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秦賦前面幾部叫什麼
大秦帝國系列是目前唯一一部致力於展現「秦變革圖強一統天下」的歷史正劇。
B. 《大秦賦》口碑高開低走,當然不止是40歲張魯一一個人的鍋
可惜了,《大秦賦》本可以成為新十年國產 歷史 劇的扛鼎之作的。
說實話,整個行業和國劇觀眾對這部劇都曾經是抱有過極高期待的。
《大秦》系列破9的系列均分;
段奕宏張魯一李乃文等等組成的全演技派陣容;
第一部《裂變》導演+第二部《縱橫》的主創陣容。
似乎沒開播都已經鎖定了勝局。
而當劇集首播正式亮相,第一集秦軍攻趙的每一幀畫面,都看得到經費在燃燒,
劇組對於古戰場的精心還原,更是顯示初劇組的專注與用心。
每個點拿出來,都很有說頭。豆瓣8.9的開分,也的確證實了觀眾對前幾集品質的確認。
種種鋪墊,甚至讓我這樣一個老 歷史 劇迷選擇性地忽略了國產 歷史 劇正處於 歷史 性困境這個事實,而願意再一次相信,這部《大秦》系列終章正在創造一個奇跡。
直到——40歲的張魯一飾演的13歲少年嬴政,第一時間向36歲的朱珠飾演的母親分享喜訊 。
如果說這還不夠讓見慣國劇大場面的觀眾震撼,那麼當他直接給呂不韋跪下了,說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願意跟你一起浪跡天涯!」這樣炸裂的年度古裝劇台詞,許多觀眾也跟著一起裂開了。
當然許多死粉——包括我,當時還心存幻想,「也許,這次會翻盤的吧。」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當最新集中嬴政一劍刺死少年甘羅,我必須承認自己已經徹底崩潰了。
劇集的 豆瓣評分,在三日內迅速滑落到了8.1。
但現在的疑問是,這部從開分8.9跌到8.1的國產良心劇,是會實現口碑逆襲,還是會一路口碑跌停,成為整個《大秦》系列的口碑谷底?
很多人納悶,有那麼糟嗎?沒有。但因此就更令人失望。
這種失望,並不是哀莫大於心死的那種失望,而是希望的火苗被點燃以後,又被瞬間撲熄的那種失望。看得出主創有用心有努力想拍好,但最後輸在了一件事上。
我知道你們想說什麼——選角。
但我要說的,是 古裝 歷史 劇的劇本 。
而這一點,或許才是今日的國產 歷史 劇,真正的困境。
還是從張魯一說起。
不知道劇組是順拍,還是逆拍,先假設是順拍吧,那麼問題就是——偌大一個劇組,是什麼原因讓那麼多工作人員,看過那麼多場戲之後,沒人向導演團隊提出疑問——你們不覺得張魯一演13歲嬴政有點太老了嗎?
都不用他進宮,就說13歲嬴政出場那場戲,一個二十齣頭的小姑娘,給叫自己姐姐的心上人送酒,見他第一次喝,全噴了出來,整個軍營都忍不住笑場…
那時候,沒人看出這個嬴政扮相是有問題的嗎?
到了下場戲,嬴政去看鄔君梅飾演的五十歲的祖母太後,扮相看起來絕對不像50歲的鄔君梅一開口,「你還這么年輕。」
這時候,沒人覺得有問題嗎?
這些就算了吧。辛柏青飾演的嬴政的父王,和做了質子多年的兒子交心,還和兒子一起閱兵……
可是等一等,張魯一、辛柏青和倪妮主演的電影《柳川》今年初才開機吧,和《大秦賦》拍攝時間很接近了, 那一部戲這二位還在演愛上同一個女子的兄弟啊 。
上個妝直接演父子?演員自己不會笑場也是很厲害了。
現在觀眾都在懷念演少年嬴政的小演員,唇紅齒白,清雋秀雅,舉手投足之間都帶著天生俱來的王者貴氣,最主要是一回首那清冷陰鷙的眼神,簡直就是少年嬴政該有的樣子,當時大家還在誇導演太會選角了。
如今因為張魯一的少年嬴政的爭議太大,導演還親自下場挽了一波尊,中心思想是大概是:角色太復雜,小演員hold不住,必須要一個有厚重感的演員來演少年時期。
但演技厚重和年齡感厚重是不一樣的。
當然有人會說老牌演員演青少年一直是國劇慣例,過去被嘲的也不少,比如《康熙王朝》里當年46歲的陳道明演了17歲的玄燁;唐國強演過青年時代的四爺;「大秦」系列第一部中侯勇是以41歲的年紀演了19歲的秦孝公;富大龍也演過「秦惠文王」年輕時代。
這種角色都很難演,由一個演員完成一連串的表演,是另一種穩健的做法。為什麼到了這一部被嘲得這么凶?
因為其實還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 以演技卓越著稱的張魯一,可能少有地演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角色。
可能是為了展現前期少年嬴政的矛盾感,張魯一版的嬴政,時常帶著一種軟糯表情, 這種對比表演在《紅色》中是很成功的,問題是這次他演的是秦王。
尤其是觀眾經歷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龍和張博扮演的秦王以後,再看這樣的嬴政難免會覺得要不富大龍來演嬴政好了。
也不是說張魯一演技就崩掉了,比如雨夜宮變和大秦閱兵兩場戲,其中豐富的情緒轉換都是對的,又比如在表現對仲父呂不韋的矛盾上,那種迷茫也是對的。
這些部分張魯一演得很好,但觀眾還是感覺到,這不是秦王,因為缺乏一種王霸之氣。
張魯一也不是沒演好過皇者,《妖貓傳》的唐玄宗,一場鼓戲簡直不要太帶感。但這個角色更多還是表現出一種虛弱的陰沉與殘酷,而秦王嬴政是准備要統一六國的。
所以觀眾的不適感,的確不止是40歲張魯一演13歲嬴政的問題,而是張魯一和嬴政角色之間的不恰感,被劇集安排放大了。
但你說張魯一的選角就是劇集最大的問題嗎?又不是。
問題是主創並沒有想清楚,到底要怎麼拍好《大秦賦》。
不需要翻看該劇的官方微博,《大秦》系列明晃晃寫著「正劇」二字。
何謂正劇?尊重 歷史 、製作精良、主題宏大、表演精湛。
基本等同於是近幾年霸屏的瑪麗蘇古裝劇的反義詞。
也正是在流量當道的市場環境下,觀眾更急切盼望能再次看到一部如《雍正王朝》、《大明王朝》這樣的正劇,所以對《大秦賦》期待那麼高。
可《大秦賦》的最大問題就出在,改編完全不講究傳統經典 歷史 劇的基本法。
主創當然還是想要拍正劇,不但要拍,還要拍出七國爭斗爾虞我詐,大秦東出到奪取天下的脈絡,秦始皇的個人成長,時局之下那些 歷史 風流人物的出場與收場……
但拍出來的效果又讓人想要拍拍腦袋問自己:這是正劇的拍法嗎?
回答之前的問題:為什麼富大龍侯勇演少年的自己沒太大違和感,到了張魯一演少年嬴政觀眾集體吐槽?
最大的問題是: 張魯一在 「演」一個愣頭青小朋友,而完全忽略了「嬴政打小就是王者」的事實。
歷史 中的嬴政登基時也才13歲,一早已經參與權術斗爭,這么一個在宮斗中成長的嬴政,會看到優伶侮辱母後,就當場刺死對方嗎?
會在成王之前,處處顯示出少年感,會在聽說宮中傳言後,立刻跑去呂不韋跟前自稱不想當畜牲,要和呂不韋浪跡天涯嗎?
反正我是不信的。
那這全都是張魯一的問題嗎?換一個演技派少年演員上去,說出同樣的台詞,觀眾就不覺得違和了?我看不會吧。還是忍不了!
因為能說出這種狗血台詞的嬴政,絕對不符合觀眾心中有心智、有城府、很深沉的人設啊。
這背後其實是國產 歷史 劇近年來一個最大的問題:打著正劇的旗號,拍出了一個四不像的東西。
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嬴政故事線上,還包括趙姬的故事線。
最開始大家看到故事沒有像《皓鑭傳》那樣,以趙姬、嬴異人、呂不韋三者關系為核心繞來繞去都是 情感 糾葛,還說《大秦賦》果然沒有那麼多兒女情長,秦人的心中心心念念的是天下凝一。
萬萬沒想到,趙姬和呂不韋沒有狗血戲,卻和嬴異人的兄長公子傒有很多狗血戲。
這個角色本來是一直和異人爭奪嫡子位的,差點還捅了他一刀,但是歸來後一看到趙姬,就一幅咫尺天涯的感覺。
最關鍵的宮變之夜,公子傒莫名其妙玩消失,跑去找大嫂,趙姬為了讓公子傒放下對王位的執念安心輔佐他們母子,果斷來了個「不快樂」三連雞湯大放送。
「嬴異人當王,他不快樂。嬴政以後當王,我認為他依然會不快樂。你如果當了王,你就快樂了嗎?」
然後公子傒就莫名其妙地對趙姬發誓了:「我要讓你親眼看到你的兒子,做我大秦的王!」
這一切是為什麼呀,為什麼公子傒不說:既然大家做王都這么不快樂,那我來做吧。
總之,整段戲就是太過莫名其妙。
愛情本無錯,怦然心動也很浪漫。但拍 歷史 劇講究個章法,所謂 大節不虛,小節不拘 。
但 歷史 劇的大節就是:真的不要不合時宜地糾結於男女情長。當然明顯的邏輯bug也是不對的。
類似這樣的叔嫂戲,不好意思,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意義。直接摘掉也毫不影響。
這種想到一出是一出的編劇手法發展到7號晚上,就發展出了把很多觀眾雷倒了的點, 史書上12歲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羅,被少年嬴政拔劍說殺就殺了 ……
故事當然也有一定的解釋:甘羅是呂不韋和嬴政暗戰的犧牲品。
甘羅出使趙國,背後是呂不韋,他一張嘴拿到趙國五個城是很厲害,可是卻打破了嬴政和燕王的協議。結果是使讓趙國逃過一劫,還使秦國客觀上背信棄義辜負了燕國,燕國兵馬已出,還慘敗,從此燕秦不睦。
嬴政殺甘羅是為出氣,也是給呂不韋一個下馬威。
但劇情邏輯與觀眾共鳴,是兩碼事。
作為觀眾,對一部 歷史 劇的直觀感受,是心理與生理雙重體驗過程。
顯然,《大秦賦》秦王殺甘羅這部分的故事是失敗的。
歸因起來,無外乎是因為人設的臉譜化與情節的低幼化。
這種低幼化當然與《獨孤皇後》《燕雲台》那些基本走向了瑪麗蘇偶像劇路線的古裝劇不同,但給觀眾的感官其實更糟,因為觀眾是帶著看正劇的心態來看的,結果給觀眾來這么一出,觀眾怎麼笑著原諒?
可是主創為什麼要這么做?這才是真問題。
當然有人會說是資本讓他們這么做,就算是如此,那問題又來了,資本為什麼要這么做?讓 歷史 劇走原來的套路不好嗎?
答案也許是:平台 要追求爆款,而原來的套路已經很難做出 歷史 劇爆款了。
別以為我開玩笑,事實就是完全意義上的 歷史 正劇,已經多少年沒出爆款了?有人會說《大軍師司馬懿》或者《新三國》,但那是嚴格意義上的 歷史 正劇嗎?
真正的 歷史 正劇第一個高峰大概是1995年的《武則天》,收視份額達到34.7%。而近來在抖音、快手、B站影視解析類內容爆火的《雍正王朝》,1999年上映的時候央視收視率高達19%,北方地區收視率一度超過80%。
一直到2005年的央視開年大戲《漢武大帝》收視率還能破7%。
2007年成為一個明顯拐點。
唐國強再出山的《貞觀長歌》雖然收視率3.7%,但已經不算爆款;更慘烈的是《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播出,最高收視不超過0.5%。
其實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國》系列自己,2010年系列首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在地方台播出後幾乎沒有什麼水花; 2013年、2017年的後兩部收視率同樣一般。
這個系列的口碑,可以說隨著歲月反向逆襲的結果,也是因為觀眾太缺 歷史 劇了,日子越久這幾部越顯得珍貴,劇集在B站破圈後更多觀眾意識到這些劇好牛啊。
但從成本回收看這些絕對不是行業開香檳的類型。
過去幾部還可以說窮有窮做,從製作方面看,隨著行業製作成本走高,古裝題材的投入持續攀升。《大軍師司馬懿》系列據稱投資超過4億;2019年播出的《長安十二時辰》,據報道投資高達6億。
《大秦賦》肉眼可見製作升級了,投資增大,如果收視表現還是過去那樣,對於平台就是虧本買賣。
這不是平台殘酷,而是 歷史 劇本身就是產品。
於是創作上必須在破圈上想辦法。但事實證明劇方還是走偏了。
劇集前幾集不是沒有破圈的段落,最經典的是辛柏青對嬴異人的演繹,就給 歷史 上這位沒有出彩之處的工具人賦予了全新的生命,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什麼呂不韋一眼就認定了他「奇貨可居」。
平原君以他妻兒為人質逼迫嬴異人在談判中妥協,結果他含淚鏗鏘地說,「我王知我為救妻兒性命,是不會責怪我的,可是我姓嬴,大秦太子的嫡子,今代秦王行事,豈能置國置王於不顧……王命不可違,將士不可負,國事更不可誤……今日你若殺我妻兒,來日我一定親率秦軍,攻破邯鄲,毀你宗廟,你趙氏全族上下一個也休想活,凡天下趙氏之人,皆要為我今日死去的妻兒償命。」
這段台詞肯定是虛構的,但符合 歷史 情境的台詞配合辛柏青炸裂的演技,對啊,炸裂演技要用在這里才炸裂,整段戲就炸了。
另一段出圈的表演來自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聽說了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後去世,關上房門後他掩藏不住的竊喜,這段戲之所以精彩也是因為演員表演和劇本實現了化學反應。
表演之外,《大秦賦》雖然更清晰更精緻,但從城牆、兵器到場景的布置、服飾的色彩與版式、器物的形式與材質,都有細致考量。
類似秦軍攻邯鄲,戰車、步兵、攻城兵各自列陣,騎兵傳令,投擲兵種打頭陣,之後戰車和步兵出場的古戰場拍攝不用說了,就連小規模步兵騎兵之戰都符合史實,看得出是真的用心。
如果不是為了要避免像大秦前三部那樣文白結合太過曲高和寡,做出各種自以為討好觀眾的東西,比如過於現代的對白,自以為熱血的好戲,沿著前幾集的風格走下去,能差到哪裡去?
但主創就是要為了擺脫 歷史 劇的困境而創新,結果陷入新的困境。
歷史 劇當然可以創新,但任何創新,支撐起的,必須是故事的魂。
光指責創作者的跑偏也是狹隘的,這樣一個故事,是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如果《大秦》前三部一早都是爆款,當然也不會有這么多曲折,過去市場的反饋,客觀上鼓勵著許多庸俗卻會「爆」的套路。
然而市場其實在起變化,圈層爆款時代,只要把劇集拍到一個極致,就足夠破圈和成功了,主創有本事再拍一部《裂變》出來,難道不會爆嗎?
歷史 那麼精彩,原著那麼精彩,只要完整拍出來,其實就成功了。
可惜啊,並沒有。
C. 最近《大秦賦》很火,還有沒有同樣是演秦始皇的電影值得推薦
不吹不黑,《大秦賦》作為歷史正劇,在開播當晚就博得了個滿堂彩,拿到收視第一的成績,在當下這個偶像言情劇包圍的影視氛圍中,著實是不容易,給歷史正劇,打了一個相當漂亮的興奮劑。
這部電影將封建王朝的兩個對立面,表現得十分鮮明,一面是統治階層的冷漠,一面是理想主義的熱情,並沒有脫離歷史劇的根基。
其次,作為一個商業片,劇中有情有欲,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雖然有些狗血,但不失為一種文化的處理方式。
尤其我們要理解,在八九十年代拍這種商業片,是非常大膽的行為,而周曉文導演這樣做了,縱然過程有些坎坷,也是值得我們打CAII肯定的!
D. 大秦賦的前幾部都是什麼!
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
秦孝公嬴渠梁繼位之後,深感秦國的羸弱,決心變法圖強,秦孝公招天下賢士入秦為官,衛鞅入秦考察後面見秦孝公,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法家施政思想徹底征服了秦孝公。
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
秦惠文王嬴駟繼位之後,雖然殺死了衛鞅,卻繼續延用衛鞅之法,並沒有顛覆變法,這也使得老氏族們狗急跳牆,趁著秦惠文王與齊國、魏國三國相王之際,與齊、魏和義渠相勾結欲刺殺秦王,另立新王,廢除變法。秦惠文王謀定而動、左右開弓,既癱瘓了齊魏聯盟,解除了義渠兵禍,又一舉鏟除了甘龍等老世族。
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
秦昭襄王繼位後,宣太後羋八子輔政,宣太後重用魏冉、白起等人逐漸平息了內亂,隨著嬴稷的逐漸長大,對權力的慾望就越來越大,秦昭襄王啟用范雎,驅逐魏冉、廢太後之權,開始親政。
(4)電影天堂大秦賦擴展閱讀
《大秦賦》作為「大秦系列」收官之作,該劇以電影手法作序展開。張魯一扮演的秦王緩緩走向高台,在獨白中緩緩開啟了故事的大幕。嬴異人出逃與邯鄲之戰融合,開篇即用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戰爭戲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也展現出這部古裝劇的氣質與風格。該劇的故事其實是比較耳熟能詳的,但哪怕已經知道結局,依然會被一波三折的起伏吸引,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
該劇並不滿足於陳述舊事,更注重彰顯秦始皇時期鮮明的秦人品格、歷史精神,展現先秦時代復雜豐富的文化氛圍,讓觀眾不僅能從熒屏上讀到一段歷史,更能從跌宕起伏的情節、對歷史的藝術再現中看到戰國時代的格局和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