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月亮与六便士》——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时,我很惊奇甚至说不可思议,而这惊奇中也带有一丝批判的意味;“怎么可以有人这样不管不顾地生活着。”后来又忽然明白过来,《月亮与六便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人性之中潜藏的本质都放大出来,用极端的人物、极端的事件去让你感受到生活中也许只是稍有趋势的特质。比如在女人为何爱关注男人的一举一动这个问题上,抛却在乎的表象其实是想拼命把他拉回与自己同一水平。而这种控制欲的本质目的其实是为了让他一直处于能被自己吸引的水平里。在毛姆的笔下,一切问题都一针见血,让你的心情做过山车似的从一开始的惊讶、到“怎么会呢”的质疑、到细细想来的“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到最后“真有点羞愧”。
天知道,一本书要花费多少心思,经历多少磨难,忍受多少辛酸,只是为了让偶尔读到它的人消磨时间,在旅途中解闷儿。如果我能正当地加以评判,那很多书真的是作者精益求精、呕心沥血,甚至终其一生的成功。而我从中得到的教训是: 作者应该从写作本身,从思想的宣泄中获得快乐 ;至于其他,都不必介意,一本书或成功或失败,或赞誉或诋毁,他都应该淡然一笑。
正好那段时间听闻了《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故事,真的很感慨,一本书要花费作者多少心思,经历多少磨难才能偶尔让读到的人解解闷儿呢?那时候还想着:还好我不是一个作家,要不憋屈死了。这话真是来得太及时了。其实我偶尔也很犹豫,一开始是为了记录自己得所思所想,使自己的成长有迹可寻而开的公众号。但慢慢地也很纠结,发还是不发?宣传还是不宣传?要不要精细排版?这些事儿一思考吧就远离了一开始的初心。考虑到他人观后感受的写作真是麻烦的要死,毕竟我还并不是在朝着一个作家的方向前进,仅仅能称得上是一个生活记录者。那,就应该简化成单单记录生活的码字而已,从记录本身, 从思想的宣泄中获得快乐 。至于其他,全看心情。
我想,在过去的那些日子,我们都羞于表达,因为怕人嘲笑,所以尽量约束自己,不让人觉得骄傲自大。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找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有人也说他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而言,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别人看不出他们的怪异想法,最多因为三五知己的支持,他们才敢一意孤行。如果一个人的离经叛道切合他所在阶层的行事作风,那他在世人面前违反常规倒也不难。这会让他洋洋得意。既标榜了自己的勇敢,又不用担风险。但是, 想让别人认可,这或许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 。一个标新立异的女人,一旦冒犯了礼仪,招惹了明枪暗箭的非议,没谁比她跑得更快,去寻求体面的庇护。 那些告诉我,自己毫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我绝不相信。这只不过是无知,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仅仅是:他们不怕别人非议,因为他们确信没有人会发现。 但是,这里真有一个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传统与他无可奈何。他就像是一个身上抹油的摔跤手,你根本抓不住他;这就给了他自由,让你火冒三丈。我还记得,我对他说:
“你看,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地球就不转了。”
“真是蠢话。不是每个人都会像我这样。大多数人,平平淡淡,知足常乐。”
他是一个沉迷于感官享受的人,但对这些东西又无动于衷。挨饿受冻,在他不算苦。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这很像是两个反面,为了不在别人不认同的状态下生活,就那样隐忍着吧;但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偏偏不,他不仅仅是拒绝所谓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他毫不在乎,所以他最后让阿塔在他去世之后放火把房子烧个干净,要看着烧光再离开。但我们终究做不了像斯特里克兰先生那样的不顾一切,总有一些包袱要背在肩头,也许在这“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找寻一个能让自己幸福的平衡点,才是生活的智慧。
想不起来是谁说过: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至少该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说这话的,是个聪明人,对于这一点我始终严格遵守:每天我都早上起床,晚上睡觉。
可不是嘛。这也像极了我的自我安慰法。我始终认为,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必定是靠着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积累起来的。
为什么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 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和艺术家一样的奇异之旅。这是一支他唱给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听,就需要智慧、感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人们随随便便谈论美,却不知美为何物,这个词已被用滥了,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所有的鸡零狗碎都以美为名,使美本身的含义荡然无存。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辞,都很美, 但当人们和真正的美相遇,反而辨认不出 。人们极力掩饰自己毫无价值的思想,这种虚伪的夸张,让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就像一个伪造事物的精神价值的骗子,连他自己有时也觉得是在骗人, 因为胡编乱造,早已失去了他们的鉴赏力 。
这像极了网络上的看客,不点开全文报道,不看完视频,便轻易被编辑的几句话带偏,开始大骂特骂。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从来都不敢有自信去谈论。这是对无知事物的敬畏之心。感受美,欣赏美,是需要积累与智慧的。胡乱评论,只会失去欣赏的能力。
我很怀疑,亚伯拉罕是否真在作践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我依然闭口不言,我有什么资格和一位爵士争辩呢?
要从别人的一生中去找寻自己的活法,或者是生活在别人的观点里,都是不太可取的。我其实很欣赏这最后一句话“但我依然闭口不言,我有什么资格和一位爵士争辩呢?”是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只关于自己的相当私密的问题,怎么还能拿来探讨呢?怎么看待生活、怎么对待生活都只取决于自己,根本无需与他人争辩。
在“读书无用论”当中,最常被拿来比较的就是读书时候班上的学霸和学渣,一个班里的同学,学习成绩最好的学霸,将来的发展往往只是中上水平,最有成就的人,往往是班上成绩不怎么样的人。关于这个观点,罗振宇说过这样一段话:这其实只是理性选择的结果。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往往选择去了那些稳定的地方,这更 有助于他们把自己智力优势、先发优势稳定地发挥出来 ,当然,也就不太可能有什么意外之喜,往往会过比较不错但是平淡的一生, 这是他们的理性选择,而不是他们的无奈 。而那些有大惊喜的人呢?你看起来他们起点低,比如创业者一般原本处在主流边缘,但是他们的成就的实质,往往是和因为和命运赌了一把的结果。绝大多数人在这样的赌局里都输了,少数赢了的人比较显眼而已。
我那时和今天不同,认为人性单纯如一,那时我还不明白,人性其实非常复杂。我那时还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卑鄙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在电影《小偷家族》中,我所解读到的也正是这一点,人性的复杂性。我们不要去祈求百分百的善意,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保全自己冷暖之后利用余力去帮助他人,这就足够称以为善良了。电影中奶奶也许是为了每月拿钱但她的确收留了亚纪;爸爸也许是为了偷东西,但他的确也刚好救了祥太。不能最初的目的而否认掉后续的善意。人的感情、感觉都是相当复杂的,驱使行为的往往不只一种情感,甚至是几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冲突后的结果。但那有如何,我感知到了善就好了。我常常想,人人看见善,人人被看到善,这世界的善会不会就更多了起来。毕竟积极看待比消极要好得多。
年轻一代,思维活跃,性情激扬,早已不再将老家伙们的门敲响。他们闯进屋子,坐到我们的宝座上,空气中满是他们的嚷嚷。而一些老年人,装腔作势,滑稽模仿,努力让自己相信,他们的时代并没有谢幕;他们拼命呐喊,但喊声卡在喉咙里;他们犹如可怜的荡妇,涂脂抹粉,想通过刺耳的欢乐,找回花枝招展的青春感觉。聪明点儿的,则尽量摆出姿态,显得温文儒雅。他们莞尔一笑,脸上闪过宽容的讥讽。他们想起,自己当年也是这样把老一辈踩在脚下,也是这样狂喊乱叫,无法无天;他们预见,这些高举火把的勇士,有朝一日也会将自己的宝座拱手相让。 世界在变,永无定论 。
人们惧怕的从来都不是变化本身,而是惧怕自己跟不上变化。接受变化很容易,但一旦这变化和自己相关,便接受由这变化带来的脱节。这种惧怕一部分转化成为学习的驱动力,而另一部分在那些乐于从环境找原因的身上则转化成为装腔作势、狂喊乱叫。
也许,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很看重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别人是否重视我们对他的看法很重要,如果我们对他的看法没有影响到他,我们就很讨厌他。我想,这正是 人性虚荣最痛的创伤 。
这也大概是大众往往无法轻易接受特立独行的原因,因为他们的不在乎惹怒了自我的自尊心。认为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冷落,因而转为愤怒和谩骂。
有时候,人们带着完美的假面,久而久之,真会弄假成真。但是,在他写的书、画的画里,他会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如果他装腔作势,只能暴露自己的空虚。 滥竽充数,最终会被发现。冒充个性,无法掩饰平庸的头脑 。对于目光敏锐的观察者来说,哪怕是一个人最漫不经心的创作,也会泄露他灵魂深处的秘密。
虚假是藏不住的,越是试图掩盖越是暴露自己的空虚。 冒充个性,无法掩饰平庸的头脑 。这句话相当中肯了。与其为了那些与自身不符的特质花费心思,不如去沉下心来把那精力用来接受自己、爱上自己并成就自己,让“ I came into my own "的那个时刻自然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比想象中的更加丰富,哪怕是简简单单的”晚安“两个字在不同的人那里也蕴藏着不同的含义和情绪。因为这些不同,我们常常不能清楚地表达出心意;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那样渴望同行呢?
斯特里克兰夫人在书中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她很懂得保持上流社会的体面,即使在丈夫忽然抛弃她,也仍懂得诉说自己的诸多不幸,很快会惹人生厌,所以她情愿避而不谈。对待他人的不幸也能表现得非常明智,她让你觉得,接受她的同情,于她而言也是恩惠。而大部分不懂得人,他们一看到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施展自己全部的灵巧,猛扑到他们身上来。同情心应该像一口油井;惯爱表现同情的人却让它喷涌而出,反而让不幸的人受不了。 有人胸前已沾满泪水,我不忍再洒上我的 。
人性已经如此复杂,两个复杂的人凑在一起形成的爱情更是有着千万种形态。关于这部分我不做评论,只做书摘。
“为什么漂亮的女人总是嫁给无趣的男人?”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不娶漂亮的女人。”
“岂有此理,总不能一分钱不给,就把女人蹬了吧。”
“为什么不能?”
“她怎么生活?”
“我已经养活了她十七年。为什么不能变一变,自己养活自己?”
“她不行。”
“让她试试。”
我对布兰奇·斯特洛夫的行为感到迷惑不解,因为我看出,这仅仅来自肉体的诱惑。我不认为她曾真正喜欢过自己的丈夫,女人心中的爱,往往只是亲昵和安慰,大多数女人都是这种反应。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能够被任何一个人激起,就像藤曼可以攀爬在任何一棵树上; 当一个姑娘嫁给随便哪个男人,总相信日久生情,世俗之见,如此牢固。说到底,这种感情不过是衣食无虞的满足,财产殷实的骄傲,受人爱慕的愉悦,以及家庭圆满的得意;女人赋予这种感情精神层面的价值,只是出于一种无伤大雅的虚荣。但这种感情,在面对激情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爱时全神贯注,它需要一个人全力付出;即使头脑最清醒的人,也可能知道,要让他的爱永不停止,根本没有可能;爱给予的真实是虚幻,而且,明明知道是虚幻,不是别的,却依然爱得义无反顾。 爱让一个人比原来的自己更丰富,同时又更贫乏 。他不再是他自己。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东西,一样工具,需要通过某种外在的目的来抵达他的自我。爱情从来免不了多愁善感,而斯特里克兰却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不吃这一套的人。我不相信,任何时候,他会去忍受爱的痴狂,他永远都受不了外在的枷锁。如果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他那无人理解、怂恿他奔向未知事物的热望,我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将它从心中连根拔除,哪怕让他痛苦,让他遍体鳞伤,鲜血淋淋。
我觉得斯特里克兰在爱情这件事上,既过分,又贫乏。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情。真是讨厌,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因为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荒谬。她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实际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女人是我取乐的工具;我没耐心让她们当我的什么助手、搭档、伴侣。”
如果一个女人爱上你,除非拥有了你的灵魂,她才肯罢休。因为她很软弱,控制欲极强,没有什么能让她满足。她心胸狭窄,憎恶她无法掌握的抽象事物。她满脑子现实,嫉妒理想。男人的灵魂在天际游荡,女人却想把它囚禁在自己的账本儿里。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现布兰奇也是一点一点,在玩我妻子的那套把戏。她千方百计布下罗网,就是想捆住我。她想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她一点儿都不关心我,只想占有我。为了我,她什么事情都愿去做,除了一件,我求之不得:赶紧离开我。”
即便恋爱的时间非常短,男人也会三心二意,干些别的:赚钱谋生他们在一,体育运动他们专心,艺术创作也有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诸事并行,都不耽搁,但也专心致志,要追求这个,就先放下那个。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如果一个打搅了另一个,他们会大为恼火。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㈡ 求《月亮和六便士》高清资源
网络网盘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ysbahX1KbQZK9wj2k1sojw
㈢ 月亮与六便士简介 月亮与六便士是讲什么的
1、《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2、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3、主要内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㈣ 《月亮和六便士》
作为一个超级现实的人,我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同样用与现实相对接的角度思考书中所说思想观点。
《月亮和六便士》有人说作者在书中表现了很多大男子主义的思想,我没有想这方面,因为我不认为有什么“主义”之类的东西,所以我根本没有往这方面关注。我理解的是这书里所表达的另一种思想。
“月亮”代表着理想,理想是超越现实存在的,代表了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追求。他的艺术也像月亮一样高远、耀眼,但是无法被常人所理解和欣赏。最后结局把超越一切的艺术创作销毁,就像月亮一样,存在过却永远无法保留人间。月亮再美,也没有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味来的真实贴切,所以书中的“我”在接受库特拉斯太太的开胃酒后“画的魔力一下荡然无存了”。
“月亮”是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的美,他的美在他周围人眼中是一种离经叛道式的古怪,人们不接受他的与众不同,他也没能在他的生活环境里找到一种方式去与现实达成和谐并实现他对美的追求。所以,他逃离了原有的生活,去到荒岛,那里的没有被约定俗成禁锢的人们能接受任何的不同的人,他生活在那里更自由自在。
与他相对应的是布鲁诺特船长,他说“我们都追求艺术的美,只不过他的媒介是绘画,而我的却是生活”,没错,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布鲁诺特船长就是这“六便士”。
布鲁诺特船长用对美的追求的激情,用双手建造房屋、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了一个只有他们一家人的海岛花园,过着远离世界的生活。他说“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很单纯。我们没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如果说我们有一天会因为某件事感到了骄傲的话,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想到了自己当时通过辛勤劳作而获得的成果”。
布鲁诺特船长说“没有另外一种因素,我们什么成绩都取得不了。”、“相信上帝。没有这个信仰,我们早就陷入迷途了”,这一段对话,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甚至我不能理解他说的“另外一种因素”是什么?是指“相信上帝”?还是另有所指?
我只能浅显的理解为“心怀爱与友好”。即便曾被搞得一文不名,他们选择逃离原有环境,却并没有因此放弃生活,并不视生活为累赘或者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会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随意的对待生活。因为心中有爱,他和妻子想到的是创造一种他们喜欢的生活一起享受人间,并不把客观生活当炼狱般去逃避。
无论月亮还是六便士,生活的成功与否并没有定论,这“取决于你怎样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读书的理解是不同的,都会以自己的认知范围为基础,去解读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或许放空自己,放下固有的一些成见,才能看到书中更多意义。
㈤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攒够六便士就去追月亮——
昨天下午开始阅读,一开始读着真觉得毛姆废话实在多,就想着丢下书去看电影了。无奈下班后我忘记把电脑搬回宿舍,就又捧起了书,夜晚的静谧,使得我耐心便多了几分,越发读的有滋有味,不忍释卷,夜深便读完。
毛姆的文字倒不显得多余与冗长。他的这本书依旧幽默、怪诞,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对人物的描写,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真是位了不起的心理学家。
姆的叙述中,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显现在脑海中。他,长相平凡,有令人称羡的妻子儿女,稳定而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的工资足以让他们这幸福的一家人无忧无虑。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他留下一张纸条告知妻子自己不能和她一起生活了,然后就“人间蒸发了”。放弃了稳定的好工作,放弃了爱他的家人,放下了世间俗人追随的“六便士”,背负着不负责任的罪名,向他的“月亮”出发了——去巴黎学画画。
佩他的勇气与执着,虽然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艰苦程度非常人所能忍受。他却一副玩世不恭,内心坦然自若。面对背负他妻子之托来规劝他浪子回心转意的毛姆,细数着他抛家弃子的种种罪恶,他不仅坦然接受,还反责怪妻子把爱情看的太重要。他对毛姆说,“都说了,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他真的疯了,着魔了。如若有谁弃良心于不顾,那么他就会觉得再怎么苛责也不为过的了。
在黎学画画期间,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但我觉得他很幸运,居然有一位把他当做天赋异禀的艺术家的朋友——德克·施特罗夫,德克是那么的真诚对待他,他却害的他的妻子布兰奇成了自己的情妇,最终布兰奇因为得不到他的真爱自杀而死。德克失去了挚爱的妻子,本该对思特里克兰德怨恨万分,可神奇的是,德克在看到他给布兰奇画的那副裸体画时,抑制不住对这位天才的敬佩,原谅了他。读这一段,内心真对思特里克兰德怒火中烧,为德克感到深深的难过。
思特里克兰德对布兰奇对德克的背叛看成是布兰奇的解脱,因为布兰奇并不爱德克。在德克请求布兰奇让生垂危的思特里克兰德到他家养病的时候,她表现出的恐惧便是,她害怕自己被思特里克兰德吸引而爱上他。这令我嘘唏不已。“心灵自有其理路,是理性所不知晓的”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吧。
在德克离开之后,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仍在继续,对画画的痴迷没有因为生活的贫穷忍饥挨饿而放弃。书中有提到一位医生——亚伯拉罕,同样和他一样,在拿到令人神往医院的工作岗位后去了亚历山大,随即着了魔不肯离开了,就这样,把前程似锦的未来活拱手让给了他人,在亚历山大港湾做着勉强维持生计的普通工作。也许对于别人来说他的做法如同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愚蠢可笑,然而,我认为他们都听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没有糟蹋生活,子非鱼,勿定论。
斯特里克兰德直至死亡的前一秒都在作画。我认为,在塔希提,他和艾塔婚后的日子是全书最为温暖的,艾塔包容他的一切,陪着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这便是爱情之所以为的爱情。看到他在失明之后的一年,作出了那副震撼的泣血之作,我第一次落泪了,是的,我被他这种执着与内心的魔鬼感动的稀里哗啦。虽然后面这幅画随着它的创作者一起化为灰烬,但是,他的心愿达成了,画画对于他而言,就是他的生命,他既然已经画出来了,那么是否占有它已经不重要了,他死而无憾。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他给布兰奇画的那副裸体画送给德克的那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创造了一个世界,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亲眼见证了它的美妙,然后又在骄傲和轻蔑中把它毁掉。他,虽多么让人不解,却又多么让人敬佩啊,我就没有那样的勇气。他的事迹是如此传奇。
安逸的工作和生活激不起心灵的涟漪,我也在想,我在此工作的价值,我的未来方向。爱情与事业,我何去何从?对于刚毕业的我,六便士还挣不足,向往的月亮是不是太过于遥远,牵绊我的念想,我依旧挣扎不开。
㈥ 月亮与六便士讲的什么 主要内容概括
《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的什么?我在本文中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后写成的。
㈦ 《月亮和六便士》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月亮和六便士》“讲什么的?”
“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
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
《月亮和六便士》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1050ckp_naEJt4jiCgx4vg
㈧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关于理想和现实,有太多的文学作品在论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无疑是最疯狂、最耐读的一部。
“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一正一反、又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同时出现在书名里,共存着、博弈着,共同构筑成了这部伟大的经典。
《月亮与六便士》是以法国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创作的。
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来当上了股票经纪人,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为妻。35岁时辞去银行工作,抛弃妻子,致力于绘画。历经了种种痛苦与磨难,辗转到塔西提岛,独自沉沦在自己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世界里。
保罗·高更与梵高、塞尚齐名,并称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他著名的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蕴藏着神秘的魅力,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本书的主人公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和高更一样,原本是一个平凡的伦敦证券交易经纪人。富裕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外人看来这是无比让人羡慕的生活。
可是,让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是,40岁那年他扔下太太和家庭跑了,一点征兆都没有。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他开始为画画着了魔。他从伦敦跑到了巴黎,做过向导、翻译、粉刷工……住在阴暗狭窄的旅店里,饥饿和疾病缠身,生活窘迫。在外人看来,他画的画完全不像个样子。
只有一个好心的荷兰画家斯特罗伊夫理解他、帮助他,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带回家让妻子照顾他。然而病愈的斯特里克兰德却把斯特罗伊夫赶出了画室,霸占了他的妻子布兰奇。在他心里布兰奇连情妇都不是,只是一个模特儿而已,可怜的布兰奇最后自杀死去。斯特罗伊夫成了《农夫与蛇》中那个可悲的农夫,最后形单影只地回了故乡。
他开始不停地流浪,打架、辗转、当搬运工……最后来到塔西提岛,和土著姑娘阿塔结了婚。塔西提岛与世隔绝,正是他向往的艺术创作圣地所在,阿塔姑娘也让他过上了物质充裕的幸福生活。
但不幸的是,麻风病缠上了斯特里克兰德。在生命的最后,他在自己的屋子里完成了伟大的画作,充满肉欲的激情,让人感觉到神秘生命的跳动。阿塔遵照他的遗嘱将他最后的画付之一炬,只留下冒着青烟的木炭……斯特里克兰德创造了伟大的艺术,又傲气而蔑视地毁掉了它,也把他的秘密永远带进了坟墓……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毛姆有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主要的故事情节之余,他总喜欢用大段的夹叙夹议来阐述他关于艺术、哲学等的见解。心不够静,没有足够的耐心,很容易觉得啰嗦、晦涩,一不小心就会走神。
我始终认为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要沉浸其中,更要适时地跳出来。
在小说里,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极端化、典型化的形象。他确实是个天才,可这个天才也是个自私、粗鲁、刻薄、冷漠、无情、脾气暴躁、不通人性的家伙,为了通往心中的圣殿,他把现实中的一切都视为牢笼和羁绊。
暂且把我们心中的怒火压一压吧!即使以高更作为原型,斯特里克兰德也是虚构的、夸大的。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太少太少了。
“月亮”还是“六便士”?这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
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捡起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六便士,来换取足够多的面包,这样才有精力去追逐心中的月亮。同样也正因为月光的映照,生活中的那些六便士才变得更加银光闪闪。
对于当下,我觉得我们应该换一个层面去思考。
当女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热议;当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火爆了朋友圈;当“逃离北上广”被炒了又炒……我们该如何看待理想和现实呢?在车贷、房贷、信用卡、升学、养老等的压力下,我们还有空闲的时间去谈论理想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斯特里克兰德的那份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气就显得尤为可贵,那是血液里根深蒂固的一种躁动。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王小波在《万寿寺》里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
我们要反问一下我们自己,你真的有理想吗?如果真的有,它会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一直地诱惑着你,让你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只顾盯着地上的六便士,灵魂会饱受折磨。
生活不应该是平庸的,不应该是程式化的,我们不能像一辆列车一样顺着轨道一路到达终点,这十分荒谬。
我们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回像纽约公交司机 威廉·西米洛 一样,摆脱单调乏味的生活,驾着1310号公交车毅然出走,开上一条不同于往常的路。
这很危险,却也很疯狂不是吗?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既要奋力地去寻找更多的六便士,更要留出闲暇时间去抬头寻找月亮。
电影《燃情岁月》里有句台词:“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就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传奇。” 斯特里克兰德生前是一个疯子,死后成为传奇。
可是,月亮与六便士,该如何去平衡呢?
如果斯特里克兰德不那么疯狂,最终还会有画出传世的名画吗?
同时兼顾六便士和月亮,是否意味着现实的烦闷、理想的打折扣呢?
那些艺术理想上登峰造极的境界,是否真的遥远到必须以生死来句读呢?
用苏福忠先生在本书前言部分的末句来结尾吧:
“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
㈨ 月亮与六便士拍过电影吗
您好。
拍过。
月亮和六便士 The Moon and Sixpence (1942)
剧情介绍: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㈩ 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有没有翻拍成电影或者可以提供相关资料谢谢
名著电子书|小王子英文版PDF|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英文版,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2D_CXoLCDXoJ2HI0UJhimw
《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一九一九年,是毛姆zui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整个故事,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月亮”是远大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则是蝇头小利的象征。一个人是抬头望月,志存高远,还是低头看地,追逐小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作者通过天才艺术家与他力图逃离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演绎了小说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