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魅力賞析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魅力賞析
【 摘要 】電影《海上鋼琴師》是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創造的又一個電影奇跡。而電影的配樂是由同樣來自義大利的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創作,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僅僅只是為這一部電影進行過配樂,他已經為全世界400多部電影做過配樂了。這其中就包括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一生擔綱製作的配樂不計其數,本文將在這里通過對《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音樂賞析,來感受這位才華橫溢在世界享有頂級聲譽的義大利配樂大師的音樂魅力。
【 關鍵詞 】電影;《海上鋼琴師》;音樂賞析
0.引言
提起埃尼奧·莫里康的名字,肯定很多中國人都不認識。但是喜歡文藝電影的觀眾肯定看多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導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這三部電影在各大文藝電影推薦的網站和帖子上長期占據榜首,一部好的電影其配樂一定要做的好,那怕是一部商業電影,能與電影故事情節緊密相連,幫助烘托出電影的氣氛,並營造出電影想表達的內容。那麼文藝電影在電影配樂上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始終在圍繞著音樂這個話題的故事而創作的電影,對於電影音樂的配樂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1.音樂下誕生的生命
看過《海上鋼琴師》的觀眾都知道,電影主人公是一位在船上出生的人。那時候的遠渡游輪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長的要一兩年時間,也許電影主人公的父母就是在上了游輪以後相愛並生下了他,又也許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去迎接這個突然降臨的新生命,選擇拋棄了他。然後,被輪船上的鍋爐工人丹尼收留下來,因為沒有名字,剛好那年是1900年,所以大家就叫他1900.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輪船,也沒有登上過陸地,這一生都是在倫船上度過。在他很小的時候,鍋爐工人丹尼根本沒有什麼時間照顧他和教育他,他每天都在輪船的地板上爬來爬去。輪船上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版的世界,上面有全世界的不同膚色的人類,他們還有高低貴賤之分。1900每天都在輪船上玩,看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看晚上輪船上的貴族舉辦的音樂會,在所有樂器之中他看上了鋼琴,也許是因為鋼琴的美妙多變的音色打動了他。他沒有老師,船長和樂手們不會讓他碰鋼琴,他只能蹭晚上沒人的時候才能去練習,白天耳濡目染,晚上實踐練習。終於有一天,他以自己高超琴技代替掉了輪船上鋼琴師,也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2.《海上鋼琴師》音樂分析
2.1主題音樂分析
(1)音樂與電影的風格
《海上鋼琴師》的主題音樂大部分都是爵士樂,很多時候都是即興演湊出來的。因為1900他沒有正式向老師學過,基本上走的都是野路子,所以經過他改動過的莫扎特的作品裡面加人了大量的其他音樂元素,比如布魯斯、鄉村等音樂元素。加人1900演湊技術上的靈動,使得電影裡面的鋼琴演湊很有感染力,連不懂音樂的人都會被帶入進去。埃尼奧·莫里康為這部電影創作的主題音樂《愛的旋律》,他與電影里其它的配樂之間毫無違和感,反而更加的相得益彰。這首曲子非常的深情和典雅,即批判了這個過於物質的世界,又表達了對真愛和自由的嚮往。
(2)音樂與人物的關系
《愛的旋律》的創作靈感來源於1900對自己心儀女孩的愛,該樂曲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十次,每一次都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動人的旋律表達了1900對女主的愛,即興演湊的畫面也讓觀眾知道了1900高超的琴技,更是讓這首主體音樂突顯了電影的主題。
2.2背景音樂分析
《海上鋼琴師》這部片子被譽為是20世紀最不能錯過的電影行列裡面,除了其傳奇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表演以外,電影原聲配樂的功勞也是不可小覷的,特別是對於一部文藝氣質非常濃厚的文藝片來講。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托納托雷以深情飄逸的創作手法和細膩多變的曲風見諸,再配上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這部片子近乎完美了。
(1)藉助音樂塑造人物
整部電影在看的過程中讓人始終都處在享受音樂的狀態中,而導演也會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在加入新的角色時,幾乎都運用了不同的音樂形式或者不同的影月風格去卻分他們。比如,電影開頭不久鍋爐工丹尼抱著1900躺在吊床上的時候,吊床發出的叮當聲和雙簧管的簡單旋律,這樣的安排可以迅速的將觀眾帶入到影片里去,讓觀眾也感同身受到丹尼的落寞。
(2)藉助音樂營造氣氛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表現力,一般琴身越大發出的聲音會越低沉,就像小提琴比大提琴音要高,還有Double bass,音非常的低,中國的二胡拉出來的聲音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悲傷的。導演就藉助了樂器的這個特點去營造影片的整個氛圍,比如,本片中著名鋼琴家莫頓上船去與1900斗琴時,在莫頓演湊完後,1900出乎意料的演湊了一首四手連彈的作品,那快速的節湊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隨後影片加入了以弦樂為主的交響樂,弦樂烘托氣氛的效果是非常強的,這一下子將影片的高潮宣洩出來了。
3.結語
《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經典的電影藝術作品,它的經久不衰離不開電影音樂。在這部電影里音樂不是主角,而是整部片子的靈魂。《海上鋼琴師》里的音樂魅力,已經遠遠超出了電影音樂本身的作用和價值。
㈡ 幫忙寫《辛德勒的名單》和《美麗人生》或者是關於《天堂電影院》的賞析啊!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戲劇片配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像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義大利版美麗人生劇照(5張)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此片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為背景,講述一個猶太人與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姑娘傳奇般地相識並很快結婚生下一名男孩。父親慘淡經營一家書店,母親有一份教師的工作,生活平靜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法西斯佔領了他們所在的城市,將所有居民抓進集中營做苦役。年幼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慈愛的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存有戰爭的陰影,便謊稱他們是在做一個能贏取積分獲得真正坦克作為獎勵的游戲。最終他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場面不算壯烈,也沒有太多血腥,只用幾聲槍響「草草」帶過,然而濃濃的父愛含蓋其中。盟軍的到來使居民們重獲自由,孩子乘坐在盟軍的坦克上尋找人群中的母親,重新投入母親懷抱的孩子只當是做了一場規則嚴厲游戲。很多年後他才會明白原來當時是父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他的美麗人生。
這部電影成了電影里的經典,電影中扣人心弦的音樂同樣成了音樂里的經典。長達3小時15分的電影有14段、總長為六十多分鍾的配樂,便構成了這張音碟。配樂的作曲為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獲得過五次奧斯卡獎、十八次格萊美獎、三次金球獎的作曲家,《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樂便出自他手。在《辛德勒的名單》中,約翰·威廉姆斯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創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樂,採取浪漫樂派的傳統寫法,用柔和簡練的旋律將影片所要表達的一個民族復雜而沉重的內心世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加上畫面、情節的配合,套句俗話說——很煽情。 配樂中有著許多小提琴獨奏的樂段,演奏者是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一名猶太人,由他來演繹這樣一部電影的配樂自是最合適不過。鋼琴部分則由作曲家親自上陣,同時還有合唱團的聲音。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唱片的封面,一隻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緊緊地拽住了小紅袖子里伸出來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題就這樣簡單而又震撼的表現出來了。袖子的紅色是整個畫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別顯眼,我想這或許象徵著生命與希望。 畫面的背景則是「老式打字機透過一條彷彿浸染過鮮血的色帶打出的名單...........」——辛德勒的名單。 總而言之,這是一張悲傷但又不只是悲傷的音樂,若能配合電影,可以讓你感受到更多
㈢ 重賞:誰能提供電影《天堂電影院》原聲音樂的下載地址
《星光伴我心》是電影。沒錯!而且是大師的電影。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托納多雷的成名作。是各大藝術院校影片賞析課的必講作品。這部電影成就了很多人。其中最為著名的除了導演本人以外,就是義大利的國寶級電影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了。這位大師簡直是……超級大師了。經過他的手裡的音樂作品大概500多部。而和他合作的導演幾乎全是大師級的。這部電影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天堂電影院》。如果樓主您喜歡電影原聲的話,去買一張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吧。我現在就是聽著《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馬友友的電影琴緣)給你留言的。感覺非常好。馬友友已經和大提琴融為一體了。而ennio morricone(翻譯成:艾尼奧莫里康)親自指揮了羅馬交響樂團為馬友友伴奏。效果好極了。建議樓主多花幾個錢買張正版,上海聲像出品的。35元……這個就說這么多了。
鄭中基是唱歌的嗎?那他唱的一定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了。
梅艷芳和張國榮是我很喜歡的演員。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知道這些。希望樓主能滿意。
㈣ 《天堂電影院》結尾的吻戲代表著什麼呢
《天堂電影院》結尾的吻戲與開頭被剪掉的吻戲呼應,也連接起托托的過去與現在。一個個親吻畫面閃過時,阿爾弗雷德對托托的愛也終於被釋放出來,全片平靜的敘事,鋪墊至此刻的情緒也在這一刻一下子升至頂峰。
影片中被奉為經典的場面,是結尾長達三分鍾的吻戲合集,曾經被剪掉的一幕幕親吻畫面在銀幕上重現,男主角托托眼含淚光笑著看完,電影就此結束。這個結尾被公認為是影片最精彩之處,甚至有人這樣評價:「沒有結尾的熱吻,這部片子就只能是還行。」
《天堂電影院》賞析:
《天堂電影院》以充滿懷舊的意味和自傳性的色彩,為觀眾帶來了惆悵而高遠的溫婉氣息,感人而溫暖。它展現了一個關於愛和執著,關於得到而追求不到,為了獲得成功而又必須付出沉痛代價的唯美傷感故事。
成長、夢想、愛情、親情和友情這一主題的內涵和特質,使《天堂電影院》這部影片充滿悲喜交加的情懷,哀而不傷,既有恍然如夢的美感,又有充滿感人溫馨的魅力和力量。
㈤ 幫忙寫《辛德勒的名單》和《美麗人生》的賞析啊!!或者是關於《天堂電影院》的!
LZ你好,我不是來要分的,關於《辛德勒的名單》,我找到了些資料,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暗紅色的衣袖中伸出一隻柔弱的小手,上方有一隻粗壯健碩的大手,正在堅定有力地挽起小手;凸現疊加在兩只手之上的,是老式打字機透過一條彷彿浸染過鮮血的色帶打出的名單。封套的右下角赫然矗立著影片的名字——《辛德勒的名單》。
影片開始,猶太人圍立桌旁衷情聖詠的心聲是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集束不定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讓世界五顏六色。"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他利用德國人發起的戰爭,誘逼猶太商人投資,並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生產適用於戰爭的軍用鋁製品,然後他自己以當時其身份的優勢廣開銷路,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獲取暴利之後的他對他的妻子說;"我敢說這里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忘記辛德勒,他們會說;'奧斯卡•辛德勒人人記得他,他做出了傑出的事,他能做別人所不能的,他空手來到這里,帶著兩只旅行箱離去,裝滿了世上的財富。'"
1943年猶太區域的慘案--流血的一天開始了。無數的猶太人被從家中趕到了街上,一陣陣槍聲之後,一群群猶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為安全了的猶太人從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來,從地板下面,從床鋪下面,從鋼琴中……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呼吸一口安寧的空氣,耳邊又響起了槍聲……血從天花板上滲出,從床鋪下流出……一位德國指揮官悠閑地彈起了巴赫的樂曲……其時,一位德國軍官對辛德勒說:"今天是歷史的時刻,今天將會被紀念。600年前,猶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腳,他們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上興盛起來,他們一無所有的來,一無所有,卻發了跡,六個世紀,形成了猶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個世紀的歷史成為謠言,它們從未發生過,今天才是歷史。"
財富和永恆是人類個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標,讓世人記住,成為歷史。財富容易被易手,歷史經常被改寫,財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價值,歷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記憶。是良心發現還是信仰發生?發現和發生是一樣的重要,否則,沒有發現,生命的起點不會實現人生的目標,沒有發生,人生的目標會違背人生的起點。發生讓人們有根據,發現讓人們做見證。身為這場戰爭的親臨者和目擊者,辛德勒開始重新思考價值發生的根據,重新思考記憶發現的見證。
德軍要撤離科拉科時,猶太人將被轉移到集中營,辛德勒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名猶太人。為了不至引起懷疑而被封掉工廠,辛德勒買來其它工廠生產的軍火冒充本廠產品,他說:"如果我們廠生產出合格的軍火的話,我會不高興的。"戰爭結束了,德國人失敗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並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辛德勒的名單"作為價值讓世人測度它的財富。"辛德勒的名單"作為記憶讓世人緬懷它的歷史。
工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可觸的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猶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 作為猶太人他們認為沒有什麼能與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類,也許會盡可能具體地對待每一條命。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針--兩條命……" 作為辛德勒本人認為他做的還不夠,猶太人卻握著他的手安慰他說:"你已經做了很多。"施義的與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歷史。
猶太人世世代代浪跡天涯,隻身孤影的行走在地球上,他們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整體,他們不輕易並入他人的社會,因為他們不能像其他社會中人那樣來確定他們的鄰舍,然後愛憎分明,他們只能以聖經中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寓言啟示認定他們生活中的鄰舍,然後企求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集體的道德、社會的理想、國家的利益、民族的解放劃定的區域都是為了成為他人的鄰舍。人類是自由結舍的家園。
粗陋的打字機敲打名單的鏡頭是整個影片的一條主線,也是最不提神的沉悶和枯燥,也正是這主題畫面鉛石一樣頑固的重音和背景音樂羽翼一樣舒展的柔聲讓人們沉悶不語思緒萬千。藝術不是善意的美學概論,不是進化之美神的人文現象,是創造之神美的形式表白。辛德勒被猶太人尊為"義人", "辛德勒的名單"上在冊的猶太人亦把自己稱為"辛德勒的猶太人"。名單,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為不被遺忘的記憶。猶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誦讀名單的方式悼念在二戰中死難的同胞,在特定的場合許多人輪流誦讀一讀就是好幾天。名單,在他們的記憶中成為不被遺忘的墓碑。
"……這名單,是生路……。"
㈥ 《天堂電影院》:溫暖我心的啟蒙電影
第一次看《天堂電影院》,是通過我的選修課——電影藝術賞析。其實之前選這門課,真的是很單純的想:哇!在課堂上看著大片就能把學分賺到手,太爽了吧!然後第一節課,老師就放了《天堂電影院》,剛開始,看著是部老電影,還是聽不懂的義大利語,就有點坐不住了,但是看著滿滿一教室的人,也不太好意思開溜,於是就忍著接著看下去。沒過多久,我就深深地被撲面而來的溫情打動了,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讓我如此沉醉。
小多多的父親喪生戰場,只留下年輕的媽媽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在這個安靜祥和的海邊小鎮,雖然沒有戰爭的硝煙,但殘酷的事實已經讓孤苦伶仃的一家人傷心欲絕。
年幼的多多還沒有太在意父親的離開,他的心思完全被另一件事所吸引,那就是電影。他偷偷地跑到電影院看電影,有時還調皮地溜到放映室,看艾佛多是怎麼放電影的。和善的艾佛多對這個調皮的小鬼很是頭疼,直到有一次,他發現多多被媽媽狠狠教訓,過去一問,才知道是因為多多老是偷偷花錢去看電影,又聽說他父親的噩耗,心中一下子憐憫起來。他替多多打了圓場,而且之後還允許多多來放映室玩,甚至還教他怎麼使用放映機。艾佛多無形間充當了一個父親的角色,但又不僅僅是父親,他更是多多的最可親的朋友。
多多就這樣在艾佛多的陪伴下,伴隨著電影成長。年輕的多多戀上了美麗的艾琳娜,他為她痴迷,為她執著,像熱愛電影一樣對她傾注所有的熱情。
多多的執著最終打動了艾琳娜。兩個年輕人在這個美麗小鎮的熱戀,透過熒幕都能感受到甜蜜的愛意,這是我之前看電影從未有過的美妙感覺。多多在遠離小鎮的河邊放電影,閉著眼躺在河岸上,忍不住對艾琳娜的思念,祈禱著能快點回去見她。這時突然感覺到一個熟悉的吻,讓他驚喜讓他沉醉,大雨傾盆而下,熒幕前的我也忍不住眼眶思潤。
「生活不像電影,生活比電影困難多了。」服完兵役回來的多多,發現電影院有了新的放映員,他的摯愛艾琳娜也與他失之交臂。我的心也隨著多多一下子墜入低谷。睿智的艾佛多不希望多多在這樣平凡安逸的小鎮中碌碌無為,勸他前往大城市開拓自己的新天地,多多聽取了艾佛多的忠告,念念不舍地離開了這片承載著他的童年、他的愛情的海邊小鎮,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
當接到艾佛多病逝的消息後,已至中年的多多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昔日熱鬧的電影院早已棄置,破敗不堪,影院里以往痴迷電影的觀眾們也都年老體衰。多多打開艾佛多留給他的遺物,發現是一盤老式電影膠帶。他帶到自己的放映室,眼前看到的是一幕幕情人接吻的鏡頭,原來那是艾佛多之前剪下來的「禁播」片段。多多曾經向艾佛多索要這些剪下來的膠片,但艾佛多卻神秘地對他說:「不要急,以後都是你的。」
一幕幕的鏡頭閃過,多多彷彿從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在回放。雖然不知道這些接吻鏡頭都是哪些電影,講的都是什麼故事,但每一個短短幾秒鍾的片段都令我非常感動,我似乎能感受到其中每一對情侶的愛意撲面而來。最後一個大大的「FINE」之後,我完全沒有回過神來。豪不誇張地說,那一兩天我幾乎都沒怎麼說話,腦子里全想的是這部電影。不得不說,這是第一部徹底征服我的電影,它讓我認識到了電影藝術的無窮魅力,也讓我對電影的熱愛更加深入。
被《天堂電影院》徹底震撼之後的一個星期,我都沒有什麼心思上課,心裡隱隱期待著下一次影視賞析課。好不容易坐到了第二次課的課堂上,這一次,我看到的是《十七歲的單車》。
說實話,如果是在以前,這樣的一部有些壓抑、浮躁的片子,我是沒有耐心看下去的。但是有了之前的《天堂電影院》作為鋪墊,我能夠真正靜下心來認真看完了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最大的感觸是,原來中國也有能打動人心的好作品,為什麼我以前沒有注意到呢?
短短的兩節影視賞析課就這么過去了,但是我對電影的熱愛卻走向了一個新的方向。我開始更多地去接觸各種各樣的經典影片,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世界。電影,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觀看了一部分影片之後,我逐漸認識到,電影這門藝術,不愧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每一部影片,都糅合了攝影、美術、音樂、表演等等一系列的藝術創造。不單單是藝術,電影往往還展現著科技、人文各個領域的瑰麗成果。「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從來沒有哪種藝術形式能夠如此包羅萬象,而又能夠深入人心。
有了這些體會之後,我才開始明白,我以前看的那些商業大片,也是電影藝術的一種表現方法,它們追求的是視覺享受和感官刺激。從這類影片的開山鼻祖《大都會》,到開啟新時代的《星球大戰》,它們一脈相承,各有千秋,直到如今統治著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它們也還只是電影藝術的冰山一角。
這就不難理解,我在接觸《天堂電影院》之後的反映為何如此強烈,因為它帶著我感受到了電影藝術的另一片新天地,是一種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體驗。也是這部影片,讓我明白電影世界的廣闊和神奇,讓我的眼界不再受拘束。
既然談到電影,不得不說說國產影片的是是非非。我們提到國產片,往往都會討論這部電影票房多少,主演是誰,最近有哪些花邊八卦等等,很少有人會去探討影片的藝術價值。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我認為主要來自兩方面。
首先是在觀眾這個層次,我們往往把電影就當成是一種娛樂形式而已,看電影嘛,就是圖個樂呵,糾結那麼多幹啥。我在看過《天堂電影院》之後,自己也去找一些經典電影過來看,剛開始還想跟寢室的小夥伴一起分享。有一次,我們看的是《2001太空漫遊》,看了不到十分鍾他就崩潰了。
我有之前《天堂電影院》的鋪墊之後,也能津津有味地看完這部在他們眼裡枯燥乏味無聊的電影,從那之後他們經常還拿這事兒嘲笑我,我也是一笑了之。當然,那以後我都是在深夜獨自觀賞這些影片,再也沒有與誰分享過。所以,觀眾是很現實的,你不迎合他們,你就沒有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電影院里,時時刻刻都轟隆隆的,完全像是一個游樂場。曾經有雜志介紹馮小剛,說他是個有想法的導演,他開過一個玩笑說:「我拍了那麼多賀歲喜劇,就是為了把觀眾騙進《一九四二》的電影院。」我想這不單單是他的一句玩笑話,更多是他的無奈。
然後從製片方來說,他們想要的就是賺錢,怎麼能賺錢就怎麼來。既然觀眾喜歡看爆米花,那我們就換著花樣翻來覆去地拍爆米花電影。一切向錢看。看看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票房輕輕鬆鬆上十億,從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媒體都在贊頌:中國電影藝術達到了新的巔峰!票房口碑雙豐收!我們不輸美國好萊塢電影!可是對著票房排行榜一看,幾乎沒有哪部電影能讓人打起興趣看第二遍,更多的是連一遍都懶得看。這樣的電影,味同嚼蠟,上映完之後就會被世人遺忘。當然,對於製片方來講,他們可是毫不在乎,本來就沒打算名留影史,錢賺夠了不就妥了。偶爾會有馮小剛這樣有點想法的導演,也只得無奈嘆息。
當然這並不是說國產電影就是一無是處,我們存在的問題別的國家也存在,只是我們的表現更加極端、更加缺乏理性。
電影作為我們生活的調節劑,娛樂化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也別忘了,電影同樣是一門偉大的藝術,也承載著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試著放下一顆浮躁的心,細細體會那些不可錯過的好電影,我相信你一定會跟我當初看《天堂電影院》那般,發現一片新的世界。
㈦ 【蔓蔓·雲電影】第2期22.1.18——《天堂電影院》
晚上19點,騰訊會議准時上線,【蔓蔓·雲電影】第2期開始了~
其實,在2021年底就想操辦一個「以影會友」的場域,把我喜歡的、珍藏的、經典的、冷門的、反復看了又看的好電影推薦給所有愛電影的朋友,反而天津的疫情加快了速度,推著我前進,真是應了那一句「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
《天堂電影院》是托納多雷【時光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執導的第二部獲獎影片。該片講述了由薩瓦特利·卡西歐扮演的多多,喜歡看放映師艾佛特放電影,因為電影的穿針引線,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亦師亦友的感情。艾佛特所扮演的是個引領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帶領著多多成長。在他死後,留給多多的一盒膠卷,重新串連起多多遺失了三十年的回憶與情感。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導演托納多雷「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油畫版的生活場景,悠揚的背景旋律,加上對舊時黑白電影的致敬,讓觀影者跟著劇中角色過完了一生。第一次觀看大概要追溯到200X年了,當時只看了前半段,直到前天(2022年1月16日)才看完全片,很感謝這次疫情,讓我可以沉下心來慢慢欣賞。此次觀影分享的是導演剪輯版173分鍾的版本,而在1989年獲獎的是123分鍾的刪減版,還有在義大利影院上映時155分鍾的版本,由於當年票房慘淡,所以155分鍾的版本已經找不到了,各大影視軟體和電視台播放的都是123分鍾的,那173分鍾跟123分鍾的區別在哪裡呢?
成年後的多多和艾琳娜的「愛情」基本都被刪掉了,還有多多和他朋友從男孩進化到男人的動作戲也沒有保留,也許是為了突出成長的主題,故而弱化了感情發展。但是,托納多雷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上映兩年後,也就是2002年,重新發布了173分鍾的剪輯版,讓世人可以更深切地體會他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也側面緬懷了他的一整個青春,難怪有人說《天堂電影院》是導演本人的「自傳」。
至今為止,托納多雷一共執導了13部電影,除了奉為經典的「時光三部曲」,《巴阿里亞》和《最佳出價》也非常值得細細品味,有機會一部一部賞析。
劇中演員的知名度遠沒有導演和配樂師的名望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年多多的扮演者雅克·貝漢,他拍的電影可能你沒聽過,但他拍的紀錄片你一定知道——《鳥的遷徙》《海洋》都出自他之手,他的紀錄片多次獲得國際獎項,是紀錄片領域的yyds!
這是小組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大家的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好多心善的小夥伴都會選擇原諒,能體諒艾佛特的初衷,都是為了多多的成長,提前鏟除他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戳破他不現實的夢想,一切為了正途。而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不想原諒。無論是30年前還是30年後,多多都一如既往的守護著自己的愛情,從未放棄過等待和追求,那是一種任何歲月、任何破壞也無法抹去的永恆印記。有一種心痛,叫錯過,而無能為力。
「多少人愛你年輕歡暢時的容顏,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臉上蒼老了的痛苦的皺紋,愛你那朝聖者般純潔明凈的靈魂。」——葉芝《當你年老的時候》
第二輪小組討論的問題在復盤里,「電影中哪一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這里不多復述。討論一圈下來,發現每個人的關注點都不同,很多細節是你沒有看到,沒有想到的,這就是組織沙龍的魅力吧,通過別人的眼睛看到你未曾看到的世界,通過別人的頭腦探尋你沒有接觸過的領域……
這里要特別感謝李蓓(蓓蓓)同學,她精心製作的PPT,讓我們了解到電影中「接吻鏡頭」的價值,簡直驚艷了當場,這就是劉總工說的「平行思維」吧,蓓蓓總能出其不意的抓住要點,另闢蹊徑地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電影解讀。真真是感恩上天把她派來我的身邊,有她在,好安心!
劇中有一個場景,艾佛特給多多講述公主和士兵的故事,為什麼士兵會在第99天不再等待,而是選擇離開?網路上有很多版本,而我最喜歡的解讀是: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讓你在風里雨里苦等99天,士兵已經用99天宣告了自己的愛情,最後一天留給不被愛的尊嚴。因為缺憾,所以完美……
天堂電影院終被拆毀,有人哭,有人笑,我們在生活里不斷地朝前走,懷揣夢想終將會前往我們自己的天堂電影院里。
「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難多了」
電影,帶我們走進到不了的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好了,簡單介紹這么多,下期看什麼電影呢?敬請期待,CU~
附錄:《天堂電影院》夥伴們的復盤
❤️張亞偉——
1、哪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
小孩奮不顧身救人。
2、你從電影中的「成長」學到了什麼?
1.成長總要有舍有得。
2.那些都是成長的代價。
3.沒有完美的事情。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寫一部
肖申克的救贖
❤️蔓蔓——
1、哪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
開篇第一個長鏡頭:多多媽給多多打電話通知艾佛特去世的消息
2、你從電影中的「成長」學到了什麼?
1.每一次成長都要付出代價
2.愛情在階級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3.母愛無敵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寫一部
海上鋼琴師
❤️大魔王——
1、哪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
車站分別~那個對視,凝望出你我所有的過往,一句,感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詮釋了兩人亦師亦友亦父之情。愛是成全,愛是允許孩子遠走高飛,愛是放棄,愛是有舍有得,愛是青春已逝,30年後回到家鄉,才發現真愛被埋藏至今,並沒有消失!
2、你從電影中的「成長」學到了什麼?
極大的幾率,傷痛可能伴隨著成長,因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我們都需要和過往做一個道別,也給自己一次和解。希望,發生,擁有,失去,也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和成長的縮影!
人生比電影更艱難,但是仍然要期待著去面對!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
《蝙蝠俠~黑暗騎士》
❤️蓓蓓——
1、哪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
等待是一種煎熬
失望腐蝕著自信
想念渲染著悲傷
愛不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生離別 天各一方愛更濃
2、你從電影中的「成長」學到了什麼?
為了得到玫瑰,你也要為刺澆水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寫一部
大話西遊
❤️AAA明鑫——
哪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
1、多多火中救人
2、送葬當天,艾佛特太太傾訴艾佛特的臨終遺言
你從電影中的「成長」學到了什麼❓
1、Dream it possible.
May dreams come alive.
不論做什麼
要去愛它
終會成就夢想
2、We all deserve to live the life whatever we want.
我們都值得過上理想的生活。
3、Don't love what you can't trust.
Don't hate what you can't have.
Don't say what you can't show.
Don't judge what you don't know.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期待下周分享哪部❓
大衛•林奇の懸疑片《穆赫蘭道》
❤️王炫宇——(隔壁老王)
1、哪個鏡頭讓你有「心痛」的感覺?
托托一個人看阿爾弗雷多給他剪的拷貝
2、你從電影中的「成長」學到了什麼?
出去闖盪吧,永遠不要回來,不要打電話,不要寫信。我不要在這里跟你談話,我要聽別人談論你。。。
3、期待下周分享哪部?寫一部
秋日傳奇
……未完待續
㈧ 【影評】為夢想殉生――《海上鋼琴師》賞析
《海上鋼琴師》(又名《聲光伴我飛》)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兼編劇的托納托雷時空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分別為《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又名《真愛伴我行》)、《天堂電影院》(又名《星光伴我心》)。此三部最為人熟知的影片,無疑也代表了這位義大利寫實主義新銳導演的最高成就。
影片採用回述的方式講了一個名叫1900的鋼琴天才一生都在海上、從未踏上陸地的傳奇故事。整部影片在時空的交錯、場景的轉換以及鏡頭的銜接方面都處理得十分流暢自然,毫不突兀,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親歷其感。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屬「鋼琴決斗」,下面將就這一部分探尋影片的視聽特徵。
「鋼琴決斗」時,導演別具匠心地將場景選在了富麗堂皇的舞池。這里,容納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2000人。他們,有的趨炎附勢,有的人雲亦雲、沒有主見。這個承載著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小舞池,也構成了1900的整個世界。他出生在「弗尼吉亞」上,從未上岸,哪怕「只需要往前那麼一小步」。他是眾人眼中的「鋼琴天才」,但是天才大都是孤獨的、不幸的。
鋼琴,對他而言,不是發家致富的工具,不是壓制他人的利器,更不是諂媚奉承的法寶,只是一種率性而為的情感表達。然而,卻是這種「與世無爭」,招來了所謂的「爵士發明者」Jelly的嫉妒和挑戰。Jelly一出場,就是一個被金錢和名利包裹的形象,他受萬眾矚目,桀驁不馴,大放厥詞。他的性格,在決斗過程中塑造得更為透徹。他以鄙視、傲慢的眼光看待1900,一心想要打敗他,這與1900在欣賞Jelly的音樂時感動得淚流滿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Jelly注重的是決斗的結果,是掌聲和榮耀;但是對1900來說,大海是他的世界,音樂是他的人生。而這一切,都不需要和別人進行攀比,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能懂得自己的音樂。因為,天才的世界,凡人不懂。
影片中,導演使用了大量的大全景鏡頭,畫面開闊,景深悠遠。這不僅便於向觀眾交代環境,更給人物留下了充分展示的空間,同時也渲染了環境,創造一種於宏大見恬靜的意境。
影片始終都在以邁克斯與別人的對話來推動故事的回溯,畫面在現實與回憶兩個不同的時空中不斷切換。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導演在兩個時空之間切換的點拿捏得非常准確,自然不造作。以邁克斯現實的話,講述過去的故事,再以其中一句關鍵而合事宜的話切入過去的場景,以此回環往復。
在「鋼琴決斗」過程中,導演採用淡入淡出的手法創造了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間調度。畫面是1900在全力完成這場決斗,以至大汗淋漓。此時,導演用了一組1900的面部特寫,彈鋼琴的手的特寫以及Jelly和聽眾的反應鏡頭,在此之間不斷淡入淡出,空間跳躍活躍,視覺效果明顯,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不可否認,導演的獨創性與個人風格,為這部影片增加了不少色彩。
與一般電影大量採用平視拍攝、中規中矩而言,《海上鋼琴師》確實算得上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大膽、將鏡頭運動使用到極致的優秀影片之一。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仰拍、俯拍、推拉搖移等各種豐富多樣的拍攝技巧,成為本片最顯著的視聽特徵。
任何創作手法的使用,都是為了表達某種詩情畫意或是傳達導演特定的創作意圖。將攝像機從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攝,形成一種俯視的視線,產生一種壓抑、渺小,憂郁之感。如在鋼琴決斗中,Jelly對1900的談話,始終以一種俯視、高高在上的態度展現的,這也表明了Jelly對1900的不屑一顧和藐視。而由下往上的拍攝方法,則能創造出一種崇高、開闊,敬仰的感覺。就好像是在邁克斯費盡心思在即將被爆破的「弗尼吉亞」號上找到1900後,兩人最終相擁惜別時,導演使用仰拍,從破敗的船底慢慢往上,最終鏡頭定在了主人公身上。這不是一次上岸會「中意姑娘」的短暫分離,而是生死永別。仰拍,讓我們體會到了1900對夢想、對個人世界的執著追求。雖死猶榮,雖悲壯更顯崇高。
影片的配樂來自於義大利頗具盛名的音樂大師顏尼歐·莫里克奈之手,他的旋律樂思寬廣,質朴流暢,動人心弦,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
音樂對於電影的作用向來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本片的靈魂所在。莫里克奈的音樂與托納托雷的畫面簡直達到了天衣無縫、絕妙感人的地步。「鋼琴決斗」中,1900彈奏的最後一個曲子,音樂的洶涌澎湃與畫面的快速切換相得益彰,極富張力。
不僅是配樂,導演對現場音響的把握也讓人贊嘆。在決斗結束時,影片陷入一片沉寂。長達十幾秒的無聲鏡頭,配合著聽眾目瞪口呆的表情,把觀眾的情緒帶到了一個興奮的頂峰,欣賞的極致之境。就算再不懂音樂的人,也會被1900的樂聲所吸引和折服,他的琴技,似乎已經到達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此時,無聲勝有聲。
影片從一開場,就採用低調攝影,營造出一種含蓄、悲壯的氛圍,這種影調也一直貫穿始終。這部影片,在用光上很少出現清新明快的色調。「鋼琴決斗」中,畫面隨著人群的進入而由冷色調逐漸轉入暖色調。雖然Jelly和1900都身穿白禮服,人群中也很多身穿白禮服的觀眾,但是導演一直注意將光線突出主體,區別於其他人。而且在最後Jelly決斗失敗後,採用的是側光,使一部分隱入黑暗之中,表現了主人公失敗後苦悶落寞的內心情感。
也曾疑問,為什麼邁克斯費盡心思找到1900試圖勸其下船無效後,不一棍子敲暈而強行帶下船呢?但仔細想想,這未免與導演的創作意圖有失偏頗。1900,沒有國籍,沒有姓名,對別人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但是邁克斯懂他,懂他的音樂,也懂他的內心。他知道,1900「離不開這條船,但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這里度過,這里是他的世界,是他的天堂,是他一切悲傷與快樂的源泉。也許離開了,1900也終成為一個凡人。
在此之前,1900曾試圖上岸,但當他站在船舷上的那一刻,他不知道對面那麼多條街道,哪一條他該去涉足?那麼多漂亮姑娘,哪一個才會陪他白頭?他不知道該如何繼續生活,不知道去哪裡找到適合他的琴,繼續演奏他的人生。用現代的觀點來說,1900有著極度的選擇恐怖症。他不敢下船,是因為面對紛紛擾擾的大陸,一切似乎無窮無盡,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不像鋼琴,只有88個鍵,一個不多,也一個不少,他可以在這有限的88個鍵里彈奏出無限的音樂來,這是音樂藝術的意蘊,也是1900的獨特之處。
盡管害怕選擇,但他依然與眾不同,活得安心。在物慾不斷充盈的今天,我們太多人丟掉個性為了共鳴,藉助藝術尋找通感。但是最後,我們都找不到最初的那個自己了。與船同沉,一代音樂奇才就此消逝,對觀眾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沖擊,同感悲涼。也許換個角度,我們可以為1900鼓掌,他堅持不讓自己的音樂外流,也不讓自己喪失靈魂與追求。30年,他對這個世界冷眼旁觀,卻深得其髓。
願天堂有鋼琴。
㈨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賞析
(一)
說實話,我一直對法國電影心存敬畏。沒看正片之前看故事梗概,感覺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司空見慣的師生故事而已,而這么乏味老套的架構,大概也脫不了我想像中的法國藝術片慣有的面目可憎。
然而我錯了。這是一部輕松愉悅,並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藝術享受的電影。它一點也不壓抑沉悶,而是活潑輕快的,還略帶那麼一點詼諧幽默,但它也不會像通常的法國喜劇片如《鬱金香芳芳》那樣的聒噪吵鬧。它是潮濕溫暖的記憶,是輕輕飛揚的柔風,你就那樣蒼白地面對它,不會喜悅,也不會悲傷,只會感動,而且是回味無窮的唏噓感動,像我,則更會心存感激。
我終於成功而完整地看完一部法國文藝片,這是我的奇跡,而改變我對法國電影的普遍刻板印象,則是《放牛班的春天》的貢獻和可喜之處吧。
(二)
這部電影當然也不會是深奧晦澀的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我們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但馬修這個人物的獨特魅力在於,他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但是立體生動的,是一個說服力很強的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
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都是暴戾而簡單片面的,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煙、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也因此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更重要的是馬修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導演克里斯-巴哈蒂自己解釋說這部電影要講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就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也因此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託。影片最感人的橋段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周六,終於圓了佩皮諾在周六可以等到"父親"的願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置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為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為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本片導演的叔叔,更著名的導演雅克•貝漢說:孩童時代的面孔,連同內心深處的情感對我們是如此珍貴,以至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時期的記憶永遠無法磨滅。聯系本片那些心靈有著缺陷的孩子,其實他們內心深處記住的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回憶:他們的不幸是他們或者因各種原因(比如"二戰","二戰"也是成人發起的戰爭)被成人拋棄,或者逾越了成人世界制定的規則,辜負了成人對他們的暫時期望,就被以哈珊校長為代表的成人世界排斥在自由正常的生活之外,承受粗魯殘暴的辱罵、毆打或者禁閉。這種愚蠢野蠻而形而上的處理方法給孩子們帶來的是顯然是更大的心靈災難。蒙丹的縱火,便是最明顯的反面教材。孩子們的幸運在於他們遇上了馬修。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這兩種記憶,相信也是深植於作者心中的經歷感慨和本片的故事來源及情感源泉。
(三)
現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乾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並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後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偽、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為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盡管有點落魄。
所以馬修終究是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被寄託了美好願望的人物形象。他也不再是"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而是心靈救贖者和光明使者。這也許是因為導演自身有幾十年的音樂修養的緣故,音樂及音樂家的作用有所美化而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片的音樂也因此運用得出神入化,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展,是音樂與劇情結合得相得益彰的絕佳典範。
片中共出現三首完整的插曲,都是抒情柔緩的優美之作,分別對應故事敘述的時間與節氣,從寒冬到初夏,也逐步反映音樂漸漸融化孩子們冰封的心靈,影片的整體情緒也隨之漸趨歡快明朗。如"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尋通往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驛動的夢,我的心燃起,驟然飛舞飄離大地""歡樂的震顫,一切在跳躍,榮辱恐懼拋諸腦後,遠離孩子們的困擾,無窮哀傷全無蹤影""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等等,從這些歌聲中可以聽到孩子們對音樂及馬修的感恩,也似乎可以聞到他們漸漸開朗樂觀的氣息。而音樂及馬修作為身處"池塘之底"的(黑暗中的)孩子們的指路明燈和希望之光的隱喻,也是昭然若揭。尤其第二首歌響起的時候,整個校園似乎都被空靈悠揚的童聲清唱包圍,沉浸在聖潔的音樂世界之中,"池塘之底"曾經的陰暗和殘酷好像一掃而光,一切都是如此的祥和安樂,連數學老師也跑來為孩子們伴奏,而一向不近人情的校長,竟也自顧自地在辦公室里學孩子們折紙飛機玩。可見音樂的感染力之巨大無窮。
如果有這部影片的原聲碟,我推薦收藏。
影片在音樂之外的其他方面俱表現出色,尤其是對節奏和整體基調的把握非常純熟,一點也不像初次出手的作品。導演敘述之流暢,轉場之自然,情節之清晰利落有條不紊,都顯現出手法嫻熟功底深厚,如果不是因為導演出身電影世家,耳濡目染,便是藝術相通,天分過人。要拿華語片來比較的話,處女作即能達到這種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風范,似乎只有李安的《推手》才有相似感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人性贊美詩,就是不知假使離開音樂題材,克里斯-巴哈蒂是否還會有如此過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