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吳婷的作品賞析
《乳房的故事》
標題黨。重口味。除此之外,我還是一位哺乳期的媽媽,這才是我開啟「乳房」話題的原因。
上周擔任安徽胸模大賽評委,我坐在台下正中間,大概那是所有在場和不在場的男性最覬覦的位置了,一個個女孩,童顏巨乳、端莊通透、活力自信、欲說還休,在 我的正前方展示她們的酥胸蠻腰,揮灑她們的青春,霸佔她們的舞台。倘若在哺乳之前,我會首先分配一下我的羨慕嫉妒恨,再緩緩打上一個大概公正的分數。
但之後,我的心態已全然不同。
「每個人的乳房都有很多故事。」五個月前,一位做了三十年助產士和催乳師的人這樣對我說。
生 娃之前,我曾為是否要母乳喂養猶豫不決,理由很單純:怕魅力和青春隨肥美的乳汁一道流走,空留干癟下垂的雙乳與我一同老去。在文藝復興時期,女人的乳房曾 被分成兩類,一類是堅挺圓小的「上流社會乳房」,另一類是巨大泌乳、哺育小孩的「下流社會乳房」。是的,我不要隨時隨地掀起被乳汁浸透的衣服,喂養一個哇 哇大哭的小孩,感覺陌生、原始而粗陋!我告訴高先生:「我喂三個月,就算對得起TA了,很多媽媽壓根不喂呢。」高先生淡淡一笑,「隨你自己,捨得就行。」
不 久以後,這個哇哇大哭的小孩來到世間,無辜而又不知所措地躺在我身邊。哎呀,我竟然沒有徵得一聲同意,就把她推向了這個險惡無邊的世界。我真切地意識到, 把她從一個懵懂的小生命變成一個強大的人類角色,全靠我了。作為一名完美主義者,完美的身形固然重要,但打造一個完美的生命、做一個完美的媽媽、提供完美 的乳汁……會更美好。偉大的搜索引擎告訴我,母乳首先是安全的;母乳富含乳鐵蛋白、免疫細胞,一些營養元素配方奶永遠無法合成;對了,偉大的搜索引擎還告 訴我,哺乳不會影響媽媽的體型。我選擇相信。
睡覺永遠超不過三小時,腰酸背痛脖子抽筋,得過乳腺炎,換過吸奶器,背著吸奶器上班,背著吸奶器飛行,背著吸奶器下鄉……哺乳的辛苦,只有哺乳的人最知道。不贅述,不撒嬌。你懂的。
孩子五個月了,是我一口口奶大的,這讓我每天都過得自信,自豪。我要堅持喂下去。
事實證明,當初高先生比我更了解自己;而所謂文明的調調,也必須是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之上。上天賜予新生兒這口吃的,若被我人為斷送,我便不道德。
乳房是最能打造人類想像力的人體部位。石器時代,乳房是圖騰,象徵繁衍和滋養;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與詩人為乳房塗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紀的歐洲思想家將乳房打造成公民權利的來源。 乳房到底屬於誰?嬰兒,異性,還是女性自身?
我的答案是D,以上三者皆有。孩子,男人,自己。你說,哪個女人的生命甘於殘缺其一呢?
相比而言,男人們似乎沒有這份累贅,活得利索。亞里士多德就認為, 乳房是女人劣於男人的標志之一。但我認為,恰恰相反,正因為孕育過生命、安放過性情,乳房是一座橋梁,使女人能比男人更快地渡到天堂!
《高考作文:直接一點》
一個長梯,隨時待命地豎在樓間過道,經過者無不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唯恐長梯倒下,砸裂腦瓜。雖有「注意安全」的標識,但那紅字似乎更加刺眼, 像十字街頭的紅燈令你停止前行,又像血淋淋的昭告叫你趕緊遠離,否則後果自負……還是直接一點吧!直接把梯子橫放,這棟樓不就少一分人心惶惶,多一分清凈 了?「梯子不用時請橫放」,還是這個標識好,好直接,好實在,好貼心,好有用。
我們新聞直播欄目,每天都要自采新聞,日復一日,記者們風塵僕僕長途跋涉、餐風宿露蹲點把守、熬夜加班絞盡腦汁,種種辛苦之外,還需背負著沉重的攝像機、以及保護好機器的責任。若有損壞,必須賠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每天背上放下,碩大的傢伙總有咔嚓碰落的幾率,於是經驗豐富的老記者會告訴新人:「用完直接放地上。」
「直 接放地上」,也讓我獲取了靈感,我的孩子剛剛學會翻身時,每天都會在滾來滾去中尋找初為人身的快感。2米*2米的大床夠成人放縱,卻不夠孩子撒歡。每每我 離開幾秒鍾去沖個開水上個廁所扎個小辮拿本雜志,總擔心那聲「咚——」和隨之而來的「哇——」。後來,我直接在客廳地板開辟了一片天地,把她放到地上,損 壞幾率驟降。
《甄嬛傳》熱播時,網路上流行「甄嬛體」,先說一大串古色古香、啰里吧嗦的講究話兒,然後再來句:「說人話——」緊跟著用現代文翻譯出來。網友們玩得不亦樂乎,享受調遣文字的樂趣,也看「轉彎抹角」和「直截了當」之間的笑話。
「說人話」,適用范圍太廣。寫文章,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細細說理,都別掉書袋瞎顯擺。開大會,外三框里三條,比生物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還復雜,究竟說了多少重點,手指腳趾全用上都掰不過來,一推敲,全是假大空,真沒用,所以全場都在睡覺,醒了只為鼓掌散會。干說話這行的——主持人——更得說人話,長得好看那是附加分,說什麼話才是職業素養的體現。自己都不知所雲,哪還有觀眾受益、得歡樂?說人話,就有人聽,聽了愛,愛的久。
說人話比格式化更有技術含量。對於我們主持人來說,說人話,就是在節目里把話說得明確一點,詳盡一點,往對方心裡去一點。白岩松要求自己,「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在南加大中國學子遇害調查中,我敬佩柴靜說的那一席,「當兩個年輕留學生無辜受害的時候,有人失去了孩子,有人失去了朋友,而這兩個人失去了剛剛開始的愛情和生命。在這樣的失去面前,人們不應該去消費災難和死亡,而是應該共同承擔、試圖安慰、追問責任,要求保護。」話語雖樸素,意味卻深長流露的是真誠的關切、惋惜,和媒體人對事件、對相關者、對自己責任的反思。
直接一點吧,這樣人們的心貼的更近,生活更方便,世界更太平,一切更美好。
《微觀日本》
旅行的意義
每次結束旅行,我都像是從一場夢中醒來。我失落哀嘆,因為夢里那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再觸手可及、與我相屬;但我淡定從容,因為夢中的氛圍真真切切投射到了我的現實生活,影響和改變我的見識,觀點,氣場,走向。
去日本之前,我帶著諸多顧慮。因為我們將赴日本東北災區交流訪問,那裡有地震海嘯的痕跡,有或多或少但一定存在的輻射值,它們意味著創傷與揭開傷疤、死亡 與恐懼的陰影。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中日關系也正緊張而微妙,我擔心日本官方和民眾對我們是否友好,或只是表現得友好。因為語言不通暢,也因為文明差距顯 而易見卻不可預知,我怕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無所適從、氣場弱爆。
所以當我落地後沒多久,看到一白人哥們,頓覺親切。瞧,他和我一樣,不是日本人,說英文,卻在這大街上撒腿長跑。
隨團導游和翻譯叫Miki,是定居日本19年的中國姑娘。我坐上大巴,邊看窗外的風景,邊聽她聊日本的八卦國情。原來NHK不播廣告,收入靠政府全額撥款。原來日劇一般也就十二三集,與咱動輒百把集的歷史巨幅不太一樣。原來日本流行姐弟戀,差個十幾歲不在話下,文章馬伊琍那樣的多了去了。
早就聽說日本干凈,我很快就被事實震撼。馬路上常有拉貨的大卡車與我們擦肩,我掃了一眼開放的車廂,竟迅速聯想到我出遠門前在家剛擦過的卧室地板,之後, 我的眼睛再沒離開窗外。大小汽車,都是啞音行駛,包括在後來的八天里,我似乎沒有聽到一聲鳴笛;車身,個個都干凈透亮,我轉而問Miki,日本人都多久洗一次車啊?Miki說,「有些超級愛洗車的人會一周一次,平常人一個月一次。」得,咱啥也不說了。
街道如此一塵不染,滿大街卻沒垃圾桶的影子。我聽到過一個故事,一中國遊客向日本路人借指甲刀,對方借出前,果斷把刀盒裡的碎指甲一股腦倒進自己的名牌手 包中。這說明,一、日本垃圾桶少得令人發指,二、垃圾桶再少,日本人也絕不往地上扔垃圾。少設垃圾桶,可能是便於集中管理和分類垃圾吧,總之後來的幾天我 極不適應,每當看到一垃圾桶,就跟在沙漠找到一汪水、在西藏找到了廁所、在考試時找到標准答案、在月光時發了一筆年終獎似的欣喜若狂。
最少莫過垃圾桶,最多莫過販賣機。尤其飲料販賣機。為什麼販賣機能在日本茂盛而頑強地存在著?Miki自豪地說,因為日本治安好,全球數一數二的好。
我們的大巴車沿著馬路左側行進,速度很快,因為司機不會擔心有電瓶車插進快車道,或在側方紅燈時突遭行人橫穿馬路。貼著玻璃窗,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可辨識的元素,比如親切的繁體字,大樓上的國際品牌LOGO,以及和春運售票點相似的長隊伍——Miki說這是日本人在買彩票,他們都只迷信某一號窗口,所以隊伍變得很長。全車人都笑了。我也放鬆下來,開始進入狀態,用我的相機、紙筆、心靈,來一一記錄和細微觀察,我所感受到的日本。
日本歡迎我
在日本,最早歡迎我們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是兩位姑娘。一位叫Emi,溫柔似水,她來自此次交流訪問活動的承辦方,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而她父親岡本立雄先生是該組織理事長。岡本有一半中國血統,他與我們交流起來毫無障礙,幽默又真誠;但他說女兒Emi在接到任務後的幾天,由於焦慮自己會不會接待不周、中文不夠好,而急出一身紅疹,直到我們到達的前夜才消。
還有Miki,她是留日19年的北京姑娘,我們的隨團導游和翻譯。她在日本讀大學,入了日本國籍,嫁了日本丈夫,日語利索,禮貌大方,和大多日本姑娘一樣,由於長期跪榻榻米,站立時習慣微微內八字。
兩個姑娘,在短短的八天,給了夠我們一輩子回味的溫暖和感動。
我們C團29人,一個不吃魚,一個不吃豬肉,她們提前和所有餐館打好了招呼,最終萬無一失。由於行程滿滿,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趕路和換各種賓館,被海嘯泡過的賓館是一人間,榻榻米是三人間、更多是兩人間,哪間賓館怎麼開鎖,哪個有wifi哪 個用網線,開會幾點用餐在哪,明天需要穿幾級正裝,她們會提前再三叮囑好。隨著時間推移,大家的行李越來越多,她們主動找賓館為需要的人要箱子打包、要秤 稱行李以免我們托運時超載。她們想的永遠比我們自己還要多一步,快一步,並且提前為我們做好。真的,很久沒有這種溫暖的感覺了。臨走時我狠狠擁抱了Emi,幾近掉淚;而由於Miki在為大家忙行李,直到過安檢,我都沒能再見到她,好好道個別。
從她們這兒,我得到了信號:日本歡迎我,並歡迎我再來,值得我再來。
在與青森教育人士交流時,接待方很貼心地手繪了很多漂亮的題板,在講解過程中一直高舉和翻頁,上面用中日雙語寫上了講解提要、注意事項、問候。他們還在自己單位的工作人員里找了個自學中文的姑娘做翻譯。他們擔心我們萬一沒有自備翻譯,聽不懂。
在與青森觀光屆人士交流見面時,迎接我們的除了超大超萌人偶吉祥物亦酷貝,還有一個大號展板,上面用中文寫著「熱烈歡迎光臨青森」,下面整整齊齊碼上了29個團員的名字。
我完全不懂日語,可幾天下來,我上街已經不怵了。問路幾次後,我得出幾個結論,一,日本人都是活雷鋒,不僅會指正確的路,還會不厭其煩說到你懂,或直接帶你走一段;二,雖然日本人的英語很難聽懂,但男女老少竟都懂一些英語,加上肢體語言,你一定丟不了。
還有一個我親歷的小故事。某天我們住在一個偏遠的旅館,晚上將近十二點,我洗洗准備睡,發現隱形眼鏡護理液已經用光,急了。問總台哪兒有24小時店,總台說我們有車送你去,3分鍾,你要是自己走,15分鍾。我問How much,對方說免費,這是我們該做的。於是幾秒鍾後,一個揉著眼睛的大漢被call了 出來。半夜被叫醒幹活,還是對方自己可以解決的小事,這事擱誰身上都會輕者牢騷重者惱火吧,我也是感到由衷抱歉。可這位司機師傅非常和善,為我拉開車門, 用簡單的英語和我聊天,並用一分鍾送我到了目的地。原來,地方並不遠,總台服務員替我把困難設想到了最大,並直接把服務做到了位。買好護理液,我再次驚訝 地發現,司機正在拉開的車門前站得筆直等我,接著,送我回賓館,為我拉開車門,鞠躬道晚安。我都 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的受寵若驚和感謝之情了,只有一個勁地和對方來回鞠躬,用日語道謝。
我想感嘆,日本的服務業真的不簡單。我一直以來把「服務」理解為「歡迎再次光臨」,但他們明知我們不會再來,卻依然把服務做到極致,這,已經不只事關服務業,而是滲透到日本人骨子裡的責任意識,善良情懷,國民素質。這件事讓我感動、觸動,更讓我對日本仰視、尊重。整整150年前,洋務運動時就有了「師夷長技以自強」,這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真理,所以我要把感受到的日本的好,通通記錄下來,分享給每一個同胞的你。
自愛的細節
上一篇我說:日本歡迎我。你可能會說:抄襲。原話那叫北京歡迎您。
是的,北京奧運以及上海世博,在特定的時期,建好漂亮的場館、種上沿路的鮮花、突擊精神文明建設,然後敞開大門,以無比真誠的姿態歡迎全球的客人。但關起門後,父母官對百姓關愛嗎?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間互愛嗎?我們足夠自愛嗎?
在日的寥寥幾天,我卻見證了日本人無數自愛的細節。
赴日前的培訓會上,我們了解了一些中日對彼此看法的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日本人對中國社會體制的理解,排名依次是社會主義、極權主義、軍國主義。我們的祖國竟和軍國主義搭界,讓我費解。你才軍國主義呢,在我們中國人眼中。
來了我才知道一些信息,比如在日本,所有影視作品是決不允許出現戰爭鏡頭的,為了保護孩子。我似乎有些理解他們的選項了。想想我們對戰爭片里的血肉橫飛,從小到大,可都見怪不怪了;再想想我們的小兵張嘎、潘冬子、王二小,那可都是親歷戰爭的孩子,孩子啊!
日本人真的對自己的孩子愛護極了。我們參觀了青森縣立圖書館,裡面有專設的兒童閱覽室,干凈明亮,色彩豐富,有圖書、桌椅、毛絨玩具,每周還有半天專有志願者來為孩子們講故事。
日本的父母和中國父母一樣要上班,可日本的爺爺奶奶不像中國祖輩那般,他們的觀念是,孩子是你生的,我無權干涉,也不對此負責。於是家長只好在孩子六個月 時就將其託付給進幼兒園。所幸的是,他們對本國的幼兒園,百分之一萬的放心。作為一個母親,日本的這一點讓我真心羨慕了,因為我自己所在的欄目就曝光過幼 兒園給孩子吃壞水果、幼兒園拿透明膠封孩子的嘴等新聞。
我的一個朋友正約我一起在安徽做一個公益項目:母嬰室。我在中國國內,只在部分機場和宜家商場見過母嬰室,而安徽省內,我所知的數量是零。我哺乳孩 子期間,最大的煩惱就是不方便:上班時到處找空房間,最後總是躲在一個壞鎖的會議室一角,偷偷摸摸吸乳;帶孩子逛街時,即便作為公眾人物,我甚至也被逼無 奈在餐廳角落當眾餵奶,當時是婆婆用紗巾替我遮擋。所以這次到日本後,我一直格外留心這兒的母嬰室格局。它在商場等公共場合的出現頻率幾乎和洗手間齊平, 推門進入,更是無比精緻:窗簾,一排軟皮座椅,兩個帶安全扣的小床,電源,熱水器,自來水消毒過濾器,洗手液,衛生紙,垃圾桶,當然還有一個完好的門鎖。 日本滿大街都是胸前掛著嬰兒的父母,就是因為帶孩子處處是方便。楊瀾在2012年兩會交過在國內公共場合增設母嬰室的提案,這樣能提高母乳率、延長母乳時間、增 強國民身體素質、也是文明社會對於女性和母親的尊重。兩國的文明差距,在母嬰室一事上凸顯。
當然,日本人自愛,不僅是愛花朵愛希望,還愛老人愛女人。如果你需要養老人、女人、或孩子,你便可以獲得減稅的優待。小小電影票,1500日幣一張,但如果你是50歲以上夫婦、60以上老人、或周三女生節里的女生,那麼你只需花1000日幣。
日本公共洗手間絕對值得一提。我早聽說過日本的公廁里都安裝了「衛洗麗」,可以如廁後直接清洗身體,這點我親眼親身證實了;新發現是:「衛洗麗」上還有聲 音掩護鍵,用以遮蓋不雅之聲;手邊還有清洗馬桶的清潔劑及其使用說明;眼前方向有個放置嬰兒的固定座椅;廁紙永遠是掛兩卷,備用兩卷;不是每種紙都可以做 廁紙哦,必須100秒內能在水中融化,保證不堵塞馬桶,方可合乎標准;牆體上貼有各種按鍵和物品的使用圖示以及告示,即便你第一次來,也絕不會有任何窘 迫、困惑。天哪,連洗手間都是如此的高標精細,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無懈可擊嗎?
日本人對於安全的重視,那叫一個生於憂患。幾乎所有的居民樓辦公樓,都會在頂部的某個玻璃窗看到一個紅色倒三角標志,意思就是,萬一這樓失火了,這扇窗可 以砸,所以平時這扇窗下是不允許放置物品的。馬路邊,隨處可見「死亡事故發生場所」「(過馬路前)左右確認」。「橫斷禁止」等交通警告。更可貴的是,人人 都能照此執行。
日本管理有序,人人公德心強,從城市交通可見一斑。東京雖是國際大都市,但街道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狹窄,但我似乎沒有見到堵車,甚至沒有聽過一聲鳴笛。路 面行人守規則,所以道路暢;更重要的,是政府鼓勵大家乘坐公共交通,所以計程車費、私家車停車費,都賊拉貴;而地鐵網路極其豐富,價格也便宜。
臨走那天,我和剛落地時一樣,又在東京大街看見了長跑的畫面。不過這次是一支極其龐大的隊伍,男女老少黑白黃,百餘人在傍晚的綠意里若隱若現,融洽,唯 美。為什麼他們這么熱衷長跑?因為這烏泱烏泱一大群人可以自由地出現在街頭;因為他們空氣干凈馬路安靜;因為他們愛生活,愛自己。
關於日本人的幸福指數
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會感嘆一句:物價真高。什麼概念呢?一個西瓜合70元人民幣,一個肯德基經典套餐合60多元人民幣。坐計程車,起步價660日幣,合人民幣50多元,而眨眼的距離,4000日幣就嘩嘩出去了,合人民幣300多元。所以在日本給國內朋友買禮物,買得我齜牙咧嘴。那麼本地品牌是不是該當仁不讓地便宜呢?NO!我到電器城去看微單,才發現made in Japan的電子產品價格和國內淘寶相差無幾,並且機內設置語言只有日語,連英文都沒有!日本人,你是有多不想賺國際友人的錢啊?!恰恰, 越是日本本地的產品,價格越高;進口貨反倒便宜,美國貨、歐洲貨,通通賤於日貨。這點倒與中國截然相反。因為日本人都一致認定,日本造的東西是最好的。 貴?理所應當啊!
那麼日本人是不是工資很高呢?在日本政府為我們舉辦的送行晚宴上,我結識了中山英子女士,她祖籍是中國山東,來日三十年了,創始並經營著一家大型旅行社,多承接中日官方和大型企業的互訪活動。她剛給一個中國東北姑娘辦了工作簽證,並開出月薪20萬日幣不低的工資,合人民幣一萬六,但租租房子吃吃飯添添東西,也就所剩無幾了。
東京的夜晚,街角有很多倒地而睡的西裝革履男,公文包或當枕頭或扔一旁,據說他們這是壓力大喝高了,太早回家還會被太太鄙視——論這點,還是咱中國男人 強,不僅酒量好,倒也倒在家門口——話說這該算是東京一景了吧,當然也仗著日本治安好,哥們要是在別國被搶一次包,就此生不敢當街睡第二覺了。我的一位朋 友,在某省駐日辦事處工作,對兩國人的生活狀態都算了解。見此街景我就問他,你覺得你的幸福指數高,還是日本男人高?良久,答曰:還是我們中國男人吧。
也許因為他的生活處於優越之列,不能替廣大中國上班族代言;也許他是對的,日本男人各種壓抑,是體現在街頭巷尾、樓里樓外的。
雖說日本男人養家壓力山大,但不論你是剛畢業的孩子還是大企業的老闆,一旦家中有老人需要贍養、有全職主婦或孩子需要照顧,都可一定量減稅。這種人性化的政策好貼心,讓日本男人保持尊嚴時,不用打腫臉充胖子,代價過大。
而當代日本女人卻越來越神氣了,她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去門口迎接丈夫下班,或只虔誠地在家裡等到夜深。新婚後,她們可能暫時聽丈夫的,在家料理事務,但一兩 年後會再回去工作。日本老人則算得上是最幸福的群體,很多早年靠炒股票發了大財,而後都生活的很悠閑,整天把自己收拾的體面干凈。
由於對未來的經濟、能源等狀況沒信心,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都不愛生孩子了,僅從日航空姐的年齡我們就可以窺見日本人口老齡化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所以鼓勵生孩子的種種優惠滾滾而來。比如Softbank公司,生一個孩子就給補貼100萬日幣,以獎勵方式為員工減少養兒壓力。
關於日本人的幸福指數有多高,中山英子女士也是有發言權的。她說三十年前來日創業時,最初舉家搬遷語言不通,然後是各種新圈子的建立、新觀念的挑戰、新規 則的適應……雖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爬滾打,但好在有章可循。同時她也說起,每當接待中日雙方活動時,和中方打交道,常常困難重重且不可預見,比如各種潛規 則,比如低效、冷眼、私下送禮等關鍵詞。而這些,作為中間人,作為中國人,她永遠選擇對日方閉口不談。
她說:在日本很辛苦,但心不苦。我們這些出來的人,是再也回不去了。
幸福指數這東西,應該根據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人、不同的要求來算,所以,冷暖自知吧。
愛與恨之前,先去了解
當我在微博上說了一句,我到了日本,馬上有評論撲上來,去那種地方干什麼?
我在微博上發了些日本洗手間細節圖,有網友開始教育我,你要愛國,不要崇洋媚外。
這些網友雖是極端了些,但我選擇理解和包容。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縱然知道日本有一百個好,也會因為某一個重磅裂痕,在心底給日本扣上從懷疑到仇視這些大小不等的帽子。
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專題片里說道:「愛與恨之前,先去了解。」
我有幸有機會了解,所以我深深地贊同這句話。
銀座附近有個吉野家,店面超級擁擠,牛肉飯的口味和國內吉野家竟無大異,只是這邊先吃飯後買單。在那兒我邂逅了一位林先生,中國福建人,到日本工作十年, 剛剛提交了入籍申請。他聊起,因為機緣巧合,他來到日本某家企業工作,起初他對這里有抗拒,因為那段國人皆知的歷史,也有擔心,因為中日關系一直是各種微 妙。後來,他自己花了整整六年,才放下了一種叫仇恨的情緒。因為,這里的制度、人民、城市、風景,一切的一切,都在源源不斷地向他灌輸友好而柔和的信 號……我們聊了很多,告別時,他鄭重地向我提出一個請求:你在媒體工作,你能不能幫我們這些在日本的中國人多做宣傳?我們都是很愛祖國的,但我們也喜歡日 本,日本人對我們真的很友善。
是的,關於日本人的友善、自尊自愛,我已經將很多細節訴諸筆尖和口頭。但這還不夠。我還想說一說,同為人類,日本人是以怎樣的姿態面對自然災難的;同為人類,我們應該團結、互助、了解、學習,出離愛恨。
仙台機場的災後重建工作,是我們此行考察的任務之一。當我站在仙台機場大廳,仰頭看到立柱上標注的,那曾將機場吞沒的3.02米水位線,我沉默,恐懼。去年春天,這里曾經發生了怎樣的一番末日圖景?眼前錄像中,有瘋一般涌來的海浪,有如草芥一般被沖得七零八落的飛機、汽車、集裝箱,所有人都在尖叫著逃命……所謂滅頂之災,就是這樣決絕。
僅僅半年後,機場就完成了重建,也加強了抗災的能力——煥然一新的仙台機場,再次迎來國內外遊客,也贏得了我們的尊重。
當工作人員將所有這些驚心動魄、齊心協力、千辛萬苦,以平和的語氣娓娓講述給我們時,我意識到:當人們可以如此態度直面災難的時候,他們已經完成了自我心理重建。而這,比新蓋了多少高樓大廈都要可貴。
多難,就是這樣興邦的。日本是個多地震、海嘯的國家,所以日本人必需把堅韌和倔強種在骨子裡。他們在長期的磨難中歷練出的這些品格和經驗,難道不值得我們放下愛恨,用心學習么?
回到合肥後,我看到政務區沿路都掛起了標語:學習雷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頓時憶起,從小到大曾被無數的課文感動和教化,卻在真正步入社會後,發現學來 的都是童話。在日本,我未見這種教人向善的標語,但是,大街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實實在在地踐行著「學雷鋒」,互愛互助,相親相守。此行,我可能沒有看到太多 傳統日本的印記,沒有嗅到插花和茶道的香,沒有去京都大阪北海道,但我切身體驗了一個傳承了傳統文明的、有序的、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的日本社會。
我不確定我是否恨過日本,但我確信我一直深深愛著我的祖國。今天我所描繪的溝通、了解、放下負擔、彼此諒解、尊重、學習,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祖國更好,人心更善。
⑵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寶貝和我> Baby And Me. 2008/韓國/爆笑喜劇,講述飾演高中生的張根錫,平日打架當飯吃,但一天家中突然殺出個BB,令他束手無策,還到處找人喂母乳給BB,笑料百出.
<穿越時空的少女>日本/科幻/愛情 /2010 /121分鍾。高中生芳山明裡為實現母親遺言「找到深町一夫」,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邂逅大學生涼太的故事。
*〈單身男女〉/香港/愛情/2011/90分鍾
〈屬於你的我的初戀〉 日本/愛情/2009/122分鍾
*〈颶風營救〉 法國/動作/2008/93分鍾
〈趕盡殺絕〉 美國/動作/2007/86分鍾
〈第36個故事〉 台灣/愛情勵志/2010/82分鍾
〈穿Prada的惡魔〉 美國/ 2006/ 109分鍾
〈愛情故事〉香港 / 愛情 / 2009 / 103分鍾
〈六號出口〉台灣 / 劇情 / 2006 / 97分鍾
*〈三傻大鬧寶萊塢〉 3 Idiots 印度 / 喜劇 / 2010 / 164分鍾
*〈小姐好白〉美國/喜劇/2004/98分鍾
⑶ 電影天堂的張望里張望的原型是誰
《天堂的張望》原型中的父親是佘仕友,在女兒佘艷(電影中的張望)離世之後,就沒有了消息,後續也沒有相關報道,所以無從知曉派簡。
《天堂的張望》,故事的主人公叫佘艷,1996年出生,她從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被一個單身漢養父佘仕友救下養大,因為從小生活的環境比較困難,營養不良,身體不好,但是她從小就特別懂事。
知道自己的家跟別人的家不一樣,所以當別人沒羨族家的孩子還在父母懷里撒嬌的時候,她已經可以幫著養父刷碗、掃地了,在學習上佘艷也非常的努力,她希望好好學習讓養父開心,不過晴天霹靂很快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身上,2005年佘艷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這個病需要花幾十萬,還不一定能治好。
佘艷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所以在治療沒多久,她對養父說出了那句令人心痛的話:「我想死....」,她不想讓自己的病成為養父的負擔。後來佘艷的事經過媒體報道後,引起全球華人的關注,大家紛紛捐款,很快錢湊夠了,但是佘艷還是不幸離開了這個世界。
佘仕友收養佘艷的故事:
1996年11月30日,那是當年農歷10月20日,因為「爸爸」佘仕友在永興鎮沈家沖一座小橋旁的草叢中發現被凍得奄奄一息的這個新生嬰兒時,發現她的胸口處插著一張小紙片,上面寫著:「10月20日晚上12點。」
家住四川省雙流縣三星鎮雲崖村二組的佘仕友當時30歲,因為家裡窮一直找不到對象,如果要收養這個孩子,恐怕就更沒人願意嫁進家門了。看著懷中小貓一樣嚶嚶哭泣的嬰兒,佘仕友幾次放下又抱起,轉身走又回頭,這個小生命已經渾身冰冷哭聲微弱,再沒人管只怕隨時就沒命了!咬咬牙,他再次抱起嬰兒,嘆了一口氣:「我吃什麼,你就跟我吃什麼吧。」
佘仕友給孩子取名叫佘艷,因為她是秋天豐收季節出生的孩子。單身漢當起了爸爸,沒有母乳,也買不起奶粉,就只好喂米湯,這導致佘艷從小體弱多病,但是非常乖巧懂事。春去春又回,如同苦藤上的一朵小花,佘艷一天天長大了,出奇得聰明乖巧,鄉鄰都說撿來的娃娃智商高,都喜歡枯弊她。盡管從小就多病,在爸爸的擔驚受怕中,佘艷慢慢地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