造假的情况下还保持高人气吗?……
它之所以那么火,个人感觉除了国内普遍容易接受搞笑类视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宣传方面,除去各种媒体大肆宣传,你看看那些参与拍摄的,井柏然每天跑着跑那从不忘带着胡巴,上《快乐大本营》是这样,真人秀《花儿与少年》是这样,接受各种访谈节目也是这样,就连吴莫愁都跑《中国好声音》唱了首片尾曲(这点我就不赞同了,怎么能为了宣传故意跑上台呢?而且节目制作组居然还同意了,也不知给了他们多少钱)总之是宣传无处不在……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在如此力度的宣传下,即使大家都说不好看,也会有大量的人想着去确认一下怎么个不好看法啊,更何况网上的好评一片了!至少我身边有好几个人,就是因为看到网上各种相关话题,才想着跑电影院去看的,我也因此被拉了过去,至于好不好看我就不做评价了,反正票房就是这样上来的……
问题八: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试想一下,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票房这么高,肯定很好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但是话题太多啊,大家都在说某某片子太烂了,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多雇一些水军各种微博论坛发帖,“安利”的效果可是杠杠的。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不然你见过刚开始票房很低,后面一下子变特好的电影么,好吧,除了《大圣归来》。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拿《叶问3》来说,跟“娱乐宝”类似,采取众筹形式,根据票房情况承诺收益,票房若大于等于10亿,预期年化收益为11%,11%已经算很高很高了!银行理财的收益4%不到,大家自己体会一下!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咯。
问题九:电影票房为什么要造假?这中间的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票房的高低跟谁有直接关系?导演和制片方怎么获利? 导演艺术创作,制片人都是给投资方赚钱的,选择剧本,演员比较票房重要因素
问题十:票房造假事件,你知多少? 2012年 中视丰德影视公司董事长王建峰公开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数据,某机构承诺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帮他迈进全国收视十强。
2013年9月 湖南卫视部分地区收视为0,被疑因其他电视台购买收视而受牵连,喧嚣一时。
2014年4月 北京地区收视出现异常表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前十,北京电视台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跟踪数据分析,内部“认定”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污染。
2016年12月 浙江卫视收视率遭遇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名,一下子跌至20名开外,创下了浙江卫视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原因是电视剧《美人私房菜》的制作方未购买收视率。
『贰』 内地票房破200亿,速8独占鳌头,为什么国产电影会这么差劲
在我看来国产电影差劲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首先,国产电影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电影认真拍,细致的拍,耗时就长,但一部电影火的周期通常是差不多的,认真拍的电影票房也不一定会特别高,如此在同等条件下比,既然在电影市场繁荣的时候运转如果更快,同等时间下赚的利润会比认真拍的更多,那么只顾商业利润的中国商家又怎么让你细细的来拍一部优质电影?在资本不断注入电影市场的情况下,大家都抱着一个抢钱的心态,为了利润而不断拍一些老套重复的电影来糊弄观众又有何防。其次就是有导演自我素质不高,中国电影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真正出名的电影导演又有几个呢?大部分中国导演都是报着敛钱的心态来拍摄一部电影,中国市场如此之大,拍完一部,马不停蹄的去拍下一部,自己的经验,知名度便会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的导演曾放言,我不在乎观众骂我,那是因为他们现在做的只是在市场上敛财,而不是真正热爱电影,用心去拍电影。最后便是一些硬件上的问题,中国在电影发展的路上还要走很久,与美国相比,中国拍电影的技术的确存在着很多不能比的地方,只有慢慢努力,才能真正让国产片走向世界舞台。
『叁』 2022年“五一档”总票房2.95亿,为何票房如此之低
2022年的“五一档”总票房是2.95亿,和去年五一假期同期相比,不足去年的两成,2022年五一假期总票房的低迷,主要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2022年“五一档”总票房2.95亿,为何票房如此之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肆』 票房与泡沫齐飞的年代,如何看待中国影视行
如果只看总票房这个数据的话,美国的情况似乎也未见得太好。根据票房网站Box OfficeMojo的数据,2016 年北美的总票房为113.72 亿美元,比 2015 年高出了 2.2%,这个数字甚至低于中国总票房的增幅。
然而仅仅比较总票房这一个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单银幕产出这个数据更能反映出电影行业中影院和观影人群之间的供求关系,而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显然要比美国更高。
目前,中国的银幕数 41179 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 40759 块,如果按照中位数来计算 2016 年中国的单银幕票房的话,那么中国的单银幕票房为 125 万元,与 2015 年的单银幕票房 159 万元相比,下跌超过 20%。
反观美国,2016 年美国电影市场的单银幕产出为 28.2 万美元,而 2015 年的这个数字则是 27.8 万美元,还略有上升。
将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的话,一个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国电影市场上,银幕的供应量与需求大致匹配,而在中国银幕数量的增长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
由于前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导致出现了一波建设电影院的浪潮。但随着电影市场扩张速度减慢,这些新的建设项目没有办法这么快地做出针对性的改变,所以导致银幕增速远超票房增速。2016 年中国银幕增速达到 30%,是票房增速的十倍以上。
这对于影院的经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毕竟每一块银幕的运营成本并不会因为票房的减少而减少。影院需要在票房以外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来弥补票房降低造成的亏空。
一般说来,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大多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食品、饮料、贴片广告、衍生品收入等等,但对于中国的电影院来说,这些似乎都还没有形成一个足够的规模。
万达一直为自己的“非票房收入”而自豪,根据万达院线在 2016 年 6 月发布的半年报,商品销售、贴片广告、影院广告、电影投资营销这些收入大约为票房收入的 46% 左右。相比之下,被万达收购的AMC院线的非票房收入(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食品和饮料的销售)大约是票房收入的 58% 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比较并不十分精确,因为万达院线的财报中计入了AMC院线、Hoyts院线等海外电影院的财务数据,因此 46% 这个数据是海外院线和国内院线平均下来的结果。不过,这反而意味着国内的这些电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占比要比 46% 更低,也就是说万达的非票房收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美国电影院较为成熟的会员制度也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非票房收入。Regal 通过建立核心会员项目、开展特色活动、提升观影舒适度等吸引会员的方式,会员收入占到了收入来源的三分之一;而AMC 则通过社交媒体积攒人气,建立网站与开发移动应用,成立同行业第一个会员项目 AMC Stubs,自 2012 年来,AMC 的银幕数下降了 0.5%,但观影人次和单银幕产出都增长了近 3 倍。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院赚钱的办法也就这么一些。再怎么跟美国人看齐,目力可及的前景就摆在那儿。这个行业要真繁荣,归根到底还是上游内容端的事情。别的咱不提,2016 年的电影都拍成这样了,要指望电影院能赚钱,也实在是太为难人家了。
『伍』 中国史上十大最差票房
1: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2017年徐克和袁和平的第八次协作。在这之前,她们协作过《黄飞鸿2》《铁马骝》《蜀山传》等,无一不是武侠江湖发烧友心里的经典。
四年后,续篇《冰封侠:时空行者》公映,有些人怀疑这也是当初套拍没有播映的影片,可是制片方竭力否定。
『陆』 怎么理解高票房背后的虚假繁荣现象
首先咱得说一说这个虚假繁荣到底指是什么的虚假繁荣,这票房不能作假,就拿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来说,票房数据在那摆着呢,这种数据让好莱坞都羡慕,这就是国人经济的优势,也可能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之后的一个结果,但不论怎么说票房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至于这里所说的假繁荣指的是当下电影市场制作水平落后的事实。
假繁荣假在哪里?我国的电影市场现在是萎靡不振的状态,能够去选择看的电影真的很少,和过去港片时代相比,现在的电影每年的产量是多少?就连只做电影的章子怡都已经去转型拍电视剧了,而且还引来骂声一片,这足以证明我国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就拿科幻片来说事,大家还记得一部叫做星河战队的电影吗?那是10多年前的电影,就是那部地球人到外星去打虫子的故事。那样的特效制作水平,至今有几部国产电影能够赶得上的。
综上所述,高票房并不代表高制作水平,国产电影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追赶,所谓的虚假繁荣指的是票房和电影质量之间的不匹配。
『柒』 中国电影票房9年来首次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认为可能是电影行业的规矩太多了吧,稍不注意就过不了审。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我们的电影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的电影,真实度以及结局往往让观众不能够接受。市场方面没有问题,我们的市场在前5个月贡献了四十六亿国产电影和四十三亿进口电影,市场非常活跃,观众热情高涨。
对于出现的这种情况,我认为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什么有效的改善,但是长时间内,这种情况会得到较好的一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