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介绍
叶卡特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 Екатерина I Алексеевна ;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女皇,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而称呼她为凯萨琳一世,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之女。本名玛尔塔·斯卡乌龙斯卡娅(波兰语:Marta Helena Skowrońska,拉脱维亚语:Marta Elena Skavronska),皈依东正教后更名为叶卡捷琳娜。大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所宠。丈夫死后,得到近卫军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但是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缅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遗嘱建立俄罗斯科学院(1726年),创立最高枢密院。临死前数日,在传位给彼得二世的遗诏上签名。
㈡ 俄罗斯历史上的四大女皇
俄国历史上的四位女皇,分别是:叶卡捷琳娜一世,安娜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
1、叶卡捷琳娜一世
本名玛尔塔·海伦娜·斯科夫龙斯卡,彼得一世立她为皇后,玛尔塔改俄名,改为叶卡捷琳娜。彼得一世去世后,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皇帝,是为叶卡捷琳娜一世。她活了四十三岁,四十一岁时继位,在位两年。
2、安娜一世
本名安娜·伊凡诺芙娜·罗曼诺娃。彼得二世去世之后,安娜继位成为女皇,她活了四十七岁,她在三十七岁时继位,在位十年。安娜一世的统治,比较粗鲁,全力打压堂妹叶莉萨维塔,确保排除彼得一系对皇位的威胁。
安娜一世无子,她去世前,安排她姐妹的外孙伊万继位,以确保皇位在伊万五世一系传递,这个婴儿伊万,是为伊万六世。
3、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彼得罗芙娜,在1741年因宫廷政变推翻伊凡六世而即位。她宣布继承彼得一世的传统,废除坏名声的内阁,恢复了俄罗斯元老院,并把权力集中于它。三十二岁继位,在位二十年,1762年病逝。一世无子,去世前,安排她的外甥、亦即她姐妹的儿子彼得继位,是为彼得三世。
4、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彼得三世崇拜普鲁士,并且与皇后不和,结果被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推翻并谋杀,叶卡捷琳娜继位为女皇,是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她打垮了长期威胁基督教世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且瓜分了波兰,使得俄国在欧洲大为扩张,在她的统治下,俄国进一步强势崛起,与英法列强平起平坐。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是她的儿子保罗一世继位。
(2)电影叶卡捷琳娜一世完整版扩展阅读: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一个是帝国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时间持续了近35年,整个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就是她的历史活动舞台。
进入叶卡捷琳娜时代,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并因积极干预欧洲事务被称作“欧洲宪兵”。俄罗斯在十九世纪的强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叶卡捷琳娜时代奠定的基础。
其后来者,包括叶卡捷琳娜的儿子保罗一世、孙子亚历山大一世,此后的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三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等六位皇帝,在治国政绩上无人能出其右。
㈢ 世界历史传奇女性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
伊莎贝拉一世
今天大多数人们只知道伊莎贝拉一世是资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女皇,实际上她是个精力充沛、才干非凡的君主。她做出过一套完整的关键性决策,这些决策在好几个世纪中都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着深刻的影响,至今对更多的人仍有着间接的影响。
她的丈夫是亚拉冈的裴迪南,他机智敏锐,才干与她不相上下。她的大多数决策都是通过与他商议后才做出的,而且是通过与他的密切合作才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在本书中把他们俩编入同一篇章似乎不无道理。但是本章的标题是伊莎贝拉的名字而不是两者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大多数重要决策通常是根据她的建议而做出的。
伊莎贝拉于1451年出生于卡斯提尔王国(现在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的牧歌镇。她小时候受过严格的宗教训练,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她的同父异母长兄亨利四世从1454年到1474年死去时一直就任卡斯提尔国王。那时候还没有西班牙王国,而西班牙现在的领土主要分为几个王国:卡斯提尔、亚拉冈、莱昂、格拉那达、那瓦尔等。卡斯提尔的面积最大,亚拉同位于今日西班牙东北部,格拉那达位于南部,那瓦尔在北方。
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伊莎贝拉是继承卡斯提尔王位的候选人,又是欧洲最富有的女子,因此许多王子都向她求爱。她的同父异母兄长亨利四世希望她嫁给葡萄牙国王。但是1469年年满十八岁的伊莎贝拉逃出家门,不顾亨利国王的反对,与亚拉冈王位的继承人裴迪南结了婚。伊莎贝拉这一违命举动激怒了亨利,他于是便指定他的女儿胡安娜为他的继承人。但是1474年当亨利死去时,伊莎贝拉宣布登坐卡斯提尔王位,这遭到胡安娜支持者的反对,于是爆发了一场内战。1479年2月,伊莎贝拉的武装力量取得了胜利。同年亚拉冈国王约翰二世死去,裴迪南成为亚拉冈国王称斐迪南二世。从此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共同统治卡斯提利亚和阿拉贡的大片江山。
从表面上来看,亚拉冈和卡斯提尔两个王国仍是各自独立,两国的大多行政机构也仍然各自保持独立。但是实际上裴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所有的决策都是俩人共同制定的,夫妻俩皆尽全力,默契配合,共当(西班牙)君主。在他俩共同统治的二十五年中,其基本政策是要创建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这个王国由一个强大的君主政体统治。他俩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征服格拉那达——伊伯利亚半岛上仍受伊斯兰教统治的唯一地区。征服战于1481年开始,到1492年2月结束,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取得了彻底胜利。征服了格拉那达等国,西班牙占据的领土就几乎和它今日的领土一样多。纳瓦尔小王国在伊莎贝拉死后,于1521年被裴迪南吞并。
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在其统治初期创建了西班牙宗教法庭。该法庭融法官、陪审团、起诉律师和警方调查人的权力为一体,以其刑罚手段凶暴残忍和审理程序粗糙不平而臭名远扬。嫌疑犯很少有机会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反驳对自己的控告。他们无法知道控告自己的全部证据,甚至连原告人的名字也无法知道。嫌疑犯若否认对自己的指控常常要遭到酷刑拷打,直到承认为止。根据一项保守的估计,至少有两千人被烧死在火柱刑上,受到刑罚比这轻的人数要比这个数目多许多倍。
西班牙宗教法庭的头目是一个极端狂热的僧侣托马斯·汤戈马达,他是伊莎贝拉的私人仟悔神父。宗教法庭虽然得到了教皇的认可,但是实际上是在西班牙国王的控制之下,宗教法庭一是用来建立宗教统一,二是用来镇压国王的政敌。在英国,封建领主总是保持足够的势力以限制国王的权力。西班牙的封建主也曾经有权有势;但是西班牙国王现在可以利用宗教法庭为武器来镇压公然反抗的封建主,由此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国,也可以利用它来进一步控制西班牙牧师。
但是宗教法庭的主要对象是在宗教上有离经叛道行径的嫌疑分子,特别是一些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他们名义上已经改信天主教,但在暗地里却在继续奉行自己先前的宗教。
起初宗教法庭并没有把矛头指向那些把自己的信仰公开出来的犹太教徒,但是1492年在狂热的汤戈马达的极力主张下,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签署了一项布告,命令所有西班牙的犹太教徒如果不改信基督教,就在四个月内离开西班牙,并且不允许携带财产出境。这道驱逐令对大约二十万犹太教徒是一个大灾难,许多人未来得及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难之所便横遭杀身之祸。西班牙国中很大一部分最勤劳、最精明的商人和手艺人流离失所,因此西班牙在经济上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当拉格纳达投降时,双方签订的和平协议规定居住在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徒可以继续奉行自己的宗教。但是在事实上,西班牙政府不久便践踏了这项协议。因此摩尔人奋起反抗,但却遭致失败。1502年所有住在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徒都被迫做出选择,不是改信基督教就是流亡国外,同样的选择在十年前就摆在了犹太教徒面前。
伊莎贝拉虽然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却从来不允许让她的正统观念干扰她的西班牙民族主义。为了确保西班牙天主教在西班牙君主制而不是教皇的控制之下,她和裴迪南努力斗争,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在西班牙未取得任何进展的理由之一。
当然,在伊莎贝拉统治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个事件也发生在极不平凡的1492年。哥伦布探险是由卡斯提尔王国资助的,但是有关伊莎贝拉不得不典当她的珠宝来资助这次探险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伊莎贝拉于1504年去世。她一生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胡安于1479年早夭。她的四个女儿中最著名的是胡安娜(疯女胡安娜)。裴迪南和伊莎贝拉把胡安娜许配给菲利普一世(美男子),他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帝之子,也是勃艮地王国的王位继承人。这两位不寻常的王朝联姻,使得伊莎贝拉的外孙查尔斯五世皇帝继承了欧洲历史上最大帝国之一的帝位,他还被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是当时财富最多、势力最大的欧洲帝王。他在名义上或实际上统治过的领土包括现今的(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大部分意大利、部分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此外还有西半球的一个很大地区。查尔斯五世和菲利普二世都是狂热的天主教徒,他们在长年的统治期间,靠掠夺大陆的财富来资助反对北欧新教国家的战争。因此由裴迪南和伊莎贝拉一年安排的王朝联姻几乎在她俩死后一百年当中都对欧洲的历史产生着影响。
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的成就和影响。他俩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其当时的边界和西班牙在过去五个世纪中所保持的边界基本上相同;他们在西班牙创建了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驱逐摩尔人和犹太人对被驱逐者及西班牙本身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俩持有的宗教偏见和创立的宗教法庭对西班牙整个未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上述最后一点应该加以讨论。人们可能会十分简单地认为宗教法庭给西班牙穿上了一件文化紧身夹克。在1492年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大多数西欧国家出现了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繁荣昌盛的局面,但是西班牙却并非如此。在一发表离经叛道思想就会遭到宗教法庭逮捕之险的社会里,缺乏开拓和创造精神是不足为奇的;在其它欧洲国家中允许发表某些不同的言论。在西班牙,宗教只允许一种完全正统的天主教存在。1700年和西欧其它国家相比,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虽然自从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初建西班牙宗教法庭至今几乎已有五个世纪了,虽然自从它被彻底消灭之日起至今也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但是西班牙还没有从它的影响下真正恢复过来。
进而言之,伊莎贝拉资助哥伦布探险,又使南美和中美大部分地区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这意味着在西半球的一个广大地区建立起来了西班牙的文化及其机构——包括宗教法庭。因此,如同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和多数西欧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一样,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比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落后,这不足为奇。
给伊莎贝拉在本册中排名次,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假如没有她是否也会大体上出现同样的事件。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从伊斯兰教徒手中收复伊伯利亚半岛的长达七百年的斗争,西班牙已经有了很强的十字军精神。但是当这场斗争在1492年胜利结束时,西班牙要朝着哪个方面发展有了一个选择的机会。是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特别是伊莎贝拉——把西班牙引向了毫无妥协的宗教正统的方向。没有她的影响,西班牙象是完全有可能一直都是一个通常有多宗教信仰的社会。
也许人们自然会把伊莎贝拉一世和更著名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相比较。至少伊丽莎白的才干可以和伊莎贝拉相媲美;而且由于她的政策比较有仁爱和宽容精神,她似乎是一个更加令人羡慕的君主。但是她比伊莎贝拉缺乏开拓精神,她的事迹中没有哪一个的影响有伊莎贝拉创建宗教法庭那样深刻。虽然伊莎贝拉有些政策令人深恶痛绝,但是历史上没有几个帝王的影响能象她那样深远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1684年—1727年,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女皇,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之女。
叶卡捷琳娜一世皈依东正教前的名字是玛尔塔。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所宠。丈夫死后,得到近卫军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但是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缅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遗嘱建立俄罗斯科学院(1726年),创立最高枢密院。临死前数日,在传位给彼得二世的遗诏上签名。
Екатерина II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国女皇(1762—1796年在位)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亚,出身于一个德国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随其母游历过欧洲许多城市,并到过不少德国诸侯的宫廷,但她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744年,这一年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为她的继承人彼得(即后来的彼得三世)挑选妻子,叶卡捷琳娜作为候选人被邀请到俄国宫廷之中。
当叶卡捷琳娜与其母的马车奔驰在东欧平原的驿道上时,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当从小熟悉宫廷倾轧的她,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复杂的宫廷生活显然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到莫斯科之后,叶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为皇储的配偶,但接下来的18年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叶丽萨维塔女皇对她时冷时热,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个身体羸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宠爱自己的情妇,经常羞辱叶卡捷琳娜。在这期间,叶卡捷琳娜自称“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在书本中积累知识,同时偷偷组织了一个小团体,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奥尔洛夫五兄弟为首的近卫军青年军官,成为支持她的铁腕力量。1762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去世,正在怀孕的叶卡捷琳娜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登上了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终于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形势大好,胜利在望的俄罗斯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结果,自然是人心思变。在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经过18年的忍辱负重,叶卡捷琳娜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大帝国的主人。
相传彼得三世死在叶卡捷琳娜宠臣阿列克赛·奥尔洛夫的手上,彼得三世死的当晚,他神色慌张,头发凌乱,衣服也被撕破了,也许是他亲手处置了彼得三世。话说回来,其实叶卡捷琳娜完全可以将杀死彼得的凶手绳之以法,从而洗刷掉自己的嫌疑,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她没有这样做,没有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将为她夺取帝位立下汗马功劳的阿列克赛·奥尔洛夫等人牺牲在政治舞台上。这似乎也体现了叶卡捷琳娜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拥有男人般的胸襟和豪情,她根本不屑这种行为。既然这些人为她卖命,她就有义务去保护他们、提拔他们,和他们同享胜利的果实。也许这就是一介异乡女子能登上沙皇宝座的原因吧!叶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上,这也是她对历史的主要影响。包括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和一次对瑞典的战争。
在波兰问题上,叶卡捷琳娜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纵波兰选王会议,将她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1772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波兰爱国人士进行了灭亡前的反抗,1791年,爱国党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结果遭到俄普两国的联合打压。叶卡捷琳娜的军队攻占华沙,宣布《五三宪法》无效,并与普鲁士一起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议,得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叶卡捷琳娜军队的刺刀下,1793年波兰的最后一次议会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过了这个被宰割的协约。叶卡捷琳娜本来可能想为她的情夫保留一个傀儡王国,但1794年波兰救亡起义风起云涌,在联合普奥两国镇压了波兰起义后,为免夜长梦多,决定第三次瓜分波兰,使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三次瓜分波兰,贪婪的北极熊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土耳其始终是沙俄的头号死对头。但叶卡捷琳娜时代对土耳其的战争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1768年,在俄国挑逗下,土耳其对俄宣战,本来被认为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却呈现出俄国一边倒的优势,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爱琴海四条战线大获全胜,在1774年的和约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并承认俄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俄都在备战。1787年两国战争再次爆发。这一次,俄在苏沃洛夫率领,伊兹梅尔一战中歼敌2万多。土耳其再次签约,割让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克里木地区被迫割让给沙俄。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的过程中,叶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剂。
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还有个小插曲,瑞典“演员国王”古斯塔夫想乘机偷袭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结果大败而归。瑞典、波兰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国在欧洲扩张的三个主要对象,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取得全胜。
望着大大扩张了的俄国版图,叶卡捷琳娜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开明专制”的时代,她也使自己成为这一时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后与伏尔泰有过密切的书信联系,还曾资助过“网络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她兴办各类学校,提倡文学创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取消对贸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这个专制主义宝座上坐热之后,她的思想逐渐改变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持续了一年多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未占领过战略意义重要的大城市,但还是使她感受到巨大威胁。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改“省,州,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制,并给予贵族更多更大的权力,1787年颁布的《俄国贵族、自由和特权诏书》是集中体现,她也因此被称为“贵族女皇”。对此,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从长期来看加剧了贵族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的矛盾对立,农奴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进一步加深。农奴制一直是俄国社会的一大痼疾,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剧了它并将这个棘手的难题推给她的后代去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给予了贵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进分子能够充分接触西欧的自由主义思想,为俄国的现代化打开了一道门缝。俄国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第一声呐喊就是从进步贵族中发出的。
叶卡捷琳娜据说很风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奥尔洛夫、波将金、波尼亚托夫斯基,不过她自己不承认自己荒淫无耻。
总而言之,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使版图的变化。她使波兰灭亡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时,使俄国强大,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
武则天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真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即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广元市)。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特斯开母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认为视力和听力丧失的悲剧往往发生在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治疗的家庭。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引发的罪恶现象,海伦加入了美国国家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国际产业工人协会IWW(In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为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曾著有《我是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1]和《我为什么要加入 IWW》[2]两篇文章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西方历史教科书往往褒扬海伦·凯勒早年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而其成年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事实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师告诉我的那些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犯下的错误》[3]一书中曾提到这一点。
海伦·凯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也是试用本六年级下册第九课。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半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
居里夫人
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文:Mabya Sklodowska)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是法国波兰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于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利,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㈣ 喂食士兵吃马卡龙的是什么电影
是电视剧《叶卡捷琳娜大帝》。
该剧探索世界上强大的女君主在政治动荡不安、充满情欲的宫廷中的生活,她与将军格里高利·波将金的私情,丑闻、阴谋、冲突交织的政权等。
HBO将其形容为“讲述关于痴迷的爱恋的故事”,凯瑟琳和波将金不能公开结婚、公开滥交,建立了一种独特而忠诚的关系,战胜无数对手,将俄罗斯塑造成当时的超强帝国。
(4)电影叶卡捷琳娜一世完整版扩展阅读
后世纪念
叶卡捷琳娜宫位于圣彼得堡南三十公里处的普希金市,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起初,彼得一世为皇后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即叶卡捷琳娜一世)消夏而建,原名萨丽庄园。伊丽莎白一世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伊凡六世登上皇位后。
授权彼得堡最优秀的建筑师对这座略显简朴的庄园进行扩建。在持续的大规模工程中,新建了宫殿,扩展了花园,还建起第一批园中建筑,改造后的宫殿长达306米,超过了俄罗斯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建筑。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颁诏将原来呈几何形布局的花园改建成时髦的英国式园林。叶卡捷琳娜时代,这里成了宫廷举行盛典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一度甚至成为俄国的政治中心。
㈤ 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人物生平
命运使叶卡捷琳娜这个他人往日的姘妇,一跃成为居万人之上的君王的宠姬。她相貌出众,妖冶妩媚,加之又温柔有礼,故此很快就征服了彼得的心。
她体魄健美。她对远征的艰苦生活视若等闲,只要彼得一声召唤,她就可以跋涉几百俄里的泥泞路程前去见他而不以为苦。 1711年,彼得一世被土耳其人包围,甚至想投降,但叶卡捷琳娜阻止了他,并且和其他妇女筹集了珠宝贿赂了敌军主帅,使得彼得一世得以全身而退。
㈥ 叶卡捷琳娜简介
叶卡捷琳娜一世皈依东正教前的名字是玛尔塔。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所宠。丈夫死后,得到近卫军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但是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缅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遗嘱建立俄罗斯科学院(1726年),创立最高枢密院。临死前数日,在传位给彼得二世的遗诏上签名。
Екатерина II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国女皇(1762—1796年在位)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叶卡捷琳娜二世
如果我们不同意减少残酷性和改善人们不可忍受的的生活状况,那么尽管我们反对,他们自己迟早也会这么做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治理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君主专制,舍此皆为下策。——-叶卡捷琳娜二世
㈦ 叶卡捷琳娜的简介
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1684年—1727年,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女皇,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之女。
叶卡捷琳娜一世皈依东正教前的名字是玛尔塔。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所宠。
1725年1月,彼得一世死于尿毒症。在女皇的情人缅什科夫的帮助下,叶卡特琳娜当天就宣布即位。在她短暂的两年统治期内,并没有太大作为。她的贡献在于,完全倚重彼得所信任的大臣,保证了彼得大帝改革能够延续下去。她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和叶卡特琳堡,后者成为中西伯利亚重要的城市之一。
女皇在位期间,朝政主要由缅什科夫操纵。1727年,女皇身体情况恶化,此时她的长女安娜已经远嫁荷尔斯太因,次女伊丽莎白也已订婚,在缅什科夫影响下,女皇把帝位留给了养孙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后者成为彼得二世。
㈧ 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人物轶事
1703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马尔塔改信东正教,并更名为叶卡捷琳娜。1712年2月,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正式结为夫妻。1724年5月8日,彼得加冕叶卡捷琳娜为皇后。彼得大帝发怒时,只有她能安定沙皇的情绪。她和彼得一共生了11个孩子,但只有两个活下来。
彼得一世死后,在缅希科夫和近卫军的拥护下,东正教最高会议和枢密院共同宣布叶卡捷琳娜为女皇。1726年,在缅希科夫策划下,叶卡捷琳娜一世建立最高枢密院,把彼得大帝时的执政工具——枢密院、东正教最高会议等一概抛开。农民原来以为她的上台会使百姓的生活比起彼得大帝时代要有所改善,但是叶卡捷琳娜一登基就宣布,她要把彼得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
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原来许配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但是后来路易十五却娶了波兰被废黜国王的女儿。叶卡捷琳娜感到极大的羞辱,这决定了她与法国为敌的外交政策。1726年,俄国与奥地利结成反法同盟。
叶卡捷琳娜一世当政时,将彼得的前妻移到施鲁塞堡,把她关在黑牢里与老鼠为伍。她把自己的娘家人从外省召到首都,一概封以伯爵等贵族头衔。她则沉溺于享乐,急迫地享用女皇的地位给她带来的一切。但乐极生悲,几个月的放荡生活就使她的心脏出了毛病,她不得不考虑由谁来继承她的问题。她本来想让女儿伊丽莎白继位,但公众的舆论希望由彼得的孙子登基。在缅希科夫的操纵下,女沙皇在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指定彼得一世的孙子继承王位,称彼得二世。她只做了两年的女皇就去世了。
叶卡捷琳娜一世执政时,朝政一片混乱,于是人们又怀念起彼得大帝,尽管他过于残酷了些。但是1726年,她遵照彼得一世的遗嘱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这是她值得肯定的地方。
㈨ 俄罗斯的第一代女皇,与事迹
亚历山大出生于1777年12月12日(俄历),他的祖母是俄国著名女沙皇叶卡捷林娜二世。叶卡捷林娜二世很疼爱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天早晨,祖母都要求亚历山大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以磨炼他的意志。在他6岁时,祖母将家里的女保姆赶走,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教育他,以造就他威猛、坚定的性格。
亚历山大的父亲保罗大公(1796—1801年任沙皇)狂躁霸道,粗鲁愚钝。保罗在当政时期暴虐蛮横,喜怒无常,就连亚历山大也成了受害者。他对父亲惟命是从,做任何事都要请示,就连自己的时间也不能自主支配。父亲要随时召见他,让他汇报一些琐事的细枝末节,而且在半数情况下,他会因不称职而遭到训斥。渐渐地,亚历山大结交了一些有实权的朋友,他们都对沙皇保罗的统治不满,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废除妨碍自由的桎梏,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爱的社会。随着保罗自负、狂躁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并着手策划推翻他的统治,扶植亚历山大即位。
1801年3月11日夜,政变开始。反对党冲进沙皇寝室,将保罗杀死。当夜,亚历山大躲在一个套间里,战战兢兢地守在妻子身旁。当父亲被杀的消息传来时,他嚎啕大哭。虽然父亲是死于他人之手,但自己是这样期望的,因而心里充满了负疚感。反对党的首领进来对他说:“行了,别耍孩子气了,登基去吧!”就这样,亚历山大成了新的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