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早给孩子立规矩越好王朔这部被禁的电影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在日本国宝级医生、活到105岁日野原重明先生所著的《活好》一书中,有一点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位智者在回忆母亲对他的教育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在我小时候,如果有什么事不明白,或者不能接受,就会躺地上哭闹不休至少两个小时。每当这时,他的母亲会笑着说,这孩子长大了,是会成为了不起的人,还是会成为大无赖呢。
对于很多妈妈而言,这样的场景肯定不陌生,可惜很少人面对孩子的哭闹能够如此淡定。
孩子哭闹、蛮不讲理,不仅会让做母亲的筋疲力尽,而且内心还会焦虑不安。因为 育儿 理论往往会告诉我们,孩子哭闹不讲理,肯定是规矩没立好。
对于现代妈妈来说,“要尽早对孩子立规矩”成了新的 育儿 信条。不少宝妈的经验谈也指出,所谓三岁看老,一定要在孩子3岁上幼儿园之前给孩子立好规矩,否则到了幼儿园可吃不消。你现在舍不得管教孩子,到时候就不要怪别人替你管教。在讲效率的现代 社会 ,给孩子“立规矩”就像是让孩子上补习班,都有了统一的时间表。
可是,真的是越早给孩子立规矩越好吗?随着 社会 竞争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狼爸虎妈涌现,他们相信“慈母多败儿”,孩子一定要从小管,而且还管得严,这些真的都正确吗?
对此也抱有疑问的父母,值得好好看看这部由王朔小说改编、张元导演的电影——《看上去很美》。这部拍摄于15年前的电影,反映的 社会 现象以及关于教育、成长、自由、独立的问题,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这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
全剧围绕主人公3岁的小男孩方枪枪与幼儿园奖励听话小朋友的小红花展开。
由奶奶带大、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方枪枪野性难驯、毫无规矩。在进入幼儿园第一天,他便哭闹着死活不肯让爸爸把他丢在幼儿园,还不让老师剪掉长辫子,对于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也愤然扔弃。
在一切反抗都失败以后,他开始学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采用小红花奖励制度,每天按照老师要求做事,做得好才能得到小红花。为了能和别的小朋友平起平坐,争取更多的小红花,方枪枪开始卖力遵守规矩,他一不尿床,二多拉屎,并且苦练穿脱衣服。
但是,因为小孩的自然天性与规则的碰撞,方枪枪一切努力都宣告失败了。于是,他决定”破罐子破摔“,搞自由主义,比如自己玩自己的、玩打针吃药、半夜串床等。他还梦到老师是大妖怪,并到处宣扬,还到处摸小朋友们有没有长尾巴,弄得整个幼儿园人心惶惶。
最后,当他发现他苦苦追求的小红花,因为大人一句话的关照,老师便”走后门“让他轻轻松松得到了,他便彻底失去了对小红花的兴趣。不过一切抗争最终都是无效的,他 被管 了禁闭后,发现即使他再调皮捣蛋,他也彻底被集体无视了。
很多人看完说像是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幼儿园的生活真心不易。方枪枪从开始将老师“奖励”的小红花愤然扔掉,到遵守规矩以寻求和大家“平起平坐”的小红花,再到后来的叛逆离群,无一不是为了那朵能够受到同伴、老师、家长赞许、尊重、关爱的“小红花”。但小红花对于孩子来说,却未必是对的,小红花只是我们成年人用自己的意识判定的对错。
从儿童心理教育上看,这部电影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自然是 糟点 多多。小红花代表的是立规矩的奖惩办法,相信不仅以前的幼儿园,很多父母也会这么做。
很多家长把控制当教育,认为越早立规矩,越好形成孩子的行为习惯。因为在孩子还没有辨别能力的时候,通过管教往往能更轻易地把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固化孩子的为行为习惯。但是,就如影片里的“小红花”一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反而会抑制幼儿个性发展,使孩子们仿佛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更有的家长非常信奉一个”立规矩“的理论,便是朋友圈里广泛转发的某著名心理学家兼大学教授的视频,强调一定要在3-6岁给孩子立好规矩,这个时候把孩子管好了,以后对孩子的管教就事半功倍。
可是回头来看看下这位专家的背景,她长期从事的是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一直跟问题少年、青少年罪犯打交道,大量的案例表明很多长大后犯罪或是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都与他幼年成长经历有关,因此得出结论:小时候不立好规矩,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出“问题“,家长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样的“立规矩”难道不是把天下所有孩子都当做潜在犯罪分子来防范吗,真不明白为什么还会被那么多家长奉为圭臬。
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纯真、美妙的童年,因为它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限性。因此,如果父母重视和珍惜孩子的童年,那就把帮助他发展好个人的自由意志为第一,而不是着急“立规矩”。
其实,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放松的环境,最轻松的呵护,最无私的爱。有教养、明事理的孩子,不是立规矩立出来的,而是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出来的。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不过是守好边界,让孩子在边界之内自由地扩展自我,探究世界,少一些约束和限制。
正如开篇时所说的日野原先生的母亲一样,她对孩子哭闹的态度,其实是母亲对孩子一直以来给予的自由和全然的信任,这让日野原先生终生心怀感激。所以,与其急着给孩子”立规矩“,不如信任孩子,相信孩子的自觉、向善。只有在爱与信任中长大的孩子能够拥有 健康 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相信一个心理 健康 的孩子不会没有底线的做事情。
所以,为人父母,在孩子某些调皮捣蛋的时候,乐于”丢脸“,不怕没面子,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② 慈母多败儿什么意思
意思是小孩自制能力差,不能溺爱,要严格管教。
一些不听劝告的孩子,怎么对他教育都没有用,那也只能严格教育了,而慈母因为太宠孩子了,孩子就因为母亲太溺爱他了,而为所欲为。
出处:
以原典故看错了一部分,其出处可见《增广贤文》,原话为:“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各类古代书籍中也提到类似的观念,然后一直流传至今。
母亲宠溺孩子,以致孩子长成巨婴的事例也不是少数,古代皇亲国戚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被母亲捧在手心里的日子,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会受到一点伤害。而就是这样的缺少管教,让他们在以后离开父母的照顾,家族的庇护会格外的悲惨,他们很多人都难以成就大器。
当然也有严母成功教导孩子的事例,比如三次搬家的孟母,独自一人照顾三个儿子的李母,所以只要严格教导孩子,孩子成才的机会就越大。
③ 慈母多败儿是什么意思
释义:如果母亲对于孩子太过溺爱的话是会害了孩子的。
出处:《增广贤文》
原文为:慈母多误子,悍妇必欺夫!
意思是:溺爱子女是害孩子,不讲道理的女人必然要欺负丈夫。
(3)慈母多败儿完整版电影扩展阅读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
形成今天的规模,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
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可以
领会到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
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
下面是《增广贤文》中几处比较经典的语句:
1、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会招来远房亲戚。
2、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意思是:不信你到筵席上看看,杯杯先劝有钱人。
3、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意思是:山里有长得笔直的树,世上却无正直的人。
4、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意思是:画虎画皮难画骨,了解人的表面很容易,但了解人的内心却十分困难。
5、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意思是:上山不怕伤害人的老虎,就怕人际关系中那些两面三刀的阴险小人。
④ “慈母多败儿”出自何处
1、出自《
增广贤文
》
节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枪打出头鸟
,刀砍
地头蛇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
昔时贤文
》、《
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
牡丹亭
》,据此可
推知
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2、也有这样一个典故,从前有一个人,小时候倍受母亲溺爱,他和别人打架,母亲从不批评他,他偷了东西,母亲也不要他把东西还给别人。他长大后,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强盗。最后,他被官府捉住,并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请求见母亲一面。母子相见后,母亲抱着儿子大哭起来,谁知,他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说:“这都是你的错,小时候我做错了许多事,你都不教育我,才会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场。”后人便有了“慈母多败儿”一说。
⑤ 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出自哪里
慈母多败儿,惯儿如杀子出之《增广贤文》的节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惯儿如杀子。
⑥ 慈母多败儿是什么意思
慈母多败儿的意思是慈母往往娇宠溺爱,就只能养出败家的儿子。
慈母多败儿的典故是从前有一个人,小时候倍受母亲溺爱,他和别人打架,母亲从不批评他,他偷了东西,母亲也不要他把东西还给别人。他长大后,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强盗。最后,他被官府捉住,并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请求见母亲一面。
母子相见后,母亲抱着儿子大哭起来,谁知,他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说:“这都是你的错,小时候我做错了许多事,你都不教育我,才会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场。”后人便有了“慈母多败儿”一说。
慈母败儿的典型特征
第一、替孩子做决定
大多父母都特别喜欢替孩子做决定,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父母是因为性格本身比较强势,要求孩子凡事都要听大人的,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母还是喜欢参合孩子的事,不论是工作还是家事,都要去替孩子决定。
第二类父母是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没有判断能力,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想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第二、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而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也很高。所以有的父母就认为,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学习,一切都应该为学习让路,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都不让孩子做,当然也包括家务活。
孩子如果从小就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就会越来越懒惰,甚至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苦付出,认为父母为他做的都是应该的,孩子会变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⑦ 慈母多败儿
过分慈爱就是溺爱,败家子多出于溺爱
⑧ 慈母多败儿知否第几集
19集
慈母多败儿,康姨妈嚣张跋扈也是拜王家老太所赐。康姨妈若是闯祸了,也是自己母亲出面帮她摆平,实则是害了她。
⑨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中文翻译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意思为: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是爱,母亲的溺爱往往是害。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出处:清·周希陶《增广贤文》节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这里的“慈母”是指宠溺孩子的母亲们,这些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很自私很任性,“慈母”们没有教过他们的孩子做一个有素质的人,或是没有用对方法,没把孩子教育出来。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也不会受到多大欢迎,这就导致工作不好找,但是他们又抵不住诱惑,又要生活,所以难免会误入岐途的。
例: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写作背景:
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文章简介: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及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
有的反映了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内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
⑩ 姜文的母亲为何一生不与儿子和解
姜文从小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他的母亲前后经历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后又改嫁到了第二个男人家,在这之后才有了姜文同母异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亲还是和他是长子的身份有关,母亲从小就对他特别严厉,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别人的母亲对孩子眼里的时候不忘关心孩子,而姜文的母亲对待他除了严厉之外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色。
比如家里的粗重活从来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饭甚至干家务都要他来完成,稍微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姜武在家里就是个受宠的孩子,平时做错事或者失败了,母亲还会鼓励他让他继续加油,这种待遇在姜文身上从来没有过。所以姜文后来一直说,自己心底里其实一直是个很不自信人,因为他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肯定,每天还要担惊受怕会不会挨打。
姜文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因为母亲的做法而和她对立,然而处处都想做事讨好母亲。比如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当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也是第一个和母亲说的,结果后者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根本不关心姜文考的怎么样,直接把录取通知书扔地上然后就让他干活去了。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冷暴力,让姜文十分难过。
即便是后来姜文做了大导演赚大钱了,想要效仿朋友给母亲买套房,结果迎来的还是母亲的冷漠回应,姜文彻底没辙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姜文的母亲对他严厉了这么多年也该到头了吧,一辈子几十年对姜文从来没有过好脸色,让儿子大半辈子处在不安和不自信中,这就是一个母亲该做的?
说实话,我很同情姜文,别说是他,估计所有人都搞不定这样的母亲。
谈不上和解两个字,因为姜文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僵化,只是姜文单方面在节目中说“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她老是一种不高兴的样子,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让她开心”。而母亲的这些“不高兴”更像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期盼。
姜文的母亲是有了姜文之后,再次嫁给姜洪武的。在嫁给姜洪武之前,可以肯定姜文母亲在感情上肯定是不幸的。但姜母对此事可是讳莫至深,一直都未透露过,而姜文因为年龄尚小,更是没有一点记忆。由此可以看出,对姜母来说,姜文来到这个世上本身就可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因为看到姜文,想起的肯定是之前那一段不美好的记忆。
另一个方面,姜母在再婚之后,有了其他的孩子,但对姜文也是呼来喝去,稍有不顺便是非打即骂,明显把姜文当做是一个发泄自己情绪的对象。哪怕是姜文考上大学,给买房子等姜文认为是好的事情,也得不到姜母的认可。这也可以看出,在姜母的心理,最难放下的还是与姜文亲生父亲之间的关系,那是铭刻在心底的痛苦。
姜母讨厌的不是姜文,讨厌的是与姜文亲生父亲之间的回忆——刻骨的痛苦回忆。
在姜母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交给了姜文一个红包,而且这个红包还是最大的红包。
在我看来,这个红包就是对姜文的认可,只是姜母可能不善言辞,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还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她虽然没有多聪明,但也明白,姜文时无辜的,要不然也不会辛辛苦苦带大。只是面对着往昔的痛苦回忆,她没办法给予姜文,没办法温柔的面对姜文。但姜文的表现都被她看在心底,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到了最后用这个红包给予了姜文最好的认可。
许知远:“ 迄今为止你生活了这么多年,生活中充满这些东西,对你会造成失败感吗? ”
姜文:“失败,那就太多了,失败,比如说吧,我经常看见别的见着她妈又搂又抱的………… 我跟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挖一道黄泉,编导和自己母亲的相见,这其实都不是要和母亲和解,其实是要和自己和解。
就像我明明知道如何放下,只是到了需要表达出来的那一刻,我还是放不下。
姜文在家同排行老大,其下还有弟弟姜武,妹妹姜欢。父亲姜洪齐是名军人,平时沉默寡言,颇有正气之风,母亲高阳曾是一名音乐教师。
(网络上有传言说姜文的母亲是后来改嫁给姜洪齐的,查阅了一些资料,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相关的采访进行佐证,所以这里对姜家的讨论不会涉及改嫁一事。)
自古以来,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母亲其实是慈祥、温柔的代言人。 但近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越来越多的母亲颠覆慈祥的形象,冲破传统的牢笼,用几近苛刻的方式教导子女。
姜文的母亲高阳也正是坚信慈母多败儿的严母代言人,姜文在采访中曾谈到过这样几件小事。
1. 吃完饭必须洗碗,而且必须洗干净,但凡有一点不干净,就会让姜文重新洗。
2. 母亲不常打他,但是会有劈头盖脸的数落,甚至有时候会在半夜被母亲拉起来数落一番。
3. 姜文考上中戏时,母亲也并没有显露出多少开心,而是让姜文去洗衣服。
4. 朋友建议买房可以会让母亲开心,结果姜文的母亲却不愿意去住,反而就爱住内务部街。
姜文说自己其实是一个自卑的人,的确,从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出来的长子,怎么可能不自卑呢?
在今年爆火的现象级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备受母亲的宠爱,是全家人的中心,但是其实并不尽然,他的身上其实背负着和姜文一样的东西,苏明哲考试总是拿第一,最终的梦想还是出国留学,可是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 他只是在向母亲想培养出来的优质长子目标靠拢,他爱面子,充大头,也不过是自卑的另外一种表现。
调皮的孩子向母亲索要爱的方式,是打翻泡菜坛子;懂事的孩子向母亲索要爱的方式,是不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董卿说, “我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样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是,我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
姜文何尝不也是这样,我很难想象像姜文这样的人,会说出“我其实一直很自卑“这样的话,也很难想象董卿也会和姜文有一样的感受。
严苛的家庭教育环境将一个孩子的天真烂漫足足得生吞活剥掉, 但善花怎么能够结出恶果?
说姜文的母亲不爱姜文,我是不敢苟同的。在老人家去世前的两年,姜文的母亲曾把姜文拉到一旁,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 姜文说,那个信封已经快要装满了,甚至都快顶破了,而且里面的钱大部分都是红的。
老人黝黑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被照得熠熠生辉,粗糙的双手不断得将攒下的钱铺开弄撑,有时候碰上太过于褶皱的, 她甚至还要将它们放在床铺之下,压一压才好。 今日,大儿子又送了钱来,老人家用得了什么钱?还不是又攒下来塞进那个被抚摸了无数遍的信封之中,人总是会预见一些事情的,当老人把那厚厚的钱交到大儿子手中时,就如释重负,这辈子该有的,大儿子已经靠着自己得到了,老人没有什么好给的,也只有这个信封了。
不管是考上中戏也好,还是拿到各种电影节的奖项时,姜文几次颇具骄傲的时刻都不曾让母亲的笑容展现,他说,“我跟我妈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但同时姜文也有说过,母亲曾经对他,是无原则的护犊子,她其实很爱他。
在《新大头儿子》的电影中其实也聚焦了这一 社会 热点,围绕培养孩子到底应该成长还是成才进行探讨,围裙妈妈就像是姜文的母亲,崇尚“精英教育模式”,而小头爸爸则选择“快乐学习法则”,这两种方式究竟是哪一种好? 我们没有办法去证明,夹杂了爱的公式,怎么做都是对的,不管是董卿的父亲还是姜文的母亲,我们都很难去指责他们,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老一辈人心中其实是有一种特殊的控制欲,现在的年轻人心中,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和而不同反而是人间大爱。但是在老一辈的家长眼里,这其实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吃苦瓜这件事情,一直是围绕我和我家人之间的问题,他们总说吃苦瓜 健康 ,我也总是笑着说知道了,但是筷子绝对不会伸向苦瓜的碟子,不吃这样简单的事情,在我家人眼中不可容忍, 因为在他们眼里,为你好,你就必须的吃。到最后,是我用一吃就吐的七荤八素的模样赢得了这场苦瓜之战的胜利。
问题其实并不是苦瓜好不好,有没有营养,因为苦瓜好,我知道,我只是不愿意吃而已。这样的事情在家庭中其实会发生很多次,提炼出来的观点就是, “你究竟有没有按我说的做?我不在乎你是否会有成就,我只在乎你是否按我说的做了。”
而针对这样的观点产生的矛盾来说和解其实过于的苛责,因为没有人知道高阳老师是否曾经在看儿子的电影时露出过笑颜,或许在某个入睡前的夜晚,高阳老师也曾甜蜜的笑过,她也知道,即使儿子现在没有按自己说的做,过得其实也特别的好。
就像当时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高阳老师也是看了姜文送来的书,给了姜文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推荐了夏雨,而姜文也是听了母亲对夏雨的评价后才定下夏雨演男主角。 或许在某个时刻,她已经和自己和解,放下了心中的期待,接受了姜文自己的追求,只不过这些是姜文不知道罢了。
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过大的矛盾,这问题也不过是我们千万家庭中的缩影罢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 姜文的母亲已经走了。围绕他们两个人的情结已经打不开了,而我们呢?我们的情结呢?就像是《都挺好》中石天冬对苏明玉说的话一样,你已经没有办法和你母亲和解了,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探讨别人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收获些什么,这样的探讨才是具有意义的。
黄渤说,“年轻的时候不懂父亲,后来想懂父亲,父亲却已经糊涂了,如果能够再回去,我只想静静的陪着他。”
总觉得这个问题不太对,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姜文和母亲之间确实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也许姜文的母亲并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但在姜文心理上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种阴影要跟随姜文一辈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姜文和自己母亲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苦大情深的仇恨,要不然她为什么会这样子对待自己的孩子,然并没有。
1963年出生的姜文,出生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姜文是家里的老大,10岁之间是跟姥姥住,后来才被父母接到身边。小时候的姜文性格很调皮,也使父母操了很多心,那时候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只剩打了,姜文曾经回忆“有一天母亲12点把他叫醒了”就是为了要打他一顿,可小小的姜文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大人也从来没有跟孩子沟通过,她以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可实际上他并不知。
上面说了姜文家里有3个孩子,弟弟姜武也很调皮,但是他很聪明,一般犯错也不让母亲知道,但姜文是那种比较直的人,所以很容易就被母亲揍。姜文在采访中曾经提过,因为自己是家中的老大,所以在母亲的观念里,只有管教好老大,其他孩子也就比较好管教了,这也是姜文经常挨打的最直观的原因。
其实经常挨揍的姜文,虽然小时候很调皮,但他也一直想得到母亲的认可,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在世,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生命中第一个想被认可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虽然姜文现在很优秀,但从未被父母夸奖过,这是他的痛,也是他不断努力的动力。
但是在姜文母亲的眼里,开心是不形于色的,姜文说自己考上中戏,母亲没有多开心,这种表述也隐晦的透露出母亲虽然没有很高兴,但她也高兴了,只是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给母亲买房,姜文直接说她不喜欢,一句“不喜欢”却带着一丝孩子气,有一丝失望,一丝埋怨,一丝失落。不去深究母亲为什么没去住,但她内心肯定是高兴的,但她依然没有表现出来。
那个时代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他们在担心,我怕我夸奖他了,他会骄傲,只有严厉才可能让他更优秀。并不能说这样的理论完全不对,姜文也确实因为让母亲觉得自己优秀,而不断的努力。但她不会去考虑对姜文的心理打击有多大,或者造成什么影响。只要他足够优秀,不愁吃穿,就够了。
事实是心理的阴影才是最致命的,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的热门话题依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见父母的教育多么重要,时代发展了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父母教育是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视以及引以为戒的,心理 健康 才是人之根本。
姜文说,在母亲去世前两年,把自己喊到家里,给自己包了一个大信封,信封鼓得都快撑烂了,想都不用想,是母亲把积蓄给了自己。
姜文一直对母亲对自己的态度耿耿于怀,觉得不管自己多么优秀、多么努力、有多大的成绩,似乎她一直都不开心,甚至连一句表扬、夸奖的话都不说。姜文不懂,为什么母亲要这样。
拿了录取通知书、拍电影拿奖,这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喜事。可是放到姜文母亲这里,这些都不值得开心。为什么?母亲从来不说,姜文只能靠猜。甚至给母亲买房子这么大的事都不能让她高兴。
为什么母亲对姜文这样?是因为母亲在姜文身上看到了一些东西吗?
姜文姜武不是亲兄弟,对于姜文来说,亲生父亲早就离开了母亲,而他几乎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说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假如是我,我也不说,3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而姜武只小他4岁。
这就说明,姜文的亲生父亲在3岁之前就离开了这个家,抛弃了姜文母子。难道是姜母在姜文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样子,或者姜文的出生带来的是不好的事情,姜母才这么不喜欢姜文吗?
《都挺好》里苏明玉的母亲不得已生下了苏明玉,从那以后苏明玉就是这个家里最不受待见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煞星。苏明玉的母亲在活着的时候,不管苏明玉做什么,她都觉得苏明玉是错的。甚至连出生都是错的。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小龙女和她妈,她妈讨厌她爸,甚至恨她爸,她就把怨气撒到小龙女身上,非打即骂,小龙女后来的离经叛道跟这段经历分不开。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血,你把个人的仇恨施加到自己亲孩子身上,何必呢?假如你不能对孩子好,假如你不能负责,那你就不要生下来!姜母这样做,或许真的有些不负责。
这世上谁也不欠谁的,就算彼此相欠,那也是心甘情愿。唯有父母与孩子,父母在没经过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生下他,后来嘴里又说孩子都是来要债的,这种说法就是不负责的表现。
姜文百般讨好,也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姜文母亲自己隐藏下来的那些事,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看过姜文的一期访谈节目。
主持人:你人生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我和母样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都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为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前面的访谈在聊到电影,聊到人生的时候,姜文都是谈笑风生。唯独说到这个话题时,姜文的语气低沉了,神情也落寂了。在姜文心里,与母亲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失败。母亲于姜文来讲,影响不可谓不大。已经年过半百的姜文,回忆起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时,很多事情仍然难以释怀。
其实看看姜文母亲的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姜文与姜武的待遇有天壤之边了吧。
姜文的姥爷是当地一个比较有名的矿工,在50年代初就自己去开矿,结果走错道被判了。父亲被判对女儿的影响可想而知。当时不比现在,五十年代初蹲监狱,左邻右舍的唾沫星就能淹死人。后来,姜文的父亲排除万难娶了母亲,这个打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军人,因为老婆的成分问题被部队降级了(这点可参照父母爱情)。这两件事,对姜文母亲的影响可想百知。即使一个再乐观阳光的姑娘,遇到这种事也会消沉。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姜文的母亲改嫁了。嫁给了姜武的父亲。
在情景剧《家有儿女》中,很多网友为刘星在这个重组家庭的待遇感到不平。同样的事情,小雨和小雪做没有问题,可到刘星身上,总会受到母亲刘梅的批评。这恐怕就是重组家庭的通病了。
姜文在这个重组家庭里的待遇与刘星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一件事,挨打的永远是姜文,相反,姜武和姜欢却没事。在这些事情上,姜母的处理方式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在这个家里,姜文就像个“拖油瓶”。话不好听,却是事实。打姜武吧,姜父难免会有意见,况且小时候的姜武一直体弱多病,才取了“武”这个字,就是希望身体能够 健康 。只有打姜文,这个家才能安宁。
姜文在某些节目中也透露过母亲曾说:“我把老大打好了,老二老三就好了”。这种说法,也是很多家庭中比较普遍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大挨的打,比老二要多得多(老大们要哭晕)。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姜文没有意识到的。
在姜这三兄弟中,老大姜文最耿直。有事情都是直来直往,不会迂回。反过来,姜武在父母面前很会装糊涂,有时即使错了,父母也不好意思再打他骂他。从这点上说,性格决定两兄弟的命运吧。
其实说母亲没有和姜文和解,这种说法也有失偏颇。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另类的。
姜文刚开始做电影时,一度手上很拮据,但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塞给他一沓钱。这说明母亲是很清楚儿子的处境的。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
后来,姜文看到朋友送了一套房给母亲,母亲很是高兴。为了讨母亲的欢喜,姜文也依葫芦画瓢,送了一套房给母亲,可母亲却并不领情,还数落的姜文一顿。于母亲来说,可能是看到姜文赚钱辛苦,买房子要花去许多钱,自己不忍看到儿子讨自己欢心乱花钱。于姜文来说,买房子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其实两人都没错,只是表达方式和沟通上面出现问题。
在姜文心里,似乎母亲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可这么多年来,姜母也从没有反对姜文的事业,这说明,姜母对这个儿子是认可的,她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再者,三个儿子中,总有一个儿子委屈更多一些,父母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
姜文与母亲的关系,我们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只是现在姜母已经走了,留下姜文的,却是无尽的惆怅和未解的心结。
“有一次已经午夜12点了,我妈妈还把我叫起来,为的就是要打我,还问我,‘你知道你哪里犯错吗?’老实说,我连自己做错什么事都不知道,但我妈妈打我,一定确实是我有犯错。”
在电影事业中如鱼得水的姜文,在母亲这里却一直有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他曾低落地表示:从小到大,都在努力地讨好母亲,却从未成功。
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母子关系和相处模式,还记得姜文在作客《十三邀》时,谈起和母亲的关系,一度引起热议。
姜文在节目中说自己是个不自信的人,可是无论是演戏,还是导演,都做的非常优秀的他,又有什么不自信的呢?说起来,这一切竟都是因为他的母亲。
在节目中,许知远问他 ,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回答说太多了,比如自己和母亲之间,这么多年来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
“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事实上,姜文不仅仅是最近才想着怎么让母亲高兴,而是从小到大都在思考着该如何去讨好自己的母亲。
“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
从小,姜文的母亲对他都格外严厉,挨揍是常事,就像开头姜文回忆的那段话中所说的一样,有时候,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会突然被母亲在半夜叫醒揍上一顿。
这给姜文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甚至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些事情,姜文都难掩失落而沉重的表情。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说很理解母亲,“小时候妈妈对我很严厉,因为我是长子,她觉得把我管住了,余下都好办了。”
姜文考上中戏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递给他母亲看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期待中母亲那开心的表情和赞扬的话语。
恰恰相反,他的母亲看完后,先是什么反应也没有。然后母亲啪的一下丢到了旁边,催促他说,你还有一盆子衣服没洗,快去洗!
她似乎根本就不为姜文考上中戏而高兴,对她来说,洗衣服的事似乎比儿子的前途更加重要。
彼时的姜文,还有多失望,多难过,这甚至让他对自我产生了深深地怀疑:那么努力地考上中戏,到底有没有意义?
后来,姜文出人头地,渐渐混出了模样,他想着母亲住的房子很老了,于是给母亲买了一套房子,然而母亲依然没有好的脸色,甚至不愿去住。
姜文说他很迷茫:“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她高兴。”
母亲对他一如既往地冷淡,尽管如此,姜文的内心深处依然不曾对她怨恨,更多的是一种渴望,一种对于母爱的渴望,一种对于得到母亲认可的渴望,一种能够和母亲和解的渴望。
然而,母亲的去世让他悲痛的认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和她和解的机会。
姜文曾经在接受何伟采访的时候说过,有10多年的时间,他总是反复地看一部电影——《愤怒的公牛》。 它给他的感觉不是一部美国片,或者一部关于拳击手的影片,而是就是在讲他自己的家。
“我也喜欢罗伯特·德尼罗,因为在那部电影里,他让我想起了我妈。他的态度让我想起了我妈。 ”
这部电影里罗伯特德尼罗演的拳击手,自卑、多疑又充满着攻击性,他会对妻子连抽耳光,冲到弟弟家大打出手,满怀伤痛,却又制造着更多的伤痛。
没错,姜文的母亲是一位独立而自强的女性,然而却太过于自强,她一直知道姜文需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却很少在乎姜文的感受。
她对姜文的态度并不是因为讨厌这个儿子,却也从不会表现出一丝亲密。
姜文后来拍《阳光灿的日子》里边的斯琴高娃原型,就是妈妈,动不动就打孩子,还有些恶趣味,虽然看起来有点夸张,却又有着妈妈影子。
其实,没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不可以让你的爱,被他知道呢?
这个问题的来源是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了著名电影人姜文,才逐渐被人们知晓。
特殊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耿直霸气和敏感羞涩集于一身。场面和细节,现实与理想,繁华与质感,错综复杂地出现在他的电影中。他看上去很洒脱开朗,世事洞明,但在 情感 的脆弱处又留恋不已。现在的他看上去没有什么挂怀的,只是说起母亲,仍然一脸的困惑,直言跟母亲一生也没能把关系处好。
姜文的母亲于2018年去世,去世前2个月,给了姜文一个快撑破了的信封,里面是钱。姜文说从小时候母子关系就比较僵硬,他动辄得咎。
姜文曾在自传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刻画了一个粗暴的母亲形象,据说他母亲看完电影后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姜文记得当他终于把中戏的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看,告诉她:妈我考上中戏了。母亲只是看了一下,就说:你的脏衣服还没洗呢,洗衣服去。姜文出名后,曾给母亲买了一套新房子,但老太太不去住,就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一直到老太太去世,令姜文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无论他怎么做,都得不到母亲的肯定,不能让她开心。他觉得自己很挫败,也很无奈。
“和解”两个字用在姜文和母亲的身上并不合适,因为和其他的母子一样,姜文一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十分关爱姜文,母子俩的并没有过什么矛盾!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姜文说过“我和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但我一直想处好”这么一句话。可能是这样的一句话,让观众对于他和母亲的关系有误解,以至于认为他们关系需要缓解。
不过,姜文确实有一个关于母亲的心结,那就是他从小就想讨母亲的欢喜,却一直没有成功。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小的时候,母亲对姜文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甚至达到了严酷,以至于姜文即使努力做事,却也很难让母亲感到高兴。
哪怕是姜文考上中戏,拿着录取通知书给母亲,母亲还是冷冷的一句话“你那衣服还没洗呢,别和你谈这个”。长大后的姜文当了演员,成了著名导演,给母亲买了大房子,却依然感受不到母亲的高兴。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姜文就更没有机会,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家庭中四处可见,姜文的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姜文是家里的哥哥,下面还有给姜武,家长对于哥哥往往都比较严格,对弟弟往往都比较溺爱。有句老话叫做“老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说的也是这么个现象。恰巧的是,姜文从小比较淘气,而姜武则比较“乖巧”,这就让母亲对他更加的严格管束。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很多的家长有一种观念“只要孩子能成功,哪怕对家长有误解也无所谓”,“孩子长大后孝顺是应该的,做什么都不值得兴奋”。想来,姜文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家长,她只希望姜文能够成功,却忽略的姜文自身的感受。
其实,对于这些事情,姜文大可不必过于在意。作为儿子,姜文已经足够的孝顺,并且也足够的优秀,母亲的内心肯定是高兴的,只不过没有表现在脸上而已。而且,对于母亲来说,最高兴的事当然是自己的儿女 健康 、快乐、有出息,如今的姜文只要做到这些,天上的母亲是一定会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