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由意志百度雲有嗎
建議:
1、不一定非得網路雲,可以去搜狐視頻、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平台,搜索一下看能不能在線看。
2、非得要網路雲的鏈接,可以自己網路搜索一下電影名稱+網路雲作為關鍵字,看看別人發的鏈接。
2. 半夢半醒的人生這部電影與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有什麼關系
算是 它的出現說明了動畫事實上是一種工具,而不僅僅是一種電影類型
3. 自由意志的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2007年初,這部長達163分鍾的德國影片在柏林電影節舉行首映,當場就在觀眾中引起震驚,成為近年來最受爭議和討論的一部電影。「我先告訴你看這部電影絕對不可能是享受,」導演馬提亞·甘斯勒在柏林電影節該片的首映式前警告觀眾,這和我們以往聽到的任何宣傳口號都不一樣。他還說放映結束後他和影片主演都不會對任何的問題做出回答,因為通常人們都不會對這部電影及其結尾感到賞心悅目的。正如導演所表示的那樣,他希望更加近距離地展現強奸犯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強奸行為本身。很顯然這部電影並不適合所有的人,而且即使觀看的時候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不會很好受,但是對於那些知道能夠從中獲得什麼的人而言,這段奇特的愛情故事所做的努力是有價值的。
片名《The Free Will》的意思是「自由意志」,這本來是基督教的用語,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並將人類的一切罪行歸咎於此。在色調陰暗的《自由意志》中,德國導演馬提亞·甘斯勒試圖讓觀眾了解一名系列強奸犯如何抑制自己的性慾,並且努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還有開出新的愛情之花。影片開場前20分鍾就詳盡描繪了一起強奸案,已令人瞠目結舌,而片中除了幾場逼真駭人的強暴戲之外,還包括有手淫、精神病和結束時候的自殺等場景,令人看過之後久久難以平靜。談到為什麼要給觀眾一個如此震撼的開始,馬提亞·甘斯勒說:「若不是這樣,就是另一種開始。開始的震撼是讓觀眾更貼近西奧的角色,為遇害者感到心痛的當兒,也看到西奧很壞的一面,然後讓觀眾慢慢花時間在西奧角色上。」
關於編導
1965年,馬提亞·甘斯勒出生於德國漢堡。最初他是以電視作品聞名於世的,曾經拍攝過著名的偵探電視劇《犯罪現場》和《西曼斯基》(Schimanski)。1995年完成了第一部電影作品愛情喜劇《普普通通》。馬提亞·甘斯勒在首部作品中即展現其多樣化的才華,集導演、編劇、製片等多重身份於一身,並以此片獲歐洲藝術獎。《普普通通》合作之後,馬提亞甘斯勒與該片演員約根·沃格爾結下了不解之緣。2000年推出第二部電影長片《DJ共我行》(Fandango)。《自由意志》則是馬提亞·甘斯勒的第三部電影作品。他自己透露說小報媒體往往熱衷於強奸這個主題,這讓他第一次有了拍攝這部影片的想法:「有龐大的觀眾群對這一題材感興趣,《自由意志》則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展現這一主題。」期間准備和撰寫劇本的時間長達六年,也曾經想到過放棄。最後還是在全體演職員的合力與堅持下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
全片的戲劇張力可以說是緊張到極至,從頭到尾絕無冷場,這部充滿了戲劇性、心理性、社會性、道德性和復雜的情感性的影片,以另類卻爭議的觀點,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一個充滿了強暴與愛的世界。影片的基調比較安靜,很少使用音樂和對話,主要段落幾乎全部集中在西奧與奈特西之間剛剛建立起的關繫上。這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同樣點綴了宗教元素:奈特西試圖將西奧從其無法抵禦的暴利的慾望中拯救出來。在柏林電影節該片的媒體看片會之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馬提亞·甘斯勒說:「贖罪的想法是電影的主題,從一開始就是這樣。我想讓觀眾知道身為一名強奸犯的感覺,一個人如何能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生存,哪些東西是可以忍受的,哪些東西不能。」
關於演員
影片能夠取得這些成就,除了不同凡響的劇本之外,兩位主角的賣力演出同樣功不可沒。約根·沃格爾1968年出生於德國漢堡,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從事表演,至今從影時間長達二十餘年。約根·沃格爾屬於天才型的演員,1990年,約根·沃格爾在《羅莎蒙德》片中飾演一名性情多變的綁匪,鮮明突出的表現為他贏得巴伐利亞影展最佳新進演員獎,從影至今已獲得德國影帝四項殊榮以及國際電影節上多項大獎。他在《自由意志》中不僅身兼男主角、製片人,還首次嘗試與導演馬提亞·甘斯勒合作編寫劇本。
演出近84部電影的約根·沃格爾並非第一次挑戰邊緣人角色,不過他坦承戲演完後,得花一點時間抽離這個有著不堪心理歷程的角色:「演完後,影片到不少國家參展,每回面對媒體,都會再度挑起對這個角色的情緒,不過還好繼《自由意志》後,我投入了兩部喜劇的拍攝,心情容易舒緩。如果10年後有人還記得這個角色,對我再提起,我想我又會回到角色中。」
女主角莎賓·蒂莫提歐1975年在瑞士首都柏恩出生,之後跟隨父母移居美國新墨西哥州,長大後才又搬回瑞士西部的洛桑。1996年,莎賓·蒂莫提歐在慕尼黑的一場演員研習會中巧遇導演菲利普·格羅因(《大寧靜》Große Stille,Die(2005)),並受邀在他的影片《Amour, l'argent, l'amour, L'》(Love,Money,Love)中挑梁出演女主角;然而,這部片於1997年拍攝完成,卻一直到2000年才陸續在各大電影節露臉。莎賓·蒂莫提歐自此終結多舛的星途,並以此片深獲肯定而一舉囊獲盧卡諾電影節與瑞士電影節雙影後大獎。莎賓蒂·莫提歐在《自由意志》中飾演一個愛上強暴犯的女子,一心想用愛來救贖她那飽受肉體慾望煎熬的男人。她細膩、純熟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當影片結束前,她懷抱著男主角冰冷的軀體發出凄厲的哭嚎時,那種心碎欲裂的無力感,環繞身旁而久久無法散去。
4.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為什麼
意志存在,但不是自由的,依賴物質的基礎。
5. 求 自由意志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自由意志》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3ZSomj_pIIZmxwyQ6fXAA
6. 自由意志存在嗎
自由意志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在電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華萊士臨死之前高呼的那聲「自由」打動震撼了無數熱血青年。而在現實中,卻有人對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提出了質疑。《自然》播客(Nature Podcast)編輯凱利·史密斯(Kerri Smith)在《自然》雜志撰文介紹了心理學實驗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自由意識只是「後知後覺」?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計算神經科學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經學家。他在2007年做的一個實驗,足以撼動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在實驗中,他給志願者安上大腦掃描儀,並讓他們觀看屏幕上隨機顯示的字母。他告訴參與者可以隨時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鈕,並且記住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屏幕上出現的字母。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研究者能揭示出大腦在面臨選擇時產生的活動。實驗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當時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得重新檢查一下結果的真實性,」海恩斯說,「於是我們又更加細致地檢查了一遍。」有意識地按按鈕的決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鈕這個行為之前約一秒做出的。但是研究小組發現的一種大腦活動模式,似乎能在長達7秒之前預示決定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早在主體意識到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大腦就已經自己做出了決定。
我們人類往往認為我們的決定是在有意識的作用下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哲學家們在「自由意志」這個概念上爭論了好幾個世紀。現在海恩斯和其他幾個實驗神經學家拋出了新的挑戰。他們認為,做出決定的意識僅僅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後知後覺」,跟人類的行為無關。沿著這個邏輯,他們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倫敦大學的神經學家帕特里克·海加德(Patrick Haggard)這樣說道:「我們以為我們在做出選擇,事實上根本就沒這事兒。」
你也許曾以為你能決定今天早上是喝茶還是咖啡,但事實上早在你意識到之前大腦就已經幫你做出了決定。這個事實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連我的想法是什麼以及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麼還能將它稱為『我的想法』?」
無獨有偶
海恩斯並不是第一個研究無意識決定的神經學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本傑明·里比特(Benjamin Libet)就曾運用腦電圖(EGG)技術研究參與者。他要求參與者觀看一個黑點掃過的鍾面。當參與者想要動手指時,他們必須記下黑點的位置。里比特的結果顯示,在參與者有意識地表達出想要移動的意圖之前的幾十分之一秒,大腦就已經有了活動的記錄。
這項結果在所難免地引起了爭議。批評者認為鍾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這種讓參與者自己報告決定意識的方式太過主觀。神經學實驗通常具有可控的輸入變數——例如在一個精確的時刻給人看圖片,並且觀察大腦的反應。然而在里比特的實驗中,手指移動的時機是由參與者主觀決定的。除此之外,批評者們認為里比特觀察到結果——大腦在做出有意識的決定之前的活動,無法推出大腦在人意識到之前就做出了決定。這些活動可能正是大腦為做出決定而作的准備。
海恩斯在2008年改進了這項研究:里比特的EGG技術只能觀察大腦的有限幾個區域,而海恩斯的fMRI裝置可以觀察整個大腦的活動;里比特的參與者只是決定什麼時候移動手指,而海恩斯的實驗卻迫使參與者在兩個選項(左按鈕或右按鈕)中做出選擇。但是批評者們仍能在其中挑出漏洞。他們指出海恩斯和他的團隊對於按左邊還是右邊按鈕的預測最高只能達到60%的精度。達特茅斯學院研究自由意志的神經學家和哲學家艾迪娜·羅斯基(Adina Roskies)認為,雖然海恩斯的預測結果比完全隨機要強,但仍不足以說明大腦在意識前就做出了決定。除此之外,「這一切只是暗示著有一些生理因素影響著決定的形成」,不足為奇。她還補充道,那些了解科學的哲學家並不認為這能有力地證明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因為實驗中的動手指不過是對現實中『做出決定』行為的拙劣模仿。即使表面看上去非常簡單的決定,諸如喝茶還是喝咖啡,也比決定用哪只手按按鈕要復雜得多。
海恩斯又進行兩項研究來完善他的結論。一個運用更精確的掃描技術來確認他之前研究中大腦的活動區域。而在另一個准備發表的研究中,海恩斯和他的團隊要求參與者將屏幕上的一系列數中拿兩個來進行相加或相減。決定相加或相減相比的意圖比決定按按鈕更加復雜。海恩斯認為這能更好地模擬我們日常生活中做出決定的模式。他說:「研究發現,即使是面對這種更為抽象的任務,大腦仍在參與者意識到決定的四秒之前就產生了活動。」
雖然爭議仍在繼續,海恩斯的實驗還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是不得不說,所有人都得重新思考「自由意志」這個概念了。尤其在哲學界,神經學家的研究成果,勢必會引發新的激烈討論。請繼續關註:《 自由意志——科學與哲學的對決 》。
7. 自由意志的幕後花絮
·導演馬提亞·甘斯勒花了6年多的時間來研究和准備這部電影,其中三年收集資料,三年寫劇本,被他自己戲稱為「是個大嬰兒」。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他訪問了很多的心理醫生、強奸犯等,認為「大部分的強奸犯都有罪惡感,而且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想以自殺來解脫」,劇本最終由三個人完成。
·手淫原是非常隱私的事,但為了角色,約根·沃格爾不得不在鏡頭前毫無保留。他說:「拍攝手淫戲前的5分鍾,我與導演馬提亞·甘斯勒溝通,他要我照平常自己的手淫方式去演。」他說拍攝時有清場,除了他,還有身兼攝影師的導演本人,以及一名女性收音助理,他打趣說:「她有把頭轉開。」
·片中絕大多數過火的鏡頭都是由導演馬提亞·甘斯勒自己拍攝的。以數碼拍攝的《自由意志》大部分畫面都是一次過就拍成功,最後整部影片的成本為100萬歐元。
·影片開場時,西奧的外形十分肥胖,九年之後從精神病醫院出來,變得有六塊腹肌,約根·沃格爾坦言:「我們的拍攝期只有八個星期,沒時間增肥減肥,是靠造型技術完成。」
·《自由意志》這部影片中所有強暴、自瀆、自裁的戲均是男主角約根·沃格爾親自上場,為表彰他在制、編、演三方面的特殊成就,柏林電影節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銀熊獎,此後在羅伯特·德尼羅所創辦的紐約「翠貝卡國際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上大放光彩,順利奪下了最佳男主角獎;以及在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上再度榮獲了最佳男主角「銀雨果獎」。
8. 求電影自由意志 百度雲
不免。
9. 自由意志的影片評價
毫無疑問,《自由意志》是一部大膽而無所畏懼的電影作品,如果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不完全是為了娛樂,那麼也許能夠給人們一些啟示。
——《歐洲電影》
德國導演馬提亞·甘斯勒的《自由意志》,會讓你看過本片之後至少有17分鍾的回憶再也揮之不去。
——《首映雜志》
兩個引人入勝的主要角色,由德國經驗豐富的男演員約根·沃格爾,和相對而言算是新手的瑞士女演員莎賓·蒂莫提歐領銜擔綱,支撐起了一部《自由意志》。
——《綜藝雜志》
是一部長達近3小時的電影,描述了一個強奸犯西奧因為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因此除了一般的監禁之外,還要接受精神治療,方能重新進入社會.他在觀護與自製下開始新生,甚至交了一個女友,最後卻再次失控犯罪,絕望的他選擇了割脈自盡,了結生命.
整個故事看得十分壓抑,我們跟隨著主人公的一舉一動,從他犯案.被捕.治療.重入社會.戀愛,再度犯罪,自殺,就如同紀錄片一般詳實地貼近他的生活,節奏不疾不徐,雖然略顯冗長,但卻並不沉悶,許多細節安排十分精巧,暗示了主角的心境轉折,全片充斥著一股淡淡的悲傷.透露出一種宿命難違的氣息.
開場便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強暴戲,西奧在與同事發生爭執之後,情緒暴躁的他瘋狂地砸爛餐具後被迫離開,隨後對一個騎車女子實施性侵犯,之前的鋪墊告訴我們,西奧的行徑很有些異常性慾亢進症的特徵,導演採取了迫近手提攝影的拍攝手法,使得臨場感與壓迫性十足,在整個過程我們看到行為失控的西奧不只是強奸行為,更包括他以暴力毆打受害人的前奏,令人觸目驚心.
作為對應,影片後段,開始新生的西奧再次犯罪,依然是一場強暴戲,導演卻著重刻畫了其心境的轉變.他本是在超市購物(此時他已和女主角同居),卻接到女友電話說要參加一個離職同事的聚會而不回家吃飯,有些失落的西奧無聊之餘,竟跑去偷窺女友聚會,看見她有說有笑,充滿挫折與嫉妒的他獨自走在街頭,突然被一個要開車進車庫的女人按喇叭要求讓道,一時惱怒失控的他立即尾隨進去,又是一番暴打,強暴的過程反而不再用細節呈現.
《自由意志》這個片名更象是一種反諷,整個影片其實是在講禁慾,西奧出獄後,為了剋制自己的性沖動,他除了工作,運動,自慰外,甚至在一次晚上和一名的女子等車時,他放棄坐同一班車,而寧願再等下一班.當他對一個餐廳女招待有好感時,他說:我喜歡她,但我也不喜歡她. 喜歡她是真實的感覺,而不喜歡她則是害怕慾望可能再次帶來無法自製的後果.
西奧寄以厚望的愛情,最終未能阻止他再次犯罪,片中女主角的適時出現,本來給了他一個改變人生的契機,西奧第一次感受到男女情愛的關懷,他顯然也付出了最真摯的感情,只是正常生活下暗藏在他體內的性慾惡魔始終在伺機而動,猶如戴著雙重面具生活的方式,一次一次不斷挑戰他的抗壓性,因此當他再度犯罪之後,堅決提出跟女友分手,西奧在天橋上大聲告訴她:我恨你.這殘酷的話語背後,其實是西奧原以為兩人的愛情與關系,足以治癒他的疾病,但最終卻失敗了,恨的是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再度破滅,恨的是因此鬆懈了的自我防範.
影片用冷靜的筆觸講述了一個足夠震撼的悲劇故事,從某種角度來說更象是一篇精神病學報告,也是關於體制規范和自由意志之間如何制衡之間的探討,西奧在恢復理智之後,會對自己所做的事痛哭失聲,而第一場強暴戲結束後,雙眼被紗布蒙住的受害者倉皇逃走,卻一腳踏空倒在荊棘叢里而忍不住哭喊時,西奧並沒有是馬上逃走,而是跑回車里拿急救箱想幫她,諷刺的是急救箱里的物品既是他用來捆綁受害者的工具,也是他想用來救人的工具.從他身上看得出,強奸行為總是無法控制,事後良心發現才是他的自由意志,這一點也讓他痛苦不已.
導演並非表達自己對犯罪的同情,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復雜人性面進行了冷靜客觀的剖析,沒有什麼刻意煽情的段落,卻讓我們有了更多思索的空間.影片對白很少,大量的內心戲讓男女主角都有不俗的發揮.在畫面處理上尤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一場強暴戲,再比如男女主角在公寓里的激情戲,都採取了逆光處理,尤其是最後一幕在海灘上,西奧在女友面前割腕,女友抱著他痛哭嘶吼之後,畫面中二人的背影面向大海,日升又日落,影像靜默而充滿復雜層次的平靜情緒:西奧終結了罪惡的沖動,生命永遠歸於平靜.
很喜歡電影的結尾,即使錐心刺痛,依然相伴至終,留下的不僅是無助與絕望,更有莫名的心痛與感動.
幾個世紀來,科學被排斥在善惡對錯的問題之外,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樣的終極話題長久地供奉在哲學和神學的聖壇上。
認知神經科學家薩姆·哈里斯勇猛地將自己的科學之劍指向道德世界。他提出科學不但可以,而且更應當成為道德問題的准則,科學可以為人類設立新的價值觀,帶領我們走向真正幸福的生活。
在《自由意志》一書中,哈里斯以睿智、妙趣橫生的方式向我們揭開了「自由意志」的秘密,心理學、物理學、哲學「自由意志」原來是場幻象,我們該不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我們不能,世界是否會變得更糟。書中不但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博士的精彩導讀,更有作者與著名哲學家、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的激情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