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电影有哪些
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这是我写过的,你看看有没有用,请自行完善电影:楚门的世界/review/7291247/
『贰』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的理论形成
德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特海默、M.科勒、K.考夫卡等人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研究意识经验和人的行为,认为意识经验自成“格式塔”——完形,强调感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心理现象的元素分析、刺激—反应公式和反射论,提出“心理场”、“物理场”和“行为场”等新概念。格式塔心理学重视研究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和威特海默的《运动影像的实验研究》(1917),以格式塔的“整体构成”原理解释影像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的幻觉,认为似动现象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生理的视觉暂留现象,而且依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是大脑的积极参与“添加给静止影像”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还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范畴对应说明电影的特写镜头、视角变化、剪辑形式和叙事结构,用“自愿受骗”解释观众认同银幕形象的“心理学游戏”。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1932)一书中系统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象论”,鼓吹无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参见“局部幻象论”)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也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知觉整体论原理研究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彩色、蒙太奇和音乐诸电影元素。
『叁』 尼尔格式塔是什么
一个RPG游戏,尼尔是其中的主角,为了保护女儿面对各式敌人。
『肆』 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出发,系统研究了电影影像的物理特征、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和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强调“心理结构能力说”和关于“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的观点,提出了“局部幻象论”和“形象偏离说”,为无声电影的艺术合理性辩护。(参见“局部幻象论”)1940年,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电影心理学概论》论述了电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现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学依据。40年代末期,法国电影理论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和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电影与新型心理学》对一般主观镜头的分析,是电影心理学的重要论述。1963年,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一卷)问世,这部网络全书式的巨著对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结构、彩色和音乐诸元素作出了心理学的解释,尤其以心理学为依据论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电影作品的“形象—符号—艺术”三个层次。苏联电影理论家谢·金兹堡的《电影理论概述》从视知觉角度探讨了运动和深度的心理学原理。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的观众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电影观众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如视觉暂留、认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梦、参与、镜像;2�影片影响个体心理的功能,如宣泄、抚慰、殿堂效应和快乐原则等;3�影片的群体效应,观众通过感受影片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联系起来的独特社会群体,达到群体审美的沟通,造成社会行为情境,从而使观众个体加入到群体中,体验集体情绪,发生复杂的内心活动,调节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获得净化和升华。(参见“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理论领域。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如无意识、潜意识、镜像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窥视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释电影的机制、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从而形成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的新阶段。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相结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象的能指》,创立了电影的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
『伍』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的介绍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活动影像和电影的感知过程和审美特征的理论。
『陆』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的特点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美学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突出整体性的意义,把它抬高到与事物的本来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为变形、失真等艺术形式的依据,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现象的审视开拓了电影研究的视野。
『柒』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要完整的)
魏特曼(1880-1943)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布拉格,在当地大学预科学习到18岁。后在大学学习了两年半法律,又转学哲学,然后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04年获得学位。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任教多年。后因受希特勒的迫害,于1933年从德国逃亡到美国纽约。继而在美国任教。
以格式塔心理学而出名的正式运动,是由魏特曼有了一个关于运动视觉实验的想法而开始的。后来魏特曼在考夫卡和苛勒的配合下,在法兰克福大学进行"似动现象"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于1912年用一篇题名为《似动的实验》研究论文发表,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开始标记。
1921年魏特曼等三位最初的格式塔学者和戈德斯坦以及格罗尔一起创办了《心理学研究》杂志,这个杂志成为格式塔学派正式刊物。
魏特曼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格式塔,而不是由若干不动感觉元素所拼合而成的。据此他建立了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在心理学方面整体是不可分析为元素的,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魏特曼从1933年到美国纽约后,直到1943年在那里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似动的实验研究》(1921)、《创造性思维》(1945)。后一本是魏特曼的遗著,也是其代表作,由其子主编,1945年第一版,1959年增订版。
考夫卡(1886-1941)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柏林,并在柏林受教育。1910年同魏特曼和苛勒在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协作,而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后来由于遭受希特勒的政治迫害,迁居美国,曾任美国斯密斯学院心理学授。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1941年逝世。
考夫卡把心理学定义为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他从格式塔观点出发,根据物理学"场"的概念,提出行为和环境又演化出一系列所谓"心理学的场",例如"物理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等等。他把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应用于儿童心理学,论证儿童开始是在他周围一个未经分化的世界中去经验一些有机的整体。其主要著作有:《心理的发展原因》(192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
苛勒(1887-1967)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是格式塔运动的发言人,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出生于波罗的海省,五岁时举家搬到德国北部。在杜宾根、波恩、柏林受大学教育。1909年获得学位。
1913年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特纳利夫岛研究黑猩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能离开那里,一直研究了近七年的黑猩猩,写出了经典著作《猿猴的智力》(1917),首先提出"顿悟"这一概念。对类人猿的知觉和学习方面的实验研究卓有成效。除了研究类人猿之外,还用儿童做类似的实验,他认为当一个人掌握了一项原理而解决一项问题,又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就是顿悟的明显的例子。苛勒认为,每一项经验都是不可分析的整体,不能用分析成许多部分的方式来了解;整体不仅仅等于其部分的总和,机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不是器官相加的总和。
1929年用英文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学》,这本书对格式塔运动作了最权威和最彻底的论述。1935年他永远离开德国。他到瓦斯太摩学院,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1956年他接受了由美国心理学协会授予的特殊贡献奖,1959年被选为该会的主席。其主要著作有:《猿猴的智力》(1917)、《格式塔心理学》(1929)、《心理学中的动力学》(1940年)等。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
威特海默(M.Wertheimer)、
苛勒(W.Kohler)
格式塔心理学 是 西方现代心理学 的 主要流派之一, 根据其原意也称为 完形心理学,
完形 即 整体 的意思, 格式塔 是德文 “整体” 的译音。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 原子心理学 相对立。
你可以去看看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德国 心理学家 雨果·明斯特伯格 发表的。
德国 心理学家 鲁道夫·爱因汉姆 的《电影作为艺术》
法国 作家 安德烈·马尔罗 的《电影心理学概论》
法国 电影理论家 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
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电影与新型心理学》
苏联 电影理论家 谢·金兹堡的《电影理论概述》
这些你去看看把,希望对你有帮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