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调音师结局解析(从影片的视听语言解析结局之谜)
文 六衡 字数:3726 建议用时:6分钟
看过印度版《调音师》的朋友们,一定要记着看看原法语版的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和改编后的印度版相比,法语版无论是从电影的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以及设置的悬念和印度版相比都更高一筹!
毕竟,这是一部仅仅凭着13分钟的电影叙事和视听呈现,就被二十多万网友打出了92分的高分短片!同时,这部短片还获得了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并在豆瓣最高短片中排名第三。
那么这部短片究竟是因为什么获得如此成功呢?很多人看完短片都在疑问,男主最后被杀了吗?
下面六衡将结合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说说自己对电影的结局、电影悬念的设置和电影的主题三个方面的理解。
六衡的理解 : 必死无疑!尽管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已经通过至少3个方面细节暗示了调音师的结局。
细节1:调音师的自我独白
“ 在我演奏期间她不会杀我 !”此时的调音师仍在战战兢兢得弹着钢琴,而房主太太拿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此前的调音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满客户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可能已经暴露,而这个是房主太太识别他“装瞎”的关键所在。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合情理的内心独白,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很慌乱,大脑已经失去了判别的能力!
调音师不可能永远得弹奏下去,而一旦他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句独白,只是他的自我欺骗,他仍沉溺在自我的幻想之中! 所以,按常理,音乐肯定会停止,他也肯定会被杀 !
细节2:电影背景音乐的转换
调音师入场时的主旋律音乐在整部影片中,是一条主线,同时承担着很重要的叙事成份。 电影开场,弹琴的音乐即出现,然后以主角独白的方式进行闪回叙事,最后又通过这首音乐回到弹奏现场。
从始至终,主旋律没有更换过。然而,在最后一幅电影画面结束时,黑色字幕出现后,音乐却被悄悄换成一首类似装潢声音的音乐。
这个音乐和上面六衡说的细节1中的独白台词相呼应,意在告知观众, 调音师弹的那首曲子停止了,他被房租太太处理了,房屋太太正在用装潢工具和材料处理现场!
细节3:电影的最后一幅画面
画面定格在一面镜子里的三人画面间。镜子中,房主太太拿着钉枪在调音师背后对着他占据了大幅画面,而右上角处则是房主太太死去的丈夫诡异得坐在沙发上。
最后的画面
有网友从房主太太丈夫安详的死状推测她的 丈夫应该是一名真正的盲人, 这点我是赞成的。否则他不可能如此安详得接受太太的钉枪从自己的左边太阳穴附近穿过。
而此时,房主太太的钉枪则对准调音师的后脑勺。调音师并非真瞎,他是装瞎,但他后脑勺没有眼睛。他此时听到了房主太太高跟鞋扣在地板的声音,但并不知道身后的人在谋划着什么。 同时,他因胆怯和慌乱,以及“迷信”自己的演技,认为只要自己不动,房主太太就会依旧像之前一样“安静”。
所以,调音师很可能和房主太太丈夫一样,被她用钉枪毫无声息的从后脑勺解决掉,最后诡异地坐在钢琴前,就像沙发上的房主太太的丈夫一样!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短片里主角的内心独白,还是背景音乐,或者最后的画面,都能推测出调音师被杀的结局。这是从视听语言中的声音元素和画面信息推测而出,也是导演所作的暗示。
尽管这部短片没有印度长篇版本悬念多,但这里的悬念则更加紧凑,设置得也更巧妙严谨。 尤其是开场的前两分钟的镜头表达。下面结合电影里闪回前两分钟的镜头语言举例说一说。
举例:多处特写镜头的铺垫和暗示
特写1 :钢琴弹奏时的音箱共振,钢琴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道具,从主角的身份职业,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和钢琴有关。
特写2 :调音师身体部位的特写,包括裸露的腿部和腰部、局部特写,裸露的肩膀和面部特写。这里面的弹琴时 不合常理的“裸露”都在观众心理设下一层悬念 。
多处特写镜头
举例2:出场的三个人物构图
整部短片以声音入场,有音乐声和主角的独白声,而第一个出现在画面里的人物则是一个侧身坐在沙发上的老年人。
房屋太太丈夫
这是一个中近景镜头,老人处于画面中右侧,视线看向左侧,这里采用了常规的九宫图构图,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右侧,同时利用眼神引导观众视线,将我们的视线引导至左侧,也就是接下来调音师弹琴的位置。
镜头随着视线的引导来到主角钢琴师的位置,画面呈现的是肩膀以上的特写镜头,呈中心对称。同时身后有一个只看得见黑色衣服的人物背景。 大多人物特写镜头头顶一般都会进行少量的留白处理,而此处却没有,这一方面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人物紧张的表情上,另一方面则让调音师背后的“黑色背景墙”显得更突出和神秘。
头顶无留白
短片的前两分钟,对整个故事中的悬念设置处理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主角的独白台词也是悬念一层扣一层,台词和镜头语言以及画面的配合,让故事的悬念越发引人深入探究,引人深思。这些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观众的心有设下层层悬念和谜题。
看到有一个关于这部短片主题的高赞评论:
生活不是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影片中,主角在一次钢琴考试比赛失败之后,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走向了一条“自我欺骗”之路。他伪装成失明的调音师,以弱者的姿态示人。利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补偿心理,获取利益。他从身体的“假瞎”,走向了心理的“真瞎”!
他在自欺欺人之中,幻想着自己是奥斯卡影帝。但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了解盲人的房屋太太。
在这个房屋太太的面前,他暴露了自己,并且为此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这是对他放弃了真实的生活,在自我麻痹中过着心安理得的虚假生活的惩罚。
他是一个懦弱、胆怯的可怜虫,他为了利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我,这是他悲剧的原因。
那么在短片中是如何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达影片的主题呢? 下面从两点来具说一说 。
1.第一人称叙事,以主角钢琴师内心独白的形式塑造出一个狂妄且胆小自私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让角色更加真实的走入观众内心,观众的注意力会紧紧跟随着主角的叙事,会因为他的紧张而紧张,因他的窃喜而窃喜。
但同时,因为第一人称,他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他的独白和对自我的评价并不一定就客观,他可能在自我修饰或者夸大自己的弹琴技术。 试想,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自己是个“天才”般的人物,那么应该也有足够应付考试的心理素质。然而他并没有,而是被自己的内心的紧张和胆怯打败。同时,这也暴露了他学艺不精和夸夸其谈的性格特征。
主角的紧张
当然,体现他狂妄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如为难服务员和等候红绿灯过马路时对身旁老奶奶说的话,都显示出了他的狂妄和自私的一面。
2.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的交叉使用,非常规的构图法。
在主角进入礼堂考试的一幕中,首先以远景作为这个场景的定场镜头,在广角镜头下,钢琴师显得渺小而卑微。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的主角,紧接着中近景背影一闪而过,再接着对手部扶凳、擦拭琴键、发白的面部、颤抖的双手进行特写,刻画出了一个紧张而胆怯的人物。
下一场景直接出现的是主角躺在家中的床上的中近景镜头,同样是俯拍的视角,而主角从位于画面中央中心对称的位置,转向右侧的侧身方位。这个场景的布景构图也别出心裁。
主角仰面而躺的枕头是两个黑白钢琴键拼凑在一起的,此时因为主角位于两个枕头中心位置,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钢琴键盘。键盘枕头呈倾斜线条,而当主角侧身之时,枕头钢琴琴键分裂两半。此处的“倾斜”和“分裂”都展示了此刻主角内心的状态,表现出钢琴比赛失败对他的重创。
钢琴键盘枕头的倾斜
而下一个摄影机的角度已经从俯拍的垂直角度转向了正面的水平角度。这个画面中,通过演员双手交叉的拒绝式姿态、透过鱼缸拍摄的扭曲变形的眼睛、行单影只困在玻璃鱼缸游来游去的金鱼布景。多方位展现主角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中,扭曲变形的眼睛这点设置非常巧妙。 这样创造性的视觉表现了主角“非正常的状态”,“扭曲变形”暗指主角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和扭曲,他开始处于一种虚幻、自我幻想之中。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变形和遮掩,也就意味着心灵的扭曲和封闭。 从此处起,暗示主角开始将自己放置一个虚假的世界。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虚荣心,以弱者的姿态骗取别人的同情获得利益,最后玩火自焚。
扭曲的左眼
在没有遇到这个房主太太前,他洋洋自得,而遇到房主太太这个“高手”后,他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弱点,葬送了性命。 他将自己骗死在自己制造的幻想世界中,沉溺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失去了识别真实的能力,抵抗的能力。就像那只困在鱼缸里的金鱼,只能在自己的一方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装瞎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开始,他的不诚信、欺骗、隐藏自我、沉溺于虚无,也在警醒着世人。这样的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生存经历在情感上也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这部短片的现实意义。
人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要想改变命运 ,请真实的生活,勇敢地面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获得劳动成果,而不是自欺欺人,凭借小聪明获得一时的小恩小利!
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无论是从剧本结构,还是电影的台词设计,声音元素的运用、镜头的设计剪辑、场景的布置和细节的铺垫等方面,都经过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巧妙安排和创作,最后呈现出一部精彩的悬疑又富有深刻主题的短片,带给人视听的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微电影!
㈡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有什么寓意
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我就会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应该过于自信,往往令你致命的就是你从未重视过的。
任何一个寓言故事,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心情都有会不同的感悟。
㈢ 请问法国微电影《盲人调音师》 是有什么寓意么让人想的是什么有点不懂。
结局不重要。。
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优质短片。一遍浏览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
㈣ 调音师主题思想概括
《调音师》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拉迪卡·艾普特、安尔·德霍万联合主演的悬疑犯罪喜剧电影。于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中国大陆上映
印度影片《调音师》故事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短片。该片讲述了满怀抱负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Akash),为了获取音乐灵感一直假装盲人,在被邀请参加一场私人音乐会时却意外“目睹”一起凶杀案,成为现场唯一“目击证人”。
㈤ 请问法国微电影《盲人调音师》 是有什么寓意么
开头的声音是女主角的自杀,因为邻居看到了调音师,女主角不会杀人,否则邻居一定觉得蹊跷,一定会报警,从片子也能看出邻居本身就怀疑老太太,老太太应该发现了男主是假盲人,但鉴于杀了他也会暴露(再加上被音乐感动),老太太只能自杀。在这个社会,不停的伪装才能活下去。男主角最后没死,音乐到最后字幕都继续弹奏着....导演却告诉了我们整个人类的灭亡。
人人伪装,能够更好的活下去,却也是堕落的开始。男主没死,以后还可以以此为生,导演是想说明一个更大层面的悲剧,社会需要伪装才能活下去,导演画出了一副巨大的末日图画。
至于男主为什么不反抗,其实不是入戏过深的问题,一开始门就被反锁好几下,反抗不一定成功,不如继续伪装。这也说明了,伪装是不可避免的,伪装是在这个社会最优化的选择。
(5)调音师微电影想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影片开始就大量采用特写、近景镜头,但是还是基本表现出男主所处的环境,并且男主没有穿衣服,我认为会有起到触发观众好奇心的作用,并且使用特写镜头不会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剧透。
影片陈述方法多数使用男主心理旁白。开头过后,心理旁白直接陈述在努力十五年以后钢琴大赛失败,从此男主被失败所纠缠,可以知道男主的心理素质并不好。镜头切到餐厅,男主大口吃糖暗示男主贪欲大,而且是瞬间的快乐,并不长久。
影片除去片头片尾大概在十分钟左右,男主和老板的谈话占到影片五分钟,所以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男主说“人们认为失去会让我们变的更感性”并且男主在工作时小费更多,人们更友善。当老板反骂男主流氓时,男主说“自从音乐大赛以后我再也没弹过钢琴。”我认为是男主无法成为男主并且是在努力十五年以后,于是成为一个弱智来得到关爱和重视,并且是在极大的侥幸心理下完成的。
到了故事主线,老妇人刚开始不愿意开门。男主还是用我是盲人来博取同情心,迫使老妇人开门。进门以后,老妇人至少锁了三四道门锁。背景音乐开始变化,暗示事情即将发生。男主在客厅滑倒,男主看到尸体,背景音乐更快。
在钢琴边上,老妇人明显有个推的动作,男主自然坐在钢琴上,这时给了老妇人脸一个特写,带有怀疑和不安,这时男主对尸体有个发呆过程。老妇人取下男主墨镜,可能已经发现男主的隐形眼镜。
然后开始男主的内心独白,老妇人举枪站在男主身后,最后三句“快点说点什么吧?”把故事推向高潮,因为男主已经接近崩溃,只能无奈弹起钢琴。影片在男主钢琴声中结束,结局在开头已经陈述。
㈥ 《调音师》: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
这是看完《调音师》后,给予内心最大的感悟。其实一共有两部《调音师》,一部是2010年来自法国的短片,后一部是在2018年,由印度悬疑大师斯里兰姆·拉格万改编拍摄,改编后的电影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短片的味道,在此基础上更是将电影的立意、层次提高了一个台阶。整部电影处处都透着对人性的讽刺,对罪恶的批判,但其中更不乏对美好的向往,对梦想的追求,家庭,婚姻,社会,人性,爱情,罪恶一切都很好的被斯里兰姆很好的杂糅在一起,百般的滋味,需慢慢细品。
在电影的片头就跳出一段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句话: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生命是什么?生命离不开肝脏。)如果你带着这句话去看,在临近结尾之前,可能都无法理解这句话有什么意义。你搞不清,这跟肝脏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是一部讲述贩卖器官的电影?而电影开头的场景设置更是在一开始就为整场电影铺下极高的悬疑基调:一个菜农在自己的菜田里猎杀一只误闯进来的瞎眼的,又极为敏捷的兔子。随着一声枪响,和汽车翻倒的碎裂声,电影进入一段黑幕里,让人的思维还继续停留在其中,思索着这只兔子到底有没有被打死,还是说猎枪打偏了,击中了车子,导致车祸,这个暗示接下来什么样的剧情。随着,在一阵敲击心脏的钢琴声中,电影正式开始了。
男主人公阿卡什是个即将去纽约参加钢琴比赛的钢琴师,为了捕获创作灵感,他选择体验盲人的生活,就像他说的:对于艺术家而言,专注更重要。在这期间,阿卡什邂逅了酒吧老板的女儿苏珊,爱情的火花碰撞,燃烧。阿卡什在苏珊家的酒吧里的演奏得到前明星普拉默的欣赏和为其独奏的邀请,阿卡什接受了普拉默的邀请,表示愿意在普拉默的结婚纪念日为他们的爱情独奏一曲,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决定让阿卡什卷进了一场意外的谋杀中,随其的命运也即将面临转折。西米是个漂亮性感的女人,为了金钱地位,她选择嫁给年长自己很多的普拉默。在与情夫偷情时,被普拉默发现,三人争执下,普拉默意外中枪身亡,而这一切都被装做盲人的阿卡什发现,此后阿卡什便陷入无尽的风波中,难以自拔。
【电影的人物刻画细致,层层深入,所带有的情感复杂而又荒诞。】
在电影中男主人公阿卡什的一步步堕落与西米的恶毒是及其让人回味无穷的。刚开始的阿卡什是个沉着(从普拉默被杀现场从容脱身,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睿智(在西米一次又一次的逼迫下脱身,看出阿卡什有着不俗的应变能力。),执着(为了钢琴,为了梦想,身处险境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去参加钢琴比赛的事。),并且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在从普拉默被杀现场脱身后,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紧急去警局报案,再被迫签下证词时,阿卡什的内心的愤怒的,恐惧的,他在咆哮,咆哮着事情的真相,但他还是选择沉默了,因为他害怕。内心的正义,愤怒以及小人物的无能为力与妥协,这一矛盾让阿卡什这个角色更加的鲜明,更具有立体感,将一个小人物的正义与软弱的对立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为最后阿卡什的黑化埋下伏笔。其实整部电影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推动阿卡什这个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被警察情夫盘查过后,阿卡什也想从中脱离出来,但命运好似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又再次撞破西米将邻居老太太推下楼的场景。这时候,阿卡什才意识到他逃不开了,接着被西米毒瞎,被女友苏珊误解,被警察情夫追杀,被人绑架割器官,这一切的一切,将阿卡什逼疯了。他选择主动出击,哄骗绑匪帮忙,绑架西米敲诈钱财,借刀杀了警察情夫和绑匪,成功笑道了最后。
电影里最出彩的女性莫过于毒妇西米,其实西米是个复杂而又矛盾的女人,人前的虚伪与人后的歹毒,对丈夫普拉默的爱,依赖,厌弃;对情夫的渴望,不屑和鄙夷。很难想象,塔布(西米的扮演者)可以将这一切完美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电影中西米为了金钱与地位嫁给了比她年长很多的普拉默,在生活与事业上依赖着这个曾今的大明星,但西米这般风情万种,性感迷人的美妇自不甘心与一个老头一直这样平淡地过下去,所以她出轨了身强体壮,有权有势的警察局局长。电影有一幕,是值得咀嚼的:在与情夫清理现场,抛尸后,西米如是大赦,在阿卡什的幽幽的钢琴声中缓缓坐下,然后潸然泪下。这里的流泪既是对于普拉默多年的关爱,对于普拉默细心准备结婚惊喜的愧疚,与内心的自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阿卡什盲人身份的真假。对于情夫,西米其实是谈不上爱的,也许只是去图一时的刺激和弥补婚姻中的不足,她从没想过离开丈夫去投入情人的怀抱。电影中,西米与情夫合计掩盖事实基本都是亲力亲为,对于情夫的办事能力以及“妻管严”的生活状态是持以不屑与鄙夷。在与阿卡什一起被囚禁中,阿卡什以情夫会抛弃她,去掩盖事实真相的话语恐吓,打击她。西米只是表示不屑一顾,她从没想过情夫会为了救她而冒险,杀了她只会成为情理之中的事。虽然整部电影处处在表现西米的恶毒,虚伪,但同时又不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她也是个可怜的女人。
【电影中的配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在电影中,配乐往往起到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内心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有时候,电影的高潮大多由配乐烘托,没有配乐的高潮是不完美的,这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在这部《调音师》中,配乐的运用更是达到巅峰造极的地步。
电影里,序章结束后,就是男主人公阿卡什在房间的独奏,悠缓的曲调中夹着几分急促的节奏,沉重的大调抨击人心,暗示着这即将开始的故事是多么的曲折,奇秒,充满荒诞。
一部电影中,爱情的浪漫往往都是在舒缓和较强的旋律中,慢慢萌发。电影里,阿卡什与苏珊从相识,到相爱在欢快的节奏中发展的是那样让人感觉一切都是冥冥中的注定。在整部电影悬疑,沉重的氛围里,这显得是那样的突兀而又合情合理,让人即使预感接下来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也愿意沉浸这一时的轻松,浪漫的气氛中。并且阿卡什在酒吧大厅里演奏得到昔日大明星普拉默的认可以及得到他诚挚的邀请时,电影的音乐忽地欢快起来,充满着阳光与喜悦。这两段配乐虽然占据篇幅很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整部电影压抑,沉重,荒诞的氛围感,让人感官不会在长时间的压抑下感到不适。这也是这部电影配乐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实电影众多配乐中有一个小高潮,那就是,在阿卡什再次撞破西米谋杀邻居老妇人时,那直击心脏的《命运》。《命运》沉重的音符响起的时候让人瞬间汗毛竖起,好似一阵阴森的风从后背掠过。其实正如配乐的名字——《命运》,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阿卡什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他已经无法再与这起意外的谋杀脱离干系,也揭开了后面阿卡什逐渐黑化的序幕,为整部电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转,反转,又见反转】
评价一部悬疑荒诞电影最好的标准就是出其不意,而电影的结尾堪称悬疑的经典,二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被杀与反杀几经转折。在阿卡什与西米一起被绑架的时候,西米哄骗阿卡什,借住剪刀顺利脱困,然后锤击阿卡什欲制其于死地,而后无良医生的出现,吸引了西米的注意,然后被西米用针攻击,危机时刻,阿卡什反反应过来,阻止了西米,与医生合力迷晕西米。在医生带着阿卡什与西米逃往孟买的途中,医生又一次被西米反杀。西米开车想要撞死阿卡什,最后又因为一只瞎眼的兔子的闯入和突兀的枪声,惊恐之下翻车,结束了着罪恶的一声。
而这一切都只是阿卡什在两年之后,与苏珊讲述的故事。当时发生了什么,无人得知。
在与苏珊道别后,阿卡什一个人走在街道,拄着兔头拐杖,一脚踢开眼前的易拉罐。电影在易拉罐的声响中落下帷幕。
很奇妙,一个微小的动作,将故事的结局再次反转。留下无尽的悬念,让人遐想。
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这样,那一百二多分钟的故事结束了,而看故事的人还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让人回味无穷。
㈦ 如何评价印度悬疑电影《调音师》(AndhaDhun)
调音师这部电影最享受的就是有好的配乐,没想到一部犯罪悬疑片,我竟然被它的配乐迷的不要,歌舞和配乐是它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卖点和看点。而《调音师》这部印度电影,虽然它与以往的印度歌舞片有些不同,但是我对这片子的配乐很是满意,影片的插曲也颠覆了我对印度歌曲的印象。
㈧ 请问法国微电影《盲人调音师》 是有什么寓意么让人想的是什么有点不懂。
对于短片来说,浓缩的必须是精华,本片成功的做到了这点。
调音师肯定是被杀死了(我看的视频标题就提示重看开头。。。),他相信自己的演技完美无瑕,那是因为之前他并没遇到真正要挑战他演技的人。跳舞的少女也许本身就是个暴露狂,餐厅的服务员(钱是对的,调音师故意找茬)对于调音师到底是不是个盲人并不感兴趣,因为这跟他没有利益冲突。主人公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学怎么做一个盲人,他的演技应付之前的角色都是绰绰有余了,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调音师到底犯了几个错误让女主人从刚开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识破?
总共有五个失误(以下是按照失误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排列的):
1.调音师最后一下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门后看着,而他按门铃的动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应该是摸索着去按的。
2.调音师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时看到了尸体,(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为了掩盖血腥味故意泼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确实在装修,8分16秒门的左边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门的右边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尸体以后表现出了惊慌这引起了女主人的怀疑。为什么女主人会这么快就怀疑,因为女主人本来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后夺门而逃。
3.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调音师的墨镜,她想看看调音师的眼睛,因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样,(比如谢逊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瞎子)如果是这样,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于是女主人端详了调音师的眼睛好一会,她看到了什么?隐形眼镜(影片之前的细节:调音师为了伪装盲人带着隐形眼镜)
5.日程本,这个失误是最明显的,正如调音师自己想的:盲人要什么日程本。他不该把衣服给女主人。
其他细节: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很多人对老头死在地上还是沙发上有争论,为什么我觉得老头是死在沙发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理由凶手把老头杀死在地上还扶到沙发上坐好,血迹会弄脏沙发和枕头,会加大处理尸体和血迹的工作量,个人意见。
寓意什么的就不揭示了,观众也应该是各有各的理解和体会。
(引用的是个人觉得豆瓣上比较好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