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票房怎么分成
问题一:电影院的一部电影票房是怎么分成怎么算?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终片方结算所使用的数据,为中数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7.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附:中国电影的资金其它回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版权收入:主要指电视放映权和互联网播放版权销售。这部分收入里面,CCTV6的收购费用为140万-400万每部影片,主要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制度、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决定。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
2.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发行收入、版权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大。
3.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4.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视觉元素等授权使用,以及版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 *** 补贴:主要是 *** 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地方 *** 专项补贴等。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在1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1000万元。
其中,大部分中国影片的资金回收依赖票房分账,可占到影片总收入的80%以上
问题二: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导演 演员 有自己的片酬 也有可能有分红 院线制片方的的比列是45:55
问题三:想要投资电影分票房,怎么做啊? 最近出来个app可以分票房的,就是幕客,100块就可以投了,挺便宜的倒是。建议你先下着玩玩,投资这种事不要急。
问题四:电影票房分成 电影票房怎么分成 5%电影专项基金,3.3%税,制片方39.43%,院线占52.27%。 制片方和影院的比例不同的片子也不一样的。。。大概就这么分的。。
问题五:一部电影的票房假如是10亿,那么这10亿元究竟会谁分了呢?导演还是影院的老板? 票房怎么分法规和行业协会都是规定好的,不是哪个导演或老板随便拍拍脑袋决定的
对于国产电影,票房按如下分成:
电影发展专项基金5%,交给国家电影管理部门
消费税3.3%,交给国税部门
剩下的部分42-48%给制片方和发行方
52-58%给院线和放映方
进口片又分两种
一种是批片,就是有进口权的国内发行方(国内就中影和华夏两家有进口的权)一次性付给国外制片方一定的费用(一般最多不超过100万美元),票房全部归发行方、院线和放映方所有,绝大多数非好莱坞电影都属于批片,部分好莱坞B级制作的电影(投资额在8000万美元以下)也属于批片;一种是分账大片,按国外制片方35%,国内发行方17%,放映方48%分配票房,基本都是好莱坞电影。
如果还不明白请网络“易网络:电影的票房如何分配?”有更详细的解释
导演拿多少和票房没有必然联系,有的是拿死工资的,票房再高也分不到他头上,也有的确实是按票房分成的,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有的是票房高于多少会得到额外奖励,具体要看拍这片时导演怎么和制片公司签合同,没有统一的规定。
现在影院都是计算机售票的,胆是和行业主管部门联网的,是做不了假的,就像卖彩票的网点也对销售额做不了假一样的道理。
问题六: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我就说几点,上面回答说的税金和电影专资的比例都对,但是院线拿不到5%的票房,现在院线只能拿到大约2%,甚至很多院线都只拿到1%。然后院线目前对于影院的排片已经无法影响,尤其是签约加盟的私营影院,
问题七: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电影院线,简称院线,是指经营者通过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在某一城市或地区建立放映网络,垄断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从而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经营体制。
影院,是纯粹放映电影的地方,被院线控制。
发行方,与影院直接接触的,为影片做宣传的,会投入一些费用。
制片方,毋庸置疑,电影的制造者,最先出钱风险最大,完成电影制作给发行方。
电影分账:院线+影院+发行方+制片方+税收
比例差不多:院线与影院:制片方:发行方:税收=4:3:2:1
问题八:电影票房的收入是归谁所有的 以100块票房为例:
国家直接先扣掉5%做为电影专项基金,3.3%的税款 ,这部分8.3%,就剩下91块半了。
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其中院线大概在5%左右。
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总票房 ─ 3%电影基金 ─ 5.5%税款 ─ 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发行总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发行收入 (电视、音像、网络、 *** 奖金、海外……)
发行方要在发行总可分配收入中逐项减掉下面几项内容后,才是片方所得: 1.发行佣金 2.导演或主创明星奖励(有或者没有) 3.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 4.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
问题九: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没有一定之规。
❷ 影院为何分票房中的那么多钱他有什么成本呢 还有拍一部电影钱都花在哪了制作成本等等分别占百分之多
成本由以下因素决定(而异):
1.电影院的性质和所在位置(地区地域):
主要是房产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综合的购物娱乐广场,就得考虑“缴租”,还有物业费。有的电影院是独立建筑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这项上考虑什么了。当然,既然是“独立建筑”就得自己雇用“保安公司”和“保洁公司”的职工了。
2.开业时间:
有些设备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资,很长时间不用更换,比如说放映机。所以开业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营业面积和建筑,装修的形式:
“营业面积”包括“等候区(大堂,小卖等)”和“观影区(影厅)”。最直观的,营业面积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职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资”。无论是“售票”“服务”“放映”。然而,职工数的多少不仅仅取决于“营业面积”,“建筑”的形式也是决定职工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现在新“影城”吧,就是为实现“减员增效”而设计的。
说具体点吧,就拿四个厅和八个厅的两家影院假设,而且两家影院的每个影厅都是150个坐位,营业时间(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胶片或数字)相同(就简称她们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厅的多与少决定“售票”人员的多少,这无关设计问题。然后是服务岗---检票,领位,散场。最后是放映
“4”的影厅入口分散(需要多个检票员),地形复杂(需要服务员引导,避免走错影厅),对号入座(影厅里需要有服务员领位,以免秩序混乱),入场和散场走两个门(在散场时需有服务员,将散场门打开)。--请注意,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影厅同时发生。
“8”的影厅入口集中在检票口后面,检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只需一名检票员,因直接看到影厅,故不需服务员引导)。不对号入座(不需要领位),入场和散场走一个门(把住检票口即可)。
再说放映,“4”的影厅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员)。“8”的影厅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现在已不按“行业标准”行事,要是再有数字和大盘,至多安排三个放映)。
再考虑到每天替班吃饭,每周轮休等等,“4”的职工数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显而易见。(业务,财务,办公室的人数都差不多)
“装修”的形式,这要说的并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运转起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灯”,这还跟营业面积有关。有一个大大的大堂在装上成百上千的装饰灯,几十个海报灯箱,播放“预告片”的电视和音响“哇哇”唱。和有一个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两三个海报灯箱,不播放“预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更别说有的影院还在“地下”,只要营业就得开灯。影厅里的“壁灯”和“步道灯”虽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虑。
营业时间(场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职工加班”的费用,{{以五个职工的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工作时间来换取几十块钱的票款有点得不偿失,不过“业务”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十块毛利还是进了这月的票房。“发行方”开始微笑了,他们不考虑影院的盈亏。但经营者不得不虑,比如,卖十张标准票才够本,多排的这场卖了四张,就等于从卖得好的场次里“抠”出六张,放在这场里了,才够本。}}——大括号里的话,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看的可能并不全面.
4.所放电影的区别:
先说“放”,有“数字”和“胶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灯”。很显然,功率数越大越费电。除此之外胶片放映机还有电动机消耗电能。简单的结论——电影越长消耗就大。
再说“片源”,有的电影“分账”,有的“买”,如果是买,跑片(两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万才能放,两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万即可(常见于买卖不好,自己拿不着或者不敢拿拷贝的影院)
5.杂项
水,电,排风,供暖,制冷,洗手液(各种清洁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摆,恶劣观众的恶易破坏,设备磨损等等。
叨叨了半天。只说了些“因素”。其实,许多事取决于经营者想干什么,并可以通过管理改变一些情况,无论是向着“优”还是向着“劣”。
❸ 请问电影公司与电影院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一部电影可以有成千上万的票房收入
电影公司与电影院只是业务上的关系,电影公司把电影拍出来,由发行公司拿到各大电影院去放映。
电影院都是独立的,我们国家的电影院多少有些政府的味道在里面,除了放电影还放些演出,政府开会也常在那,而且外国人到中国开电影院不能拥有超过50%的股权。
一部电影要是成千上万的票房就完了,一部好莱乌大片没有几亿美元票房收入真说不过去,片子出名投资大看的人多票房自然也就多了,在国内四五十块一张电影票,一百万人看就4,5千万了。好莱乌大片在全世界放映,看的人就更多。像《指环王》《黑客帝国》系列都几十亿美元的收入,今年的票房冠军当然就是《变形金刚》了,《变形金刚》全球票房过6亿 ,票房中除了拍摄成本之外其他运营的费用剩下的利润由电影公司,发行公司,电影院都有分。
简单来说
电影公司相当于把自己电影的拷贝“租”给影院,然后和电影院分票房。当然电影公司挣大头。所以一个好片子电影院都要租来吸引观众,租的电影院多了,这个片子就卖座了。一个烂片子是没什么电影院愿意租的。
❹ 现在的票房动不动就过亿,电影市场是真的繁荣还是有其他猫腻
电影市场是真的繁荣还是有其他猫腻?请看下面分析。
一:电影院票价水涨船高,平均票价40.1元,一线,二线城市票价高达130元~150元。
二,雇佣新媒体断章取义大力宣传,《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熊出没,狂野大陆》
等,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人人知道的电影话题。
三:票房过多少亿就是个噱头!特别是当下大数据抓取的时代,数据垄断不在老百姓这边,所以不要对这些数据迷之响信。
四,政府呼吁就地过年,使得观影人数比任何一年多高。
五,年青人与老一辈不同,春节期间他们愿意走进影院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六,哪怕这几部电影都不怎么好,但后面短时间内没有接棒的电影,全是小打小闹。
电影院票价水涨船高的当下,重金打造的大片票房不过亿意味着失败!现在的很多电影,贺岁片也好,主题片也好,上线的时候总要炒作一番,雇佣新媒体断章取义大力宣传!说实话,如果不是某些媒体的相关影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该影片的存在。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果不是媒体的大肆炒作,面对半张老人头的票价,老百姓去电影院的动力不是很大!当然,年轻大学生以及情侣除外。 电影票价10元或者20元的前些年,票房过亿的影片,肯定是叫好又叫座的精良之作!那个时候,自媒体还没兴起, 娱乐 活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涌入影院的人是真心实意想去看的!票房的统计十有八九是真实的。 然而,当下炒作流量为王的当下,真的不要对什么票房过亿的宣传信以为真,那是注水的宣传!即使票房过亿又如何,观众的评价才是王道!就像《唐探3》一样,投资方的广告震天响,然而听信广告进场看电影的老百姓发现不过如此,甚至有些上当受骗的感觉,以致评价分一降再降! 总之,票房过亿就是一个噱头!特别是当下大数据抓取的时代,数据垄断不在老百姓这边,所以不要对这些数据迷之自信!如果是好作品,像前段时间的电视剧《山海行》一样,老百姓交口称赞,评价分日渐上扬,观众甚至觉得剧终来得太早,看得不过瘾! 还是希望制片方及相关团队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作品,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当今年轻人的消费观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看电影已经成为了年轻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且现在院线逐渐向中小城市扩张,四五线城市的票仓也已经被激活了,其实从十一年前的阿凡达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不是不喜欢看电影,而是缺少看电影的契机和场所,现在契机有了,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各类型片层出不穷,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再到哪吒,好故事一定有市场,我七岁的儿子刷了三次哪吒,一次是跟我,一次是跟他老姨,还有一次是跟他爷爷奶奶,所以说,票房有猫腻这事,捉妖记神马的搞过,但是放在战狼流浪地球哪吒这种体量的片子面前,只能说,不可能。
❺ 2020年中国电影票票房获得全球最高收入,这年中国票房为何好卖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疫情结束之后,很多年轻人都会相聚在一起,但是很多娱乐场所又没开,所以去看电影的会非常多,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非常的喜欢看电影,所以才会导致票房好卖的现象。
❻ 电影这么多票房是怎么挣钱的啊
电影上映过后,于3个月内通过中影集团结算客户所有的收益,在我们结算玩以后会在10个工作日的时间内把客户的权益返还给每一个客户。结算信息是由第三方进行统计(会计师事务所),所有的打款账户都是接受银行监管的。收益分为四大类:电影票房的利润,网络版权收益,电视台的分红,海外流量版权费。
1丶电影票房的利润
电影在各大院线(电影院)上映三个月之后,结算所有的利润,返还给客户,具体占多少比例,可加微信讨论。在猫眼专业版上面可查看实时票房,不会作假。
2丶网络版权收益
网络版权收益指的是电影从电影院下映之后,会上架到各个APP播放平台。如: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是根据点击量来进行计费,一个视频最低的点击量是按2元一次,这个分红是按我们投资者所参与的比例来进行分红。
3丶电视台分红
电视台分红跟网络版权是一类性质,电视台会进行一定量的拍档播放,根据播放次数所得来的钱进行分红。
4丶海外流量版权费
根据影片的情况来定,如果是跨国性质的电影,国外对该影片的播放量也会分给我们一部份,进行分红,
❼ 如何看待网络电影分账过票房千万这件事
我觉得还是挺正常的,因为首先我们要分析当代的大环境,在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处于停业状态。电影没有大屏幕,观众也没有看电影的地方。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电影在年初迎来了爆炸式增长。根据优酷,爱奇艺和腾讯这三个视频平台的数据,截至2月底,至少有14部在线电影分数持平。疫情期间为在线电影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根据优酷,爱奇艺和腾讯三大视频平台发布的数据,1月份共发布了64部在线电影,这是过去六个月单月发行量最多的月份,而2月份的发行量最多截至2月底,优酷拥有7部在线电影,拥有超过1000万个帐户,而爱奇艺的数量也达到8部。由于采用了新的会计模式,腾讯只有一部在线电影超过1000万部。如果以这种方式计算,三个主要平台在2020年之前的两个月内突破票房的在线电影数量达到了1600万。这也就是大环境下的作用。
❽ 为什么电影票房分成,院线分到的比制片方还多
与中国制片方分账相对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
所谓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然而,这样的合作必定是有赢也有输,保底失败也有案例。《一步之遥》就是典型的例子。凭借多年来作品累积下来的好口碑,再加上前作《让子弹飞》在商业市场上的成功,让不少人在影片未上映时对其前景一片看好。没想到最终上映时却引起巨大的口碑争议,最终票房止步5亿,让一开始就做了巨额票房保底的发行方简直“哭晕过去”。
2016年3月5日《叶问3》在正式公映前就已传出票房十亿元保底的消息,这也是继《美人鱼》之后,又一部传出高票房保底的电影。如今,票房保底在电影圈大热,正掀起一场以金融为电影保驾护航的热潮。
❾ 电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红的呢
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电影投资中来,大家都比较关心电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红的?像《战狼2》的票房是56亿,投资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亿呢?并不是的,具体如何分账如下:
总票房划分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❿ 电影为什么影院分账多
43\57原则是指一部电影上映后,影院和片方的基础分账比例,粗略的分账比例为片方占电影票房的43%,影院占电影票房的57%。
在这个粗略的分账比例下,一部电影的总票房,还要先扣除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大约在3.3%左右的税费后,剩余的票房,才会按43\57的比例给片方和影院分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