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落大道》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日落大道》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0 黑白片 110分钟
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比利·怀尔德 编剧:查尔斯·布雷克特 比利·怀尔德小D·M·马什曼 摄影:约翰·塞兹 主要演员:威廉·荷顿(饰乔·吉利斯) 格洛丽亚·史璜逊(饰诺玛·德斯蒙德) 埃立克·冯·斯特劳亨 (饰马克斯·冯·梅耶林)
本片获1950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创作剧本、最佳艺术指导——布景装置(黑白片)、最佳配乐剧情片三项奥斯卡金像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配乐四项金球奖
【剧情简介】
在好莱坞明星聚居的洛杉矶日落大道,默片时代的红星诺玛·德斯蒙德的宅院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死者是名叫乔·吉利斯的青年。现在他倒伏在游泳池里……
乔是俄亥俄州人,抱着当作家的美梦来到好莱坞。他在派拉蒙公司混到一份差事——每周写出两个电影故事供制片厂拍二流影片用。最近他写的故事愈来愈单调乏味,多次遭到公司退稿,预支的薪酬也停止了。乔不但欠了三个月房租未付,连汽车的分期付款也交不起。信贷公司派人来没收汽车,乔慌忙驾车逃跑。在洛杉矶,一个人丧失名誉不要紧,丧失了汽车就寸步难行了。
乔驶到日落大道上,忽然一个轮胎爆了,他只得勉强开到一条私人的汽车道,停在一幢豪华大厦前。一个皮肤黝黑、目光炯炯的男人招呼乔进屋。他是这住宅的管家兼司机马克斯。这天,女主人的宠物小猩猩刚刚死去,正等着棺材匠来量尺寸。就这样阴差阳错乔见到了这家的女主人,默片时代的红星诺玛·德斯蒙德。诺玛徐娘半老,早已息影多年,但直到如今仍不愿承认自己过时。当她知道乔是位编剧时,便请乔帮她修改自己写的剧本《莎乐美》,答应事成后给他一笔可观的报酬。诺玛希望借《莎乐美》重返银幕,因此对它期望很高。但她的剧本如此糟糕,简直令乔无法卒读。然而目前他正走投无路,只好接受她的建议,搬到日落大道来修改《莎乐美》。
他们的合作并不顺利。诺玛对于乔删掉她的戏大发雷霆。她的任性和专横令乔很不愉快。家中到处都是诺玛的照片,她完全生活在昔日的荣耀中。闲时,马克斯在他居室放映诺玛主演的默片。周末,诺玛和影片时代的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打桥牌,所谈论的也都是过去的事。
乔无可奈何地为诺玛工作,但诺玛却真心实意喜欢上他,把他的卧室从房边的小楼搬进大厦她的隔壁。马克斯告诉乔,这是诺玛前三任丈夫住过的房间由于她有自杀倾向,所以楼内所有房间都不装锁。每天乔改稿时,诺玛给影迷回信。实际上这些信都是马克斯为安慰她而伪造出来的。
除夕,诺玛雇了 一个小乐队到家里开舞会,参加者只有她和乔。诺玛脸贴脸地和他跳探戈,陶醉地谈论俩人未来的生活。乔对诺玛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十分反感,故意暗示他另有女人。诺玛大怒,打了乔一记耳光,跑上楼砰地关上那无锁的门。乔也气冲冲离开了诺玛家。但是在洛杉矶他举目无亲,只有回派拉蒙公司找旧同事格林。格林带他去参加除夕晚会,并把自己的女友,编剧蓓蒂介绍给他。蓓蒂和乔谈得很相投。乔打电话给马克斯,请他帮忙把行李送过来并向夫人道别。不料马克斯说,夫人刚用乔的剃刀割腕自杀。乔大吃一惊,只得匆匆告别友人返回日落大道。
客厅里乐队无动于衷地继续演奏。乔上楼向诺玛道歉。她躺在床上,手腕缠着绷带,说还要再次自杀。楼下传来《魂断蓝桥》的主题曲《过去的美好时光》,诺玛一听就哭了。乔觉得她很可怜,温柔地祝她新年快乐。两人言归于好。乔本来一直渴望拥有一个私人游泳池,现在如愿以偿了。诺玛叫人把游泳池放满水供乔独自享用。《莎乐美》的定稿也已送交派拉蒙公司的大导演西席·地密尔,现在只等他的通知了。诺玛满怀信心,情绪乐观。可是乔闷闷不乐。想起过去自由自在的日子和当作家的抱负,对比如今屈辱、内疚的生活,不禁万分惆怅。
派拉蒙公司终于来了电话。不过,不是西席·地密尔本人,而是他的助手打来的。诺玛起先拒绝接听,但助手一再请她去,说有事相商,诺玛想可能是《莎乐美》的事,便和乔前往。实际上这时西席·地密尔正发愁不知怎样推脱诺玛才好。诺玛突然来到摄影棚,说是他的助手请她来的。西席·地密尔莫名其妙,打电话问究竟。原来,新片里要有一部老式轿车,助手想租用诺玛那部1932年的豪华轿车。摄影棚里,人们看见默片时代的红星,纷纷围过来,聚光灯也射向诺玛以示敬意。诺玛感动得落泪。西席·地密尔打完电话转来,一看这场面,无法启齿告诉她自己不想拍《莎乐美》,也没法告诉他助手找她只为租她的汽车。他只好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而诺玛目睹了这一场面更加飘飘然,一心认定《莎乐美》很快就会开拍。
在派拉蒙公司大院里等诺玛的时候,乔又遇见蓓蒂。蓓蒂告诉乔,老板对他的电影故事《黑窗》感兴趣,她提出和乔合作改写成剧本。此后,每晚诺玛入睡之后,乔就驾车去派拉蒙公司和蓓蒂一同改写《黑窗》,蓓蒂对他的才能很崇拜。一晚,乔把车开回车库,马克斯正在等着。他警告乔不能让诺玛知道乔外出,同时向乔透露,他是诺玛的第一任丈夫,也是好莱坞早年三大导演之一。这三个导演是:格里菲斯,西席·地密尔,马克斯·冯·梅耶林。诺玛是他一手造就的,因此他留在她身边保护她。乔听了愕然万分。
终于有一晚诺玛发现了乔的秘密,她看到了乔和蓓蒂合作的剧本《无标题爱情故事》。这时,乔和蓓蒂已经打得火热,难舍难分。乔听见诺玛打电话给蓓蒂,说乔是靠她为生的。乔勃然变色,夺过电话叫蓓蒂赶快来。蓓蒂来后,乔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他已经与这个女人签了终生的合同,然后送蓓蒂出门,祝她幸福。接着他上楼收拾行李。诺玛苦苦哀求请他留下,乔不理睬。诺玛拿出小手枪以自杀胁迫。乔无动于衷地说,派拉蒙公司根本没有打算拍《莎乐美》。受到双重打击的诺玛茫然地跌跌撞撞跟在乔身后。当乔出了大厦向大门走去时,诺玛朝他连开三枪,乔摇晃着落入游泳池……
乔的尸首被打捞上来。警探、记者、摄影师拥入大厦等候在楼梯下。诺玛出现在楼梯口,记者纷纷向她提问,她都傲然不答。但当她发现楼下一架摄影机对着她时,突然眼睛一亮,兴奋起来,吩咐马克斯告诉西席·地密尔,她已经准备好了。随后,诺玛以一副“莎乐美”的姿态缓缓下楼,含泪叫了一声“开拍!”
【鉴赏】
50年代初,好莱坞制作了一批反映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发展历程的影片,其中包括经典作品《日落大道》和《雨中曲》。两部影片角度不同:《雨中曲》是部歌舞喜剧片,描写取代了老一代的新成长的演员的喜悦;《日落大道》是部悲剧,从片名顾名思义便可知是描写没落的一代——在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25年后一个被淘汰的老明星的悲哀。在这里,好莱坞的著名街道被赋予上新含义。
20年代末,有声电影的趋向已势不可挡。到了30年代,尽管许多知名电影家反对,有声电影已完全取代了无声电影。这一新技术的出现,给电影业内各类从业人员都带来了新问题。习惯了写电影故事的编剧现在要写出精彩的对白;缺乏舞台经验,没有受过发声训练的演员要从头学习发声;而那些或者无法改变外国口音,或者发音不清晰,或者音色差的演员只好从银幕上消失。对于电影公司,这转变也是个考验。派拉蒙影片公司的前身便是由于适应不了这新技术而产生危机,1933年宣布破产,到1935年改组后才成立派拉蒙影片公司。
《日落大道》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影片对女主角格洛丽亚·史璜逊和男演员埃立克·冯·斯特劳亨来说带有浓厚的自传体色彩。其实,对派拉蒙公司和导演比利·怀尔德也未尝不是如此。影片在不少地方都是事实与虚构混合,真假难分。
诺玛的扮演者格洛丽亚·史璜逊本人就是派拉蒙公司默片时代的头号红星,有声电影兴起后不久从银幕上消失。本片中有场戏,马克斯用小放映机在起居室放映诺玛主演的影片《女皇凯莱》。当片中出现诺玛的大特写时,她霍然起立说:“我们要对白干什么?我们有面部表情。这样的面孔他们怎么也拍不出来。”然后她走到小银幕前大声宣告:“我还要重返银幕!”这里充分反映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的怨恨、不服气和自我欣赏。选放《女皇凯莱》而不是史璜逊其它更著名的影片,有着多重意义。首先,这是马克斯的扮演者、默片时代名导演埃立克·冯·斯特劳亨和史璜逊合作的唯一一部影片,也是斯特劳亨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其次,它又是史璜逊打算自己控制拍摄而结果没有得逞的一部影片,正好和片中诺玛打算自己策划拍摄《莎乐美》相呼应。《日落大道》的结尾是全片最精采的一段。半疯的诺玛莎乐美般地步下楼梯,银幕上是她的大特写:那自我欣赏的神情,发光的眼睛,雪白的牙齿,一面对镜头便条件反射般生成的微笑——仿佛在告诉观众,诺玛/史璜逊最成功的演出正是她本人的实际生活。因为史璜逊息影多年之后在《日落大道》中的卓越表演正好说明了她成功地“重返银幕”了。
由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名导演埃立克·冯·斯特劳亨饰演马克斯,由他本人放映他未完成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由他自己说出,早年,好莱坞有三个最有才能的导演——格里菲斯、西席·地密尔和他本人(用了化名);并且让他在被迫离开导演岗位20年后再次站在摄影机旁喊“开拍”,真是极具讽刺意味。斯特劳亨出生于维也纳,1914年到好莱坞碰运气,当了几年演员之后开始执导,拍了不少好作品,其中包括经典影片《贪婪》。但后来他与影片公司老板发生了分歧:他喜欢用自然主义手法表现人生的辛酸,花很多钱去细致刻画穷人的生活,这与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质格格不入。结果好莱坞将他排除出导演行列。他一生不停追求重新执导的机会都怀才不遇,只得改变职业以表演为生。他的导演才华被埋没了。
《日落大道》对好莱坞历史的令人心酸的回顾,除了演员、导演之外,还包括编剧。片中男主人公乔便是派拉蒙影片公司的编剧。当时,在好莱坞,无论演员、导演、编剧,都是制片公司的财产。编剧被分别放置在兵营似的一排小房间内,如同机器一样,定期生产出电影故事。蓓蒂的办公室便是这样的一个房间。如果才思枯竭,写不出好故事,便会被制片公司老板逐出门。而一旦得到老板赏识,便不由得诚惶诚恐地努力迎合老板的需要。好莱坞小人物的悲哀,本片导演比利·怀尔德和编剧查尔斯·布雷克特在成名之前都亲自尝受过,因此体会很深。实际上乔的悲剧色彩不亚于诺玛和马克斯。他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欣赏甚至崇拜他的才华的蓓蒂,却又不得不在她面前承认自己是个靠女人养活的男人从而失去了她。乔帮诺玛修改的剧本取材于《圣经》中的莎乐美故事,这也是个隐喻。圣经中莎乐美取了施洗者约翰的头,影片中诺玛要了乔的命。这确是一种值得玩味的调侃。
《日落大道》中的真真假假,还表现于好莱坞一些早期著名人物在片中以本人真实身份出现,如大导演西席·地密尔,华纳公司老板之一亨利·拜伦·华纳,老牌女星安娜·纳尔逊,演员兼导演斐斯·基顿。这样的安排,既标新立异,又突出了影片的传记性。西席·地密尔正是造就了史璜逊的导演。他在1919到1921年三年内一连让她主演了六部影片,一下子把她捧上了红星的宝座。但他在片中却无情地粉碎了诺玛重返银幕的美梦。
本片还带有浓厚的黑 *** 色彩,它承接了40年代黑 *** 的悲观的宿命论——孤独、冷漠、愤世嫉俗。片中的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始而诱惑,最后则构成致命的威胁。此外,影片在制作风格上也不乏黑 *** 的成分。如尽管故事是在一幢豪华的大厦里开展,但主人毫无生气的生活和堆满古旧纪念物的环境,使人产生阴森窒息的感觉。幽闭恐怖的不安气氛自始至终笼罩着全片。特别是乔入住诺玛家的第一晚,半夜他看见花园里已干涸的游泳池里几只老鼠跑来跑去;网球场上空空荡荡,一片荒凉;风吹管风琴发出的呜咽声中,诺玛举着烛台,马克斯捧着小猩猩的棺材在花园里下葬。这一切都有一种不祥之兆。
影片表现主义色彩也很浓厚。过分的修饰,夸张的剧情,浮华的风格,炫耀的技巧,又使它与40年代的黑 *** 有所不同。影片开始是一大段旁白:“……现在你们看见一个年轻人的尸体浮在一幢大厦的游泳池里,他背后中了两枪,腹部中了一枪。这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只不过是写过两三部B级片故事的电影编剧而已。这个可怜虫一直渴望拥有一个游泳池。结果,他得到了,只是代价未免高了点……”这时画面是伏在游泳池水面的尸体。由于镜头是从池底向上拍摄,因而观众看到了荡漾的水,以及整个身体成“大”字形,面孔向着镜头的乔。影片一开始就突出游泳池,因为在那个时代,游泳池是财富的象征,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有人说:“你带着一个提琴盒到好莱坞,如果运气好的话,要不了几年你就拥有一个提琴型游泳池”游泳池又表示乔的好莱坞梦。接着,便是本片另一点为人津津乐道的奇怪的表现手法——由死去的乔来倒述整个故事。这一处理完全违背了电影剧本的一大顾忌——不合情理。可是它并不使人感到不自然,相反,它和影片的黑色幽默情调十分吻合。《日落大道》虽是一部悲剧,但其中不乏幽默之处,特别是它往往拿真人来开玩笑,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例子之外,还有:诺玛在除夕晚会上与乔跳探戈时说:“以前这地面是木板,我把它翻修了。范伦铁诺说过,跳探戈最好是砖地。”默片时代的红星范伦铁诺1926年31岁时去世,他死于有声电影尚未取代默片、他最负盛名的时候。如果范伦铁诺活到50年代,他是否也和诺玛一样被抛弃呢?
尽管《日落大道》采用了不合情理的死人倒述,尽管它有着过分修饰等等缺点,尽管它对好莱坞历史的回顾抱尖酸刻薄的态度,但上映后被一致公认为一部重要的作品,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
2. 请问日落大道创作背景是什么【不要那种复制粘贴一堆不相关信息的!!】希望能稍微长一点点100字左右。谢
你说是电影么?如果是的话。那我的理解就是:《日落大道》正是处于1930年代有声片出现将近20年之后,曾经那些默片时代的演员们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是发音问题,有的因为表演太过夸张)渐渐淡出大荧幕,其中不乏默片时代的很有影响力的演员或导演。还有就是米高梅(好莱坞的前身)公司的制作垄断,即明星制,它把默片时代的大人物邀进来,一旦这些人物不再有卖点便弃之不用,不论他的野宽带演技或想法如颂芦何。《日落大道》所处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又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年代,而导演巧厅比利·怀尔德就经历了这个时代,从小看的默片突然间消失,也许是以黑色电影的方式缅怀一下默片时代,并讽刺当时的好莱坞制度更注重商业效应。《日落大道》是于1950年拍摄,而上世纪40~50年代是黑色电影最盛行的时代,黑色电影更能完美的表现这些附有颓丧气质的主题。它可以说是一部非典型性黑色电影,在风格手法上没有那么多标志性特点。我认为的它的非典型性在于它没有过多的用低调摄影和投影强调画面感,而更多的是用近景和特写压迫观众的感观。
3. 《日落大道》为何会被人们记在心中
对好莱坞及其片厂体制的批判一直以来为电影导演津津乐道,此类题材佳片迭出,比如Robert Altman的《大玩家》, David Lynch的《穆赫兰道》,还有Woody Allen的《好莱坞式结局》。而1950年黑色电影杰作《日落大道》更是这一类作品中的一座丰碑。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展现了好莱坞梦的黑暗面。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部分场景在帕拉蒙公司摄制完成。派拉蒙对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有绝对信心。西席.地密尔在影片中扮演自己。Norma来看他的那场戏中,他正在派拉蒙的Stage 18执导《霸王妖姬》(Samson and Delilah),而Stage 18,在2002年仍在使用。
《日落大道》这个片名隐喻了一代红伶Norma Desmond(Gloria Swanson饰演)的心境和末路星途。事实上Gloria Swanson本人就是默片时代的著名影星,她的好莱坞辉煌岁月止步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但她并未销声匿迹,也并不像她片中所演的角色那般神经质。勤勉的她经营着一家公司,在纽约还主持一档广播节目。为了饰演Norma Desmond,Gloria Swanson和她的第四要么第五任老公离婚,迁往好莱坞。
片名同时也指的是现实中位于洛杉矶的一条大道,Norma Desmond住在那里。电影里的房子(外景和后花园;内景摄于派拉蒙)建于1924年,毁于1957年。实际上它并不在日落大道,它的主人是石油大亨Jean Paul Getty的前妻。影片的开场戏颇见功力:警车和摩托引领观众驶进日落大道的一栋别墅,一具男尸浮在游泳池上,这时画外音告诉观众此人“always wanted a pool”。水下场景由游泳池底部拍摄,辅以一面镜子,可以看到泳池周围的警察。原先的开场戏并不是这么设计的。最初,比利.怀尔德想到了《停尸房的序言》:用停尸房的死尸来宣告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但由于预映反响不好,这场戏被弃用。
4. 《日落大道》是怎样一部电影
沉醉在现代电影技术中的我们,可能早就忘记了电影的故事性和早期电影所具有的精湛叙事,貌似在3D、电脑CG、特效、超强卡司、话题噱头、大制作···这些数不清的现代便签上很难找到逝去的优美的电影节奏感和流畅的原创剧本。
有人说昆汀坚持用胶片拍电影是一种情怀,也有人说诺兰坚持2D效果来摄制《星际穿越》是一种电影人的坚守。但是我觉得这些在技术上的保守并不是在向传统电影致敬。况且昆汀和诺兰这些技术上的坚持也并不是外界传的那样所谓情怀。我记得有个媒体曾经采访过诺兰,问他为什么不用3D技术来拍摄《星际穿越》,而坚持用传统的2D画面呈现,诺兰说:“我并不是反对电影技术,而是我觉得这部表现宇宙浩瀚的科幻电影并不需要3D特效,IMAX2D就可以很好地表现。”
技术什么的,那是电影的风潮,当然不能阻挡,也没有必要阻挡,毕竟如果没有工业光魔和维塔科技的电影特效技术,《星球大战》和《魔戒》也不会诞生。但是当代大多商业电影不能好好讲故事或者压根讲不好故事的尿性,那真的是毋庸置疑了。
其实很多当代商业电影用噱头和狗血情节来堆砌,在很多看惯了商业片的影迷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貌似在我们眼中,商业片就该狗血,就该一大堆够票价的名头拼凑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往往我们向另一个领域——艺术电影——瞥上一眼时,也会呀然一惊,我擦,这所谓的阳春白雪也是另一个尿性,压根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就是现代电影的双重尴尬,商业电影基本就是那一套:爱情片狗血煽情,动作片混搭杂乱,科幻片特效轰炸,而近年涌现的国产青春片则是一大堆7080后在荧幕上卖弄情怀,给我们这些90后的观众肆意消费;文艺片则是压根不管商业这摊子事儿,抱着反正老子没人要、过不了审,直接风骚地一塌糊涂,弄得连导演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他的电影在讲什么,闹哄哄就送去欧洲三大电影节竞赛,偶尔拿个奖,国内媒体还常说中国影迷自己打自己的脸,放着拿奖的佳片不看,尽看《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了。
说这么多都是泪,对于《小时代》之流,那是国内电影工业市场细分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也没必要死盯着人家的脊梁骨,硬戳着不放,这种行为也挺流氓。不过废客最近在看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商业片的时候,却越来越觉得,其实商业电影也可以做到好好讲故事,先锋讽刺电影也可以做到妙趣横生。当然,我指的就是比利-怀尔德的电影。
怀尔德是个传奇式的导演,从成长到成名都挺传奇,这位电影大师本来是个奥地利人,纯正的犹太血统,但是正好赶上德国纳粹的“反犹风潮”,所以只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远离故乡,只身前往美国,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而自己的家人也在后来的二战中,全部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
怀尔德是个编导型的创作导演,不同于好莱坞制片厂盛产的流水线导演,怀尔德向来有自个儿的想法,从他早期的两部成名作品《双重赔偿》、《失去的周末》就能看出他并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人。
首先谈谈刚才所说的两部电影作品吧!《双重赔偿》本身讲的故事挺简单,就是一搞保险的伙计看上了一个搞石油家伙的第二任妻子,本来只是想单纯的做个奸夫,但是没想到那个淫妇却还想谋杀亲夫,所以搞保险的伙计内心就得思忖下这笔交易值不值当了。之后当然美色当头,还是和淫妇一起设计把搞石油的伙计谋杀了,还弄到一笔不菲的保险赔款,本来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还是被搞保险的伙计公司里的审查朋友慢慢地查出来了。此时石油伙计的女儿恰巧找到保险伙计,并告诉他自己的母亲(石油伙计的第一任妻子)可能就是被她的后母所杀,而他自己也慢慢的良心发现,在一个夜晚和那个淫妇都心怀鬼胎,准备杀掉对方,结果也的确如此,淫妇被枪杀了,而保险伙计自己也胸口中枪,回到了自己的公司,在审查朋友的办公室里明明白白的招供了自个儿的罪行。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在怀尔德的镜头里却玩的特别溜,这里的“溜”当然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叙事,他可没有老老实实地枯燥地讲故事,而是用倒叙的手法叙述这个故事,也就是电影的开始就是胸口中枪的保险伙计走回公司,在审查朋友的办公室里用备完答录机开始自个儿讲自个儿的丑事,但是故事讲的一点都不丑,很动人,也很刺激,悬疑感十足,我看的过程中总觉得这个伙计应该去报社做编辑,不过保险推销员的设定,让这个伙计讲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就是电影的讽刺效果,怀尔德的讽刺不是鲁迅式的文章,没那么多尖刀匕首,有的是林语堂式的不断戳你的隐形手指,虽然看上去不疼,但是戳的都是你身上的穴道,戳一个中一个,疼的钻心。比如人性的道德败坏这个大论题,在这部电影里就很滑溜地流淌在整部电影里。一个三四十岁的男性保险推销员,都已经是熟透了的大龄青年了,不结婚组家,看到一个漂亮的家庭主妇就想着勾引,就算是在四十年代的美国,这事也很不对头,更别说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了,而这个被勾引的熟女主妇还真能玩,弄死了丈夫的前妻不说,这次还想把丈夫连根拔除,给保险伙计的理由竟然是:他整天不理我,我很寂寞。我当时看到这里就挺火,这个理由也能让你杀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们聪明绝顶的保险伙计也还真信了,所以单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氤氲在经济大萧条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危机感和道德沦丧,这不是个别,经济萧条在前,世界大战也正在进行,整个生活再舒适都比不上安全感的缺失来的迅猛。
但是怀尔德总归是怀尔德,他不是大卫-芬奇,没必要把整个世界都涂黑,在商业片中除了给观众必要的幽默调剂,外带些人性的温暖和希望更能让类型片的典型突出。最后保险伙计良心发现,诚心促使石油伙计的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和好,风骚成性的淫妇在枪击保险伙计之后,还是说出了:“我到现在才发现我真的爱上你了,相信我!”不过我看的时候,还真没怎么信她这话,毕竟两个黑心的人都已经挑明了,闹成这样,才说互相是真爱,虽然这段有点扯,但是毕竟没有一黑到底,这一点,我还是挺赞赏怀尔德的,作为商业片,他的受众是大众群体,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这点我国的商业片导演还真得学习学习。
第二部就说说使当时38岁的比利-怀尔德成为知名大导的电影——《失去的周末》。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会是一部很干瘪的黑色讽刺社会电影。先说明下,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片,除了和他之后的《日落大道》有艺术上的共同处,怀尔德的其他电影基本没有《失去的周末》的特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部电影像是一个杂种,它既有商业片的类型叙事,也有艺术片特有的表现方法,但是这个杂种很洋气,逼格高,所以说它是个混血的高富帅一点也没有问题。我就先为大家显摆显摆这位高富帅的身价吧!它拿到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金棕榈奖、金球奖三个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大奖,而且怀尔德还借此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大奖。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常年酗酒的落魄作家在双休日期间酗酒和戒酒的故事,看吧,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可能会乏味,就是因为它在100分钟的电影里就讲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能扯巴什么?不过用简单故事,或者寻常故事来拍电影向来就是怀尔德的路子。怀尔德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讲的故事多伟大,你以为每个导演都喜欢讲《天机-富春山居图》那样窃宝的“惊天故事”?!怀尔德就是能在最平凡的小人物故事或者最大众的寻常故事里剖析人性,他一般都是让你含着微笑看看自己的道德裤子上的拉链有没有拉上,可是大多数人每当笑着低下头时,顿时惊呆了:“卧槽,原来我裤子上还有拉链!”
咳咳,正经地来说说这部电影吧!这样一个噱头性不强的电影我看完后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看点:第一个就是它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手法来渲染电影的重要桥段,比如男主酒瘾上来时看到的幻觉:从墙里钻出的老鼠,天花板上盘旋的蝙蝠,接着就是蝙蝠把老鼠咬死。这些都是用黑色恐怖气氛来表现男主克制不住的恐惧,单比让男主发疯摔桌子打滚来的更有新意。第二就是怀尔德的各种小机智了,这是看怀尔德电影特有的“彩蛋”,洒遍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比如男主把酒藏到天花板上的吊灯里,酒瘾发作时四处找酒找不到,躺在床上却看到这样的场面:吊灯的光晕映照下的酒瓶的影子宛如一件优雅的宝物,在向男主招手;再比如男主把手枪藏到洗脸池里,可是当被女主发现时,荧幕上呈现的却是洗脸池上方镜子上手枪的倒像,这是很琢磨的画面表现,比起当代粗糙的电影桥段,这样的小构造体现的是好莱坞古典叙事的优雅和自信。第三点是本片虽然从没有说教,但是我们从电影的故事里却看到了对酒上瘾的危害,事件很小,但是视野很阔,这就能将故事讲的很透,不干瘪,有润泽,虽然故事的最后男主没有像大多数观众预期的那样自杀,但是怀尔德的电影向来喜欢较为人性的收场,他对人性还是抱有希望的,尽管现实中,这些相同情节的事件下场都不怎么好,不过可能在怀尔德眼中电影的教化作用还是得有一定比例的。
最后再说说他的电影巅峰作品——《日落大道》吧!这个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其实也没有多新奇,故事就是一个落魄的三流好莱坞编剧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被昔日的默片女王包养,最后终于忍受不了这位曾经的女王,反抗出走却被女王所杀的故事。主题嘛!其实就是四十年就兴起的对于曾经默片繁盛的追忆和好莱坞制片厂下明星生存的反思,这个在后来的《雨中曲》里也有集中的探讨,《雨中曲》诞生于1952年,而《日落大道》则早于它两年。
这部电影的详细情节就不多说了,我就想谈谈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称之为怀尔德的最高成就。其实论电影的娱乐性,这部电影肯定不是最优秀的,毕竟后来还有《龙凤配》和《桃色公寓》,说到批判和黑色的程度,之前的《失去的周末》和之后的《倒扣的王牌》也比它更加具有现实深刻性。之所以众多影评人和电影人盛赞这部电影,我想还是得归功于电影的艺术纯粹性,这部电影少了怀尔德很多标志性的机灵和巧妙,但是多了一份典雅和悲剧感,恰恰是这样的悲剧效果和典雅气质成就了它。要知道在西方的艺术论中,悲剧是占有绝对正统地位的,虽然喜剧和正剧也有很多佳作,但是悲剧作品或者具有悲剧气息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伤感中的反思,因为在一般心理学看来,疼的教训比乐的受益来的深刻,这样的历史文化本源让很多电影人不得不重视《日落大道》。的确,这部电影的悲剧意味浓厚,不仅是对好莱坞昔日默片的悼念,尤其是电影最后那场默片女王癫狂的出演已经成为了影史上的绝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