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几位英雄都是战功赫赫,而影视剧中却从未出现过
只要有钱赚,就没有拍不出来的影视剧,只要有小辫子,只要有人扯着公鸭嗓叫“小主儿”,只要有人跪着自称奴才,那影视剧就不愁卖,甚至也不愁收视率。所以明明是金钱鼠尾,却拖着油光锃亮的大辫子,康熙乾隆纷纷“微服私访”。这样的影视剧从来就不缺拥趸,自然也就不愁找投资拉赞助。
比较令人欣慰的是《岳飞》有人拍了,尽管主演不够硬气;比较有争议的《袁崇焕》也没少拍,不管是“历史剧”还是“武侠剧”,哥舒翰袁崇焕的形象都很高大。但是在历史上有三位大英雄,品德堪比岳飞,贡献大于袁崇焕,这三位大英雄为啥没成为影视剧主角?我们分析之下会得出一个结论: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的三位英雄之所以不受制片人和导演青睐,原因只有五个字:不好找投资,或者说不好拉赞助。
比起李如松来,左宗棠更是憋屈,因为他的事迹更加“说不得”,即使拍了,也可能播不出来。倒是品德战绩都不如左宗棠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因为“忠于朝廷”而很受荧屏荧幕欢迎。至于左宗棠,也只有西北边陲的左公柳寂寥无声,默默地追忆着他的功绩。
但要说到拍成电影电视剧,还是别闹了:没有谁会去拍一个播不出来的电视剧,因为根本就不会有人投资……
2. 坠剧金鞭记又名呼家将。讲的是北宋年间,呼家被庞文所害,逃出呼守用俩兄弟,大王招亲,呼延庆出世,上
http://ke..com/subview/523639/13634916.htm
3. 谁有河南坠子戏全剧的 七侠五义 九剑十八侠 小八义 呼延庆打擂 MP3格式的 重谢!
亲要的资源已上传喽
【温馨提示:直接点击附件(书名)即可下载,下载是不需要财富值的哦】
有问题的话可以继续提问,
或者带着问题链接直接hi我
如果满意我的回答的话,
请采纳为满意答案哦~谢谢亲啦~(≥▽≤)/~
我是孤独 我爱电子书团队
4. 谁知道96年左右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书场>>节目,有部好象叫做"小将呼延庆"的评书
刘兰芳说的?如果是刘兰芳的话就是她的《呼家将》
http://www.5ips.net/ps/84.htm
田连元也说过一个《呼延庆打擂》
http://www.5ips.net/ps/178.htm
据我所知,其他人没说过呼延庆的书了。
5. 呼延庆打擂
6. 胡廷庆打擂是那个评书故事
《呼家将》与《杨家将》、《薛家将》构成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金鞭呼家,银抢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呼家后代全传》、《紫金鞭演义》、《金鞭记》,共十二卷四十回,作者名已佚,最早可见的版本为清代乾隆年间的金阊书业堂刊本。主要讲述了宋朝仁宗年间,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庞文陷害,全家满门三百余口被杀,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勇(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与奸臣斗争的故事。小说是由评书、鼓书等发展而来,语言通俗易懂,较为生动,但结构松散,上下文不衔接,情节也有很多地方重复。
作品名称
呼家将
作品别名
说呼全传、呼家后代全传、紫金鞭演义
创作年代
约清乾隆年间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7. 莲花落《王华买父》故事情节是什么样的
关于吕剧知识!
[size=3] Sample Text[/size](接上)《一》
化妆扬琴的传统剧目,大致分两种。一是单出小戏,如《王小赶脚》、《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王天宝下苏州》等近百出,这些是基本戏。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有的取材于小说片断。故事紧凑,主题明确,不仅内容多样化,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生动多彩的群众语汇,善于表现和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现实意义。如反映家庭伦理,提倡家庭和睦的有《小姑贤》、《三打四劝》、《爱女嫌媳》等;描写男女爱情的有《梁祝姻缘》、《独占花魁》、《站花墙》、《蓝桥会》等;鞭笞嫌贫爱富的有《空棺计》、《大借粮》;歌颂勇于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善良女性的有《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等;描写民间风趣故事的有《小秃闹房》、《唐公怕婆》、《王小赶脚》、《老少换》等;还有表现神话传说故事的《水漫金山》、《白猿偷桃》,反抗恶霸的《打关西》、《逼婚记》等;另有部分公案戏的片断。这些剧目,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的爱憎,暴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对于人的剥削和压迫,歌颂了人民同封建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系根据长篇章回小说和鼓词改编上演的,如《金鞭记》、《五女兴唐》、《金镯玉环记》、《白玉楼》、《温凉盏》等。所谓改编,只不过是在演出前,把故事说一说,分好角色,演员就上场,没有准词,凭演员的本领,按照韵辙唱下去,有的一段唱一二十分钟,故事冗长,结构混乱,唱词重复,也可以说是“化妆说书”。一部戏唱好多天,像《金鞭记》,仅呼延庆打擂就演几十回,按照戏曲艺术的要求,是非常粗糙的。直到1950年初,仍残留着说唱的回头,唱到紧要关头,就停下来,且听下回分解。由于它故事完整,有头有尾,通俗易懂,有扣子,有悬念,颇能吸引常客。
吕剧脚本,是历代艺人们多年来的口头文学创作,所以群众语汇非常丰富。以群众最熟悉、最生动的通俗语言,作为剧中台词,能够很形象而贴切地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感情。因艺人们长期生活在农村,持别在表现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男女爱情方面,更为淋漓细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深受群众欢迎,尤为妇女所喜爱,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化妆扬琴产生于封建时代,难免受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如剧目《黄氏女游阴》、《郭巨埋儿》、《李翠莲》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封建迷信的糟粕,还有的连台本戏如《王华买父》就宣扬了“由命不由人”的唯心主义的人生观。
化妆扬琴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有时也唱一些曲牌,曲调和唱法都比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易学易唱。其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流水板、娃娃等四种,根据不同剧情的发展而使用,后继续不断创新改革,又增加了一些板式,增强了吕剧音乐的表现力。吕剧曲牌如〔银纽丝〕、〔叠断桥〕、〔上河调〕、〔下河调〕、〔剪靛花〕、〔打枣竿〕、〔凤阳歌〕、〔莲花落〕等有数十支,大都结构严谨,填词困难,一般不多用。文武场面是由坐腔到化妆演唱乃至吕剧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文场的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增加了一些管弦乐。武场主要打击乐器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钹、堂鼓、大
鼓等。它是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锣鼓点子而积累起来的。
传统的化妆扬琴,从拉地摊(盘凳子)到进入城市小舞台演出,都很简陋、粗糙,不讲究身段表演和服装道具的运用,没有成套的程式,演出上不受什么限制,而音乐又是幽柔缠绵,缺乏激昂、悲壮、有力的曲调,所以只能以演文戏为主。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戏最多,武戏像《拳打镇关西》之类的武打,只是走过场而已。因而,化妆扬琴的行当不全,音乐在表现激烈、复杂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三
1950年,山东成立了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调集部分新文艺工作者(文工团、队的骨干和演员、乐手),对本省戏曲剧种进行全面的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工作。当时调查的剧种有“化妆扬琴”、“五音戏”、“茂腔”、“柳腔”、“莱芜梆子”、“柳琴”、“柳子”以及曲艺“山东琴书”等。因化妆扬琴的曲调优美,语言丰富,唱词通俗易懂,而选定为改革的重点剧种。剧目《小姑贤》,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故事情节细腻,语汇生动流畅,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被选定为改革试验的重点剧目。新文艺工作者,不熟悉戏曲形式,便请“化妆扬琴”艺人作辅导,并现场示范演出。接着,又请昆曲和京剧的名家作教师,指导戏曲基本功(四功、五法》的训练,继而又向山东梆子观摩《小姑贤》(《王登云休妻》》,同时还观摩学习了山东梆子《蓝桥会》(井台打水一折》,改称《井台会》。这两个剧目的加工整理、排练和演出,当时都非常成功。
吕剧取得的新发展,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将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现代戏上演。这个剧目,描述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某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势力和婆婆的阻挠。经村妇委会主任等人的帮助,李二嫂决心改嫁,与张小六结为终身伴侣。全剧深刻地揭示出旧社会加给妇女的精神枷锁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年轻妇女对新生活的向往,以朴素的语言刻画了李二嫂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上采取了以化妆扬琴曲调为基础,适当吸收了五音戏、茂腔、一勾勾、柳琴等剧种曲调的处理方法。在表演上,既运用了戏曲艺术的夸张手法,又不拘泥固定程式,为吕剧表现现代生活开辟了新路。《李二嫂改嫁》改编和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吕剧就努力坚持既演出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又演现代戏,而且特别重视上演现代戏的方针。
化妆扬琴时期的剧目,多系“三小戏”,音乐柔弱缠绵,不便表现历史重大题材和更为复杂、激昂的感情。为此,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又对音乐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和丰富。在原来四平、二板等基础上,吸收了柳子、茂腔等地方戏的音乐腔调,创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板等新的唱腔,并融会了五音戏、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以及其他说唱音乐中的节奏、旋律、演唱方法的某些特点,从而使唱腔、音乐和锣鼓经逐渐丰富起来,表现力有了很大开拓。在语言上则由杂用山东各地方言,改为统一采用济南方言。
济南的化妆扬琴班(原义和班)在政府的帮助下,也进行了艺术改革,并创作和改编、上演了现代戏《张大有被骗》(济南市戏剧会演获奖》、《王秀鸾》以及省剧目审定组审定的《王定保借当》,受到各界欢迎。1951年经济南市批准为正式文艺团体,定名为“济南市鲁声琴剧团”。1952年夏,山东省文化局从全省文工团、队会演中遴选了部分优秀演员、乐手,与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合并,成立“山东省歌剧团”,以后又改称“山东省吕剧团”。1953年,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易名“济南市吕剧团”,该团主要演员时克远、张翠霞赴上海灌制《梁祝下山》唱片,发行全国。同年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首次公演,剧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小姑贤》、《井台会》等,盛况空前,轰动泉城。以上4剧剧本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之后,吕剧的影响日益扩大。1954年,山东省和济南市两个吕剧团,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小姑贤》,获剧目和演出多项奖。其中《李二嫂改嫁》获得剧本一等奖,演员郎咸芬、时克远、王俊英、林建华等获表演奖。
1957年、《李二嫂改嫁》、《借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省内不少地、市、县建立了专业吕剧团。据1960年全国第三届戏剧展览介绍,山东已有29个专业团体。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等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建立过吕剧团。
为了开拓表演领域,繁荣上演剧目,摆脱过去只演“三小戏”的局限,使剧种能够上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剧目,山东省吕剧团率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蔡文姬》、《武则天》、《三关排宴》、《文成公主》、《打金枝》、《杨八姐盗刀》、《打瓜招亲》、《挡马》、《搜书院》等,不仅上演剧目丰富多彩,而且在表演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1960年,为使各地吕剧互相学习观摩和提高,山东省举行了吕剧会演。省及部分地、市演出了创作、整理和改编的《苦菜花》、《陈三两爬堂》、《龙凤面》等剧目。哈尔滨代表团也参加了演出。
1963年,山东省吕剧团的《姊妹易嫁》由香港华文影业公司拍成影片。两年之后,该团的《两垅地》又被拍成影片。1965年至1976年期间,吕剧剧目被禁锢,剧团大部分被砍掉或改行。山东省吕剧团除移植“样板戏”外还改编移植了部分小戏,其中《半边天》、《管得好》两剧搬上银幕。1979年,济南市吕剧团的《逼婚记》也拍了电影。
这之后,被砍掉的剧团先后恢复,剧目陆续上演,山东省戏曲学校增设吕剧科,各地举办训练班,培养接班人。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山东省晋京演出了《姊妹易嫁》、《小借年》等,均获奖励。山东省举行的国庆献礼演出中,省吕剧团演出了《泪血樱花》,青岛市吕剧团演出了《此恨绵绵》等新剧目。1981年,青岛市吕剧团创作演出了《张王李赵》,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优秀剧本奖。1982年到1990年,山东省举办了三届戏剧演出月和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全省吕剧创作涌现出不少优秀剧目,如《海盗的女儿》、《隔墙姐妹》、《出嫁》、《曲径通幽》、《婴翠》、《孪生姐妹》、《悠悠我心》、《攀亲记》、《林娘》、《哈哈嫂》等,分别获得剧本演出、演员等奖项。《海盗的女儿》由峨嵋电影厂拍成电影。
1990年9月,山东省吕剧院携带《姊妹易嫁》、《墙头记》、《逼婚记》、《借年》、《王定保借当》、《玩会跳船》等剧目,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地方戏曲展览演出。香港报刊评论说,“山东吕剧全场欢乐”、“山东吕剧在港引起轰动”等等。
吕剧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数次参加广交会,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演出,并在香港、深圳作短期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近年,山东省吕剧院又创作演出了现代戏《山高水长》、《石龙湾》、《军嫂》、《苦菜花》等,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大奖。
8. 历史上有呼延庆这个人吗
历史上确实有呼延庆这个人。
呼延庆(有些史书称“呼庆”),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
在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世,1100~1125年在位)时期任登州平海军的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海上之盟)。
(8)呼延庆打擂全集电影扩展阅读:
艺术形象
1、《呼家将》
《呼家将》与《杨家将》、《薛家将》构成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金鞭呼家,银抢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呼家后代全传》、《紫金鞭演义》、《金鞭记》,共十二卷四十回,作者名已佚,最早可见的版本为清代乾隆年间的金阊书业堂刊本。
主要讲述了宋朝仁宗年间,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庞文陷害,全家满门三百余口被杀,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勇(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与奸臣斗争的故事。
小说是由评书、鼓书等发展而来,语言通俗易懂,较为生动,但结构松散,上下文不衔接,情节也有很多地方重复。
2、《呼延庆打擂》
此为京剧故事年画。宋朝时,太师庞文为谋取兵权,向宋仁宗保举他的内弟欧阳子英为帅。
包丞相识破了他的奸计,命欧阳子英摆下百日擂台,言定胜者为帅。欧阳子英心狠手辣,打死无数比武英雄。
吏部天官卢景隆之女卢凤英为兄报仇,与欧阳子英比武失利,正在危急之时,呼延庆登上擂台劈死欧阳子英,救出卢凤英。太师庞文意欲斩草除根,派兵追杀呼延庆。
呼延庆逃往东平王高锦府内,在寇准、佘太君、卢景隆的相救下脱险回到三虎庄。年画上人物有:呼延庆、包拯、杨文广等,人物形象十分生动。
作者把戏楼设计成擂台场面,包拯和庞文分别领人相对而坐,正反角色泾渭分明,结构谨严,犹如剧照一般。
3、《呼延庆上坟》
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用逃离京城时,于大王庄招亲,生子名曰呼延庆。为免被奸臣所害,唤母为姐,唤外公为父,取名王三汉。时年九岁,王三汉随二哥王二汉进京卖马。听闻西街呼延家族肉丘坟一事。后归。于清明随父扫墓,中途而归。
闻哭声于姐房内。遂至,见房内有暗室。见王氏烧纸痛苦。上前见灵位,乃先父呼延丕显。王氏见状,遂告以实情。
呼延庆抱母痛哭。有感祖父冤屈,亦于清明之际,无人祭扫,遂借口出门骑马,独自上京。卖马买纸钱,纸铺老板敬仰双王为人,遂挽留至晚夜深之时方可行。
时值三更时分,路无人,夜无声,呼延庆翻墙至双王府,院内杂草丛生,风声鹤唳,好不凄凉。观之,呼延庆便放声痛哭,其声可感日月,哭罢便将整车纸钱炮竹点燃,瞬时,火光满天。
守坟官兵闻之,急来缉拿。少年英雄呼延庆,不畏强敌,奋勇抵抗,将庞籍,庞文万剐凌迟,且斩杀其亲信数名。终究是孩童之躯,怎敌千军万马。
小英雄顺势夺马便逃。逃至一麻杆胡同,前无路,后有追兵,便翻身入院。原是高猛府邸。在高猛、寇准、包拯等人的搭救下逃离京城。
9. 呼延赞的艺术形象
评书《呼家将》中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有子呼延丕显(呼延必显),孙子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呼延守信。呼家曾因太师庞文(庞籍)陷害而惨遭灭门之灾,全家族三百余口埋在一处,筑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坟”,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两兄弟,为除掉庞文一伙卖国害民的奸臣贼子以及报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庆(《说呼全传》中说呼延庆乃魁罡星转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称崔三儿)、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结拜兄弟孟强、焦玉(孟良、焦赞之后)、岳鹏(花刀岳胜之后)、杨文广、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风之后)的帮助下,以及包拯、寇准、杨家将等爱国忠臣的支持下,与奸党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积蓄力量击败了庞家奸党势力,报仇雪恨后,呼延庆被封为忠孝王。
在清代兴起的小市民文学世界里,呼延庆的名气可能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人。描写呼家故事的小说和评书很多:如《说呼全传》(又名《金鞭 记》、《呼家将》)、《呼杨合兵》、《小将呼延庆》、《呼延庆打擂》、《呼延庆出世》、《呼延庆征北》、《呼延庆征西》、《呼延庆进京》、《呼延庆挂帅》、《杨家将》等,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1983年电视剧《杨家将》黄大光 饰演 呼延赞
1985年电视剧《杨家将》刘丹 饰演 呼延赞
1991年电视剧《杨家将》郝宗谦 饰演 呼延赞
1997年电视剧《寇老西儿》张毅然 饰演 呼延赞
2011年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于承惠 饰演 呼延赞
2013年电影《忠烈杨家将》陈之辉 饰演 呼延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