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山大地震讲述的什么故事
《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
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
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1)唐山大地震电影有什么亮点扩展阅读: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
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
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Ⅱ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希望楼主看过电影回来共鸣!
"唐山大地震"10大感动
《唐山大地震》无疑是本年度头号催泪弹。达人钧钧看电影的场次是晚上21:40,整个影院依然座无虚席。而且尽管中间掺杂着稍许笑声,但整个电影依然是让看电影的不管男女,不分老少,都在偷偷擦眼泪。最后影院抽泣声一片。大家无不被整个《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感动,应该说冯小刚奉献给了中国人一部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大片。请跟随达人钧钧一起看看《唐山大地震》的10大感人瞬间。
感动瞬间1:开场对唐山大地震发生瞬间的重现。有了《集结号》大型爆破场面的拍摄经验这次冯小刚导演玩的更大。整个唐山大地震过程的呈现可以用惨烈触目惊心来形容。当年看到一幢幢楼把一个个人埋在底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个衣不蔽体的幸存者抱着亲人尸体痛哭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看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一样让你泪流满满面。特别是女儿在窗边喊了一句“妈妈”的时候,徐帆一声要把命喊出来的“来啦!!”让人体会到母爱的力量。许多人被大地震中的那种伟大的母爱感动。
感动瞬间2:徐帆扮演的母亲哭丈夫,以及恳请大家救埋在石板下面的龙凤胎的时候。救助人员说兄妹二人被分别压在石板的两头,就这个就会压住另外一个,只能救一个。你要救哪个?徐帆疯了一样的哭着喊:“都要!两个都要!”但事实是只能救活一个,最后徐帆低声说:“救弟弟”。我想心碎的不仅仅是眼角落下泪水的姐姐,还有每一位观众。哪个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这样的选择题你让当妈的怎么选?
感动瞬间3:徐帆的婆婆,从济南赶来。要接孙子到济南。一个地震中的母亲,丈夫女儿都在地震中丧生(后来女儿奇迹般的生还)。她只剩一个儿子,但婆婆也没有了儿子只剩一个孙子。当妈的没办法,只得答应婆婆接走儿子。后来送儿子上车站,小姑子在车窗看着徐帆说:“妈,你把孩子带走等于是要了云娟的命啊。”当长途汽车停下来,儿子飞奔向徐帆的时候。镜头给了徐帆一个大大的特写。那个喜极而泣的母亲的笑容,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感动4:张静初扮演的王登的养母病重在床,即将离世。两个暑假都没回家看看母亲的张静初被父亲陈道明告知仰慕病情来到病床前。这场戏堪称经典。三个演技派演员的气场飚到了一起。陈瑾扮演的要强的母亲突然对女儿说了一句:“这个表和我和你爸的存折都给你,你也长大了,应该去找你的亲生母亲。我知道你恨我,但我这个时间上最在乎的人只有你爸爸和你。你能吻我一下吗?”陈瑾那有些呆滞和僵硬的动作把一个重病却坚强的母亲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陈道明更让人称绝。在镜头上一直只有一个背影。可当转过身来的一刹那,镇定的眼睛突然瞬间泪流满面。并伴随着重度的抽泣和呼吸声。把一个革命军人的坚强和面对妻女的铁血柔肠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泪流满面。
感动5:王登带着已经5、6岁的私生女女儿点点回家看父亲时,父亲问“你这几年去哪里?你躲在哪里?”张静初扮演的王登说:“我没有脸见您。”陈道明:“那写封信,打一通电话总可以吧”王登:“我怕您担心”.一直很平静的父亲突然怒了!有点蜷缩的变老的身体却重重的拍着沙发嚷道“我天天都在担心!”;一句话让人体验到身为养父对这个地震中领养的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人感动人间之情无处不在。
感动6:故事渐渐切近主题。在父亲陪女儿和外孙女放风筝的时候,女儿终于跟父亲打开了话匣子。其实32年来她根本没有忘记她的母亲。但是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去找过母亲呢?她告诉养父当年有一个活着的机会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在究竟是救弟弟还是救姐姐的问题上,她在石板下清楚的听到了母亲说:“救弟弟”。就为这一句话,她恨了母亲32年,这是她心里永远的阴影。这个事情没有对错,我们体会到的是地震在幼小生命里留下的阴影。
感动7:张静初和李晨扮演的弟弟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可以说电影前半段我并没有看出张静初多少演技来,就是从跟陈道明道白自己的心理阴影后,我才看到她戏剧的张力。在这一大段的救援画面中,透过张静初和李晨不多的台词,看着几乎如同纪录片般展示的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画面。我们感动的是回忆,那个伴随了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的512汶川大地震。回忆让我们集体落泪。
感动8:角色无大小,戏精永远是戏精。就像当年蒋雯丽在《霸王别姬》里精彩的几分钟亮相一样。在《唐山大地震》中更有一个几乎只有一场戏的刘莉莉。就是当年那个凭借《篱笆女人和狗》中巧姑一角走红的刘莉莉。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客串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为了救女儿的生命,同时为了保护解放军和志愿者的生命,她自己选择了让救援队锯断女儿腿的救援办法。最后看着女儿被抬出来,她一遍又一遍的大喊:“妈对不起你,我要找女儿的腿!”这场戏绝对让每个人都撕心裂肺。
张静初紧紧拽住奔向废墟寻找女儿腿的刘莉莉
感动9:母女32年重逢,是整个电影戏剧化冲突的一个高潮。这场戏切入点非常巧妙。女儿看到了墙上忘了摘下的自己5岁时的遗像,就知道妈妈有多想她。遗像下面一盆西红柿,妈妈说:“先吃个西红柿吧,妈妈没有骗你”这种小细节最让人受不了。一个32年前的生活细节,地震前那个没有吃到的西红柿,成了妈妈心中永远的伤疤。冯小刚抓细节的本领太强了!达人钧钧要大夸特夸的就是接下来徐帆的表现。当徐帆跪下的那一瞬间。你就能见识为什么有人一直拿她和张曼玉媲美。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滴泪都能钻到你心里去。换句话说,不要说观众,就是哪个演员能碰到和徐帆演对手戏都是你的服气,她会直接把你带到戏中的情景。正如冯小刚说的“徐老师只会给电影加分。”这段戏我听到了很多人忍不住的哭声。
感动10:墓地看父亲的戏。当母亲把女儿的墓打开,从中取出一本本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的时候,当张静初静静的蹲在地下抽泣的说出:“妈妈,对不起我对不起,我折磨了你32年,你怎么过的啊!”我们再次被冯小刚导演说故事的功底所感动。你不得不佩服,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个导演中,最会讲故事的还是冯小刚。他善于用一切语言道具,用最直白的语言抓住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心。有句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在电影这个天地里,冯小刚无疑做到了这点。在看完《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会觉得活着真好,都会禁不住想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儿女、爱人……一个电影能让人为善,境界已经足够高了。
Ⅲ 唐山大地震电影教育意义
《唐山大地震》体现了亲情与同胞之情的大爱主题,带给人们对人性的拷问和心灵的震撼。该影片引导青少年要爱心相伴,与人为善;互相理解,懂得感恩;用心生活,珍惜生命
Ⅳ 怎么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至少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灾难电影,内地影坛几乎很少去涉及。而《唐山大地震》就是灾难电影中的佼佼者。
方登又是幸运的,至少好有机会能够等到有这样的可以化解矛盾的机会。有些人可能从此再也无法从灾难中醒来。这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真是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Ⅳ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让你觉得最震撼的场景是什么
我觉得《唐山大地震》开场运用了电影特效,把大地震来临时万物崩溃的悲壮画面逼真地呈现了出来:如成千上万只蜻蜓慌乱的飞过车站、客厅鱼缸里乱跳的金鱼等等,这些场景比较震撼。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地震的无情,人性的脆弱,而最重要的是亲情的珍贵,生命的坚韧。生活是美好的,它告诉人们,所有的灾难都只是暂时的,灾难不能摧毁人,它只会使人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禁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这部电影让我更加坚信亲情是永恒的。一个可以伤害的人,只有真正无私的人爱他。这部电影,确实很伤感,很催人泪下,
Ⅵ 你觉得《唐山大地震》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豆瓣评分
我认为是因为真的很感人。作为冯小刚的类型片探索新作,《唐山大地震》对于中国人亲情的表现,达到了国产片的新高度。在一个情感愈显稀薄的当今时代,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无疑将激起观众的内心波澜,准确把握住了普通中国人的一根心弦。
纵观近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而像《唐山大地震》这样充满情意、富有感染力的影片,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过了,这次的遇见惊奇之余,我心甘情愿的被感动,流着泪看完了整部电影。幸好影片的最后还算温情结束,给我们已痛的不能自已的心灵以些许的慰藉。逝者已逝,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生活是继续的,生者当更加自强,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以告慰那些已逝者。
Ⅶ 《唐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不知道楼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楼主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还是要反驳几句。
1、抗震精神。在唐山地震后,唐山就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2、唐山大地震不是值得纪念的事情,但却是值得回忆的事情。作为历史重大事件,也许这场地震不会影响当时的海南、福建、湖北、甘肃,但对唐山来说,那是毁灭性灾难,作为唐山人和参与救援的人,都视它历史事件,要永生铭记。
3、宣传人情。继唐山地震后30多年,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有地震。但邻居情、军民情都变性了
4、增强抗震意识。也许影片中没有提到多少,但同样可以给观众带来思考。如何预测地震,如何逃生,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
对于外地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只是一部电影,看看热闹就淡忘了,但生活在唐山的人,经历过地震的人,参与过救灾的人,是不会有楼主这种感觉的。
再说了,阿凡达是个什么东西,尤其是beijing人,钱多的烧的,去电影院看那玩意去!
Ⅷ 求唐山大地震影评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给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个“催泪弹”的评语,大概算不上不礼貌,还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描述。电影的故事虽然起自一场记忆犹新的天灾,但如果只是一部灾难片,故事的演绎要脱开“形式大于内容”的套路,难度要大得多。冯小刚对此有清楚的意识,所以他给影片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讲一个带着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0年的恩怨冷暖、亲情善意与离散聚合,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一切得以释放。观众浸染在一波强于一波的感伤气氛中,必然涕泗难掩。
影片赏析
不计成本打造地震场面 众主创忆重拍经历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如何真实表现那场毁灭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生活的灾难”依然是整个创作团队必须直面的难题,实际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几经跌宕。“最艰难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这个效果的营造对技术要求很高。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英国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儿来做这个事。” 导演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冯导提到的“地震氛围”,监制陈国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术层面真实反映地震实况,这个挑战远超出华语片技术水平。过去我们拍地震只是抖镜头,演员在想象中跟着动,镜头跟演员的震动无法同步,然后通过很多短暂的镜头连接在一起,眼尖的观众能察觉不是整个场景在晃动,是虚拟的。如果要达到真实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块能震动的装置上。另外,景还要分成震前跟震后,震垮的景不能单纯用爆炸完成,必须符合灾区的情况。电影中这短短几分钟的戏全是突破。” 在谈到拍摄地震场面的投资时,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首次回忆起了这次的重拍经历:“一开始我们运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来拍摄,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颤等场面,用传统拍摄方法会限制导演的画面感,因为这种方法通常不会有大场面的感觉,尤其是没有一个连续感。首先观众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别,其次镜头是不连贯的,这个肯定会严重影响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最终经过权衡决定更换另一种拍摄方法。剧组动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拍摄设备,让景别的大小和镜头的连续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但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们的拍摄期拖长了一个多月。” 据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学名是自英国的Motion Control摄影机(简称mcc),这种昂贵设备以前只在拍广告时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机器放置完毕,把整个长镜头设计好,以后这个机器则可以不动,一层一层拍,每次完成一个镜头为六层。因为机器不动,人在那一遍遍拍,从现场看完全是人为机器服务。据制片人胡晓峰透露:“这台设备一天至少人民币五万,因为需要提前试验和安装,从英国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加上他们的差旅和指导费,就可想而知这个镜头是多少钱了。” 冯小刚导演透露,“因为mcc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大制作非唯一卖点 “以情动人”是核心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虽然是大额投资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国产IMAX电影,并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部电影中流淌的浓浓的中国式亲情。 电影总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在制作部分的绝对投资上也应该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我们片中的演员没有大明星没有高片酬,预算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同时影片是对电影类型的一种新的探索,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感动所有的中国观众,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后我们觉得它比预期的更加触动人心。” 影片总监制陈国富表示:“讨论《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如果关注点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会偏离了影片真正的力量,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时,一部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更多是兼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虽然讲述的70年代开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国的当下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他还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世纪的苦难后特别有意义,比强调人均收入提高还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莱坞的大片作比较,它就是一部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十大媒体主编深情寄语“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如同冯小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往往拍灾难片会拍成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们这部电影,我希望它是内容大于形式。当然我们也会给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这些手段我们都会有。但是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它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帮你粘的!呵呵!你也可以利用我们强大的网络来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