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已經被證明是真的而你又無法接受的科學理論
有哪些已經被證明是真的而你又無法接受的科學理論?
卻是有很多知識是反直覺的,盡管很多時候覺得難以接受,但科學並不會因為你不信或者不支持就改變它的觀點,因為不但有理論支持,而且還有實驗佐證!
一、光速
也許在100個人中,有99人提出過如何超光速,比如在飛馳的列車上射出一束光,或者兩艘0.6C速度飛船相對飛行,或者一個巨大直徑圓盤旋轉時的線速度等!但無一例外這些答案都是令人失望的,因為早在100多年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已經證實了光速不會因任何參考系改變速度!以它在真空中的速度299792458M/S是永恆不變的!
邁克耳孫與莫雷的干涉儀裝置,其安裝在一塊浮動平台上放!
即使兩束光互相照射,那麼光子的相對速度依然光速!
如果兩個物體相對而行,那麼遵循以上變換,它的速度無法超過光速!
二、量子力學認為,世界不是連續的!
這是普朗克在計算黑體輻射時發現的,因為從連續的角度來考慮的話,都無法同時滿足黑體輻射在短波和長波段的連續計算。而普朗克將黑體輻射假設是振子最基本能量的整數倍,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這也是「量子」這個名詞的真正來歷!而量子力學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將世界分成一份份的,甚至在描述四大作用力比如傳遞引力的是引力子,傳遞電磁場的是光子,傳遞誇克之間強作用力的是膠子........
三、現代進化論認為,人從古猿進化而來的!
這也許最多人不同意的科學理論了,因為人人都可以發表一番各自的意見,比如「人是從猴子變化而來的,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猴子呢」,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其實人和猴子分道揚鑣在上千萬年前就開始了,現代猴子也是花了數百萬年才演化到現在這個模樣,你將它們的努力一口水就噴走了?當然也有朋友會問既然千萬年前的古猿能進化成人類,那麼現代猿猴還有可能嗎?很抱歉已經沒有可能了,除非人類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徹底出讓空間給現代猿猴發展,也許會有一個偶然因素會讓現代猿猴走上進化出人類的道路,但這需要時間,可能還需要千萬年!
上述幾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量子糾纏、雙縫干涉以及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引力彎曲光線等等讓人將信將疑,但在事實面前卻又不得不信的令人大跌眼鏡的科學理論,這個世界很有趣,甚至有趣到我們都需要重新認識一下,當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世界都是全新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來認識這個世界呢?
不能說無法接受,但至少想不通,很難想通,而且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想不通。我舉三個例子,分別來自物理、數學和心理學。
一,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托馬斯·楊所做的雙縫干涉實驗,1830年他在百葉窗上開了一個小洞,用一張之蓋住,在紙上戳了一個小孔,光通過小孔穿過。用一面鏡子反射透過的光線,再用一張紙片把這束光從中間分成兩束。結果奇跡出現了,他看到了相交的光線和陰影條紋。這說明兩束光線像波一樣發生了相互干涉。所以光子既是一個粒子,也是一種波,而粒子是實體的,波是無形的,這兩者本來是矛盾的,但又統一到了一起。
這還不算什麼,後來誕生的量子力學,德布羅意、薛定諤等人進一步發展了波動學說,所有粒子都可以視為波,物質失去了確定性,以概率狀態存在,這太不可思議了。根據量子力學的波動學說,我們每個人也都是一團粒子雲,以概率存在,理論上我們能夠像茅山道士那樣穿牆而過,只是概率極低而已。波粒二象性讓人產生了根本的哲學疑惑,究竟何為物質,物質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跟量子力學有關的困惑還有很多,比如經典的量子糾纏,薛定諤的貓,如果有誰說他完全弄懂了量子力學,那麼他多半是一知半解。
物質究竟是什麼?有歌詞里唱「愛是一道光」,光是真實的粒子,又是不確定的波動,所以物質和愛一樣,是具體的,又是虛幻的,但具體是什麼,你永遠搞不清。
二,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
二十世紀初德國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一種設想,他想建立一套完備的數學公理體系。何為完備的數學公理體系?也就是在給出幾個基本公理之後,能夠用這套公理進行邏輯推理演繹,解決這套公理體系內定義的所有數學命題。
比如歐幾里得幾何學有五大基本公理。1,過相異兩點,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線(直線公理);2,線段(有限直線)可以任意地延長; 3,以任一點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可作一圓(圓公理); 4,凡是直角都相等(角公理);5,在一平面內,過直線外一點,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線跟此直線平行(平行公理)。按照希爾伯特的設想,如果這套公理是完備的,那麼理論上可以用來解決所有歐式幾何的問題,只有難易程度不同,不存在不能判定的問題。
但1931年哥德爾橫空出世打破了希爾伯特的完備主義理想。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他證明了希爾伯特設想的完備公理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假如哥德巴赫猜想屬於這樣的命題,那麼它永遠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否,而且你也沒法判斷它究竟能不能被證明或證否。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說明,這個世界完美的邏輯系統是不存在的,人的認識必有不能達到的地方,必有不可知的秘密存在,由此你可以看到人類思維的局限性,知道這個,還是很讓人震驚的。
三,自由意志不存在論
自由意志存不存在是哲學經常討論的問題,但絕大多數人都相信自由意志是存在的,比如你現在在看手機,你可以決定繼續往下翻,或者點擊退出,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你在主宰自己的行為,你的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但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自由意志可能並不存在,只是你的一種幻覺。
比如柏林計算神經科學伯恩斯坦中心的神經學家海恩斯做的一個實驗。他在2007年做的一個實驗,給志願者連接上大腦掃描儀,並讓他們觀看屏幕上隨機顯示的字母。他讓實驗者隨時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鈕,並且記住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屏幕上出現的字母。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他們能觀察到被試者大腦在做出選擇時的活動。
實驗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發現有意識地按按鈕的決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鈕行為之前約一秒做出的。研究小組發現的另一種大腦活動模式,似乎能在長達7秒之前預示決定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早在被試者意識到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大腦就已經自己做出了決定。
類似的實驗還有其他心理學家做過,結果都指向,自由意志並不存在,我們是後知後覺,自以為是自己做出了決定。但對於實驗結果存在不同的解釋,這個假說的爭議很大,這也很正常,心理學上向來爭議要遠多過共識,對顛覆三觀的結論觀點更是如此。
作為一個人,我自然相信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我決定回答這個問題,寫下這么多字,都是我自己決定的。有了自由意志,才有「我」存在,否則我們和受程序驅動的機器人沒有兩樣。如果自由意志並不存在,一切都是虛幻的假象,那很多人的世界觀就要崩壞了。所以我希望這個假說不要成立,為了全人類高貴的尊嚴。
人類由猿猴進化而來,這個理論我一直半信半疑,六千多萬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在一顆隕石的撞擊下幾乎消失的無影無蹤,隨後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古人類出現並得到迅速的發展,不論是智商還是生存能力,人類好像開掛了一樣發展的無比順利,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1、地球出現了約46億年,在六千多萬年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只有我們熟知的恐龍?假設一下,有沒有可能在此之前和恐龍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智商非常高的生物,他們在地球上發展了數十億年,很有可能早已擁有移民去其他星球的能力,在得知地球即將被撞擊後,他們全部移民去往其他星球,撞擊結束後他們再次返回創造了瑪雅文明幫助古人類迅速發展。
2、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為何沒有與人類同步發展?偏偏只是人類一路開掛一樣成為地球的"霸主",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巧合,那麼為何人猿的毛發和尾巴統統褪去,物種的進化是需要環境的,其他動物的變化卻非常小,在寒冷地帶的北極熊身上依舊披著厚厚的毛,可以穿過沙漠忍耐炎熱的駱駝也同樣沒有褪去身上的毛,偏偏只有人類,不論生活在炎熱的非洲還是寒冷的地區,白人也好黑人也罷,都沒有其他動物那樣的一身毛,除非人類的祖先一開始就沒有毛,否則這一切如果也說是巧合就說不過去了吧?
答:量子力學中有許多神奇的現象,已經被實驗證實,宇宙大爆炸也是一門反直覺的理論。
疊加態應該是最神秘的物理現象了,在我們常識中,左和右、上和下、有和無、生和死等等,都是相互排斥的事物,但是在量子力學中,疊加態居然允許相反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並非量子力學的數學技巧,而是量子力學描述這樣的疊加態真實存在,否則量子力學就是不完備的;這樣就導致了很多有趣的結果,比如在雙縫干涉實驗中,一個粒子就同時穿過了兩條縫,在「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中,貓居然處於「生」和「死」的疊加狀態。
量子力學中還有一個隧穿效應,描述粒子有一定概率穿過高於粒子能量的勢壘,由於宏觀事物也是由基本粒子組成,所以理論上一個人,也是有一定概率穿過牆壁的。
甚至我們還能估算出一個人穿牆概率的數量級,建立定態的薛定諤方程,可以得到粒子穿越勢壘的概率方程:
最後可以估算出,一個人穿牆的概率在10^-100數量級,這么小的概率,哪怕你每秒撞牆一次,等宇宙毀滅了數億億次,你也太不可能穿牆一次,但是這個非零概率真實存在。
宇宙大爆炸理論預言,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暴漲,宇宙從一個沒有體積的點,暴漲為如今的世界,這是非常顛覆常人認知的。
但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卻得到了眾多證據的支持,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哈勃紅移、宇宙各向同性、宇宙元素豐度等等;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誕生和演化的最佳理論,除此之外,還沒有任何理論能做得更好。
混沌理論應該是科學理論中,最讓人討厭的理論之一了,因為該理論告訴我們,精確預言事物的長期發展是幾乎做不到的事。
在物理學中,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力學可以預言天體的運動,當我們把天體限制為三個時,就成了三體問題,而三體問題是科學上無法解決的難題,而且已經被證明永遠無法解決。
我們無法長期精確預言三體運動,即便我們知道三體運動精確遵循力學定律也不行,這就屬於混沌問題;還比如流體力學中,我們知道每個分子都遵循力學定律,但就是無法解決湍流問題。
在我們常識中,如果把一個物體不斷加速,最終就會達到任何速度;但是相對論說,無論你如何加速,都不可能達到或者超過光速,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物體才能以光速運行。
光速極限已經被眾多實驗所證實,比如無論我們製造多麼強大的加速器,能把質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甚至在小數點後多加幾個9,也不可能把質子加速到光速。
既然嚴謹的科學已證明了的理論,那應該有足夠說服力了,怎麼會不信呢?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幾個已被證明的科學理論,看你會不會相信呢?
科學想要快速發展,人類文明想要快速進步,離不開科學家超前的理論和猜想。這是人類的偉大之處。
這些理論和猜想在後來的研究中逐漸被證明了真實性,像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不過科學家提出的理論和猜想有很多,有一些已被證實,但還有一些等待我們去驗證。
觀察者效應吧,來自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一個電子,在沒有人為觀察的情況下,可以同時穿過兩個狹縫,發生干涉,可是當實驗者設立了觀察點的時候,電子就只能穿過某一個狹縫了!
薛定諤的貓就是這個意思,那個裝有毒氣裝置的箱子里的貓是死是活?當你人沒有去觀察它的時候,兩者皆有可能,它同時處於兩種狀態的疊加態,當人一旦去觀察它,立刻就坍塌向其中一種狀態了!
這玩意兒太神奇了!
我覺得很多問題都是大家很奇怪的
1.光速
這個東西怎麼就不能被超過,那如果無限的接近於光速會發生什麼?真的就會穿越嗎,隨著現在黑洞的發現,霍金也曾說過人一旦進入了黑洞就會去往另一個時空,這個觀點我不否認
2.慣性
這個大家平常生活中可以說天天都會遇見過,我在很早之前想過一個問題,如果公交車在正常駕駛的過程中,我在車廂里跳起來,是會在原地落下還是在後車廂或者說前車廂呢?我相信這個問題不只是我一個人疑惑。
有很多很多的實驗已經被證實過了但是就是接受不了,我有什麼辦法我也很絕望啊
自從量子物理學問世以來,你所不能接受的理論基本上都在量子物理上,正如同創始人之一玻爾所說的那樣,「如果你在聽人講述量子力學時而沒有發脾氣,這說明你沒有真的聽懂量子力學。」
而在量子力學里,比如量子的隧穿效應,比如物質波概念,德布羅意提出的,一切物質都與微觀粒子一樣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比如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等等。
量子隧穿效應:關於量子隧穿效應的通俗比喻,可以這么來比喻,比方說你要跨過一個高約5米的圍牆,普通情況下,你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由於量子隧穿效應,你會在不經意間突然被加持了某種能量,讓你起跳跳到了6米高,成功越了過去,然後這股加持的能量又被收了回去。
這就是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在低能量狀態下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在經典物理學中,這是無法解釋的,而在量子物理中,不確定性原理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有人說人的意識是不是真的影響到其中的變化了,其實並不是人的意識在影響,只是人的這種觀測行為干擾到了它而已,可以舉個例子,比方說你被蒙著眼睛讓你去找房子里的皮球,你只能用腳來試探它的位置,當你用腳踢到了球,雖然你確定了球的位置,但是你無法確定皮球的動量,因為在你驅動的一瞬間,皮球的狀態改變了,動量變化了,你就無法確定皮球在剛才時所處的確切狀態了。
所以,並不是人的意識真的影響到了那麼的奇怪,而只是人的觀測行為影響到了而已。
它們都是很普通的自然規律,並非如你想像的那般神奇。
個人的淺見,你們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嘛?
1,就猜會有很多人說量子力學,確實,從光的波粒二象性開始,雙縫實驗我都沒想明白為啥!為啥一個光粒能同時穿過兩條縫呢?不明白啊不明白。但是我能接受啊,因為這對我目前的生活狀態沒啥影響呀。即便在量子學引導 科技 發展進步時我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
2, 進化論,這是沒有被證實的猜想。目前只是沒有更合理的解釋,所以教科書才這樣教。目前進化論同樣飽受質疑,中間進化態缺失的也有很多。這個留給科學家慢慢研究吧。
3,神鬼,玄學。無法證實,從科學上可以證偽。現在甚至有扯到靈魂量子態的,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個人認為純屬扯淡!
我無法接受的事實是,人的生命有限!會死亡!這是多麼顯而易見壓根不需要證實的事兒啊!可是怎麼要這樣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是不斷學習進步積累歷練經歷等等結果卻是要衰老病變失去所以意識。恰恰是因為人們不願意接受,才有了神鬼,佛道,基督甚至包括 養生 等等各種信仰或行為。
你能平心靜氣的接受死亡嗎?在你當下的年紀,亦或是數十年後。那還如何選擇現在的生活呢?
有哪些已經被科學證實是真的,而我們又無法接受的科學理論呢?
第一,量子力學。看前面的回答也都提到了這個,我就再來說一下。量子屬於物理學中的一種微觀粒子,而量子力學就是一種用來描述微觀粒子的物理學規律。雖然它被證實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一些人還是認為不太能理解,根本原因就是它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物質的組成成分的認識,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比較宏觀一點的物質世界,而量子力學帶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極其微觀的世界,包括量子糾纏等現象。許多人其實都是對量子力學存在質疑的,但他們又沒有確切的證據來推翻量子力學。
第二,宇宙大爆炸理論。自古以來,我們就有過種種疑問,我們從哪裡來?地球從哪裡來?宇宙又從哪裡來?後來宇宙學家勒梅特就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是由一個奇點在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後逐漸膨脹而形成的。之後哈勃和伽莫夫等都肯定了這一說法,因此,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成為了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種學說了。
而宇宙大爆炸理論被證實與黑洞有很大的關系,但有人卻懷疑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黑洞是不存在的。美國科學家已經用數學證明了「黑洞是不存在的」,如果科學界認定了他的觀點的正確性後,關於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將可能會推翻。
第三,達爾文的進化論。一直以來,關於人類的起源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出現過上帝造人說,女媧造人說,外星人造人說,生物進化論等。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了,認為人是由猿人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而來的。但是針對這一說法,也有許多人持懷疑態度的,他們難以接受這一理論,因為既然說人類是由猿猴進化來的,為何只有一部分猴子
B. 西方戰爭電影的四種典型模式分析
[摘要]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媒介和 文化 文本已被廣大觀眾接受和喜愛,西方戰爭電影作為其主要類型之一,自二十世紀早期出現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模式化的特點。以西方戰爭電影為研究對象,依據其結構模式和內涵特點將其分為「尋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和「事件中心模式」四種類型,以文化分析的視角,剝開西方戰爭電影商業化和功利化外衣,探索其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之階梯型深度模式的建構。
[關鍵詞]戰爭電影尋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事件中心模式
在視覺文化研究方興未艾的今天,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媒介和文化文本,以與生活時空同構的模式為載體表現現實與藝術的差異性,使觀眾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語境中尋覓感官的刺激和人生的體悟,其深度模式具有梯度性,能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而戰爭電影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類型之一,目的不在於標榜所謂之科學的人類史觀,而是試圖通過將戰爭元素納入限定視域來展現人與世界的關系、影像與思維的關系,賦予本應屬於歷史學范疇的人類行為和感情世界以審美的 思維方式 。它所展現的不再是單純的歷史事件,而是情感表達的張力和意識形態的訴求。西方戰爭電影自二十世紀早期出現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其類型多樣且具有模式化的特點,本文從電影文本本身出發,依據結構模式和內涵特點將其分為「尋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和「事件中心模式」四種類型,以文化分析的視角,試圖剝開戰爭電影商業化和功利化外衣,探索其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之階梯型深度模式的建構方式。
一、各模式及其視覺、思想、情感特點
1、尋找模式
一直以來,「尋找」都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題,如文藝復新對一個時代的追尋,卡夫卡、博爾赫斯等現代派小說家對人類終極意義的探求,文學中的尋根實驗等。而這種尋找的模式也存在於戰爭電影之中。其在著力表現對戰爭的歷史 反思 的同時,也昭示了一種賦予人類存在意義的存在狀態和行為方式。《冷山》、《漫長的婚約》、《美麗人生》、《硫磺島家書》、《現代啟示錄》、《獵鹿人》和《東京審判》等都是這類戰爭電影的典型。
此類型影片注重畫面感的營造,對戰場與監牢等的直接描述不多,這些場景多表現為無色度的灰色調,運用不飽和色彩或黑白畫面,清晰度較低,此時由色彩和光亮帶來的信息減少了,觀者難以關注細節,外部事物成為了內部事物的延伸。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光影效果明顯,亮度較高的具有唯美浪漫氣息的生活場景。這樣一種差別對待的視覺處理方式體現了戰爭災難性的異延。此種災難性並非只體現在戰場上,其影響是非中心性的,從戰前一直擴散、延續到戰後,甚至是更長時間,且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一些以生活現實、回憶和幻想穿插構成情節的尋找主題電影中,時間的正常序列在主人公的情感線條中被打亂,彷彿暗示著被納入意識的情感對時間的不可逆轉性與邏輯必然性無聲的抵抗。戰爭的殘酷會使人內心真善美的事物遭到破壞,主體存在的價值被頻繁的死亡掩蓋,人在其中喪失了自我選擇的能力。在尋找模式的戰爭電影中,大眾文化的狂歡化與意識形態訴求都遭到了遺棄,夢幻破碎了,留下的是黑暗和失眠。它展現了一種在路上的姿態,試圖向觀眾傳達夢幻破碎與無力的信號,也是這種無力賦予了此類電影很強的代入感與情感共鳴效果。在情感表達上,戰爭電影多力圖通過殘酷、血腥場面的描摹塑造心理恐懼、絕望感、驚悚感或是緊張感,而尋找模式的戰爭電影很少直接呈現上述負面情感,而傾向於呈現出其與安全感之間的臨界狀態,此種臨界狀態較為集中地表現在主人公的軀體本身,「軀體從來不是現在,它包含以前和以後,疲倦和期待。疲倦、期待乃至失望都是軀體的態度」。正是疲倦、期待以及上面提到的無力感構成了筆者所謂的臨界感情。
2、狼孩模式
西方戰爭電影中有這樣的情況,即主人公作為侵略方、強勢文明或較為進步社會制度中的一員,由於某些原因介入被侵略、弱勢文明或較為落後社會制度的群體中,經歷了從距離與隔閡到互動與共融,最後走向反思與回歸的歷程。如《與狼共舞》、《征服者》、《走出非洲》、《澳洲亂世情》、《最後的武士》和《盧安達飯店》等,此種類型戰爭電影基本產生於美國,筆者將其類比為狼孩的成長模式,以求能形象地說明問題。
由於此類影片中多存在跨文化的因素,故而缺少不了表現異域風情的場景,而其選取和表達帶有較強的主觀感情色彩,是人對外在自然的反應或人自身的外化過程之體現。自然成了非冷漠的情感的化身。
西方歷史上最著名的狼孩當屬羅馬城的建立者羅穆盧斯兄弟,古羅馬崇尚強調智慧、團體、探索與勇猛無畏的「狼性精神」,這是大到一種文明小到某個個體或事件發展上升過程中自然滲透的精神狀態,而一旦發展進入平穩階段也就同時意味著精神的停滯甚至倒退有了賴以孕育的溫床。事實上,戰爭極似這一過程的縮影,一個群體的發展壯大、利益的;中突、對異質力量的同化情緒以及隱含於其中的諸多矛盾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戰前的艱辛與緊張、戰場的轟轟烈烈、勝利者的屠戮與劫掠、失敗者的慘痛、戰後的反思和力量的強弱變化形成了一個循環。其中進行戰爭與維護成果的價值觀不管表現為積極還是消極都無法避免地與人性對道德與和平的渴望形成沖突,此種沖突是戰爭中極具情感表現力的因素。而當征服者中持消極態度的少數無法對暴力與殺戮保持冷漠,無法保持「面對非人的恐怖景象時的漠然」與服從,選擇直面沖突,站在人性與道德一邊時,便失去了所屬的立場,既是參與者,又成了背叛者;既是觀察者,又成了介入者。
電影主人公對弱勢與較落後群體的認同也體現了對上升時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精神與未被功利主義浸染的單純感情的回歸與反思。成為美國早期開拓者的清教徒恪守一種行為上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的‘至高之善’,即盡量地賺錢,加上嚴格規避一切本能地生活享受,毫無幸福可言的混合物,更不用說享樂了」,信仰的支撐落實到行為上便是克勤克儉,勇於開拓,如同樣以愛情為主打線索的《走出非洲》和《澳洲亂世情》中,身為貴族的女主人公放棄安逸的貴族生活來到「蠻荒之地」,同樣經歷了婚姻的失敗,而在重建家園的努力中找到真愛。
此類戰爭電影中主人公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卻在自己所屬族群中得不到認同,找不到內心的歸屬。來到異族當中成為其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他們往往都經歷了懷疑、適應而後融入、認同的過程,在陌生群體中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擠,卻能得到關鍵人物的賞識和異性的心儀,最後在危急時刻力王狂瀾,成為受人尊敬的英雄。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因認同感而呈現出積極的
感情狀態。
3、英雄模式
自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以降,西方文學就有英雄中心主義的敘事傳統,戰爭電影亦繼承了該傳統,為觀眾呈現了一系列富於傳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將背景設在遙遠的古代戰場的《斯巴達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亞瑟王》、《亞歷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國王朝》和《凱撒大帝》等;又如離我們所處時代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單》、《拉貝 日記 》和《盧安達飯店》等。
英雄模式的戰爭電影試圖從展示性中建立起某種新的膜拜價值,盡管這種嘗試在商業性的左右下不見得成功,但至少也能給觀眾一場盪氣回腸的視覺體驗。英雄總是代表著某種社會性的態度,儀式化而非生活化地出現並有所作為,因此他們總是以高大威武、英姿俊朗的形象示人。此種膜拜價值在劇中的具體表現便是對悲劇性的崇拜。
英雄主題的戰爭電影在 故事 選取與人物塑造上表現出很強的模式化特徵,其多取材於歷史中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多為男性)故事,集中展現他們的成長經歷或 言行舉止 。當代戰爭電影中的英雄不僅是男性智慧、活力與能量的代言人,還以各種手段表現平凡人在面對危機、恐懼、絕望和愛戀時的復雜情感。影片著力塑造的不是傳統刻板的模式化英雄,而是人性化英雄。此種理念也肯定了人的主體性,我們在以一種「上帝視角」審視人類歷史時,總會不自覺地聚焦於一些較為傑出的人身上,我們稱之為「英雄」。他們往往能夠克制低級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以追求高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一來,需求層次出現了顛倒,他們可以為了堅持真理而忍受飢餓、迫害,甚至是犧牲生命。這種歷史觀直接導致了我們歷來都將自我實現視為人性的本質與最高追求。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關注「身體」,關注本能,關注人性中最為草根的東西,開始試圖從歷史的宏大敘事中掙脫出來,這就是當代英雄模式戰爭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傾向。如上文所述,此類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具有人性化特點。他們擁有極強的個人能力,充滿責任感又感情豐富,正面品質占據主導,他們的性格是神性的,而情感是人性的,親情、愛情和友情等的小愛與對自由、忠君、愛國等的大愛同等重要。
4、事件中心模式
稱此類戰爭電影為事件中心模式戰爭片意在強調此類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與前三種模式相比,其故事敘述本身的意義在整體表達中所起的作用較大,在一戰片、二戰片中多有此類。筆者又將其分為「大事件」和「小事件」兩類。前者具有史詩型宏大敘事的特點,向觀眾展現了全景式的戰爭場面與時間歷程,後者則多從個人視角或小事件切入,作為宏大整體而存在的戰爭成了烘托細部的背景。而具體作品的表達方式又有所差異,前者有如《帝國的陷落》、《戰略大作》等通過時序中事件的串聯逐步展開的,有如《最長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書》等通過不同時間或空間中發生事件的交織共進,以多主線形式共同推進敘事的;後者有如《拆彈部隊》、《風語者》和《兵臨城下》等採取「擴述」的手法,使敘述時間大於事件時間,從而實現小事件表達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戰爭與和平》、《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燃情歲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個人視角而非歷史視角實現敘事的。
事件中心模式戰爭電影多以「 報告 體」的方式直接呈現事件,力圖通過復原現實戰爭場景來製造真實感,此類戰爭電影對戰亂災難性的書寫是全方位的,從平面到縱深,從細節到整體,從視覺、聽覺到觸覺感,從形式到內容,都試圖實現災難性的完形建構。
與前三種模式戰爭電影相比,事件中心模式影片中意識形態政治動力學體現的更為明顯,其主要體現在國家中心與個人中心兩種力量此消彼長的矛盾中。法西斯式的國家中心主義往往製造出鼓舞人心的戰爭效果,讓狂熱的人們相信即使頭破血流也要為這面旗幟而戰,不管這種堅持是多麼缺乏理由,話語一旦由某個群體或階級製造便不可能是獨白,而是富於針對性的語言。在戰爭的問題上,群體運動淹沒了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其需要的是對攻擊與抵抗的宣揚,思索被壓制到事後。對於主宰者來說,所有的事物都是分析命題,一切都早已存在於他的全知全能中,他有權創立其想要創立的概念,他們創造影像讓觀看者相信那就是真理。而被操縱的觀看者所獲得的永遠只能是 經驗 層面的東西,除非他們沒被當前的假象所欺騙。如《拯救大兵瑞恩》宣揚政府之仁慈與關懷,想盡辦法拯救瑞恩家四個上前線的孩子中唯一倖存者,而結果是拯救小分隊與瑞恩一起阻擊敵人,並成功還鄉,這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戰爭就是那麼簡單,是正義的一方,國家強大並仁愛,戰士愛國且責任心極強便一定能取得勝利。可事實上,戰爭本來就是一出荒誕劇,沒有勝利者,沒有正義者,人是血肉之軀而非機器。而人們已經習慣性地紀念勝利,悼念失敗,從老兵回國時受到的待遇便可看出,他們回國時作為整體並未受到如二戰老兵般的熱烈歡迎,甚至受到疏遠、歧視等不公正的待遇。當面臨群體性災難,我們都失去了為保護個人立場而指責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話語局限性的權利。
二、四種模式的演變和融合
從歷時角度看,在西方戰爭片中,美國片一直唱主角,其既緊抓商業規律又標榜國家利益,「以其英雄主義、道德意識、人道主義和浪漫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尋覓、培養和擴充知音隊伍」。一戰以來,為戰時目的服務,鼓舞鬥志的影片大多為事件中心模式或英雄模式,反映的事件無論大小都聚焦國家立場,形成鮮明的愛憎二元對立力量,積極情緒指向被認定為正義的一面。對戰爭本身也採取熱處理的方式,多戰場、戰役或英雄人物的直接描繪和宏大書寫,缺乏細部交代,雖宏大而富於煽動性,但略顯僵化。而正如戰爭本身便具有雙重性格,無法片面論其褒貶一樣,戰爭電影所反映出的價值立場也較為復雜,有戰時的熱渲染也出現了戰後的冷思考。「到了70年代末,超級大國之間展開的核軍備競賽,使世界籠罩在核毀滅的陰影中。這一現實改變了好萊塢及其觀眾對戰爭乃至戰爭電影的看法。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不管戰爭披上什麼樣的外衣,其本質是和人性相背離的。反戰主題深入人心,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共鳴和認同。」可以看出,此後的戰爭片的表達傾向出現了轉向。事件中心模式的電影開始以個人人性化視角切入事件,將作為宏大整體而存在的戰爭處理為烘托細部的背景:英雄模式的戰爭片與之相似,且從以英雄主義為重心轉變為運用表徵祛魅的手法,讓英雄走下聖殿,還其人之本性和情感。以《與狼共舞》為標志的狼孩模式戰爭片在國家意識形態之外又將種族、體制、身份認同和民族國家等文化問題納入了人們的視野。而繼《獵鹿人》和《現代啟示錄》之後,意在對戰爭進行冷靜反思與尋找人性歸屬的尋找模式影片也因其主題的深刻性與和觀眾的情感契合在以好萊塢為主打的西方戰爭影片中嶄露頭角。
從共時角度來看,筆者對西方戰爭電影進行模式的劃分只為從影片結構方式和內涵意義入手更好地分析、理解電影文本,而不代表不同模式影片之間存在絕對的界限,在某些內涵較為復雜的影片中也可能存在多種模式交織的情況。將對象進行分類亦只想為問題的分析研究提供一個框架,分類在先而對具體作品進行片面的概念化圖解的分析方式是不可取的。簡單來說,尋找模式、英雄模式和狼孩模式影片多存在內在和外在兩條線索,具體則表現為個人心理邏輯和現實事件邏輯,以二者的關系為中心展開,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復雜交織賦予影片張力的實現以可能性。而在二者的關系中,個人心理邏輯往往佔主導地位,人是表達的中心,故而影片的故事性並非關注的重點。與之不同的是事件中心模式戰爭片,幻想、思考與傳達價值評判的主體不是角色,而是觀眾,影片並不直接表現價值論的宣揚,而是將對觀眾的引導埋藏於事件的呈現之中。此外,在視覺表現、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上,四者也存在區別,對此下文將做具體分析。而無論哪類影片身上,都有迎合受眾和滲透國家意識形態的痕跡。
C. 如何評價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有什麼亮點嗎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劇中的亮點在於極其沉重的結尾將影片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3)柏林2觀察者電影天堂擴展閱讀:
劇中重要人物
1、布魯諾
演員:阿沙·巴特菲爾德
八歲的他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因父親的新職務是在柏林外的一個偏遠郊區,全家都要搬過去,布魯諾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
2、布魯諾的媽媽
演員:維拉·法梅加
她原來一直認為自己的丈夫僅僅只是一個軍人,在戰場上的死傷是在所難免,但當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原來在集中營里乾的是毫無人性的屠殺勾當時,她明白自己嫁給了一個魔鬼。
3、布魯諾的爸爸
演員:大衛·休里斯
一名殘暴、毫無人性,卻在孩子面前儼然慈父的納粹軍官。受命管理德國納粹的一集中營,便舉家搬至集中營附近的官邸中。
D. 韓國動作片柏林諜變有第2部嗎
柏林2:觀察者 베를린 2: 옵저버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