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八十年代农村看电影

八十年代农村看电影

发布时间:2024-07-13 14:34:10

⑴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在露天看电影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个时候先带上小板凳去占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摆着放映机还搭了一个白布架子。

专用放映机

90年代好朴素啊!

人们坐在一起好温馨啊!

在学校读书每个礼拜五也会看电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个时候觉得新鲜人满为患热闹的很,很喜欢那种感觉。

在黑灯瞎火的农村夜晚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免费露天电影这种大众消费很受欢迎,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是乡亲们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还早,大伙就匆匆吃过晚饭赶往空旷场地,一手牵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时和熟人打招呼;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抢占靠前的位置是每个人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听真切,还没有人干扰;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往前坐,笑脸多了,客气话此起彼伏。

电影正片开始之前加一段宣传片,什么沼气修建、蚕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兴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些准备找对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终于开始,喧闹的广场变得哑雀无声,人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节一闪而过。

电影剧终,大伙欢呼起来,议论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寒风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过了一把瘾足够了。

农村看露天电影,最鼎盛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时候经过文革十年中的娱乐单一单调,十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到一下子解放放开,大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进口译制片复映,加上当时农村文化文娱节目严重缺乏,电视未普及。所以农村每一次放露天电影都好象节目一样,隔村隔乡都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经当过那个时期的,农村流动电影队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和经厉过那段非凡岁月,终身难忘,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时期一些场景。农村流动电影,分为三种机型,一种是35mm的,称为大机队,由两部放映机组成,中间不用停下来停映换片,跟电影院一样机型一样放映形式,画面及声音质量较好。第二种是16mm机型,称为中机队,单机放映,因此换片时要停映,是农村电影的主力军,这种机型的拷贝(放映用的胶片)最多,影片内容最齐全丰富。第三种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现的8.75mm机型,是35mm拷贝的四份之一,称小机队,是普及型。此机种灵活简单方便,很适宜转移场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放露天电影,应该是从1964年农村 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的,那时县电影院组织了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因为农村面积广,县里下农村的放映队才几个,因此,在农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只要一得到周边有放映电影的消息,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们在队里出工的散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把牛关进牛棚。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杆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后用绳子缚紧,点燃后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电筒的,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的。

记得看第一部露天电影好像叫《夺印》,说的是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进攻,腐蚀拉拢干部,使他们丧失阶级立场。剧中一句台词,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个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书,吃早饭啦!"

我与院子里的一个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辈份大,算起来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边哪个大队有电影,走七八里夜路,我们也会在所不辞。因此,当时流行的一些电影,我们大多数看过。比如《刘三姐》,《打铜锣补锅》,《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七十年代后,我招工到了到了后来的国企,我们厂里也有放映机,每周都有电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加轻便的,适合于农村放映的8、75拷贝小型放映机问世,农村电影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我们县每个乡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群众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了。

要说体验,还真是有一点,感叹我们的 科技 发展得真快。我们过去要跑老远才能看到的电影,现在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影片,点开就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人,谁还愿意走夜路,去看露天电影呢?

科技 发展快,替代也在加快。这些年电视替代了电影,现在又兴起了手机热,真的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才能不落伍啊。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时候就看过很多场这样的电影。

先说说看电影之前,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少,拖家带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荡荡地往大队赶(我们当时是在大队放露天电影的)。

很多人会带上瓜子之类的零食,我小时候常常在春天的时候,跟小伙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种可以吃根茎的小野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我看电影的时候会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电影的时候吃,美滋滋地边吃边看,那味道有点甜丝丝还有一点辣。

再说回放电影这事,一般电影没开始之前,场院上是十分热闹的,简直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饭早先去占座的,在身边清出来他的“一亩三分地”,那里就不让别人坐了。有拿着手电满场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电影放映之前,那场景绝对不亚于现在早市的热闹……。

待到电影开始了,虽然安静一些,但还是偶尔有喧闹声从某个方位响起,要想有现在城里电影院里那种绝对的安静,不存在的。当时的感觉跟现在的挤公交有点像,一村子人都来了,有时候还有外村来凑热闹的,闹闹哄哄的。

那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深刻的有《红高粱》,当时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记得一大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抬着酒,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再就是聊斋,我记得那时我10岁左右,有一次忘了什么原因了,家里人都没去看电影,我自己去的。当天晚上大月亮地,一点都不黑,我壮着胆子回家,可是看聊斋的“后遗症”还是落下了,那之后好几天都不过劲,在家看啥都像是颗血淋淋的心脏在那里跳,简直吓个半死。

我那时候小,对男女之事还不太懂,但有些这方面的镜头还是记得,聊斋里有个镜头是有个男人把胳膊割开,挤血滴在一个女人的肚脐里,当时记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觉好羞耻。现在想来有些可笑,怎么一个肚皮就能让个孩子感觉羞耻呢。

其余的电影记不太清,好像看过刘晓庆演的小花,还有一个电影,忘了是什么名字了,只记得他男主角当时蛮帅的,后来才知道那是李连杰,那部电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们村有个人在去别村看电影时,遇到了鬼打墙。

那次是在二队放电影,我们村子是三队,去二队要经过我们村头的一个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时候是蓄满水的,赶上干旱年头的话,就单纯的是个老大的坑了。大坑旁边种着白桦树,晚上刮起风来,树影婆娑的,在加上树叶子哗哗啦啦响,怪瘆人的,我们一帮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没啥,要是单独一个人肯定会害怕。

当天我看完电影和村里人一起回来,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却听昨天一起看电影的五婶子说,刘四昨天一晚上都没走回村子,整整围着那个大坑转了一宿,说是遇到了鬼打墙。我听了吓出一身冷汗,还好我没野到自己单独去外村看电影,否则我也会遇到鬼打墙。

五六十年代农村放露天电影.那可是农村大人小孩最高兴热闹的时候.吃过晚饭基本是家家锁门到场.墙上树上爬的都是人.村里领导先讲几句话.然后先放幻灯片”再放记录片.最后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关键处.人人都鸟无声息.全神贯注.只听到电影机的达达声.半路很少有人离开.一直放完影片人们才如梦初醒.恋恋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学校里也组织看露天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红星》等。

村里每隔些日子就请放影队到村里放电影。

得知消息,村民们,尤其是小孩子们都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着看电影。

屏幕其实就是一张白色的布,挂得高高的(对于当时我来说)。

等到人们都坐好了,最后面的放映员就用放影机,也就是投影仪把某部电影的内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们就开始看电影了。

小时候放学后,听说村里晚上演电影就特兴奋,吃过晚饭就赶紧拿起小凳子跑到演电影的地方,找个好地方,坐下来等着看电影。

放影前,人们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说有笑,互相打着招呼。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有趣的事。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怎样一种体验 ?太美了,比过年还高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也就刚记事,隐约还记得村里演电影,动画片 ,红军桥,那时候太小了什么也没记住,就记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为太小了,只看了个开头,就呼呼大睡了,电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么,真的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了 ,才开始记住了电影的名字。小时候什么 娱乐 活动都没有,最美最高兴的事就是看露天电影,也不是常有,一个月就那么几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广播,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我大队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平原游击队,希望大家准时观看,天还没黑,就开始挂幕,地点就是村当中棉站下坎,河边,有两颗树 ,把绳子扔到树杈上,一群孩子帮忙,才把银幕挂起来,一会全村人都拿着凳子来了,叽叽喳喳的可热闹了,放电影的先要对光,一道强光打在银幕上 ,左挪右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银幕上留下他们的首影,老鹰捉小鸡,太好玩了,放电影的一通骂,小孩子才不敢淘气了,电影就开始了。那时候的电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几乎很少是彩色的,我们管它叫带色的。最开始是加片,一般是新闻简报,相当于新闻联播,就是国家大事 ,接见外宾什么的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红旗渠,消灭小地老虎,农业学大寨。有时候演到一半 或刚演个开头,下雨了,或者停电了,大家这个骂呀,就是不家走,等着来电,演完都后半夜了。更可气的是传的非常广,说晚上演电影,演电影的没来,大伙一个劲的骂娘,编了个顺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传。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实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之队,洪湖赤卫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三进三出,家,我这一辈子,夺印,李双双,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钢铁战士,战友,奇袭,铁道卫士,雷锋,斗鲨,古刹钟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四零五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特高课在行动,五十号兵站,虎胆英雄,智取华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暴风骤雨,满意不满意,李时珍,乔老爷上轿,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记不住了,彩色电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激战无名川,火红的年代,海霞,戴手铐的旅客,黑三角,决裂,春苗,红雨,风雨下钟山,拔歌的故事,从奴隶到将军,北斗,霓虹灯下的哨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归心似箭,骆驼祥子,战上海,珊瑚岛上的死光,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铁甲零零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野猪林,难忘的战斗,等等,外国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追捕,佐罗,泥罗河上的惨案,七十九级台阶,宁死不屈,脚印,多瑙河之波,列宁在一九一八,地下游击队,埃及艳后,东方夜谭,乡村女教师,一个护士的故事,摘苹果的时候,火车司机的儿子,沸腾的生活,流浪者,奴里,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回故乡之路,伏击战,保尔柯察金,百万英镑,淘金记,大蓬车,战斗的早晨,海岸风雷,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数也数不过来。

⑵ 农村看电影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说起农村看电影,那热闹场景没经历过是想象不到的。小时候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那时大家也没有打工,年轻人都在家里。看大戏,看电影是非常开心的大事。

一听说哪里放电影,心中早早的期待着,数着日子。电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银幕要么挂的墙上,要么挂在埋好的两个树桩上,两个大音箱,一个老式放映机,一台汽油发电机。我们那里除了村里(那时叫大队)每年放两场电影外,其它放映机会就是逢庙会或有人许愿还愿,再就是条件稍好些喜欢热闹的家庭逢儿女结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会放电影。只要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各湾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会背着椅子凳子早早的赶去,特别夏天一路上从下午天四五点开始,卖货担的,走亲戚的,送礼的,看电影的,陆陆续续都不断人。有时得跑挺远路,记得我看电影最远都跑十几里地。

每场电影通常最少也几百人,人多的时侯附近树上土堆上都是人。银幕早早的挂上,日头还高,就有纷纷到场者去占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着,卖货者在外圈,摆着各种小摊卖各种食物,小玩具,等等货物。孩子们前串后串跑来跑去,甚是欢乐,年轻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处寻找哪里有钟意的姑娘。。。。。。叫卖声,打闹声,聊天声,喊人找孩子声,音响放出的歌曲声。。。。。。一片吵杂。

天黑下来,电影才能开始,这时整个场地不知觉中人坐着的站着的挤满了人。随着放映员对片,调试结束,电影也就即将开演,银幕图像声音出现,场地顿时也就安静下来,虽然也有些交流声,但终究会压低分贝,渐渐的淹没在电影声中,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电影。远看去,外围的卖货摊的灯笼星点的点缀着电影场上,还别有一番景致。

记得那时电影经常放,《少林寺》,《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记》《神偷》。。。。。。也非常丰富。

看露天电影最不和谐的就是,偶儿会有年轻人打架,那时我还小,听说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没带凳子的,会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还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气不好的,还会骂人的。

散场后大家跟着各路手电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着电影的内容,年轻人讨论别家姑娘,孩子们有人依然嬉闹,有的都在爸妈怀里睡着了,犹由未尽。

太阳还老高,我就和其他小伙伴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我们村部门口了。村里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都快来看啊!高兴的拿上手电筒叫上小伙伴们一起去。

还有那个时候主要放抗日战争的电源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嗄》、还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来走在路上还是有点吓人的哈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忆好啊!现在也体会不到那种儿时放电影的快了的回忆了!

幼年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电影放映员绝对是神圣受追捧的职业,听母亲说,在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听说哪里有电影,都成群结队,不顾辛苦,走上十几里去看电影。直到我童年时,村里放电影,街上还得坐的满满的,小孩子都爬到树上去,等到电影散场,大家讨论着剧情,拿着马扎,领着孩子,三三两两回家去。这个画面和在家门口躺在凉席上看星星的场景一样,印在我的脑海,至今依旧清晰。那个时代,在长辈眼里是苦难,在孩童眼里却是无忧无虑撒欢奔跑的童年。据说,现在村里一个月放一次电影,据说,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经二十五岁的我,和母亲一起,搬着板凳来看电影。第一部,经典的抗战片,第二部,接地气的民间小调。不知为何,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那是个男孩的成长史,而村里的电影,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着电影里的嬉笑怒骂,听着观影群众的窃窃私语。夜渐深了,天上的云彩还是一块一块的,初秋的夜微微凉,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到了小时候,去捏一捏那个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夜晚的小精灵们,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过的电影

有:南征北战、地道战、红日……不管刮风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听说有电影,太阳老高就去等着。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的都来看,那场面宏大、壮观。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罢午饭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就走了,可是天黑后我们等了好久好久还不放映,那时没有手表,感觉时间很慢很慢,

后来知道了是从县城向这里导片子,其实是一部片子三个地方同一晚上放映,县城首先开始,放完第一本后有人骑摩托车送往第二场地,第二场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场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类推。当然了,中间也免不了等场!

我们看的是最后一站,回到家时天已是微明了,不过,还是很性奋。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滋有味,那个时候每年还能看个三两场电影,

现在已是十多年没看电影了,有时村子里也演电影,可惜以没了那时的性趣,更没了那股热情!

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天真烂漫!别了我那想学好学而终究也没有机会去读书的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我看电影是最期盼记忆最深刻的事。能够看上电影是一种享受。家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灯,电视,人们的 娱乐 方式就是看电影,看戏。村里大约一个月会放一次电影,如果村里要放电影了,有人知道了就会兴奋的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会儿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过年般高兴,盼望着天快点黑,奶奶晚饭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饭我搬着小板凳到放电影的地方找个好位置,先占住,还和小伙伴配合轮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给被占。天刚扫黑,父老乡亲都出来了,还有一些邻村的人也来了,集中在一起,场地上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银幕的后面也坐满了人,在人们喜悦的等待中,电影开始了。有时候村干部还会借换片的空档儿,向村民发通知,讲生产注意事项等。记忆最深刻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少林寺》《喜盈门》戏剧电影《朝阳沟》《包青天》等。看电影的场面,热闹,有趣,真的难忘,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最早的一次看电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们村原来的老学校操场的东南角,当时候刚开始都是用投影仪照上银幕上的一个个的画像,画像上的女生,像个新媳妇,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心里 好害怕的!

那时候看电影也不知道什么片名,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后来看电影就能记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桥》,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海霞》,《战友》,《奇袭白虎团》《小兵张嘎》,《大浪淘沙》,《闪闪的红星》,《沙家浜》,《红灯记》,《艳阳天》,《金光大道》,《磐石湾》,《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南征北战》《车轮滚滚》,《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小花》,《知音》,《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一年有几次电影到村里。当银幕竖起来了,孩子们都忙着占位置,护地方,电影开放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家闭户,露天电影场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着,后面的人站着,最后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村里的小伙伴都会 成群结队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们学着电影里的台词,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家门口,用脚踢自家的大门,用电影里日本鬼子的话说“他妈的,给老子开门,死啦死啦的”……

儿时的往事,不是随风而去,却是永远的记忆!

说起小时候农村看电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怀念儿童时的情景。

我小时候的农村,非常落后与贫穷,没有通电,照明全靠点煤油灯。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么一星点光明。我们家兄妹多,衣服破烂,母亲每天晚上补衣服就成了日常营生。这样一点点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体面的期盼。那时的煤油,也是实行供应,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着静坐。这样大人们互相窜窜门,邻居互相诉诉白日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孩童,放了学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点多,也不情愿回家睡觉,我就常被兄长叫回,有时还要挨揍。

那时农村演场电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电影,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时看电影是要买票的,用的电是发电机发的。我们家贫穷,买不起电影票。可我就想看电影,只好要么瞅机会往里蹓,要么等电影快完时把门人不管了进去看看也满足,我们那时叫作解放。后来 社会 逐步发展,农村也送上了电,演电影也就不再卖票,我们那时叫作公演。可演电影的次数很少,电影片子也少,从县电影公司调片,往往一部电影要在各村轮演。我们就天天在盼,一旦说村里要演电影,晚饭也就顾不上吃饱,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步行十几里出村去看电影,一部电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厌。我们常常模仿电影中的情景,自导自演,玩个尽兴。那时的电影,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全部。

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现在农村即使也会来演场电影,有时观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机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电视。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童话。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许怀念过去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村子里的村委会场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于荣光,抓小孩子那个电影具体名字我还记不起来了,播放电影的师傅还是村长请来的,每天下午5点多就会把放电影的设备架好,拉一块布,小时候还特别爱看放电影设备发出来的光是五颜六色的光,那时候觉得这东西太高级了。小时候村上的人都特别爱看,每天都是晚上7点多播放,我们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饭然后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会看电影,大人去的时候都带一个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门口的大石头上,我们小孩子就比较方便了,直接骑到墙头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墙头上骑一排在那聚精会神的看。有的家离村委会近的直接端着碗出来一边吃一边看。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之一,莫过于看大屏幕电影

⑶ 八十年代老电影排行榜大全(八十年代十大农村题材电影)


《哥俩好》、《港客谋杀案》、《林海雪原》、《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咱们村的年轻人》、《春苗》、《红雨》、《南海长城》、《野火春风斗古城》、《舞台姐妹》、《延安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抓壮丁》、《自古英雄出少年》、《小花》、《今夜星光灿烂》、《庐山恋》、《神女峰的迷雾》、《孔雀公主》、《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地道战,地雷战嗯,《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在上海《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回民支队不消失的电波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火红的年代延河战火吉鸿昌三进三城七七事变《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庐山恋》难忘的战斗从奴隶到将军渡江侦察记《大刀记》刘三姐,多瑙河之波,精疲力尽,奇袭,游园惊梦牡丹亭,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风云群英会,王老虎抢亲,甜蜜的事业,怒海沉尸,长腿姐姐,三八线上,恶魔之眼,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春苗,创业,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年轻的一代,闪闪的红星等等渡江侦查记,白毛女,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小花,小兵张嘎,少林寺,少林小子,武当,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变,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刘胡兰,南北少林,上甘岭,高山下花环,未代皇帝,未代皇后,东方红,咱们的牛百岁,甜蜜的事业,太阳刚刚出山,喜盈门,红牡丹,等到满山红叶时,火红的年代,姑娘小伙正当年岁月匆匆,时光流逝,然而岁月抹不去我们的记忆。
那时非常喜欢看电影,如《地雷战》《地道战》《艳阳天》《火红的年代》,还有《永不消失的电波》《战上海》《小字辈》《瞧这一家子》。
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现在还能唱上几句,片中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让人难已忘怀。
1《喜盈门》
电影《喜盈门》以北方农村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矛盾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家庭中几代人的喜怒哀乐和道德情操。
2《乡情》
电影《乡情》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抒情写意影片,它意在表现人物含蓄和内在的美,表现他们的感情世界和主观感受。
创作者从生活中准确地选择有乡村地方色彩的生活细节,强化影片的生活气息、田园风光和人物的性格光彩。
3《牧马人》
《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并用深沉的笔触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

⑷ 80年代农村喜剧电影

1、喜盈门

《喜盈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喜剧故事片,通过对家庭伦理道德主题的揭示,歌颂了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风尚,具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

这部电影讲述了我国北方一个农村家庭里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既令人捧腹又让人深思,影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接地气的题材和故事,对道德价值观进行了评断,呼应了时代观众的内心诉求。

2、咱们的牛百岁

《咱们的牛百岁》依然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和赵焕章执导的剧情片,梁庆刚、王馥荔、钱勇夫等人主演,影片于1983年上映。

这部影片呼应了时代,紧密地联系了现实生活,讲述了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中,共产党员牛百岁带领懒汉组社员共同奋斗、脱贫致富的故事。

这依旧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农村题材的喜剧电影,影片中人物个性鲜明又富有喜剧性格,他们围绕牛百岁这个主要人物上演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事件,引起一连串生活矛盾冲突,随着这些矛盾冲突在笑声中一一化解,影片的基本戏剧冲突也得以解决。

3、飞来的女婿

《飞来的女婿》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的喜剧电影,由中叔皇执导,陈鸿梅、高淬、陈述主演。

影片讲述了江南农村姑娘小兰爱上了科学种田的农民技术员刘纯,由于一场笑话百出的相亲引发了很多麻烦,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飞来的女婿进入家门。

4、月亮湾的笑声

八十年代,两部与月亮湾有关的喜剧片接续推出,这部《月亮湾的笑声》是1981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喜剧片,由张雁、仲星火等出演,描摹了充满希望的年代里农村生活的新气象。

影片的主人公江冒富是勤劳的老农民,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认认真真地劳动,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儿子娶个媳妇,把日子过得富裕些。

《月亮湾的笑声》是比较优秀的农村题材影片,用群众喜欢的喜剧的形式贴近生活,接近农村,靠近农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5、月亮湾的风波

《月亮湾的风波》是1984年上映的农村题材的喜剧电影,由中叔皇执导,张雁、仲星火等主演,讲述了调整农村政策以后,主人公江冒富承包了果园,养鸡养鸭,辛勤劳动,俭朴持家,不久便成为“万元户”的故事。

两部月亮湾的故事,在当年为农村题材的电影树立了榜样,也成就了农村电影的经典记忆。主演张雁,1982年因饰演《月亮湾的笑声》中的江冒富,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⑸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老电影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三部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农村老电影。

一、《甜蜜的事业》

这部电影真的很朴实,却也让人感到非常美好。它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变化,真是让人感叹时光流转,时代变迁啊!

导演谢添真的很有想法,他深入调查访问,发现当时农村还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于是就选择了这个切入点。他通过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将所要传递的思想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节中,真是寓教于乐啊!

演员们的表演也特别成功,特别是马琳和李秀明,她们在镜头前的表现自然流畅,细腻传神,令人叫好。特别是李秀明,她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是让人心动啊!

这部电影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比如那些动人的插曲、五宝追招娣的镜头以及那条飘逸的红纱巾,都让人难以忘记。那个时代的人真是淳朴啊,每个人都呈现出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是令人羡慕啊!

二、《喜盈门》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都是“新手”,但他们真的是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辛显令编剧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赵焕章导演也是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但他们真的是做到了贴近生活、突显真实。

这部电影真的充满了喜庆氛围,尤其是那些观众的笑声,真的是让人心生欢喜啊!而且,这部电影还拿下了第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第二届金鸡奖荣誉奖呢!杨绍榈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真的是经典之作啊!那鲜明的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幽默的风格以及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都让人难以忘怀。而且,现在的年轻人翻看这部电影,也是赞不绝口呢!

我觉得啊,现在的电影工作者应该向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学习,用心去做好每一部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真诚和用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才能真正成为经典之作,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三、《月亮湾的笑声》

这部电影的导演手法很实在,演员的表演也很实在。影片中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所以大家看这部电影时,都感觉很亲切。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演员的选择。尤其是张雁和仲星火两位老演员,他们的表演简直将农民形象给“演活了”。

张雁这位演员真的太棒了,他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和了解,为了演好江冒富这个角色,他还是再次进入农村,住到老乡家,去感受和体会人物在真实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而在表演中,他也摒弃许多技巧,而是从生活出发,真实再现人物的情感。

片中有好几场戏,都令人难以忘记,如冒富大叔听训时的诚惶诚恐,如他砍树时的悲愤和绝望,都被张雁通过传神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达到了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效果。而张雁质朴的外形,略带憨厚的性格,也为他塑造江冒富这个角色,提供了帮助。以至于当他带妆出现在拍摄现场时,许多当地的村民,都以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农呢。

仲星火演过许多农村戏,《李双双》就是其中的一部。他所塑造的喜旺哥,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按理说演农村人,对于他来说,是他手到擒来的事情。然而在《月亮湾的笑声》中,他却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与喜旺哥截然不同的农民形象。他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将庆亮这个眼界窄、骨头软的“墙头草”,塑造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为《月亮湾的笑声》的成功,上影厂于1984年又拍摄了《月亮湾的风波》,由中叔皇担任导演,张雁、仲星火担任主演,同样很受欢迎。这部电影目前的豆瓣评分也是7.6分呢!

⑹ 八十年代农村老电影

八十年代农村老电影有很多:
甜蜜的事业、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野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不该发生的故事、人生、咱们的牛百岁、原野、老井、红高粱、黄土地、我们的田野、青春万岁等等很多。

阅读全文

与八十年代农村看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最新恐怖电影是 浏览:896
北京电影学院骚 浏览:746
9号秘事万圣节特别篇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18
电影音响和音乐 浏览:348
与我为邻迅雷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408
神马电影六月电影 浏览:902
危险关系电影在线播放完整版 浏览:871
电影斯大林格勒开头音乐 浏览:473
蜘蛛侠电影的主题曲是什么 浏览:267
历时28天的逃亡游戏是什么电影 浏览:558
2018是第几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浏览:850
电影天堂全民超人2 浏览:368
微信电影删除记录 浏览:699
冠军电影免费 浏览:688
如何把电影保存在手机上看 浏览:28
伤情电影网站 浏览:572
哪里可以看大厨师电影 浏览:601
太仓双凤电影院怎么样 浏览:793
手机连接电脑下载电影 浏览:389
电影追捕里的主题曲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