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你是沙洲壩的村民,你會說什麼
1933年初,中央黨、政、軍、群機關集中駐扎在此1年零4個月,進行了治國安邦的偉大實踐,因此沙洲壩村有了「紅井聖地」的美譽。境內還有「二蘇大」、中革軍委、中央政治局等三十多處革命舊居舊址。在蘇區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沙洲壩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投身到滾滾的革命和建設洪流之中,先後共有450多人參加革命,360多人為革命捐軀,有名有姓的烈士207人;認購革命戰爭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8400多元,支援糧食2300多擔。
「二蘇大」革命舊址。鄒小光 攝
紅色基因浸潤到沙洲壩人民血脈深處。近年來,沙洲壩村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政治建設統領、理論武裝鑄魂、「三化」建設強基、「80條」行動提質、「百紅」工程立根,建強紅色服務陣地、夯實紅色堡壘、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產業,不斷擦亮「紅井聖地」名片,讓「紅井」精神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讓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紅井。中國青年網記者 鄧洪海 攝
紅色立村,讓紅井更紅。依託紅井區位優勢,沙洲壩村梳理村情村史,以「紅井」為主線,建設了紅色大講堂、村史館、紅色影院、紅色書屋、沙洲壩八一希望小學紅色驛站等紅色教育陣地,充分挖掘村中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活動、革命故事,合力開發「紅井思源」等現場教學精品課程,成為了瑞金市委黨校、瑞金幹部學院紅色精神傳承的現場教學點,平均每天接待培訓班10批次300人以上,積累接待上百萬人次。此外,該村還設計編制趣味手繪旅遊圖,刻畫以「紅井」為首的16個主要景點,聯合沙洲壩八一希望小學培養紅色小導游,組建紅軍後代講解員隊伍,促進紅色名村「顏值」「內涵」雙提升。
紅井步行街導覽圖。中國青年網記者 鄧洪海 攝
豐富載體,紅色潤心。沙洲壩村建成「紅軍之家」6個,組建「紅歌隊」,收集整理紅色書籍、紅色歌曲、紅色電影及發生在沙洲壩本地的紅色歷史、紅色故事,追尋紅色記憶,常態化開展讀紅色經典、學紅色歷史、講紅色故事、看紅色電影、唱紅色歌曲、上紅色黨課「六紅」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六紅」教育進校園、進村組等活動,使黨員群眾熟悉蘇區歷史,熟悉本地紅色歷程、紅色故事,讓蘇區精神和紅色文化入腦入心。
紅色助力,打造龍頭。2020年,沙洲壩村接待各地遊客38.6萬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旅遊「龍頭村」。首屆瑞金紅色文化旅遊節和「中華蘇維埃萬人提燈大會」在沙洲村舉行,接待遊客25萬人次,拉動消費1000餘萬元,帶動就業600餘人,拉動消費800多萬元,帶動就業300多人。該村還依託紅井步行街紅色創意集市、美食風情街、紅色劇場、書屋、紅歌坊等街區業態,打造紅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培育鄉村旅遊產業致富帶頭人,不斷擴寬村民就業創業渠道,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業帶頭人培育「先行村」。2021年1月,該村投資建設的紅景賓館成功對外招租,年租金71萬元,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模範村」。
清晨的紅井步行街。中國青年網記者 鄧洪海 攝
紅色引領,建設美麗鄉村。紅井就是當年黨和蘇維埃政府關心群眾生活,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歷史見證。該村「兩委」踐行蘇區幹部好作風,推進「七改三網」基礎設施和「8+4」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成改廁39戶、改房8756㎡、入戶路硬化4260㎡、檐階硬化3780㎡、余坪硬化3692㎡、改溝820m。還新建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一站式」便民服務站,優化了衛生室、農家屋、污水處理廠、公廁、學校、公交站等布局,村內服務功能齊全。有針對性地逐步推進村內家庭、村域范圍及沿線道路兩側的「三環」整治,保持了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示範村」。
風卷紅旗如畫。沙洲壩村在紅井精神指引下前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樣板村,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以及省級示範村鎮等榮譽稱號,2020年9月,還被中央組織部確定為首批紅色美麗村莊試點之一。
② 誰有何潤東演的八子電影,發我,感謝
Q
壹78壹00壹68
③ 以紅色為主題的電影有哪一些
1、《八子》
上映時間:2019年6月
該影片根據江西贛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八子參軍」的故事改編。上世紀30年代的贛南地區,在這個被稱為中國革命「紅色搖籃」的地方,曾經有這樣一位母親,她將八個兒子先後送入紅軍,奔赴戰場前線。但戰火無情,兄弟中的六人陸續犧牲,只剩下大哥楊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滿崽。
被203小分隊生擒的土匪聯絡副官欒平趁亂逃脫,竟出現在威虎寨中與楊子榮當面對質。座山雕壽辰「百雞宴」上,楊子榮與203小分隊的戰友們迎來了剿匪收網的最佳時機。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電影利用了3D特效技術,帶來了視覺上的新體驗,把一個解放軍大膽卧底的剿匪故事講述得驚心動魄、盪氣回腸,記錄了一個「中國英雄」的傳奇故事。
④ 江西楊家八子有後代嗎
江西楊家八子有後代。楊榮顯是江西瑞金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的農民,他有八個兒子,分別叫一生保、二生保......八生保。紅軍來之前,楊顯榮是家徒四壁,窮的飯都吃不上。而紅軍來了之後,楊顯榮家分得了土地山林,幾個兒子還娶了媳婦。後來八子陸續參軍,戰死沙場。楊榮顯的孫子給父輩立了空碑紀念。
電影《八子》
2019年,以八子參軍為故事原型的電影《八子》上映,由高希希導演。古有楊家將七郎八虎滿門忠烈,今有楊榮顯一家滿門革命英雄,在國家危難時刻,不畏艱險不計個人得失,捨生忘死,前赴後繼,譜寫了一段英雄史詩。楊家八子壯烈犧牲的事跡是革命年代鬥士的縮影。
⑤ 電影《八子》真實原型是什麼
電影《八子》正是根據江西贛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八子參軍」真實歷史改編。
上世紀30年代,一位母親將自己八位兒子先後送上戰場,無情的戰火使六個孩子壯烈犧牲,小弟滿崽穿過滿目瘡痍的戰場找到大哥楊大牛,在一場場鏖戰中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當新的號角吹響,楊大牛帶領弟弟滿崽和戰友們浴血奮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秒。
(5)八子參軍電影迅雷擴展閱讀
電影採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戰友情三線並敘的結構,以江西當地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八子參軍」為原型,以1934年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時期為背景。
為了守護家園故土,33萬贛南壯士踴躍參加紅軍,排長楊大牛帶領全排戰士以寡敵眾,與敵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後一刻、最後一人。一位老母親毅然決然把八個兒子送上了戰場,最後全部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