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谁知道
历史上的7月12日
1904年7月12日智利诗人聂鲁达诞生
1906年7月12日德雷福斯冤案昭雪
1915年7月12日台湾余清风发起抗日暴动
1915年7月12日影星尤尔-伯连纳出生
1917年7月12日溥仪复辟帝制结束
1926年7月12日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37年7月12日张寒晖谱写《松花江上》
1940年7月12日英国在阿尔及利亚歼灭法国舰队
1948年7月12日画家乔治-布拉克获威尼斯奖
1970年7月12日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上映
1975年7月12日英国掀起裸体飞跑热潮
1982年7月12日不速之客夜闯英国女王寝室
1988年7月12日钻井平台“风笛手阿尔发”号爆炸
1991年7月12日香港发生开埠以来最大劫款案
1991年7月12日《撒旦诗篇》日文版译者五十岚一遇刺身亡
1998年7月12日法国首夺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Ⅱ 巴顿将军国语版,不要双语的。不要MKV格式的
链接: https://pan..com/s/1fVvhlcD9S8dzkTjwqLjtkw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该片于1970年上映,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
Ⅲ 想在线看巴顿将军Patton(1970)由乔治·C·斯科特主演的百度云免费资源拜托求免费分享一下
巴顿将军Patton(1970)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巴顿将军Patton(1970)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埃德蒙·H·诺思
主演: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斯蒂芬·杨/迈克尔·斯特朗/凯里·洛夫廷
类型:剧情/传记/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1970-02-04
片长:172分钟
又名:铁血将军巴顿/Patton:ASalutetoaRebel/Patton:LustforGlory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GeorgeC.Scott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Ⅳ 有关于巴顿将军的电影吗
链接:https://pan..com/s/1-8TgkxEVIkJ6jx3q0tNhyA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该片于1970年上映,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
Ⅳ 巴顿将军简介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
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
《巴顿将军》是美国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1970年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
(5)巴顿将军电影全集国语放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虽然用意是“军方宣传片”,不过这部战争片要从归类来说却还是属于传记体,以二战为背景,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乔治·巴顿将军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影片有意把巴顿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
Ⅵ 《巴顿将军》讲述了什么
《巴顿将军》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拍摄的电影。但它不是严格意义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它巧妙地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作品。
影片基本采用写实的手法,着重表现了战争与人的关系,成功地塑造了有“暴戾军神”之称的巴顿将军。因此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成为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因素。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人一向是爱斗的”,“美国人爱胜利者”。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是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他对布莱德雷将军说:“一个职业军人应该死在最后战争的最后一仗里,被最后一颗子弹打中。”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书生意气恰恰是巴顿不同于一般军事将领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本质来说,巴顿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的一段中有明显的表达。远景中巴顿和参谋立在沙漠里,背后是两行脚印,切到近景,巴顿谈起他想和“混蛋天才”隆美尔像古代骑士一样单独决斗:“隆美尔和我各乘坦克,相隔20步停下,出来握握手,再进坦克进行战斗,就我们俩。这次战斗决定战争的胜负。”参谋笑着说他的想法已经不时兴了。因为这已是20世纪。巴顿感慨地说:“天哪,我真恨20世纪!”
影片中用手枪打飞机的情节也显示了他的这种个人英雄气质。盟军飞机掩护跟不上,制空权被德国人控制,巴顿一人冲出司令部,用手枪向飞机开火。仰角拍摄的巴顿将军正面立着,向天上敌机喊:“打吧,混蛋,对准我的鼻子打!”这时,盟军官员在二楼阳台上叫他:“快回来,乔治,我们需要一个司令官,不是一个伤员。”巴顿不理会,举枪向飞机发射。这时片中插入腿的特写,巴顿两只穿皮靴的脚占据了整个画面,透过其画面上的腿,敌机正飞过。接着一个中景,巴顿向飞机射击,摇镜头跟了一周。当然,他不可能打到飞机,但他的英雄气质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顿将军本人
为了塑造性格鲜明的巴顿形象,影片采用了对比方法。与巴顿不同,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是另外类型的将军。布莱德雷是一个理性的将军,正如他自己对巴顿所说的:“我打仗是因为他们训练我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头脑,没有诗意,却更善于协调关系,做了集团军司令。事实也证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将,而巴顿却只是四星上将。蒙哥马利在影片中被丑化以衬托巴顿。巴顿走路、敬礼的动作严正规范,而蒙哥马利走路摇摇晃晃,敬礼五指分开,毫无大将风范。然而,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见,成为英国下任帝国军队的参谋长,而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军职,离开他视为生命的军队。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性格和命运上与巴顿的对比恰好使巴顿的性格更为突出。
影片不仅正面描写巴顿,也利用德军反应来强化巴顿形象,而且更有说服力。史其格尔上尉向隆美尔汇报情况既是德军的实际需要,又避免了正面叙述,突出了巴顿的性格特征:“他爱写诗,提倡死而复生,他祈祷虔诚,又会用下流话骂人。他的格言是永远进攻,决不退缩。”这恰恰从侧面突出了巴顿将军的形象。
Ⅶ 巴顿将军简介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传统家庭。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入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
1915年,巴顿调到潘兴将军手下做副官,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斗士”。1916年,潘兴将巴顿提升为中尉,不到2年时间里,他从中尉逐级升至上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顿随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到了法国。11月,巴顿受命组建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建立了装甲兵的训练学校,用法式轻型坦克组编成一支坦克旅,经过短暂而切实有效的训练之后,巴顿率领自己组训不久的坦克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米耶尔和和阿拉贡战役。在战斗中,巴顿竟一个人开着坦克,冲入德军防线内,差点送了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顿回到美国。此后20余年里,他大多在“和平的冷营里”消磨时光,十几次调动,等待战争的召唤。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1940年7月,马歇尔批准组建装甲师,巴顿受命组建一个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同年,巴顿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谴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终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此时发生了巴顿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他因此被免去第7集团军司令的职务。
1944年1月,巴顿被任命为第3集团军司令,盟军司令部利用德国人对巴顿的注意,让巴顿在加来海峡的多佛设立一个司令部,诱使德军误认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打响,第3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登陆后,巴顿将第三集团军编成若干坦克群,命令部下“以尽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进的地方前进!”
巴顿不顾一切地向前猛冲,穿越法国,在欧洲平原上近乎疯狂般的推进。当战线迅速拉长,汽油供应不足时,他授意部下采取劫持、偷窃别的部队油料等手段,想方设法找到汽油加速前进。1944年12月,巴顿率第3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大反扑,解救了被围的盟军部队。1945年3月,巴顿再次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直推进到奥地利边境方才住脚。在9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巴顿部队歼敌140余万,取得了惊人的战果。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殴战结束。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随后由于他的反苏言论和姑息纳粹分子的行为而被解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和7集团军司令的职务,改任有名无实的第15集团军司令。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一家医院辞世,享年60岁。
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