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南卫视节目表
河南卫视节目表:
1、00:00经典剧场:信者无敌13
2、00:12经典剧场:信者无敌14
3、00:58经典剧场:信者无敌15
3、01:45围炉音乐会第三季
4、03:07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4
5、03:47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5
6、04:22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6
7、04:55凌晨剧场:血染大青山5
8、05:45凌晨剧场:血染大青山6
9、06:29纪录时间
10、07:00早安四川
11、07:45世界遗产5A旅游区气象信息
12、07:56动画片:京剧猫之信念的冒险(24-25)
13、08:16真情剧场:最后的战士20
14、08:59真情剧场:最后的战士21
15、09:46真情剧场:最后的战士22
16、10:27真情剧场:最后的战士23
17、11:10 真情剧场:最后的战士24
18、12:18午间气象播报
19、12:28真情剧场:最后的战士25
20、13:17中国爱大剧场:猎豺狼13
21、14:09中国爱大剧场:猎豺狼14
22、14:56中国爱大剧场:猎豺狼15
23、15:48中国爱大剧场:猎豺狼16
24、16:34中国爱大剧场:猎豺狼17
25、17:19中国爱大剧场:猎豺狼18
26、18:00今日视点
27、18:30四川新闻
28、18:56天气预报
29、19:00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
30、19:352019东西南北中美好中国年春节联欢晚会
31、22:00四川新闻
32、22:32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相关内容:
1、河南电视台,中国省级大型综合传媒机构。1969年9月15日成立,10月1日开播。拥有15个电视频道、1份综合类都市新闻日报《东方今报》,机构为河南电视台少儿艺术团和天乐电视传媒。
2、河南简称“豫”,“豫”中有“象”,台标设计者的创作灵感便源于此,“河南”两字的的首写汉语拼音字母“H”和“N”变形为“大象”的外观,再让模拟卫星运行轨道的“环状”环绕“大象”,河南电视台的台标由此诞生。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河南卫视
㈡ 梨园春的栏目记事
年份记事1994年河南电视台创办《梨园春》栏目1999年5月9日《梨园春》全面改版后全国首播
10月27日由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主持召开《梨园春》栏目研讨会
10月31日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决赛专场(一)
11月7日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决赛专场(二) 2000年1月17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河南广播电视学会组织在北京召开《梨园春》现象研讨会
1月29日《梨园春》1999年度擂主总决赛(选拔赛)
2月4日首次在除夕夜现场直播《梨园春》春节戏曲晚会
4月9日播出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视察《梨园春》栏目专题片
5月27日至29日赴新疆乌鲁木齐慰问演出
7月23日抗洪赈灾义演,募捐人民币1200万元
11月26日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组织召开《梨园春》发展研讨会
12月31日河南省戏剧大赛颁奖晚会 2001年1月21日首次连续3天、历时11小时现场直播《梨园春》春节戏曲晚会
3月11日《梨园春》百期庆典晚会
4月29日至5月6日《梨园春》北京戏曲周
8月5日现场直播《梨园春》赴兰州慰问演出实况 2002年5月26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专场晚会8月4日至11日两地直《梨园春》台湾戏曲周两场晚会 2003年1月19日黄河戏剧颁奖晚会
5月18日庆祝非典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专场晚会
6月15日第八届“香玉杯”颁奖晚会
6月22日至8月10日河南省省直、省会8个剧团节目展演
8月24日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佩花颁奖晚会
12月28日全年擂主总决赛 2004年1月20日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暨五年擂主争霸赛决赛
3月28日首届电视戏曲“兰花奖”颁奖晚会
6月6日永不谢幕——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逝世专场晚会
9月26日至10月17日文化中原、心向十月——庆祝建国55周年《梨园春》四地市专场晚会 2005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做出重要批示,对河南电视台开办《梨园春》这一档戏曲栏目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河南的好做法值得推广,要求全国广电部门、各省市电视台积极开办以弘扬民族戏曲艺术为主的栏目 2006年4月27日“走进淅川,走进福森”慰问演出活动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河南省淅川县隆重举行
㈢ 近几年,河南卫视几十年的戏曲类节目《梨园春》,为什么看的人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已经没有兴趣了,随着老年观众的离世,观众就是越来越少,重点就是如何让年轻一代接受古装戏曲,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梨园春》已经脱离群众了,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演员唱的时间没有评委打情骂俏的时间长。当初的梨园春每逢开播之日,几乎是家家都看。那个时候的梨园春才是弘扬民族文化,起到带动戏曲崛起的榜样!现在看到梨园春就换台。
另外,梨园春的舞台上演来演去,就是那几台戏,演员也就是那几个人,根本满足不了观众的欣赏需求。
㈣ 对不起,我要去郑州了
她说她喜欢郑州冬天的阳光
巷子里飘满煤炉的味道
雾气穿过她年轻的脖子
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去
关于郑州我想的全是你
想来想去都是忏悔和委屈
关于郑州我爱的全是你
爱来爱去不明白爱的意义
关于郑州只是偶尔想起
现在她的味道都在回忆里
每次和朋友说起过去的旅行
我不敢说我曾去过那里
——《关于郑州的记忆》
秋天,是上天赐予郑州最美的礼物,一场连绵的雨,拉开了秋的序幕。秋高气爽,天高云淡。 十月的郑州,在看得见的蓝天里,拥抱暖阳。
01
长寿山的秋叶已经红遍,惊艳了时光。
嵩山少林寺,千年古刹带着些许柔情,缱绻了时光。
中原区老街道的梧桐树,在某个秋雨夜,倏忽间,满城渐黄。
蓄势而发的秋风,将这漫天黄叶掀起,飘飘然落到心尖。
浓厚的 历史 人文,在静静等待人们拾起…
02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八大古都,郑州便是其一。
关于郑州的故事,要从5000年前说起。
轩辕皇帝曾在这里出生,创业,建都,创建出瑰丽璀璨的华夏文明。
3600年前,中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从那时起,便是郑州繁华的开始。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无时无刻不呼吸着 历史 人文的气息。
滚滚黄河水向东流逝,便是这千年文化最好的见证。
一条黄河蜿蜒穿过,在经过中原的时候,却在这人口密集的广袤大地上逐渐温柔了起来,她带着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两岸人民,让贫瘠在绿色中死亡,成为这座城市最动情的一篇。
沧海桑田,故园不改。
自古以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孕育了中原人朴实淳厚的性格。
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爱得深沉。
中岳嵩山,中原文化的灿烂瑰宝。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每当步入深秋,红叶如火绽放,成为这无边萧瑟里绚烂的一抹。
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有“天下第一古刹”之美誉。
有着千年 历史 的银杏树屹立寺中,落叶纷飞,庙宇寂然。与这漫山的红叶来一场秋日私语,倒映在蓝天红墙下,诗意极了。
03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入秋之后,郑州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满街参天的梧桐树。秋雨过后,梧桐树摇身换上金装,还未教人好好观赏,便随着秋风如雨般落下。
此时的郑州,便是一幅动态的秋光潋滟图。
郑州园博园秋意正浓,菊花、红叶正当时, 在古建筑的映衬下,仿佛回到了千年前,那座繁华的都城……
郑州植物园是个神奇的存在,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夏天向阳盛放的向日葵到如今还让人念念不忘, 到了秋天,更是美成了童话…
平素里默默无闻的紫荆山公园,竟然也在这秋日里悄悄惊艳了一把。 碧水映衬着黄叶,斑驳的光影,拂过的微风,这幅画,且留人间深情以待…
当第一缕秋风吹拂过郑州大学,这里的每一天都因为秋而变得越来越浪漫。 目光所至皆美景,连秋风都在青春气息的感染下,温柔了许多。
04
每一个郑州人,对于豫剧的热爱都是根深蒂固的。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星期天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梨园春》,这里有豫剧大家,也有单纯热爱豫剧的素人,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中原不朽的梨园文化,也给平凡人一个梦想的舞台。
我们这一代人,提起《梨园春》总会热泪盈眶,也许长大后,没办法按时去看节目,也不知道这擂台赛到底打到了第几场,但偶尔看到了,总是会感叹, 看,这是陪伴我整个童年的节目。
只要豫剧一直存在,传统文化就会扎根在这片华夏沃土上,屹立不朽。
同样,书香气息也遍布郑州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新式书店的出现,将文化渲染到了极致。
大学之于城市,犹如光之于大地,点亮思想,润物无声。
郑州拥有四大大学城,58所高校,大学生数量高居全国第三。
郑州拥有四个火车站,一座高架通南北,米字铁路枢纽,208条航线,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101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当之无愧的新一线城市。
刚刚圆满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奥体中心,点燃了郑州。
龙湖湿地公园,成为郑州"新"的代名词。
05
如果你坐公交穿越郑州的东西两边,一定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落差感。
东区繁华。
CBD大玉米,郑州东站双子塔,钢铁外衣下肉眼可见的繁华,夜景更是迷人。
有人说这里适合工作,缺少人间烟火,是一座没有温度的城市。 郑州这座极具中庸气息的城市,恰巧有这样一种魅力,她包罗万象,让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来西边看看吧。
这里曾有过令无数郑州人骄傲的国棉厂,时光流逝,国棉时代逐渐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却将西边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保留了下来。
老式小区一片祥和,说不定闲逛一下还能偶遇几座造型独特的苏式小楼。
人头攒动的早市,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被瓜果的鲜艳色彩瞬间唤醒大脑。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路边偶遇弥漫着香气的摊贩,最能抚慰这座城市里每一个孤独的夜归人。
这种烟火气,更像是一个迎面而来的拥抱,融化了“钢铁森林”带给人的一切不安。
有烟火气的地方,才是生活。
06
来郑州,怎么少得了吃呢!
胡辣汤、烩面,还有遍布郑州的 美食 街道,二七德化街、棉纺厂、 健康 路等等。
各大商圈商场,高校食堂,每个犄角旮旯都能找到让你中意的 美食 。
糖糕、菜角、炸油馍,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 美食 ,却裹挟着异乡游子浓浓的乡愁。
纵横交错的 美食 ,串起了活色生香的郑州。
郑州的大小商铺,一街一巷,须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这就是郑州,这里有着最平凡却又舒适的生活,千百年来的生生不息,铸就了她顽强的品格,在风浪中行走,在惊涛中成长。
即使用大海做墨,长空为纸,也写不尽对她浓浓的真情。
你爱的人,爱你的人,也是生命给予你最好的礼物。
也许他就在身边,也许他就在不远处,穿过夏天的黄昏和冬天的风雪,他终会抵达。
㈤ 求救,请帮我找一些河南豫剧的资料啊!
豫剧史话(五)·面向未来
追溯历史,豫剧是依靠人民的哺育和自身变革不断发展壮大的剧种。展望未来,它也必将继续保持其人民性的品质,坚持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的曙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山东人闯关东,但未能把吕剧带到东北,川剧也不出川。可河南人走到哪里,哪里的大地上就留有豫剧的芬芳。黄河文明圈内的人群及社会,是养育豫剧的广袤厚土。
中华人共和国和国成立之前,豫剧曾经随着逃避战乱的河南民众向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发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豫剧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迅速向周边省份和边远省份发展。河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西藏、黑龙江、台湾等16个省区都建立了豫剧表演团体。据前几年的统计,全国有豫剧专业表演团体130多个。还有难以统计清楚的业余豫剧表演团体,据说有3000多个。由此可见,豫剧在全国各地都受到欢迎。
豫剧是中原的,又是中国的,可它还以酣畅淋漓、粗犷毫放的风格一洗欧洲人耳目。
改革开放之后,豫剧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豫剧需要借助艺术的自我调节来适应这一环境。在调整过程中,豫剧与其它剧种一样,一度陷于困境之中。在党和政府文艺政策的指引下,豫剧面向人民大众,改革创新,在困境中出人出戏,硕果累累。
文化厅或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河南戏剧大赛从1985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推出了一些剧目和演员。如《西湖公主》、《儿大不由爹》、《红果红了》、《老子儿子弦子》、《程婴救孤》、《斩诰命》、《春秋出个姜小白》、《新版白蛇传》等都是戏剧大家赛推出的。除了戏剧大赛 ,我们和一些热心于戏剧活动的团体,组织其它戏曲的比赛活动,如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豫剧丑角大赛,青年演员演唱比赛等。这些都给演员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戏剧大赛是对戏剧创作的有力促进,利用比赛,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戏剧创作的积极性。每次大赛,艺术工作者互相学习,互相观摩,大赛成了广泛的艺术交流活动。每一次戏剧大赛还是一次具有声势的戏剧评论活动,大家直抒胸臆,评说剧目,从而引导戏剧创作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剧团体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国营戏曲团体仍然大量存在,同时出现了私人办团、企业办团等不同体制的豫剧表演团体。由于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一些私营剧团和企业剧团开始掀起他们的红盖头。
企业与戏曲联姻、往往也是出于一种文化的情结,是对于豫剧的一份敬重。
在时代的大潮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出现越来越多醒目的浪花。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戏剧的艺术创作,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豫剧的演出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广场演出、自娱自乐演出、戏曲茶座演出、电视广播传播等形式都比较活跃。这说明,民众的现实生活离不开豫剧的滋养和抚慰。
广场式的戏曲演出,具有民间性,民俗性。没有严格规范,比较松散,随便出入,兼有其它活动,如贸易活动,游艺活动等等。剧场非常热闹。在这里,中国民间的戏曲的多种功能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满足凑热闹、会亲友的心理,满足参与某种活动仪式的“共享”心理等等。
这些心理的满足,能够给人以美的心灵享受。儿童们在这样的剧场中随便出入,有时也停下来看一看舞台上的演出。久而久之,使他们从小形成了戏曲审美习惯。
在城市正规剧院的演出,给观众提供一个净心欣赏的理想环境。但是,它的许多规范,把一切不利于纯粹审美的成分都净化掉了,所以,广场式演出是不应忽视的一种戏曲演出样式。
不同规模的自娱自乐形式的豫剧演出,在河南各地都有。演出者纯粹是出于对豫剧艺术的钟爱。他们不仅把豫剧作为一种欣赏对象,而且成为了自身生活甚至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豫剧兴起一种戏曲茶座式演出,这种演出形式实际上是明清时代茶楼、酒楼的演出样式的翻版。今天的戏曲茶座的演出,有的接近正规剧院的演出,买票进场,座位规整,有小型舞台。
西安距郑州900多公里,其地理位置似乎已超出豫的范畴,可豫剧在这里依然红火醉人。
在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尴尬处境中,传统的豫剧艺术与现代媒体联姻,成为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又一艺术追求,这很快成为豫剧与观众交流的主要方式。此后,豫剧艺术的天空中出现了新的灵光。传统艺术与现代最优秀的文化形式融合了。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是豫剧与现代媒体结合走进大众精神生活的成功范例。该栏目扩大了豫剧的影响,拉动了消费,培养了大批豫剧观众。豫剧通过电视的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栖落在更多观众的情感枝头。
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张志功:去年,我们举办了一次让“《梨园春》锦上添花征文比赛”,活动。比赛正值非典时期,比赛的宣传力度很小,就是这样,仍然收到论文千篇左右,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他们都是希望《梨园春》长兴久旺。一位小姑娘在文章中说,她在看《梨园春》时看到了常香玉奶奶,她想把那一期的《梨园春》录下来,可惜机器出了故障,她急得哭了起来。夜里,她一直睡不着,在她睡着后,她梦见自己到了《梨园春》,那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大楼,她也看到了《梨园春》的主持人,主持人允许她录下这期节目,她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童政:河南电视台之所以开办《梨园春》这个栏目,就是看到了戏曲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看不到戏曲与民众之间那种割舍不开的关系,很多电视节目拒绝戏曲。老百姓整天看电视,却满足不了对戏曲的欣赏需求。我们以一种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把老百姓需要的传统艺术送到千家万户。而且对戏曲进行了适合电视传播的处理,例如观众参与、比赛手段等等,一下子就赢得了观众,不少市台,乃至县台纷纷效仿,办了许多类似的栏目。可以说中华民族在,戏曲就在,中原人在,豫剧就在。《梨园春》或与其类似的电视栏目就会办下去,就会有观众。
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生长于大陆的人们到了台湾,他们也把豫剧的种子和对于豫剧的情怀带上了这个美丽的岛屿。2002年,当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把豫剧送给这些思乡的人们的时候,这里的人哭了,又笑了。
为了使豫剧尽快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豫剧界的有识之士以建设精神文明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谭静波:豫剧界在积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剧目生产方面注意适应当今观众注重观赏和娱乐追求,舞台比较美,比较好看。
有的剧团注重采取多种演出形式,剧目生产也趋于多样化。小皇后豫剧团既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剧场演出,又能适应茶座演出。在剧目生产上有适应知识分子观众的《美女涅盘记》,有适应比较保守的观众的《五凤岭》,还有适应老年观众的定向剧目《花喜鹊》等。
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冯双喜:有些剧团在多渠道筹资方面,在产品推广,拓宽市场方面努力探索,初步收到一些成效。例如省豫剧一团,利用与企业联姻、互利互惠的方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强产品推广拓宽市场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他们还实行适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提高了剧目生产能力。
豫剧是优秀的民族艺术,继承与呵护她,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禹州市在继承和创新豫剧艺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2003年该团演出的《青山情》参加全国映山红艺术节,受到好评,获得演出优秀奖,剧本一等奖。
豫剧团体在今天必须有市场意识,就是说,排演一出戏,要考虑观众的需要,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市场在哪里等等。要考虑支出和收入,有无利润。
偃师豫剧团团长王艺红:我们也是从教训中清醒的,有一年我们拍了一出戏。号称“五个一”,投入一百万,请的是一级编剧、一级导演、一级音乐设计、一级舞美设计。目标是省戏剧大赛大奖。结果,大奖没拿到,参加了大赛也偃旗息鼓,无法进行营业演出。从这一失败中我们得到教训,剧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市场意识,观众意识。
有人说剧团的编剧、导演是戏的根基,那么著名演员,往往就是剧团的旗帜,只要这面旗帜在艺术的天空中飘扬,剧团的生命力就会变得顽强。多出戏,出好戏,用好的产品改善剧团生存状况,是目前豫剧团体的方向。
省豫剧三团副团长张平:我们注意到豫西观众与豫东观众的艺术趣味是有不同的地方的。豫西观众比豫东观众更喜爱悲剧。但是,我们就想填补一下这方面缺空,生产一些悲剧。创作了《程婴救孤》、《窦娥冤》等。我们心目中始终装着观众。这个剧目在改编、排练过程中,一直考虑着市场问题。因此,既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又在观众中受到了欢迎。
戏曲演出市场在一定的时期,也需要人为的引导和培育。现在,戏曲在城市剧场的演出比较困难有多种原因。艺术形式多样,竞争激烈。戏曲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今的中青年对戏曲的知识积累是很贫乏的,缺乏欣赏这种独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人民剧院经理李虎吉(主要内容):对此,戏曲界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对民众普及戏曲知识,培养他们的欣赏兴趣。这在事实上也就是对戏曲市场的培育。在发达地区,对在城市剧场演出的团体给予优厚的补贴,就是一种培育市场的方法。前些年,人民剧院采取了一些培育市场的手法,如利用戏迷把剧场搞红火起来,给他们优惠戏票,组织他们举办戏曲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人民剧院的戏曲演出场次也迅速增加。
凝固的黄土地和流淌的黄河水,塑造出中华民族的灵魂,从中也孕育了极富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豫剧。豫剧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崩溅出它慷慨有力的音符,在坚韧平和的中原人心中开花,既而盛载着真善美的艺术芬芳传遍神州大地。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模式,对豫剧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置身豫剧事业的艺术家们,只有不断汲取生活的营养,提升艺术的品位,放大心中的梦想,才能挺立潮头,水击千里、让豫剧这颗艺术明珠,永远绽放夺目的光芒。
豫剧披挂着几百年的历史星云,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欢歌与悲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将散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依然无数人依然仰慕她的美丽与灿烂。
㈥ 将梨园春视频下到MP4上了,也是mp4格式,在电影中咋打不开啊
重新下载,或者下载一个格式工厂转换一下格式
㈦ 梨园春柴永志完整版哪一期
2018年12月21日这期。
梨园春柴永志演唱豫剧《卷席筒》分两期视频,在爱奇艺软件可观赏。
电影介绍:员外曹林的续弦赵氏带着儿子苍娃来到曹家后,将曹林前妻之子曹宝山及其妻儿赶至下院,过着贫寒生活。适逢大比之年,曹宝山欲进京赴试,手中缺少盘缠,找其父求援。曹林私赠给他十两银子作路费,不料被赵氏发现,赵氏堵门夺银,并恶语中伤。曹宝山无奈,准备题诗卖画、沿街乞讨进京。路上遇见出门要帐回来的异母弟弟苍娃,苍娃听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埋怨其母不公,他慷慨地将讨回的五十两银子及身上的衣服赠给哥哥。之后,苍娃将自己的头部打伤,慌称是路遇强盗被劫,瞒过其母,并住到下院其嫂张氏处养伤,诓其母送来米面油盐,供给张氏和两个孩子生活。赵氏看出破绽,设下毒计,她假意将张氏和孩子接回上院,并以躲闲话为名,让苍娃到舅舅家暂住数天,暗中下毒药害死曹林,然后又嫁祸于张氏,贿赂县官,将张氏屈打成招,打入死牢。苍娃从舅舅家回来后,见状大惊,前往探监问情。他对母亲毒死继父、诬害嫂嫂心中不平,为救嫂嫂,自己承担了毒死继父之罪。县官因理屈心虚,只好放了张氏,将苍娃收监,决定秋后问斩。
㈧ 为什么觉得现在的《梨园春》没有以前的有看头了
谢谢悟空小秘的邀请
咱们今天聊聊这个,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请看我以下的分析
《梨园春》是电视台王牌节目,为宣传豫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忠实的戏迷观众。
梨园春
该节目在传承戏曲、宣传戏曲演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挖掘了一大批业余的戏迷票友,使大众喜欢豫剧的热度提升了不少。
该节目的少儿擂台赛使不少小朋友喜欢上了戏曲,梨园春舞台上的小朋友个个都能唱,并且是有板有眼。
梨园春一直是中原大地百姓喜欢看的一档戏曲类节目。
然而,最近本台接到不少观众的电话和来信,他们对梨园春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表达了他们内心观点。在此,我们将戏迷观众的意见进行整理,公布如下,跟大家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公共传媒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让电视台也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一,台面越来越大,观众却反应节目质量下滑。
近几年来,梨园春节目舞台场地越来越大,陈设日趋豪华,节目质量却每况愈下,奢侈华丽的外表难掩春光已去的荒凉,看似繁华的背后却已陷入苦苦支撑的危机。
问题二,顾此失彼,两极分化。《梨园春》从开办之初就存在一种令不少观众遗憾和不解的现象,即只对部分演员偏爱有加,对另外的则不闻不问,最明显的就是以旦为大。
在梨园春舞台上出现比较多的是豫剧“五大名旦”的传人和河南省豫剧院三团的几个女演员,男的除了为数不多的一些之外,基本上就很难见到。特别是豫东红脸备受冷落,他们的传人几乎未被电视台关注。
问题三:旦角演员以常派演员登台最多。
在该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从播出节目内容上看,基本将旦角划分为三六九等,其中以常派独尊,其次是马派,再次是崔派、阎派、桑派,对陈派最为忽略。对其他流派关注比较少,评委也大多是豫剧常派弟子,而其他流派的艺术家很少登台或者担任评委。
问题四:豫东红脸中只青睐于刘忠河,,其他则一概不理,给观众的感觉是常派成了豫剧代名词,豫东红脸只有刘忠河一人。
梨园春的舞台上,于是有些演员轮番上阵,风光出尽仍不觉过瘾;出场也必唱同一唱段,观众两耳起茧仍不肯罢休,以致让人形成错觉,好像河南只有这几段戏,这几段戏只有这几个演员能唱,这几个演员只有这一个唱段拿得出手。
比如《倒霉大叔的婚事》月下相会,演出了不知多少遍,改版了多少次,已经没有笑点,已经没有美感,让观众看着实在腹诽。
比如:豫剧陈派的戏曲名家李素琴,80多岁了,至今没有登上梨园春的舞台上传承戏曲,再比如豫剧陈派名家张素玉,也是唱功了得,也至今没有登上梨园春的舞台。还有很多戏曲名家他们的表演艺术不在虎美玲之下,而在其之上,却不被关注。
《梨园春》甚至在戏曲小品中把小猫小狗都搬上了舞台,却仍不为上述艺术家和剧目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问题五:选手唱段重复,疑似被指定。
再如赛选手唱段,《大祭桩》 “婆母娘”,《秦香莲》 “三江水”,《卷席筒》 “小苍娃”,《收姜维》 “四千岁”等等。
电视媒体作为国家的公共媒体,要以 社会 效益为第一,经济效益为第二,在宣传戏曲的时候要公正,公开。如此这般的宣传,致使很观众误以为戏曲只有这些唱段。误认为唐派只有贾廷聚,常派只有虎美玲,崔派只有张宝英,桑派只有苗文华,牛派只有金不换,申派只有申小梅。
这些问题需要电视导演进行反思,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了 社会 效益。
问题六:开场必有的广告。我们经常会看到主持人一开场就是广告词,演唱中间画面会突然切换成广告画面,致使精彩的戏曲表演节目大打折扣。
在这一点上,广大戏迷观众提出,电视台作为公共媒体,要有良知,要讲良心,不能只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心里需求。
问题七。选手唱完后,主持人毕竟挖掘选手“悲惨”经历,大多是父母身患疾病,自身患有癌症、家人离世等等。我们说比赛就是比赛,不是比赛家庭,也不是比赛身世。好好唱戏,好好主持,回归正统。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群众,我们说电视台节目制作也要考虑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切实地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电视台办成为人民服务的电视台。
当然,以上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毕竟电视节目的制作权利在导演手中,在制片人手中。我们戏迷观众只能双手合十祈祷祝愿吧!当然,当今视频阅读终端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想看戏曲类节目也并非只有河南卫视梨园春,山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天津卫视的戏曲节目,北京卫视的欢天戏地等等。手机APP客户端的听戏,看戏,聊戏节目等。
所以,我们说导演们醒醒吧!
我从前是一名梨园春的忠实观众现在我都不看一台戏下来静静一些不着边的评委和主持人打渣子有的演员一上场把人家的祖宗八代都扒出来他爹死了他娘死他娘有病这有必要吗?他娘死了,他爹死了,给比赛有多大关系呀我烦死庞小哥他们主持再一个来说黑幕太多20年擂主挣霸赛本来擂主应该是周雷达的但是就因会那个货改鱼儿是胡美玲的徒弟所以评委把票都选给了霍改云这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台比赛只有六个人其余的时间都是叫评委和主持人站哪?什么人都可以来当评委说相声说平唱黄梅戏的唱京剧的为什么不让那些专家向程志远老师?经济老师等等专家来评现在的梨园春简直是个大杂烩恶心死了多
我的感觉是《梨园春》做为一个戏曲节日,能够在电视上坚守了20多年,演出1000多场次实属不易,至于有人说《梨园春》没有过去有看头了,是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多元化了,审美疲劳多了。
我原住在南阳市老城区北关城河岸畔,顺着河畔向西约300米是原南阳县豫剧团所在地,每天早上不时飘来几句剧团吊嗓子的声音,堪称为少时一景,今晚演什么戏,谁主演,那个演员有了花边新闻,是当地的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个主要演员如大风,二风,刘法印人人皆知,当时的青年女演员徐德敏,更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徐今晚演什么戏,白天穿什么衣服,徐德敏和小生阎中强演的《白蛇传》,百看不厌,许多市民真把男女主角当成了生活上夫妻俩,据说徐的丈夫对街头巷尾传说信以为真,戏外演出了场闹剧,可见戏曲当时的关注度,看戏,听戏,评戏,是当地的市民生活组成部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电视机开始进入百姓之家,以后的新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歌星,电影名星占领了舞台,一个县级剧团慢慢的就失去了光环,最后干脆散伙了。
戏曲也好,代表戏曲走向新媒体的《梨园春》也罢,没有过去火,根本一个原因是没有跟上 社会 发展的节奏,老戏固然有生命力,现代戏要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如何保留老戏,发展新戏,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排一部新戏既要符合主旋律,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又要有艺术性,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熊和掌二者不可兼得,文艺工作者也很难,排新戏首先是要顾上,想吸引观众又要顾下边,普通群众电视,报纸,说教式宣传听的看的多了,着戏曲就是为了放松一下,跟着剧情哭一哭笑一笑的调济一下生活。
最后再来评价《梨园春》希望广大的戏迷朋友们,在当前的文艺环境下《梨园春》一个地方台栏目,能够坚持到今天实属不易,大家都要以如既往的爱护她,包容她,支持她,给我们民族文化留下来点火种,也许戏曲和《梨园春》若干年后又会大红大火起来。
百姓大舞台,爱唱你就来。观众说了算,专家只评点。这才是梨园春火爆之要点。曾经几时,申小梅观众评分最高,结果让人失望。名师高徒,王丹是多少戏迷的偶像,其豫剧、曲剧唱腔做派,让多少观众折伏,最后让人心访伤。梨园春的作弊,让观众离你而去。专家的评点教戏,带来无数戏迷。苗文华、汪荃珍的电视教戏,让多少观众学到豫剧的妙旨。评委席上的打情戏戏,恬不知耻的取宠钓誉,让心寒的观众,远梨园春而去。梨园春只要不忘初宗,进行调整,以后会比以前更红。你的上帝永远是观众。
擂台赛黑幕太多,自从有一年年终决赛周雷达pk霍改云,周雷达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唱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霍改云则走腔跑调声嘶力竭,嗓子都劈了,场内观众打分周高于霍,然而让所谓的专业评委打分时,居然所有专业评委都打了霍的分。后来才知道霍是虎美玲老师的徒弟。挖煤小伙当场泪奔,场内外观众捶足顿胸。只能叹服虎老师人缘好,专业评委们不专业。从此再也不看《梨园春》。
梨园春是河南的品牌节目,如今却不尽人意,问题很明显:
一是风格老套,缺乏新意。而且,作为全省的文化传统品牌,就是推新作,新人,梨园春没有做到。
二是其推出的广告,死搬硬套,硬生生的霸占了梨园春的荧屏。艺苑美被毫无吸引力的广告宣传所覆盖,梨园春被办成了产品推介会,什么不相干的东西都拿到这里展示,而这里是老百姓看戏欣赏艺术的文化艺苑,不是产品展销的贸易大集。别浑水摸鱼,离谱太远。
三梨园春有很好的创意,百姓口碑,想想初心,回归正道,方可前程似锦。
因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失去了2006年以前的原汁原味大众打擂的效果,这个节目的时间段应该全部用于参赛者打擂的,回归当年返璞归真的打擂节目是挽回观众的根本。不要过多的宣传明星!擂台赛和明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梨园春》最大的败笔之处就是喧宾夺主!在参赛者演唱的时候,摄像机的镜头经常的停留在明星的脸上,而且这些明星摇头晃脑的形象实在是让观众反感!你们电视台可以研究一下2006年以前的收视率为什么那么高,那么就回归以前《梨园春》的演出播放效果吗。正常的商业广告应该有,但是时间段不宜过长。
20年的梨园之路,已趣之无味,去之可惜,食之无味。远离了初心,伤了百姓的心,偏离了戏迷擂台赛的初终和方向。早已没有了戏迷打擂如痴如醉的情形,整个栏目早已没有了戏迷的踪影,成了所谓的砖渣和专业演员发把持的舞台啦,彻底地没有了群众参于的性质。当初是谁当擂主,观众作主。现在是真正戏迷根本上不了郑卅演播厅的舞台,观众打分成了一种形式。因此这个栏目到了该倒闭的时候啦。
㈨ 梨园春的结尾曲是什么名字
梨园春先后使用片尾曲:小香玉演唱的戏歌《擂响中国》。
擂响中国
歌手:小香玉
专辑:《梨园-春》
发行时间:2012-06
试听地址:http://v.ku6.com/show/EVfSBracdiTyLFlO.html
歌词:
网络尚未发布完整歌词。
㈩ 白军选的主要作品
白军选从一个普通工作者向文艺工作者的过渡期,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苦练基本功。苦心人,天不负。2000年,结识著名艺人范军,被介绍到河南省省会郑州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打擂,一举夺得擂主,这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当《梨园春》主持人知道了他和他妻子结婚时只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后,提出要重新给他和他的妻子补办一个婚礼,以弥补他对妻子多年的亏欠,在著名节目主持人倪宝铎、庞晓戈的主持下,在梨园戏迷的见证下,白军选和妻子补办了婚礼,也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此后白军选一直留在郑州发展。2006正式年转入河南省歌舞剧院曲艺团工作。 白军选成为《梨园春》明星擂主后,一时间,“好戏连连”,接戏不断,2004年6月在戏曲电影《我爱我孙》中与高秀敏、任宏恩老师合作,扮演男二号,其诙谐幽默的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2008年6月,挺进央视,参与拍摄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戏曲电视剧《罗敷女》;
2008年7月,再次与央视合作,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影《凤凰岭》,担任主要角色;
2008年8月在由洛阳影视集团拍摄的《铁蛋》中饰演重要角色;
2009年参与拍摄贺岁喜剧电影《不是闹着玩的》,担任客串主要角色,其表演也日臻成熟,随着电影的热映,白军选也红遍大江南北,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喜爱。
2011年7月年参与拍摄贺岁喜剧电影《就是闹着玩》,幽默诙谐的表演,逼真的人物形象塑造,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大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