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韩国电影《辩护人》结尾男主角被审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辩护人为其辩护
多人为其辩护的原因是:男主宋佑硕之前不畏强权,帮助学生辩护的事感动了这些人,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司法必须要独立,司法公正才能贯彻 ,一个国家的民主才会有未来,这是他们向目标迈出的一步,所以最后会有釜山99名律师联名为宋佑硕辩护。
(1)辩护人电影结局扩展阅读:
1、原型“釜林事件“
“釜林事件”发生在1981年,当时釜山检方在没有逮捕令的情况下,以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戒严法”、“集市法”等罪名,非法拘禁正在进行社会科学书籍阅读聚会的22名学生、教师和公司职员。其中19人被检方起诉并获刑1-7年。此案后来被韩国社会认定为民主化运动。
当时,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与金光日、律师文在寅一同担任了免费辩护,以该事件为契机,走人权律师的路。
2011年4月,“釜林事件”的14名被害人曾起诉当年参与刑讯逼供的2名警察(另一名警察当时已过世),但因“诉讼时效已过”为由被法院驳回。2012年,其中的五人向法院提出了复审请求。2014年2月13日,釜山地方法院对“釜林事件”进行了二审宣判,判决5名被告人无罪,距离一审判决时隔33年。
2、影片主题含义分析:
第一层是从国家层面,它揭示了这种军政一体的国家体制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仍然有复活的可能,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敲响警钟,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公平化,法制的透明化、公正化。
第二层是从个人层面,它呼唤着民众要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法律权益。三是为法律工作者树立了鲜明的榜样,影片用行动向广大法律工作者说明了一切,只有走在民众的前边,才能实现法律的效益,才能对得起人民赋予的权益,才能实现一个国家民权和法制的统一。
第三层含义由浅到深,环环相扣,高屋建瓴,可以说在叙事的趣味性和表达的深入性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到非常舒服。优秀的主题、适当的编排,佐之宋康昊对人物形象精准的把握,成就了这部打破韩国影史票房的优秀作品。
② 《辩护人》原型真实结局是什么
《辩护人》原型真实结局是: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洗刷了多年的冤屈。
“釜林事件”指的是1981年9月,韩国全斗焕独裁政府以传阅有害书籍、组织非法集会和涉嫌违反《国家保安法》等理由,非法逮捕并监禁参加读书会的教师、职员、学生共22人并通过刑讯逼供让他们承认不存在的犯罪事实的事件。
法院最终对这22人中的19人做出了有罪判决,判处了一到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而当时免费为这些被告辩护的正是后来成为韩国总统的卢武铉,电影《辩护人》正是取材于此事。
《辩护人》电影让“釜林事件”暴露在大众视野
韩国媒体称,与电影《熔炉》催生出“熔炉法”一样,“釜林事件”受害人们能够在多年后洗清冤屈也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去年上映的《辩护人》,正是《辩护人》的热映让韩国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釜林事件”,最终让受害人们平反昭雪。
据悉,“釜林事件”19名受害者中剩下14人也将向法院提交复审申请。
③ 《辩护人》原型真实结局是什么
《辩护人》原型真实结局是距离一审判决时隔33年,判决5名被告人无罪。
《辩护人》真实事件是“釜林事件”,发生在1981年,是当时釜山检查方在没有任何证据和逮捕令的情况下,对正在进行聚会的22名学生、教师和公司职员以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戒严法”、“集市法”等罪名进行非法拘禁的事件。这次事件过后,被韩国社会称为“民住化运动”。
《辩护人》的作品评价: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电影成为了大于电影的艺术,超越电影本身的存在,承载了很多不堪重负的历史。导演杨宇锡或许是觉得历史太沉重,在影片前半个小时制造出了一种轻喜剧的风格的假象,无论是配乐、节奏和风格,这跟后面的风格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而更加凸显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