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武昌起义电影完整

武昌起义电影完整

发布时间:2022-12-22 21:55:23

❶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大概500字吧~求你们啦)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最近观看了热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对汉民族施用种种惨酷的压迫;到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牺牲也最惨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的一役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孙中山所领导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公元一八九五年的广州之役,陆浩东被捕殉难。
第二次革命:公元一九00年的广东惠州之役,史监如被捕牺牲。
第三次革命: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广东潮州黄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钦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广西镇南关之役。
第七次革命:公元一九0八年钦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公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广州新军之役。
第十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
第十一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推翻满清政府。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首先发难。接着各营也相继响应,革命军气势如虹,锐不可档。武汉三镇首先光复,各省也纷纷光复。清廷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宣布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体,至此终于结束。
武昌起义是在农历八月十九日,以阳历推算起来,正是十月十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特殊而且值得纪念的日子。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此役不仅为中国政局开创新里程碑,也替中华民族翻开新页。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现在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天,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现在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天,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选我 !!!

❷ 电影《辛亥革命》有哪些看点

电影《辛亥**》在拍摄时就引发网上一股又一股的忐忑,估计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更各怀鬼胎。原因在于前边有两个庞大的参照物——《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二者以史无前例的全明星阵容、给朝廷送生日蛋糕的必中主旋律题材猎取了惊人的票房,创造了自己的一套主旋律商业化模式,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辛亥**》,同样是讲史,同样是主旋律片,但是要照着模子去走《建国》和《建党》的路子,显然是很危险的。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建国》和《建党》模式失去兴趣的情况下,《辛亥》究竟如何玩出新意呢?说实话,在之前的报道中突出强化成龙导演+主演的主导地位后,还真对这部片子不抱什么希望,尤其在临近上映时竟然曝光被电影局删得干干净净的成龙李冰冰的激情床戏,彻底让我看扁了这部片子:如果一部严肃的主旋律历史剧要靠床戏镜头来博眼球时,是不是意味着自己首先唱衰了自己的实力和品质?因为这一般是烂俗商业片的炒作手法。

怀着忐忑心情看了首场,竟然在片尾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念头——这部片子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好看。“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不用忙着全天候数星星了。虽然影片之前号称有70余明星参与拍片,但片中其实也就成龙、赵文瑄、孙淳、李冰冰、胡歌、房祖名、姜武、陈冲等有限的几个人出镜较多。比起《建国》和《建党》来,这根本就不叫群星灿烂,观众不再专注于谁谁演了这部片子,不用数星星了反而有利于专心咀嚼影片的情节和每一个镜头。于是感觉上片子比较立体,没有《建国》《建党》那样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如果说《建党》《建国》像纪录片,而《辛亥》则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冲突,更像故事片。

其次,《辛亥》也面临着像《建国》和《建党》那样的繁杂的历史事件表述,总体来说《辛亥》并没有单一的用真实事件表现人物,也没有让事件如同截取片段一样散乱的出现,算得上及格。片子结构上略显松散一些,相对还算完整,小错不断、大错没犯。例如比较恰当地对林觉民和黄兴感情世界做了特写,虽有刻意之处,但却很感人,更加衬托出反清斗争的残酷和牺牲精神。尤其是林觉民就义时的大义凛然和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我们有幸结为夫妻,可又如此不幸生不逢时。我不忍独善其身,能够为国捐躯,百死不辞。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你不能忘掉我,就到梦里来寻我吧。”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栩栩如生,这确实是个妙笔。

第三,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是最成功的一个角色。影片用细腻的情节,充分还原了一世奸雄袁世凯窃国的整个过程。孙淳把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演绎得干净利落,入木三分。在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这三个主要角色中,孙淳的表演形神兼备,一举一动让人拍手叫绝,也契合袁世凯留给后世的印象。

当然,《辛亥》的硬伤同样很明显。也可体现为三点:

首先,作为一个武家出生为功夫影片做出杰出贡献的巨星,成龙舍弃看家本事,扎扎实实的在电影中扮演一个不花哨的**者实属难得,而大体尊重历史的表达方式也让观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不过,不管是港人对历史的了解深浅也好,还是作为画面语言的表达,影片在处理清廷和袁世凯的部分时有些过于的丑化现象,或者说度的拿捏不够准确,以致人物也好,戏份也罢显得过于扁平,甚至有些滑稽。这对讲求剧情和人物性格立体的当下观众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其次,作为一部客观表现历史的电影,在表述的过程中又套用了情节叙述的方式,缩小了整个历史过程的格局,以致整部影片缺乏主旋律电影惯有的大气、深刻。没有鲜明的观点,即便再客观,史实讲述再完整,依旧显得空洞,更何况影片的格局被人为的缩小了,人物的精神与品德又未能在拔高的同时落地,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感。同样的硬伤,还在于用以往动作片里个人英雄主义方式去表现历史人物黄兴,虽然黄兴在这场**中是个伟大的实干家,但是他仍是谋略多于蛮干,事事顾全大局,成龙式的个人主义并不适合表现历史人物黄兴。还有一点,黄兴在辛亥**时才30多岁,年壮气盛,而成龙演的黄兴已尽显老态,已近老年黄兴在“兴风作浪”。事实上,黄兴1916年死时也才42岁。

第三,尤其要说的就是黄兴成龙和徐宗汉李冰冰之间的爱情戏。一方面显得有些过多,俨然战争版的《云水谣》,历史剧差点拍成了爱情片。另一方面是显得多余,和林觉民的《与妻书》细节相比,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硬塞进来的,幸亏把那部分床戏一点不留地给咔嚓掉了,要不然真倒了胃口祸害了整部片子。作为成龙出演的第100部片子,为了给老成面子让他在主旋律里多露两手,也不必如此牵强上床戏;而且还有一段武打,分明成龙范儿。

100年前那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谈不上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以武昌起义第一枪来看,这件事的偶然触发性实在明显(当然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它更谈不上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前仆后继的死难,形成了南北割据而日后杀机四伏的僵持局面。就这个事件本身前后的故事性看来,是编导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再就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以《辛亥》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有着重要的特殊影响力。作为让人担心的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辛亥》与《建国》《建党》相比,有着诸多亮点,且用了一些有效的新手法,能拍成这样,宜属基本合格。

❸ 跟安庆起义有关的电影

电影《辛亥革命》

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被抓,她也被出卖,但她毅然拒绝离开,她遣散众人,独守大通...我总以为,拍历史题材的影片讲究还原历史,也讲究导演演员依据史料的想象发挥。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称十月革命,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伟大的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们为革命而奔波,奋斗,离开温暖的家,离开他们的亲人,只身投入革命,他们中诸多人为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❹ 电影《辛亥革命》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电影《辛亥革命》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思考

中国的璀璨文化中,君主帝王专制制度占据了几千年的历史,它在我们的历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纪初,一场辛亥革命却改变了历史,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是不堪回首的,其中包含了太多国家的屈辱与太多人付出的血泪,当然也有着很多革命人奉献的热血。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悲剧的开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西方列强打开了一扇侵占中国的大门。那时的清政府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外部,列强虎视眈眈,一遇时机就咬一口,没有不占的便宜;内部,清朝官员招权纳贿,痛民误国,只贪图自己的一己私利,在国家大难面前都在为自己的小利益争破头。正是在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心担当“洋人的朝廷”。这是让多少国人所唾弃的。

列强在华各处扩张势力,清政府的无能,使得人民对国家的怨言不断。政府的财政紧缺,只得对人民多方压迫,民众叫苦声不断,而政府根本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在这样的环境中,革命的爆发一触可及:率先醒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他们都是对世界的情势与国家的民族危机有敏锐认识的人,并且也怀着救国必胜的决心,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2、革命的艰难到成功

革命是什么?在电影片头,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其实在我看来,革命就是一种必须的手段,让我们整个民族不再受列强的压迫,我们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屹立在世界之上。在影片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镜头,青年战士们怀着对革命的热情,身上随时都揣着写给家人的信,应该算是遗书吧,他们在战场上也不退缩,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革命;革命烈士们的家人都全力支持革命,就算失去亲人他们伤心,他们也坚信革命是必须的。但是觉醒参加革命的人却只是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民众都是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状态。革命人受刑时,民众们却是在旁边充满好奇的围观,他们的脸上没有悲愤没有痛心,有的只是对受刑这个小小事件的看热闹心情。看到这里我是感到很悲凉的,民众是革命的目的,而民众却不理解,这样得来的结果又有什么好处呢。

唤醒沉睡的人民,也许这才是革命的关键。

❺ 辛亥革命的电影剧情

《辛亥革命》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

剧情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在此期间,黄兴(成龙饰)、黎元洪(姜武饰)、隆裕太后(陈冲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饰)、宋教仁(邢桂栋饰)、秋瑾(宁静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5)武昌起义电影完整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角色介绍:

1,孙中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黄兴

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3,徐宗汉

黄兴妻子,黄兴在起义中负伤,她悉心照料并护送往香港就医,后结成夫妻。辛亥革命后,随黄兴回武汉、南京,从事女界运动。中国女权活动家,民主革命家,贫儿教育家。提倡女权倡办女学,是辛亥革命的女杰和妇女运动的先驱。

❻ 电影《建党伟业》,一共多少位明星出演都有谁

电影《建党伟业》,一共127位明星出演

本片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 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建党伟业》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O1haO4xgIWflOiGJzRx4wg

?pwd=5xwq 提取码: 5xwq

❼ 《建党伟业》这是一部爱国的剧,这部剧告诉我们了什么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

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 ,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 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

《建党伟业》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SUzVJZ8ghk77AzdXVql5zg

?pwd=ludz 提取码:ludz

阅读全文

与武昌起义电影完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二战电影坦克精彩片段 浏览:803
哪个app订电影票好 浏览:427
国外拍朝鲜题材电影大全 浏览:589
乌合之众电影哪里可以看 浏览:970
何润东的电影全集 浏览:643
二战电影莱茵大桥在线观看 浏览:672
男生看的小电影去哪里看的 浏览:719
类似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电影有多少 浏览:678
陈玉楼的电影全集 浏览:516
电影港怎么样 浏览:32
十部必看战争电影绝地重生 浏览:245
午夜电影网神马 浏览:398
宫崎骏电影主题曲中文演唱 浏览:329
美女被灌醉性侵微电影 浏览:546
滚蛋吧肿瘤君迅雷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695
60赫兹的电影哪里找 浏览:460
百事可乐2020新年微电影 浏览:66
战争死亡电影 浏览:529
主题党日看电影 浏览:289
熊出没所有的大电影上映时间 浏览: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