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覺得《逃離德黑蘭》怎麼樣
這部」亞果出任務」預告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貫穿整支預告片的那首搖滾老歌,創作年代與歌曲氣氛非常適合影片內容。但是從其他影評中知道這首歌曲其實在整部片中並沒有出現,所以原本是有點失望。不過看過之後覺得影片失去這首歌曲作配樂其實也無損於它的精彩度,這部影片算是一部蠻緊張好看的人質營救類型影片。
❷ 請問有逃離德黑蘭中英文高清版的下載地址嗎
電影天堂、老調網
這兩個不錯,以前一直在老調網下載。
http://www.bestxl.com/search.php?keyword=逃離德黑蘭
❸ 逃離德黑蘭真實性是什麼
1963年,為建設一個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維國王發起了以農業和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讓伊朗成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與傳統手工業密切相聯的巴扎(波斯語「集市」)商人對工業化分外恐懼,開始利用他們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龐大資金支持反國王的力量。1979年,由於美國的遲鈍和軟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維下台,流亡國外15年的霍梅尼終於等到了機會,拉開伊斯蘭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發高漲,強烈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11月4日,憤怒的伊朗大學生和民兵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扣為人質。曠日持久的伊朗人質危機,成為震驚世界的頭號新聞。
利用「假電影」在伊朗尋找外景地的機會,救出躲在加拿大使館中的6個美國人的計劃,顯然是異想天開,但也正因為如此沒有遇到什麼波折。買劇本、成立工作室、開新聞發布會、打廣告等前期准備工作,為後來的勝利大逃亡奠定了基礎。好萊塢善於自嘲及其被左翼把持的現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影片對巴列維毫不留情,正是他的腐化和特務統治引發了革命;對霍梅尼的批判也直截了當,佔領大使館、暴屍街頭、假槍斃已經說明了一切。
伊朗革命衛隊的士兵對「假電影」的草圖發生興趣的鏡頭,表明人性都是相通的,好萊塢與伊朗、東方與西方,心理上的距離或許並不象政治家和宗教領袖想像的那麼遙遠。遺憾的是,對於整個影片來說,這樣的閃光點實在太少。
巴列維世俗化、西方化伊朗的努力,並未因其政權垮台而全部付諸東流。即便在霍梅尼隻手遮天、全面施行伊斯蘭革命的時代,伊朗社會也無法抹去巴列維的印記。伊朗憲法確定「三權永遠分立」的原則,總統和議會分別通過直選產生,權力之間有著一定的監督與制約。這一切在影片里未能得到點滴的反映,伊朗民兵的形象千篇一律的粗暴,缺乏立體感。
從來就沒喜歡過本·阿弗萊克。無論是他青春無敵時期的《心靈捕手》、《珍珠港》,還是他演而優則導的《城中大盜》,共同的缺點都是匠氣十足。《時代》周刊的意見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盡管《逃離德黑蘭》著力討好奧斯卡,但就質量而言,僅為平庸之作。」
❹ 影片:逃離徳黑蘭講述了什麼
電影《逃離德黑蘭》是本·阿弗萊克執導的傳記劇情片,由本·阿弗萊克,約翰·古德曼領銜主演。
影片講述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剛剛取得伊斯蘭革命勝利的伊朗人民團團包圍,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長達444天。期間,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門德茲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成功地將困在加拿大駐伊朗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
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
黑蘭的駐伊大使館,並抓走了52名人質。與此同時,6名美國人趁亂逃脫並躲到了加拿大駐伊大使館中,不過以當時的局勢,他們被找到甚至被處死都只是時間問題。為了營救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偽裝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本·阿弗萊克 飾)負責人質營救事件。隨後他設計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計劃,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被困的6名人質則謊稱是與門德茲一起的劇組工作人員,而他們正在拍攝的電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離德黑蘭》(Argo)。
❺ 逃離德黑蘭的劇情簡介
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大使館,並抓走了52名人質。與此同時,6名美國人趁亂逃脫並躲到了加拿大駐伊大使館中,不過以當時的局勢,他們被找到甚至被處死都只是時間問題。為了營救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偽裝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本·阿弗萊克 飾)負責人質營救事件。隨後他設計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計劃,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被困的6名人質則謊稱是與門德茲一起的劇組工作人員,而他們正在拍攝的電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離德黑蘭》(Argo)。
❻ 跪求《逃離德黑蘭(2012)》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本·阿弗萊克主演的
鏈接:https://pan..com/s/1IrY14axsVIdwppfgEKLNlg
❼ 求《逃離德黑蘭》百度雲地址
鏈接: https://pan..com/s/12i-1D1FIO48P96xP9Cm_aw
❽ 逃離德黑蘭是真實故事嗎
逃離德黑蘭是真實故事。
電影《逃離德黑蘭》是本·阿弗萊克執導的傳記劇情片,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大使館,並抓走了52名人質。
與此同時,6名美國人趁亂逃脫並躲到了加拿大駐伊大使館中,不過以當時的局勢,他們被找到甚至被處死都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營救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偽裝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負責人質營救事件。隨後他設計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計劃。
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被困的6名人質則謊稱是與門德茲一起的劇組工作人員,而他們正在拍攝的電影名字正是《逃離德黑蘭》。
(8)逃離德黑蘭電影天堂擴展閱讀: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莊重大氣且精雕細琢,並具有黑色幽默現實主義的政治驚悚片,而所有角色的表演亦堪稱完美。
《逃離德黑蘭》的劇本很完美,有著標準的政治驚悚片的類型片結構,緊張刺激的最後一分鍾營救模式,道德上善惡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捨上也做著減法,讓故事盡可能的簡單直接。
必要的背景鋪墊和真實新聞素材的植入讓影片的主題變得更加厚重,CIA、好萊塢工業以及占據道德制高點的政治問題的種種元素更為影片增添了話題性和可看性。
❾ 求逃離德黑蘭2012年百度雲資源,本·阿弗萊克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vDw3d-ynoG4Kq7X9Wb2U4w
CIA高層Jack O'Donnell( 布萊恩·科蘭斯頓 Bryan Cranston 飾)找到專家Tony Mendez(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飾),讓他協助將那六個人帶回美國。經過討論後,CIA決定採取Tony的辦法,以拍攝電影的名義,Tony到伊朗將那六個人帶回。
Tony聯系了他在好萊塢的朋友,化妝師John Chambers(約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飾),並聯系了電影製片人Lester(艾倫·阿金 Alan Arkin 飾)。Tony在許多劇本中選中了《ARGO》,一部和《星球大戰》……
❿ <<逃離德黑蘭>>觀後感.中文英文都可以。
電影《逃離德黑蘭》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家中閑得無事,於是懷著敬意與期待,下載了這部兩個小時的電影。能擊敗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斯皮爾伯格的《林肯》,想必是一步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極高的作品。看這樣預期的電影,對於我來說是得做足准備的,必須暫時拋下雜念,全情投入,以防漏掉一絲線索,或錯過一次震撼。
看完了影片,我想說的卻與之內容無關。我很好奇地網路了一下,試圖確定這部影片獲獎的緣由,看我的想法會不會有幸與事實不謀而合。
這是一部標準的美國愛國主義題材和個人英雄主義題材影片。身為美國人,看完應該會有大快人心的舒坦。
美國好萊塢發達的電影工業總是能生產出這樣製作精良的電影,每年位於南加州的這條電影產業流水線源源不斷的產出優質作品,供應全球。《逃離德黑蘭》當然也是其中的一部。
整部影片在講述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的同時,運用成熟的敘事風格、巧妙的攝影技巧,以及飽滿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其在充分反映人物內心活動,取得與觀影者連線的同時,又不乏娛樂性。無論是追求精彩刺激、懸念迭生的普通觀眾,還是追求人物心靈活動變化體驗的文藝觀眾,都可以從中有所收獲。
但欲拿此片來角逐奧斯卡,從電影本質來講,最多給他一個安慰獎便不能再多了,它真正是第二梯隊的參賽選手了。
《逃離德黑蘭》就是這樣一部被其他更為復雜因素影響了的電影,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拆彈部隊》,和這部一樣,同樣因為一個因素而備受爭議——政治。
如今,凡事和政治沾上邊的東西,總是爭議不斷。奧運會沾上政治,玷污了偉大的奧林匹亞精神;諾貝爾獎沾上政治,違背了逝去先人的初衷。可政治就像是咱們這揮之不去的霧霾天氣,雖然人人慾避之,但你就生活在其中,怎麼能避開呢。
大家都知道美伊關系,地球本是一家親,不承認美國大哥的世界警察身份,無視地球領導的指點。大哥當然不高興了,不管什麼方法,定要制裁叛逆的伊朗小兄弟。開了這么多國際會議,討論了無數套制裁方案,發表了一篇又一篇嚴正聲明。可哪知伊朗這廝不吃軟不吃硬,任憑你四處堵截、拉幫結伙將我孤立,我仍紋絲不動,照樣研究我的核武器。
這樣那樣方法不行,還有一種武器叫文化武器。美國得利於經濟領先全球的基礎,文化實力也大步超前。經濟發達帶來的文化需求,促成了華爾街大把大把鈔票從美國東部轉移到西海岸,造就了好萊塢電影工業帝國。這個帝國經過幾十年的磨練,製造的電影已經走遍世界,憑借其精緻的製作折服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這樣的文化價值觀輸出是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國家無法阻擋的,像朝鮮那樣使用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要發展經濟必須開放國家,但瀛弱的電影工業根本不可能抵擋強大的好萊塢電影。
《逃離德黑蘭》簡直就是為了這個時刻而誕生的,這樣一部宣揚美國國家精神,而又使伊朗形象受損的影片。如果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那美國大哥豈不美滋滋了。在頒獎典禮上,美國第一夫人遠程視頻為之頒獎,這一舉動更是讓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的政治因素幾何。
電影的本質從來沒人說清楚,但它至少是一門藝術,是高科技與文化內涵相結合的現代藝術。它是人類心靈的窗戶,是懸崖峭壁上的一朵玫瑰,是烈烈沙漠中的一潭清泉。給我們心靈的共鳴,視覺上的震撼,精神上的補給。這樣一項純美的藝術,著實不該和政治扯在一起,更不應該淪為一種政治工具。
逃離華盛頓,逃離政治。才能回歸電影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