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票房2021本土片占比
2021年台湾本土电影仅占整个台湾电影市场总票房的1.6%。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度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成绩,总共有三部本土电影票房破亿,票房冠军是《当男人恋爱时》总共有超过三亿新台币的票房。另外两部破亿影片是《月老》和《角头-浪流莲》。
2. 为什么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在大陆票房非常惨败
大陆观众对这部电影没有像台湾人那样那么有感情,那么喜欢看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海角七号里面大量的闽南语会让大陆北方城市的观众极不适应,所以在大陆的北方很难红,这个是纯粹文化差异,大陆本身的南北文化也会遇到的问题。
第二,台湾电影中表现的对於日本的特殊情感是大陆观众很难感受到的。这是大陆和台湾非常不同的地方,日本统治大陆和台湾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与大陆人单纯仇恨日本不同,台湾人对於日本其实是能两面来看的,虽然日本也有侵略台湾的不好的一面,但是日本并没有完全把台湾人当做奴隶来统治,而是当做自己的领土,且让台湾从中受益不少,这种历史感情大陆是完全没有的。
第三,对於删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走进影院的兴趣,尤其对於电影的口碑营造的后劲市场会是不小的冲击,毕竟谁也不愿意去看不完整的电影。
第四,电影的上映时间一拖再拖,几乎比台湾上映期要晚了将近半年,很多人已经在网路上看过,肯定会热情大减。
综上所述,海角七号之所以在大陆很难成功复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大陆南北文化本身的差异,第二对於日本文化的影响问题,还有爱情电影似乎近几年在大陆也不是有很强的票房,你看大陆本身爱情艺术的电影在大陆票房也一般。
另外,海角七号的世界影响力也没有台湾媒体说的那么强,除了在日本引起了一些反响以外,在欧美反响也是很一般的,所以这部电影的影响是有夸大的成分的,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是近年来最能代表台湾本土的电影,但是确实是有些台味太重了。作为台湾的媒体的确是不忍心苛责这部好不容易从美国大片中突围的台湾本土电影。
喜羊羊的火热从根本上说是大陆政策的保护造就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动画是可以满足学龄前儿童的欣赏水准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类型的动画很难走出国门。广电总局对于本土动画实行了强有力的保护政策,黄金时段禁止的境外动画使得中国的儿童没有了选择的权力,而据我所问过的小学生似乎对于中国动画的感观没有好转,当然学龄前就不同了,由此可见,这部动画不能标志中国动画真正的辉煌也很难走出国门和持续发展。
3. 《赛德克.巴莱》这种好电影在大陆为什么票房这么低,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得台湾电影,陆版压缩是原因之一
这个其实我觉得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第一:宣传力度不够,此片在台湾有过很大的宣传,而在大陆就这样默默的上映了,电影院里的海报也贴的不明显,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第二:此故事发生在台湾,而且雾社事件对于很多大陆人来说非常陌生,看这个故事体会不到电影想要表达的精神,就会觉得不好看。
第三:剧情中对日本人的描写比较客观,跟大陆传统对日本人的描写有偏差,显然广电总局也不希望这部片子大热。
第四:此片上映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好莱坞大片,所以票房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4. 《当男人恋爱时》确认在内地上映,台湾的高口碑能在内地延续吗
5月20日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日子,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事宜都会选择在今天宣布。
影片《当男人恋爱时》已经确定会在内地上映了,不过目前档期还没有确定下来。
而邱泽之前出演的电视剧《夏家三千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邱泽也遭受到了许多的非议,主要是因为他的绯闻,不知道此次邱泽是否能把之前败光的路人缘重新给恢复起来。
而许玮甯之前在影片《秘密访客》中也有出演,演技还是很不错的,也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好评。
对于他们此次的搭档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毕竟不论其他的话他们两人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
你期待这部爱情片吗?你觉得许玮甯和邱泽两人有cp感吗?你觉得这部影片上映之后会得到网友们的好评吗?或者说你对这类影片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呢?你觉得《当男人恋爱时》这部影片可以比吗?
5. 《四海》12月2日台湾上映,大陆票房5.43亿元,这部影片讲述了什么
自嗨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剧中人物阿耀与喜欢的女孩的故事。在这部剧中充满着挫折,但是阿耀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而是不断努力还完债之后在小岛中生活。
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在闲暇之余能够带上三五好友,共同前往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无疑是十分惬意的事,电影四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真实的悲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纯粹的爱。众口难调,在春节档想要制作符合各类观影人群的影片,实非易事。
喜剧的内核仍是悲剧。
从四海这部剧中也可以看出人生中总存在着一些悲剧,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打败我们的因素。对悲剧主题的坚守和思考本身就是我对于自己创作的一种反思、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像以往的一些作品那样将自己置身于电影、电视中。但如今面对生活中真实且复杂得多的人与事、爱情和理想时所可能产生的“压力”以及各种“意外情况”时,我更多地选择了更为深刻、更具幽默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压力”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6. 台湾电影真的比内地差么
大型商业电影比台湾强,可是大陆商业电影的一大缺陷就是叙述方式,电影内容,价值观甚至逻辑承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所以我们看国产大片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尴尬的感觉。而台湾商业电影不拿手。很多电影是艺术电影。所以台湾电影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得奖数量在陆港台地区是最多的。有点偏科严重,而香港主要拍商业片。中国大陆则因为电影产业开发比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两地的风格。比如张艺谋,贾樟柯就表示过以前看台湾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有台湾新电影浪潮的影子,红高粱甚至还请侯孝贤当监制。后来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导演卧虎藏龙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觉。其实中国电影,尤其内地电影可以做大做强。就是请香港的影人指导商业片,让台湾影人指导艺术片。大陆作为制片方投资就可以了。当然前提是放开一切言论,思想,画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个东亚东南亚看华语电影,可是现在大多数亚洲人更选择日韩或者印度电影来看。从这种对比来看,中国电影的确是没落了,就算拍出战狼这种只有鸡血没有思想的电影,就算国内票房破几十亿,在国外院线的表现甚至不如蜡笔小新大电影的票房高。
7. 有人说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难道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了吗
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
尔冬升前段时间都承认,香港能用的男演员,只剩下古天乐了。
大家也可以扳着手指数一数,能够叫得上名的,香港40岁以下的男演员,真的没有。
以前谢霆锋还算一个,但是如今他不务正业,迷上了做菜而不能自拔,已经多少年没有作品问市了。
其实,并非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而是年轻演员太少,能撑起一部电影票房的年轻男演员,真的没有了。
经常看电影的人都知道,目前香港电影圈,基本上还是周润发、刘德华、郭富城等六旬左右的老男人的天下。周星驰已经退出演员圈,专心当起了导演,但速度太慢,需要等。
他们能够红到现在,并非演技又有了新提升,而是在吃二三十年前香港电影黄金期,积累下来的人气与形象。一旦坐吃山空,或年纪再大,他们被资本抛弃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香港电影黄金期,一年可以拍400多部电影。但是整个香港,没有一所和表演有关的专业学校。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熟悉的诸多香港演员,都是在无线演员班培训半年后,到片场从跑龙圈开始,一步一步磨出来的。
缺少专业的培训,没有理论支撑,连基本的台词可能都不过关,许多人就成明星了,哪里还会有人静下心来学表演的知识。
能够成名的演员,要么真的有表演天赋,如周星驰、梁家辉,梁朝伟,要么靠着烂片或小角色,一步步熬出头的。比如刘德华。
他们赶上了好时代,有那么多电影在拍,有那么多角色供他们拿来练手,增长演技。他们可以从路人甲,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做到影帝。
如今,香港电影风光不再,产量暴跌,每年不到30部,哪里有那么多机会给年轻的演员练手,增长演技?
既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后备人才,又缺少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环境,怎么可能有年轻的演员脱颖而出。
第二个原因是香港电影不再受资本青睐。
香港电影再好,香港也只有760多万人,除去没上幼儿园的,进了敬老院的,香港电影的受众群体,真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香港电影以前票房高,并不是指本土票房,而是指台湾、东南亚等地的总票房。以前香港电影的投资,主要来自台湾。
王晶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周星驰拍摄《济公》起,台湾资本不再给香港电影投资,香港电影自那时起开始走下坡路。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一大批内地演员和导演成长起来,拍出来的电影票房越来越高,再内地庞大的人口,所以2000年以后,内地的电影将香港电影远远抛在后面。
没有资本投入,意味着电影行业的产出少,机会少,收入低,怎么可能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
因此,有眼光有头脑的香港演员和导演,早就北上发展。来得早的,哪怕在香港曾经是不入流的十八线演员,甚至过气多年的演员,都比在香港赚得多。
前几天不就出了横店成香港过气演员养老地的新闻嘛。黄一山、梁小龙、黄一飞……早就在香港无戏可拍,如今在内地却片约不断。
当然,还有刘德华、古天乐等人致力拍摄纯正的港片,坚守香港电影的最后一丝尊严。但是这真没有什么用,投资方都是内地的,发行是内地公司,票房主要来自内地。
这样的坚持,不会太久,也没有多少意义。以后不会有香港电影,内地电影,只有中国电影。成龙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怎么可能会出现优秀的男演员。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对于整个香港电影的大局,无济于事。
香港电影辉煌时,稍有名气的演员,一天赶几个片场拍电影是常见的事。那样的电影,有何质量可言?那样的表演,有何演技可言?
那个年代,出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演员。一旦竞争来临,观众不好糊弄,要求变高时,这样的演员,势必要被淘汰。
顺便提一句,成龙曾说,内地的演员和导演,能在内地有几十亿的票房,但他们的作品出不去,在国外不被认同,没有市场。
比如吴京的《战狼2》,国内票房近60亿,至今无人超越,但国外票房实在惨得不忍直视。
王晶拍电影时,男一必定是香港演员,因为他也知道,内地演员在国外没有票房号召力。
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
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而已。如果这也不给拍、那也不过审的话,这电影天天拍的都是所谓的正能量,估计爱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我是一个八零后的人,我几乎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我们那时候的偶像有:周润发、万梓良、张国荣、梅艳芳、狄龙、周慧敏、刘德华、张曼玉、钟楚红、温碧霞…………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香港电影在八零后的脑子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很多人和我一样,香港电影里可以举出一大堆的经典影片。例如:监狱风云、英雄本色、纵横四海、成龙的动作片、梁朝伟的耍酷片、周星驰的无厘头、郑伊健的古惑仔等等。可以说香港电影记载了我们的童年、陪我们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我下面来实事求是的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当年的香港电影会如此经典呢?二是,为什么到了21世纪之后香港电影就没落了呢?
大家小时候都喜欢看香港电影、都喜欢模仿电影里的人物和服装,一时间香港电影就成为了我们的“主流文化”之一了。
那为什么当年的香港电影就如此受欢迎呢?
1、1978年我们实行改开的时候,国内的现代电影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几个样板戏以外啥也没有了。
当时的香港电影让我们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了。例如:霍元甲、上海滩的流行,大家发现电影里除了正能量以外还能有爱情、仇杀、还能有一些以前看不到的场景。
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更加符合人性的东西、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等等。
2、由于当年香港实行的是另外一种模式,所以电影的审核方面就宽松的多。说实话,电影如果被限制多了、删减多了、约束多了必然就不好看了。
香港电影的尺度更大、揭露的问题更深刻、题材更敏感,这也是大家爱看香港电影的重要原因。
3、香港电影界可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所以人才济济。电影好看说到底还是要有演员演技好、导演导的棒,香港以前就从不缺好演员、不缺好导演。
香港当年通过港姐选拔、无线影视培训班、星探挖掘等各种手段将一些平民变成了明星。例如:周润发以前是打零工的、刘德华是无线影视班的、李嘉欣,钟楚红都是港姐。总之一句话,香港电影界以前从不缺明星。
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之所以经典原因无非是:以前我们没啥看的,香港电影为我们打开了电影之门;香港电影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敏感;
只有保持本色,才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香港电影没落了这是事实,如今香港 娱乐 圈还是靠着那些年过五十多岁的人顶着,例如:古天乐、刘德华、周润发等等。
我感觉谢霆锋之后好像就没有什大牌的香港明星了,说香港 娱乐 圈断代了好像也不为过。
电影作品更是如此了,我认为自从电影《无间道》之后好像就没啥经典的香港电影了。
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香港电影会变得没落了呢?
1、有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今香港电影的审查机制和以前不一样了,艺术就是艺术,如果被限制多了、条条框框太多了之后,也就失去艺术本来的魅力了。
2、我们内地看香港电影已经没有那么敬仰了。当年我们是“刚放出来”所以把香港电影“惊为天人”。如今网络放开了、渠道多样化了,我们能够接触更多的电影了,例如:好莱坞大片、日本电影、韩国电影等等。
3、如今内地的经济上去了,电影票房也起来了,演员的片酬也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香港演员和导演也就内地化了,香港电影也就没啥市场了呗!
其实阿sa只比唐嫣大一岁,却感觉她们不是同一个时代。黄晓明比谢霆锋大了6岁,却感觉谢霆锋比他早红一个时代,所以说香港年轻演员随着港台 娱乐 圈的没落也消失了。
谢霆锋他们是最后一代,也是香港 娱乐 圈最后的黄金时期了。从此以后,港台 娱乐 圈的明星纷纷投靠内地发展。他们本土的电影,还是刘德华梁朝伟那一批人。
郭富城如此年纪还享受着当偶像,刘德华已经不在年轻,却比当下的年轻人不知道敬业多少倍。从tvb五虎还有四大天王走红开始,他们红了整整一个时代,半个世纪都是他们在挑大梁。后来他们拍戏没有那么频繁时,活跃在银幕上的成了张家辉等人。
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了,能叫上名的还是那些港台 娱乐 圈巅峰时期的那些人,可惜他们不在年轻了。现在看香港艺人,红的就只有王嘉尔,陈伟霆和邓紫棋三人,而且还都不是演员。
梁朝伟刘德华还是那么拼,还在挑着香港电影的大梁,可见香港实在是无接班的年轻演员了。
红楼梦里探春说过一番话“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进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一个行业也是如此,行业的没落的结果一定是内外两个因素兼具的。
由于 历史 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围一直相对宽松一些,不仅有流行歌曲、奇幻科幻小说等等,更是创造出了香港独有的武侠片、功夫片,武侠泰斗金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了出来。
武侠片当时是最受演员们欢迎的影视类型,大量的一线演员排着队希望能在武侠片中崭露头角。过硬的演技为当时的武侠片保驾护航,使得如今谈及香港影视发展,武侠成了一个避无可避的话题。
之后,香港影视文化反哺内地,其 娱乐 性和观赏性对于满足当时的观众已经绰绰有余。高起点是把双刃剑,在大量收割影迷的同时,也导致当时的香港电影行业并没有去积极的 探索 和蜕变。
随着西方以好莱坞电影的涌入,观众的欣赏类型发生改变,而香港电影无论是创作人员还是表演人员都未有巨大突破,以至于渐渐走下坡路。
这个分界线是什么时候呢?或许吴京可以告诉我们。
如今的当红小生吴京曾在二十年前南下港岛寻梦,可相比更早之前的一路高歌猛进,二十年前港岛的影视圈已经略有疲软的态势,无法给新人提供足够广阔的天地,吴京一番流连后,再次返回内地。
同时,成龙、李连杰等人也在渐渐转向好莱坞谋求出路,更有蓝洁瑛在淡出银幕之后生活潦倒,因精神疾病等原因,导致其无法维持生计,成为首个向香港政府申请经济援助的艺人。
香港金牌武术指导元华随大流到内地“捞金”,种种现象可以看得出香港的市场养活不了巨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投资金主的重心转向内地,大量的人才流失,港片自然更加举步维艰。
如果说香港电影没落仅仅是缺少年轻演员未免有点偏激,电影演员固然是电影工业化产链的重要一环,但兴盛和没落可不仅仅是靠演员,好演员只是兴盛的结果。同样的道理,香港电影的没落也别都怪在没有年轻演员的头上,而是多种因素合理的结果。
不是香港电影没落了,而是整个影视剧行业都在没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很简单。
流量明星崛起这一点不光正在影响香港电影行业也在影响内地电影行业。
流量鲜肉的入局,加速了电影商业化,可是咱们现在的影视行业却属于刚刚走的平稳阶段,这就造成了断代问题。
新演员都跑去争流量,而有演技的老演员却因为年龄被戏路所限,其结果就是电影质量越来越差。
诸多限制其实这也是重中之重,90年代的香港电影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号呢?就是因为当时的香港电影放得开手脚,其尺度和人性的展现,完全可以和好莱坞媲美。
可是现在香港电影只能遵守广电的规则。
这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就打掉了以前像是《古惑仔》或者是一些恐怖类的电影再造机会。
于是给观众的感觉就是,“香港电影”越来越没内味了。
并没有,香港电影一直都有年轻演员输出,只是大部分的年轻演员在面对低片酬高质量的角色拍摄邀请时都会选择将眼光放进内陆那些高片酬低质量的电影角色。再加上老一代的演员退幕,香港电影本身的惰性日益暴露,如今看来,我们谈到香港电影会想到什么?男孩子想到武侠片,警匪片,女孩子想到王家卫。但只是可惜,提及如今香港电影,却没有哪部能够让人念念不忘许久。只能说香港电影没有没落,但也是停在原地,甚至是慢慢被人留在了过去。
客观来说,这是两个方面的话题,香港电影的没落是指电影,香港演员的衰落是指演员,两者是不是真的是因果关系?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但香港电影的没落真的还并不是演员为主要。
第一是当时以回归为主的大环境,香港电影从大层面是融入了当时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契机,所以假如看当时院线制的形成,英雄、十面埋伏以来内地大片的出现,本质上,香港演员,香港导演,香港动作指导,摄影、美术、音乐等等全都渐渐北上融入中国电影或者华语电影这个层面,按说并不是完全的倒退或衰败。
第二,如果是认为香港本土的电影,那么我们观众在谈香港电影的时候到底在指什么?黑帮、警匪还是三级??如果是指这些带有负面的东西才能够代表香港电影特色,那么恐怕这一业态本身并不 健康 ,败落是迟早的事,本身香港电影行业圈子会被取代,很多业内导演和演员都知道流水线,工业化许多都不完善和混乱,不论在制作环节还是选题企划都是这样的。
第三,当然回归以后,肯定会面临行业整顿的种种,实际追逐利益的香港电影人,是自己把自己搞垮了,他们奔着内地更大的资金层面去了,比如稍有点理想情怀的,张之亮来内地拍了心愿之作墨攻,陈德森来内地拍了十月围城,陈可辛拍了投名状,这些都是过去香港圈子不可能完成的。但在之后,陈可辛、徐克等等,包括林超贤全都变了,沦为了内地电影的某种传声筒式工具人,是他们自己主动放弃了香港电影本来还比较好的东西,完全丢掉自己的特色,假如不是,那就纯粹是为了挣钱,包括今天尔冬升导演这样的跑来上综艺大谈表演和情怀?这不是 搞笑 ?
第四,假如再说演员的断层,都知道香港演员半壁江山出在TVB,何止半壁?几乎所有除了一个个明星之外的,配角,绿叶,龙套,感觉要说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如果加上亚视的,说十有八九的演员都出自他们都不为过。同样的,新面孔也在他们,但是还是机制原因。实际每几年都还有新演员,只是随着剧集的原因,涌现的并不算多,但不能说没有新演员和有潜质的,但主要还在电视圈,电影是没有了,但内地的班底轻易不会找还没有被内地大众熟悉的香港新人,除非他们小有名气以后才可行。那么就宁愿给已经过气老面孔,哪怕已经是三四线五六线的,所以大多数人会认为香港已经没什么演员了。
所以,香港电影今天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主动放弃的,虽然口口声声都很怀念,但谁也不肯真正坚守,内地对影视创作的严苛从来是内地本身,虽然这是一个问题,但谁说香港电影就一定非要挑战上映的底线呢?所以严格来说又不算什么大问题,不是吗。
香港电影比起90年代,确实是没落了。当年,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梅艳芳等巨星扎根的香港电影圈诞生了无数的经典影片,但是现在似乎荣光不在,而且也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香港演员在大陆冒头。
香港电影毫无疑问是没落了,或者说暂时是处于一个寒冰时期。但是,香港还是有年轻演员的,只是这些年轻演员没有在大陆红起来而已。他们红不起来是有原因的。近年来,香港一直没有出现一部大热影片。今年贺岁档的《廉政风云》仿佛就是近年来香港电影在华语影坛的缩影,题材单一,演员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当红炸子鸡冲击得七零八落。
而且大陆影片的质量在这几年来,有所提升。如今,信息传播如此之快,影片质量怎么样,是无法隐藏的。
香港电影如果没有本职变革,这段低谷期恐怕永远也不会过去。
香港电影行业的没落,跟演员的老去和匮乏有直接关系,但却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思想的匮乏和与时代的脱节,让香港电影找不到往前走的路。
香港在殖民地时代,电影艺人却秉持着正确的三观,特别是对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主题进行了不断的抒发和升华,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比如《霍元甲》、《陈真》和《再向虎山行》,比如李连杰的《精武英雄》、《方世玉》系列、《黄飞鸿》系列,主人公要么是在同腐朽的封建朝廷抗争,要么是在同压迫中国的列强亮剑。也有很多是反应小人物经历奋斗,内心成长挣扎的故事,比如《阿郎的故事》、《喜剧之王》等等。
可是越到后来思想性越窄浅,甚至干脆向取悦人性的阴暗的靠拢。如果说《英雄本色》还在宣扬男人之间的义气,但已然开始向炫耀暴力和暴力带来的虚荣滑下去了。《赌神》系列的正面思想基本看不到,似乎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大仇得报的快意,反倒让大陆的观众学到了好多的赌博玩法。《古惑仔》系列更是流毒甚广,“大哥小弟马子凯子条子”充斥于校园青少年的口耳。就是星爷的电影,在《大话西游》以后,思想性也日渐退化, 娱乐 性渐成主体。至于鬼片、整蛊片、《无间道》系列,基本都毫无思想性。
读者试想,香港97年回归,至今已然有24年了,香港电影界可曾出品过一部反应香港回归后香港 社会 和百姓生活的叫的响的影片,没有,完全没有,这就是与时代的脱节。
香港 社会 港独思潮在境外反华势力的煽动和组织下沉渣泛起,黄秋生、杜汶泽这些人干脆站到了爱国主义的反面。香港大部分艺人虽然一再站出来反对港独和乱港,却没有人拿起电影的武器,讲述有分量的回归故事,真是让人悲哀和无语!
8.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内地票房
电影《那些年》根据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柯景腾为得到心仪的女生沈佳宜的芳心,与众好友展开“青春夺爱战”的故事。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柯震东和陈妍希虽然还是刚出道的新人,但也因为这部电影而人气飙升、身价大涨。
对于多数的台湾青春电影而言,大多带有浓烈的本土气息,在台湾地区以外的地方上映时,基本无一例外地都会遭遇情感隔阂,但《那些年》接连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上映了观影热潮。在台湾创纪录四天票房破亿,最终以4.2亿新台币的成绩,名列当地有史以来第三最卖座的华语电影。在香港,该片力压《色 /戒》夺得最佳首周票房成绩,更是连续5周坐镇票房冠军宝座,目前以6130万港币票房,击败《功夫》成为香港影史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有媒体预估,这部电影有望在大陆取得14亿新台币的票房。
大陆上映时间 是1月6日 ,现在还没有更准确的数据 ,只有预估~ 14亿 新台币 , 也就是 3-3.5.亿人民币
9. 《赛德克·巴莱》在台湾的票房好吗台湾人认可这部影片所反映的历史吗
这部电影让魏德圣大赚了一笔,于是魏德圣把赚来的钱,全部投进去拍《赛德克巴莱》。当时魏德圣盯着票房总冠军导演的名头,老板们也都舍得投资,于是《赛德克巴莱》终于可以拍摄了。这部电影绝对是大制作,光是群众演员就动用了上万人次,各种战争动作戏份制作都非常精良。
魏德圣也因为这次严重亏损,后来基本上没有再拍电影。但不能说《赛德克巴莱》票房不好,实际上当年上映时候,很多台湾人都呼吁更多人去电影院支持。因为这是真正的本土史诗大制作电影。只能说台湾电影市场太小了,实在无法撑起这么大的投资。大家看,这是台湾电影史上本土片票房情况.《赛德克巴莱》2部都排进前十名.要说起台湾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其实当年这部电影在台湾还是引发了轰动效应。关于这段历史,可能说起来比较复杂。不过这部电影既然吸引了这么多人去电影院看,自然也会有大量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