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聽見天堂》觀後感
《聽見天堂》是一部義大利的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時長一個小時三十六分。
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八歲時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型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里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米可不因為身體的缺陷而放棄追求夢想,他的敢想敢做歷歷在目。而我們健全人又有什麼資格放棄追求夢想呢?
還有兩年我們就要上"戰場"了,這兩年中想要改變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即使自己平凡又怎樣,一定要成為那樣的人嗎,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想我會盡力拚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只要我努力,我將離成功近,觸手可及。當我快要走進成功的時候,我想我會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累。可是無論我們多累,或者別人對我們的處境有多大偏見,每天只是想熬過夜晚,直到太陽升起,這時一切可以重新開始,重新再來。
生活總是這樣:一會兒所有東西都有意義,下一刻一切又都變了。人會生病,家人會離開,你的朋友會關閉曾對你敞開的那扇門。我坐在那裡,經歷過的那些快速的變化折磨著我,心裡卻沒有悲傷。不知從哪裡,也不知為什麼,一種異樣的感情偷偷地佔據了悲傷的位置,那就是希望。
我想,如果生活可以變得很糟糕,那麼,它就可以變得更好。
努力吧,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時刻准備著告訴你事情應是怎樣的,什麼事情是現實可行的,但同時我也體會到其實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除非他親自去嘗試了。
㈡ 電影「聽見天堂」觀後感
我的啟發:
1. 盲人雖然看不見,但他們可運用各種感官的整何,組合成心像。他們也會做白日夢,若沒有意外,盲人他們還是有屬於他們獨特的視覺經驗,只是可能不見得與現實相同。
2. 小男孩在未盲前,是個活潑好奇的小孩,家中開放的教育,也鼓勵他自行動手,大量的動手經驗使得小男孩在盲了以後,僅憑觸覺,他修好了被認定全壞的腳踏車,還騎它上街,還騎得很遠。雖然這個表現過於大膽,因為看不到橫沖直撞,沒發生意外也很神奇。但因著是自行動手的經驗,這個小男孩,他擁有與眾不同願意嘗試的勇氣,他知道他可以動手解決問題,也因此自行摸索學會剪接,也才有現在這個聲音剪接大師。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操作,及做中學,並鼓勵孩子們的好奇及嘗試,因為好奇、嘗試會是學習的原頭,也是學習中最重要的能力,有好奇及嘗試,才能產生有用的知識。
3. 小男孩是因意外盲,從他剛入學校的反應,可看見他在調適上,經過一段否認,包括他一直都聲稱,我看得到,拒學點字。也看見他因盲,而產生的憤怒及恐懼,包括他被宣判盲了的時候,他到平日他與同儕玩的地方,他只坐在旁邊,對於同儕邀請他酷酷的拒絕了,他想躺到草地上,但他充滿恐懼的慢慢躺下來。到盲人學校後,他不與同學接觸,他不認為自己跟他們一樣。在他因和同學打架,被要求在房間自省,他那份恐懼,那份憤怒就爆發,他扯下所有床單,推倒所有東西,直到摸到錄音機,聽到了聲音,他才逐漸平靜。當他第一次遇到那個小女生,他也都還是持續說他看得見,甚至還騎腳踏車上街,總之,他認為自己是正常人。直到他開始錄制廣播劇時,有一天半夜,他起來按著開關,一開一關,他只說了電燈壞了,他開始逐漸承認,也開始哭出來,這是悲傷,但一個人一但開始有了悲傷,如果沒卡在悲傷中,就會逐漸轉成接納障礙,然後是認同障礙。但他也認為自己跟正常人沒有什麼不一樣,他也告訴他的同學們,我帶你們去看電影,當同學們說怎麼看,我們怎麼可能看,但他卻說電影每個人都可以看,眼精看不見,但電影有對話及音效,我們一樣可以享受電影,而且還真得帶他們去看。一個障礙者是否會成央A關鍵取決心態,缺陷不能將人打敗,但若自我放棄了,那這個人就是真得廢了,因為他會順著環境,在主流的路上動彈不得,而不是找到環境中的其他的小路。
4. 男孩的個性很倔,但通常倔的人也比較不容易被克服障礙。對於他的反骨性格,我推測有可能是來自中途至殘的憤怒。因為在片剛開始的時候,小男孩是很乖順的孩子,雖然外向、好奇、活潑,但感覺就是很乖順,且討喜的孩子,在校成績也很好,人緣也好,所以猜想反骨是因為殘障,也也釵]為看不見,沒有安全感。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那麼倒楣。我再也看不到了嗎?我看得見,我不是盲人。但現實又是殘酷的看不見,那真得會讓人產生很大的憤怒,讓他顯的很反叛,但這是我們必需關注的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不管是否天生或後天,外顯或內隱,當一個人身為有障礙的人,心中那份憤怒、抱怨、自卑都是常見的,而且逐以毀滅那個人或周維的環境。所以這份心理衛生的問題,也是身為特教老師該留意的。
結論:
1. 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許可權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
2. 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但最糟的是心盲,那才是真正的盲了。想像力相當重要,一個人的想像力,可以決定人的視野的廣度及生命的寬度。
3. 不要殺死孩子的想力,因為你可能正在殺死一個未來的偉人。也閉O愛因斯坦、也閉O畢卡索,也閉O貝多芬,也閉O任何一個領域的偉人。
4. 缺陷雖然使人無法很方便,但是卻不代缺陷會使人廢掉,缺陷沒法使人變殘廢,只有自己才會讓自己完全的殘廢。缺陷雖然會使人在主流的路中,動彈不得,但不代表失去前進的能力,而是要換條路前進,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只是不是這主流的路上,而是在其他多數人所不能走的路上,但都還是可以到達終點。所以前進不了,不該怪環境,也不是沒能力,只是沒有去找路或沒有走對
看這個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裡看到說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這句話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與這個影片相比的話,我會覺得這個影片比《放》更好。因為,在我看來,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說的是一個音樂老師改變了被教育者們乃至社會所放棄的一群孩子。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稱作「人渣」的孩子們當做「人」去發現、培養,才有了後來自信自強、令人自豪的孩子們。毫無疑問,這是一部讓任何懷有「教育夢想」的人們熱血沸騰的影片,它使人們相信,世上沒有「壞」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而《聽見春天》則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呵護學生們的成長(比如,在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是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感官呢?」;比如,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並肯定他),而學生們則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長為能夠影響老師的力量。(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聲音來表現四季變換,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也是米可將被校長開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師,唐老師才決定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於校長。——我相信,大家應該也同意,沒有這件起因,也不會有學校阿姨點醒唐老師這一幕吧。)我認為這才是更正確的教育態度。
記得以前學教育學時,有種觀點說,孩子是白紙,隨便人們在上面抹上什麼樣的畫。甚至有個教育家說,(不記得是哪個了)給我100個嬰兒,我會將他們培養成任何人才。(大概是這個意思吧)我一點也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觀點片面地誇張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視了孩子的主體性。孩子不是白紙,他生來就有他自己的優缺點,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而已——比如,一個天生對數字敏感的人,培養起來肯定會比缺乏這方面神經的人事半功倍得多。想想,如果《放》里那個老師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學生,又哪來的教育靈感!
當然,我不是否認教育的力量,如果沒有唐老師的點醒,也許米可就這么自暴自棄下去了也不一定。可以說,《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於正確的老師遇到了正確的學生,而《聽見天堂》則是,正確的學生遇到了正確的老師。
教育是施教者與被教者的互動,忽視任何一方而強調另一方都是不對的。然而現在的教育其實更多的傾向於填鴨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當白紙,隨便塗都無所謂的觀點)、壓長棄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壓制另類的放棄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幾個人才!!喊了這么久的教育改革,卻依舊如此多病態之教,枉費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後人:因材施教!
㈢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
大學生應該多看一些關於現實和夢想的電影,才能很好地看清現實,明白自己該何去何從,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應欄目!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聽見天堂》
根據義大利紋名盲眼電影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MircoMencacci)的經歷改編而成。米可在八歲時因意外而逐漸失去了視力,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之後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效師與音樂家。《聽見天堂》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有意識形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里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同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麗茲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非常艱辛。隨著慢慢的長大,麗茲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她從老師那裡爭取到一張試卷,漂亮的完成答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從現在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弗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然而,貧窮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從不退縮的奮斗是永恆的主題。《風雨哈佛路》也被評選為最勵志的電影。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心靈捕手》
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波在席上公布了一道困難的數學題,卻被年輕的清潔工威爾解了出來。可是威爾卻是個問題少年,成天和好朋友查克等人四處閑逛,打架滋事,當藍波找到這個天才的時候,他正因為打架襲警被法庭宣判送進看守所。藍波向法官求情保釋,才使他免於牢獄之災。藍波為了讓威爾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浪費他的數學天賦,輕了許多心理學家為威爾做輔導,但是威爾十分抗拒,專家們都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之下,藍波求助於他的大學好友,心理學教授尚恩,希望能夠幫助威爾打開心房。經過藍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爾漸漸打開心胸,而好友查克的一句話,更是讓他豁然開朗。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荒島餘生》
查克任職於美國聯邦快遞,他系統工程師的職業決定了他的生活忙碌、自律、充滿時間緊迫感。而查克總能把一切工作都井井有序的安排在每天的日程里,時間就在他的控制之下。他無暇顧及到只是女朋友凱利。一場飛機失事改變了這一切。所有人都認為查克喪生在這場災難中,然而事實上他活了下來,被困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荒島上的生活就連吃喝都成問題,查克成了現代魯濱遜。但另一方面,他在這里卻因為與大自然依存,與險境搏鬥,與孤獨作伴,與飢餓抗爭,得到了以前從來沒有領悟過得感受。當他回到現代社會時,人生有了新的開始。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個名為肖申克的監獄里,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名望的瑞德,請求對方為自己搞來小錘子。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捻,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表面看來,他已入瑞德那樣對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為了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美麗心靈》
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小約翰·福布斯納什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的雖然艱難,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阿甘正傳》
阿甘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且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摯愛珍妮,在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憑借著上帝賜予的「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阿甘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但是,也始終忘不了珍妮,幾次匆匆的相聚和離別,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們終於又要見面....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永不妥協》
埃琳1布羅克維奇是倒霉鬼中的典型。她結過兩次婚,但每次婚姻都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使她成了一個拖著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倒霉的她在遇到一場交通事故以後,聯志在必得的賠償官司到最後都輸掉了。為她辯護的律師埃德半是同情埃琳半是因為幫她打輸了官司心感內疚,收留了埃琳在他的律師事務所打雜。埃琳的生活算事有了一點保障。在調查一單污水申訴案時,埃琳偶然 發現了污水中含劇毒物質,而供水公司卻對此敷衍了事。弱女子艾琳決定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負起為受污染的數百名居民討回公道的重擔。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克里斯·迦納用盡全部積蓄買下了高科技治療儀,到處向醫院推銷,可是價格高昂,接受的人不多。就算他多努力都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給妻兒,妻子最終選擇離開家。從此他帶著兒子克里斯托夫相依為命。克里斯好不容易爭取回來一個股票投資公司實習的機會,就算沒有報酬,成功機會只有百分之五,他仍努力奮斗,兒子是他的力量。他看盡白眼,與兒子躲在地鐵站里的公共廁所,住在教堂里的收容所里....他堅信,幸福明天就會來臨。
大學生必看青春勵志電影——《追夢赤子心》
本片改編自丹尼爾·魯迪的真人真事。影片講述了喜愛橄欖球的平凡的魯迪,心懷夢想,克服重重困難創造奇跡的故事。
;㈣ 《聽見天堂》觀後感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幸在運河影評院觀看了《聽見天堂》。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義大利男孩,因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只能看見物體模糊的影子。根據法律規定,米可只好進了盲人學校。盲人學校的校長堅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讓學生學習紡織和接線,因為他認為,盲人不會獲得自由。一次關禁閉,米可意外地發現了一台舊錄音機,在唐老師的點撥下,他把興趣轉向了錄音。後來,米可提出在校慶大典上表演錄音話劇,得到了夥伴的支持,幾經波折,在校慶那天,向父母們展現出了一個神奇的聲音世界。
「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唐老師那句「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器官呢?」就是因為唐老師的這句話讓米可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夢想。
小時候的我,有許許多多夢想,但,大多都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消失。而米卡沒有放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一位聲音剪輯員!
夢想,要去努力實現。
前些天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聽見天堂》,這是一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我不懂義大利語,但絲毫不影響我看原語言版本,我可以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去理解故事情節。以前一直覺得天堂是用眼睛看到的,看完電影才知道原來天堂也可以用耳朵來「聽」。
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克在他十歲那一年,趁家裡大人不在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玩起了家中的獵,但是卻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獵走火造成了終生遺憾。從那以後,米克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中,這一度讓米克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因為米克一直有個當電影大師的夢想。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彷彿變成具體的觸感。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這是影片中對米克影響最大的一段話。也正是聽了這些話以後,米克開始正視自己已經是一個盲人的事實,然後開始去改變,努力開始新的生活。感動我的是米克哪怕失去了光明卻始終存在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嚮往。他的眼睛是盲了,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表達自我的自由。在我看來,這種改變與適應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精神,也是一種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對生活的勇氣,碌碌無為,也因此丟掉了創造的能力。
西方人常說,上帝在關上你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是的,缺陷也是另一種美。早晨迎著朝陽開始新的一天,耀眼的陽光、藍色的天空、黑色的柏油路,我能清晰的看到這么多東西,但是我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因為當我們擁有時,往往忘記了珍惜跟感動。
人無完人,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陷,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後天某種原因造成的。有缺陷的人都比較自卑,事實上,只要你有勇氣與毅力,正視自己,努力拚搏,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斷臂的維也納依然楚楚動人,折翼的天使更加美麗。缺陷是一筆財富,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換個角度去欣賞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包容它,接納它。缺陷也是生命的另一種賜予,肯定它,相信它,用缺陷來造就自我的另一種完美。有時候失去一樣東西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好與壞的界定只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就像殘疾與否沒有區別,只有有夢想的人跟沒有夢想的人。
輕輕的閉上雙眼,打開耳朵,用心聆聽,你會聽到來自天堂的聲音,溫暖而有力。
今晚看了《聽見天堂》。看之前,我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本認定是一部勵志片,也醞釀好了「悲憤」的情緒去看。而看著看著,我卻發現這些純系個人偏見。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鋼琴師》一樣,是一部要用心去聽的電影。
本片取材於義大利一位著名電影音效師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說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歲時的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而後在父母師友的關愛下漸漸挖掘出在電影音效製作方面的天賦。
電影氣氛舒緩,善於捕捉細膩的情節。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過意象唯美的畫面、和諧的配樂層層剝筍。
「褐色,就如樹皮,摸起來有點粗糙。我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也是大海的顏色。」米可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這也是本片格調不俗一面,不刻意製造悲傷氣氛,讓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訴你什麼是夢想、勇氣和愛。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無處不在,米克一進學校就跟小夥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進校長室偷錄音帶,學黃蜂的嗡嗡叫聲,騎單車去劇院「聽」電影,組織一群同學進行音頻劇的創作,無不讓人回憶起生氣勃勃的童年。
雖是盲人,可他們那顆心卻無比清朗,他們執著於自己的興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彼此關愛。不屈服於陳腐的校規。否則,這個世界只可能多了一個編織工,而少了一位電影音效大師。
如我,很多人童年夢想,隨著童年的逝去而完全褪色。也許,夢想不在乎大小與時限,而在於熱情和勇氣,也算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吧。
讓人感動的是,唐老師付出的關愛。他能夠寬容米可的任性,並時時鼓勵著他,逐漸使他內心生長出一股力量。
「米可,無論你到什麼地方,一定要堅信自己身上的天賦……」叔本華說,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格完善過程。(這里的人格,是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例如關愛、寬容、誠信等等在內)。也許,電影想告訴人的就是這些。開頭提到這是要用心去聽的電影。(我坐在最後排,聲音特別大啊:)。通過一個個婉妙的音符將人物內心一層層傳遞給觀眾。
觀看了《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他十歲那一年,因為好奇,玩起了家中的獵,結果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走火,從此,米可便只能與五彩繽紛的世界永遠告別,只能在特殊學校讀書。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了你的一道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可無意間用雙手摸到了錄音機。漸漸地,他明白了錄音機的功能,也喜歡上了這個「神奇的小盒子」,並用它來領略這個多彩的世界。經過老師的幫助,米可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
是呀,正如電影里的唐老師所說:人有五個感官,為何只選擇其中一個?失去了雙眼,還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思考。有些名人,像愛迪生,他兒時雖然生活艱苦,甚至被學校老師稱為「低能兒」,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依然研究出了多項發明。
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看完《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陷入了沉思。
《聽見天堂》是真人實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男孩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可因為一次意外眼睛失明,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在唐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心態和生活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開啟。然而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打斷了米可的夢想。雖然並不被校長認同,但米可仍為著夢想而努力,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夢想與能力。雖然米可是盲人,但是他以一個盲人的身份,用聲音演繹生活,最終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影片中我最敬佩唐老師。當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感官呢?」;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並肯定他。而他最後決定做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於校長。
而我心中又有一股憤怒。片中,在校長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當他無法改變米可的時候,就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雖然他同為盲人,但他在與唐老師的對話當中大聲呵斥「因為他們是瞎子!」說明他早已經被當時黑暗的社會吞沒了。
當時的社會使盲人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否則就算是犯法,這就是對盲人的不公平與歧視,義大利直到1975年經過數年的壓力後才通過律法廢除盲人學校,這才讓盲人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而還有社會中許多這種類似的對殘疾人的不公平現象呢?
我最喜歡的影視劇作品是一部名叫《聽見天堂》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米可,他從小出生在托斯卡尼,從小便熱愛電影,卻因為一次意外,而讓他不得不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影片中米可那盪人心腹的話語令人刻骨銘心。「褐色,或許就像樹皮,摸起來有些粗糙。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它是象徵著天空和大海的顏色。」他所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只是有時候我們會被現實中的冷落和自卑所蒙蔽,擁有的時候並不知道它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只有到真正失去它的時候,你才會感到,其實它早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及生命。高雅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只有對人內心的挖掘才可以獲知生的意義。即使自己平凡又怎樣,一定要成為那樣的人嗎,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想我會盡力拚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只要我努力,我將離成功近,觸手可及。當我快要走進成功的時候,我想我會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累。可是無論我們多累,或者別人對我們的處境有多大偏見,每天只是想熬過夜晚,直到太陽升起,這時一切可以重新開始,重新再來。生活總是這樣:一會兒所有東西都有意義,下一刻一切又都變了。人會生病,家人會離開,你的朋友會關閉曾對你敞開的那扇門。我坐在那裡,經歷過的那些快速的變化折磨著我,心裡卻沒有悲傷。不知從哪裡,也不知為什麼,一種異樣的感情偷偷地佔據了悲傷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變得很糟糕,那麼,它就可以變得更好。努力吧,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時刻准備著告訴你事情應是怎樣的,什麼事情是現實可行的,但同時我也體會到其實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除非他親自去嘗試了。
這動人心弦的清潔,讓多少觀眾的眼淚悄然落下;這震撼人心的故事,讓多少人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
《聽見天堂》是一部義大利的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了純真與希望。
在盲人的世界,興許剛開始的時候剩下是絕望。兩種對於我們來說的世界,恐怕是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吧。
我想說,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叫米可,一個勇敢的孩子。
米可出身在窮鄉僻壤,但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流的電影大師。只因他是那麼的熱愛電影,然而上帝跟他開了一個最殘酷的玩笑。在他十歲那年,米可玩弄一支來復槍時不幸走火。鏡頭緩慢而又那麼的殘忍。即使再次看到那個場景,也會捂住耳朵,緊閉雙眼,不忍看到。"這僅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嗎?"我想。也許是人生途中不可避免的考驗吧。
從此米可的世界是模糊的,父母再三決定把他送入盲人學院。只是,這樣的做法難道不覺得是對一個還是孩子的米可一種侮辱嗎?
對於才進學院的米可是不順利的。但他卻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唐老師。曾在冬季交流會上,米可的作業受到了校長的批評。原因是米可拿了學校的錄音機。任性的孩子,在第二天沒去上課。唐老師去看望米可。米可躲在了床下面。但是不小心被老師看見了。唐老師為了滿足孩子的感受,特意對著空盪的房間喊了幾聲:"米可。"接著就坐在了床邊的椅子上。
"奇怪他跑到哪裡去了。我有東西要給他。嘿,給他留個字條好了。好,就這么辦。來,開始吧。""米可,我是你的老師。我代表你的同學們給你寫信,我們都非常的想念你。關於你對大自然的觀察作業,其實沒那麼糟。有點怪就是了。也許我們的批評太嚴厲了。所以我決定給你一個禮物。也許你會用的到。"唐老師把包放到地上,慢慢推進床下面。"但別告訴別人,這是我們的秘密。可惜米可不喜歡學點字,所以他看不懂我的留言。我想我還是拿走好了。"說完,便想將包重新拿回,米可拽著包不說話。
"我不應該帶走嗎?"唐老師輕聲問著。
"不要。"米可回答道。
"我真希望米可學會點字。那他就會讀懂我的留言了。他會好好學點字嗎?"
"會。"那個孩子應了聲。
"好極了。"說完,老師便走了出去。
這個老師啟發了米可的天然的物資,這個天分是別人沒有的。還記得因為被校長發現米可和他的朋友們在演習一個故事。錄音機被沒收,學校決定開除米可。米可對唐老師說:"我沒有和別人說你給我錄音機的事情。"
最後的表演,很精彩。每個家長將眼睛蒙住,一次特殊的表演,讓所有家長萬分感動。
最後的最後,場景再現,米可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奔向廣闊的草地,耳邊還回盪著那句:"米可,我們好想你!"不再是譏諷,只剩溫暖。
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時間就在慢慢的流動,有快樂,有傷心,也有你一輩子都不想得到的事情,每分鍾,就可以讓你開開心心,但有時候,卻讓你獲得一生的不幸。
主人公是一個名叫米克的小男孩,他從小家裡經濟困難,他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就是能成為一位一流電影大師,他對自己的夢想從來都沒有過抱怨,可是上天就是不願意讓他為人生開啟一條路,讓他在一次意外負槍走火,而失明了,但他沒有放棄希望,就這樣,父母把他送到了盲人學校,他第一次觸摸了音樂,對音樂有了美好的感覺,對音樂有了希望。
米克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音樂大會,讓他的父母大吃一驚,本以為兒子對生命失去希望,對未來的路放棄,他的父母想到恰恰相反,讓這兩位人為兒子而驕傲。
人生中有許許多多的陷阱,米就是在農民的手下長出來的,那有可能有害蟲,那你也必須把它找出來,不要為意外而放棄人生後面的精彩。
有些東西不能光用眼看,啊。還要用心聆聽才行!
常言道「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自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啊。就像這部影片的主人公一樣,不要總是埋怨這抱怨那的要學會面對生活。
不知道為什麼失眠老是困擾著我自己去找了一些催眠的CD來聽,近一年來。這句話我印象很深:靈魂和心靈永遠堅持清明的關照,能照見一切卻什麼也不是。准確的說,從未被真正的催眠過,每次我都很清醒,做不到放鬆下來,從未體會過這種感覺。完全的相信一個人,完全的依照他暗示去睡眠,想電影里的主角米克一定能夠體會到這樣美妙的感覺,今天看了這部電影我大概找到答案,什麼讓我如此緊張?一直很疑惑。太依賴外界的一些繁瑣的東西,依賴我眼睛,近視450度,看東西很模糊,於是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戴眼鏡,沒有眼鏡我茫然不知所措。
每天要接受很多聲音,依賴我耳朵。不敢戴團購來的MP3上街,怕因此錯過車子的鳴笛聲;依賴我嘴巴,每天要說很多話,要吃很多東西,不敢讓它停下它工作,每天要拿很多東西,走很多路,需要他帶我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甚至依賴著我自身製造進去的很多東西,比如電腦、電視、電話,如果有一天,依賴我四肢。這些消失,會煩躁不安,總覺得自己缺失了什麼。
這遠遠不夠,盲校的唐老師這樣跟米克說:也能看見。當你看到一朵花,不想去聞聞它味道嗎?下雪時,不想走在上頭嗎?捧著它看著它手中融化。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告訴你一個秘密。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的更有力量,音樂彷彿變成具體的觸覺。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突然變的有那麼一點點清明起來,看到這里。失去一樣東西,也許還不算太壞,還擁有著其他東西。不戴眼鏡,還能依稀看見影象,有敏銳的耳朵,不太壞;戴上耳機,還能看見周圍事物的發展,不太壞;閉上嘴巴,還有鼻子可以呼吸,還有手可以寫字,同樣能表達我想法,不太壞。
還有身體可以挪動,綁上手腳。不太壞;不上網,不看電視,不說電話,還能看書,看風景,穿越千山萬水來到電話的另一端,不太壞。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也許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壞,只要你靈魂和心靈永遠堅持清明的關照。
還有敏銳的耳朵,米克眼睛看不見。於是選擇了用聲音來記錄他所看到一切。也學著閉上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
聲音粗而短促的客車,聽到很多車呼嘯而過。聲音尖銳而刺耳的摩托車,聲音處於兩者之間的轎車;聽見雨夾著風凜冽的撲面而來,聽得我打了一個冷顫;聽見往來的人談話聲吵鬧聲孤獨行走的落寞聲;偶爾還有一隻小狗的'吠聲。原來聽的世界也可以這樣的豐富多彩。米克依靠著這些聽得到世界,成為義大利電影界最著名的聲音剪接師。
聽到世界,看到世界。品嘗到世界,聞到世界,觸摸到世界,底有什麼不同呢?可以看見一朵花開的艷麗,可以聽見一朵花開的聲音,可以品嘗一朵花開的甜蜜,可以聞一朵花開的芬芳,可以觸摸一朵花開的綻放。所有事物就象這朵花,美麗而充滿芳香,不只僅可以用眼睛去看到還可以聽到品嘗到聞到觸摸到原來沒有什麼不同。
不只可以看見天堂,所以天堂也是如此。還可以聽見天堂,品嘗到天堂,聞到天堂,觸摸到天堂。
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寂寞的夜晚。眼裡看著影片中的畫面,手裡拿著燒烤,腦海里回憶著過往的總總一切,頗有感觸!
不久前,無意間打開網頁,看了電影網的提到的電影《聽見天堂》,於是就在網上搜索來看。靜靜地觀看了這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全是義大利文,但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絲毫不影響我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影片大意是一個義大利小鎮的男孩米可,因為一時的貪玩和好奇,被槍射傷了眼睛,只能夠看見朦朦朧朧的影子,從此他的世界從天堂掉落到地獄。更悲慘的是,根據當時的政府規定,年僅十歲的他被迫離開了父母的身邊,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教會制盲人學校里住讀,在那裡認識了許多與他相同的盲人小孩,以及頑固保守的校長,善良的引路人唐老師,可愛的法蘭絲(米可的女朋友),煉鋼廠的盲人青年艾特瑞等各式各樣的人物。
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長先生,雖然同為盲人,但他卻早已經被眼前的黑暗給徹底吞沒了,也許他根本沒有去努力,去奮爭過,早早就向現實妥協,他無法理解孩子們對光明和顏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去做個紡織工或是接線生,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發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當他無法制伏和改變米可的時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是真有一種靈魂深處的某種東西被喚醒的感覺良知被所謂的傳統壓制,自由被所規定條條框框。如果說應試教育是一間鐵屋子的話,對於這些昏睡的孩子,你怎麼辦?
有百年歷史的這所義大利盲人學校的教學方法很簡單,就是讓盲童學會簡單的識字,然後重點學習紡織和接線一類的工作,將來做紡織工人或者接線員,有一個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長。因此,在這里只有訓誡,並無真正的自由可言。唯有極具天賦的盲童米可,借一個錄音機來捕捉和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最終影響了一批盲童,他們錄制了自己製作的故事,在優秀的唐老師的協助下,感動了所有家長,改變了這所學校。
感動我的,不是這群孩子特別是米可的天賦,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終存在的對生活,對自由的渴望。在我看來,米可的意義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這種渴望,這種對於世界的敏感,這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或許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氣以及對生活的新鮮感覺,也因之失掉了創造力,離天堂越來越遠。
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許可權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龍校長先生那樣心盲的人?
缺陷雖然使人無法很方便,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只是不在那條主流的路線,但同樣可以做到成功。所以前進不了,不該怪環境,也不是沒能力,只是沒有去找路或沒有走對路。
貝多芬同樣是殘疾人,走的路比很多人都成功,不是因為天賦,也不是沒能力,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一種種渴望,而不是理所當然。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生活之路從來都是曲折的,願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像米可一樣不折不撓地把夢想變成現實。不要成為可怕的巨龍校長先生。
;㈤ 《聽見天堂》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聽見天堂》是一部義大利的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了純真與希望。在盲人的世界,興許剛開始的時候剩下是絕望。兩種對於我們來說的世界,恐怕是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吧。
我想說,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叫米可,一個勇敢的孩子。米可出身在窮鄉僻壤,但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流的電影大師。只因他是那麼的熱愛電影,然而上帝跟他開了一個最殘酷的玩笑。在他十歲那年,米可玩弄一支來復槍時不幸走火。鏡頭緩慢而又那麼的殘忍。即使再次看到那個場景,也會捂住耳朵,緊閉雙眼,不忍看到。"這僅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嗎?"我想。也許是人生途中不可避免的考驗吧。從此米可的世界是模糊的,父母再三決定把他送入盲人學院。只是,這樣的做法難道不覺得是對一個還是孩子的米可一種侮辱嗎?對於才進學院的米可是不順利的。但他卻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唐老師。曾在冬季交流會上,米可的作業受到了校長的批評。原因是米可拿了學校的錄音機。任性的孩子,在第二天沒去上課。唐老師去看望米可。米可躲在了床下面。但是不小心被老師看見了。唐老師為了滿足孩子的感受,特意對著空盪的房間喊了幾聲:"米可。"接著就坐在了床邊的椅子上。
"奇怪他跑到哪裡去了。我有東西要給他。嘿,給他留個字條好了。好,就這么辦。來,開始吧。""米可,我是你的老師。我代表你的同學們給你寫信,我們都非常的想念你。關於你對大自然的觀察作業,其實沒那麼糟。有點怪就是了。也許我們的批評太嚴厲了。所以我決定給你一個禮物。也許你會用的到。"唐老師把包放到地上,慢慢推進床下面。"但別告訴別人,這是我們的秘密。可惜米可不喜歡學點字,所以他看不懂我的留言。我想我還是拿走好了。"說完,便想將包重新拿回,米可拽著包不說話。"我不應該帶走嗎?"唐老師輕聲問著。"不要。"米可回答道。"我真希望米可學會點字。那他就會讀懂我的留言了。他會好好學點字嗎?"
"會。"那個孩子應了聲。"好極了。"說完,老師便走了出去。
這個老師啟發了米可的天然的物資,這個天分是別人沒有的。還記得因為被校長發現米可和他的朋友們在演習一個故事。錄音機被沒收,學校決定開除米可。米可對唐老師說:"我沒有和別人說你給我錄音機的事情。"最後的表演,很精彩。每個家長將眼睛蒙住,一次特殊的表演,讓所有家長萬分感動。
最後,場景再現,米可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奔向廣闊的草地,耳邊還回盪著那句:"米可,我們好想你!"不再是譏諷,只剩溫暖。
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觀看了《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他十歲那一年,因為好奇,玩起了家中的槍,結果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走火,從此,米可便只能與五彩繽紛的世界永遠告別,只能在特殊學校讀書。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了你的一道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可無意間用雙手摸到了錄音機。漸漸地,他明白了錄音機的功能,也喜歡上了這個"神奇的小盒子",並用它來領略這個多彩的世界。經過老師的幫助,米可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是呀,正如電影里的唐老師所說:人有五個感官,為何只選擇其中一個?失去了雙眼,還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思考。有些名人,像愛迪生,他兒時雖然生活艱苦,甚至被學校老師稱為"低能兒",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依然研究出了多項發明。
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不久前,無意間打開網頁,看了電影網的提到的電影《聽見天堂》,於是就在網上搜索來看。靜靜地觀看了這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全是義大利文,但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絲毫不影響我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影片大意是:一個義大利小鎮的男孩米可,因為一時的貪玩和好奇,被槍射傷了眼睛,只能夠看見朦朦朧朧的影子,從此他的世界從天堂掉落到地獄。更悲慘的是,根據當時的政府規定,年僅十歲的他被迫離開了父母的身邊,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教會制盲人學校里住讀,在那裡認識了許多與他相同的盲人小孩,以及頑固保守的校長,善良的引路人唐老師,可愛的法蘭絲(米可的女朋友),煉鋼廠的盲人青年艾特瑞等各式各樣的人物。
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長先生,雖然同為盲人,但他卻早已經被眼前的黑暗給徹底吞沒了,也許他根本沒有去努力,去奮爭過,早早就向現實妥協,他無法理解孩子們對光明和顏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去做個紡織工或是接線生,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發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當他無法制伏和改變米可的時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是真有一種靈魂深處的某種東西被喚醒的感覺良知被所謂的傳統壓制,自由被所規定條條框框。如果說應試教育是一間鐵屋子的話,對於這些昏睡的孩子,你怎麼辦?有百年歷史的這所義大利盲人學校的教學方法很簡單,就是讓盲童學會簡單的識字,然後重點學習紡織和接線一類的工作,將來做紡織工人或者接線員,有一個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長。因此,在這里只有訓誡,並無真正的自由可言。唯有極具天賦的盲童米可,借一個錄音機來捕捉和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最終影響了一批盲童,他們錄制了自己製作的故事,在優秀的唐老師的協助下,感動了所有家長,改變了這所學校。感動我的,不是這群孩子特別是米可的天賦,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終存在的對生活,對自由的渴望。在我看來,米可的意義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這種渴望,這種對於世界的敏感,這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或許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氣以及對生活的新鮮感覺,也因之失掉了創造力,離天堂越來越遠。
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許可權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龍校長先生那樣心盲的人?缺陷雖然使人無法很方便,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只是不在那條主流的路線,但同樣可以做到成功。所以前進不了,不該怪環境,也不是沒能力,只是沒有去找路或沒有走對路。
貝多芬同樣是殘疾人,走的路比很多人都成功,不是因為天賦,也不是沒能力,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一種種渴望,而不是理所當然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生活之路從來都是曲折的,願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像米可一樣不折不撓地把夢想變成現實。不要成為可怕的巨龍——校長先生。
因為本學期的課程安排,假期沒有隨青馬班學員一起做社會實踐,而是跟學院到北京、安徽、上海做綜合實習;根據青馬班組織安排,回來後觀看了《聽見天堂》這一影片,感觸頗多。
從西遞回來後才看了《聽見天堂》;影片大意是:一個義大利小鎮的男孩米可,他從小就夢想成一流的電影大師,因為一時的貪玩和好奇,被槍射傷了眼睛,只能看見朦朦朧朧的影子,從此他的世界從天堂掉落到地獄。更悲慘的是,根據當年的法律規定,年僅十歲的他被迫離開了父母的身邊,來到一所陌生的特殊教會制盲人學校里就讀,可是有著豐富想像力和自由意志的小米可,那堪忍受特殊學校刻板單調的童工學習式生活呢?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長先生,雖然同為盲人,但他卻已經被眼前的黑暗給徹底吞沒了,也許他根本沒有去努力,去奮爭過,早早就向現實妥協、投降,他無法理解孩子們對光明和顏色的渴望,當他無法制伏和改變米可的時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影片最後唐老師在校長面前的據理力爭和後來親自參與引導,才使這群孩子排練已久的大戲,完整地呈現在校慶的演出中,讓每一位前來觀賞的家長欣喜不已,給每個家庭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當孩子們賣力地在台上表演著他們的童話故事的時候,坐在屏幕外的我們也被深深地觸動了。在那一刻,我們似乎真的忘卻世間所有的煩惱和無奈;在那一刻,天堂之門悄然打開,天使們在用心用力地傳達著愛;在那一刻,誰能不附耳傾聽;在那一刻,誰又不能聽見天堂的聲音呢?
影片真實可感,孩子們的天真與無奈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當時特殊而又束縛的教育體制面前,盲童們顯然屬於弱勢群體,是唐老師帶著他們聽到了天堂的聲音,以天使的形象演繹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教育意義很大,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許可權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不要殺死孩子的想像力,因為你可能正在殺死一個未來的偉人。比如愛因斯坦、畢卡索,貝多芬。缺陷雖然使人無法很方便,但是卻不代缺陷會使人廢掉,缺陷沒法使人變殘廢,只有自己才會讓自己完全的殘廢。缺陷雖然會使人在主流的路中,動彈不得,但不代表失去前進的能力,而是要換條路前進,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還是可以到達終點。所以前進不了,不該怪環境,也不是沒能力,只是沒有去找路或沒有走對路。
透過電影再看看現在我國的教育體制,我們都是體格健全的,但是個人稟賦有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教育部門真的走進了每個孩子的心靈、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了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要懂得發現並且堅持,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拋棄掉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米克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個好老師一直幫助他。而我們要做自己的老師,不斷提醒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因為反對你的人不一定是對的。
每件事物都是在發展中前進的,義大利的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廢除盲人學校是多麼正確的一件事情啊!也許在正常人眼裡,殘疾者是多麼的可憐,多麼的需要人幫助。可是這種想法往往是給他們最大的傷害,其實他們與正常人沒有什麼兩樣,應該過正常人的生活。
最後,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因為一些挫折而改變自己的初衷,生命的可貴就在於自己找到自己的'出路,打開自己的那扇窗。
有幸在運河影評院觀看了《聽見天堂》。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義大利男孩,因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只能看見物體模糊的影子。根據法律規定,米可只好進了盲人學校。盲人學校的校長堅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讓學生學習紡織和接線,因為他認為,盲人不會獲得自由。一次關禁閉,米可意外地發現了一台舊錄音機,在唐老師的點撥下,他把興趣轉向了錄音。後來,米可提出在校慶大典上表演錄音話劇,得到了夥伴的支持,幾經波折,在校慶那天,向父母們展現出了一個神奇的聲音世界。
「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唐老師那句「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器官呢?」就是因為唐老師的這句話讓米可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夢想。
小時候的我,有許許多多夢想,但,大多都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消失。而米卡沒有放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一位聲音剪輯員!
夢想,要去努力實現。
近日看了電影《聽見天堂》,我感觸頗深。首先吸引我的是影片的標題——「聽見天堂」,我想知道天堂如何用耳朵來「聽」。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義大利男孩在十歲那年因為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告別了五彩斑斕的世界,而後在父母及老師的關心呵護下追逐自己的夢想,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的故事。
《聖經》上有這樣一句話:「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人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但也不會長期處於逆境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挑戰。電影中盲校的唐老師的話令我印象深刻:「當你看到一朵花,你就不想去聞聞它的味道嗎?下雪時,你不想走在上面嗎?捧著它,感受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到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只要心中有夢想,砥礪自我必將開啟自強之花。
曾有一次,我深入接觸了弱勢群體,同幾名志願者一起參加了「黑暗中的對話——體驗盲人生活」活動。我在一位資深盲人叔叔的帶領下,試著走了盲道,逛了公園,也體驗了不一般的坐公交車和超市購物。我們還一起共進了一次最為特殊的午餐。當我蒙上雙眼,眼前陷入黑暗的一剎那,我感覺瞬間失去了半個世界,在體驗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光明的可貴,更切身地體會到失明帶來的痛苦。一路上,盲人叔叔牽著我的手,不時給我力量,「別害怕,有我帶著你,不會摔跤的」,我回予他一個感謝的微笑。其實,往上走的時候還比較容易,下台階的時候就比較驚險了,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台階,眼睛也看不到路,心裡直發慌,總擔心踩空摔倒。但我始終相信盲人叔叔會保護我,同時我也感到一陣心疼,為他們生活在黑暗的世界而心疼。盲人叔叔的一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說:「我們不希望人家叫我們瞎子,我們不瞎,我們只是眼盲。」其實他們很堅強,然而,他們又很脆弱,他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尊重。那次的活動具有不凡的意義,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告訴自己要盡己所能關愛他們,用我們的善意之舉為他們漆黑的世界點亮一盞心燈,讓他們感知這個城市的溫暖和熱度,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
命運並不會把人逼上絕路,苦難是人生看不見的財富。追逐夢想的身體殘缺者,他們是富裕的,是心靈上的富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深感慚愧。身心健全的我彷彿失去了那一份沖勁,不懂珍惜生來擁有的一切。同他們相比,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已少了很多阻礙,沒有理由不努力奮進。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堅持扎扎實實幹事,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和歸屬感發揮青年溫度、青年態度、青年亮度。
我最喜歡的影視劇作品是一部名叫《聽見天堂》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米可,他從小出生在托斯卡尼,從小便熱愛電影,卻因為一次意外,而讓他不得不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影片中米可那盪人心腹的話語令人刻骨銘心。「褐色,或許就像樹皮,摸起來有些粗糙。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它是象徵著天空和大海的顏色。」他所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只是有時候我們會被現實中的冷落和自卑所蒙蔽,擁有的時候並不知道它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只有到真正失去它的時候,你才會感到,其實它早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及生命。高雅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只有對人內心的挖掘才可以獲知生的意義。即使自己平凡又怎樣,一定要成為那樣的人嗎,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想我會盡力拚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只要我努力,我將離成功近,觸手可及。當我快要走進成功的時候,我想我會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累。可是無論我們多累,或者別人對我們的處境有多大偏見,每天只是想熬過夜晚,直到太陽升起,這時一切可以重新開始,重新再來。生活總是這樣:一會兒所有東西都有意義,下一刻一切又都變了。人會生病,家人會離開,你的朋友會關閉曾對你敞開的那扇門。我坐在那裡,經歷過的那些快速的變化折磨著我,心裡卻沒有悲傷。不知從哪裡,也不知為什麼,一種異樣的感情偷偷地佔據了悲傷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變得很糟糕,那麼,它就可以變得更好。努力吧,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時刻准備著告訴你事情應是怎樣的,什麼事情是現實可行的,但同時我也體會到其實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除非他親自去嘗試了。
這動人心弦的清潔,讓多少觀眾的眼淚悄然落下;這震撼人心的故事,讓多少人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
無意中打開的一部電影,當時也不了解電影背後的故事。所以,一開始,我以為是印度電影,人物外形有點像,放的是原音+字幕,肯定是聽不懂的,但感覺語速有別,直接按暫停搜了一下背景故事。果然,這部勵志片,不是印度電影,來自於義大利。是由真實背景故事改編的電影。依託真實原型而進行的創作,毫無凝問最吸引我去觀看。
電影沒有過多炫亮的特寫,也沒有風景秀麗的畫面,隨著故事的娓娓道來,我們從最普通的街道和人物臉上,看到了幾位演員內心堅定的聲音,相對於鄧超主導並主演的《銀河補習班》所反復強調的「永不放棄」所不同,該片從頭至尾都沒有這方面精神糧食的輸入,但我卻從頭到尾都有這種不向命運低頭的感動!
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是相呼應的,相同的游戲,共同的歡樂,所不同的是被蒙著眼睛抓人的作者,最後是真的瞎了。一把扯下蒙在眼睛裡那塊布,用力甩掉,張開雙臂,往四周撒歡追隨夥伴們的一幕,眼裡的淚水瞬間湧出來。導演真厲害,臨門這一腳,太讓人欣喜!並非親歷者,但僅僅作為觀影者也深知,那一刻,真的瞎掉的男主角,他已完全接受了命運的不公。上帝關閉的只是表面的門,他心靈的門,是完全開啟的,鎖匙也讓他緊緊握住了。影片中,他的父母相視一笑,可是我卻依然記得那個淚流滿面的母親的悲傷。在必須接受法律的規定,把孩子送到盲人學校時,她告訴學校的人該如何照顧他的一幕,那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無奈,也許這是影片中更深層的一面,為什麼會在受到不幸的時候,有人就可以無情的以「為你好的」面孔直接切斷了他應有的權利?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是導演對於當時法律的一種宣判(當時的法律是盲人只能去上盲人學校,接受呆板的教育),也是主人公們所想要去捍衛,去爭取的內容。夢想依舊,過程艱辛,但,社會不能由此而定下標簽……
男主角很慶幸,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在他的鼓勵和幫助引導下,最終發揮出自己的天賦,成為出色的聲音剪接師。
「 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你有五個器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是呀,我們擁有健康的五官,健康的體魄,為什麼不正確利用好呢?有人說,盲人的耳朵特別靈,那是因為,當他只能通過聲音去擁抱世界時,他就用盡全力去發揮了耳朵的作用。而作為正常人的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看不見,聽不見的部分內容,是我們故意忽視的吧?還是說我們壓根就漠視了?從今天起,我們一起用力,每天認真的用好嘴、眼睛、耳朵、手……然後追隨著自己的內心,創造美好的每一刻!假以時日,我們回顧所走過的路,此生無憾!
㈥ 關於電影《聽見天堂》和米可·貝勒
根據真人實事所改編,米可曼卡西八歲時失去視力,卻憑著對電影的熱愛與聲音的敏銳天賦,成為一位優異的電影音效師,曾經合作的導演含括多位義大利電影大師,例如安東尼奧尼、南尼莫瑞提等,而馬可圖里歐喬達納的【燦爛時光】、佛森歐茲帕特的【外欲】皆是出自他的細膩聽覺。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型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里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㈦ 勵志電影《聽見天堂》
勵志電影推薦《聽見天堂》
影片簡介
《聽見天堂》講述1970年代時候從小熱愛電影小男主角米可因為一場意外讓永遠必須與黑暗為伍當時義大利政府規定10歲只能到「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盲人學校教育就將盲生也訓練成”對社會有用人”學習作接線生或紡織工等等制式化工作可人生腳步難道只能照著別人安排前進嗎?米可並沒有輕易屈服放棄夢想這一切挫折直到學校找到一台老舊教學錄音機開始轉變…盲童學校一群孩子米可導演下開始錄制一出絕妙15個王子從噴火龍手中解救公主廣播故事甚至還一起手牽手偷溜出去看電影 ”盲人怎麼能夠擁有夢想”?校長壓制下米可幾乎被迫退學而卻老師暗暗鼓勵下米可用耳朵當成另一扇靈魂窗戶於一個嶄新世界為而展開…導演克里斯汀諾波東尼根據義大利國寶級音效大師_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真摯動人溫暖敘事娓娓道出這則充滿夢想與勇氣感人故事……
角色介紹
【聽見天堂】是根據義大利聞名盲眼電影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經歷改編而成。米可在八歲時因意外而逐漸失去了視力,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反而尋找出他對聲音獨特的敏銳天賦,逐漸引領他在以炫麗的視覺藝術著稱的電影產業里,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效師與音樂家。【聽見天堂】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型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里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米可曼卡西曾經和許多聞名的義大利大師級導演,例如【春光乍泄】的導演安東尼奧尼、【人間有情天】的導演南尼莫瑞提合作,至今已參與過340部電影的聲音工程規劃,並於1990年在羅馬設立聲音後制公司SAM,開始為許多聞名的義大利電影進行聲音設計,馬可圖里歐喬達納的6小時史詩巨作【燦爛時光】,以及佛森歐茲帕特的【外欲】、【他的秘密生活】皆是出自他的細膩聽覺。
米可曼卡西持續專注於對聲音實驗的興趣,目前正在他的出生地托斯卡尼籌備設立『義大利聲音基金會』,積極推動各項聲音的研究以及向大眾介紹美妙的聲音世界。
影片花絮
電影緣起
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
【聽見天堂】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與義大利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是長久以來的工作夥伴,在一次電影拍攝過程的閑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與世隔絕的非凡學校長大,在70年代的義大利,失去視力就代表著失去一切的希望,只能學習成為一名電話接線生或編織工,但學童為了獲得校方對視障者的尊重與實踐自我夢想的權利,而不斷地向學校進行抗爭…。
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馬上被這個故事所觸動,希望可以將這個關於夢想與創造力,在坦然面對身體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自我認同後,進而向社會既有體制抗爭的美麗故事轉化成電影,因此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動人電影就此誕生。
電影選角
【聽見天堂】的電影感人之處,除了電影的劇情將米可在生命受挫時仍不放棄希望的勇氣,以真實而不煽情的方式詮釋出來之外,更在於整部電影拍攝的過程。從一開始籌拍這部電影,導演就希望電影里的部分演員是由真實生活中的盲童擔任演出,因為他們面對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障礙,他們就是電影當中的角色。
也因此,本片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一般演員與視障演員融合在電影中,視障演員的加入,提高了製作上的困難度,也賦予影片更深一層的意涵。選角的過程大約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劇組巡迴義大利全國,發現一些充滿天份的孩童,不只是他們的自然表演,而且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充分顯現出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與決心。
在漫長的集體表演訓練中,視障孩童學習如何在電影中演出,一般孩童則學習視障孩童的動作,最後,一種不可思議的協調感在電影當中完美的展現出來。這種奇妙的化學變化來自於成功的建立起溝通的管道,小演員們可以自由的發表意見,自由展現原創且獨特的表演方式,而且最後他們都變成非常好的朋友。
;㈧ 勵志電影《聽見天堂》劇情簡介
勵志電影《聽見天堂》劇情簡介
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影片簡介
《聽見天堂》講述1970年代時候從小熱愛電影小男主角米可因為一場意外讓永遠必須與黑暗為伍當時義大利政府規定10歲只能到「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盲人學校教育就將盲生也訓練成”對社會有用人”學習作接線生或紡織工等等制式化工作可人生腳步難道只能照著別人安排前進嗎?米可並沒有輕易屈服放棄夢想這一切挫折直到學校找到一台老舊教學錄音機開始轉變…盲童學校一群孩子米可導演下開始錄制一出絕妙15個王子從噴火龍手中解救公主廣播故事甚至還一起手牽手偷溜出去看電影 ”盲人怎麼能夠擁有夢想”?校長壓制下米可幾乎被迫退學而卻老師暗暗鼓勵下米可用耳朵當成另一扇靈魂窗戶於一個嶄新世界為而展開…導演克里斯汀諾波東尼根據義大利國寶級音效大師_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真摯動人溫暖敘事娓娓道出這則充滿夢想與勇氣感人故事……
電影緣起
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
【聽見天堂】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與義大利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是長久以來的工作夥伴,在一次電影拍攝過程的閑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與世隔絕的非凡學校長大,在70年代的義大利,失去視力就代表著失去一切的希望,只能學習成為一名電話接線生或編織工,但學童為了獲得校方對視障者的尊重與實踐自我夢想的權利,而不斷地向學校進行抗爭…。
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馬上被這個故事所觸動,希望可以將這個關於夢想與創造力,在坦然面對身體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自我認同後,進而向社會既有體制抗爭的美麗故事轉化成電影,因此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動人電影就此誕生。
;㈨ 《聽見天堂》盲人米可憑借著什麼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聽見天堂》敘述了意外失明男孩米可被送進瞎子校園,卻堅持尋求自己希望的故事。米可雖然眼睛無法看見不能當電影導演,但他通過對動靜的奇妙運用成為了聞名調音師。可以說,正是因為希望的力氣,所以米可從頭獲得了日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