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的八大叙事手法是什么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2》(爱情赏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建议你去看看。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
8、套层性叙事:这类电影的叙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种套层结构。此类典型电影当属《盗梦空间》。
(1)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策略扩展阅读
电影叙事〈cinematic narration〉,负责将电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现或描述出来的论述活动。起源于六零年代,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用于文学作品而非电影作品之研究,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时候,是利用文字串联出行动,完成故事叙述。
而电影的叙事与其他叙事艺术相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异性,用叙事学分析电影时,电影的视觉性和展示性透过情节创造出画面,延伸出更多画面的意义所在。
在符号学广泛用于其他领域之后,将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在符号学和叙事学之前的电影研究是电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为主,而符号学和叙事学研究开始把重点放在论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电影的整体研究,甚至于跨越并结合其他领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
电影叙事学多元存在,无法给予单一定义。有些电影(包括当下常见的主流电影)属于古典叙事的基本样态,需要空间和时间,一连串因果论的事件,完成情结论述, 相反的,对立于古典叙事电影的现代和后现代电影,则是利用更多拼贴或特殊叙事电影手法运用,显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
由于电影叙事样态多元化,所以分析电影叙事学不仅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则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经常必须随着影片建立。
以通论来看,决定我们依该如何分析一部叙事电影的元素,实在难以尽述,但是如何解读一部叙述电影,并将它建构成为一个分析的客体,却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点。
❷ 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研究发现,好莱坞电影的编剧都在遵循三段式结构叙事,而这些结构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观众带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本文以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叙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这部影片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些影片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 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讲述的是安迪入狱,一心希望能够逃离。第二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无望,安迪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入、逃离。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为走向与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么第二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又会回归和解。《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段落是对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又回归对抗。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一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一个行为走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进入人生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后,而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前,因为 “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适,监狱里的规矩和犯人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生存的一种规则,包括性在内。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生活,并且带有一丝反抗,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抗衡。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入成熟,开始融入监狱生活。第二个段落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被社会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个监狱里的白领,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着。放佛我们的人生,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社会。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一切的老人,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人生获得重生。安迪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的人生思考。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人生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片能够把影片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一个经典。
❸ 谢晋影片特点
谢晋电影跟当时的整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一样,人物形象都非常热情、单纯。谢晋的教育背景当中,既有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又有非常西式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了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熏陶,这一切的东西共同构成了谢晋的文化背景。
谢晋电影从一开始就跟当时所有的电影一样,有非常强烈的主流性,就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帮助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找到一条道路,跟革命联系在了一起,跟革命大家庭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革命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当中你走到一起,就能得到安全,互相就会觉得有安慰,互相你就会觉得有支持有支撑。因此他是用革命大家庭的策略,来鼓舞我们每个个人来加入革命,所以这是当时的叙事策略,也是谢晋电影的叙事策略。
谢晋获得的荣誉:
1997年,谢晋获得第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98年,获得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并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2005年,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得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艺术成就奖。2008年10月18日,谢晋在浙江上虞下榻的酒店辞世,享年85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谢晋
❹ 电视纪录片常用的叙事手段有哪些
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解说来表现内容的发展与推进。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做一个政府的代言人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的纪录片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电视的本性,丧失可看性。
访谈加解说式
访谈加解说式因为有了访谈的介入,既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主观介入程度,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而扩展了整个片子的表现力。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后的生活等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所要反映的内容大都已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就成为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人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
客观记录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人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人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记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婚事》、《阴阳》、《重逢的日子》等,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❺ 叙事策略
你好,在总体框架的铺垫下有一定的连贯性就可以了,谢谢~
❻ 求解,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美学。请详细点
广义地讲,叙事美学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进行时空序列的记叙与描述。叙事存在于历史史诗、神活、小说、戏剧、电影等等一切文学艺术之中,是这些文学艺术展开的基本形式。电影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叙事功能。电影的摄录功能就带有依次序列性,利用镜头,画面依次序列的记录方式,决定了长于叙事的特征。当然这种技术特长只有与记录内容的时空序列相统一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叙事,电影无论类别,都离不开时空故事、情节、人物等等叙事因素。独特的叙事策略、叙事模式、叙事视点铸就了独有的叙事美学。
❼ 电影叙事策略包含哪些内容
电影的叙事策略 举例:
一 格里尔逊式传统 : 以旁白为主的纪录电影
直接陈述方式——“上帝的声音”
二 直接电影:以观察为主的纪录电影
反对“上帝的声音”让现实自己说话
三 真实电影 :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电影
强调作者的参与追求本质的真实
❽ 什么是电影三段式结构
简单来说三段式结构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故事情节布局,大致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
三段式还是有讲究的:开头是故事的开始,主要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这个阶段介绍给读者。这个部分大概占据整个故事的1/4,以第一个小高潮告终。
第二部分是中段,这个部分用来描述主要的冲突,对抗,困难和主角对抗冲突与困难的选择。中段有两个小高潮,第一个发生在中间的地方,第二个发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个故事最长的部分,大概占据故事的1/2还要多。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尾,也就是高潮篇。这个部分包括最终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应该看到主人公很幸福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8)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策略扩展阅读:
三段式结构例子: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