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曹植作七步诗时的情景
话说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将他的尸体葬在邯郡高陵,便继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时,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宫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忽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
曹丕听奏,立即分别派了两位使者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不一日,肖怀使者回来说:“肖怀侯曹熊恐怕问罪,自己上吊死了。”曹丕听了,命令用厚礼埋葬,并下令诏赠曹熊为肖怀王。又过了一日,临淄使者来报说:“临淄侯曹植整天与丁仪丁廙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那个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不久,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那个叫丁廙的也说:“我主聪明冠世,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守将阻拦,许褚立刻将其斩首,然后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说:“都给我绑起来!”兵士听令了下子都上来了,把他们一个个地捆起来,押入了兵车;府下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解往邯郡,听候曹丕处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杀了丁仪丁廙等。
却说曹丕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这回又听说曹植被抓起来,朋友丁仪哥俩被杀,更是吃惊,所以急忙上殿去见曹丕。曹丕见母亲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对母亲说:“我也是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去后,华歆问道:“方才是不是太后来劝你不要杀子建?”曹丕说:“是!”华歆说:“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说:“母亲的意思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说:“就这么办!”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只见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你如果能做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来,就加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这时候,曹丕看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这时候,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你能够应声而作一首吗?”曹植说:“愿马上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不许犯着‘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应声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流下泪来。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
『贰』 关于韩先楚的一些问题
40军的韩先楚部队在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中78师只是被美军打败了,并没有被美军全歼。被全歼的不是韩先楚的部队,而是陈赓手下的三兵团。最后,军旗是被胜利的美军抢走的。
1950年秋,韩先楚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党委常委,兼任19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在德川、宁远地区将伪军两个师大部歼灭,打开了战役缺口,继而在三所里地区截歼美军及其盟军部队,对夺取战役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
(2)邯城兄弟电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韩先楚同志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689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并随八路军129师主力南下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在晋东南反日伪军九路围攻中,他于武乡地区率部与敌进行白刃格斗,掩护了兄弟部队安全转移。
韩先楚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8年增补为中央委员,他是党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七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叁』 历史上章姓名人
1、章邯
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
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2、章得象
字希言,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授大理寺评事,知玉山县,拜大理寺丞等。天圣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宝元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祐年间,改谥文简,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3、章学诚
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
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嘉庆五年(1800年),贫病交迫,双目失明。次年(1801年)十一月卒,葬山阴芳坞。
4、章太炎
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病逝。
5、章士钊
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1])。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6、章金莱
六小龄章本名,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中国内地戏曲、影视演员 。1986年,他主演的古装神话剧《西游记》播出,他因该剧被大众熟知,并获得第六届中国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肆』 问西燕高盖投降后秦之后的事情
1 、光文帝 刘渊 308—310 年在位 3 年。
刘渊乃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七岁丧母,曹魏咸熙年间( 264--265 ),刘渊以人质身份到洛阳。司马氏建西晋后,父故,刘渊袭左部帅之职,后升为北部都尉。他严肃法制,惩治奸佞,轻财好施,以诚待人,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兵马不断增加,官衔不断升级。晋惠帝时升为五部大都尉,后调邯城任宁朔将军,负责全匈奴的军事。
八王之乱,刘渊及匈奴王侯起意恢复匈奴,密举刘渊为大单于,借调匈奴兵镇压八王之乱为由,使司马颖放其离开邺城。刘渊到左国城后 (304) 自称大单于,打起复汉反晋旗帜,自称汉王。 308 年 7 月称帝迁都平阳。 310 年病故。
2 、昭武帝 刘聪 310---318 年在位 9 年。
刘聪乃刘渊第四子。 310 年刘渊死,太子刘和继位,发兵攻打刘聪反被聪杀,刘聪举太后之子、刘和之弟刘义为帝,但刘义不从,于是刘聪继位,以刘义为皇太帝。刘义之母单氏貌美,聪长期与其同欢,刘义劝母自重,单氏自杀,聪与义结仇, 315 年聪杀义。 316 年西晋灭亡。刘聪晚年不理朝政,又不信任大臣,只用小人,众大臣疏远。 318 年,刘聪病逝。
3 、灵帝 刘粲 318---318 年在位
刘粲乃刘聪之子。刘聪继位时封刘粲为河内王,刘义为皇太弟。刘粲千方百计收集刘义罪行,想夺皇太子位,结果如意。 318 年刘聪死,刘粲继位。中护军靳准独揽大权,同年八月杀死刘粲,自称大将军、汉天王。
4 、刘曜 318---328 年在位 11 年。
刘曜匈奴人,父母早逝,由堂伯父刘渊收养。从小有胆识受刘渊器重,被封国相,镇守长安。刘聪时封车骑大将军、中山王。刘粲时,曜受命辅政。靳准杀刘粲后,刘曜马上兴兵讨伐,并即位皇帝,将靳氏全部消灭后迁都长安,改国号“赵”(前赵)。
汉的另一大将军石勒宣布与前赵公开决裂,成立后赵,自任国君。
刘曜初时,内外矛盾极多,不服之人极多,刘曜对反对派心狠手辣,对臣民大发淫威。后于石勒征战时被后赵俘虏, 328 年被杀。
二、成 汉 ( 306---347 )
1 、武帝 李雄 274---334 年,享年 61 岁。 306---334 年在位 28 年。
李雄乃巴氐族首领李特之子。李特在四川起兵自立时,李雄被封为前将军。 303 年父死,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304 年 10 月称成都王, 306 年称帝,国号大成。最盛时期,成都、涪陵、汉中都是成国地盘。李雄有十个儿子,但他一个都不中意,后立侄子李班为太子。 334 年病逝。
2 、幽公李期 312---337 年,终年 25 岁。 334---337 年在位 4 年。
李期乃李雄地四子。 334 年李雄死,李班继位。李雄之子李越回成都奔丧时杀死李班,并让位于多才多艺的李期。李期继帝位,李越为建宁王。
李期任帝后毫无建树,重用庸人。汉王李寿名气大,受帝猜疑。李期毒死李寿养弟,李寿 337 年率兵攻成都。其子当时在成都当翊军校尉,里应外合。李期忙派人慰问李寿,并按李寿的要求杀了许多人。几天后,李寿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软禁。不久,李期自杀。
3 、昭文帝 李寿 209---343 年,享年 44 岁。 337---343 年在位 7 年。
李寿乃李雄的堂弟,为开创成国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称“贤相”。李期称帝时,被改封汉王。废李期后,为称王还是称帝徘徊过,找巫师,巫师说可称几年帝才能即帝位,未向东晋称臣。他生活奢侈,百姓怨声载道。 343 年病逝。
4 、归义侯 李势
李寿的长子。 343 年继位。无子。多次与弟残杀。对谁都不信任。常无辜杀大臣,搞得人人自危。好色,见到漂亮女子无论婚否都要抢到后宫泄欲。不问国事。 347 年东晋大将桓温攻到成都,李势逃跑,写降书,又让士兵将他绑送桓温。后被封归义侯,过了 14 年安稳日子。 361 年死。 347 年成汉灭。
三、 前 凉( 314---376 )
1 、昭公 张是 314---320 年在位。
2 、成公 张茂 张是之弟 320---324 年在位。
3 、文公 张骏 张是之子 324---346 年在位。称大将军,假凉王,效东晋称臣。
4 、桓公 张重华 张是次子 346---353 年在位。
5 、威公 张祚 张重华之兄 353---355 年在位。
6 、冲公 张玄靓 张重华之子 355---363 年在位。
7 、归义侯 张天赐 张骏的小儿子 363---376 年在位。投降前秦,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后又投降东晋。 376 年前凉亡。
四、 后 赵 ( 319---351 )
1 、高祖 石勒 319---333 年在位。 319 年称赵王,穿天子服。 330 年称帝。 333 年 60 岁病逝。
2 、海阳王 石弘 石勒的次子 333---334 年在位。
3 、太祖 石虎 石勒之侄 334---349 年在位。
4 、石世 在位几天
5 、彭城王 石遵 石虎之子 在位 183 天。
6 、义阳王 石鉴 石虎之子 在位 103 天。
7 、新兴王 石祗 石虎之子 350 年正月 ---351 年在位。后赵亡。
五、 冉 魏( 350---352 )
武悼天王 冉闵 350---352 年在位。
冉闵乃后赵石虎的养孙,又名石闵。其父被石虎收为养子,曾任左仆射将军,封华西侯。石闵胆识过人,石虎时被提拔为将军,威望较高。石虎死,石世继位,刘太后临朝,奸臣张豺任宰相,石闵恢复原姓,鼓动石遵讨伐张豺。遵许愿事成后立闵为太子,让闵为先锋伐邺城。石遵当帝后食言,还准备杀闵。闵即带兵杀石遵,推石鉴为帝,自己任大将军。鉴即位不久,就令杀闵,闵奋力抵抗,后活捉石鉴。 350 年正月,闵将石鉴及石虎子孙 28 人杀死,自己称帝,国号大魏(冉魏)。 350 年 3 月,后赵新兴王石祗在襄国(邢台)称帝。两权相斗一年,石祗被杀。闵与石祗争斗时,前燕慕容俊攻打冀州,冉闵又与前燕争战, 352 年被杀。冉魏亡。
六、 前 燕( 296---370 ) 鲜卑政权
1 、文明帝 慕容煌 ( 296---348 )
晋封平州牧辽东郡公慕容傀之子。 333 年傀死煌继位。 337 年称燕王建立前燕。 348 年 9 月病逝。
2 、景昭帝 慕容俊 ( 319---360 ) 348---360 年在位。
煌之次子。 348 年继王位, 352 年灭冉魏后称帝。 360 年病逝。
3 、幽帝 慕容伟 ( 348---384 ) 360---370 年在位。
慕容伟乃慕容俊之子。 360 年继帝位。 370 年 11 月前秦攻入邺城,伟被擒,苻坚封伟为尚书,新兴侯。 383 年又封伟为平南将军、别部都督,随征东晋。淝水之战前秦败,慕容伟随苻坚回长安。 384 年伟准备起事杀苻坚未成,反被苻坚所杀。 370 年前燕亡。
七、 代 鲜卑拓跋部政权
代王 拓跋什翼健 鲜卑拓跋部酋长拓跋郁律之子。 329 年其兄任酋长时,什翼健被送后赵当人质。 338 年兄故, 19 岁的什翼健回部即位代王。因长住中原,受汉族封建影响很大,继位后采取了许多促进游牧民族封建化的措施,使内部稳定,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实力大增。当前秦灭了前燕等小国后,代国成为苻坚的兼并目标。 376 年,苻坚出兵代国,代败。外患未熄,内患又起, 58 岁的什翼健体力不支,拓跋硅才六岁,侄儿拓跋斤因权力之争杀死什翼健。代灭。
拓跋氏在南北朝时期又建立起北魏。
八、前 秦( 350---385 ) 氐族政权
1 、惠帝 苻洪 ( 285---350 )
苻洪家世代都是西戎酋长。苻洪趁西晋混乱之机出金笼络一批豪杰,被拥为盟主,被后赵封为率义侯,冠军将军。 350 年,苻洪又投东晋,司马聃封其为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几月后,又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正准备伐冉魏、前燕,不幸被军师麻狄药死。
2 、明帝 苻健 ( 316---355 )
苻洪之子。 350 年洪死继王位,向东晋称臣,向西发展夺取关中,进入长安。 351 年自称天王、大单于。 352 年称帝。 355 年病逝。
3 、厉王苻生( 333---357 )
苻健第三子。 354 年太子苻苌与东晋作战死,苻生壮实,力大无穷,被立为太子。 355 年健故继位。他残暴无常、好色好酒、杀人如麻、众叛亲离。 357 年六月,生要杀苻法、苻坚被婢女告密,法、坚兄弟带兵入宫将苻生杀死。
4 、宣昭帝苻坚 ( 337---385 )
苻洪之孙,苻雄之子。苻健继位时封苻坚为龙骧将军。 357 年与兄苻法杀死苻生,经过一番推辞谦让后即位。他收拾苻生留下的乱摊子,任用王猛杀豪强樊世、张德等二十多个豪强贵戚,使社会风气好转,秩序恢复,使周围的少数民族势力相继投入前秦。后灭前燕,统一了北方。但 383 年伐东晋,淝水之战百万兵败。 385 年被姚苌所杀。
5 、哀帝苻丕
苻坚之子。 385 年苻坚死,前秦幽州刺史王永赶到晋阳拥苻丕继位。同年十月西燕与前秦激战,前秦兵败。苻丕在逃跑途中被东晋冯该袭击身亡。
6 、高帝 苻登
苻坚族孙。苻丕死后,苻登在部下的劝推下登上帝位( 386 年)。多次与后秦交战, 391 年战事最多。 392 年姚苌死,姚兴继位,苻登认为时机到了,发兵攻姚兴,兵败, 394 年 7 月被姚兴所杀。时年 52 岁。
7 、后主苻崇
苻登之子。父被杀后继位。跑到湟中定都。 394 年 7 月被西秦主乞伏乾归赶走,被迫逃往秦州投陇西王杨定。杨定代两万兵助苻崇打乞伏归乾归,结果一同被杀。前秦亡。
九、 后 秦 (386---417) 羌族政权
1 、武昭帝姚苌
姚苌出生羌族贵族世家。随兄姚襄转战南北。 357 年襄被害,姚苌领兵投向前秦,得到苻坚赏识,先后升扬武将军、左卫将军、太守、州刺史,战功卓著。 383 年苻坚大举攻晋时封姚苌为龙骧将军。淝水之战前秦兵败。 384 年慕容弘背叛苻坚,苻坚派子苻睿讨伐,姚苌协助参战。睿战死,姚苌感到自己有责任,遣使赵都向坚请罪,坚杀赵都。姚苌逃到渭北、天水。羌族伍万多家归附姚苌。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后秦政权。 386 年称帝。 389 年与前秦一战大胜。 393 年 12 月病故,时年 64 岁。
2 、文桓帝 姚兴 (( 365---416 ) 394---416 年在位。
姚兴是姚苌的长子。姚苌死后,姚兴迟迟不发丧,直到把前秦苻坚打败,次年五月才发丧并即帝位。他广收人才,提倡俭朴,对骨肉讲情义。 416 年 1 月病逝。
3 、后主姚泓
姚兴之长子。 416 年继位。他当皇帝日子很难:内部羌族首领向他起兵挑战,外部氐王向他示威,夏主、东晋来攻,洛阳被东晋占领。 417 年向东晋刘裕投降被送健康斩杀,时年 30 岁。后秦灭。
十、后 燕( 386---409 ) 鲜卑政权
1 、成武帝 慕容垂 386---395 年在位
前燕主慕容煌的第五子。 369 年迎击东晋大将桓温立了大功,但受到奸臣嫉妒。皇帝慕容伟在奸臣的蒙拥下忠奸不分,要杀垂。垂被迫投前秦苻坚,封冠军将军、宾徒侯。 370 年前秦灭前燕。 383 年淝水一战前秦大败,独垂领三万兵马无恙。苻坚逃投垂。许多人劝垂杀坚,但垂不动,反将军队交坚后出走长安。后又为坚抗氐进攻获胜。坚死后,丕继位,垂称燕王(此时前燕已灭)。 386 年称帝建后燕。同年西燕主慕容永在长治称帝。 394 年,垂灭永。 395 年对北魏用兵,败。次年又亲征北魏,攻陷平城,俘虏北魏三万余人。回师路上病故。时年 71 岁。
2 、惠愍帝慕容宝 395---398 年在位
慕容垂的第四子。 384 年被立为太子, 395 年继位。继位不久就北魏袭击,内部争权夺势。 398 年被尚书兰汗所杀。时年 44 岁。
3 、慕容盛
宝之子。 398 年宝死后继位。 401 年出征路上被部下所杀。
4 、昭文帝慕容熙 ( 384---407 ) 401---407 年在位。
慕容熙乃慕容垂 58 岁生的儿子。宝被杀后,其子慕容盛继位。熙随盛出征, 401 年盛被部下所杀,在丁太后(与熙私通)安排下熙于 401 年即帝位。熙不爱江山,只爱美人。先与丁太后同欢,后又与娥娥、训英两姊妹相好。 407 年两姊妹先后死。七月为训英送葬出城,原燕中卫将军冯跋和弟素佛(被熙通缉追杀)潜回龙城,说服宝之养子高云调兵关门。高云在冯跋等拥戴下即位。熙在城外攻城不下,退入龙腾苑,几天后被捉住杀死。时年 23 岁。
5 、 惠懿帝高云 407---409 年在位。
慕容宝的养子。 407 年在冯跋兄弟帮助下即位。朝廷实权全在冯跋兄弟手中,高云花重金召集大批力士心腹以防不测,但这批人中的离班、桃仁贪得无厌, 409 年 10 月,两人杀高云。后燕灭。
十一、北燕 ( 409---435 )
1、 文成帝冯跋
409 年后燕高云被杀,冯跋即派人杀死凶手离班、桃仁后,在昌黎(今辽宁义县)即天王位。史称北燕。冯跋统治时期,废后燕苛政,禁行贿受贿,重农学,注意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430 年病逝。
2 、昭成帝冯弘
冯跋的小弟。跋称王时,弘任侍中,征东大将军,尚书右仆射。掌握了中央禁卫军。冯跋病重时,妾宋氏搞阴谋隔离太子冯翼和其他王子,想让己子继位。冯弘知道后带兵闯宫,杀死太子等一干人后继位,次年正月改元。 432 年,北魏伐北燕,北燕大败,但冯弘不降。 435 年,北魏大军伐燕,冯弘跑到高句丽,寄人篱下。后又准备投靠宋文帝,高句丽王于 437 年将冯弘及子孙十多人杀死。北燕亡。
十二、 西 燕
1、 济北王慕容泓
前燕慕容伟之弟。 370 年苻坚灭前燕,泓等被俘押长安。 383 年前秦淝水兵败,慕容家族起兵。慕容泓改元燕兴称帝,当了两月皇帝。因用法苛严,不得人心, 384 年被臣高盖所杀。
2、 威帝慕容冲
泓之弟。 384 年泓被杀后,冲被拥立为皇太弟。冲带兵逼近长安,称帝。官兵大多是鲜卑人,要求归故里,而冲恋长安,发生分裂。 386 年,左将军韩延带兵杀冲。
3、 西燕王段随
386 年冲死,燕将段随被拥为西燕王。一月后,慕容氏宗室势力的代表慕容恒、慕容永发动政变,杀了段随。
4、 西燕王慕容饴
前燕宜都王慕容桓子之。 386 年三月段随被杀死后,饴被立为王。为顺应民意,率 40 余万人东进。饴只是傀儡,当了十天的燕王便被慕容韬所杀。
5 、西燕王慕容瑶
韬杀死饴后,立即遭到众人讨伐,走投无路,只得到兄慕容恒营中。恒为了对付众人,先下手将先帝冲之子瑶立为帝。人们对冲不满才杀死冲,今天其子继位,众叛。数天后被慕容永派兵捉瑶而杀。
6 、西燕王慕容忠
泓之子。永杀瑶后所立。永执实权,忠当傀儡。三月后被人杀。
7 、河东王慕容永
暗示刁云等杀忠后, 386 年 10 月称帝。永与后燕帝慕容垂是堂兄弟。 393 年垂发兵攻打西燕,慕容永败。 394 年永被垂杀。西燕灭 。
十三、西 秦( 385---431 ) 鲜卑政权
1、 宣烈王 乞伏国仁 385---388 年在位
383 年前秦攻东晋时,陇西鲜卑人乞伏国仁被封前将军。此时国仁之叔乞伏步秃贵在陇西起兵反苻坚,坚派国仁去镇压。国仁离开南征队伍后,招兵买马,兵力达十万。苻坚被杀后,国仁与 385 年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建立西秦政权。 386 年收服鲜卑三部。 388 年病逝。
2 、 武元王乞伏乾归
国仁之弟。 388 年接任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 389 年成为西北的一个强大政权。 397 年,击败入侵西秦的后梁。 398 年征战左邻右舍尽耗国力,被后秦打败投降。姚兴封乞伏乾归为归义侯。在姚兴手下发展势力。儿子乞伏炽磐 402 年被封振忠将军,兴晋太守。便以此为根据地。乾归知道后逃出长安,组织三万军队, 409 年重新称帝,重建政权。 411 年 6 月,乞伏乾归被侄儿公府所杀。
3 、文昭王 乞伏炽磐
乾归子之。 409 年被立为太子, 411 年继位。第二年开始对外战争,一心扩大势力,终穷兵黩武积劳成疾。 428 年病逝。
4 、后主乞伏暮末
炽磐子之。 420 年立委太子, 428 年继位。 429 年,其弟与左夫人通奸,引发兄弟仇杀,引起部众不满。叛离者多。 430 年,羌族人反,暮末请氐王助战才平。 431 年,夏主攻西秦,西秦无粮,文臣武将纷纷投夏。暮末无奈,只得降夏,不久被杀。西秦灭。
十四、后凉( 389---403 )
1、 恣武帝吕光
吕光乃略阳(陕西庄浪)名门贵族,王猛推荐给苻坚,封鹰武将军,后升骁骑将军。派吕光西征, 385 年 30 多个小国投降,西语尽归吕光。此时苻坚肥水战败,吕光夺取凉州,自称凉州刺史。得到坚死的消息后,自称凉州牧、酒泉公。 389 年即王位。 396 年称天王。 399 年病故。时年 63 岁。
2、 灵帝吕纂
吕光子之。 399 年吕光死后,纂杀死太子吕绍,即天王位。 400 年杀弟吕弘,内部稳定后出兵南凉、北凉,均失败。 401 年 2 月,被吕光的侄儿吕超杀死。
3、 后主吕隆
吕光之侄,吕超之兄。超杀纂后, 401 年 2 月隆即天王位。为树立威望,杀人如麻,百姓涂炭。此时南凉、北凉出兵后凉, 403 年 7 月,隆请后秦纳降,姚兴同意。吕隆到长安后被杀。后凉亡。
十五、南凉 鲜卑政权
1、 武王秃发乌孤
395 年,河西(甘肃西部)鲜卑首领秃发乌孤与后凉吕光分道扬镳。 397 年自称大单于、西平王。 399 年出兵后凉克下兰州。同年 8 月落马折断肋骨,不久死。
2、 康王秃发利鹿孤
乌孤之弟。 399 年 8 月,兄死前交权继王位。 400 年 4 月后凉入侵被赶走。 402 年病死。
3、 景王秃发缕檀
乌孤之弟。利鹿孤任王时,当甩手掌柜,缕檀办事,掌实权。利鹿孤死,缕檀继位,称凉王。为人狡猾。后秦强盛,他向姚兴称臣,姚兴封其为凉州刺史,镇守姑臧,他一到任,就自行其是,不听后秦的了。 407 年后秦来攻,他又用计大获全胜。 408 年 11 月,他撕了后秦发的委任状,重称凉王。 410 年 3 月,领兵 5 万出击北凉,败,用子当人质讲和。不久又组织力量去攻,又败,又派一个儿子去当人质。 413 年,都城被北凉包围,为解围又派太尉去当人质。后投西秦,被封骠骑大将军。 414 年被乞伏炽磐毒死。时年 51 岁。南凉亡。
十六、北凉
1、 武宣王 段业
京兆(今西安)人。无权谋,迷信十筮。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凉州起兵,反对后凉吕光,看中了段业。 397 年,推他为凉州牧,两年后称凉王。段业是傀儡,军政大权均在沮渠蒙逊手中,段业不满。 401 年段业被杀。
2、 武宣王 沮渠蒙逊
401 年杀段业后称凉王。刚开始还注意与邻国友好。 410 年自感羽毛丰满,率兵击南凉,占南凉国都姑臧(今甘肃威武),称河西王。 418 年攻西凉,获取整个凉州地区。 433 年病逝。
3、 哀王沮渠牧犍
沮渠蒙逊的第三儿子。 433 年继位。速将妹妹嫁送北魏拓跋焘被北魏封为河西王。他重用人才,办太学。因北凉处于丝绸之路要冲,北魏对其很重视,焘将妹武威公主反嫁姆犍。牧犍不愿受北魏摆布,挑拨西域各国与北魏不和,其间又与嫂子勾搭成奸,嫂又下毒武威公主。拓跋焘 439 年 8 月攻北凉,沮渠蒙犍被俘。 447 年被拓跋焘杀死。
4、 酒泉王沮渠无讳
蒙逊之子,蒙犍之弟。 439 年北魏伐凉,无讳逃。半年后夺回酒泉。北魏当时无暇西顾,便封无讳为酒泉王。无讳不感恩,反而要夺回被北魏占领的整个地区。 441 年收回大片国土。 444 年病逝。
5、 河西王沮渠安周
牧犍之弟。 444 年继位。不久被柔然杀死。北凉亡。
十六、南 燕
1、 献武帝慕容德 336---405 享年 70 岁。在位 6 年。
前燕慕容煌的小儿子。兄慕容垂称帝时,德任尚书令居宰相位,为后燕的昌盛功不可没。 397 年正月,魏攻后燕,主慕容宝逃往辽东龙城,慕容德成了后燕南部地区的统帅。不久在今河南滑县称帝,建立南燕。后内乱丢了地盘,逃到山东占领山东全境。 406 年 4 月,侄儿慕容超到,八月封超为太子,几天后病逝。
2、 末主慕容超
406 年继叔位。信用奸佞,元勋谋反。 410 年被刘裕杀。年 26 岁。南燕灭。
十八、西 凉
1、 武昭王 李颢
396 年,李灏被北凉段业封为效谷县令, 399 年任敦煌太守、安西将军。 399 年 11 月建立西凉政权。 405 年迁都酒泉。 410 年,攻西凉的北凉军队大获全胜(沮渠蒙逊), 411 年又去抢掠,被西凉打败。 417 年,李灏病逝。
2、 后主李歆
李灏之子。 403 年立为太子, 417 年继位。爱用刑,不惜民力,寻欢作乐, 420 年攻北凉时,被沮渠蒙逊部下所杀。
3、 冠军侯 李恂
李歆之弟。 420 年李歆死,李恂逃回敦煌,自称凉州刺史。 421 年沮渠蒙逊亲率军队围攻敦煌,李恂投降。蒙逊不准,李恂自杀。西凉亡。
十九、 夏
1、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之子。 391 年 11 月,北魏拓跋焘攻代来城,刘卫辰父子出逃。刘卫辰被部下杀死,勃勃逃至薛干部,首领太悉又送他到后秦的高严公没奕于处。没奕于将女嫁给他,并封骁骑将军 。姚兴(后秦主)又封其为安北将军,掌管两万军队,守朔方。他发展势力,反过来杀岳父,收编军队。 407 年 6 月自称大夏王、大单于。不久反攻南凉获胜。 408 年与后秦宣战,夺岭北全土。 409 年姚兴亲师反击未果。 413 年改姓赫连。 418 年占长安,称帝。 425 年病逝。
2 、废主赫连昌
勃勃次子。 425 年继位。 427 年,北魏拓跋焘第二次攻夏,赫连昌被擒。拓跋焘封其为秦王( 430 年),但昌过不了囚徒生活。 434 年逃跑时被杀。
3 、后主赫连定
勃勃的第五子。 428 年北魏俘赫连昌后,赫连定逃到平凉称帝。 429 年计划收复失地。 430 年与刘宋结盟消灭北魏。拓跋焘听说后率兵袭击平凉,定逃到天水。 431 年,西秦混乱,定灭了西秦。又准备袭击平凉,被吐谷浑俘虏,送到北魏平城。 434 年被杀。夏灭。
『伍』 文言文 《目不见睫》的翻译,急急急!!~~
翻译: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
庄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的事宜)。
所以认识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伐:攻打;讨伐;进攻
睫: 睫毛
愚:自谦之词
患:忧虑;担忧
谏:规劝君、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明:英明,明智,高明。
之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之:助词,无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像。
止:停止。
下:在…之下
(5)邯城兄弟电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目不见睫,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没有自知之明;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
书中记载说:“庄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成语“目不见睫”就是从这里来的。原意是说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棋心 禅心系列之五---目不见睫
棋心禅心 -- 目不见睫
韩非子喻老篇有云:
楚庄主欲伐越,杜子谏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人的眼睛,能见山峰之远,能视秋毫之细,却独独看不见眼前的睫毛。
『陆』 有没有好用的卸妆湿巾推荐最好是独立片装的,不要那种抽拉式的!
说郑国有一商人,名曰弦高,以贩牛为业。自昔王子颓爱牛,郑、卫各国商人,贩牛至周,颇得重利。今日弦高尚袭其业。此人虽则商贾之流,倒也有些忠君爱国之心,排患解纷之略。只为无人荐引,屈于市井之中。今日贩了数百肥牛,往周买卖。行近黎阳津,遇一故人,名曰蹇他,乃新从秦国而来。弦高与蹇他相见,问:“秦国近有何事?”他曰:“秦遣三帅袭郑,以十二月丙戌日出兵,不久即至矣。”弦高大惊曰:“吾父母之邦,忽有此难,不闻则已,若闻而不救,万一宗社沦亡,我何面目回故乡也?”遂心生一计,辞别了蹇他,一面使人星夜奔告郑国,教他速作准备。一面打点犒军之礼,选下肥牛二十头随身,余牛俱寄顿客舍。弦高自乘小车,一路迎秦师上去。来至滑国,地名延津,恰好遇见秦兵前哨,弦高拦住前路,高叫:“郑国有使臣在此,愿求一见!”前哨报入中军。孟明倒吃一惊,想道:“郑国如何便知我兵到来,遣使臣远远来接?且看他来意如何。”遂与弦高车前相见。弦高诈传郑君之命,谓孟明曰:“寡君闻三位将军,将行师出于敝邑,不腆之贼,敬使下臣高远犒从者。敝邑摄乎大国之间,外侮迭至,为久劳远戍,恐一旦不戒,或有不测,以得罪于上国,日夜儆备,不敢安寝。惟执事谅之!”孟明曰:“郑君既犒师,何无国书?”弦高曰:“执事以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寡君闻从者驱驰甚力,恐俟词命之修①,或失迎犒,遂口授下臣,匍匐请罪,非有他也。”孟明附耳言曰:“寡君之遣视,为滑故也,岂敢及郑?”传令:“住军于延津!”弦高称谢而退。西乞白乙问孟明:“驻军延津何意?”孟明曰:“吾师千里远涉,止以出郑人之不意,可以得志。今郑人已知吾出军之日,其为备也久矣。攻之则城固而难克,围之则兵少而无继。今滑国无备,不若袭滑而破之。得其卤获,犹可还报吾君,师出不为无名也。”是夜三更,三帅兵分作三路,并力袭破滑城。滑君奔翟。秦兵大肆掳掠,子女玉帛,为之一空。史臣论此事,谓秦师目中已无郑矣。若非弦高矫②命犒师,以杜③三帅之谋,则灭国之祸,当在郑而不在滑也
『柒』 楚庄王是谁
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芈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给晋国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晋国又重新会盟诸侯,订了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下,楚国的大臣们全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仍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 "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 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军示威,吓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头一句话便问周朝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这九鼎就是当初大禹所铸。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重量,实际上便是对周天王地位的威胁。经过这一回耀武扬威,楚引国的势力和声威便大大振作起来,然而却没想到楚国内发生了叛乱。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讨伐完陆浑的戎族,在回国的路上,突然发现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原来趁楚庄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据了郢都,又急忙发兵拦阻楚庄王,想将楚庄王消灭在郢城之外。楚庄王见斗越椒以逸待劳,自己带的兵刚刚打完仗回国,非常疲惫,知道硬拼于自己不利,便说:"斗氏一家于楚国有大功,宁肯使越椒负我,我不负越椒。"便派苏从去讲和。斗越椒以为楚庄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里肯罢手?便对苏从说:回去告知熊旅(楚庄王的名字),有胆量来决一死战,不然便赶快投降!"楚庄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间。却把军队埋伏于漳水东岸,又派一队士兵在河岸活动,引诱斗越椒渡河;自己则率着少数士兵,躲在桥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见河对岸有楚兵,果然追过河来。待发现中了计,想向回撤退,桥已被拆毁了。斗越椒惊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过河。士兵们正待下水,只见对岸一员楚将大声喊:"大将乐伯于此,斗越椒赶快投降!"说罢,便令士兵奋力射箭。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对岸射箭。在双方对峙之中。乐伯手下的神箭手养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马见主将身亡,四处逃散。楚军分兵追剿,取得了大胜。楚庄王平定完内乱,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降服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郑国。陈国、郑国全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发兵陈国、郑国,便是向晋国挑战,对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承认。 晋国自然不甘示弱。在这年的夏天,晋景公命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毅任副将,统领六百辆兵车,来援救郑国。大队人马来到了黄河边上,探子来报告,郑国已投降,楚国正在撤兵。荀林父本来便不愿意打仗,听了这个消息,立刻决定撤兵。先毅坚决不愿意,他大叫: "临敌退兵,可耻之极!你们若是怕楚军,我一人前去!"先毅仗着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将门之子,根本不将荀林父放在眼里,说完便领着自己的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赶楚军去了。赵同。赵括(两人都是赵衰的儿子、晋国现任相国赵盾的兄弟)也觉得自己父兄劳苦功高,便不听荀林父的将令,带上队伍随着先毅过河去了。荀林父没办法,只得下令全军过河。先毅得意洋洋地对赵同、赵括说:"我就知道主将非得听我们的!" 楚庄王听说晋兵已经渡过黄河,便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令尹孙叔敖主张让晋军讲和,然后收兵,而一批年轻的将士都主张迎战,使楚庄王一时拿不准主意。有一位叫伍参的小臣说:"晋军主将苟林父刚掌兵权,还没有威信,副将先毅倚仗父辈的功劳,看不起苟林父。三军的将领虽想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作主,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号令。晋军上下不齐心,没什么战斗力。面对这样的敌人,却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损我们楚国的尊严吧?"楚庄王听伍参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军摆开阵势,把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战。 孙叔敖见晋军来了六百辆兵车,军力雄厚,总觉放心不下,他和楚庄王说:"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议和。他们如果不愿意釉,偏要打,我们再迎战却也不迟,到那时候,理就在我们这方了。"楚庄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蔡坞居前往晋军。苟林父令人接待蔡坞居,表示同意议和,并且建议双方同时退兵。蔡坞居完成了任务,准备返还楚营。谁知先毅早在营帐外面等着,他见蔡鸡居从帐中出来。一下拦住道:"刚才接待你的人未曾说清楚,你回去告知你们国君:我们这回来,不将你们杀个落花流水。誓不收兵!即使我们主将愿租,我先毅也不会答应!"蔡坞居十分气恼,没有理先毅,继续向外走。才到军营门口,又碰到了赵同、赵括。这两个人拿弓指着蔡鸠居的头骂道:"小心你的脑袋!回去告知你们那个蛮子头,小心碰到我们手上!" 蔡鸠居返回楚营。将他受侮辱的情况向楚座王讲了一遍。庄王顿时大怒,间:"谁敢冲头阵,给晋军些厉害瞧瞧扩 大将乐伯应声挺身而出。跳上战车,径奔晋军大营。走不远便碰上了十儿个巡逻的晋兵,乐伯也没说话,一箭一个,接连射倒三个,还下车活捉一人』然后跳上战车。向回便走。晋军看有楚将杀人,分三路来追。乐伯大叫:"晋军小心,我左边射人,右边射马。着箭!"说完便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来。果然箭无虚射,左边射倒三、匹个人,右边射伤三、四匹马,吓得晋兵"廿"丁丑"'上十"。"十们叼入左口巴丁谁也不敢再追,眼睁睁地看着乐伯返回楚军大营。 荀林父见楚兵来挑战,急忙又派魏铸去议租。魏镐就是跟随晋文公 重耳逃难的魏擎的儿子。魏镐要当大夫,没能当上,一直不满意,恨不得晋军大败。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立。苟林父命他去讲和,他反下了战书,回来后却向苟林父说:"楚王不同意议和。一定要一决胜负。" 晋将赵荫认为自己高强,总想露一手让主将看看。到晚间,他乘着"夜色带领部下去偷袭楚营,不小心被楚兵发觉。楚兵大声发出警报,他吓得上车便跑。楚庄王弄明情况之后,驾车前去追赶。楚军将领见庄王亲自出马,纷纷跟了上来。孙叔敖和庄王说:"兵法日:,宁可我追人,别让人追我。'晋兵欺人太甚!既然众将都跟出来了,咱们何不乘其不备,冲杀过去!"这时候,天还没亮,楚庄王下令攻击。刹时间,鼓声似雷,兵车飞驰,楚军将士争先朝晋国军营冲去。晋军将士睡得正香。半点没有准备;苟林父听到鼓声阵阵,赶忙下令抵抗。两国兵马在邵城 (郑地,今河南郑州东)郊外大战起来。晋兵才从梦中惊醒,乱哄哄的。阵容不整,指挥失灵,抵抗无力。而楚军斗志正高,往来冲杀,如人元人之境,没多长功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了。 荀林父领着残兵败将,仓惶逃跑。只见先毅自后边赶了上来,头上中了箭,满面鲜血,使战袍裹着。 荀林父恼恨地说:"猛将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吗?”正说话间,晋国残兵都跟上来了, 荀林父下令赶紧渡河。怎奈船少人多,你争我抢,自相践踏。船上的人装满了,后来的人抓住不放,把船挤翻了不少。先毅站在船头,喊道:"谁再抓住船不放,用刀剁他的手。"于是那些上了船的士兵举起刀来,砍那些攀船的士兵。只见刀起手落,惨不忍睹。失去手的晋兵掉到河里,被水冲走,把河水都染红了。 楚庄王率领楚兵开进邯城。有人劝他乘胜追击,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喉之战输给晋军,就不敢与晋国争锋。这回胜利,足以洗耻。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因此,下令楚军当即收兵,不再追赶,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国。 邱城大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传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二十三年,便楚国强盛一时。 樊姬 在楚国称霸以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去劝阻他,而楚庄王始终不听。没有办法,樊姬就断绝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使他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 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着打猎这类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 那时候,作为一个君王拥有许多嫔妃也是平常之事,楚庄王当然也不例外。这件事在眼光深远的樊姬看来,却不是小事一桩,因为她明白,一个君王若是沉迷于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导致亡国。 为了避免楚庄王误入歧途,樊姬就亲自负责从各地寻访美女。当然,能被樊姬所选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养之人。樊姬的这番举动,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楚国国君身边的隐患,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楚庄王,使他对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后来,樊姬得知楚庄王十分宠信一个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经常废寝忘食地听他讲话,心中感到是又喜又忧。于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后,特意走出来恭迎楚庄王,并问: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让您经常这样废寝忘食?楚庄王高兴地说:和贤能的忠臣说话,真是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和疲倦。樊姬接着又问:您说的贤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庄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虞邱子了。 听了楚庄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惊,却又立马镇静下来,并且禁不住捂住嘴巴,开始大笑起来。楚庄王见状,就不解地问:夫人为什么如此大笑?樊姬就非常认真地说:如果说虞邱子是聪明之人倒还勉强,然而他未必算是一个忠臣。楚庄王听后感到十分疑惑,就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樊姬看着满脸疑惑的楚庄王,温和地娓娓道来:我服侍君王,算起来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经访求品貌俱佳的女子,献给君王。现在比我好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个人。我为什么不千方百计想办法,排除她们,一个人独自霸占您的宠爱呢? 樊姬稍微停顿了一下,一边观察着楚庄王的神情,一边又接着说:因为我知道,您是一国之君,身边需要有更多的贤德女子来照顾您的生活,我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耽误了选用贤德之人辅助您和国家。 见楚庄王听得心悦诚服,樊姬就进一步说道:现在虞邱子做楚国里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他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也没有听说他罢免哪个不贤之人,难道贤能的忠臣就是这样的吗?挡住了真正贤德之人为国尽忠的道路就等于蒙蔽君王。知道别人贤德也不举荐,就是不忠;不知道别人的贤德,就是没有智慧。我刚才所笑的,难道不对吗? 听了樊姬的一番话,楚庄王觉得十分有道理,仔细思量,确实如此。第二天上朝,他就将樊姬所说的话告诉了虞邱子。 虞邱子听完楚庄王的话,吓得赶紧离开坐席,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也感到万分的惭愧。于是,他下朝以后,回去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来,直到派人把一个贤能的忠臣——孙叔敖迎请过来,并亲自举荐给楚庄王。 楚庄王经过考察后,重用了孙叔敖,让他帮助治理楚国。三年之后,孙叔敖果然以其贤能辅佐楚庄王在诸侯国中得以称霸。
『捌』 古往今来,有什么姓熊的名人吗
熊姓源于何处?
http://..com/question/2357507.html?si=1
熊姓多源于芈姓。
名人
熊绎
西周楚国建立者。熊盈族(祝融氏)鬻熊一支的后裔。熊盈族助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为根据地,另图发展。周成王时,他开始受封,爵同子男,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至康王时,仍保持贡纳关系。
楚庄王熊侣(?~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芈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给晋国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晋国又重新会盟诸侯,订了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下,楚国的大臣们全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仍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 "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
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军示威,吓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头一句话便问周朝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这九鼎就是当初大禹所铸。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重量,实际上便是对周天王地位的威胁。经过这一回耀武扬威,楚引国的势力和声威便大大振作起来,然而却没想到楚国内发生了叛乱。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讨伐完陆浑的戎族,在回国的路上,突然发现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原来趁楚庄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据了郢都,又急忙发兵拦阻楚庄王,想将楚庄王消灭在郢城之外。楚庄王见斗越椒以逸待劳,自己带的兵刚刚打完仗回国,非常疲惫,知道硬拼于自己不利,便说:"斗氏一家于楚国有大功,宁肯使越椒负我,我不负越椒。"便派苏从去讲和。斗越椒以为楚庄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里肯罢手?便对苏从说:回去告知熊旅(楚庄王的名字),有胆量来决一死战,不然便赶快投降!"楚庄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间。却把军队埋伏于漳水东岸,又派一队士兵在河岸活动,引诱斗越椒渡河;自己则率着少数士兵,躲在桥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见河对岸有楚兵,果然追过河来。待发现中了计,想向回撤退,桥已被拆毁了。斗越椒惊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过河。士兵们正待下水,只见对岸一员楚将大声喊:"大将乐伯于此,斗越椒赶快投降!"说罢,便令士兵奋力射箭。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对岸射箭。在双方对峙之中。乐伯手下的神箭手养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马见主将身亡,四处逃散。楚军分兵追剿,取得了大胜。楚庄王平定完内乱,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降服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郑国。陈国、郑国全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发兵陈国、郑国,便是向晋国挑战,对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承认。
晋国自然不甘示弱。在这年的夏天,晋景公命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毅任副将,统领六百辆兵车,来援救郑国。大队人马来到了黄河边上,探子来报告,郑国已投降,楚国正在撤兵。荀林父本来便不愿意打仗,听了这个消息,立刻决定撤兵。先毅坚决不愿意,他大叫: "临敌退兵,可耻之极!你们若是怕楚军,我一人前去!"先毅仗着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将门之子,根本不将荀林父放在眼里,说完便领着自己的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赶楚军去了。赵同。赵括(两人都是赵衰的儿子、晋国现任相国赵盾的兄弟)也觉得自己父兄劳苦功高,便不听荀林父的将令,带上队伍随着先毅过河去了。荀林父没办法,只得下令全军过河。先毅得意洋洋地对赵同、赵括说:"我就知道主将非得听我们的!" 楚庄王听说晋兵已经渡过黄河,便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令尹孙叔敖主张让晋军讲和,然后收兵,而一批年轻的将士都主张迎战,使楚庄王一时拿不准主意。有一位叫伍参的小臣说:"晋军主将苟林父刚掌兵权,还没有威信,副将先毅倚仗父辈的功劳,看不起苟林父。三军的将领虽想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作主,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号令。晋军上下不齐心,没什么战斗力。面对这样的敌人,却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损我们楚国的尊严吧?"楚庄王听伍参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军摆开阵势,把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战。 孙叔敖见晋军来了六百辆兵车,军力雄厚,总觉放心不下,他和楚庄王说:"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议和。他们如果不愿意釉,偏要打,我们再迎战却也不迟,到那时候,理就在我们这方了。"楚庄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蔡坞居前往晋军。苟林父令人接待蔡坞居,表示同意议和,并且建议双方同时退兵。蔡坞居完成了任务,准备返还楚营。谁知先毅早在营帐外面等着,他见蔡鸡居从帐中出来。一下拦住道:"刚才接待你的人未曾说清楚,你回去告知你们国君:我们这回来,不将你们杀个落花流水。誓不收兵!即使我们主将愿租,我先毅也不会答应!"蔡坞居十分气恼,没有理先毅,继续向外走。才到军营门口,又碰到了赵同、赵括。这两个人拿弓指着蔡鸠居的头骂道:"小心你的脑袋!回去告知你们那个蛮子头,小心碰到我们手上!"
蔡鸠居返回楚营。将他受侮辱的情况向楚座王讲了一遍。庄王顿时大怒,间:"谁敢冲头阵,给晋军些厉害瞧瞧扩 大将乐伯应声挺身而出。跳上战车,径奔晋军大营。走不远便碰上了十儿个巡逻的晋兵,乐伯也没说话,一箭一个,接连射倒三个,还下车活捉一人』然后跳上战车。向回便走。晋军看有楚将杀人,分三路来追。乐伯大叫:"晋军小心,我左边射人,右边射马。着箭!"说完便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来。果然箭无虚射,左边射倒三、匹个人,右边射伤三、四匹马,吓得晋兵"廿"丁丑"'上十"。"十们叼入左口巴丁谁也不敢再追,眼睁睁地看着乐伯返回楚军大营。 荀林父见楚兵来挑战,急忙又派魏铸去议租。魏镐就是跟随晋文公 重耳逃难的魏擎的儿子。魏镐要当大夫,没能当上,一直不满意,恨不得晋军大败。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立。苟林父命他去讲和,他反下了战书,回来后却向苟林父说:"楚王不同意议和。一定要一决胜负。" 晋将赵荫认为自己高强,总想露一手让主将看看。到晚间,他乘着"夜色带领部下去偷袭楚营,不小心被楚兵发觉。楚兵大声发出警报,他吓得上车便跑。楚庄王弄明情况之后,驾车前去追赶。楚军将领见庄王亲自出马,纷纷跟了上来。孙叔敖和庄王说:"兵法日:,宁可我追人,别让人追我。'晋兵欺人太甚!既然众将都跟出来了,咱们何不乘其不备,冲杀过去!"这时候,天还没亮,楚庄王下令攻击。刹时间,鼓声似雷,兵车飞驰,楚军将士争先朝晋国军营冲去。晋军将士睡得正香。半点没有准备;苟林父听到鼓声阵阵,赶忙下令抵抗。两国兵马在邵城 (郑地,今河南郑州东)郊外大战起来。晋兵才从梦中惊醒,乱哄哄的。阵容不整,指挥失灵,抵抗无力。而楚军斗志正高,往来冲杀,如人元人之境,没多长功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了。 荀林父领着残兵败将,仓惶逃跑。只见先毅自后边赶了上来,头上中了箭,满面鲜血,使战袍裹着。 荀林父恼恨地说:"猛将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吗?”正说话间,晋国残兵都跟上来了, 荀林父下令赶紧渡河。怎奈船少人多,你争我抢,自相践踏。船上的人装满了,后来的人抓住不放,把船挤翻了不少。先毅站在船头,喊道:"谁再抓住船不放,用刀剁他的手。"于是那些上了船的士兵举起刀来,砍那些攀船的士兵。只见刀起手落,惨不忍睹。失去手的晋兵掉到河里,被水冲走,把河水都染红了。 楚庄王率领楚兵开进邯城。有人劝他乘胜追击,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喉之战输给晋军,就不敢与晋国争锋。这回胜利,足以洗耻。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因此,下令楚军当即收兵,不再追赶,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国。 邱城大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传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二十三年,便楚国强盛一时。
熊安生:长乐阜城(今属河北)人,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通五经,精三礼,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
熊朋来: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文学家、音乐家。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熊文灿:永宁卫(今四川叙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书。
熊廷弼: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代名臣。曾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督学南畿有功,主守边疆益坚。后被魏忠贤冤杀,有《辽中书牍》、《熊襄愍公集》。
熊大木:福建建阳人,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等通俗小说,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熊赐履:湖北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累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化思想领域的统治。有《经义斋集》等。
熊伯龙:汉阳(今湖北武汉)人,清初无神论者,通西方天文历算、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编著有《无何集》,认为人死不能成鬼神。熊成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一九一零年,行刺清海军大臣载洵未果,被捕后就义。
熊秉坤:湖北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曾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任武昌市市长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时因反对与日议和,被革职,戊戌政变时被禁锢。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后任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熊得山:湖北江陵人,同盟会会员,爱国主义者、报人。著有《中国革命的出路》、《中国社会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黄岗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参加过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熊克武:四川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督军、川军总司令等职,建国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
『玖』 邯郸有代驾平台吗
邯郸目前有好几个代驾公司,比如兄弟代驾,捷程代驾,老兵代驾,邯城代驾等。58和赶集网上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