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大师之一,他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
关于特吕弗的地位和名誉,如果有所质疑,那就去看看他的代表作《四百击》就可以了。你会被他击中的。首先,电影的质感特别的好,会给人极大的舒适感。一个正在上课的孩童,写作业,错了,便将错了的纸撕去,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些过去,孩童忘乎所以,他不懂自己为什么犯错,沉浸式的犯错,所以时间对于他来说,没有一点概念。
看了有太多太多的电影,都没有哪一部电影能让我用高级来形容。我觉得这些是特吕弗独特的地方,也是众人追捧的地方。当然,特吕弗的代表电影还有很多,关于爱情,是《遇见帕米拉》,这是他寄予电影的一首情诗,永远高级。特吕弗的电影还可以用“作者电影”来形容,这就是那种从书里长出来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这才是特吕弗的魅力,而不是那些奖章。
B. 著名电影作家有哪些人
说到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娱乐的一种日常的休闲方式,有人天天看电影,有人已经离不开电影,比如我!那么这十个世界著名电影导演你究竟认识几个?
蒂姆·波顿
195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国男导演、编剧、制片人。这位好莱坞的另类天才,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怪诞的视觉风格,充满令人着迷的魔力,尤其是华丽而颓废的哥特元素,随处可见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奇幻影像世界。2007年,年仅49岁的她获得威尼斯终生成就奖。对此,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表示:“蒂姆·波顿是美国最勇敢、最有想象力和最具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之一。”
代表作《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 、《爱丽丝梦游仙境2》、《小飞象》。
2.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出生于1899年8月13日,于1980年4月29日逝世,原籍英国。他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人送“恐怖大师”。在他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共拍摄了超过50部电影,尤其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正式她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其中,由他指导的惊悚片《惊魂记》(1960)标志着心理惊悚片成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时至今日,“希区柯克”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成为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代表作:《西北偏北》、《惊魂记》、《鸟》、《捉贼记》、《狂凶记》
3. 霍华德·霍克斯
1896年5月30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戈申城,1977年12月26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棕榈泉城。美国电影导演,他几乎能在所有的类型片领域内游刃有余。这位“类型片大师”在他的几十年导演生涯中精品迭出,涉猎过几乎所有的电影类型(神经喜剧、黑色电影、传记片、冒险片、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等),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中《疤面人》(1932)被认为是最好的黑帮题材影片之一,可谓是黑帮犯罪题材电影的开山之作,影响了此后几乎所有该类影片。霍克斯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热烈推崇的“电影作者”之一。
代表作:《星期五女郎》、《育婴奇谭》 、《红河》
4. 肯·洛奇
1936年6月17日生于英国,英国独立电影与电视导演编剧。这位“新现实主义大师”敏锐地捕捉社会现实,并对底层民众报以深切关注。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获颁终身成就奖时,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称:“肯·洛奇是欧洲当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在他长达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非凡的持续性,并且能够始终坚持创新。他对人类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一直坚持只拍底层人的故事。我们尊重他的导演身份,并对其影片中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与幽默感表示赞赏。”
代表作:《风吹麦浪》、《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没有过去的人》、《29棵棕榈》、《儿子的房间》、《爱情是狗娘》、《迷失东京》
5.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41年6月27日生于波兰,逝世于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诫》闻名世界。这位波兰伟大的“作家式”导演,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在他的镜头里,当代波兰和欧洲的现实生活如画般展开,并通过富于哲思和诗意的电影语言,来探讨任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
代表作:《三色:蓝色白色红色》、《十诫》 、《初恋》 、《生命的烙印》 、《杀人短片》
6.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20年0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逝世于 1993年10月31日。这位意大利国宝级导演,既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又以他个性强烈的“费里尼风格”成为无数后世导演的灵感启迪。童年时期对马戏团和小丑的情有独钟也贯穿了他的电影生涯,并投射在他的电影作品里。从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到意识流式的奇幻世界,这位电影大师敢于推翻并重塑自我,却始终饱含深邃的人文关怀。
代表作:《卡比利亚之夜》 、《大路》 、《甜蜜的生活》、《阿玛柯德》、《费里尼自画像》
7. 让·吕克·戈达尔
1930年12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别名高达,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影评人,毕业于索邦大学。曾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这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法国新浪潮导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电影作品都有其鲜明的主观立场,并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注入作品之中,比如常见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代表作:《随心所欲》、《阿尔法城》、《狂人皮埃罗》、《芳名卡门》、《精疲力尽》
8. 宫崎骏
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日本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这位受全球影迷喜爱的动画大师,用动画拷问着良知。他是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用丰富的想象和温暖的画风,传递着和平、环保、博爱的信念。回顾创作生涯,他曾说:“创作一部动画也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慰藉着那些失去勇气的、与残忍现实搏斗的灵魂”
代表作:《天空之城》 、《龙猫》 、《萤火虫之墓》 、《魔女宅急便》 、《红猪》、《千与千寻》
8. 英格玛·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逝世于2007年7月30日。他是宫廷牧师之子。先在业余剧团,后在哥特堡、赫尔辛堡以及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戏剧导演。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为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是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他对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乃至整个欧洲的艺术电影都有着巨大影响。他是一位“哲学的电影家”,在他的电影中充满随处可见的奇艺构思和对人生意义的个性化沉思,是“作者电影”的典范代表。
代表作:《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 、《野草莓》 、《魔术师》
9.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编剧、导演。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人物。东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他的电影含蓄细腻却又欲语还休,通过传统与现代、伦理与情欲、东方和西方等矛盾冲突,诉说着人性的普世价值。在题材上他也勇于探索,不拘一格,并取得了斐然的艺术成就。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9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颠奖”杰出导演奖。2017年,李安出任下届金马奖主席。
代表作:《卧虎藏龙》 、《断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喜宴》
10. 王家卫
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香港电影导演、监制及编剧。1988年,首次执导电影《旺角卡门》 。他的电影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耐人寻味。这位以“文艺”著称的风格化导演,通过斑驳陆离的光影奇景、随心所至的散漫情节和呓语般的特色独白,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别样情调,并塑造了一个令人见之难忘的角色。不惊天动地,却纠缠人心。1997年,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4年,拍摄电影《2046》。2006年,成为首位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
代表作:《花样年华》、《春光乍泄》、《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
C. 详细的新浪潮电影全解!详细!!
让专家告诉你什么是新浪潮
<<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始末>>
来源: 作者:让一皮埃尔.让科拉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掉开,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兰西历史也是法国电影史的转换点。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动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行将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戴高乐当选总统前的法国。——译者……有一位慈父将亲自出马,把法国人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从奇耻大辱中拯救出来。法国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体与此同时,电影出现了更新的迹象,这在文艺沙龙中引起了反响,随后,各大报刊便把这种新动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国要新电影。口号应运而生。当然,无论是法国,还是法国电影都没有象当时宣扬的那样明显改观……这也无妨,1958年毕竟算是转折的一年。
“新浪潮”这个名词一直洪福不浅,至今人们还在谈论“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时期,或是抱有敌意,或是带着怀旧情绪。一位才能有限,但富于想象力的制片人,为了发行放映比埃尔.德朗雅克的《寻枪记》,甚至于1966年某一天举办了“下一次浪潮日”,虽然这部影片不久便无人问津。“新浪潮”——这就是电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现有着远为广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应当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报》。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着一位妙龄女郎的面部特写,标题是《新浪潮来了》,下面引用了夏尔.贝玑(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诗人、政论家。曾在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义,为德雷福斯辩护。所写作品有剧本《贞德》、长诗《夏娃》等。 1905年后发表《我的祖国》一书,宣扬沙文主义。——译者)的箴言:“我们才是中枢和心脏,中轴线从我们这里通过。要以我们的表来对时”。当时,正在开展广泛的全国性征询活动,总共提出了二十一个问题。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报》周刊连续登载了回答与分析文章,从中总结出来的《全国青年问题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新浪潮”的提法一直与《快报》联系在一起,甚至从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报》的封面都印着副标题;《新浪潮期刊》,前后达半年之久。……那时,还尚未涉及到电影。
“新浪潮”这一名词见诸报端,多半是弗朗索瓦兹.吉罗(吉罗(1916一);法国女作家,《快报》创始人之一。后任激进社会党副主席,曾在吉斯卡尔.德斯坦政府妇女部中任要职。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说谎》、《权力喜剧》等。——译者)涉笔成趣的产物。而电影开始凑趣则是数月之后的事。这家《快报》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们都是杀人犯》(影片摄于1952年,导演是卡雅特。——译者)的导演署名的一则启事,标题是《您愿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吗?》启事内容是:“拜读过‘新浪潮’之后,我决定拍摄一部这类题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诸君在幕后。本人成竹在胸,诸君则希望有人代言……候回音,烦告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八十一号,《快报》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报社收到了一些回信,并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报》上。许多回信强调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殷切希望在银幕上对其有所表现。(在1957年春季进行的调查中,有个问题是:“对法国人来说,全国头号难题是什么?”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尔及利亚问题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个稳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这两个问题在随后四年期间也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谓“新浪潮”影片对此只有寥寥无几的反响。——原注)这件事未见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话,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了……
后来,历史为“新浪潮”一词保留了特定的含义,最初将“新浪潮”用于这个含义上的人大约是彼埃尔.比雅尔。他在《电影》1958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汇报,题为《法国电影的青年学院》,他列举了青年导演的一份名单,名单之驳杂,二十年后当令人捧腹(1918年后出生的导演一律算做“青年”:韦纳伊、博尔德利和雷卡梅竟与路易.马勒并列,而象阿仑.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导演”和“电影手册派”的里维特、特吕弗、夏布罗尔还榜上无名呢),比雅尔最后断言。“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
不过,直到1959年春季,围绕着基纳电影节和在拉纳普尔的青年导演的聚会上,电影“新浪潮”才确实名声大噪,并从此叫开了。
倒叙
可以沿着两条平行不悻的路去寻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当浪潮已过,前景已经分明之时,一些有名望的前 辈要求承认他们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电影史学家是承认阿涅斯.瓦尔达(1954年他拍摄了《短岬村》)或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1955年拍摄了《狭路相逢》)的先锋作用的,或许还承认让一比埃尔.梅尔维尔是前驱,他也大言不惭地以此自居:“‘新浪潮’,这是新闻记者的发明,……新导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遗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静》之后,我才实现了宿愿”
另一条路子同样值得注意,那就是,与同辈人一起,回顾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几个月中法国电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感受。
还必须提及《快报》周刊。在那几年,这家周刊相当及时敏锐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变化。1958年1月30日,《快报》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罗内的剧照,并引用了路易.德吕克的一段题词:“今后,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去摆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温桑著文分析爱德华.莫利纳罗的影片《背倚高墙》:“多年来,无论哪一家法国制片厂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陈年旧货,粗糙不堪,可是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年青一代导演正把埋头苦干令人感动的老家伙从摄影机旁赶走,他们要亲自动手,以克鲁佐或贝克为榜样,大量拍片。这些年轻人多么精明,记忆力多么强!甚至有些过分……”
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谈到不久前拍摄《恋人们》时的情景;“……只有当一个摄制组在导演身上感觉到对新电影的坚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时下影片老套子的坚强意志时,才能发挥出这么大的干劲。总之,人数这样多的一班人马(近三十人)好歹得适应拍一部短片的物质条件。……效果如何,这要由观众来判定,不过。这种方法表明,在法国电影中,正出现某些变化。夏布罗尔 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的摄制组的人数也大体相同。”
一周之后,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温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划分了阵营:“为企业获益,按生产处方炮制的盈利片最好也不过是《厄运临头》(《厄运临头》拍于1958年,导演是乌当.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锋。一一译者),最劣就会是《马克西姆》一类影片,而与此同时,平行电影正在诞生,因为有些人已经感到,电影的革新不在于用变形镜头拍摄宽银幕,不在于色彩,也不在于任何技术上的进步,而是来自‘内部’;这些人大多数是青年……不错,这种脱离传统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现,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设置的优质奖的激励。”(法国文化部设置该奖鼓励有创见的导演。——译者)
1958年岁末,法国人更换了政府(他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也换了总统,甚至连共和国也改了号,取赞成态度者过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点二五选票同意戴高乐新宪法,仅有百分之十五弃权);而且,他们被告知;法国人的电影也要变!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电影年度期间问世的,其标志是: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杰》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吕弗的《四百下》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对这四部影片的介绍均参阅。电影艺术译丛》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载的、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译者)于1959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放映。从1961年起,便有人宣称“新浪潮”已趋低落。路易.马尔科列尔在1961年10月17日《法兰西观察家》报上甚至写道:“现在我们可以说,‘新浪潮’已经终结…” 我们认为,“新浪潮”做为社会经济现象总共延续了四年,这大概是不错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间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们只限于综述事实,不加评论地概括“新浪潮”现象,它就应当包括两类情况。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围绕电影大作文章的报刊、新闻和评论。
首先是电影。上述四年期间,至少有九十七名导演拍摄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这足以使专业人员和公众舆论大为震惊。新闻报刊便跟着大事宣传。严肃的刊物注重提高这一现象的意义,并且对它加以分析。而发行份数较多的报刊只图保留“新浪潮”这个合适的商标,然后慷慨大方地四处加封:从影片到导演,从大明星到影坛新秀。“新浪潮”有销路,大家都搞“新浪潮”,为了内销,也为了出口。影片与围绕着影片的沸沸扬扬的推销活动混杂在一起,很快便难分彼此了。当时,阿尔及利亚战事正紧,舞文弄墨“毒化空气”成了时髦。于是,围绕着“新浪潮”,人们又开始毒化空气”了。
“新浪潮”与法国政局的变化同期发生,实在纯属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国延续下去,仍然会出现“新浪潮”。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个现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个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体原因也会促使“新浪潮”出现。但是,法国动荡不安的局面(或许这只是动荡的幻象)毕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语汇。各家报纸对这种动荡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销售畅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头、戴高乐讲话、长筒裙、“新浪潮”一类消息。为了显得在行,“新浪潮”干脆被简称为N.V.”(法文“新浪潮”两词的第一个字母。——译者)
“新浪潮”是个来势汹汹、波及甚广的现象,现在应试将汇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区别。
我们似应回顾一下第四共和国时期已经僵化了的电影。当时,电影创作者相对来说已为数不多,而且许多人已经上了年纪,因为自第二次大战以来,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体来说,1958年,马克斯. 路 尔已经去世,雅克.贝克、让.格莱米水也只有几个月的光景了。让.雷诺阿、雷内.克莱尔、阿贝尔.同斯、萨沙.居特里、马塞尔.帕涅尔(文中所提导演是二十年代以来法国影坛的大师。——译者)都是年迈老翁,到了创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较为次要的,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最多产的十二名导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后一部影片,他们是雷蒙.贝尔纳尔、安德烈.贝多米奥、马塞尔.布利斯丹诺、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贝尔热、乔治.拉贡布、列奥尼德.莫居、让.斯特利、罗贝尔.维内……为了保证法国电影能继续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担子交给在次要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缓的事了。总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来接班是势在必行。
在第一类新崛起的导演之中,爱德华.莫利纳罗是个样板。他生于1928年,先是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贝多米奥做过助手,后来拍过纪录片,搞了十年专业之后,才战战兢兢地尝试拍摄故事片(《背倚高墙》)。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纳普尔讨论会上做了发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颇有自知之明。他说:“以我之见,似乎应当把所谓‘新浪潮’一分为二,一方面是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影坛,即融入正规制片系统的青年导演;另一方面,是终于博得年青的制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没有特吕弗或夏布罗尔,我们这些从正规途径走过来的人,仍旧是电影界正统‘官员’。现在,既然他们的电影已经问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于太蹩脚。固然,十年来,我不得已拍出那种风格的影片,这是出于无奈,那时,我也没有别的办法;而明年,我要改变拍法。”
爱德华.莫利纳罗并没有改变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热趋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国一名地地道道的电影“正统官员”,他的电影年表上列着二十四部影片(这个统计数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纳罗又拍了一部影片。《疯女牢笼》第二部。一译者),是近二十年来最长的电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与莫利纳罗同时开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导演有两、三打人,如,比埃尔.格拉尼埃一德费尔,他当过让一保罗.勒沙诺瓦、安德烈.贝多米奥或马塞尔.卡尔内的助理导演;乔治.罗特奈,他当过场记、剪辑、摄影师和诺贝尔.卡尔博诺的助理导演;雅克.德莱,他曾经是让.鲍育、吉勒.格朗热埃、路易斯.布努艾尔、儒勒、达森的助手。在这份人名表中,似乎还应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让.吉罗尔或路易.马勒那样与众不同的人物。对于所有这些人来说,涉足故事片是他们“修业期满”之后的归宿,虽说苦熬多年,却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发现自己也被赐予如此时髦的美名之后,大感惊讶.米歇尔.德维尔在数年后就曾流露出这种心情:“我是循着传统老路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正是我与‘新浪潮’不同之处。最初,我当过见习导演,然后是第二助理导演,并且做过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导演,后来又成了技术顾问。拍完《今夜不再来》(该片摄于1960年。--译者)之后,有人说,我属于‘新浪潮’,我大为吃惊。在编写剧本时,尼娜.孔巴涅兹和我都深信我们是和‘新浪潮’对着干的。”(见《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纪录片、科教片、实验影片等。——译者)
他们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无疑是众望所归:阿仓.雷乃、乔治.弗朗朱,还有比埃尔.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罗贝尔.门 戈兹、让.多埃维,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电影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绍、被承认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残老军人院》和《禽兽的血》(乔治.弗朗朱)、《战祸》和《被诅咒的建筑师》(比埃尔.卡斯特)、《弥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伙伴》、《住宅危机》(让.多埃维)……当然,还有阿仑.雷乃的《梵高》《高更》、《格尔尼卡》、《夜与雾》和《世界的所有记忆》。本文无意撰写三十人小组(三十人小组指阿仑.雷乃为首的拍摄纪录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这个小组的成员已达一百二十三人。——译者)的历史,只是应该强调指出,十年来,短片为法国有所抱负的电影争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这些人拍的短片从来广泛放映过。或者,只是做为一部商业片的“加片”才有广泛放映的机会,观众反应则是冷淡和不耐烦。而影片《夜与雾》是唯一的例外。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间驰名遐迩,外省的观众所以赶去看卢奇阿诺.埃麦尔的意大利片《重婚》,就是因为他们得知要加映阿仑.雷乃的《夜与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特别是通过电影俱乐部、报刊杂志、电影节这些文化网的渠道,人们了解到,在法国,不仅仅有德拉诺瓦,也不仅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开往杜布鲁克的出租车》。---译者)来接替德拉诺瓦。人们对阿仑.雷乃寄以厚望。 人们期望他和其他电影导演拍出一种左倾电影。因为,不言而喻,从几部短片来看,阿仑.雷乃和其他几个导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国大多数导演“背叛了”现在,躲进趣闻轶事或古装片中偷生。通过那些短片才能在银幕上看到当代法国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机,看到矿工罢工……
也正是在这些短片中,新风格渐趋形成,电影避免了特吕弗曾经痛斥的过分精雕细琢的叙事方式。这些短片可以是实验作品,可以笔触大胆,揭露时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电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这些特征。
当然,三十八人小组中的佼佼者转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尔.卡斯特曾经战战兢兢地指过路(在这些人当中,比埃尔.卡斯特是第一个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摄了《袋中爱情》----译者)。不过,由于观众的进步、大城市中专门性电影院的建立,而出现了新需求。国家又通过预付收入的办法进行资助,给予了最初的推动。从1957年5月起,各大报刊一呼百应,纷纷报道了阿仑.雷乃即将在法国和日本拍摄有关原子弹的大型记录片的消息……(“大型纪录片”一语系原报道所用、——原注)
异军突起
什么是史实,什么是经过渲染的传奇,在这里最难分辨。《电影手册》的编辑们早有亲自大干一场的打算,他们也从不讳言。其中几位已经在所谓的电影“专业”中立足了,因为这里的界限并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罗尔曾经担任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新闻专员(当时夏布罗尔负责为美国影片的法文版编过新片名.——译者),后来,他还把让一吕克.戈达尔和保罗.日戈夫引荐进来(日戈夫有一段时间替夏布罗尔写剧本,后来拍过一部《落潮》,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时期许多影片一样胎死腹中)。有些人尝试拍过纪录片,不过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维特的《牧羊人的运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顽 童》)。继承遗产、有油水的婚姻——这些偶然机会也为他们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资金去“筹划”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问世,他们就开始大吹大擂,以至于“新浪潮”一词的意义从此在大家的默许下变窄了。结果,这些冒牌的业余爱好者们便把“新浪潮”旗号据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们赚了些钱,开设了制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罗尔开办了阿吉姆制片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菲利普.德布罗卡、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的最初几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资)。不久,连较保守的制片人也嗅出了生财之道、千载难逢的良机和政洽气候(克洛德.夏布罗尔说过:“我们千万别上当;各大报刊哗哗不休地谈论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打算把一则方程式强加于人:戴高乐=革新。将军来了,共和国变了,法国再生了、电影和其他领域一样。看吧,天才崛起,知识分子在双十字微的庇荫下发挥才干。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于是,也开始为低成本的影片投资。
两年内,这家黄皮刊物的编辑们几乎都到摄影机后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然后是让一吕克.戈达尔、雅克.多尼奥尔一瓦尔克罗兹、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克洛德.德热夫莱。在他们的提携下,一些亲朋好友也连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鲁十、让.欧列尔、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奥纳尔.凯热尔或让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尔.卡斯特则另当别论。他不完全属于“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较有名气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经导演了由让.马莱主演的《袋中爱情》,当时,这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传统影片),但是,他与“新浪潮”的各个分支都有瓜葛:他作为格莱米永的助手修完了传统的“学业”;他又是三十人小组的成员,是人们翘首以待的左派;最后,他还是以卖文为生的自由记者,他为《电影手 册》撰写过不少文章,结果,《电影手册》派便不知羞耻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这与他们把拍《广岛之恋》时的阿仑.雷乃归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辙。
1959至1960年间,全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这或许是存心,或许是无意。每个制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导演。在这股无法驾驭的游涡中,处女作竟有数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从来就没放映过。当时,在选择应召待聘的导演的标准中,内行与否是最末一条。
这种含糊混乱的局面很快便与“新浪潮”这个称呼联系起来了。对“新浪潮”运动阿谀奉承的人往往也是运动的干将、他们在《电影手册》或《艺术》周刊上大肆吹嘘不受章法约束的格调、吹嘘戏嘘之中不失潇洒的风格、吹嘘与制片人或工会的刻板传统的决裂……他们为用少量投资就能上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们有着无穷的幻想。在拉纳普尔讨论会期间,制片人亨利.多施麦斯特也来乘机赶浪头,他在《艺术》周刊上写道:“每个制片人都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因为是他们把电影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使电影摆脱了行业工会强加于人的最起码的摄制人员人数的限制。他们使电影从管理与财政上的困境中脱身,直接到街头、屋内实景、真实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摄。他们把电影从层层审查关卡中解放出来,这种审查机构对艺术、对生活、对道德,对如何影响青年人,对维护民族尊严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实在荒唐。他们打破了‘老前辈们’拍片时的清规戒律。他们破除明星崇拜,摒弃单纯追求技术完美的做法。”
以不谙业务为骄傲。夏布罗尔说过:“为了处理《漂亮的塞尔杰》的第一个镜头,我还要问,我应该盯住摄影机的 哪一个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儿瞧!”夏布罗尔在拉纳普尔讲的这件趣闻或是确有其事,或是笑话一桩,这倒无关紧要,它毕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么心安理得,甚至以此为荣!
在“巴尔纳斯电影院” (指专门放映艺术实验影片的一些影院。——译者)或巴黎电影资料馆中学到的电影文化保证了这些新教徒们不至于染上过分严重的陋习,至少,在一批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之前,他们是自以为是的。开始是让一达尼埃尔.波莱的《瞄准线》找不到发行商,这是法国电影中最著名的“从未露面”的影片之一。可是,这位让一达尼埃尔.波莱就在拉纳普尔讨论会上还摆出过教训人的架势:“我有机会随心所欲地拍过一部影片。…我相信,用什么题材都可以拍出精采的影片来,因为,电影是在摄影平台上开始的,而不是在写剧本的时候。我拍了一部有价值的最无所顾忌的影片,但是,为了至少证实我对电影的看法不错,我愿意拍一部有规定题材的影片,只要由我物色演员,拍片时给我充分的自由。因为,至少就电影而言,敝人并不相信题材重于一切,而只相信画面、相信视觉印象,并且要以诗的方式传达出来,摆脱戏剧和文学的影响,以便易于接受音乐、舞蹈、绘画和诗歌的影响。我相信,如果说我们之间有共同点的话,那它无非就是对题材的蔑视。”
落潮
自 1959年岁末起,分歧的意见便开始出现了。法兰西文学报》曾连篇累续地报道“新浪潮”,影评界年高望重的权威乔治.萨杜尔在这家报纸上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介绍过让一吕克.戈达尔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这是六十年代的《雾码头》)。可是到1960年春天,《法兰西文学报》请菲利普.埃斯诺尔写了一篇法国电影 专论《可能成为艺术的企业》,文章惊动一时。他写道:“目前,这代人的唯一杰作就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海报巧妙组织的宣传仗,其目的是向迷信神童的公众灌输空想,似乎返老还童的奇迹正呈现在你的眼前……如果对影片<危险的联系>(<危险的联系>拍于 1959年,导演是拍过风靡影坛的<上帝创造女人>的瓦迪姆。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也认为影片<危险的联系>歪曲了德拉克罗的原著,把原著中的自由思想和对腐败的上流社会的描 嬗 俗化。小说译名为<风月笺>。影片男女主角由 钱拉.菲立浦和让娜.莫罗扮演。——译者)老朽不堪的内容用心思索,你便还会发觉,在这个由老年人统治的国家中,大家多么喜欢拍冒牌青年的马尼。我们情愿抛开所有这些电影界的菲力克斯.卡雅尔,他们简直比亨利.格依博士还老朽!(菲力克斯.卡雅尔(1919—1970)是 1957年新任的财政部长;亨利.格衣(1884-1970)于1948年至1949年期间任财政部长,后担任过两届总理。——译者)…… 不过,如果这些恶劣野心家的所做所为尚属有益无害,我们仍可大大地原谅他们。遗憾!一切表明,他们秘而不宣的希望就是撬开商业电影的大门,挤走被他们大肆低毁的人。他们拍的是低成本影片,但是,他们梦想有朝一日搞出宏篇巨制;他们蔑视明星,直到有一天能付得起明星的酬金。”(见1960年 3月17日、法兰西文学报。——原注)
对新浪潮电影导演的指责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们指责他们拒绝采取政治立场(弗朗索瓦.特吕弗在共产主义大学生创办的《光明》月刊上著文宣称:“做为一个人,应当投票选举,艺术家则不这样做。他不能这样做……在法国有共产党艺术家,应该要求他们拍工人电影……我拒绝把爱与资产阶级或警察对立起来。警察也会有爱情……”)。报刊杂志从让一吕克.戈达尔那儿搞到的连篇累牍的言论就是集笑话与内 疚之大成。(可参阅1960 年6月16日至1961年7月27日《快报》周刊。——原注)假若《电影手册》派的影片不是象现在这样表现空虚与无能的话,那至多也只能表现一些意外巧事或次要现象。
但是必须记住,这是最糟糕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酷刑拷打、夏罗诺事件(1962年2月8日巴黎群众示威游行反对秘密军组织,在地下铁道夏罗诺车站发生惨案。——译者)、秘密军组织、被《当代》杂志称为“目无尊长”的极左分子的骚动使一代学生受到震动,克洛德.夏布罗尔的《表兄弟》却没有如实地表现当时这些学生的形象。况且,克洛德.夏布罗尔后来也承认,他的一部分创作灵感是回忆起巴黎法学生联合会(巴黎法学生联合会是五十年代初期的右
D.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阿涅斯 ‧ 瓦尔达(Agnes Varda,以下简称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拓者,3 月 28 日上午于巴黎家中去世,享年 90 年。 她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为传统法国电影注入新活力,其作品深深影响了戈达尔、特吕弗等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瓦尔达把她的精力放在纪实性影片的创作上,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观众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生涯中的所悟所感作。在 2000 年出品的纪录片《拾荒者和我》中,她以收集、收获和回收为主题,回顾了自己的所有作品,一些评论家将这部视为她的杰作。
瓦尔达早期的一些电影充满了戏剧性,不仅带有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而且极具煽动性,正是些作品决定了其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讲述了一个流行歌手在等待癌症检查结果的 2 个小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幸福》(Le Bonheur,1965)则讲述了一个年轻丈夫背叛妻子的故事。
早在 1959 年特吕弗的《400 击》和 1960 年戈带陆达尔的《气喘吁吁》等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出现之前, 瓦尔达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拍摄风格 。她在 1955 年出品的《短角情事》中率先使用两条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一条线索是一对夫妇试图挽回婚姻,另一条线索是法国小渔村村民们治理水污染的经过。这种叙事方式成为了新浪潮影片的一大特色,并深深影响了戈达尔、特吕弗以及阿仑 · 雷乃(担任《短角情事》的剪辑工作)等导演的创作风格。而在雷乃的引见下,瓦尔达认识了许多巴黎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女主角 Corinne Marchand 和男主角 Antoine Bourseiller 的合照。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内容极具煽动性,这是瓦尔达电影的一大特色。via Criterion Collection
法国电影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以及侯麦等《电影手册》(Cahiers Cinema,André Bazin 任主编)影评人为首的右岸派。另一个派别,是政治化和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左岸派,其代表人物是雷乃、Chris Marker 和瓦尔达等人。
「刚开始接触电影制作时,我总是有很多疯狂的想法,并希望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她继续说。「现在我看过各种类型的影片,其中一些感人至深、画风优美。我非常注重影片的质量。所以我既不拍商业电影,也不依靠明星来赚取眼球。 我从不拍摄别人写的剧本,因为我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
瓦尔达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满哲理性的瞬间。via Photofest
她的影片既含有虚构的成分又反映了 社会 现实,她还在很多作品中表达了性别平等的主题。 「瓦尔达强烈地感觉到,新浪潮存在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导演很难获得制片公司的支持,即使是 1962 年新浪潮代表性作品《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问世后,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波士顿大学法籍教授数行伏 T. Jefferson Kline 在接受这篇讣告的采访中说,他是「对话阿涅斯 · 瓦尔达」一文的编辑(Agnès Varda: Interviews,2013)。「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另她感到非常气闷。她只是和丈夫去了一趟洛杉矶,她说当她薯携回到法国的时候,她就像不存在一样。」
1962 年,瓦尔达与导演雅克 · 德米(曾执导《萝拉》、《瑟堡的雨伞》)结婚,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德米去世。1968 年至 1970 年间,他们夫妻二人居住于好莱坞。在这里,德米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指导了《模特商店》,瓦尔达则创作了电影《狮子、爱、谎言》。瓦尔达的这部影片将 1960 年代末洛杉矶的沉思美学与纽约的反主流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影片制作阵容包括 Warhol 所钟爱的 Viva;音乐剧《长发》原著的作者 Gerome Ragni 和 James Rado;以及地下电影制片人 Shirley Clarke)。在同一时期,瓦尔达还拍摄了纪录片《黑豹党》,黑豹党的领导人 Huey Newton 当时已被监禁,影片中包括了一段对其的采访。这部影片受法国电视台委托而拍摄,但在当时依然受到了打压。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瓦尔达结交了大门乐队的领头人 Jim Morrison。瓦尔达和德米在法国时,Morrison 曾拜访过他们。根据 Stephen Davis 的传记作品《Jim Morrison:生、死、传奇》,1971 年,Morrison 的葬礼在巴黎的 Père Lachaise 公墓举行,瓦尔达是葬礼上仅有的 5 人之一。同年,瓦尔达在法国签署了《343 名荡妇宣言》(Manifesto of the 343)。在这份请愿书中,343 名女性表示自己曾经堕胎,并抗议因堕胎而可能遭受到的起诉。
拍摄于 2009 年的一张瓦尔达肖像照。她是唯一一位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女性导演。摄影:Owen Franken
1972 年,瓦尔达的儿子 Mathieu Demy 出生,迫使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Mathieu Demy 现在是一名演员。瓦尔达在上一段婚姻中育有一女,德米接纳了这个女孩并将其改名为 Rosalie Varda Demy。Rosalie 现在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她和 Mathieu 都是瓦尔达仍在世的亲人。1975 年的一次采访中,瓦尔达对女演员 Mireille Amiel 表示:「尽管我很开心,但我仍对这次工作和人生的刹车(因生育而暂停事业)感到悔恨。」于是,瓦尔达在家中接起一条约合 91 米的电线,用来连接摄影机和麦克风。有了这条「脐带」一样的电线,瓦尔达成功地采访了达格雷街上的店主和她的邻居,并最终创作了影片《达格雷街风情》(Daguerréotypes,1976)。
瓦尔达的电影《功夫大师》(Kung-Fu Master!,1988)因其演员阵容而颇受争议。这部虚构的故事片讲述了一个成年女性(由瓦尔达的朋友、女演员简 · 铂金饰演)爱上了一名十几岁的男孩(由瓦尔达的儿子饰演)。影片的名字正是片中男孩最喜欢的街机 游戏 。这部影片的法语名后改为《Le Petit Amour》(小恋情)。这部电影与瓦尔达的另一部作品《千面珍宝金》大约在同时拍摄。 这两部影片都因跨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而被瓦尔达称为「幻想传记片」。
德米去世后,瓦尔达制作了 3 部电影作为纪念:剧情传记片《南特的雅克 · 德米》;为纪念《柳媚花娇》上映 25 周年的纪录片《洛城少女二十五岁》以及《雅克 · 德米的世界》。
1991 年上映的《南特的雅克 · 德米》剧照,右侧是主演 Philippe Maron。瓦尔达拍摄这部影片纪念 1990 年去世的丈夫雅克 · 德米。via Sony Pictures Classics
之后的几年里,瓦尔达相对沉寂。直到 1999 年,瓦尔达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电影《拾穗者》。这部电影重启了瓦尔达的艺术事业。在之后的日子里,瓦尔达的事业已经习惯了这种沉寂和复苏的轮回。『好吧,她只不过是跟着克莱奥游览巴黎』。但其实,瓦尔达在拍摄前已经仔细构思了整部电影。」
在 1985 年的影片《天涯沦落女》中,影片以一具女尸开头,随后以纪录片的形式揭开了这具女尸(Sandrine Bonnaire 饰演)生前的故事。Kline 说:「电影中每一个移动镜头的结束,和下一个镜头的开始,都有着相同的视觉提示。这使得观众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电影。」
Alison Smith 是《阿涅斯 · 瓦尔达》(Agnès Varda,1998)这篇批判性研究的作者。她认为 瓦尔达「是一个诗人,她以生活中的物体,和人们使用这些物体的方式为题」 。这篇讣告在撰写过程中曾采访 Alison Smith,她在采访中补充道:「瓦尔达是一名艺术家,她持久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直吸引着我。她带着这两种特质,探究了日常生活,以及人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她对生活细节的运用尤其令我着迷。」
2008 年上映的影片《阿涅斯的海滩》中的一个场景。穿黑衣服的演员是瓦尔达。摄影:Cinema Guild,via Photofest
纽约电影节导演 Richard Peña 曾将《拾穗者》介绍给美国观众,并称赞这部影片和瓦尔达的《阿涅斯的海滩》为「新一代非虚构电影制片人的试金石」。
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了瓦尔达的影片、视频和一个名为《努瓦穆捷的三联画》的装置作品,这个装置作品由 3 块屏幕组成。Smith 说:「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瓦尔达)80 多岁时转行研究装置艺术这一决定都非常了不起。 她的活力令人敬畏。 」
撰文:John Anderson
翻译:熊猫译社 驰逸 & 王奕琳
编排:Antoine Yang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E. 一月好片全在这,我想看的有十部
送走旧时光,我们迎来了 2019。
作为新一年的开端,自然不乏好片。
废话不多话,老规矩,送上一月全球片单。
《影像之书》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吕克·戈达尔
上映日期:2019-01-25(美国)
这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传奇导演 戈达尔 的最新作品。
全片没有演员,声音和画面也对不上,甚至没有拍摄;
只是用已有的各种影像,包括旧的电影、新闻画面、纪录片片段,重新剪接成新的内容,拼凑成一本名副其实的「 影像之书 」。
就是这样一部极具颠覆性的作品,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小偷家族》已拿下金棕榈奖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审团增设的「 特别金棕榈奖 」。
制片人代替导演戈达尔领取奖项
面腊态对媒体对于「只能有一樽金棕榈」的质疑,评审团主席凯特·布兰切特如是回应:
「戛纳以前也有颁发特别的奖项,戈达尔这部跟别的电影都不一样,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我们觉得无法跟别的电影一起考虑。」
或许大师之作,必定会伴随着 争议 。
一边是,被业界大咖推崇备至,高达 82% 的烂番茄新鲜度,与 100% 的爆表期待值,足见本片魅力。
一边是,在电影节上放映后,频频爆出“观众半场离席”“鼾声不绝于耳”等尴尬新闻。
这个月,终于可以「验货」了。
作为影迷,静下心来欣赏这部作品,就是对年近九旬的戈达尔 最好的致敬 。
《玻璃先生》
导演:M·奈特·沙马兰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轮裤源伊 / 布鲁斯·威利斯 / 塞缪尔·杰克逊
上映日期:2019-01-18(美国)
这是 IMDb 评选的「 2019 最值得期待的十部电影 」之一。
鱼叔此前介绍过一次,是 M·奈特·沙马兰 翻身之作《分裂》的续集。
沙马兰打通了自己 18 年前拍摄的《不死劫》,构筑出惊悚电影宇宙。
《分裂》片尾彩蛋
这部《玻璃先生》,是收尾之作。
该片共有三位主角:
詹一美 饰演的 24 重人格分裂患者;
布鲁斯 · 威利斯 饰演的刀枪不入的异能人士;
塞缪尔 · 杰克逊 饰演的骨头一碰就碎的玻璃先生;
三位神棍将在一个神秘的人体研究机构里展开较量。
这场蛇精病大战,究竟鹿死谁手,真是让人莫名的期待了。
《宁静》
导演:斯蒂文·奈特
主演:马修·麦康纳 / 安妮·海瑟薇
上映日期:2018-01-25(美国)
马修 · 麦康纳 与 安妮 · 海瑟薇 ,两位奥斯卡得主自《星际穿越》后,再次联袂主演。
上回没能组成CP,这回总算凑成了一对。
只是戏中的两人已经离婚多年。
再次遇见,是因为安妮想找马修这个前夫帮「一个小忙」,逃出 现任丈夫 家暴 的魔掌。
为了前妻和他们年幼孩子的安危,马修没有选择。
作为一名渔船船长的他,决定带这个家暴男出海钓鱼,然后趁机将其扔进海里喂鱼。
一段有关诱惑与背叛的烧脑故事就此展开……
但可以猜想,安妮绝没那么简单,故事也远没那么容易结束。
《创世记第二章》
导演:克里斯蒂安·弗雷
主演:克里斯蒂安·弗雷
上映日期:2019-01-02(美国)
别误会,《创世记第二章》并不是一部续集作品。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是讲上帝创造万物;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二章,就纯清由我们人类续写。
在北冰洋新西伯利亚群岛,象牙猎人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 猛犸象尸体 。
尸体一经曝光,就引来了中美日韩各国专家。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
通过提取猛犸象体内的基因,以类似《侏罗纪公园》中的方式, 复活冰河时期 的一系列古生物…
别误会 X2,这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纪录片。
通过跟进科研人员的研究内容,对各国专家进行采访,以探讨这项人类自己的「创世计划」所蕴含的 科技 意义与道德困境。
《创世记第二章》的烂番茄新鲜度 高达 100% ,被媒体赞为「一部引人入胜,而又令人不寒而栗的纪录片佳作」。
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当下,确实需要这样一部电影点醒我们:
高速发展的生物技术, 究竟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还是潘多拉的魔盒?
《密室逃生》
导演:亚当·罗比特尔
主演:泰勒·莱伯恩
上映日期:2019-01-18(中国大陆)
这部悬疑惊悚片,被视为 《终极面试》与《林中小屋》的炫酷结合体 。
六个智商超群的陌生人,被邀请参加一场独特的密室逃生 游戏 ;
成功逃出者,可获得高达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故事设定并不新鲜,但这个密室却格外亮眼。
跟以往我们看到的都不一样,这个密室 变幻莫测 。
地板门窗全都是假的。
火光冲天与冰天雪地只有一墙之隔。
连重力都可以被随意逆转。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幕后操盘者,通过各类机关暗器,一次次将六位玩家推入险境之中。
凭借独特的密室设定,本片在没有任何大明星加持的情况下,首支预告便在油管获得了近一千万的播放量,远超《亮光》《领先者》等大咖主演的作品。
可见其吸引力。
《斯坦和奥利》
导演:乔·拜尔德
主演:史蒂夫·库根 / 约翰·C·赖利
上映日期:2019-01-11(英国)
斯坦·劳莱与奥利·哈迪,是 20 世纪一对知名谐星。
两人师从喜剧之王 卓别林 ,是 当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喜剧二人组 。
就像任何组合都会发生摩擦和矛盾,斯坦和奥利也会因为创作理念的不合而争执。
但任何间隙,都影响不了两人的友谊。
哪怕再大的冲突,最后都会不计前嫌。
这对终此一生的挚友,也为影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尽管有媒体毫不客气地将本片描述为“通篇的陈词滥调”,但下一句就瞬间真香:
“ 但它带来的心灵触动,足以让我们原谅并拥抱辛勤的剧组成员们 。”
《养家之人》
导演:诺拉·托梅
主演:莎拉·乔德利 / 索玛·查亚
上映日期:2019-01-11(中国大陆)
这部动画由 2014 年的动画神作《海洋之歌》的原班人马打造。
曾打败《寻梦环游记》,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
并在动画领域的奥斯卡「 安妮奖 」上,获得了最佳独立动画长片。
原定去年 4 月内地上映,一直延到了今年 1 月。
总算还是等到了。
故事讲述了塔利班统治下一个阿富汗小女孩的生活。
在这里,若没有丈夫陪同,女人不能独自出门。
而女孩帕瓦娜的父亲被士兵抓进了监狱,家中唯一的支柱没有了。
为了负担起整个家,帕瓦娜毅然剪短了头发,偷偷以男装打扮上街,代父赚钱,成为了小小的「养家之人」。
这个「 中东花木兰 」的故事,改编自加拿大同名获奖畅销书。
原作也是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极力推荐的小说 。
《假面饭店》
导演:铃木雅之
主演:木村拓哉 / 长泽雅美
上映日期:2019-01-18(日本)
木村拓哉 + 长泽雅美 ,这两个名字已经极具号召力。
更何况,除了大神和女神,还有松隆子、前田敦子、菜菜绪、渡部笃郎...
超豪华的客串阵容,绝对 亮瞎眼 啊。
还有一个名字,更是不能不提:
东野圭吾!
没错,改编自东野圭吾作家生涯 25 周年纪念的作品《假面饭店》。
围绕高档酒店“东京柯尔特西亚”发生的 连续预告杀人事件 展开。
在嫌疑人与受害者都不确定的情况下,这家豪华酒店被预告为下一个犯罪现场。
为了预防惨案发生,由木村拓哉饰演的刑警,奉命以服务生的身份打入酒店内部,进行调查;
并由长泽雅美饰演的酒店领班,作为接应。
不久后,住客们纷至沓来,酒店门庭若市,人满为患,狡猾的杀人犯也在其中。
平日脾气暴躁的木村刑警,变身有求必应的服务生,悬疑片秒变喜剧片有没有?
这个月最期待的日本电影,非它莫属了。
《词典》
导演:严宥娜
主演:尹启相 / 柳海真
上映日期:2019-01-09(韩国)
颜值负分的「金牌配角」 柳海真 ,终于独挑大梁。
他在片中饰演一个 文盲 ,却为编制朝鲜语词典立下了头等功。
也许大家不一定知道,朝鲜直到十五世纪,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可这套文字系统还未成熟,就被日本侵略者强行打压。
尤其在二战期间,日本在朝鲜推行日语教学, 全面禁止朝鲜文字 。
枪炮固然可怕,但从根本上断绝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无疑是杀伤力更强的奴役手段。
由此,一群朝鲜爱国义士为了挽救本国文化,开始秘密收集资料,制作一本韩语词典。
在日本人的残酷统治下,完成这个任务谈何容易;
为了掩人耳目,义士们找到了一位文盲小偷,来帮助他们。
随着与义士们的多次接触,这个不求上进的文盲,也开始自学文字,并领悟到了知识与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
不得不说,「 救一字等于救一国 」的主题非常有深度。
韩国的主旋律电影,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四个春天》
导演:陆庆屹
主演:陆运坤 / 李桂贤
上映日期:2019-01-04(中国大陆)
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仅 1500 元。
你没看错, 1500 元!
却获得第 55 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提名,荣获第 12 届FIRST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
并让王传君、章宇等演员看得 泪流满面 。
吸引 黄渤 等四位FIRST大使,主动为其预告片配音。
这部电影究竟为何如此打动人?
两个字: 真实 。
实际上,这就是一部用一家人四年家庭生活影像剪辑成的纪录片。
导演陆庆屹,多年来一直喜欢用照片与视频,记录家人的日常点滴。
他将这些影像社交网络上,引发了不少游子的共鸣。
大家建议他将这些琐碎而又美好的生活片段制作成电影,这就有了《四个春天》。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影院,就会明白这家人的日常为何让人感动。
因为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海上浮城》
导演:阎羽茜
主演:邬君梅
上映日期:2019-01-25(中国大陆)
单看「海上浮城」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一头雾水。
英文名更贴切——DEAD PIG(死猪)。
根据 2013 年 长江死猪漂流事件 改编。
这起事件将邬君梅、李梦、李淳等人饰演的五个渺小个体,联系在了一起。
影片以多线性叙事手法,描绘了一副既荒诞又现实的中国当代老百姓的群相。
《海上浮城》获得了 2018 年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特别奖 。
导演阎羽茜更是通过这块敲门砖,打开了通往好莱坞一线大导的大门;
最近,她已被华纳钦定为 DC 新作 《猛禽小队》 的导演。
前途不可限量。
只是,现在离《海上浮城》上映已经不到一个月,却连一支中文预告片都没有,鱼叔隐隐 为它感到一丝担忧 。
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在内地公映,向来一波三折。
但愿能如期在影院看到它。
好了,以上就是一月片单。
借这篇文章的尾巴,给各位鱼友说声 2019 新年好 。
一整年的佳片之旅,就此开始了。
鱼叔 照常在此守候 。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