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黄桥决战的军史资料
1939年2月23日,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护送弹药过江北。陈毅、粟裕借机派卢胜、陶勇率四团过江北,与梅嘉生部合编,命名为苏皖支队,同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随后,叶飞所率的江抗二路(原新四军第六团)与江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管文蔚部合编,渡江北上,向吴家桥周围发展。至此,新四军控制了长江渡口,造成了足跨长江、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入华中敌后,提出苏北是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战略突击方向,事关共产党“抗日'斗争全局。
1940年3月,江南顽固派顾祝同调动18个团的兵力,对苏南、皖南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勒令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下,无法在苏南、皖南同时立足。5月,中央要求军部与皖南部队移至苏南,指出新四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苏南、苏北广大敌后,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6月底,苏北地方实力派进攻叶飞部,陈毅、粟裕毅然跨江北上。
1940年7月初,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与先期北渡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在江都塘头进行整编。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部队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人。
7月中旬,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指出:“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同它打游击战。……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他。”3个月后,会战来临,粟裕只有7000人。
7月25,新四军东进,“二李”部对天鸣枪,如约让路。韩德勤急命陈泰运部、何克谦部南北夹击新四军。粟裕先向北击溃陈部,但将俘获的人、枪送回,以使陈泰运中立;然后将何克谦部包围在营溪。粟裕亲临前线,身边两名参谋被冷枪打伤,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地指挥作战。新四军28日取营溪,29日进黄桥,歼顽军2000余人,接着又攻取孤山、西来等日伪据点,击退日军的两次进犯。
韩德勤唯恐新四军在苏北站稳脚跟,急于9月初分左右两翼进攻黄桥。右翼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的部队无动作。陈毅、粟裕诱左翼顽军至营溪,将其击溃;接着派兵佯攻海安,待驻姜堰顽军出援,主力趁虚攻占姜堰,粉碎顽军断我粮道的企图。韩德勤要求新四军退出姜堰,他认为陈毅不可能接受这一条件,这样讨伐新四军就有了借口。9月27日,苏北各界军民代表大会如期召开。陈毅慷慨陈词,宣布新四军退出姜堰,以表明共产党顾全大局,忍让求全。但韩德勤得寸进尺,要求新四军退出苏北,退回江南。此言一出,舆论大哗,苏北各界无不谴责韩德勤出尔反尔,人心倒向新四军。新四军一举三得:一是揭露韩德勤的阴谋,赢得民心;二是加深了苏北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三是集中了兵力。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待黄克诚率八路军增援部队到达后,与苏北新四军合力解决韩德勤。但陈毅、粟裕已下定独立应对决心。
10月3,韩德勤调集26个团,总兵力3万余人,分3路向黄桥扑来。苏北新四军总共只有7000人,战斗部队不过5000人。粟裕巧布奇阵: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首战打战斗力最强的独立六旅;以3/4的兵力在黄桥以北设伏,以1/4的兵力守卫黄桥;守黄桥主力部署在东门,北门放1个班,西门、南门只派非战斗人员警戒;粟裕督守黄桥,陈毅坐镇黄桥西北的严徐庄,掌控全局。顽军三十三师开始进攻,11时发动总攻,被我三纵击退。14时顽独六旅从北面接近黄桥,粟裕亲自赶到北门观察。当顽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圈,陈毅、粟裕下令出击,叶飞一纵突然杀出,将顽军截成5段,逐一歼灭。顽三十三师闻北方枪声大作,判定我主力在与独六旅作战,遂急攻东门,一度突入我防线。粟裕振臂高呼:“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全军振奋,三纵司令陶勇身先士卒,挥舞马刀,冲进敌阵,将顽军逼出东门。4日午夜,王必成率二纵截断顽军退路。5日下午新四军对顽军主力第八十九军发起总攻,战至21时,将其全歼,又乘胜占领海安。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
经过黄桥决战,苏北大部为新四军占领,此乃华中最大根据地,对全国意义重大。
影视拍摄基地
高淳老街成了电影《黄桥决战》的拍摄地,高淳县也成了全国重点拍摄基地
『贰』 跪求八十年代战争电影大全内地,【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八十年代战争电影大全内地,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风雨下钟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叁』 介绍江浙战争中的黄桥之战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新四军为扩大根据地而向当地驻扎的国民革命军发起的战役。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进攻对象并非日军或伪军,而是参加过徐州会战的抗日将领、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属的抗日主力部队。在该战役中新四军采取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策略将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诱至黄桥后展开反击,一举将前来围攻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消灭,故称黄桥战役。
——摘自网络
『肆』 黄桥战役的战役过程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将姜堰交给二李,韩德勤恼羞成怒。而此时部分八路军也南下苏北皖东,与江北的新四军形成了对韩德勤的南北夹击的战略态势。韩德勤为死中求生,决定先恢复黄桥失地,消灭江北新四军,以挽回危局。韩德勤调集了包括其精锐主力在内的26个团3万余人,兵分三路向新四军压来。其部署为:以韩德勤部嫡系李守维89军、翁达独立第6旅为主力,分经营溪、古溪、祖师庙、加力(地名)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以李明扬、李长江、陈太运部为右翼,以5个保安旅为左翼,分别进攻黄桥以西和以南,并掩护中路军两翼安全。(但是因为二李、陈泰运在战役中心怀二志,实际只有韩德勤本部89军1.5万人参见了战斗。)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交给二李后,粟裕亲临黄桥前线指挥战役,陈毅在黄桥以西约20公里的严徐庄“总领全局”。 对于黄桥战役的作战方案。根据对方和我们的各种利害关系,各种主客观条件,粟裕设想了如下三个方案:“一是乘韩德勤进攻黄桥时,我们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 二是乘韩德勤还未向我们进攻,先以一部兵力向东发展,控制(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几县,并造成北进东台的局面,以主力守卫黄桥地区。 三是以全力依托黄桥这一基点,采取攻势防御,将顽军歼灭在我工事面前。”
新四军指挥部就上述三个方案作了比较和讨论,第一个方案好处是:“我们以主力进攻海安、东台,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并且是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容易取得胜利 “ 坏处是:”假使韩德勤以主力向黄桥进攻,我们以主力向海安进攻,在韩军主力尚未被歼情况下,断不容易把海安攻下,因为海安虽然堡垒不及委堰多,但比姜堰配置适当,工事很强;如果攻海安不下,而把黄桥丢了,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士气,增加对方气焰,尤其给群众很不好的影响,可能群众会认为新四军是打游击的,不要根据地,不要后方,蹲不长,会走的,使以后发动群众增加困难;我们以主力袭击海安是一个大兵团的运动战,如果仍采取打游击的办法,把后方挑起走,那是非常危险的。”
再讲第二个方案,好处是:“东进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因为那边他们部队少,战斗力很弱,我们东进去打他们,如探囊取物,可以绝对胜利;可以把东边那块地区很快创造成为根据地,以便同上海外围和江南连成一片,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我们东进,韩德勤会分一部兵力对付我们,并且还必须分一部兵力防止我们北进东台,这样,就使他的兵力分散,防御线宽,而利于我们作战;无论人力物力,我们都能得到迅速的补充;在东边创造一块新区后,可与西边黄桥地区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更有力的牵制敌人,取得战略优势。 ” 但坏处是:“在韩德勤南下前我们就东进,将在政治上蒙受不利影响;他们在东边的部队是保安一旅和保安五旅,不是韩德勤的嫡系,在营溪战斗以后,保一旅就派代表来和我们接头,愿和我们建立统一战线,如果我们东进,他们必定要依附于韩德勤和我们作对,妨碍我们统一战线的开展;我派一部东进,将使黄桥部队减少,那么黄桥未必能保卫得住;我们派部队东进,固可牵制、分散韩的兵力,但他如果下决心丢开东边,集中兵力来攻黄桥,攻下以后再回头去搞东边,这样对我就不利了。”
因此在利害比较下,新四军没有采取第一、第二方案。第三个方案好处是:“以黄桥当轴心进行攻势防御,军事上的主动权仍然操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向右自由转动,用兵依然很自如;我们依托黄桥作战,是完全的自卫,政治上有充分的理由,不仅广大群众拥护我们,上层人士也会同情、赞助,就是顽军的大部分官兵也会对他们的这种进攻不满;在黄桥作战,能得到群众有力的支援。战事爆发后,群众又踊跃参加抬伤兵,送烧饼、猪肉进行慰劳,对我军帮助的确很大;黄桥地区距离顽固派的据点相当远,约需两天行程才能到达,我可利用他开进的两天时间,进一步查清情况,采取适当部署,使胜利更有把握,尤其是他们军队越前进,离后方越远,交通的维持很困难,如果派部队维持交通,又减弱了第一线兵力,而且离后方越远,其翼侧和后方就更加暴露,更便于我们的袭击;因为他们离后方远,我们突击胜利后,追击起来更容易收效,刚才我讲了,营溪战斗的教训是我们打得太早了,所以顽军不到半夜功夫就退回乌龟壳里去了,这次顽军深入黄桥至少要两天才退得回去,部队疲劳了,两天还退不回去,而且在我们有群众工作基础的地区,他们更难退,我们就可以在几天中追击将其消灭;我们让出姜堰,继续让出加力、古溪、分界,固然可以使他们提高士气,但他们部队看见我们不打就退,也会骄傲和疏忽起来,这就给了我们突然进攻和突击的机会。另外,由于我们沿途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也会影响他们的士气,使他们内部逐渐觉悟到不愿打自己人。兵法里说,攻敌之心,以老其师,就是这个意思。”
对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后,粟裕命大部主力在城外埋伏,仅以少部兵力守城。由于陈毅等在黄桥决战前对二李和陈泰运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得他们保持中立,因此,在二李接到韩德勤命令后,只稍稍推进了一点就停了下来。加上左路军保安旅又多系乌合之众,害怕被歼,畏缩不前,实际上形成了韩德勤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样利于我军对李守维、翁达的中路军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新四军的战略部署是,以第三纵队坚守黄桥,第一、第二纵队隐蔽于敌主攻方向两侧,并先以一部采取运动防御,诱敌进入我黄桥阵地前沿,即全线出击,以分割包围手段,逐一歼灭之。
10月4日下午3时,新四军第一纵队在高桥、周家庄之线将由古溪经高桥向黄桥前进之韩德勤军截成数段,查明该部队确系独立第六旅。该部队遭新四军第一纵队截击,大部溃散,一部消灭,其第十七团向古溪方向逃窜。根据上述情况,新四军令第一、第二纵队以猛烈果敢动作,迅速将独立第六旅全部消灭,务于黄昏以前继续南下,仍于晚上十二时实施总攻黄桥以东之韩德勤军。令第三纵队继续以全力固守黄桥,特别注意东西两面,防止韩德勤军乘隙偷袭,并且以少数部队挺进到工事前方向的韩德勤军侧后实行袭扰,阻止其猛扑黄桥。这样处置后,进攻黄桥之韩德勤军因独立第六旅被截击,其第二梯队已无进攻能力。至黄昏时,独立第六旅之大部被新四军第一纵队歼灭,仅有残余部队退守高桥西南之张家庄、八尺沟一带进行顽抗。新四军第一纵队急于围歼此残余部队而未能迅速南下。
10月4日下午6时,新四军第一纵队全部仍然在高桥附近与独立第六旅残部纠缠中,而第二纵队进至八字桥后行动不明。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正在集结,准备于五日拂晓总攻,其第二梯队(估计系第一一七师)已进至西官庄、刘家堡之线,有于次日拂晓配合第三十三师作第三次猛攻黄桥之企图。依据上述情况,新四军处置如下:令第三纵队于四日晚十二时,以两个团兵力出击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以打破其拂晓的总攻击,并配合新四军突击兵团夹击该敌;令第一纵队将围困于张家庄之独立第六旅残部交由指挥部特务营负责解决,该纵主力立即全部南下,经何家桥.太平桥向刘家堡、野屋基之韩德勤军侧后攻击。在此处置后,新四军第二纵队已于四日午夜十二时进占分界,与韩德勤军稍事接触后即继续由分界向黄桥攻击前进。第一纵队即由高桥经八字桥南下。第三纵队则于五日凌晨二时左右,以两个团兵力出击,使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第三次总攻又被击破。但是,由于第一、第二纵队还没有于预定时间到达黄桥东郊,以致不能如期于五日凌晨以前解决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
韩德勤军为扭转不利的局面,拼命猛攻黄桥,以猛烈的炮火掩护部队向东门进攻。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部队伤亡很大。韩德勤军89军第33师以三个团兵力发动总攻,其中一部在尘土硝烟中突进了东门。此时,黄桥守卫战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新四军守城兵力十分有限,情况异常危急。粟裕深知:黄桥如果失守,对89军的包围圈被突破,在完全无预备队增援的情况下,不仅战役任务不能完成,几个纵队势将被敌人分割,被迫分散活动,形成打游击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他把“前指”包括炊事员在内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编成突击队,亲自带队跑步冲往东门。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勇行动,令指战员们深受鼓舞。在这时,有报告说奉命增援的江南部队一个主力营(老四团第二营)己到距黄桥仅10公里的季家市。粟裕振臂高呼:“同志们,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部队立即士气大振,在纵队司令员陶勇和纵队参谋长张震东的率领下向敌人扑去,终于夺回了东门。
此后,战局出现了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转折:新四军第一纵队经黄桥东北的八字桥插到东面的分界,第二纵队己由八字桥与黄桥之间南下,与守卫黄桥之第三纵队完成了对己经进入黄桥以东地区的李守维部的合围。至此,新四军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0月5日凌晨3时,黄桥以东之西官庄附近枪声甚密,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经抄袭敌后,但未取指挥部得联络。粟裕乃急令第三纵队已出击之两个团迅速猛攻,以打破韩德勤军拂晓攻击。在此处置后,韩德勤军拂晓总攻又告失败。其第八十九军大部集结在黄桥东北大焦庄、小二房庄、罗家庄、何家塘、何家庄、野屋基、胡家堡之线,准备最后猛扑黄桥或固守待援。在上述情况下,粟裕决心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于下午实行总攻。 10月5日上午8时,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由分界进至刘家堡、西官庄一带,其一部已进至大焦庄与第三纵队前哨部队取得联络。第一纵队则已进至八字桥以南地区与韩德勤军对峙。此时新四军指挥部得到情报,韩德勤军增援部队约八个团已进至黄桥东北不远的地方。我们本拟于十月五日黄昏总攻。接此消息,陈毅估计韩德勤军增援部队虽没有八个团,但二三个团或有可能,为在其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解决当面之韩德勤军,决心尽量提前实行总攻。粟裕令第二纵队派兵一部向分界方向阻止敌增援部队,主力迅速向西攻击。但来不及向突击兵团传达命令,便采取了如下办法:令第三纵队首先以小部队向黄桥以东之韩德勤军佯攻,引起韩德勤军回击,造成浓密枪声,以此作为新四军同第一、第二纵队之联络信号。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第一纵队闻枪声而迅速南下,第二纵队闻枪声迅速西进。待至5日11时半,粟裕再令第三纵队全部出击。在新四军的全面进攻之下,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全部动摇溃退,在新四军第二、第三纵队东西突击下大部被消灭,一部向东北突围退至野屋基、何家塘之线,与其军部及第一一七师靠拢。新四军第一纵队已进至野屋基以东、以北与韩德勤军激战。至下午5时,韩德勤军军部及第一一七师仍固守野屋基附近各村庄,企图待援或于黄昏后突围。晚上9时,韩德勤军大部主力已被新四军解决,整个战斗可说已初步结束。
因此,粟裕立即下达如下追击命令: “(一)情况(略) (二)各部应不顾疲劳,不惜一切牺牲,不重缴获,而在于乘胜追击以占领海安。 (三)追击任务及路线区分如下:(1)第一纵队由现地(野屋基)经八字桥、古溪,向营溪、孙家庄,经胡家集渡运盐河,由海安以西向海安进击。(2)第二纵队由现地(何家塘)经太平桥、古溪以南芦家桥、小塔头桥、花园桥、祖师庙,由海安以南向海安进击。(3)第三纵队由现地(大焦庄)经分界、搬经、加力、花园桥以东,由柴湾镇以北渡运盐河,经立发桥绕攻海安东北,截断海安顽军向东台之退路。(4)各部自行酌派兵力打扫战场,收容伤兵,应将主力之大部迅速兼程前进,务于十月六日早晨到达海安。 (5)我随中央纵队前进。”
1940年10月5日早晨新四军缴获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电报,得悉其请求韩部从海安派第一一七师之七〇一团,经由分界迅速增援黄桥。粟裕据此电报判断韩德勤军第七〇一团尚在营溪附近,有经分界向黄桥增援之可能。但若该团得知第三十三师已被消灭,亦有退至营溪和海安之可能。因此,粟裕命令追击部队注意在海安外围歼灭第七〇一团,不使其退守海安,以利于新四军进占海安。但5日晚上,新四军部队疲劳,同时退守野屋基之敌未能完全解决,因此未能达成于6日早晨占领海安的任务。10月6日拂晓,各追击部队才从八字桥、野屋基、黄桥附近分路向海安追击,乘势歼灭第八十九军军部,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失足没顶于挖尺沟中,韩德勤眼看败局己定,绝望中率残部向兴化方向逃去 。至6日下午始进至营溪附近,而新四军第二纵队则在营溪附近与韩德勤军接触,战斗三四小时尚未解决。这时情况虽不明照,但估计该部必系第七〇一团。因此,粟裕决定以第二纵队全力解决营溪之敌,而以第一纵队迅速出动,其先头部队经孙家庄由胡家集渡运盐河,务于1940年10月7日早晨确实占领海安。第三纵队则仍照原定路线追击前进。
从1940年10月3日至10月6日,粟裕指挥新四军经过多次战斗,共歼灭韩德勤部共计一万一千余人,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溺毙,独立第六旅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阵亡,俘虏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一一七师参谋长等师、旅、团军官30余名,下级军官600名;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及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伍』 盘点80年代国产战争片,【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80年代国产战争片,免费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剧名:风雨下钟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bv5ZtAWjEgEhH4zX6OII3A
『陆』 谁了解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是1940年新四军向苏北敌后发展中,于江苏泰兴县城以东黄桥地区,在陈毅运作和粟裕具体部署下10月3日至6日粉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进攻的一次战役决战。黄桥战役新四军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击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势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名称: 黄桥战役
地点: 江苏泰兴县城以东黄桥地区
时间:1940年10月3日-10月6日
参战方:新四军苏北部队,国民党韩德勤部
结果: 新四军获胜,进占海安、东台等地
参战方兵力:苏北部队 0.5万人
韩德勤部 1.5万人
伤亡情况:新四军伤亡900余名
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被歼1.1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陈毅-粟裕,韩德勤-李守维
黄桥战役,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是1940年新四军向苏北敌后发展中,于江苏泰兴县城以东黄桥地区,在陈毅运作和粟裕具体部署下10月3日至6日粉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进攻的一次战役决战。黄桥战役新四军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击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势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奉中央命令向苏北敌后发展中,于江苏泰兴县城以东黄桥地区,粉碎韩德勤部进犯的一次战役决战。
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历史纪念塔
一九四〇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密令第三、第五战区和鲁苏战区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曾参加过台儿庄会战的抗日将领、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一向反共,其所辖国民党军部队和新四军在此前曾有过多次武装冲突。
九月,协同新四军开辟苏北的南下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第二支队和新四军第五支队,分别抵达涟水以北地区和大运河西岸,与我新四军苏北部队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九月三十日,韩德勤集中其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黄桥进犯。这时,八路军南下部队尚在老黄河一线,第五支队仍在运河以西,难以对我苏北部队进行战役配合。经过审慎研究,为了赢得一举解决苏北问题的时间,陈毅决心以劣势兵力在黄桥地区独立同韩部决战。粟裕协助陈毅具体组织战役并负责战场指挥,决定以黄桥为轴心,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歼击韩部。
战役自十月三日起至六日胜利结束,共歼灭韩部第八十九军军长以下一万一千余人。我军乘胜追击,进占海安、东台等地。十月十日,我苏北部队前锋与南下八路军先头部队会师于东台县之白驹镇。
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击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势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再次发动进攻。其部署是:韩德勤以第89军李守维部和独立第6旅翁达部为主力,组成中路军,经营溪、古溪和祖师庙、加力,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地区;以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部、苏北游击第8军陈泰运部组成右路军,以保安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组成左路军,掩护主力之两翼,攻击黄桥以西及东南地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成功地争取了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保持中立,同时采取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在黄桥地区进行自卫还击。10月1日、2日国民党军受阻于暴雨。
3日雨过天晴,即分几路扑向黄桥。4日下午3时许,独立第6旅3000余人进抵黄桥附近。担任伏击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分四路猛插,将独立第6旅分成数段。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国民党军为扭转被动局面,猛攻黄桥,一部突入东门。守卫黄桥的第3纵队顽强反击。第2纵队从八字桥插至分界,第1纵队挥师南下,完成了对第89军的合围。
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该军全歼,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
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缴获步马枪3103支、驳壳枪229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山炮两门、迫击炮6门、子弹、手榴弹、电台等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
『柒』 黄桥决战
940年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主力部队奉命挺进苏北。到达黄桥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兵数万进攻黄桥,妄图消灭渡江北上的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团结和争取了中间势力,粉碎了顽固派企图破坏团结抗日、消灭新四军的阴谋,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为创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0年10月4日-6日,经过三天激战,新四军共歼敌11000多人,韩顽第八十九军及独立六旅全军覆没,军长李守维在逃跑时淹死于河中。黄桥决战胜利后,我军在黄桥召开庆祝大会。
1940年秋,陈毅奉命率领新四军北上抗日。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命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集中十倍于新四军的兵力,企图在苏北一举全歼陈毅部队。新四军前线纵队司令员赵勇,率部猛攻泰州,泰州守将刘世仪和刘玉坤抵挡不住,向韩德勤求援。韩为达到独霸江苏的目的,命令二刘死守,以借新四军之手歼灭二刘。陈毅将军飞驰泰州,说服赵勇停止进攻,只身面会二刘,揭穿韩德勤诡计,并向守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二刘深受感动,同意对新四军假抵抗,真让路,使新四军迅速挺进。国民党税警司令林太远得知陈毅已到达泰州的消息,一面逼迫二刘阻击新四军,一面飞报韩德勤。陈毅改变战略,夜袭林太远部。林措手不及,被我军生擒。陈毅将军以抗日大业为重,亲自为林松绑,让他带领被我军所俘的一千余人及枪支返回。林太远感激之至,决心站到团结抗日一边。韩德勤不甘心失败,调集兵马,重重围困陈毅部队。陈毅将军在黄桥一带布置兵力,迎战韩德勤。战斗打响,战士们勇猛顽强地击退敌军一次次进攻。在陈毅将军的正确指挥下,终以七千人兵力,战胜了十万敌军的进攻,取得黄桥之战的伟大胜利。
1940年,陈毅率新四军奉命北上,在苏北遭遇顽固派韩德勤军队10倍兵力的围攻,陈毅只身入虎穴,分化泰州守敌“二刘”,同时,夜袭林太远,促其团结抗日,并以少胜多,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
『捌』 影片(抗战)50条
南岛风云 1955上海电影制片厂
平原游击队 1955长春电影制片厂
古刹钟声 1958长春电影制片厂
51号兵站 1961上海电影制片厂
地雷战 1962八一电影制片厂
东进序曲 1962八一电影制片厂
自有后来人 1963长春电影制片厂
地道战 1965八一电影制片厂
平原游击队 1975长春电影制片厂
飞虎队 1995峨眉电影制片厂
破袭战 1986八一电影制片厂
最后八个人 1980长春电影制片厂
黄桥决战 1985八一电影制片厂
两个小八路 1978长春电影制片厂
七七事变 1995长春电影制片厂
豹子湾战斗 1978长春电影制片厂
冲出死亡营 1992年
三进山城 1965长春电影制片厂
战争里成长 1957八一电影制片厂
归心似箭 1979八一电影制片厂
白山黑水 1997长春电影制片厂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3八一电影制片厂
大刀记
黄河少年 1975长春电影制片厂
敌后武工队 1995长春电影制片厂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6八一电影制片厂
赵一曼 1950长春电影制片厂
远东间谍战 1992峨眉电影制片厂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八一电影制片厂
冰雪金达莱 1963长春电影制片厂
鸡毛信 1953上海电影制片厂
回民支队 1959八一电影制片厂
扑不灭的火焰 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空万里
血战台儿庄
南京大屠杀
大捷
黄土地
紫日
鬼子来了
黑太阳 731
黑太阳 南京大屠杀
铁道游击队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关头(香港)
1935年到1941年期间,在香港总共出了98部抗战电影
狼牙山五壮士
举起手来
三毛从军记
纪录片如《空军战绩》、《凇沪前线》、《芦沟桥事变》
风雪太行山
史东山编导的《保卫我们的土地》
1939年的《好丈夫》
胜利进行曲
八百壮士
塞上风云
战争子午线 1990年出品
红樱桃
红高粱
小兵张嘎
南海潮 196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
七七事变 1995年出品
赛虎
黄河少年 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烈火金钢
四万万人民 纪录片大师伊文思1938年拍摄
国歌 1999年以田汉、聂耳为主角
保卫我们的土地
白求恩大夫
夜幕下的哈尔滨
大上海·1937
生命线 香港
生命曲 香港
汤晓丹导演的:
上海火线后
小广东
民族的吼声
『玖』 盘点八十年代国产战争老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八十年代国产战争老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风雨下钟山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拾』 黄桥之战那个电影叫什么名字
黄桥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