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 八大剧种 是什么
一、中国传统的八大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
二、简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
2、评剧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6、秦腔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三、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123605/135055/145044/9949201.html
2. 河南周口太康历史、人物、景点、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另有年号“太康”,地名“太康”,书法家太康等。
太康县,东临商丘市的柘城、睢县,北连开封市的通许、杞县,西与扶沟、西华毗邻,南与淮阳接壤。太康县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其中农业人口126万,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
历史上,太康名人辈出。西汉丞相黄霸、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东阳太守袁宏、吴广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历史星空。太康县为中华谢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发源地。
近代名人 许家印——河南太康人(高贤),广州恒大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08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二 程辉,河南人。专业致力于市场调查、战略规划和终端销量提升,麦盛营销顾问公司总监。擅长品牌规划、产品策划、营销战略规划、销量提升规划等企业系统营销策划。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1939年10月10日生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李欧梵教授的散文及评论常见於《亚洲周刊》、《信报》、《明报月刊》及《瞄》。
太康道情是受保护的全国非物资文化遗产。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太康道情剧团的代表作是《王金豆借粮》.
太康县境内已发现的古城遗址有:方城遗址、槐寺遗址、陶母岗遗址、刘庄遗址、冯异台遗址、大崔堌堆遗址、五子王遗址、玉皇阁遗址等。
太康县境内古墓今存有:太康陵、仲康陵、陈子禽陵、高子羔陵、扶乐城汉墓、顾佐墓、王钝墓等,古墓里的古砖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
太康县境内最有名的古建筑是——文庙(又称黉学),文庙上有全国罕见的立体龙雕.
太康咸牛肉
3. 楚雄电影油菜花开
2015年5月电影《油菜花开》在北京开机。该片讲述了豫东平原上男女主角40年苦恋的凄美故事。
该片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群杰、中国戏曲家协会员杜广林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女主角40年的苦恋日子里,每年盛开的油菜花成了他们彼此思念的信物。影片把太康道情这一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揉进故事中。为了完美呈现太康道情,剧组特邀请了太康道情剧团倾力加盟。
据悉,影片由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河南省太康县委宣传部、河南省遂平县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邢树民执导,李嘉明、赵聪、邢燕子、李君峰、邹笨笨、于根艺等出演。
楚雄就有赏油菜花的好去处 牟定县
4. 我国戏曲种类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四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5. 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安徽著名剧种是淮北花鼓戏、京剧的前身——徽剧、庐剧。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庆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
庆升班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庆班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凤舞班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6. 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的戏曲种类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 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7. 太康县名人有哪些
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北部,东临商丘市柘城、睢县,北连开封市通许、杞县,西与扶沟、西华毗邻,南与淮阳接壤,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
历史上,太康名人辈出。西汉丞相黄霸、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东阳太守袁宏、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历史星空。太康县为中华谢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发源地。
1、黄霸(?~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史,宣帝时任丞相职。《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
2、谢安(320-385年),字安石,太康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陈郡阳夏人。他41岁步入仕途,从政25年,身居相位达16年之久,被追封为“庐陵郡公”。
3、谢灵运(385—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世居会稽。祖父是谢玄。他自幼聪明好学,18岁时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4、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5、袁宏(约328~约376),东晋文学家。字彦伯,小字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亦多残缺。
6、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人。与陈胜同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7、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8、庐陵王妃:谢裕之女
9、谢裕,字景仁,东晋末年名臣,官至左仆射,与当时宰相刘裕关系非常密切。刘裕的儿子庐陵王刘义真便由父亲做主娶了谢裕的女儿为妃。
10、袁齐妫南朝宋文帝袁皇后,讳齐妫,陈郡阳夏人,为左光禄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在十六岁时,被选入宫,初拜宜都王妃,生有一子一女。
11、谢梵境,谢庄长子谢扬的女儿,479年4月,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降封顺帝为汝阴王,谢梵境为汝阴王妃,移居丹阳宫。是年5月,刘准死于丹阳宫,谢梵境不知所终。
12、竞陵王妃:萧道成代宋建立南朝齐,其子萧赜继位,是为武帝。武帝封第二子萧子良为竞陵郡王。萧子良娶妻为原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之女。
13、沈贵妃:北宋真宗沈贵妃,当朝宰相沈伦之孙女,其父为光禄少卿沈继宗。1008年,沈贵妃以将相家女被真宗赵恒选入后宫。
14、谢皇后:成肃谢皇后,谢安后裔,宋高宗宪圣太后把她配给普安郡王,封咸阳郡夫人。普安郡王即位后,她被进封为贵妃。成恭皇后死后,皇后空缺,咸阳郡夫人被立为皇后,孝宗死后,谢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谥号“成肃”。
15、谢道清:南宋理宗谢皇后(1210年至1283年),名道清,为谢安27世孙女,其父名渠伯,祖父名深甫。1227年9月谢道清进封为贵妃,12月册封为皇后。
16、废后张氏:明世宗第二位皇后,太康人张溱之女,1537年被选入宫,初封为顺妃。1538年,陈皇后崩,张顺妃被册立为皇后。
17、许家印:河南太康人,广州恒大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08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二。
18、程辉:河南太康人。专业致力于市场调查、战略规划和终端销量提升,麦盛营销顾问公司总监。擅长品牌规划、产品策划、营销战略规划、销量提升规划等企业系统营销策划。
19、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1939年10月10日生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
20、炫惟:河南太康人 ,独立媒体人郑州信息报郑州信息网站长,著名作家,代表作《乐途》、《落日天涯客》。
21、贾霆:河南太康县人,现居北京。第六届全国优秀刑辩律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会员、中国网等知名网站法治评论员,,资深死刑辩护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