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记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个电影院。由于父亲的单位是一大形的军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单位工会发票。有时候小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包场观看,影片发行放映日期短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亲单位如果能有多余的电影票,我可以有幸获得观看。
由于文革时期感情影片基本没有,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些革命影片。朝鲜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批准在国内放映,渴望精神食粮的人们盼来了希望,这一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就放映10场,电影票是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的,谁有一张电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干脆就到电影院的后台墙外听着实况。听到那电影插曲“卖花姑娘”沉醉在无限的快乐之中。每天电影院门口站着很多找机会混进去的人,工厂出动了工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看住电影院大门,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人们观看无望的时候,工厂工会经研究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在广场晚间6点30分露天放映一场,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兴。我吃完晚饭去观看时大道上人们脸上透着浓浓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广场看台上一块放映幕早已经挂好,一台解放牌 汽车 停在中间上面架着一台放映机。电影开映前放着新闻简报,一会儿正式放映开始人们鸦雀无声专心观看。每个人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着,看到激动时痛哭流涕,后来听说有的人把兜里的袜子误以为手帕擦着鼻涕眼泪 留下笑谈。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多人一起观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真的使人难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当听说今晚村里要放映电影,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奋,甚至忘了饥饿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有下列几点:
一,若村里当晚有露天电影,几乎家家都吃“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
在我们潮汕普宁县,“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顶级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丝煮成干饭,配上普宁豆干炒韮菜。这道菜平时少吃,在有露天电影这喜事的当天晚饭是一定要吃的。一来是喜庆时刻庆贺一下;一来不用看电影半途挤出来拉尿而错过精彩镜头,不像平时老吃稀饭尿多。
二,早早就拿着家里破草席去占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并靠前的好位。因抢占好位而吵架是经常的,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电影放了又放,战斗片最受欢迎。
放映频率较高的战斗片有:《奇袭》、《侦察兵》、《三进山城》、《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地下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
四,几乎每次都在电影间隙开批斗大会。
挨批斗者有盗窃者、投机倒把者、逃港者、五类分子等。
五,每部电影都有电影放映员进行解说。
解说员解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电影都要换好几次片(拷贝),尤其是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少些,并且银幕比较宽大,小型机银幕很小,有人笑称像手帕。有个别电影是宽银幕的,比较好。
七,大部分电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电影机经常出故障。
每当出故障时很扫兴,我们经常喝倒彩。学着街巷的叫货子的叫卖声:“铜铁换糖块哟!”意思是电影机可以当废铁去换糖块吃了。这时大队的民兵会拿着竹枝来打我们,叫我们住口坐下。
那时候的我还太小,看不懂电影演了什么,但我和小伙伴们却能“看懂”大人们在看电影时发生的各种偷偷摸摸的事,因此发生了很多有趣并且惊险的事。
我的家乡通电比较晚,那个时候人们的 娱乐 活动少得可怜,除了逢年过节“打花鼓子”(花鼓戏)外,就剩下农闲时为数不多的几场露天电影了,老家人叫“演电影子”。
所以,只要听说有哪个村晚上会“演电影子”,村里人奔走相告,早早做好晚饭,一吃完碗都顾不上洗就拿着小板凳往那边赶。有时要翻山越岭,老人们还会备上火把,年轻人则把家里所有的一号电池都找出来,一节一节试哪个还有电,然后将三四节接在一起,拼成一个超长号手电筒。
我们小孩子则聚在一起,根据听说的电影名字,讨论“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场面),打得凶的,我们跑得比大人还快,打得不凶,我们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干脆聚在村里不愿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后来不知道哪一天,一个大孩子告诉我们,他在电影开始之后看到有人“亲嘴”,开始我们还以为他说电影情节,都觉得甚是无聊,那是大人们才喜欢看的画面,我们毫无兴趣。
但那家伙却敢用全家人来赌咒,说不是电影,是某某和某某某,这下我们都来了兴趣:这不是那谁的妈妈和谁的爸爸吗?他们两个咋亲嘴了呢?于是我们发现了比看电影还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积极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着那个大孩子观察几次皇,我们知道他的确没有撒谎,虽然没有再看到他说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场电影真的都会有一些大人“亲嘴”的事情在黑暗中发生。
慢慢地,我们从露天观看的位置上就能发现秘密:
每场电影,永远积极抢点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个村里平时能说会道、说话喜欢大声大气的人,大部分都是小伙子和比我们大的孩子,因为他们回村后会负责直到下次电影开场前的“讲电影”工作,经常在一起干农活或者乘凉歇息时看到很多人热火朝天地和他们讨论有趣的电影情节的场面。
中间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顺序,补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婶这类人占了,有些听说邻村某个亲戚今晚会来看电影的人家,还在小凳子摆有零食吃的,占一片地方早早地等着。
我们这些看不懂电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场地四周奔跑呼叫,兴奋无比地期待着电影开场。个高一些的孩子,会跑到银幕前比比划划搞怪,在空白的银幕上留下影影绰绰的样子。
放映的电影有些是已经放过很多次的老电影,但每次放映场地也是人满为患,大家看电影热情依旧不减。
而最让大家兴奋、举村拖家带口去看的则是那些刚刚流传过来的“新片子”,特别是听说“打得特别凶”的那种。这时候放映员也特别忙,一个村挨着一个村赶场,有些村子为了早点迎来放映员,还送礼请客。
我印象中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放映员在热情的村民家里喝多了,没来得及“洗电影片子”,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倒带”——把上一次放过的胶片卷到另一个盘子上倒回去。于是经常有放映员在电影开场前在场地片“洗电影片子”。
这是我们所有孩子最兴奋的时刻,能最近距离看到神奇的电影片子,有时洗断了,还能看到放映员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员完全忘了“洗电影片子”的情况,我们就曾经和大人看过一场“倒着演”的电影,里面的人和车都是往后退,武打片中本来飞上楼顶的人,会从楼顶上“摔下来”,耳光从脸上“飞”起来,子弹从脑袋上飞回枪里面……看电影的男女老少都兴奋得像自己演电影了一样,哄笑声淹没了放映员“不要吵,不要吵,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对于我们这些躲在人群背后的小孩子们而言,真正的“电影开场”是在银幕上的电影演到关键时——通常是刚过1/3或者过半,所有人全神贯注瞪着银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来的时候。
这时,坐在后面那些“怀着某种目的”的人,就开始动作了:我们经常看到有小伙子偷偷拉起旁边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给小伙子一个什么东西,然后两个人一起低下头。任凭人群吵闹,银幕上如何热闹,他们都毫不在意,就那么偷偷拉着,偷偷看对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脸红。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类型的人,就比小伙子大姑娘们大胆的多。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看电影时靠得很近,边看边不时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电影还没演到一半,他们就开始四下张望,然后自语一句“呀门忘了锁”“火可能没熄”之类的,往人群外面黑暗处走,另外一个隔一小会也偷偷摸摸跟着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动得眼睛发亮,偷偷跟着他们看他们干嘛去。但经常他们去的地方太黑了,我们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几次,可能他们太着急还是怎么了,被我们模模糊糊看到,我们就兴奋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亲嘴了”,其实每个跟来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们总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听到声音的大人会像被蛇咬到了一样突然跳开,对着我们骂一句“哪来的小杂种瞎扯!”然后一前一后去了其它地方,这时他们都会走得很快,我们经常就跟丢了
只有一次,我们特别幸运!
那次我们跟着两个人,到了一片玉米地边,他们就在地头草丛那里被我们看到“亲嘴”了,我们激动得刚喊了出来,就看到那个男的向我们这边扔了什么。我们都以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几个没反映过来的孩子弯腰找到扔过来的东西,发现是糖!我们激动疯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样爬在地上摸找起来……等我们找得差不多时,那两个人已经从玉米地里面出来了,路过我们身边时,还“嘻嘻”笑着。
也大概就一两年光景吧,我们村通电了。
村里慢慢有黑白电视机,人们都开始晚饭后聚在有电视的人家看电视剧。露天电影渐渐没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现场也经常没几个人了,还都是老头老太太,再也没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乐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电视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连聚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也没有了。
村里的夜,变得像白天一样平淡无奇和没有乐趣了。
最难忘小伙伴们哪种天真浪漫、风雨无阻、执着追随、废寝忘食劲头。
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嚣热闹非凡。同学们居家分布方圆好几里旮旯角落,信息灵通,隔村邻队哪里要放电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时每个区乡都有电影队,按乡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时间按排和规律可追寻)。在上学的来回路上,课间 娱乐 操场,稍有丁点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堂。一听说某个地方放电影,个个兴奋得像过年,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快活。
一放学,即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长交待的农活,也顾不得换衣就饭,即刻拉开嗓门,吆喝起左邻右舍、同湾同队小伙伴,向电影播放里急切进发。几里、十几里山路,那怕刮风下雨、坡陡路滑,统统都不在话下。牵浪打群、翻山越岭,瞎火黑灯,打着个光脚板,从不叫苦喊累,更莫说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叽叽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闹,还带着时不时来一句口号:“冲啊!”。那呐喊声、那劲仗,那气势,用兴高彩烈、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了电影的耳濡目染,家里泥巴墙、篱笆壁、门框、小格窗上贴的画像《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沙家滨》等英雄事迹图片,连环画地道战>地雷战>双枪老太婆>等等小人书,塞满了各种破书包、布口袋、烂桌柜,这不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们年轮增长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谁家的画多,便有了在其他发小面前炫耀的底气。谁要是把家里当个兵的帽子或军衣或军鞋兜起,尽管大得出奇,一点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个相,旋一圈,那骄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摆啰!直让人高看几眼,馋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乐趣纯天然,电影画图枕耳边。田间地头追风跑,树梢悬岩敢登攀。嘻逐打闹冲锋喊,争扮豪杰斗敌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谁当叛徒要挨鞭。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7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80年以后才有电视。
记得小时候农村除啦墙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两场电影了,妈妈早早把饭做好催赶我们快吃,拾掇完赶紧叫哥哥扛起板凳占个好位置,我们到的时候人早满了找到哥哥赶紧坐好,焦急的等待。电影一开演立刻鸦雀无声,先开始《祖国新貌》《闪闪红星》《英雄儿女》《红牡丹》《小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戴手铐的旅客》……儿时满满的回味[再见][再见]
哈哈哈,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学,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钱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水泥橙子上睡着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幸亏露天电影院没有锁门,赶快回家去了。(因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几点钟)。[大笑][大笑][大笑]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小时候那时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匮乏的,看电影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所有人开心的一件大事。
厂区的广播总是提前通知今天会有电影,甚至今天什么电影,几点开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妈妈赶紧的抓紧时间把饭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饭后赶紧的抱起小板凳去占位置。
那时电影院都是露天电影院,位置绝对的不能太靠前,否则只能仰着头看电影了,但也不能靠后,靠后会被会被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只有前面靠后一点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总能占到前面靠后一点的位置。
其实那时放什么电影,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并不重要,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哪怕有时刮着风,下着雪,即使脚都被冻僵了,也乐此不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就是《画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吓哭,我也被吓的钻进爸爸的怀里,再也没敢看。
后来厂子里就专门盖了电影院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虽然电影院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的好了,我却很少去看电影了,露天电影就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记载着我儿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也是几代人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丰富,看个电影像过年一样,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电影回家 睡一会,天就亮了。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复复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荧幕的,情节简单,画质也不好。前面还有加演。“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最难忘的是看《卖花姑娘》,跟一伙同学走了很远的路,到了放电影的地方 ,人都站满了,没地方了,只好挤在荧幕的后面,凑合看着。画面里的人物及图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哭一会笑,那时也没有餐巾纸,用袖子擦眼泪。
看完回家要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先过去的人使坏,把桥板拆了,后面的人不知道,掉进河里好几个,后来有人把桥板搭上了,我们才过去,大冬天冻的鼻涕眼泪的。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家门口几个电影院,十几年也不看一次电影。上次单位包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拿住电影票也没好好看是那个电影院,去了找不到,打电话问同事,人家说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错地方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电影,故事讲叙了一个小男孩在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坚决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⑵ 一部韩国电影
韩国电影《睡美人》
影名: ??? ??
导演: 李汉娜
语言: 朝鲜语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上映日期: 2007
简体中文名: 睡美人
imdb编号: tu4451740
主演: 金子英, 李罗利
又名: 睡美人
剧情简介:
第一个故事:度妍的记忆。
电影海报
在某个午后,一个人在家的五年级小女孩度妍不顾家中铃声大作的电话而在似睡似醒之间将手伸进了自己的内裤,而脸上是紧张与期待的皱眉……
外婆逝世的噩耗传来,度妍跟随母亲回到了乡下参加外婆的葬礼。一直都不曾哭泣的母亲,颓丧古怪的舅舅以及比自己大一岁却比自己高30厘米的堂兄,度妍在外婆生命终结的最后仪式上开启了自己的生命之门。母亲和舅舅一直以来的对话都暧昧不清,似乎其中隐藏着某段秘密,而母亲与父亲的离婚也疑点重重,可是度妍全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她只是对自己的堂兄有着特殊的好奇。在清晨醒来,和堂兄住在一个房间的度妍在堂兄的目光下转身又一次皱起了眉……
送走了吊唁的客人,余下的人都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看着无聊节目,度妍起身离开了房间,在看门的那一瞬,她回头望了望专注于电视的堂兄,脸上心事重重。一个人在屋外坐着的度妍遇到了母亲的情人,也看到了雨中那个人的离开。稍后出来的堂兄带着度妍溜进了没人的学校,在五年级二班的教室里,这两个孩子像成人般从容地踏上了性之旅……
第二天,度妍发现自己来了初潮,而昨天还很温柔的堂兄却对自己表现出了冷漠和不耐烦,在分不清是黄昏还是黎明的时刻,度妍一个人骑着刚学会的自行车在乡间狭窄的小路上渐渐行远……
第二个故事:伊礼的愤怒。
伊礼是个表情木讷的乡下女人,养着一群鸭的她要照顾年老痴呆的父亲,还要忍受同村女人对自己的嘲笑,生活已然不易的她在某个早晨发现自己的丈夫抑或是情人(该处交代不清)偷偷溜走了,在这个时候因为禽流感的肆虐,她辛苦饲养的鸭群又要遭到强行掩埋,而她唯一的亲人父亲又像个恶魔一样折磨着她,在一次给父亲洗澡的时候,父亲居然把伊礼的手放在了自己的下体上,他的嘴里喃喃着,脸上一副享受的神情……愤怒的伊礼在掩埋了鸭子之后再一次给父亲洗了澡,躺下的父亲又一次把她的手抓了过来,伊礼起初本能地把手抽了出来,可是在呆立片刻之后,伊礼主动将手伸进父亲的裤子里……
接近黎明的时候,伊礼父亲的脸被曙光笼罩,而侧卧在一边的伊礼则在隐隐啜泣……
第三个故事:苏瑾的血。
来自中国朝鲜族十七岁的少女苏瑾为了让母亲能如愿移民南韩,她被一个小流氓卖给了一个南韩乡下的恶棍。以养女身份入住的苏瑾在第一天晚上就被养父夺去了贞洁,之后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养父还有一个孙子,这个眉目俊朗的少年对苏瑾的到来不闻不问,他从不和家人吃饭,很早就出门,而彻夜不归。怀孕了的苏瑾常常在养父发泄完兽欲之后沉沉睡去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到附近的小树林里哼唱。一天,她发现昏倒在树下的少年,而少年的衣襟上血迹斑斑……主动帮少年洗了血衣的苏瑾似乎赢得了这个冷漠少年的好感,他主动帮身形臃肿的苏瑾整理牧场,并且告诉她“鹿角虫也要飞了……”
借口要到城里看医生的苏瑾和少年开始了他们仅此一次的奇怪约会。回来之后,苏瑾和少年都被凶恶的养父狠狠地“教训”了一番,晚上的时候,养父报复般地对已经腹似穹顶的苏瑾实施了性虐待……又一次,苏瑾在接近黎明的时候去到了那个小树林,她和少年一起体验了游离在生命边缘的感受,然后在大雨中又笑又哭……
回到家的苏瑾和少年又一次遭遇了邪恶的养父,养父如红了眼的禽兽一样狠狠地踢着苏瑾的肚子,一脚又一脚……为了保护苏瑾的少年用刀刺死了他的爷爷,亡命之旅就此展开。故事的最后,苏瑾握着少年的手在一个车站旁平静地让鲜血流满了白皙的小腿……她告别了肚子里的孩子,而她身边的少年如孩子般脆弱。
韩国导演李汉娜有女版“金基德”之称,她在这部电影当中用三个隐晦含蓄的故事揭示了性在女性意识里充当的破坏与塑造。影片以童话睡美人(sleeping beauty)为名,在其中的基础细节也体现出了虚幻和真实的交错与消融。在第一个故事当中,度妍在堂兄的帮助之下学骑自行车,不小心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的度妍,小腿上有了上口,急忙跑过来的堂兄用白衬衫盖住了上口,血液反而在堂兄的衬衫上留下一朵绽放的花朵,这朵开放的血之花象征着度妍和堂兄之间的性之初体验的到来,同时,这朵花也就是度妍自己,她即将在堂兄的覆盖下盛开。在那个雨夜之后的度妍发现自己来了初潮,而同样的,血迹又一次形成了一个图形——月牙。月在哲学意象中象征着女性,月即为阴,而月牙的出现则表明度妍作为女性的开始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不够完满的,这从堂兄转天态度的转变就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只是一种游戏,是少年的戏弄。在堂兄离开之后,度妍把他留下来的指甲一片一片的握在手心里,她在心里已经喜欢上了他,只是他并无留恋。这个故事表明了性在男女心中不同的分量和象征,归结在一个很俗的命题上来说就是男人为性而性,女人为爱而性,抑或因性而爱。性意识的觉醒对于女性来说更具有开辟性意义,了解或体验过,女人就会告别女生的心境,她的一切都将不同,而她也要注定孤独地开始青春岁月,这也是在结尾处度妍突然学会了骑车并且一个人驶向远方的隐喻。
第二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女人愤怒而又无奈的独白。在这个故事里,童话色彩出现在伊礼掩埋鸭子的情节上,被痴呆父亲折磨到身心憔悴的伊礼在掩埋鸭子的时候看到了父亲那张惨白的脸,电影蓄意处理成父亲与鸭子一起埋葬,是为了让观众误以为一直困扰伊礼的父亲和鸭子都将从她的生活里消失,但是一身疲惫的伊礼回到家后还是见到了把家里弄得一片狼藉的父亲,即使这个老人在这样的时候无助地抱着行将崩溃的伊礼,嘴里哭喊着“妈妈……”,我还是对他充满了厌恶。父亲的存在就是伊礼的挥之不去的噩梦,而那个男人的失踪也是因为父亲的存在,影片当中,伊礼面无表情地质问着父亲:“你就是不想让我高兴,是吧?”影片的最后,当伊礼“顿悟”般地将手伸进父亲的被子里,她成功地说服自己在这场彼此都无意识的强奸里充当了志愿者。很难说清伊礼最后的妥协代表着什么,是对如恶魔般存在的父亲的臣服还是对性最后的放弃,我们只是知道黎明时分哭泣的伊礼,她的噩梦还没有结束。
第三个故事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因为她更像是一个童话,有公主也有王子。苏瑾的经历将女性在男权社会力的从属性极端化,是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一个凄迷惨淡的世界。母亲为了能移民南韩而将自己的女儿送给别人,这是苏瑾作为一个十七岁少女最初的从属性,她从属于大人的私欲。进入养父家的苏瑾一直忍受着养父非人的虐待,不仅夜夜折磨,第二天还要做沉重的家务,唯一的女性婆婆对此似乎是麻木不仁了,抑或婆婆作为一个女性也只能从属于养父的强权之下,她对苏瑾的遭遇无能为力。在影片当中,睡在地板上的苏瑾如孩童般无辜,坐在一边的婆婆为她拿来了竹枕,这一细节刻画出婆婆虽然心疼苏瑾,但她没有权利和能力改变现状。屈服于养父的苏瑾每夜都会在月光下观察自己的身体,直到有一天肚子在月光之下瞬间膨胀,这个童话般的细节又用到了月亮的象征义,也表明苏瑾远离了她那个年纪的天真和命运。王子虽然玉树凌风,但却是一个软弱病态的少年。父母的早逝让这个少年一蹶不振,沉迷堕落,在树林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呼吸煤气,他说“世界游离在我的生命边缘……”这样一个弱者注定不能带给苏瑾拯救,在和苏瑾逃亡到医院的时候,他又一次试图以那样的方式逃避责任和现实。在故事的最后,一直扮演弱者的苏瑾突然变得淡定和从容,她像个母亲般地握住少年的手,并且微笑着让滚烫的血液留下来……
这部电影以一贯看似平静安详的镜头记录下了汹涌的人性和无常反复的命运,以性为契机展示了现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弱势,故事当中的女性都没有彻底觉醒,她们依然按照原来的路线继续前行和忍受,这三个故事都以未完成的状态出现,暗示了女性必须自我救赎,指望男人是不靠谱的。
⑶ 很早很早之前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只记得是在一个全白得室内,一些穿
后窗 Rear Window (1954) 导 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 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格雷斯·凯利 Grace Kelly 温德尔·科里 Wendell Corey 塞尔马·里特 Thelma Ritter 雷蒙德·伯尔 Raymond Burr Judith Evelyn Ross Bagdasarian Georgine Darcy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Mono 时 长: 112 分钟 类 型: 惊秫 神秘 剧情简介: 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一位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一位独居的作曲家经常坐在钢琴前创作,干家务时也不例外;一对无子女的夫妇热得躺在三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二楼推销商苏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时可以看见两人口角;一楼的单身女子似乎总也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对新婚夫妇搬进公寓后忙不迭地亲热,随即放下窗帘,此后就难得亮相……杰弗瑞就在窥视中打发无聊的时间。 杰弗瑞其实并不寂寞,除了每天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病体生活的护士斯泰拉以外,还有个聪明美丽狂热地爱着他的女友莉莎。斯泰拉总是埋怨他不赶快娶这个几乎十全十美的女孩,而莉莎也不断发起温柔攻势,但自认散漫自由的杰弗瑞有些担心丽莎能否和自己相处愉快。 对面窗口的推销商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苏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苏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苏太太也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莉莎来了,又注意到苏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苏先生杀人分尸的结论。 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苏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那只小狗被杀了,杰弗瑞、莉莎和斯泰拉再度紧张起来,为了找到真凭实据,两位女士决定亲自寻找证据。 莉莎在苏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苏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 又是白天了,寂寞芳心小姐在作曲家屋里正欣赏着他的作品,苏先生的住处正在重新粉刷,又一只新的小狗出现了,女舞者和一个矮矮的士兵相恋了,新婚夫妇还是经常挂着窗帘。杰弗瑞背对窗口,躺在轮椅上酣睡,双腿都敷上了石膏。丽莎静静地倚坐在旁边的床上,心满意足地放下小说,拿起一本广告杂志。 这部把偷窥与谋杀进行饶有兴味地组合的影片是希区柯克后期作品的典范。平凡甚至乏味的生活背后的谋杀,带着些微阴暗面的幽默,精巧的故事设计,出人意料难以预测的结局,都深深打上了希区柯克作品的烙印。 开头一大段偷窥的描绘悠闲自得,丝毫没有大部分惊险影片的凌厉之气,于无声处等待惊雷。接下来的情节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让人一刻无法转移视线,所有的线索都等待你去推想,而你所有的推想又都不能肯定,希区柯克就象一个狡黠的老人,不断向听故事的孩子们不紧不慢地卖着关子。从丽莎到庭院寻找证据开始,双方才开始间接的接触,已经和主人公习惯了躲在窗子后偷窥的观众也不得不面对即将发生的直接接触了。我们这些观众和远远在窗子这边的杰弗瑞一样,只能眼巴巴看着丽莎冒险、遇险、搏斗而帮不上一点忙。这个段落应该是希区柯克最得意的段落之一了吧。和这种提心吊胆的着急相比,后面杰弗瑞用闪光灯拖延时间的情节设计固然心思巧妙,也只是雕虫小技了。 在所有人无声尖叫的时候,在银幕背后,是希区柯克狡黠、得意而又胸有成竹的笑餍。 下面转一则影评:-- 《后窗》——关于电影的电影 《后窗》Rear Window是希区柯克为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取材于科内尔•伍德里奇的同名小说,影片拍成之后,被公认为使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之一。 《后窗》沿袭了《电话谋杀案》的形式,全部在有限的室内场景中拍摄完成。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家养伤的摄影师,他每天坐在轮椅上从窗口向外观望。一天,他发现对面楼房里一起谋杀案的线索,同时怀疑是一个推销员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摄影师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诉女友和朋友,并想办法找出了证据,同时也招来凶手的包袱,自己险些丧命。幸亏警方及时赶到,逮捕了杀人凶手。 关于《后窗》,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非常简洁肯定地说过,“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也就是说——“元电影”。希区柯克要把电影的本性在《后窗》中全部展现出来,影片的主人公摄影师杰弗瑞是一个有偷窥癖的人,一切情节都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拍下他的所见所闻,然后表现他的反应。观众实际上也成为了偷窥者,电影则合理地成为满足偷窥者心理欲望的工具。在影片中,希区柯克很巧妙地嵌入了一些小隐喻,使观众在观影时从故事中抽离出来而联想到电影本身。 首先,主人公杰弗瑞的家就像一个摄影棚,他的眼睛和他的相机就像是记录剧情发展的录影机。希区柯克没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拍摄这部电影,而是把杰弗瑞推向了故事的陈述者。于是,观众在影院观影,也就和杰弗瑞一样,被放在了一个“窥视者”的视角上,从中得到乐趣也付出代价。杰弗瑞打着绑腿坐在轮椅上,偷窥窗外的人和事,为想办法找到推销员谋杀妻子的证据而绞尽脑汁,在丽莎遇险的时候心急如焚却无法动弹、无能为力,观众们在影院里的观影经验与杰弗瑞的处境和心情非常相似。 其次,养病的六个星期里(我想即使不是养病,他也有偷窥的习惯,可能是因为职业的敏感),杰弗瑞通过后窗观察他不同类型邻居的生活。细细品味,不难发现,邻居们的窗户里正在上演着一部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孤心小姐”的窗户里上演着“社会伦理片”;推销员家的窗户里上演着“犯罪片”,养狗夫妇的窗户里上演着“生活悲喜剧”;作曲家的窗户里上演着“音乐传记片”;女舞蹈家的窗户里上演着“米高梅”式的“后台歌舞片”。同时,摄影师杰弗瑞的窗户里上演着“侦探推理片”;《后窗》本身又是一部“惊悚悬念片”。 此外,希区柯克经历了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转变。1928年的《蒙克斯人》The Manxman 是希氏的最后一部默片,《讹诈》Blackmail 则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英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回到《后窗》中来,杰弗瑞所观察到的邻居生活很少运用特写镜头去表现,拍摄距离、角度也几乎始终不变,“孤心小姐”的三场戏,活脱一部完整的默片;而杰弗瑞与女友丽萨、护士斯泰拉、侦探朋友多伊尔之间的戏,声色处理都很精致,钢琴家演奏的音乐也美妙动听、恰到好处。 阿尔弗雷德•希区科克曾经说过:“假如你在看《后窗》这部影片时,未曾感到那种耐人寻味的恐怖,赶紧掐自己一下,因为你八成是死了。” 有人说,“悬念大师”利用这个既诙谐又可怕的偷窥狂故事以及“谋杀之星”、学术奖得主詹姆斯•史都华和摩纳哥已故的王后葛瑞丝•凯莉这位曾风靡荧幕的最美丽女子为号召,捍卫了这个他应得的响亮头衔。《后窗》这部电影典型地具备了希区柯克电影的元素,如心理悬念、空间张力、视觉特征等。 希区柯克的影片往往有张有弛,在每一次新的紧张与恐惧之前都互有一种让人放松的情境(如幽默的对白、动听的音乐、美丽的风景等),但这种放松,有时候也可能是让人无趣的絮絮叨叨,又总让人感觉到不正常,使观众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下一次紧张的来临。悬念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丽莎来到杰弗瑞的住处与他共进晚餐,他们照例为要不要放弃摄影工作而争论不休,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丽莎伤心离去,留下杰弗瑞无奈地坐在轮椅上。突然,一声尖叫传来,画面顿时定格在窗外的黑暗中。晚上又下起了雨,他看到推销员提着箱子出门,来回多次,卧室的窗帘紧闭。究竟发生什么了???又如,警察及时赶到,从推销员家“救出了”丽莎,一阵紧张之后观众们终于松了口气,并为聪颖丽质的丽莎拿到犯罪证据——推销员太太的结婚戒指而感到欢欣,也为丽莎背手向杰弗瑞展示戒指的举动所叹服。就在这个时候,镜头转向了推销员,他充满怀疑与警觉的目光对准了镜头,向窥视者步步进逼。与之相反,原本安全地在黑暗中窥视的杰弗瑞,顿时心虚紧张起来,惊慌失措地向后退,并且非常不理智地让斯泰拉把灯关上,这无异于自我暴露在光线里。随着电影情节的,观众已经与杰弗瑞取得了心理上的认同,这一心理认同尤其因为观众始终与杰弗瑞以同样的观点和视距观察对面发生的一切而得到了强化,推销员凝视的目光所带来的惊吓与紧张可想而知,而且可以说绝不亚于杰弗瑞。然而,等推销员推开杰弗瑞的家门,从黑暗中一步步向杰弗瑞走去的时候,杰弗瑞用以抵抗的却是毫无杀伤力的高倍闪光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可能是现代的影片中,惊悚和恐怖的成分太多了,以至于我们不知不觉有了一种免疫力。再看《后窗》,并不觉得里面有很多让我惊悚、恐怖的情节,其中的悬疑在今天看来虽然仍不失为成功,但始终有节奏过于缓慢之嫌。综观《后窗》一片,其艺术、技巧上的成就或许更胜于情节,该片对于电影本质的探讨、在道德伦理观念上对偷窥的反思都有深刻的价值。 希区柯克本人曾说过,有人灵机一动,把拍片的地方用富有艺术色彩的名字命名,叫做“摄影棚”,而不是“工厂”或“车间”什么的,这才是最大的遗憾。在希区柯克的内心深处,也许和好莱坞的著名导演约翰•福特和霍华德•霍克斯一样,否认自己是艺术家,但是这并不阻碍人们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出发来他们的作品。作为一名讲求实际的电影工作者,希区柯克倾其一生,痴迷地献身于电影事业。惟此一点,就令那些自诩为艺术家的附庸风雅之辈望尘莫及。 影片中,杰弗瑞透过后窗观看对面窗户里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摄像机的远景镜头也总是保持一定的角度和距离,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隔膜无形中横在了人与人之间,无法摆脱、无法跨越,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冷漠是那样的力量强大。如果说当“阳台夫妇”的小狗被人无情地杀死之后,太太的哭诉是影片中对这种冷漠与疏远的悲情反抗:“谁杀了我的小狗?你们这些恶邻居!邻居间应该互相照顾、互相问候、关心别人的死活,但你们这些人都不这么做。我真不敢相信你们会杀了我的小狗,但问题是你们都不互相关心。你们杀了它,只是因为它喜欢你们吗?”那么,杰弗瑞“非法的窥视”反倒是对这种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与心理距离积极的强行干扰和打破,杰弗瑞试图拯救准备自杀的孤心小姐,从捕捉线索、到逐步破案和帮助缉拿杀人犯,都是这种积极努力的表现。正是这些富于正义感的行为,让观众从窥视的阴暗心理中走出来,对这位“偷窥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评价,偷窥也顺理成章地合理化。从影片《房客》开始,希区柯克已经尝试去表现一种暧昧的道德观念,界也一直关注几乎存在于希区柯克所有作品中的一种很深的基督教道德观念。在《后窗》这部元电影中,我们不难对这位通俗而绝不媚俗,送是把艺术性、文化品格与通俗性、视觉感、情节性等融合在银幕艺术世界中的“悬念大师”的人文关怀略见一斑。 希区柯克在工作中总是给人沉稳自信、乐观开朗的印象,他在电影中巧妙安排的隐喻与幽默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在为《后窗》寻找剧本改编的合作者时,希区柯克从广播电台请来了约翰•迈克尔•海斯,他对人物对白的处理非常精彩,恰到好处而且风趣幽默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处境。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自然有各自的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述。 特吕弗在《我的朋友希区柯克》中回忆道: “六十年代初期,当我第一次到美国访问时,发现美国电影界对希区柯克的态度竟然如此冷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法国十年前他就已经备受电影界推崇了。……当时,一位美国影评人对我说:‘你对《后窗》感兴趣,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格林威治村的缘故。’我回答说:‘但是《后窗》并不是描写格林威治村的,它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纯粹的电影,我恰好对此非常熟悉。’” 该片的男主角詹姆斯•史都华也认为,“我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后窗》。我在片中扮演的角色难度非常大,他必须整天坐在轮椅上。希区柯克通过观众的反映来渲染影片的紧张气氛,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由于他的巧妙处理,观众也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来了。” 正如特吕弗所说的,《后窗》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是一部元电影。这部影片或许不及诸如《精神病患者》、《爱德华大夫》、《蝴蝶梦》等希区柯克的知名影片一样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比起《三十九级台阶》、《知情太多的人》等影片在惊恐上也略逊一筹,但是,作为一部更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无论在整个世界电影史上还是在希区柯克的个人成就展中,它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怪乎,连希区柯克自己都要把《后窗》(与另一部作品《疑影》一起)当成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后窗 希区柯克悬疑影片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希区柯克影片在艺术性和娱乐性上的高要求电影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54年出品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格蕾丝·凯莉 ·好莱坞悬疑片的代表作·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些名字,一些象征着成功、精彩、受欢迎和财源滚滚的名字,在今天,这个名字是乔治·卢卡斯,是斯皮尔伯格,而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这个名字就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最佳导演,他开创了恐怖悬疑电影的新世界,其导演风格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许多导演都称自己是希区柯克的学生,家也把他称为"影坛的莎士比亚"。 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因而尽管他的影片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仍然极具悬念,发人深思。 《后窗》便是希区柯克悬疑影片的代表作之一,它制造出了恐怖与悬念的气氛,形象地发掘出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喜欢偷窥的心理。影片以《后窗》为名似乎蕴涵了某种意义--门紧闭着,打开后窗,那是另一个被我们所忽略的世界。 在悬念片和恐怖片领域里,希区柯克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所开创的"希区柯克模式"对年轻一代的导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对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电影语言的表达也是无与伦比的。像其他少数电影天才一样,他对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安德烈·巴赞 使我感到无比震撼的是:在他的影片中,所有的爱情场景都拍得像凶杀的场面,而那些凶杀的场面又都像爱情场景……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爱情与死亡的主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弗朗索瓦·特吕弗 希区柯克是个伟大的导演,我有幸与他合作过4次。我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后窗》,我在片中扮演的角色难度非常大,他必须整天坐在轮椅上。希区柯克通过观众的反应来渲染影片的紧张气氛,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由于他的巧妙处理,观众也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来了。希区柯克比任何人都更擅长制造银幕上的紧张气氛,许多人都在模仿他,但是没有人能在电影中再现希区柯克模式的恐怖效果。 --本片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 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而摔断了一条腿,经常到处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后窗观察周围的邻居们--一位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都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一位独居的作曲家经常坐在钢琴前创作;一对无子女的夫妇常常在3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2楼推销商苏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时可以看见两人口角;1楼的单身女子似乎总也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对新婚夫妇搬进公寓后就忙不迭地亲热,随即便放下窗帘,此后就难得亮相了……杰弗瑞也并不寂寞,因为如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生活的护士斯泰拉和聪明美丽的女友莉莎经常陪他聊天。 一次,杰弗瑞看到对面窗口的推销商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他就发现那个苏先生3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苏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苏太太也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3楼的小狗在楼下玩耍时,总爱在花坛边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莉莎来了,她也注意到苏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苏先生杀人分尸的结论。 于是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对面楼的房东却说苏太太乘着夜间车去外地疗养了,老友对杰弗瑞和莉莎的杞人忧天不无嘲讽。可过了不久,那只小狗被杀了,杰弗瑞、莉莎和斯泰拉再度紧张起来,为了找到真凭实据,两位女士决定亲自出马。 莉莎在苏先生家中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幸亏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为了除掉后患,苏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试图杀人灭口,正当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 又是一个白天,"寂寞芳心"小姐在作曲家的屋里正欣赏着他的作品;苏先生的住处在重新粉刷;又一只新的小狗出现了;女舞者和一个矮矮的士兵相恋了;新婚夫妇还是经常挂着窗帘……一切又似从前又有了改变。杰弗瑞的双腿都敷上了石膏,莉莎静静地伴在他身边。 希区柯克的"后窗" 希区柯克的电影风格可归结如下:细致深刻的心理刻画,讽刺性的幽默,当然,还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但是,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希区柯克在他的电影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愤世嫉俗的人生观。他想要告诉人们的似乎是,在美国人正常的表面之下,暗藏着最惊人的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心理异常和性变态。在他看来,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最有趣然而也是最可怕的是人们对平庸的心满意足。但是这种平庸的生活实质上是最不正常的,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美国人对看电影的热衷,而这实际上体现了美国人的窥视狂倾向。窥视狂成了希区柯克的电影要揭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影片《后窗》一片中得到了最为彻底的表现。 《后窗》粗看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侦探片,而深入其内部我们才发现这实际上正是"看电影"的寓言。当杰弗瑞拉开公寓后窗的窗帘,也就预告着一部电影的上演。坐在轮椅上的杰弗瑞也就是一名电影观众,他对窗外情景的体验也就是一名电影观众的体验:身体被固定着,对窗外(电影上)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只能观看、、推测、同情、兴奋…… 通过一个个的画格,杰弗瑞捕捉着邻居们的表演,邻居们也成为演员。每一个住家好像都在上演着一场小电影,不仅有演员,有故事,甚至有镜头的变换,从远景镜头(肉眼观察)到特写镜头(望远镜观察)一应俱全。 但是,如果电影观众混淆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试图参与电影的表演,失去了旁观者的身份,麻烦也就来了。 影片的结尾是让人深思的,杰弗瑞捡了一条命,但另一条腿却也摔断了,要比影片开始时更为虚弱可怜。他决定不再窥视,拉下了后窗的窗帘,而电影也就闭幕、散场了。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拍摄如此激动人心的电影,同时又对电影的激动人心做如此辛辣、深刻的自嘲。希区柯克的电影,其实也是希区柯克心灵的后窗。(方舟子)
⑷ 找一部电影,一群女孩被一个组织给捉住,这个组织专门给富人提供变态的杀人服务
中文名 人皮客栈2 外文名 Hostel: Part II 制片地区 美国 导 演 伊莱·罗斯 类 型 恐怖片,悬疑片,惊悚片 主 演 理查德·布基,杰伊·赫尔南德兹,乔丹·莱德,大卫·巴克斯亚 片 长 94分钟 上映时间 2007年6月7日
⑸ 你看过的最毁三观,无下限,颠覆你认知的电影是什么
我觉得最毁三观、无下限的莫过于当年非常红火电影《晚娘》了。
《晚娘》由性感的钟丽缇、帅气的桑提苏克普罗米斯里等主演,当年非常火爆,不仅是因为剧中情色尺度大胆、暴露,更因为它无视纲常伦理、纵欲无度。
剧中主人公名叫阿真,他母亲因为他难产而死,从小被父亲诅咒、虐待。他父亲也是个很奇葩的人物,专制、荒淫,任何女人都是他父亲征服的对象,在家里他父亲就是君主。挨父亲打、被关小黑屋,似乎都微不足道了,小时候目睹了父亲和继母肆无忌惮的做爱场景,令他世界彻底改变了。
曾经被父亲赶出家门,因为妹妹怀孕了,他又回到了家中,因为没人提谁是孩子的父亲,他是族中唯一的血脉,父亲只能选择他做他同父异母妹妹的丈夫。一下子他俨然成为了家里的主心人物,于是他开始了的报复,性是 娱乐 ,也是报复的工具。
女人便是他拿来玩弄和报复的对象,他的妹妹成为了他的性伴侣,并不满足,他把手伸向了他的晚娘(继母),一个性感丰满,充满肉欲的女人,同时又与年少时相爱的女人保持性爱关系。
他的成长和行为注定他不能得到正常的情爱关系,他一点点变成他痛恨和鄙视的父亲形象,他想逃脱的却越逼越近,他和他身边的人在情与欲里沉沦。
如果有人跟我说日本电影变态,那我一定要鄙视他一下,不是我没看过日本变态电影,但我觉得那种变态只是流于表面,真正的变态是震撼你的三观,在这点上韩国电影当之无愧
首先说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部韩国电影
《美丽》
印象如此之深可能跟男主长得特别像我弟弟和发小的结合体吧…
这部电影一开始人设一位美丽的让人一眼难忘不能自拔的女主,美到路上一走周围人的呆滞,自然追随者众多,尾随跟踪者也不少
于是白莲花女主在某一天被一个猥琐男在家里QJ,女主身心严重受创,报警后在警局遇到了警官大叔和我们的“哑巴”男主,而施暴者猥琐男疯狂叫嚣,都是因为她太美了是她的美勾引我犯罪,大叔在笔录过程中毫不在意的态度再次严重伤害女主,男主确默默的关注女主,知道了她的痛
女主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美造成的开始折磨自己,折腾一段时间又发现憔悴的失去美丽的自己以前受到的额外附加待遇都不复存在又开始后悔,这一切都是男主在默默关心她陪着她
电影演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部多么正能量的片子啊,男主陪伴女主治愈女主最后俩人幸福的在一起
然年真,哑巴男主发现女主心理还是有阴影,因为太爱女主了,他把女主弄晕,在女主手上用胶带缠上了枪,再次QJ了女主,过程中女主醒了过来看见身上的男主精神崩溃,男主把女主的手抵到自己头上,崩溃错乱的女主无意扣了扳机杀了他
穿着吊带睡衣浑身是血的女主失魂落魄的走到街上,闻讯而来的警局大叔带着一群警察包围女主,女主无意识的挥了挥还缠着枪的手,被一众警察乱枪打死
电影到这里结束的话也就算是个悲剧吧
但女主赤身裸体的躺在停尸房…
俩个尸检的人员说…这个女人太漂亮了…今天刚送来的还是温的呢…我先去门外…
Ps:日本电影我看过不少,有一个系列叫红色房间吧,很久之前看的,题材很新颖,蛮不错但流于表面,看个新奇而已,其它一些真是看的特别无聊,恶心跟毁三观是俩码事,大家清楚命题~
另一部毁三观的韩国电影比较出名的应该是《镜子》了吧,是不是叫这个忘了,一会查查,有一阵刷电影刷疯了,名字真的不太记得
我看过最毁三观的应该是12年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是根据武汉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主要讲了女主角丈夫闹离婚,女主角跟踪后发现和已婚女性在宾馆开房,悲痛屈辱,本想闯进去闹,忍住打了报警电话称有人卖淫,之后在厂上级领导的劝导下装作宽宏大量把老公领回了家,就因为这事,玻璃心的男主角加上被下岗,投河自尽,女主角的孩了因此记恨女主角,高考之后和女主角断绝母子关系,逼女主角过户房子,女主角在老公死后一直靠做扁担过日子,勤劳不屈,却最终落个这么个结局,而那时的已婚出轨女完发无损,还是她向男主角暗示那时举报他们卖淫的是女主角。
要提最让人震惊、最让人毁三观的电影,我可以给你举一串欧洲文艺片出来,但是要论及电视剧,怎么也绕不开这部就是主打以“毁三观”为噱头的美剧《无耻之徒》。《无耻之徒》:美国最毁三观的电影,看完简直怀疑人生!
这部改编自原版同名英剧的美剧,摒弃了原版有些晦涩深刻的黑色幽默,仍旧以加拉格一家的几口人的生活为主线,但辅以各种美式无节操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剧情。一家人的日常就是各种偷盗行骗、烟酒脏话,人人嘴炮技能满分,直指美国体制漏洞。
要盘点美剧中的同性情侣,这两人一定要上榜的。从一开始的单纯肉体关系,到后来的相互牵绊、他眼睁睁看着他与别人结婚、他眼睁睁看着他避世落入风尘……
这一对从第一季开始贯穿到第七季,勉强算有了个不算结局的结局,这毫无下限和尺度节制的过程简直虐得人神清气爽、前无古人。
因为混账父亲和神经病母亲的不管不顾,她一人又当姐姐又当妈,操起一大家子的全部事务。
而你不要以为这很正能量,夜夜留情、处处勾搭已是家常便饭,有男朋友了还以偷情于男友哥哥为荣;草率跟人闪婚,说离就离;在家大姐头地位看起来更像是个“控制狂”……
整个系列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外表是个长相甜美、出身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的乖乖女,实际各种勾搭自己的补习老师、为了挑起矛盾和报复自己的父亲,装疯卖傻、勾引男友的爹,甚至将过程拍成录影带,结果导致父亲自杀,她还跑到父亲坟头撒尿……
而她的妈,更是字母文化的强力倡导者,不过话说这个老太太还是蛮可爱的。
《无耻之徒》就是这样一部可以让你见识到美国从最底层 社会 到精英 社会 全阶级的各种怪癖、各种烦恼、各种无耻和各种甜酸与苦乐的神剧,五星推荐。
在去年3月份的国内影坛,出现了一部神秘感十足的电影,它顽强的在票房排行榜的末端几个位次徘徊,但始终不愿在拍片率上被剔除,坚持了这么多天才拿到不足7000万票房,甚至连当天上映的影片都能搜到的片源网站,都难见这部电影的TC版,这是得着始终没想到的。
没错,我说得就是这部名为 《闺蜜2》 的电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身段,深深的吸引了得着的目光,而真正见其真容的时刻,得着忍着辣眼睛、胃生疼的尴尬,在片子放到四分之一时,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保护生命,远离银幕。
《闺蜜2》是一部“集大成者”的电影。《前任》的轻佻、《小时代》的浮夸和《宿醉》的屎尿屁,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毫无保留的聚集在《闺蜜2》当中;绿茶婊、白莲花、傻白甜,所有玛丽苏文学中最经典的女性性格,全心全意聚集在《闺蜜2》当中。
本来得着想客客气气的表示, 《闺蜜2》更像是一场玛丽苏集中爆发的豪华视觉盛宴 ,后来咬咬牙、狠狠心,硬挤出了一句: 就是个屁。
用电影来形容《闺蜜2》,都是对那个词的侮辱和诽谤 。混乱的节奏、浮夸的演技、低俗的笑料、扭曲的身心、混沌的逻辑和尴尬到极点的剧情,也许能糊弄糊弄十来岁的小姑娘,但三观稍微正一点、身心稍微成熟点的大姑娘小媳妇,是基本不会为这种豪华版垃圾套餐买单的。
当然,重度玛丽苏患者,算你们例外;被“闺蜜”两个字骗进影院的,算你们倒霉。
能够将恬不知耻、人格扭曲到如此程度,《闺蜜2》真的让普通人的得着大开了眼界。 能拍出这种片子的,不是坏就是傻。
得着不相信导演兼编剧的黄真真是个傻子,所以,从《女人那话儿》高开低走后的一路堕落,已经让她修炼成中国邪典旗手的新水平了。
一部未播先火的泰国剧《吹落的树叶》,因为剧情除了颠覆人伦,更是将三观撵在脚底狠劲的踩,让人不得不佩服泰剧的大尺度。目前,这部剧还并未播出,但网络上关于这部剧的讨论已经热火朝天了,网友们都等着一睹这部“大剧”。
先来说下剧情吧:
男孩Niraw的父亲脾气暴躁,特别厌恶Niraw并且时常虐待Niraw的母亲。内心里,Niraw十分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但父亲似乎并没有打算好好善待这个儿子。还好,Niraw的叔叔Chatchavee给了他父亲般的关怀,Niraw也感受到了除母亲之外的温暖。如果剧情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也是一部普通的家庭剧。
但是,剧情就在叔叔给Niraw长辈般的关怀后发生逆转。Niraw居然爱上了自己的叔叔,并且向叔叔Chatchavee表白了。此举自然遭到了叔叔的拒绝,并且教育Niraw要有自己正常的婚恋观。可叔叔的拒绝居然极大的伤害了Niraw的内心,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接受了变性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母亲不幸过世了。
变性后的Niraw应该是由男主变为女主了吧?
女主华丽转身后,特意安排了一场与叔叔不期而遇的现场,没想到叔叔居然对女主一见钟情,爱上了她。果然,叔叔很快就和老婆离婚了,打算正式追求女主。一个偶然的机会,叔叔的前妻发现女主就是前夫的侄子时,对前夫尚存爱意的她想尽办法阻止这段孽缘的发生。
“撩”到叔叔后,女主为了给母亲复仇,讨回自己的公平,居然还去撩自己的父亲,以此来报复他。万万没想到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女生,父亲居然也爱上了她。为了女主,父亲和叔叔相继沉沦了,两人要一决高下来争得女主的芳心。
看到这,有没有佩服编剧的脑洞大得可以装满地球,这种伦理三观颠覆的电视剧,恐怕只有泰国能拍出并且能播吧。
就说一个前段时间刚刚上映的《此悲伤更加悲伤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题材就是很传统的爱情电影,但是男主和女主的故事以及三角、四角恋真的相当奇葩。
男主和女主的关系,是接吻、拥抱、上床、同居但是我们是很好的朋友,这种定义恕我直言,实在不能接受。就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都没有更进一步明确关系,但是真的相当明显,超暧昧的好吗???这就是一种py之上,恋人未满吧。
实在不知道假如一直这么继续下去的话,两个人会不会继续发生点什么,不过剧情也是相当狗血,20年前非常老套的路子:男主得了白血病。好景不长,但是男主惦记女主,放不下她,就想给她找一个好归宿。
因此男主就直接对女主说,希望它能找到一个好的对象。我真的想骂人,这是什么烂人啊!!!这么渣的借口都想得出来,真是之前的卿卿我我全都喂狗。
不过女主也够厉害的,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情,认识了一个备胎。不巧的是备胎有未婚妻,接下来的剧情我想大家都能猜到,男主为了女主,搅黄了备胎的婚事。
而女主终于在最后关头意识到了男主的病情以及男主的良苦用心,在婚礼上逃婚,男主幸福的死在女主的怀里。
对于整个故事的三观,我也表示是真的醉了。但是很奇怪,一些网友表示十分理解,说这是孤独的人才能理解的 情感 。
其实爱没有错,但是在你们相爱的时候请坦诚,对你们的关系坦诚,对你的病情坦诚,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到最后成了四个人的错呢?搞不懂这个逻辑。
《大鱼海棠》善良的女主(?)为了帮一个救过她的人类起死回生,舍了自己半条命,置所有族人性命于不顾??深深的爱着只见过3面然后现在被她拯救过来变成一条大鱼的鲲,而对从小和自己长大青梅竹马的湫普通地像对待哥哥??族人和从小长大的世界都要毁了,母亲失望的看着自己时才觉得哦我要弥补我犯下的错误…
这部电影真的不是为了满足大家的我有爱的人不是你但你真的是个很好的备胎愿意为我牺牲一切我很感动最后和我爱的人在一起了的情怀与美好(…)幻想and全片中我最不能接受的一句话就是椿她爷爷说的“只要心是善良的,对错是别人的事。”excuse me???so 电影这是在宣扬好心办错事或者举个 我母亲快要死了我没钱给她请医生于是我杀了几个人恐吓医生不给我母亲治病就得死然后我母亲得救了我“善良的心愿”实现了??全片都三观不正?真的不明白你们很多人在哭什么。
我觉得长这么大最毁我三观的电视剧就是琼瑶的小说改编的《情深深雨蒙蒙》。记得这是我小学的时候看的,当时收视率好像挺好的,看的人很多,几乎所有家庭都会看。那时候年纪还小,我所看到的就是几个青年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只觉得她们总是哭,爱来爱去,实在有点悲哀,更多的是同情他们的爱情。而现在,我再去看里面的台词、情节,我只觉得她们的爱情观扭曲、家庭伦理混乱、勾心斗角、虚情假意,把爱情和亲情弄得乱七八糟,实在是不符合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正确认识有误导作用。
爱情和亲情是我们人生幸福的源泉,而在这部剧中,我们根本感受不到温暖,为了爱情姐妹之间撕破脸皮、虚情假意,兄弟之间反目成仇、恶语相对,把一个家弄得乌烟瘴气,偷情出轨还义正言辞。
现在很多网友都调侃说何书桓是渣男,我现在一想,还真的是,真是三观尽毁。
看到这个问题,鄙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由香港大佬向华强投资拍摄的,以《封神演义》故事为蓝本的"史诗级大作"——《封神传奇》。
这部封神传奇,如果仅仅从演员阵容上来看,那真可谓是"星辉熠熠",香港影帝张家辉,内地知名"国际影星"范冰冰,动作巨星李连杰,会同"教主"黄晓明夫妇倾力加盟,当然,本片绝对的主角居然是封神演义原著中的一个二线人物——雷震子,饰演者是向华强大佬的儿子向佐。
本片的前期宣传可谓是噱头十足,影星云集,号称特效由好莱坞顶级团队打造,等等等等。但实际走进电影院,真正观看这部影片,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真是在侮辱观众的欣赏能力。
首先,雷震子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电影来源于文学,又可以进行适当改编,但主角向佐的演技可以说是相当尴尬,全程喜怒哀乐都是一个表情,尤其是对白戏,表现得极其不自然。
再者,这部影片将商朝的首都朝歌和周的都城西岐都设计成了西方式样的城堡,给人一种观看西方魔幻大片的感觉,这与主体非常脱节,给人以强烈的违和感。
最可笑的是,这部电影将道教仙人太乙真人塑造成了一个与姜子牙存在 情感 纠葛的"女神经病",简直是侮辱观众智商。
除此之外,本片剧情没有主线,各个支线之间毫无联系,结构混乱,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且,观众根本难以融入这种气氛。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西岐城堡整体飞起来,飞往朝歌和纣王决战,预示着这部烂片很有可能拍第二部。
这部电影毁三观的点不在于内容情节,而是在于其投资人对观众的侮辱,这种高投资的烂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不断刷新着影迷的下限,这,才是真正的毁三观。
⑹ 看不见的客人剧情解析,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艾德里安是一名事业蒸蒸日上的企业家,家中有美丽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是旁人羡慕的对象。然而,野心勃勃的艾德里安并未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一直以来,他和一位名叫劳拉的女摄影师保持着肉体关系。
(6)三个女的为了门不被关而站着被人干的电影扩展阅读:
影片中所有人都是正常人,只在偶发的不正常中,被挤压、不断变形,又在变形中产生新的挤压、裂变——这样的过程,除了让人享受神经紧攥,也感受被自己心中同类质黑暗“吓到”的真实感,产生后怕绵延的况味。
故事在男人和律师的不断虚与委蛇中,层层剥茧,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版本。观者也随着讲述的反转,对故事的理解不断进入下一层。西班牙导演编剧奥里奥尔·保罗把故事布局安排得很精致,细节有铺有垫有收,氛围凄惶黯淡,却并非一惊一乍的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