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愚公移山的影片評價
影片《愚公移山》整體上遵循著上述「英模傳記片」的基本敘事方式,但霍建起導演也顯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構想,其最突出的藝術處理手法,是一個新穎的、獨具匠心的三層交叉敘事結構。
第一層,是影片的主體,也就是必須重點展現的、李雙良的英模事跡。這一層敘事從1984年李雙良退休開始講起,一直講到90年代他基本完成廢渣治理,並拒絕了自己應得的兩千萬治渣分紅結束。這層敘事非常注重歷史情境的真實性,從80年代到90年代,場景的美工、布景、服裝、化裝、背景環境聲等都非常到位。最關鍵的是,影片還得到了太原鋼鐵集團的大力支持,很多歷史感強烈的戲,都能在太原鋼鐵集團下屬的工廠找到相應的場景,使影像在還原治渣歷史方面,做得非常准確、到位。當巨大的渣場和煙霧繚繞的鋼廠呈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在震驚之餘,必然能夠迅速地進入那個歷史情境。該層敘事作為影片主體,比較完整和詳細地表現了李雙良整個治渣的過程,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克服了諸多的困難、麻煩和誘惑,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能力突出的、甘於奉獻的、具有偉大人格的英模形象。這其實就是此種類型的常規敘事結構,絕大部分英模傳記片,也就到此為止,基本能夠把人物和故事交待清楚,並完成主題昭示。
影片的第二層敘事,可以稱之為「李雙良的青年時代」,這層敘事採取了倒推敘事,從60年代,李雙良作為一個爐內爆破能手為廠里做出突出貢獻講起,一直講到1949年解放前後,李雙良從一個給官僚資本家鋼廠打工的農村青年,變成了國家的主人、工廠的主人,翻身得解放的經歷。影片通過前史的倒推敘事,逐步向觀眾揭示了李雙良的心靈成長史。因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真的給貧苦工人李雙良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帶來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帶來了幸福和快樂。這種主人翁的幸福感伴隨了李雙良的一生,廠子不是別人的,廠子就是自己的,自己理應為廠子付出、理應為廠子負責。這一層敘事通過對李雙良成長史的追溯,恰到好處地找到了李雙良行為的心理依據。第二層敘事和第一層敘事中突出的影像寫實性不同。在這一層敘事中,霍建起導演更加重視抒情和詩意的視覺效果。
第三層敘事,是穿插在前兩層敘事中的一次虛構的人物訪談。在電視台演播室里,李雙良和女主持人輕松地聊著天、回顧著這段治渣歷史,並不時回答著女主持人提出的疑問。因為有了這個當下時空的訪談,李雙良的一生成為一次大型的閃回,使整部影片,尤其是作為故事主體的治渣事跡,也具有了一種濃濃的歷史感。不管創作者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這層敘事所賦予故事主體的歷史感,拉開了英模事跡與觀眾現實生活的距離,使之成為一種「彼處的再現」,迴避了觀眾在現實認同上所可能遭遇的障礙。
《愚公移山》這部影片,其歷史感的營造既適合於這個題材,又是一種機智的創作策略,更重要的,還是作者嚴肅的創作態度的表現。 (《電影藝術》雜志)
⑵ 在哪裡可以免費下載這些電影
土豆吧,只要下載個專用下載器,只要網上有,那就可以下載的
⑶ 哪裡能看到王慶祥演的愚公移山電影
《王屋山下的傳說/愚公移山》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