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预演抢劫电影

预演抢劫电影

发布时间:2024-07-27 18:08:38

① 《大赢家》里的严谨,为何在演习中,把自己变成了“真”劫匪

大鹏近些年在电影上动作频频,他几乎都是以小人物的姿态,切入小老百姓的生活,成为部分人群的镜像。

随着他的电影脉络越来越清晰,小人物的人物弧光,也越来越饱和,而寓言式的一句话便能讲完的故事,也成为他电影里最大的特色。

大鹏的最新电影《大赢家》,讲述的正是 “假劫匪抢银行” 的一句话故事。

故事里的主人翁严谨本是退伍老兵,又有金融硕士学位,也算是“文武双全”,这样的人,为何在一场演习中, 替换掉了“假劫匪”的概念,把自己变成了“真”劫匪?

01、退伍老兵

严谨是退伍老兵的身份设定,算是给这个故事奠定了所有的基础。

我们都看过无数的谍战剧,深知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电影的开始,便是严谨坚持手中的项目要走完正常的所有流程,遵循规则而跟行长产生争执的画面。

这是严谨规避风险的做法,这样的认真和谨慎习惯,除了跟他个人性格、家庭环境有关,极大可能也是因为他作为老兵的习惯和原则。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作为一名军人,除了日常训练,他们也会做不同的情景预演,通过演习,一次次地揣摩敌人的犯罪心理,然后找到突破的方式。

严谨作为一名老兵,这样的情景演习,想必也经历过不少,除了道具不是真的,所有的东西,于他而言,都是真实有效的。

为此,当他接到任务要扮演劫匪的时候,他是唯一能全身心投入的人。

“我要去抢银行了,一张百元新钞一点一五克,十万就是两斤半,一百万二十三斤,三百万就是六十九斤,其实抢也可以,就是带着跑太麻烦了,打车容易堵,公交站站停,地铁还挤不上,还是得跑,这是个体力活。”

纸钞的重量计算,可以说是他的职业素养,将这职业知识,嫁接在一个劫匪身上,也是一个劫匪的素质。

抢劫银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从抢,到跑,从控制银行职员,到控制人质,每一个环节出错,都意味着失败被捕,都必须有紧急撤预案。

当所有人都在计划着走个过场,就能早早下班,约会,陪家人的时候,只有严谨,为“抢银行”做足了准备。

提前踩点,观察逃跑路线,制定撤退方案,和同伙里应外合。

严谨被逼回,并不是因为退逗握无可退,也不是为了按照演习的设定走,而是因为,这是他考察后,选择的最好逃跑路线。

电影开篇的时候,有人提到:“ 既然在银行根本没有机会得逞,那演习的意义是什么?”

“山中没有兔子,猎人就不磨枪了?” 这是局长的回答。

也就是,局长想透过演习,让群众知道,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该如何冷静,如何自保,如何配合警方,如何逃生以及如何洞悉劫匪的心态。

严谨是清醒的,他深知这是一场演习,一场衡指行需要所有人配合,需要所有人都能得到成长的演习。

除了自己和局长的较真,他知道其他人都只当是走个过场。

一旦逃跑路线,转移到户外,这场预演将会变成 他个人的独角戏 ,其他人,只会各自散场,各自回家,那么,这场预演将会没有任何意义。

严谨也是认真的,他知道这就是一件“真实”的任务,既然是任务,咐哗那就必须确保最完美的解决。

一方面,他要确保大家的参与,另一方面,他必须将演习的成本降到最低,将意料之中的伤亡降到最低。

一旦他认真演习了,阵地转移到了户外,那些被动的警方,将会和他上演街头追逐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势必会将更多无辜的人牵扯进来,一旦有所顾虑,这场“真实”的抢劫案也会快速落下帷幕,达不到原本期待的效果。

他是不按套路出牌没错,但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回到银行,才是最好的方式,何况,他还有个从一开始就隐藏的同伙。

当然,电影里,用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插曲,掩饰了他的真实意图,那就是他拖着旅行箱的时候,还没将行李箱拉着坐好,他妹妹就快速开着小电动跑了。

02、合情合理的犯罪

在劫匪最后的自白中,有一段是剪辑过的,还有一段,以类似彩蛋的方式放了出来。

但不可否认,透过第二段自白的填充,让我们明白,严谨那段话和他所处的环境,是他对这个社会,对身边人的一种极端的误解。

误解的长期累积,让一个人的心理有所转变并不稀奇,严谨,正是要扮演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人。

电影里,对于“抢银行”的演习,他们说的那句 “合情合理地抢银行” ,是非常迎合人物心理的。

尤其是,严谨所扮演的是一个工作了五年,却被“排挤”了五年,被所有人冷落了无数年的“群像”经历。

有多少人,曾经也有过心理阴暗的某一刻?

有过“犯罪念头”?

只是正义压过了邪念,当有人告诉他,你可以放下所有的顾忌,“合情合理地犯罪”,那么,你会怎么做?

严谨这个角色的设定,也许就是我们在极端情况下的状态,这种状态,除了自救,没有任何人能帮得到自己。

记得之前有部电影,男主考警校的时候,被问到为什么想考警校,当警察?

对方的回答是想要尝试完美犯罪。

严谨会不会和这个人设一样,在做惯了一个正直的,认真的兵,遇到了所有误解后,潜意识里,也曾渴望做一次匪徒,站在正义的对立面呢?

电影里,有许多虚虚实实切换的镜头特别有趣。

严谨扮演的劫匪在每一次“丧心病狂”的动作中,都会有一些“血腥”而“真实”的画面和大家嬉笑,儿戏的画面交替开展。

这是两个视角上的来回切换。

一个是严谨和他家里人,甚至是局长的,还有一个,却是大多数的普通群众。

第一个牺牲的警官打在额头上的那一枪,就有严谨“开真枪”的血腥画面和“开假枪”“玩具枪”的反转。

严谨做俯卧撑替代“强奸”银行女职员,这一场戏,严谨脑海中的画面没有表现出来,但不可否认,严谨大概在脑袋里,也预想过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匪徒行为。

还有曾因为声带受伤,声音改变,长期宁愿被当做哑巴也不愿说话的严谨妹妹,却在“劫匪”和警察的紧张对峙中,抢过话筒,告诉他门外的警察布局情况。

后面的情节中,也越来越趋向于真实,包括严谨不时地翻看笔记本上面记录的“抢劫攻略”,跟警察玩心理战术,和同伙合谋,设计逃跑路线,找电工师傅处理银行后门水阀问题,确保水和电流能够产生作用(这里的作用当然是假的),形成第二道防护网,找人在银行天花板上做改动,确保可以藏身,在银行后门放上“香蕉式”炸弹,最后包括如何使用障眼法,利用人质转移警察视线。

每一道关卡,几乎都是“劫匪”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也是严谨父亲对他的忠告。

严谨的父亲在他计划“劫银行”的时候,就告诉他: “有困难就克服困难,没有困难就给警察制造困难”。

为什么要这样?

作为一名劫匪,去劫银行,是求财,也有有些人是求刺激,但自然肯定不是为了去送死,而站在严谨对面的,是枪,是入狱乃至死亡的威胁。

到了这些时候,严谨早就不是在“演”,而是把自己当做最真实的“劫匪”,他要做的,是如何逃离警察的防御圈,而不是举手投降。

03、众生皆有病的社会现状

电影的导演于淼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 “我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是不是不对的?我们眼中的怪咖,有没有可能反倒掌握了真理?这是做这部片子的内核。”

一个人的价值观,其实我们很难判断正确与否,很多时候,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做,突然出现一个不一样的,就觉得对方是异类。

一个人生活平淡的时间长了,很容易陷入一种懒洋洋的舒适区里,任由自己的懒惰思想支配了生活。

太多事不当回事, 这才是最后严重后果发生的根本原因。

电影里,为了将大家的这种“不当回事”,做了很好的渲染。

首先是第一个警员的牺牲,他本该是认真的角色,却太儿戏,直接被“劫匪”一枪毙命;其次就是那个不断挑衅,取笑严谨“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女职员,最后直接被“就地正法”;还有于海娇的反常,其实很拙劣,她好几次是为“劫匪”说话,没人怀疑她,她中途离开上厕所去布置“香蕉炸弹”,也没有人怀疑她,她和劫匪提前串谋,在银行后门上动手脚,也没有人提防她。

也就是说,其实这场演习,从公布消息开始,严谨,严谨家人,于海娇,乃至局长都入戏了,只有那一群职员,只有那些警员,还在戏外观望,将这场演习当儿戏。

电影里,为了凸显严谨的人物弧光,成全严谨的心理成长,故事中添加了一些辅助的功能性故事。

因为孩子的姓名和丈夫争执不休的孕妇,偶尔难得见面的爷孙日常,声带受损,变得不爱说话的孤僻妹妹,婆婆妈妈的严谨母亲,和跟严谨一样较真的父亲,

尤其是严谨的妹妹,她的声带是如何受损的?她宁愿让别人以为她是哑巴,而不愿开口的时候,严谨都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社会众生,往往是经历过什么才能真正地成长。

这一场演习,从始至终,只有严谨,于海娇,严谨家人,以及局长几个真正地全身心参与到角色中。

严谨在接到任务的时候,为什么是于海娇选择跟他站在同一个阵营,我们可以理解说是因为他们俩的互相吸引,为什么是他的父母亲和妹妹选择了支持他“弄假成真”,我们可以说是因为他们是亲人,为什么是局长全程把这个演习当回事?因为他的格局,因为他看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

那剩下的芸芸众生呢?

他们都是后期才被动地加入到这场戏中,慢慢地被严谨的较真折腾的无所适从,最后才真正地接受了这场预演的。

记得严谨在电影里,重复了几次类似的话: “如果这是真的抢劫,劫匪不可能手下留情”

“我已经不是我了”

“接下来我会尽量做个像个真实的劫匪”

“我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劫匪,情绪极不稳定”

……

他为什么要一再强调这些?

很明显,为了说服自己,要演得逼真,更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这场演习的价值。

严谨和局长都有一样的格局,他们想要让群众保持更大的警惕性,也想让他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学着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包括认真爱护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选择,走正确的路。

《大赢家》,观众都以为,这是讲述严谨如何成为人生大赢家,顺带拔高一下主题立意的故事

但其实,这个故事更像是猫和老鼠的游戏,永远不会结束。

导演和编剧意图,更像是让 “大家都能成为赢家” ,这才是“大赢家”,因为 “如果努力没有成果,那我们就再努力一点”。

② 公路电影的经典电影

1、《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个主角。导演们习惯于把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凑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制造出更多的戏剧效果。而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莱坞公路电影类型化之后,路上最常见的就变成了那些沦落天涯的亡命者们。因为,通常只有亡命者会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们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过程在好莱坞导演的手中也变得跌宕起伏。这样就使剧情本身有了足够的强度和张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观众,也就是年轻人的需要。或许这就是好莱坞摄影棚制度的强大威力,电影创作者们为生计考虑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许多的商业元素。这样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众多类型片的成份,动作片中的惊险刺激,文艺片当中的爱恨情仇,悬疑片当中的峰回路转,有关亡命徒的公路电影逐渐成为了此类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们在公路电影当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就是此类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无疑是亡命者公路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对雌雄大盗,在30年代横行德州,持枪抢劫银行,最后为警方击毙,是耸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这部电影,用的手法亦颇受争议。他们抢银行在电影中被正当化为向当时社会秩序挑战的行为。30年代美国全国笼罩在一片不景气的低潮下,失业率急剧攀升,银行关门,股市崩盘,许多人生计发生问题。当国家机器不能够保障个人生存时,社会大众开始对现有的秩序怀疑。Clyde在一间空屋前面看见一家人驻足观望,依依不舍,询问之下才知道这原是他们的房子,后来因为付不起贷款被银行没收了。激于义愤,Clyde对屋门前银行的封条开了一枪,而决定开始抢银行。影片的背景虽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达对现存体制和国家机器不满的情绪,正好与60年代末美国社会反战反政府的气氛相吻合。
事实上两人并非一路上相依为命,而是有一群同伙跟着: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个会修车的小个子CW。故事的主线即是围绕在这一伙人之间的冲突上:Clyde与哥哥难兄难弟,感情甚笃,Bonnie和Blanche则势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间呈现微妙的关系:Clyde要维系和Buck之间“哥儿们”(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安抚Bonnie。Bonnie则经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为爱人所作的牺牲之间挣扎。最后这种紧张关系在Buck被击毙与Blanche被逮捕后结束。两人获得独处的机会,也达到了完满的性高潮。然而这还是暗示兄弟哥儿们的关系和男女之间的情爱往往是不相容的。这种主题,常常在以男性为观众对向的动作片中。
车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妈妈的车,而两人的结局也是以在车中被乱枪打死而告终。他们每抢劫一次就换一次车,当然一辆比一辆更好更新。车子在本片中不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对物质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机器。
最后一幕是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一群鸽子飞上树梢,两人正欣赏一刹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钻到车底下。男女主角往树丛看一眼,心知大势已去。两人对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车中,但此时乱枪已起。慢动作,两人被打成蜂窝。这里面有许多元素被往后的电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莱德》虽以两人伏法结束,但这部电影非宣扬“恶有恶报”的陈腔滥调。相反的,它的影像语言的运用是希望我们同情认同死者的。事实上本片推出以后造成极大的争议。当初被Bonnie和Clyde所杀害的人其家人纷纷指责电影美化了凶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却奉二人为偶像。饰演Bonnie的菲·唐纳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着甚至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个以抗争、罢课、反战为风潮的年代,这部电影的确亦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凯奇(Nicholas Cage)现在红极一时,恐怕很少有人记得他在1990年演过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这部电影由大卫·林奇(David Lynch)导演,根据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说改编。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页,电影却洋洋洒洒地扩充到两小时。林奇的电影以悬疑和风格诡异著称。这部片在表现形式上诡异,本质上则不折不扣是个爱情童话。
Sailor和Lula是一对恋人,但是Lula的母亲极力反对二人交往,还派了一个混混去对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干掉,他也因而坐了两年牢。出狱后他携女友远走高飞,Lula的妈妈间接找上一群变态杀手去追回女儿并解决那小子。于是情节就在漫长的汽车旅程中诡异的经历,杀手的追杀,和由回忆中抖露出 Sailor的妈妈与人勾结害死丈夫的阴谋中展开。
如果说邦妮和克莱德的旅程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与黑暗,进而正当化他们的行为的话,Lula和Sailor的旅程则几乎全都是反映其内在的经验。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着重的是一个狂乱的心灵如何因爱情的浸润而被“驯服”(结局Sailor对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现的主题。除了代表Lula的父亲被火烧死的记忆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难安的心灵。Lula许多段不愉快的回忆,如被父亲的朋友强暴、堕胎等,也是为了强调扰动难平的心理状态。即使连他们在一路上碰到的诡异事物——例如骑扫帚的巫婆,因车祸而死的男女孩,小镇上裸着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满嘴黑牙长相猥亵的家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们的幻想和梦中。能抚平他们狂野的心的,是两人肉体的结合和由肉欲升华而成的爱情。就如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两人最后以圆满结合结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兴起。MTV之异于以往之处,不在于它把影像和音乐连接起来 (在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于它用一连串断裂的、快速变化的影像来搭配音乐,而赋予音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观念,认为每个读者可由文本中读到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看MTV时,对影像的诠释依我们本身的生活经验、心理状态和欲望而有所不同,确实有一点后现代的味道。《我心狂野》虽然没有使用断裂和快速变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许多诡异而与本身主题较不相干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乐、重金属摇滚和猫王的情歌穿插交织,不免让人觉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层出不穷的公路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共通的规律,那就是无论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开始的,大多都是基于一种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对于自己所现存的世界不满而开始的一种叛离。《逍遥骑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着,《邦妮和克莱德》中的主人公反抗着,特拉维斯也在《德克萨斯的巴黎》中反抗着。但是,这些反抗之外还有一种反抗,一种对整个父权社会的否定。最能够体现这种双重反抗的,就是主动向整个社会宣战的末路狂花们。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为公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义到这个一向为男性阳刚意识型态所主宰的文类。Thelma和Louise是一对闺中密友,Thelma是一个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妇,Louise则是个长相普通(甚至有些丑陋),有些男子气概的餐厅女侍,两人相偕开车出游。这原本应是一次简单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后却成为两个女人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奋斗。
在一间酒吧里一个男人与Thelma搭讪,原本只是单纯的应酬,但是那男人却进一步企图强暴她。情急之时Louise赶到开枪将男人打死。原本这是单纯的自卫杀人,但是现场没有其他证人,在恐惧证据不足会被判重罪下,两人展开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过程中父权在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一一展现开来:Thelma的丈夫除了在电话中大声吼叫要她回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应付家事)以外,什么忙也帮不上。警察不断尾随追逐她们,进一步把她们逼上梁山而不考虑自卫杀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们清白的检察官,却因为好几次阴错阳差而始终连络不上她们。连途中碰到和Thelma发生一夜风流的情人,到头来也不过是偷人钱的骗子坏蛋。换言之,她们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们却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与男性社会对抗的女战士,要比当一个小女人要适合得多。她们抢劫,把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卡车打烂,并且抢夺警察配枪。这些举动也把她们逼向无路可走的地步。最后她们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屈地开车冲入万丈峡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绘的旅途,无疑的是两个女人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沿途所发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对她们来说大多是危险的,充满敌意的。这程环境下只有自己的伙伴是能倚靠的对象。Thelma与Louise两人间的情感,是同志间相依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认其中包含了同性恋的成分。这在以往的公路电影是看不到的。传统的公路电影,结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侣,要不然就是气味相投的哥儿俩,因为只有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男人之间的友情被允许出现在这种阳刚味重的,以冒险为主题,以男性观众为主要对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现,肯定了电影中“另类”旅行拍档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后,各种组合在公路电影中纷纷出现: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少数族裔、残障或智障。这些人的旅行经验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观,也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多样性。 4、《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摄于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这里提到的公路电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后也造成极大的争议。与《邦妮和克莱德》不同的是,《天生杀人狂》并非改编自某一社会事件,却似乎“预演”了社会事件:该片放映之后有一个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谋杀,凶手被逮捕后宣称自己的举动是受到该片的启发。
承袭了《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的主题,斯通在《天生杀人狂》也以谴责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为主。这一次的对象是媒体。电影描写一对杀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盗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两人绝非正义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说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处腥风血雨,只留下一个活口宣扬他们的事迹。但是他们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渲染以后,竟成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对象。
两人在一次枪战中被捕,分别被关入监狱。但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节目中访问Mickey,于是说服典狱长让他在狱中访问。不料当访谈节目传到狱中时,其他囚犯群起暴动。Mickey趁机劫持记者一行,救出Mallory并闯出监狱。记者为了要抢新闻,也想到他们为了出风头不会杀他,于是和他们一起劫狱冲出重围。但最后仍免不了一死。两个杀人累累的黑天使从此逍遥法外,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体的高手,他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表现迥然不同的题材,因而达到颠覆观众对媒体成见观感的目的。他用一个电视情景喜剧的格式来描述男女主角两人的相会,罐头笑声内封装的却是粗鄙的对话的血腥的场面这些电视媒体不可能出现的成分。他用电视新闻报导的格式来叙述枪战、劫狱等场面,让人更加混淆真实与虚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斗画面,文艺片罗曼蒂克的画面。各种断裂急促的镜头复杂地交错在一起,把我们平常熟悉的电视剧、电影、新闻、动画、电子游戏的强度乘上十倍加起来,让人有饱和得想吐的感觉。然而吊诡的是他对媒体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体,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夸张报导,而使之虚假化——反而最后弄假成真——观众将片中呈现出来的虚幻情景内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将谋杀付诸实现。就这一点而言,斯通是要负道德责任的。
《天生杀人狂》中公路与旅程本身己完全沦至边缘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牺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让新闻媒体在后苦苦追赶,好产生更多报导而已。它的风格也正好反映了当前美国的文化氛围。在这个“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当道的时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来越混淆不清。同样的,激进与保守反动的区隔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激进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很快地被资本主义体系所吸纳,再生产为可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实,同样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莱德》拍摄时间早于《逍遥骑士》,也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商业元素,但它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部公路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本片的重点在于它对于暴力的刻画,直接而又无情,所以一开始它是作为一部犯罪题材或是黑帮题材的电影入主美国影院的。但就是这样一部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血腥的电影拯救了美国电影业,并且为后来类型化的公路电影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为之后的电影频繁借用,由此奠定了这部电影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谓“德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精锐导演。虽然身为德国人,文德斯对公路电影和美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却特别着迷。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电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为“Road movie proction”,对公路电影的执著可见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发掘一个人过去为主题的公路电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独自行走了好几年,当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时起初他拒绝说话,即使最关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沉默着继续从德州到洛杉矶的旅程,车子驶过沙漠。突然 Travis讲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处荒芜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也应该是他开始的地方。Travis说。
他们回到Walt家以后,Travis渐渐适应文明的生活,也渐渐学会和儿子Hunter相处。但是他始终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发生了什么事。
从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于是带儿子开车前往德州,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妻子。Jane出现又走了,Travis跟踪她到一栋老旧的建筑前。他来到一个小房间,墙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对面,但是对面看不过来。他的妻子在这里从事色情行业。Travis将过去的事娓娓道来,终于让妻子认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离开,他则因妒嫉把妻儿锁在车库。半夜醒来发现家里失火,赶忙去车库看,但他们已经走了。这时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无目的地跑着,跑着,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诉妻子儿子旅馆的住址,让她们母子团聚,自己则悄悄地走了。
在这部片中,记忆在两次旅程中渐渐展开。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征,德州则是Travis的起点与终点。那里包含了他的过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时遗留在那里了,所以当他回到文明生活后,还必须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来。前面介绍的几部公路电影,沿途的景观多半只是陪衬剧情的背景。文德斯对公路的喜爱,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绘沿途的景观,原本他想要拍一部从阿拉斯加纵贯北美洲到德州的电影。不过他的编剧告诉他“你可以在德州发现美国全部”。而事后他同意这点。他在拍摄本片时也用相机捕捉了美国西部的风貌,而有摄影集问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这部电影与其称为公路电影不如说是“旅行电影”(因为搭飞机和坐船亦占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两个相关的片段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飞机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闲来与一个德国商人攀谈,发现商人的同学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战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马的女友。
Walter是一个水利工程师,做事一向理性。但是当他们获救以后,Walter却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丛林找他哥哥,而不顾在纽约堆积如山的工作。但当他们前往那好友的住处时,发现的却是一具悬吊在梁上的尸体。
葬礼之后Walter匆匆回到纽约。为了摆脱情妇的纠缠,他决定坐渡轮前往巴黎参加一个会议。在渡轮上他碰到一个年轻女孩Elizabeth,两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纯粹的理性主义者,Elizabeth则酷爱存在主义哲学;Walter专长于科学技术,Elizabeth则钟情于艺术;Water己过中年,Elizabeth正当豆蔻年华。但两人却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两人再度巧遇,并相偕前往南欧旅游。途中并发生了超友谊关系。但在无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轻时女友Henna之女。惊诧之中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女孩是她女儿。在希腊Elizabeth不慎为毒蛇咬伤,危急之下送医急救,在医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见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亲生女儿。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爱情文艺片,不过前后两段迥然相异的旅行经验,却足以丰富其本身的意义。男主角身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对任何事都抱持科学的态度冷然对待,连飞机失事也无动于衷。然而理性并不能解释他为什么要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墨西哥丛林找寻多年未连络的朋友,不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女儿坠入爱河,更不能解释花样年华的少女为什么会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经历,除了跟他过去的回忆牢牢纠结在一起以外,也凸显出人生的偶发性和荒谬性。

阅读全文

与预演抢劫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用vip有哪些好看电影 浏览:999
鲨鱼电影解说全集 浏览:997
元旦微电影排行 浏览:575
温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57
在公园拍微电影 浏览:538
韩国理论电影九十分钟免费 浏览:995
二战性暴行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590
纳粹音乐电影 浏览:323
鬼的世界电影 浏览:170
如何下载没有标志的电影 浏览:22
日本切苍蝇切原子电影叫什么 浏览:174
哪个网站可以看泰国的电影 浏览:412
哪个高清盒子可以看电影 浏览:75
如何用手机下载电影到mp4里面 浏览:850
电影资源公众号怎么做的 浏览:763
美国高分枪战电影有哪些 浏览:201
中国男法国女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84
如何把手机上的电影在电脑上播放器播放器 浏览:692
蝉翼电影天堂 浏览:37
有哪些看电影小网站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