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傻子的呓语——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来源:电影夜航船 作者:陆镜 2005-01-17 16:12:02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九十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宁静等演员略显稚拙但决不生涩的演绎,还有导演姜文初次执导的灵气与创劲儿综合之后,讲述的那段新中国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长历程,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讽讥。当观众深深的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
这种图景当然具有它的时代性。作为时代的文化代言人,编剧王朔曾经风光无限,然而九十年代以来,他似乎渐渐地老去了。一群网络时代、新新人类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并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乎可以作为王朔,这位具有独特时代感的文化代言人离开时代文化中心位置时的告别演说,因此它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现在距离影片公映已经有些年头了,因此当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再审视的时候,艺术元素已经退居次席,而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特殊文本来分析。
一、 傻子:叙述的核心
无论哪位影评家都不会把“傻子”这个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欧巴、古伦木、傻B”道具型角色作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的中心。马猴、米兰甚至是刘忆苦的戏份都比他多的多。然而当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文本解构与理清的时候,就会发现:“傻子”是这部影片的叙述核心。
在影片中傻子几乎无处不在。他终日在有警卫站岗的部队大院门口傻笑,他呆滞可笑的脸上永远带着一些污垢,他总骑在一根木棍上面高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马猴在大院门口等米兰时有他;米兰约马猴晚上一起玩的时候也有他;而更多的时候,傻子是在画面中闪过或作为一个远景样的道具。——这种无处不在的蕴涵向我们暗示着,傻子这个人物与马猴这群孩子有着密切的,但文本本身并未直接表现的关系。果然,我们看到,马猴等人因为外院的孩子欺辱傻子而去打群架。这个细节固然是要推动剧情发展以表现马猴的某种心理,但事实上它却没有那么简单。
联系到傻子经常出现的位置:部队大院(马猴等人住在里面)的门口,联系到影片结尾处,已经成人的马猴们路遇傻子时的兴奋甚至是亲切,就不得不使人相信,马猴等人认为:傻子就象其他的哥儿们一样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是自己队伍中的一员。尽管在大多数时候这个成员并不与其他成员一起活动,只是作为一个事件的旁观者,但这种群体的认同感却是不能抹杀的。
然而,马猴们却不知道,傻子其实就是自己的抽象。用更直接的语词表达就是:马猴们就是傻子,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傻子的分身。因此,整部影片的叙述核心是傻子,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表现一群傻子的生活历程的影片。当然,并不是因为同伴中有一位傻子的存在,其他人就也成了傻子。是影片的叙事含蓄委婉地向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马猴们其实就是一群傻子——这一发现乍一看是荒谬的,但恰恰就是王朔等《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的制作人的灵气所在,他们用电影画面把现实包装,用画外音的强行插入把现实淆混,然后再返销给现实,从而完成了对现实的嘲弄与解构。
二、 傻子的话语变向
傻子是对马猴们的抽象,甚至是对时代的抽象,它最重要的抽象点在于话语的变向。
虽然傻子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欧巴、古伦木和傻B”,但这三个短语却意味深长,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话语凝练。由它们的变化我们又可以反观时代的意味和人的价值的变化。
影片本身并没有明示“欧巴和古伦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话语。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影片并没有叙述。然而通过时代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它们作出某种也许极为接近事实的假设。而一旦我们联系“欧巴和古伦木”的外来语特点和故事的发生时间——建国初期,我们几乎就可以肯定,傻子的话语来自苏联或者南斯拉夫或者别的什么共产主义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国家。这是和历史极为接近的,因为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外来语的主要进口地只有那些和我国称兄道弟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欧巴和古伦木”本身就蕴涵着极强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气氛应该是相吻合的。
而当影片结尾,长大成人的马猴们开着豪华轿车在八十年代北京才有的立交桥上路遇傻子而冲傻子高呼“欧巴、古伦木”以寻求一种亲切感时,傻子脱口而出的“傻B”则又是一种新的话语时代表征。这是怎样一种话语呢?“傻B”这句典型的京骂在影片的末尾出现到底能说明什么呢?——这要和“欧巴、古伦木”相联系。
一个傻子仅有的几句语言由神圣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集体语词转变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众“骂语”,这种意味展现的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和社会中个人的历史文化变迁。而由《阳光灿烂的日子》优美情调所表现的略带滑稽的话语变向无疑就是一种由神圣到世俗,由集体到个人的摧毁与瓦解的过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欧巴、古伦木就是傻B。”
另外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话语的主体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傻子。建国初期他就在有战士站岗的军队大院门口傻笑着高呼“欧巴、古伦木”;几十年过去,他又穿着西装、骑着木棍在北京的现代化立交桥上不屑的大骂“傻B”。天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者不但用傻子的呓语 摧毁了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历史,而且也用这一形象主体和叙述中心在讥讽中解构了这几十年历史的集体性主体。
当然这一摧毁过程并不是仅有话语变向就能完成的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几乎嘲笑了被它视作“傻子”的历史本身和历史主体的一切要素。如果对这些要素作一种概观,可以将之分为两个部分:个体的性与集体的神圣。
三、 性的彻底完结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毫无疑问,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对性的追求成了一种集体行为。而这一追求的集体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刘北蓓,另一个是米兰。
当刘北蓓在其他伙伴的嬉笑声中强吻马猴,马猴极力拒绝,最终马猴脸上红红一片而刘北蓓气急败坏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进行了第一次嘲讽和瓦解。——对于马猴这个对性略觉神圣与神秘的半大孩子来说,性竟然成了一种强迫进行的集体游戏。当刘北蓓在男孩子们洗澡时闯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欲勃发下体勃起,引得其他伙伴大骂“你丫怎么这么流氓”时,性不过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欲望。它没有丝毫的美丽可言,尽管他们试图用“流氓”一词来拒绝性的不美丽。
于是这个据米兰介绍“认识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确念法的刘北蓓成了一个毫无神秘性因而毫不美丽的单调的性的对象。在她那里,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点儿美丽的东西。那么,马猴自认为很合己意的对象米兰出场了。
米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给马猴以极大的神秘感,于是在他眼中米兰也就成了他自视是由自己独自寻找到的美丽高贵的暗恋对象。然而最初的神秘并没有给马猴以长久的可以守侯的美丽体验。
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看着身穿大块暴露的泳衣的米兰,说她“肥”的象刚生过孩子的妇女而朝她丰腴的屁股踹上一脚;再到他最终去强暴米兰而使米兰女性特征暴露无疑;马猴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迷惑与失落之中。性的美丽的外衣一层层的被剥落,性不过就是欲望。
米兰不过是马猴虚假的性幻想的对象。起初,马猴还可以为在伙伴面前证明自己并不胆怯以向米兰显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烟囱,摔落下来也兴高采烈;可当“彪哥”这个黑社会大哥也是米兰的昔日情人出现时,尽管马猴仍旧毫不犹豫的拿起刀子想保卫她些什么,但米兰的美丽与神秘已经开始破碎了,因为米兰竟然根本就不是纯洁的;当刘思甜公然以带米兰为女友自居时,马猴终于明白,米兰从来没有和他好过,她不过是他的暗恋甚至是意淫对象。于是,“强暴”这种最拙劣最无能的满足性欲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这种手法去获得实际上摧毁了他心理上最后那点残留的美丽:当情况变成米兰大叫“这样有什么意思”而主动满足他时,马猴提起裤子落荒而逃。性,美丽的性甚至是肮脏的性都离他远去了。
性不过就是那只充满了气的、在空中象炮弹一样飞来飞去的避孕套。它那么的直接与无所谓,可以在空中荡来荡去而显出莫大的自由;它那么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只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胀成一枚横扫千军的炮弹。然而,它又是那么的无意义,因为仅仅竟是一个小眼儿导致了原本觉得很宝贵很神圣的生命的诞生。
当马猴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他是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以求最后的美丽,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的美丽的幻想。他绝望的从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马猴再也没有什么美丽的念头了。——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思甜,刘北蓓这些他曾经拒绝过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而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他,甚至没有能力去获得庸俗大众的认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当马猴绝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时,我们仿佛看见了“傻子”那无处不在的身影。
就这样,对性的瓦解完成了。马猴由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到拒绝庸俗最终彻底绝望——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的摧毁全过程。
四、集体神圣的完结
如上所述,《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无处不在的消解“性”的同时,也无处不在的消解着集体的神圣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刻画米兰的时候,对她作了细致的解剖剥去了她的性的美丽外衣,而最终米兰如佛家语成了“一个臭皮囊”。这个过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为对集体神圣的消解。米兰对于这帮孩子来说是集体的性的对象,而在马猴心里则又具有神圣的意味,当米兰暴露出她的虚假时,一种集体虚无的意象就产生了,而当马猴急噪的试图强暴她时,我们甚至可以说,马猴是在自己完结由自己构造起来的神圣。
刘思甜因为年纪较长又刚从部队退伍回来而在马猴这帮孩子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似乎成了他们的领袖。他可以随便命令别的孩子去门口等人,买冰棍甚至是“到一边蹲着”。打群架的时候他说了算,和彪子对峙时由他作头。然而,在马猴的假想中,刘思甜被无数次的猛刺——集体的领袖也完结了。他虽然不象那个心狠手辣的流氓头子“小混蛋”最终被几个十六七岁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的结果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他成了真正的生理傻子。
前面已经讲到,以刘思甜为头的这个小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傻子的分身。这是一个傻子的集体。这个集体最终的命运是各奔东西,很长时间里彼此音信全无。为什么呢?是他们大了,不需要再在一起胡乱玩耍了吗?这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马猴的被拒绝。马猴一次次的被他昔日的伙伴踏进水里,那无数双脚轮次踏下,标示着集体的隔膜。脚是要踏向自己的伙伴的,但同时却也是踏向自己,踏向这个昔日的集体。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这个集体无聊了而各奔东西时,那无数次的“踏”才显出真正的力量来。集体从内部瓦解了,原因却只是一个成员和另一个成员之间在性事上的争执。
流氓的领袖最终被更年轻的流氓所杀,混混的领袖最终被炮弹震成了傻子。威风八面的老将军和年轻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体的最前列与大众“集体偷看”黄色电影却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为人师表的老师在神圣的讲台上却是那么的飞扬跋扈和滑稽委琐。着装齐整的某国大使竟然是用破烂装扮的骗子。开着军车打架斗殴的流氓们集体喝酒放荡的地方竟是挂着领袖像的共产主义饭店(老莫)。少年们在迎接“贵宾”可他们的形象和舞蹈却宛如拙劣的小丑。军队大院的大门竟然由一个傻子和一个战士一起守卫。——《阳光灿烂的日子》残忍的把世界万物的原生态赤裸裸的展现给观众看:没有什么原本神圣,崇高,伟大的集体行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对也许是世界上最温馨的集体“家”的解构,彻底完结了集体的一切神圣性和完满性。家是什么呢?人们可以象马猴的父亲一样不要升迁的机会去创造它,也可以象马猴的母亲一样不要教师的工作去追求它,然而“家庭”这个温暖小集体结成之后呢?以前不要升迁的开始不回家而试图重新获得机会,原本不要工作的开始牢骚百出气愤异常。这是怎样一个家庭呢?昏暗的光线,阴暗的角落,离散的心灵,孤寂的孩子——“家”虚空了。
就这样,在一种细心经营地打乱时空与模糊现实的优美叙事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一种“傻子呓语”的方式,完结了对集体、对神圣的解构。
五、 傻子向傻子的回归
当一切都完结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傻子”这个角色并对《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进行整体的总结。
历史不过是混乱模糊的,而历史的主体不过是“骂自己傻B的傻子”,
尽管有些时候他们的身旁还有强权(解放军)的守卫——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力图展现给观众的,对历史以及个人的摧毁性概括。
年轻的时候,这些傻子们就生活在“无”里。没有学习,没有父母,没有性,没有工作,没有勇气。长大了他们依旧是生活在“无”中。当多年以后,马猴们在豪华轿车上因为一句傻子的“傻B”而快乐地呵呵大笑时,一切意义都消逝了 :轿车,洋酒,西装革履,美丽,神圣,价值,性,集体——通通隐退于“傻B”之后。
他们初时是生活在“无”中的傻子,终了仍旧是生活在“无”中的傻子。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从“傻子向傻子回归”的过程。起点与终点唯一不同的也许只是对“无”的态度:在成年的傻子看来,“无”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无”就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因为面对“无”他们已经能够放声大笑。
2000年12月4日
注释:
1、“叙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2、 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向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陷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施太格缪勒,《当代西方哲学主潮》中译本,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2页。
参考资料: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1170023.htm
B. 《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赏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青春过后,回首望去,阳光一片灿烂
我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的时候,是在我们大学的欣赏课上。看完走出教室,外面很热。只记得,走在阳光下的时候,突然心里就涌出了很多以前快被忘记或者说以为忘记的事情。其实,有时候,感情就像一个圆,我们刻意去经历那么多,却最终还是想回到起点,去圆那个残缺的梦。好在时间不断地羁绊住我们,让我们再次面对错过时,无能为力。
再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在有一天的深夜,百无聊赖的时候切换电视,突然就看到夏雨像猫一样地在屋顶上焦急地徘徊的画面、宁静晃动的肢体。还有,屋子里挥之不散的夏日里荒草的味道。
这部被无数人津津乐道,说滥了的电影,自从94年从威尼斯捧回最佳男主角后,一直就是电影评论界的焦点。时至今日,仍可看到不少影评在引经据典时提到它。
本片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由著名演员姜文导演的处女作,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影片使用了在中国当时较为新鲜的超现实的一些手法,把青少年的暴力和爱情描写的更为朦胧和残酷。《阳光灿烂的日子》,张艺谋的御用摄影顾长卫拍摄、夏雨/宁静/陶红/耿乐主演。先后获得1994年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第八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故事发生在距我们这一代人无从经历过的70年代,在那场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讲述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在面对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友情、朦胧的爱情还有对人生的困惑。本片根据主人公马小军对米兰的暗恋,向我们描述了那个夏天他和他的同伴们经历的种种故事。
很多人不喜欢姜文,认为他为人狂放做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你喜欢与否,在谈到有关成长与青春的电影时,《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影片中的青春的残酷,成长的迷茫,对女性的渴望以及兄弟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都让我们为之动容甚至落泪。
影片从一个男子低沉的声音开始,(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象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一开始就奠定了它怀旧的基调。导演将叙事者记忆中的那段年华进行了诗意地美化,使得整部电影就像一匹缎子般金黄的阳光一样绚丽夺目。
整部影片都运用了黄绿色的主基调,使得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一起和主人公体验了夏日里炎热而又烦躁的情绪。片中马小军流氓一样扭来扭去的屁股,脸上那种无赖一样的笑容,还有在回答警官问话时的那种慌张,都让人印象深刻。(接电影片花)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马小军回答警察问话时说的父亲的名字,我是最后在片尾的工作人员名单里面看到的。想当时拍摄的时候,一定笑翻一大片人。而米兰兼有的少女的清纯和少妇的丰韵,则最容易成为青春期男孩子仰慕的成熟女性的符号。
对于很多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来说,那段时光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的。但是在痛苦之余,我们总能找到生活馈赠给我们的那些欢乐、柔情。就象是入口时苦涩黑咖啡,苦涩过后是隐约的甘甜。而在那段激情燃烧着的日子里,马小军的成长也带着涉世之初的困惑和蜕变的痛苦。
对于马小军这群孩子来说,特殊的年代,给了他们最大的自由和清新的空气,他们随意宣泄着自己躁动的欲望和激情,按着自己的意愿肆意疯长。于是,因为开锁而随意闯入陌生人家里偷窥别人隐私的情节,就成为理所当然让人信服的理由了。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后来米兰与马小军的相遇
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不如说是对自己臆想出来的完美女人的幻想。从最开始米兰的照片,到后来情不自禁地徘徊在屋顶上,只为见到米兰的笑容。还有到米兰家门前却因为门内人的问话而惊慌失措逃跑的镜头,都让很多人重回了自己那段朦胧爱情的年少时光。
米兰脸上浅浅的笑容,迷住了少年的马小军,湿漉漉的头发下,那张巧笑倩兮的脸,不经意时流露的成熟女性的韵味,和那张永远变换丰富表情的嘴,对于马小军,注定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镜花水月,是整个青春群体对成熟女性的渴望投射出的影象。马小军看她,怀着仰望理想时的羞涩与虔诚。马小军很努力地去接近她,却一次又一次被现实的水纹荡开老远。
片中的阳光,灿烂的让人不忍相信,所以当唯一的雨中的场景出现的时候显得如此不真实。也许正因为不真实,关于马晓军所有不真实的幻想都在这个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当他在片中毫不犹豫地唯一一次当她的面的说出了那句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话的时候,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拥抱。
马小军和伙伴们的友情一直是影片里着重强调的。那种北京大院里长大的孩子的不羁,还有北京话这种特有的语系,让我们每每在重温影片的时候,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也许,那个年代真的不属于我们,但是那个年代里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我们渴望却永远不能接近的吧。
如果你以为,这个片子里面这些所有的欢乐还有愤怒,只是为了映衬那个时代下少年的迷惘,那么,这也许还不足以成为这个影片可以成为经典的理由。当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的走在一起时、当马小军对米兰深深的依恋变成恶毒的攻击报复时,当马小军为了让米兰记住他而不惜采用“强暴”这样的手段时,一种被世界遗弃的绝望感扑面而来。而那个雨夜里声嘶力竭的呼唤让我们明白就算是严肃与权威缺失的青春依旧充满残酷和创伤,在那个年代如此灿烂的阳光下,也有切肤的痛楚与惆怅。
顾长卫的摄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马晓军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无助同时象征了他的被孤立,镜头中表露出来的沉沦与疏离。让我们知道看到爱与梦想的双双破碎,所有的挣扎和反抗都是徒劳。
我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喜欢它里面放逐田野的无所事事的快乐;我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喜欢它里面暧昧的怀旧,是我一直挥之不去的情绪;我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喜欢它面对过去的忠实于心,成熟而坦然的态度。电影中那首《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以及画面里马晓军忧伤地在屋顶上漫步,和夕阳的橙色阳光中骑车带着心爱的米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时,那种纯粹的意念和想象让我们读懂了其实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阳光的存在的灿烂,是一种想象上的灿烂,是时间上的胜利,同时也是对苦难岁月的一次深遂的思考与追寻。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文革,马小军的青春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会像我们所有人一样选择学习选择上课选择英语过级然后选择工作......多年之后回头时没有哪怕一点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回忆,青春就如同被我们弃之如敝屣的蔷薇,在精神的荒漠中一点点褪色,风干,然后消逝不见。青春过后,回首望去,阳光一片灿烂。
http://bbs.gardensky.net/simple/index.php?t10966.html
C. 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整版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CD1.rmvb
D. 姜文执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哪些人参与演出
链接: https://pan..com/s/1G2XdRNsOswr4C6_veMIC9g 提取码: qheq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 姜文
编剧: 姜文、王朔
主演: 夏雨、宁静、陶虹、耿乐、斯琴高娃、冯小刚、刘小宁、姜文、王学圻、王朔、尚楠、方化、代少波、王海、姚二嘎、吴淑昆、左小青、韩冬、孙靖、刘斌、张维、杨彤林、王海、王福、胡贝贝、高保成、吴淑琨、张华、二勇、烈子、陈伟
类型: 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5-08-21(中国大陆)、1995-06-28(中国香港)、1994-09-09(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34分钟(中国大陆)、138分钟(威尼斯电影节)、128分钟(DVD版)、140分钟(修复版)、225分钟(初剪版)
又名: In the Heat of the Sun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 饰)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 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 饰),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本片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夏雨凭此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狮奖)。
E.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直是经典,这部电影经典之处在哪里
这部电影一直被人们称为是经典。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的没有可挑剔之处,电影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也是非常令人深思,再加上主角们的精彩演出,从而使这部电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经典之作。
在如今这样一个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生活方式,什么事情都要讲条件,且是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去工作。很少有人能够花心思,去完成一件事情。也许,这就是现在经典电影作品难以出现的原因所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存在,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提高我们发现美的能力。我们不能够一味的向前看,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放缓我们前进的步伐。有时候停下来何尝不是在为我们下一次的前进蓄力呢?
F. 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额~(赏析评论)
我记得罗伯·格里耶说过“改编而成的影片总是可笑的”。我带着怀疑的目光进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片蔚蓝的天空。最后的字幕打起,我要说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说是两个独立的事物。小说更强调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关注成长,将你推入过去的年代,与那个叫马小军的男孩一块儿长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已被各类运动折腾得疲惫不堪,不过人们的觉悟普遍较高,工作、革命还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岁的孩子——心理的稚嫩与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体中产生矛盾冲突。马小军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执迷于虚无的英雄主义: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军衔,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他怀有虚幻的感情:我们从他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长发时专注而幸福的表情,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等细节,可见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极其虚浮,整日游手好闲,时不时地聚众滋事,以配万能钥匙开百家锁为乐事。当时,马小军们的梦想像升上高空的气球,濒临破灭的危险;他们的行为像疯狂旋转的陀螺,疯狂之后是什么?盎然生活还是悄然死去?他们的信仰如同热铁皮上的猫,无法停留,无处驻足,难免产生绝望之情。片中有一个镜头深深地嵌入我的脑袋。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一条腿将他踹回水里,优雅的音乐“配合”下,一次次徒劳的努力……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姜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为影片左右(——我无法摆脱),作为男性,我理解马小军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放学扎破恶言相向的老师的气胎;课间议论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征;暗恋葡萄的同时,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贬低葡萄的质量。也许不能说我们卑鄙,这样不客观,只能说我们渺小,渺小得仿佛一抹阳光,唯有被阴影证明了,才能被别人意识到。
我非常喜欢影片运用黄绿色为光影主基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颇赋唯美的倾向。顾长卫的摄影始终带着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还有经典老歌(音乐)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脱离王朔的文本创造了许多新人物(比如受气的老师,王朔扮演的小坏蛋,具有点睛功效的傻子古伦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发饱满,使影片的主题愈发鲜明。
影片快结束前我差点失望。因为叙述者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双收。他们的俗化是否意味着我将来的俗化?这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出现在画面中,“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超长车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诗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吗?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现在的心情越苍老。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错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无法回归往昔,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发生,珍惜每一个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迎接明天,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纵身一跃,割裂了和过去的关系,那些阻拦的手脚,成为长大的动力,在孤单和无助中,这个孩子将不再软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长大成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人的活着的世界。
水中的浮沉,是一个生命自不可测的未来,那一回一回从水底浮起,让马小军不再对世界有着任何幻想,在成人世界永远只是你死我活的苦斗!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是社会套在你脖子上的无形枷锁!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着浓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结,片子以 “文革”为题材却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一个片名,耐人寻味!这是一个部队大院孩子对“文革”的个人记忆,夹杂着王朔的记忆和姜文的个人经历。那是一份对“公有制”和“纯洁无暇” 的涩苦回望,在当下,沉渣四浮、理想和良知缺失的年代有着讥讽和警世的意义。
我们离开了那个特定的“罪孽深重”的年代,任何人似乎都有权“啐”上一口,说三道四,但是,我们应该公正看到:那个为史书评价为“十年内乱”的年代,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外,他们感知中有的是劳保、**教育和“当家作主” 的自豪感。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意义不甚重大。至少,那个年代,吸毒、“半公开”的卖淫和公开的赌博是没有的!
而今,我们也成了父辈,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在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在生存的借口下,埋葬了童年所有对未来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世界中,逐浪随波。
我们早已失去了纯真的年代,有的只是世故和伪善。 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虽然,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但是,它却拉开了心灵的距离,人们不再如兄弟,有的只是一种“关系”!
影片是一份宝贵的回忆,影片开始,笛子缓缓吹奏出一个时代的挽歌,在记忆中,那个年代,人的精神面貌(指普罗大众,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政党是应该为众多的普罗阶层谋福的,他们的幸福和生存才是一个执政党应该考虑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单纯、善良和大公无私的。
想想马小军在片子意味深长的话吧:我也可以作证,那时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质可疑的干部,贪官污吏,凤毛麟角!
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一种正气,在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巨手指引下,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单纯是种力量,是一个一穷二白国家必要的凝聚力。而思想的“净化”是一个散砂式的民族必要的代价,面面俱到是乌托邦,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跨越时代来指责复杂的中国历史有失公允。在那特定的年代,人民单纯而质朴、知足而向上。
“三支两军”【注二】的军人们在雄壮的革命歌曲中踏上了征程,一个蓝天白云的镜头想必是姜文的大院对的记忆,纯洁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啊!
姜文刻意滤去了“文革”中的“残酷”,以孩子的眼睛关注着成人世界以外的东西,对三个女孩跳《翻身农奴》的那个场景,用一束窗外射入的阳光增加了诗情画意的感觉,在少年的记忆中,舞者是天使一般的纯真无暇。
军号嘹亮,孩子们在奔跑、干仗和嬉闹中长大,他们纯粹,即便是暴力也是纯粹的;他们单纯,即便男女的爱慕也是单纯的。这一切留存在我们的意念中,我们的学生时代也像他们一样,顽皮而单纯!我们也在“工宣队”师父们的训斥中懂事明理,我们的记忆中一切干干净净的!
在马斯卡尼的间奏【注三】中,米兰的照片出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完完全全和《动物凶猛》合拍的,那青春、健康、单纯微笑着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的心中,这是中国银幕上少见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让人怦然心动,米兰只属于一个没有邪念的年代,在我们的青春岁月。
长大的我们不再羞怯,我们已经像动物般凶猛,那么,在马斯卡尼忧郁而缠绵的音乐中回想一下初恋的岁月,回想一下,那一见钟情的直感…
然,一晃已是二十年,已经没有了那种醉人的感觉,有的只是侯先生《三十以后》的告白!
让长大的我们再一次在心念中像马小军一样行走在屋脊上,在煽情的音乐里重温已逝的纯洁。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青春应该是张扬的、无畏和勇敢的,青春应该是激情、无私和热情的,马小军他们几乎和我同龄,他们经历也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的世界里也有着那份激情和友谊的回忆。
片中马小军之父教育马小军的戏,有着父子的真情实意,他们曾经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影片记忆着那个特定年代,马斯卡尼的旋律贯串了整部电影,一次次在这样的旋律中,我们回忆,我们憧憬!
米兰在片中是马小军他们青春年代里的一个背影,也是我们纯净在自我之境中目睹和创造的一个背影。米兰的凝视存在在马小军和我们的青春记忆中。幻象和真实搅杂在一起,米兰率真和青春的健美有着蓝天般的纯净。而那些年代的孩子是没有多少邪念的。我们所向往的往往不是肉体,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异性的隐约和禁止之美,这是纯真的年代,这是我们的昨天。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不禁泪眼婆娑,可是,这一切已经是被我们记忆一次次重叠和洗刷过遗痕,宛如隔世!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影片是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倾盆大雨浇湿了他们俩,米兰:“你怎么啦?”的呼唤,有着女性全部的角色意味。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拥抱吧!在这样的雨夜,让你起伏的胸膛温暖我的心房,让你的心感应着我的狂放,你的体温和诱人味道让我在雨中回归我们赤裸相对的伊甸,青春就是全部!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有那因为沾染毒品,已经弃我们远去的姚二嘎,在片子中释演的傻子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让貌似“聪明”的你我在自我镜中审视我们的自己!
才旦珠玛嘹亮、高亢的声音随着雪佛莱房车穿行在新时代的都城,四个玩伴二十年后已经面目全非,听吧,那个依旧骑着扫把的傻子在最后的出现中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傻b!”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于20时48分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 于 寒鸦精舍 浦东,万圣节之夜
后记: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他留存着太多往昔和青春的记忆,电影,可以一次次的看,但是,关于昨天,它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学会忘记是人长大的代价!
今天是万圣节,家中依旧是我一个人,yoko跟着他的上司在西郊宾馆应酬,人生是自动和被动的选择,每一天个体都以自己的言行面对未来和自我。今夜,在西方的鬼节,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请相信我,太阳明天依旧是新的,愿所有的生命快乐,安详!
【注一】《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1994年出品
导演:姜文
原作:王朔
摄影:顾长卫
美术:陈浩忠、李勇新
录音:顾长宁
主演: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
奖项: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注二】三支两军:1967年1月,毛泽东指示军队要“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
【注三】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G. 跪求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高清版
7369电影网站,下载非常的快,里面有你需要的电影,都是最新的,一般电影公映几天就会有高清版的。
H. 电影 北下阳光灿烂的日子
下载地址: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1.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2.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3.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4.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5.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6.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7.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8.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09.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10.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11.rmvb
ftp://220.166.64.20/COCO动漫吧影视专区/下载区www.manba.net/电视剧/下北阳光灿烂的日子/12.rmvb
迅雷复制即可下载
I.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百度云高清资源在线观看,夏雨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G2XdRNsOswr4C6_veMIC9g
提取码: qheq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 姜文
编剧: 姜文、王朔
主演: 夏雨、宁静、陶虹、耿乐、斯琴高娃、冯小刚、刘小宁、姜文、王学圻、王朔、尚楠、方化、代少波、王海、姚二嘎、吴淑昆、左小青、韩冬、孙靖、刘斌、张维、杨彤林、王海、王福、胡贝贝、高保成、吴淑琨、张华、二勇、烈子、陈伟
类型: 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5-08-21(中国大陆)、1995-06-28(中国香港)、1994-09-09(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34分钟(中国大陆)、138分钟(威尼斯电影节)、128分钟(DVD版)、140分钟(修复版)、225分钟(初剪版)
又名: In the Heat of the Sun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 饰)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 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 饰),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本片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 《动物凶猛》。夏雨凭此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