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推薦尼古拉斯凱奇的幾部電影
鏈接: https://pan..com/s/1FE3yyqmgrX0LgB_mTihZaA
B. 請問這是哪片子啊!
K-02災難製造者(1999) (TV)
英文名: The Time Shifters
中文名: K-02災難製造者/時空過客
導 演: ( Mario Azzopardi )
主 演: (卡斯派·范·戴恩 Casper Van Dien) (凱瑟琳·貝爾 Catherine Bell) ( Theresa Saldana) (彼德·奧德博拉治 Peter Outerbridge) (朱利安·瑞欽斯 Julian Richings) ( Lawrence Dane)
上 映: 1999年10月17日 美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美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評 分: 本站評分..6.2/10 ( 1票 ) 詳細
IMDb評分5.7/10 ( 1261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時 長: 88 min / Argentina:90
類 型: 動作 科幻 運動 驚怵
分 級: 阿根廷:13 德國:12 美國:PG-13
查看影評及點評 對該電影評分 立即高速下載·外文別名:
Thrill Seekers (USA)
·劇情介紹
在電廠大火中大難不死的災難記者離群索居兩年,重作馮婦回到一家小報社工作,卻意外發現許多重大災難的檔案照片里都有一個長相奇特的黑衣男子。美艷的檔案研究員協助他調查,於是他阻止了一場空難、阻止一列地下鐵列車翻覆、並且試圖阻止裝滿一萬多人的體育館失火----他的兒子在裡面看球賽。同時,兩個從未來過來的人試圖阻止他阻止這一切的災難……
如果以一個沒上院線、B級預算及C級演員陣容的TV movie來看,《時空過客》還算不錯。其實它更像是一個以時空旅行為主題的影集的pilot,然後得不到賞識而從未有機會再拍下去。導演的運鏡手法平庸但是實在,就像大部分的影集導演一樣。我倒是欣賞編劇某種程度的巧思與創意,雖然關於時光旅行的點子絕大部分都是沿襲前人,至少他們誠實而不算太敷衍地處理這些現有的素材。真相隨著情節一點點揭露,至少在前半段成功地維持住懸疑的氣氛。
我看就直接來說說吧!(看吧,至少我今天很仁慈,想自己看的人有一個機會可以躲避spoiler)一開始就是我們的主角Tom在回憶兩年前他在采訪電廠大火時間接害死他的攝影師。觀眾會看到一個不應該出現在那裡的人掉了一枚奇怪的銅板,Tom猶豫了一下,蹲下去檢視,才逃過一劫。這個establishing shot蠻聰明的,不但交代了過去的事,也給未來的事件留下蛛絲馬跡----當然你不應該事先知道。
他到一家小報找尋第二春,煩惱於最近沒有大災難的主編派他去做個回顧災難的專欄。他到檔案室結識了女主角Elizabeth後,獨自一人翻閱電腦里的大災難記錄----興登堡號爆炸、鐵達尼號沉船、《大法師二》----赫然發現在這些橫跨幾十年的大災難中,有一個人長相完全不變地出現在每一張照片里(這個人的長相非常奇怪,像是剛開始腐敗沒幾天的死神),而且這個人好像就是他在電廠大火中瞥見的那個人。考慮到電腦圖檔可能被修改,他被派去Smithsonian圖書館查閱原始資料。
在飛機上,我們陪他度過幾分鍾跟家人通電話的痛苦,然後赫然發現那個「風干臉」(就這么叫他吧)就坐在另一邊,剛好起身去上廁所。他立刻去翻風干臉的隨身行李,在裡面他找到一本「驚悚導覽手冊」,裡面記載著興登堡、鐵達尼、電廠大火、《老爸老媽愛出牆》、他搭的這架飛機會空中對撞、地下鐵脫軌...空中對撞?!風干臉回來,跟他爭奪了一陣,最後他發現自己手上拿著風干臉放在行李裡面的槍(他在飛機起飛後才「登機」,當然可以躲過地面安檢。可是一個災難觀光客為什麼要帶槍?別管了),就用它「劫機」,阻止了飛機空中對撞。
飛機降落後,風干臉離奇失蹤,於是Tom就被FBI當成劫機犯審訊,而且照例這些笨警察不相信他所說的每一個字。他打了電話叫Liz來救他,但有人動作更快----兩個《駭客任務》(The Matrix)造型的殺手沖進來,擺平警衛,綁架了他。他趁亂脫逃,抓著一頭霧水的Liz逃進車站,後面有追著他們倆的駭客追兵以及追著他們四人的聯邦干員。車站?喔,有一列地下鐵要翻車了!
同時,兩個駭客躲到車站角落,打開一本可折迭式的液晶螢幕,向一個顯然是老闆的人報告(Martin Sheen,或許是你唯一認識的演員)。觀眾到這里終於知道一切的事:風干臉是未來的觀光客,前來觀賞各個大災難的《目擊現場》,而這兩個駭客則是提供服務的二流公司的雇員,由於Tom該死未死還阻止空難,未來開始出現失序,他們要來確保Tom不會再製造任何「意外」。
但是Tom很快在人群中找到風干臉(長成那樣,你要不發現他也難),並且又救了數百條人命----除了風干臉,他被嚇得留在車頭被撞死。從現場溜走後,Tom跟Liz從風干臉留下的可折迭式液晶螢幕里得知隔天體育館會發生大火...剩下的你可以猜得到。
C. 我想找部關於美國海豹突擊隊的電影
應該是《突襲貝魯特》。
英文名: The Delta Force
中文名: 三角洲部隊:突襲貝魯特
導 演: ( 梅納哈姆·戈蘭 Menahem Golan )
主 演: (查克·諾里斯 Chuck Norris) (李·馬文 Lee Marvin) (馬丁·鮑爾薩姆 Martin Balsam) ( Joey Bishop) (羅伯特·福斯特 Robert Forster) (萊妮·卡贊 Lainie Kazan)
上 映: 1986年02月14日
一架美國客機遭恐怖份子挾持飛往貝魯特,美國總統派遣由尼克和麥考伊所帶領的特種部隊展開救援行動,在排除萬難救出人質後,任務並未落幕,因為機上有幾名乘客被「護送"到德黑蘭,尼克和麥考伊必須和時間賽跑,搶救人質並挽回美國的顏面。
影片名稱】勇闖奪命島/絕地任務/石破天驚
【導 演】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領銜主演】尼古拉斯·凱奇 肖恩·康納利 邁克爾·比恩 埃德·哈里斯
瓦內薩·馬賽爾 詹姆斯·卡維澤 克萊爾·馥蘭妮
【類 型】劇情 驚秫 動作
【上 映】1996年06月07日 ( 加拿大 )
【劇情簡介】
美國軍方在數不清的秘密行動中免不了犧牲一些優秀的指戰員,但他們及其家屬沒有享受到政府足夠的獎勵
和補助,對此忿忿難平的赫梅爾准將,以佔領羅克島、扣押81名觀光客人為人質,向美國政府發難:
42小時之內提出補償辦法,否則以舊金山為目標,發動一場生化毒氣襲擊。羅克島1963年以前是設計最先進的
監獄,易守難攻。現在,美國政府只有求助於唯一一位曾經從羅克島上逃出的前英國情報官員約翰和
聯邦調查局的生化武器專家斯坦利。兩人必須在30小時之內率特種部隊潛入羅克島,瓦解赫梅爾准將的計劃。
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全靠他們這次行動了。
D. 你們覺得"觀光客"這部電影搞笑嗎
這是一部在奧斯卡的大名單中留下自己名字的經典影片,也是整個八十年代極具影響力的一部影片。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部嚴謹的,甚至有些刻板的好萊塢式教科書。影片力求達到所謂"學術"與"大眾"之間最為適當的交匯點,並在合適的時候將這一點發揚光大,一方面得到那些評委們的肯定,另一方面博得大眾的歡欣,這,也正是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影片選擇了"親情"這個具有無窮魅力的情感主題,並且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使用道德的多重選擇來對"親情"概念加以烘托。所謂"道德的多重選擇",實際上指的是在片中作為弟弟的查理(湯姆·克魯斯飾)在對待金錢利益和手足之情上的兩種選擇,這也是構成影片矛盾的焦點所在。我們首先考察一下影片中的哪些因素對其情感主題起作用了。
本片導演巴里·萊文森一向以對社會事物及社會熱點的冷靜洞悉而著稱。他的電影大多風格內斂,在對鏡頭的處理上顯得中規中矩,常將鏡頭的焦點對准人物並以此為線索展開整個事件。在對主導動機的處理上簡單含蓄,顯得冷硬而規矩。影片開場時的第一個主導動機:吊在半空中的汽車,就直截了當地點出了整部影片敘事的主體——公路。而汽車則是影片中矛盾發展的載體。同時,這里也點出了影片主人公查理的人物身份。在接下來的工作間一場戲里,更是表現了查理的精明能幹、善於調和事物的諸多性格側面。另外,在空中的汽車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查理如日中天的工作背景,彷彿就像他架車行駛在天空中一樣,而處在景深空間的則是一幢幢高樓大廈。
接著,查理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於是去參加葬禮,卻發現了一輛車,便引出了對兒時的記憶。原來,查理因為偷開父親的車而被父親唾棄。車成為影片中矛盾的動因。正是由於車的原因,查理才會和父親不和,自己也因此幹上了汽車行當。在下面的段落中,同樣利用汽車,引出了本片的真正主角——"雨人"(達斯汀·霍夫曼飾)。於是整部影片的所有設置已基本確立,在剩下的時間里,就是利用這些設置製造並解決其中提出的矛盾。
從查理把"雨人"帶出醫院開始直到"雨人"返回醫院是影片的中心敘事段落,占據了整個影片的2/3以上。這一進展過程看上去更像是公路片模式,而汽車更是成了這一大段中重要的道具和承載體。影片的編創人員也有意識地要用汽車而不是其他交通工具來完成對片中"親情"主題的刻畫。當查理准備帶"雨人"上飛機時,"雨人"表現出了極度的恐慌與不安,並歷數了以前各個時期的飛機失事。查理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只好答應"雨人"搭乘汽車的要求。至此,編導們達到了利用汽車來延展敘事時空,營造一個相對廣闊敘事環境的目的。
汽車是整個事件發展的承載體,也是主題發揮的良好基石。在二人行到中途的時候,"雨人"突然想起自己的內褲,於是要求查理回到他指定的地方買那條指定的內褲。已經被這個怪哥哥弄的焦頭爛額的查理此時進退兩難。異常無奈的他氣憤地離開了汽車,獨自一人邊走邊大聲抱怨,可當他回頭再看時,哥哥也已經不在車內了,而是向賣內褲的那個方向走去。這時的汽車里空無一人,代表的是兄弟倆情感及思維方式上的隔閡與難以溝通,於是倆人相繼離開了他們心靈交流的場所——汽車,頓時造成了一種分離空盪的藝術效果。而當後來查理和"雨人"在賭場贏了一大筆錢後和蘇珊娜一同乘車嬉戲時,氣氛卻是暖洋洋的,因為汽車在這一狹小空間代表的是兄弟間心靈的溝通,讓他們同時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噴泉中的泉水也像是和著歡快的舒暢的背景音樂雀躍起舞,發出輕捷明快、滴入人心的水滴聲。在這兩個地方,汽車顯然是充當了"親情"溝通的場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且為情節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除了汽車之外,影片中還利用了諸如電話、電視之類的現代科技產物來對現實社會狀態進行一些側面的隱晦的折射,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諷刺作用。不過,影片中最大的諷刺還是出於"雨人"對查理的諷刺。
"雨人"指的是患有"自閉症"的一類人,是被排除在正常人世界外的。片中的"雨人"雷曼德便是典型。他做事情總是循規蹈矩,要求一切事物一陳不變。他害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接觸,對世界的一切都僅限於平面化的、教條式的認識,其行為舉止更是屬於"異類",完全不顧及周圍環境的變化,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行動。和以往表現"非正常人"的電影一樣,影片中的"雨人"除了先天性殘疾外,還具有某些"正常人"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長。在影片中,編導不厭其煩地表現他對數字的獨特興趣和超凡的記憶能力,並強化了這一個人行為上的主導線索,成為了整個敘事中重要動機而存在。影片還利用其自身的這一特性,營造出一種特別的喜劇效果和戲劇張力。從某種角度上講,"雨人"這個角色是影片整個戲劇性的焦點所在。片中的喜劇環節、矛盾的動因均在他的身上得以體現。如查理與蘇珊娜做愛時,不明事理的雷曼德闖進了他們的房間,並和蘇珊娜一起哼哼起來。這樣的以他個人無意識、無邏輯的行為創造出的笑料在影片中層出不窮。更重要的是,他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查理的不滿,也為敘事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兩種對立性格層面的相互溶解奠定了基礎。
以後的敘事中心點基本上圍繞兄弟兩人性格、志趣上的格格不入深入下去。而"雨人"雷曼德則是二人關系中的支柱點。直到查理找到雷曼德身上可以為自己所用的地方,獲得了極大物質和心理滿足時,兩人的性格、行為沖突才被化解。由此可以確立此人物在全片中起著推動事件因果發展的作用。
對於營造良好的"笑果"一向以來都是好萊塢的強項,特別是在當一個"非正常"個體進入"正常世界"時的各種行為都會給人以怪誕、滑稽之感。影片借"雨人"大作文章,尤其是由於他的固執、苛守規章引出的連串喜劇,如前文中提到的闖入弟弟房間一段,在影片中段執意要買指定內褲以及當他借別人家收看電視時,家中小孩子們一個個面無表情地盯著電視與他像孩子般看得津津有味形成的反差。這些細節讓他的形象生動可愛,又讓影片整體的觀賞效果上了一個台階。
事實上,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導演基本上是以純粹客觀的視角來進行拍攝的。我們幾乎看不到人物的內心視像,這是本片的又一大特點(這也是巴里·萊文森一貫的電影風格)。"雨人"的形象雖然生動親切,但也僅僅是豐富了影片的娛樂元素,推動了整個事件的進程。對於"雨人"自身來講,沒有多少人性特徵,他看上去更象是查理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觀眾看到的是社會中人們所追求、崇尚的那些"實際利益",而在影片中則表現為查理的拜金主義和惟利是圖。可以這么說,查理這個人物形象就是美國的一個縮影,片中有一個地方表現得很出采,當委託人正在宣讀查理父親遺囑時,鏡頭所對準的是查理的一隻手,那隻手上套著兩枚戒指,正不耐煩地敲擊著桌子。這一形象化的描述把一個對財產視若珍寶卻對親情視為旁物的典型形象刻畫地入木三分。相對於查理,"雨人"對數字有著超乎尋常的敏銳捕捉及出色的記憶能力,但對同樣要依靠數字來分辨的金錢卻是一竅不通。於是,查理為了錢而與"雨人"走上了同一條路,"雨人"則用自己的各種行為讓查理認識到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親情。當然,作為一部帶有明顯商業化烙印的好萊塢電影,宣揚的又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性主題,那麼結局的設置必定是具有明確道德立場判斷的。影片的敘事也努力地讓查理這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劣性"一步步被"洗脫",最後使他在觀念上發生"根本的轉變",給觀眾一個"圓滿"的解釋,並把許多尖銳的諷刺以曖昧的方式進行了"自我化解",讓影片看起來不會過於惹眼,又有一定的深意。
本片最大的亮點還是達斯汀·霍夫曼那無懈可擊的天才表演。用可愛、精緻、偉大或是其他任何贊美之辭來修飾他都不為過。尤其是他在形體上的把握,使他無論在中近景鏡頭還是遠景鏡頭都是整個畫面最吸引人注目的焦點。霍夫曼對"自閉症"患者近乎神經質式的詮釋將"非正常人"的表現境界又提高了一步。相比之下,扮演弟弟的湯姆·克魯斯在他的光環下就顯得相形見拙了,純粹就像是一個花瓶似的擺設。
綜上所述,得出的結論是,《雨人》是一部值得玩味的不錯的情感片,但依舊是擺脫不了好萊塢模式的窠臼,以商業元素的介入為主,藝術樣式的創造為輔,製造出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道德標准被確立在主導環節,並對影片的敘事及藝術創造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類似的影片在美國比比皆是,只是這部《雨人》總體基調及細節上的把握更細膩、平穩,再加上天才的表演,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從一個側面代表了奧斯卡的取捨標准——中庸的題材 傳統的手法。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E. 求 觀光客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網路網盤鏈接:F. 誰有好看的古代戰爭片 要過外的 韓國和歐洲的優先要的話我送高分
強烈推薦 勇敢的心 我介紹的個個精彩之至
復制地址,即可下載:(迅雷高速下載) 不可點擊 漢字也要復制
http://down1.v.bbs.in/迅雷論壇www.v.bbs.in/勇敢的心CD1(www.V.bbs.in).rmvb
http://down1.v.bbs.in/迅雷論壇www.v.bbs.in/勇敢的心CD2(www.V.bbs.in).rmvb
http://down1.v.bbs.in/迅雷論壇www.v.bbs.in/勇敢的心CD3(www.V.bbs.in).rmvb
威廉·華萊士——神話與歷史
一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二.英雄與美女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三.與羅伯特·布魯斯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Great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L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Wallace:ManAnd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AndTheScots—,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特洛伊
毫無疑問,今夏最具有票房潛力的影片當屬有希臘神話改編的《特洛伊》,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是本片響當當的噱頭,我們只需在演員名單上瞟上幾眼,就足以找到對本片充滿期待的充分理由。多次獲得「全球最性感男士」的布拉德·皮特飾演希臘英雄阿喀琉斯,德國女星黛安·克魯格成為「美神」海倫的最佳人選,而新晉小生奧蘭多·布魯姆剛剛卸下精靈射手的行頭,轉身來到特洛伊城坐上王子座位,飾演這位神話中年輕懵懂的美男子。另外還有《綠巨人》中的艾里克·巴納以及老牌影星布萊恩·考克斯分別飾演特洛伊英雄赫托克爾和巴斯達統帥阿伽門農,前者是勇敢堅毅的悲劇英雄,後者是對戰方希臘殘暴自私的將領。在特洛伊這片土地上,眾人將上演一出出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耗資1.8億,公布的預告片中也顯現出華納公司此次2004年力圖打造「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戰爭場景。我們剛剛領略過《魔戒三》中電腦特技為我們帶來的恢宏的佩蘭諾平原之戰——能否超越魔戒可能是一部分觀眾期待的問題。僅從前不久的試映會上,無論是鋪滿視野的艦船和從30度俯角從冷兵器戰士沖鋒時滑翔而過的CG鏡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電腦特效在本片中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和魔戒那充滿幻想的題材不同,《特洛伊》將最大限度的為我們展現人類極為逼真的大規模作戰。效果如何,尚不可知。一位看過試映的美國觀眾這樣評價:「很有趣,給人印象深刻,阿喀琉斯和赫托克爾的對決精彩至極,讓人透不過氣
角鬥士
20世紀50-60年代的史詩巨片時代早已逝去,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故事也已被大多數觀眾淡忘。今天,導演雷德利-斯考特卻要重拾這一題材,將宏偉的古羅馬角斗場再現於銀幕之上,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有關勇氣與復仇的故事。
馬克西默斯(盧塞爾-克勞飾)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羅馬帝國將軍,麾下的帝國軍團節節勝利,無堅不摧。行將作古的帝國皇帝馬庫斯-奧里利烏斯(理查德-哈里斯飾)非常賞識馬克西默斯的才幹,有意選擇他繼承皇位。
奧里利烏斯對馬克西默斯的寵信招致太子康默迪烏斯的極度妒恨。他謀奪了皇位之後便下令處死馬克西默斯和他的家人。雖然馬克西默斯最終免於一死,但還是被貶為奴,進而被訓練成一名角鬥士,為嗜血的人們表演一幕幕你死我活的搏殺。但是,馬克西默斯從未放棄復仇的心願,因為他堅信人的意志比皇權更為強大。最後,馬克西默斯終於有機會與康默迪烏斯面對面地站在羅馬城的大角斗場上,進行一場生死決斗。
G. 日韓一部電影名字
《試衣間的暗門》
試衣間的暗門(客人忽然消失的成衣商店),是典型的都市傳說之一,提醒人們注意海外旅行及女性自身的安全。
故事概要
一對年輕的情侶,進入了一家成衣商店。那名年輕女子決定試穿衣服的時候,男友打算在外頭等她,並且告訴她會在附近逛一逛再回來找她。那名男子離開了成衣商店,約莫數十分鍾後,他再次進入這家成衣商店,卻找不到年輕女子的蹤影,詢問店員有關女子的去向,對方竟然回答:「並沒有看見像這樣的客人。」
在不同的故事版本中,也有不是情侶而是朋友或夫妻一起上街購物的情況。類似的故事發生的場景通常都和海外旅行的觀光客有關。成為失蹤人口從此去向不明的人,有各種各樣的變奏曲:
(1) 被賣到妓院或是奴隸市場(不倒翁女人也是其中之一)。
(2) 內臟被摘除,流入收購人體器官的黑市。(被偷走的腎臟也是其中之一)
(3) 被隔壁的屠夫卸成巨大的肉塊陳列在肉鋪里販售。
(4) 和中國內地的不倒翁的情節相互銜接,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5) 在1990年代後期羅湖商業城開幕左右的時候,在香港亦有於電郵流傳的故事,指在羅湖商業城內某一層的女洗手間廁格內,女生會神秘失蹤!
故事版本
版本一
(1)法國巴黎
一對日本新婚夫婦到巴黎度蜜月。
在巴黎,妻子在一間時尚服裝店試衣服,身為丈夫就在試衣間外等候。等候多時卻不見妻子走出來,緊張的丈夫要求店員幫忙到里頭查看,卻意外發現試衣間空無一人。丈夫以為妻子開玩笑作弄人,要他緊張。於是回到酒店等她回來。幾小時後卻不見妻子的蹤影,才知事態嚴重。
丈夫趕忙報警,並到巴黎所有服裝店和醫院詢問妻子下落。三星期過去了,妻子猶如從人間蒸發,音訊全無,傷心的丈夫只能收拾包袱回到日本。
由於無法從絕望中振作,丈夫無心工作,甚至獨自生活,決定把自己放逐,流浪到各地方。幾年後,他心血來潮到一破舊的屋子參觀一場畸形秀(Freak Show)。他見到一骯臟生銹的鐵籠里,有一女人四肢全無,身軀,包括臉部,猶如破布般殘破,充滿疤痕。她趴在地上扭曲著,並發出有如野獸般的呻吟聲。突 然間,男人驚恐地發出尖叫聲。他從那毫無人樣的女人臉上見到一張他再熟悉不過,屬於他新婚不久就告失蹤的妻子臉上的紅色胎記。
(2)中國上海
另一版本則發生在上海。
幾年前,一女通知公安她的表妹在上海市集購物時無故失蹤,可是遍尋不著。直到五年後,一友人撞見這表妹在泰國曼谷街道上行乞。恐怖的是她不知何故沒了雙手雙腳,身子被鐵鏈綁在燈柱旁。
版本二
(1)中國香港
這是在某一對夫婦去香港遊玩時發生的故事。
一對夫妻不知不覺走入了全香港治安最壞的地區的一家精品店裡。妻子對店裡的衣服樣式十分喜歡,隨後就進入試衣間試衣。可是,先生在外頭等了又等,卻不見妻子出來。由於實在是等太久了,所以先生開門進去找她,可是試衣間里早已空空如也。他吃驚地向店員詢問妻子到哪裡去了,可是店員們卻好像是串通好了一樣,都說沒有看見,並堅持根本沒有像他妻子這樣的人來過店裡。因此,他只好請當地的警察協助搜索這家精品店,可是卻一無所獲。後來,他又一個人找了一段時間,直到他的簽證到期,最後不得已他就在找不到妻子的情況下回國了。
經過了一年後,他向公司請了一段長假,再一次回到香港去找他的妻子。他帶著妻子的相片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但這次仍是一點線索也沒有。終於假期就要結束了,他身心疲憊地開始考慮要回國的時候,有一天無意間經過了一間珍奇小屋。
小屋的看板上寫著:「日本達摩」(不倒翁)雖然他對珍奇事物並不感興趣,但由於連日疲勞他想讓自己改變一下心情,加上看板上寫著「日本」的文字也引起他的興趣。最後他決定進去瞧瞧。但是他不該進去的!因為,珍奇小屋裡面展出一件令他慘不忍睹的東西……
小屋裡的舞台上有一位手腳都被切斷的全裸女性被當成花瓶一樣擺在那裡!這位女性的舌頭已經被拔掉了,不斷發出奇怪的呻吟聲。看到這么惡心的東西真令他恨不得馬上拔腿就跑,但不知為什麼他心裡感受到一股奇怪的氣氛,於是他又重新仔細看那女人的面孔……果真沒錯,這女人正是他一年前失蹤的妻子!
後來,他向當地的黑道支付龐大的贖金換取妻子的剩下的軀干。但一切都太遲了,他可憐的妻子早就已經瘋了。現在她還住在國內某家醫院,繼續不斷地發出奇怪的呻吟聲……
----------------------------------------------------------------------
真相解說
---------------------------------------------------------------
這個都市傳說源自於法國的奧爾良事件(誘綁白種女子為娼事件)。
1969年,在法國的奧爾良地方傳出「進入成衣商店的女性陸續失蹤」謠言。傳言有女性失蹤的六家成衣商店,都是猶太人所經營的。當然這只不過是傳言罷了,事實上這六家成衣商店並沒有發生過上述事件,是當地市民為表達對猶太人的敵意,最後發展成攻擊猶太人的暴力事件。然後,後來有平面媒體報道:「這樁謠言可視為反猶主義者的陰謀」,事態才漸趨緩和。但是,也有人批評這則報道,很可能是為了制止事態繼續擴大所採取的抵制行動。不過,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幾乎都有人憑空消失的傳言。只是,這個謠言的舞台設定在成衣商店,被認為是受到奧爾良事件的影響
H. 一部關於雇傭兵的美國電影
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國 旗
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旗面左上角為藍色星區,區內共有9排50顆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顆、一排5顆交錯。星區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50顆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道條紋代表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據華盛頓說:紅色條紋象徵英國,白色條紋象徵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自由,藍色則象徵忠誠和正義。
國 徽
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隻美國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書「合眾為一」。禿鷹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紋章,紋章上部是藍色橫紋,下部是紅白相間的豎紋,象徵美國國旗。禿鷹的上方是藍色天空中13顆星,四周光芒萬道,環繞著雲朵組成的圖案。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美國禿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橄欖枝和箭象徵決定和平與戰爭的權力;禿鷹上方的群星圖案象徵著擁有主權的新生共和國。
首 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
政 治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採用兩黨制。
民 族
美利堅民族84%、印第安人12%等
宗 教
美國是一個沒有國教的多宗教國家,宗教信仰極為普遍。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猶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4%,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佔9%。(1989)
歷 史
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英等國開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1788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在1776年後的100年內,美領土幾乎擴張了10倍。2000年12月,布希當選為美第43任總統
人 口
2.703億(1998年底)。其中白人佔83.4%,黑人佔12.4%,亞洲人佔3.3%。
地理位置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
氣 候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
禮 儀
在美國,朋友之間通常是熟不拘禮地招呼一聲「哈羅」,哪怕兩個人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以示親熱。但在正式場合下,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在美國,握手時,男女之間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緊,如果對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上級先伸手;賓主之間,則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掐下手套。如果因故來不及脫掉手套,須向對方說明原因並表示歉意。還應注意人多時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見面時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後順序一樣,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子介紹給女子,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稱呼隨便舍姓喊名 大多數美國人不喜歡用先生、夫人或小姐這類稱呼,他們認為這類稱呼過於鄭重其事了。美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並把它視為親切友好的表示。美國人之間,不論職位、年齡,總是盡量喊對方的名字,以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土等。與人交談莫問私事,人們日常交談,不喜歡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所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和美國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為宜。社交場合 女士優先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婦女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禮貌用語多多益善 在美國,不論什麼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都會說一聲「謝謝」,即使總統對待者也不例外。美國人在一家人之間也是客氣話不離口,不僅夫妻之間如此,對小孩子們說話也常帶「請」和「謝謝」,這樣,孩子便自然地養成了講禮貌的好習慣。
節 日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2月12日 林肯誕辰 Lincoln's Birthday
2月14日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
2月18日 華盛頓誕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聖帕特里克節 Saint Patrick's Day
4月1日 愚人節 Fool's Day
4月…日 復活節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
5月…日 植樹節(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
5月…日 母親節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5月26日 陣亡將士紀念日 Memorial Day
6月14日 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6月…日 父親節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7月4日 美國獨立日 Independence Day
9月1日 勞動節 labor Day
10月12日 哥倫布日 Columbus Day
1O月…日 退伍軍人節(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
10月31日 萬聖節 Halloween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紀念日
11月27日 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
12月25日 聖誕節
語 言
英語、西班牙語(一些少數民族)
經 濟
19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很大利益,經濟急劇增長,變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國民經濟宏觀體制。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200美元,雄居主要工業國家榜首。
教育制度
美國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研究院,小孩滿5歲進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進入小學一年級,小學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美國的主要城市
費 城
(Philadelphia) 美國第五大城,賓夕法尼亞州最大城市。全稱費拉德爾菲亞。位於該州東南緣,特拉華河與斯庫爾基爾河的交匯處,東距大西洋142公里。市區面積352平方公里,人口158.6萬(1990);大市區包括費城等5縣和新澤西州的卡姆登等2縣約140個城鎮,總面積9202平方公里。
城市背靠阿巴拉契亞山麓台地,沿兩河之間的狹長半島伸展,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0米。經特拉華河和運河通往大西洋。斯庫爾基爾河及其支流流經山麓台地「瀑布線」,富水力資源。鄰近東賓夕法尼亞煤田。氣候溫和濕潤,冬、夏平均氣溫分別為0.2℃和24.9℃,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美國歷史名城。17世紀初為瑞典人移居地。1682年由英國教誼會派移民始建城市,「費拉德爾菲亞」之名取自希臘語,意為「兄弟之愛」。1701年設市。到18世紀中葉,已發展為英國美洲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地位重要。1774-1775年兩次大陸會議在此召開,通過獨立宣言;1787年在此舉行制憲會議,誕生了第一部聯邦憲法。1790-1800年曾是美國首都。19世紀以來,鐵路和港口發展很快,製造業興起,1860年製造業產值曾佔全國30%。現仍為美國主要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重、化工業發達,為美國東海岸主要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還有化學、電機、電器、機械、鐵路機車、汽車等重要工業部門,被稱為「美國的魯爾」。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亦負盛名。全市約2/5就業人口從事工業。工廠企業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圍、特拉華河沿岸各衛星城鎮。如城北的莫里斯維爾(鋼鐵)、特倫頓(鐵路機車),城南的埃迪托納(飛機)、切斯特(汽車、造船)、威爾明頓(化學),城東的卡姆登(食品)等。商業和金融業也較發達。美國第一所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現大市區內有2萬余家零售、批發商,商業職工占總就業人口的1/5,有商業銀行58家,互助儲蓄銀行7家,為美國第三聯邦儲備區銀行總部所在地。有1969年新建的美國造幣廠。
費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港區沿特技華河西岸分布,岸線長達80多公里,有300個碼頭。航道水深12.2米,河口處達16.6米,可供遠洋海輪出入;有運河溝通特拉華河和切薩皮克灣,水深7.6-10.7米。設有面積約29公頃的自由貿易區。有3條鐵路干線,稠密的公路網與港口連接,水陸聯運便捷。市內有地下鐵道和高架鐵路,公共交通設施完備。大市區內有6座大橋橫跨特拉華河,與對岸新澤西州各城鎮相連。費城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西南12公里處,客、貨運量在國內居前列。
市區以居河間地正中位置的本廣場為中心,聳立於廣場的市政廳塔樓為城市制高點;廣場四角各有一林蔭廣場。街道布局呈棋盤狀。城市安靜,適宜居住,有「住家城」之稱。市區居民38%為黑人,郊區居民則95%為白人。經中央廣場的麥凱特大街和布魯德大街是東西和南北兩大幹道。麥凱特大街和本廣場西側的約翰』F.肯尼迪大街沿線的新「本中心」為主要商業區,多高層建築。
從市政廳向西北延伸的本傑明·弗蘭克林大街是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途經費城藝術博物館、羅丁博物館、本傑明·弗蘭克林紀念館和菲斯天文館等重要文化設施,通往費爾蒙特公園。該公園沿斯庫爾基爾河延伸,佔地1600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內有1876年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會址。城東多歷史遺址。1730年建立的獨立廣場,現為國家獨立公園的一部分,內獨立宮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宣言的地方,珍藏著著名的自由鍾。附近的卡本特廳是第一次大陸會議的會址。建於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華盛頓、弗蘭克林及其他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們的禮拜堂,附近有弗蘭克林墓。城西是大學區,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坦帕大學、聖約瑟夫學院;克爾提斯音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美術研究院等著名高等學府。費城管弦樂團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獨立紀念館 Independence Hall
建立於1732年,原為州政府,後於1776年7月,在該處發表獨立宣言。其後,又在該處起草合眾國憲法,從而誕生了美利堅合眾國。
議事廳 Congress Hall
與獨立紀念館連接的建築物。1790年到1800年為止,該處為聯邦議事廳。華盛頓曾在該處被推選第二次擔任總統。廳內留存歷史性遺物極眾。
羅斯故居 Betsy Ross House
這是設計美國國旗星條旗的羅斯夫人的老家。據說,它是1774年由華盛頓總統建議而興建的。附近的Elfreth'sAlley和BladenCoat小路仍留存了十八世紀美國開國初期的形跡,散步其間,易興思古幽情。
羅丹博物館 Rodin Museum
是除了法國之外,收藏名畫家羅丹作品最多的一家博物館。
賓州美術館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創設於1801年的美國最古老的美術館。美國美術界的傑作,幾乎都收藏在該館。
佛蘭克林科技館 Franklin Institute
為了紀念本傑明·佛蘭克林的貢獻而興建的科學博物館,展出運輸、航空、物理、天文、化學資料。
紐約
(New York) 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國最大的金融、商業、貿易和文化中心。位於美國東北部哈得孫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處。市區面積94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人口732萬(1990)。由曼哈頓、布朗克斯、布魯克林、昆斯和里士滿5個區組成。此外,還包括自由島、埃利斯島、加弗納斯島、羅斯福島等小島。大紐約市除上述5個區外,還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個縣,面積32400餘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區之一;人口1680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紐約氣候溫和濕潤,全年無霜期276天,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1091毫米,雨日123天。
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626年荷蘭人從印第安人手中低價買下曼哈頓島,在近哈得孫河口一角地闢作貿易站,稱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國奪占,改名紐約,范圍擴大到鄰近陸地和長島等處。1686年設市。1789年為美國臨時首都(至1796年),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此就職。1825年伊利運河開通,紐約到五大潮地區有了全年通航的水道,溝通了美國中西部與大西洋沿岸的經濟聯系,使紐約處於對內對外貿易的重要交接點上。隨著「紐約中央鐵道」及多條鐵路和公路的興建,經濟日益繁盛,紐約成為世界性的大城市和港口。居民中,種族與民族構成復雜,以黑人(約占紐約市人口總數的25%)、猶太人(20%)、義大利人(15%)、波多黎各人(11%)和愛爾蘭人(10%)五族後裔居多,合計約占紐約市人口的81%。
紐約是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及僅次於芝加哥和洛杉磯的全國第三大工業中心。工業以服裝和出版業最盛;次為化學、電氣器具、金屬製品、食品、化妝品、玩具和煉油等。服裝業集中於曼哈頓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業中心之一。印刷出版業集中於市區,佔有全國約1/6的印刷能力和1/3的出版物。設有全國著名出版社的總部。新澤西所屬的幾個縣,也是主要的工業區,有電機及設備製造、飛機零件、化妝品、化肥、化學、紡織、皮革等工業。
紐約是美國和世界的金融和證券交易中心。位於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聳立著許多摩天大樓,集中有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以及成百家大工業公司和運輸公司的總經理處。紐約也是美國運輸業最發達的地區,紐約港區岸線總長1200多公里,主要由哈得孫河下游、長島海峽和斯塔滕島西面水域組成;水深9.13米的泊位400多個,擁有現代化的裝卸、干船塢和庫藏設施。貨運量居全國第2(次於新奧爾良),但對外貿易居全國首位(佔全國l/5)。港口與河運、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一個綜合運輸系統,計有200條水運航線、14條鐵路線、380公里地下鐵道、3個現代化航空港以及稠密的公路網。昆斯區南端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為世界上客貨流量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大市區所屬的各島之間,有多座橋梁和多條河底隧道相連貫,其中通行汽車的重要隧道有林肯隧道和荷蘭隧道(連接新澤西和曼哈頓島)、布魯克林隧道(連接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間河面較狹,有著名的橋梁3座和地下電車道5條。
紐約也是全國文化教育和電視、廣播中心。擁有94所大學和學院,976所公立學校,914所私立學校。紐約市立大學規模最大,包括17個學院和一個研究生所院,注冊學生17.7萬人。哥倫比亞大學是全市創建最早的高校(1754年始建),是最著名的私立大學;其次是紐約大學等。福爾特罕和聖約翰大學是著名天主教會學校。此外還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研機構、藝術中心等。其中最著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洲規模最大的一所。自然歷史博物館也享有盛名。紐約的公園、游樂場、海灘療養地、劇院、歌劇院、音樂廳、畫廊等均佔全國首位。僅公園就有100餘個。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被視作紐約市的「陸標」,建成於1886年,是法國人民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和兩國人民友誼而贈送的禮物。自由女神像連底座約高100米,內有螺旋形階梯和電梯可抵達女神像頭部,頭部內是一間可容40餘人的觀覽廳,可眺望港區全景。
在紐約市的各區中,曼哈頓區居最重要地位,向有「紐約市的心臟」之稱。它位於同名島上,面積80平方公里,在5個區中面積最小。百老匯大街呈東南一西北向斜貫全島,島上著名的旅社、餐館、百貨公司、專業商店、影劇院、音樂廳和博物館大都集中於此。此區中部有洛克菲勒中心,聚集了許多摩天樓群。座落在本區南部第五大道與34街口的帝國大廈,完成於1931年,樓高381米,有102層。1973年又建成「世界貿易中心」大廈,並立兩座方柱形建築,高419米,110層,是目前紐約的最高建築物。中央區西南是「服裝業區」。北鄰為商業繁盛的時報廣場。中央區西部,伊斯特河畔,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矗立著39層的聯合國秘書處大樓(聯合國大廈);其北是聯合國會議廳,南為藏書數十萬冊的聯合國圖書館。中央區以北是中央公園,公園西面有「林肯中心」,佔地約6公頃,是美國的藝術和文化中心,世界各國有名的交響樂隊、歌劇團和芭蕾舞團常到此演出。曼哈頓島南端集中了市政廳和聯邦、州、市、縣許多辦公機構。其東南即為華爾街,東西走向,與百老匯大街斜交。曼哈頓島北端是黑人聚居區哈萊姆區,充塞著破舊的貧民窟。島南有康尼小島,兩島間僅隔狹窄水道,是假日游想的地區之一。
曼哈頓東北隔狹窄的哈勒姆河,是布朗克斯區,面積約140平方公里。三面臨水,西經哈勒姆河通哈得孫河,南隔伊斯特河同長島相望,東為長島海峽。僅北部連接大陸,是紐約唯一在大陸的一個區。有規模很大的現代化火車客、貨運站,工商業都很發達。
布魯克林和昆斯兩區都位於長島西部。前者在島西端,在5個區中人口最多;面積231平方公里。其西部是主要的港口和工業點。區中心商業發達。昆斯區在布魯克林區之東,在5個區中面積最大,329平方公里,有地下隧道和橋梁通達曼哈頓區,是曼哈頓經濟發展的延伸。海陸空運輸都很發達。主要工、商業點靠近伊斯特河,被稱為長島中的精萃。區中央有「森林山」,其旁為同名公園,系1913年所建,景色優美。
里士滿區位於斯塔滕島上。東北隔紐約灣同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相望,面積166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少的一區,也是5個區中經濟規模最小的。建有煉油廠等。東南岸和南岸多公園、海灘和療養地。
帝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
長時期來象徵著紐約摩天大樓的高達102層超高層大廈。頂層高度達1,250英尺
381公尺)。在第86樓上有一展望台,氣候晴朗時,可以眺望周圍50英里以內的景色。
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呈現美國典型的一面,在都市建築學方面也頗饒興趣的商業與娛樂中心。自第49街與第50街之間,通過第五街的Promenade Gardens內,四季花草茂盛,美麗如圖畫,公園四周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大廈,諸如PCA Building、Radio City Music Hall,Center Theatre等。NBC與ABC的製作室就是RCA大廈的第70樓。
自由女神 Statueof Liberty
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紐約灣的利勃坦島上,像高約46公尺。自由女神像內部中空,可搭電梯直達神像頭部。此外,還有新設的移民博物館Immigration Museum。
聯合國 The United Nations
紐約的歷史系由曼頓產生,而現代世界史則與聯合國密切相關。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上,在廣達18英畝的地基上,就興建著著名的聯合國大廈。聯合國容許觀光客依到達先後次序入內參觀會議情形。
中國城 Chinatown
中國城已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城內居住的華裔第二代約有六千人。中國城位於ChathamSquare的西邊一部份,城中主要街道為Mott。城內有中國博物館。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乃是世界最大美術館之一。自由代東方到現代,有關美術史的重要事項,一一呈現眼前。內中有一美國館,可由館中陳列品窺知初期美國人的生活狀況。
華爾街 Wall Street
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銀行大廈,除了大通銀行之外,紐約股票交易所,美國股票交易所,以及收藏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時的史跡的國立紀念館、聯邦廳等,都在這條街上。
世界貿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是紐約一處新的名勝,樓高110層,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層建築物。在這幢高層建築物中,除了貿易公司之外,有運輸公司、通信機構、銀行、保險公司、海關等公私機構,凡與貿易及港灣活動有關的活動,均集中於此。有12萬人在建築物中工作。世界貿易中心佔地達16英畝之廣。
華盛頓
(WASHINGTON D.C) 首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位於馬里蘭州與弗吉尼亞州之間。范圍與哥倫比亞特區相同,市區面積174平方公里,人口57.8萬(1993),其中黑人約佔70%。標准都市統計區還包括馬里蘭的2個縣、弗吉尼亞的4個縣及費爾法克斯、福爾斯徹奇、亞歷山德里亞3個城鎮,人口320萬。市區位於波托馬克河和阿納卡斯蒂亞河匯合處的東北岸「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22米,僅西北角有和緩的起伏高地。氣候冬冷,夏熱,全年濕潤。年平均氣溫.12.6℃,7月20-31℃,1月3--6℃;年平均降水量1068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
1790年國會決定在波托馬克河畔建都。城市規劃為巴羅克建築與凡爾賽、巴黎的建築形式相結合,以國會大廈、白宮等建築物為中心修建林蔭大道向四方輻射,再於其間增築格狀街道。
華盛頓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僅以政府行政職能為主的現代化大城市。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政府公務及各企業的業務活動,其次是旅遊業。製造業只佔經濟結構的一小部分。聯邦政府禁止在該市發展工業。例外的是為本地行政與文化機構服務的印刷出版業、食品工業、高級化妝和服裝業等。
從市中心起,以北、東、南3條國會大街和邁爾為分區的基線,可把市區分為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4區。其中心部位有建於低矮丘陵國會山的國會大廈,大廈西北約2.5公里處為總統居住的白宮。國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有「聯邦三角」建築群,包括聯邦政府各部、機構以及國家美術館、國家檔案館、泛美聯盟、史密森國家博物館和聯邦儲備大廈等。國會大廈東鄰為最高法院大廈,附近的國會圖書館為僅次於莫斯科列寧圖書館的世界第二大館,毗鄰的莎士比亞圖書館以藏莎翁著作及其研究文獻而著稱於世。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樓座落於波托馬克河西南岸。
全城有數百處紀念建築物、紀念碑、雕像等,大部與歷屆總統有關。在市區西部、波托馬克河東岸的綠化地帶,有歷史上3位總統的紀念地:華盛頓紀念塔面臨波托馬克河公園,為白大理石的方尖塔,高169米,可俯視全市景色。沿河是著名的日本櫻花林;紀念塔西面有林肯紀念堂,為古希臘式建築,堂外有36根白大理石圓校,象徵當時組成國家的36個州;內有林肯坐像;紀念塔南面有傑斐遜總統紀念堂,堂外有他的騎馬雕像。1971年又建成約翰。肯尼迪中心,包括現代化的劇院、音樂廳、歌劇院、交響樂院和芭蕾舞劇院等。
華盛頓多公園、林蔭道和草地廣場。最大是羅克公園,佔地710公頃,在市區西北。著名的大學有建於1789年的喬治敦大學,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利堅大學和霍華特大學等,後者為全國最大的黑人學生占優勢的大學。
20世紀60年代建成長158公里的市內「鐵路運送系統」。包括地下鐵道和地面鐵道,通達市內和郊區各地。最大鐵路站「聯邦車站」位於國會大廈東北。有華盛頓、杜勒斯和巴爾的摩-華盛頓3個客運國際機場,其中華盛頓國家機場是國內最繁忙的機場。
華盛頓紀念碑 Washington Momument
為紀念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而興建,塔高55英尺,內部中空,有電梯可直達塔頂展望台。
傑佛遜紀念堂 Jefferson Memorial
紀念起草獨立富言與權利章典的作者傑佛遜而興建於EastPotomacPark內,可眺望泰達灣的地點。整個建築物呈圓柱狀,象徵傑佛遜總統完整的人格,紀念堂內鑄有傑佛遜總統銅像。
林肯紀念堂 Lincoin Memorial
為紀念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而興建,林肯總統維護了美國的統一和解放了南方的黑奴,這一偉大的歷史功績,為今日美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白宮 The White House
美國總統宮邸。於1792年10月由華盛華總統親臨奠基,但華盛頓總統未能目睹其完成即進行逝世,因此,最先使用此一官邸的乃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白宮東側一部分建築可供人們參觀。
史密蘇尼博物館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64年根據英國化學家JamesSmithsonian的意見而建造的。史密蘇尼博物館是一總稱,內中包括了航空太空館、美術工藝館、歷史技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建築物。拉埃脫兄弟試乘的第一架飛機KittyHawk就陳列在館內。
國會 The Capitol
美國參、眾兩院構成的國會就在這里舉行會議。國會內天花板與牆壁上繪滿了以建國史為題材的壁畫。可自由前往參觀,也可參加有向導作說明的觀光團。
國會圖書館 Libraryof Congress
是一幢文藝復興時代式的建築物,圓形天花板由各式玻璃鑲成的,二千扇玻璃窗製造出極好的採光效果,國會圖書館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林肯總統在格的斯堡發表的著名演說的草稿,就保存在館內。
波士頓
(Boston) 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最大港市,馬薩諸塞州首府。位於查爾斯與米斯蒂克兩河河口,東濱馬薩諸塞灣,西南距紐約2卯公里。市區面積121.7平方公里,人口57.4萬(1990);大市區包括薩福克縣和鄰近4縣的一部分,共92個城鎮,面積4867平方公里。
背靠新英格蘭高地,濱海臨河,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僅6.4米。城市初建在查爾斯河口南岸小半島上,幾乎被水域包圍,僅以一條狹窄的地峽與大陸相連。地峽西側原有大片泥沼,稱「後灣」,後填成陸地。現市區面積的1/4仍為水域。氣候溫和濕潤,1月平均氣溫-1.6℃,7月22.9℃,年降水量1080毫米。
波士頓是美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630年由英國清教徒始建。港口距歐洲較東海岸其他城市近,海上貿易漸盛,促進了城市發展。18世紀中葉以前一直是英屬北美最大城市和殖民統治中心。1770年發生英軍槍殺當地平民的「波士頓慘案」。
I. 哪位好心人介紹幾部國外的戰爭片
最新的《父輩的旗幟》、《硫磺島來信》還有《風語者》都是反映二戰太平洋戰場的慘烈的
《太陽之淚》(Tears Of The Sun)
中文名稱:太陽之淚
英文名稱:Tears Of The Sun
別名:獵日風暴/戰鷹一號/英雄淚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2003年
電影導演:安東尼·福奎阿 Antoine Fuqua
電影演員: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莫妮卡·貝魯奇 Monica Bellucci
科爾·豪瑟 Cole Hauser
尼克·齊蘭德 Nick Chinlund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劇情簡介:
這次,剛剛在《哈特的戰爭》中塑造了一名二戰軍官的布魯斯·威利斯再次披掛上陣,飾演一位忠誠英勇的美國海軍下屬「海豹」特種突擊隊的隊長沃特斯。由於出色的軍人素質和對命令的絕對服從,沃特斯被海軍秘密授予了一項使命——率一支精乾的「海豹」分隊前往奈及利亞的叢林,營救一位支援當地醫護工作的美國醫生萊娜·康德里克斯(莫妮卡·貝魯奇)。
在沃特斯的帶領下,海豹小分隊順利地在非洲叢林腹地搜尋到了正在為當地難民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萊娜醫生,就在突擊隊員們按照命令營救她回國時,計劃突然生變,萊娜堅持要把正在她照看下的70位難民一起帶出邊境,否則她誓死也不會離開這里。
看著堅定地選擇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與共的女醫生,沃特斯不得不面對他軍人生涯中第一次命令和良心的沖突,是奉命強行帶走萊娜醫生一個人去復命?還是讓自己的部隊帶著這幾十個老老少少身染疾病的難民、走入叛軍盤踞、且充滿著種種未知危險的原始叢林?當軍人的天職和道德發生矛盾時,哪一個更重要?
《對壘風暴》(The Last Castle)
【原 片 名】The Last Castle
【中 文 名】對壘風暴
【出品公司】夢工場 DreamWorks
【出品年代】2001
【首映日期】2001年10月19日
【MPAA級別】R 級
【IMDB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272020/
【IMDB評分】6.5/10 (5,098 votes)
【國 家】美國
【類 別】動作 / 劇情
【導 演】羅德·勞瑞Rod Lurie
【主 演】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詹姆斯·甘多費尼James Gandolfini
羅賓·萊特·潘Robin Wright Penn
馬克·魯法羅Mark Ruffalo
【內容簡介】
人生如戲,跌宕起伏」——用這句話來形容埃爾文將軍(羅伯特·雷德福)的遭遇也許再合適不過了。這位曾經參加過海灣戰爭並因出色的軍事戰略才能而顯赫一時三星將領,因為一項錯誤的指控被軍事法庭扒掉了軍銜,投入守衛極為森嚴的軍事監獄。
監獄的典獄長溫特上校(詹姆斯·甘多費尼)素以嚴酷的鐵腕政策而著稱,起初,埃爾文對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上校頗為崇敬,但在埃爾文表達出他對典獄長管理方法的不滿之後,這種崇敬就演變成了一種敵意和仇視。埃爾文與腐敗的典獄長開始了公開的對峙,日趨激烈的對峙最終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越獄行動:埃爾文指揮著自己招募起來的「新軍」——1200多名獄友,掀起了推翻典獄長統治的大戰。
一群曾被宣判為「再也不是軍人」的囚犯,在監獄里,要證明自己依然能像勇敢的士兵那樣戰斗。所以,這場越獄行動不僅關繫到他們的自由,更與他們曾視為生命的榮譽息息相關……
《勇闖奪命島》(The Rock)
中文名稱:勇闖奪命島
英文名稱:The Rock
別名:絕地任務/石破天驚
資源類型:HDTVRip
版本:3CD
發行時間:1996年06月07日
電影導演: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電影演員: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邁克爾·比恩 Michael Biehn 埃德·哈里斯 Ed Harris 瓦內薩·馬賽爾 Vanessa Marcil 詹姆斯·卡維澤 James Caviezel 克萊爾·馥蘭妮 Claire Forlani 威廉·弗西斯 William Forsythe
地區:美國
劇情簡介:
美國軍方在數不清的秘密行動中免不了犧牲一些優秀的指戰員,但他們及其家屬沒有享受到政府足夠的獎勵和補助,對此忿忿難平的赫梅爾准將,以佔領羅克島、扣押81名觀光客人為人質,向美國政府發難:42小時之內提出補償辦法,否則以舊金山為目標,發動一場生化毒氣襲擊。
羅克島1963年以前是設計最先進的監獄,易守難攻。現在,美國政府只有求助於唯一一位曾經從羅克島上逃出的前英國情報官員約翰和聯邦調查局的生化武器專家斯坦利。兩人必須在30小時之內率特種部隊潛入羅克島,瓦解赫梅爾准將的計劃。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全靠他們這次行動了。
《赤色風暴》(Crimson Tide)
中文名稱:赤色風暴
英文名稱:Crimson Tide
別名:紅潮風暴/核艇風暴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1995年05月12日
電影導演:托尼·斯科特 Tony Scott
電影演員:瑞安·菲利普 Ryan Phillippe
丹澤爾·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Lillo Brancato
喬治·真達 George Dzundza
詹姆斯·甘多費尼 James Gandolfini
維戈·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Danny Nucci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劇情簡介:
蘇聯發生了政變,叛軍控制了核彈基地。美國立即處於全面戒備狀態。正在為女兒慶祝生日的海軍軍官亨特和好友華斯受命趕到了指揮部。他們受命與另一位軍官林西一起率領核潛艇出航,准備防衛蘇聯的核打擊。
林西是個狂熱的好戰分子。出航不久他就要進行導彈演習。亨特則阻止了他的妄行。為此,林西十分不滿。兩人之間爆發了沖突。經過十多天的潛航,士兵們的士氣普遍下降,打架之事時有發生。在航行中,他們遇上了一艘充滿敵意的潛艇。而當亨特等人在接受緊急指令時,通訊設備也遭到了破壞,指令還未接受就已中斷。亨特主張慎重行事,但林西卻堅持發射導彈。在眾人的支持下,亨特免除了林西的職務,中止了導彈的發射。
在手下的鼓動下,林西准備進行暴動。此時,對方潛艇也不斷展開襲擊。亨特一面下令反擊,一面要求盡快修復通訊核對指令。但林西卻闖入了指揮室,拿到了發射鑰匙,並不理會亨特的警告准備發射導彈。控制著密碼的華斯拒絕與林西合作,但終於在脅迫之下交出了密碼。在林西即將按下發射鈕的千鈞一發之際,亨特在部下的幫助下,趕到拔下了啟動鑰匙,中止了發射。亨特下令潛艇上浮恢復通訊,而林西也已率部趕到與亨特等人對峙。就在危急之時,通訊恢復了,潛艇接到了中止發射的命令。林西沮喪地放棄了發射導彈的企圖,交出了潛艇的指揮權。
《深入敵後》Behind Enemy Lines
編劇:大衛·維洛茲David Veloz
扎克·潘Zak Penn
導演:約翰·摩爾John Moore
主演:歐文·威爾遜Owen Wilson
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
級別:PG-13
類型:動作/戰爭
發行:20世紀福克斯公司
上映:2001年11月30日全美公映
官方網站:www.behindenemylinesmovie.com
■劇情
有能力、有干勁的年輕上尉克里斯(歐文·威爾遜)出發執行他復員前的最後一次任務。他和隊友兼好友邁克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不幸被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塞族秘密軍事領袖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被塞族屠殺的穆族人的大片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這個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美軍指揮官瑞格特上將(吉恩·哈克曼)希望盡一切力量拯救克里斯,但卻受到北約司令官出於政治考慮的阻撓。時間一點點過去,克里斯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瑞格特決定孤注一擲。
《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編劇:馬克·鮑頓Mark Bowden
肯·諾蘭Ken Nolan
斯蒂文·澤利安Steven Zaillian
主演: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
伊萬·麥奎格Ewan McGregor
製片: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發行:哥倫比亞公司
級別:R
類型:戰爭
上映日期:2001年12月28日紐約/洛杉磯
2002年1月18日全美公映
官方網站:www.sony.com/blackhawkdown
■劇情簡介
1993年10月3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頭。
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游騎兵部隊的120名特種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群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
意外發生了,由於准備不足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更遭的是,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軍隊擊落,其中一架黑鷹上的全部官兵當場死亡,另一架黑鷹的駕駛員陷入索馬里軍隊控制區。被隔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美軍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隊,一方面又要想辦法解救黑鷹上的隊友。
黑夜漸漸降臨。在充滿敵意的城市中,這一小隊美軍彷彿風雨飄搖中的孤舟,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他們與索馬里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美軍有18人陣亡,73人受傷,索馬里軍隊有上百人陣亡。一場原本計劃1小時完成的突擊行動,變成了15小時的漫長煎熬。
經驗豐富的三角洲部隊老兵和年輕的游騎兵部隊官兵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彌補了彼此之間的隔閡,領悟到戰友之間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誼,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黑鷹墜落》故事—背景及經過http://hi..com/zhl923/blog/item/41f387d6d81cdf2f07088bb9.html
《黑鷹墜落》:索馬里逮捕人質示意圖
http://hi..com/zhl923/blog/item/3120ccbfffeec10a19d81f8c.html
《恐懼的總和》(The Sum of All Fears)
□ 影片原名: Sum of All Fears, The/The Sum of All Fears
□ 影片譯名: 恐懼的總和/驚天核網
□ 導 演: 菲爾 奧爾登 羅賓森 Phil Alden Robinson
□ 主要演員: 本 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摩根 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布里奇特 莫納翰 Bridget Moynahan
艾倫 貝茨 Alan Bates
詹姆斯 克倫威爾 James Cromwell
劇情簡介:
一夥以歐洲為基地的新納粹恐怖分子從前蘇聯搞到了一枚威力強大的核彈,並秘密計劃把它偷運到美國,趁著某個盛大集會之機,將其在超級碗體育場內引爆,從而製造一起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事件。當然,更恐怖的陰謀還在後面,恐怖分子們還准備將這次襲擊嫁禍給俄羅斯,妄圖以此點燃又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年輕干練的CIA情報分析專家傑克·雷恩及時洞察到這個驚天陰謀,但是在充滿官僚氣息的政府里,沒人願意相信這個不到30歲年輕分析員,危急之中,雷恩得到了情報局裡睿智老道的分析顧問比爾·卡伯特(摩根·弗里曼)的幫助,一老一少通力合作,他們必須要搶在這幫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動手之前,攔截核撣,阻止這個毀滅性悲劇的發生……
《哈特之戰》(Hart's War)
【導演】 格雷戈里 霍伯利特 (Gregory Hoblit)
【編劇】 John Katzenbach
Billy Ray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劇情/戰爭/
【本站評分】 分數 6.14/10 票數 7
【譯名情況】 哈特戰爭(台)/裁決之戰(港)/哈特之戰(其他)
主要演員
布魯斯 威利斯 (Bruce Willis) ...... Col. William A. McNamara
科林 法瑞爾(Colin Farrell) ...... Lt. Thomas W. Hart
Terrence Dashon Howard ...... Lt. Lincoln A. Scott
科爾 豪澤 (Cole Hauser) ...... Staff Sgt. Vic W. Bedford
Marcel Iures ...... Col. Werner Visser
萊納斯 羅奇 (Linus Roache) ...... Capt. Peter A. Ross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俘營。此地戰俘按照國籍不同分開管理。美國戰俘的最高長官是麥克拉馬拉上校(布魯斯·威利斯),職業軍人,一個神秘又受尊敬的人物。中尉湯姆·哈特(科林·法瑞爾)原是耶魯法學院的學生,應征入伍到歐洲參戰,結果在戰場上被俘,經過審訊後被分到麥克拉馬拉手下。
即使在戰俘營里也有等級制度,軍官和士兵被分開住在不同營房。湯姆本應分到軍官營,但是他和上校兩個人一見面就不愉快。上校懷疑湯姆被俘不止看上去那麼簡單。
事實是湯姆在審訊中確實說出了一些情報。他對上校隱瞞了這一事實,心知肚明的上校因此把他分到士兵營,作為懲罰。同樣被分到士兵營的還有兩個黑人飛行員,林肯·斯各特(特倫斯·霍華德)和拉馬·阿契(維斯勒·香農)。當時的美軍中仍然實行種族隔離,兩個黑人軍官受到白人的歧視與侮辱,阿契因一個白人士兵的陷害被德國人殺死。不久,一個欺侮黑人最厲害的白人種族主義軍官被人殺死,一個目擊證人指認斯各特為嫌疑人,一切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
德國納粹頭目菲瑟爾(馬塞爾·尤里斯)同意了麥克拉馬拉上校的請求,按照日內瓦條約,開設軍事法庭對斯各特進行審判,上校擔任法官...
《末日戒備》(The Peacemaker)
中文名稱:末日戒備
英文名稱:The Peacemaker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97年
電影導演:咪咪·萊德 Mimi Leder
電影演員: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尼科爾·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馬塞爾·尤里斯 Marcel Iures
Aleksandr Baluyev
Rene Medvesek
Gary Werntz
Randall Batinkoff
Jim Haynie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劇情簡介:
偏僻的俄羅斯駐防軍區,發生了一場怪異的核爆炸。為了追查爆炸始末,美國白宮核武專家茱莉亞博士(妮可·基德曼飾)陸軍特種部隊的少尉湯瑪斯(喬治·克魯尼飾)受命展開調查。這一對和平使者是否能在核彈被引爆前完成任務……
妮可基德曼1996年她被大導演斯皮爾博格親手挑選與電視紅男星喬治克魯尼合演《末日戒備》。
斯皮爾博格製片、妮可基德曼、喬治克魯尼三強聯手製作此片!
《我們曾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
中文名稱:我們曾是戰士
英文名稱:We Were Soldiers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2年
電影導演:蘭道爾·華萊士
電影演員: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瑪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山姆·艾略特 Sam Elliott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
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
。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
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
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
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
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
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
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
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
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斷箭》(Broken Arrow)
中文名稱:斷箭
英文名稱:Broken Arrow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96年
電影導演:吳宇森 John Woo
電影演員:克利斯汀·史萊特 Christian Slater
約翰·特拉沃爾塔 John Travolta
薩曼莎·瑪希斯 Samantha Mathis
庫特伍德·史密斯 Kurtwood Smith
弗蘭克·威力 Frank Whaley
德爾略·林多 Delroy Lindo
Charlie Brewer
Carmen Argenziano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Broken Arrow
劇情簡介
狄堅上尉是美國空軍一名十分出色的機師,他英勇 善戰,屢獲殊榮,卻始終得不到升職。他的好友希爾中 尉是他的副手, 但在拳台上, 希爾每次打賭均輸給狄 堅。在一次執行飛行任務時,狄堅計劃劫持隱型戰機上 的兩枚核導彈,他將希爾打出了機艙,投下核彈,飛機 在自然公園墜毀。 希爾的降落傘救了他一命,但他卻遭到公園巡警泰 莉的拘捕,經過打鬥與說服,他終於讓泰莉相信了他。 狄堅早已有內應和接應,他成功地找到了兩枚核彈。希 爾和泰莉擊毀了直升機,並機智地劫持了運載核彈的汽 車,將核彈藏到了一個廢銅礦之中。但在慌亂之中,核 彈被啟動了。狄堅一夥趕到,搶走了另一枚核彈,卻將 希爾他們關在礦井下,試圖讓他們被核彈炸死。希爾和 泰莉從地下河逃出礦井。地下核爆產生了巨大破壞力, 白宮與國防部震驚之餘,不得不答應狄堅要求巨款的威 脅。 希爾與泰莉分頭追蹤狄堅,泰莉跟上了狄堅的火車, 卻被抓住。千鈞一發之際,希爾找到了政府,並架直升 機前來營救。但政府的軍隊並未能阻止狄堅,反以失敗 告終,希爾只能孤軍奮戰。他與泰莉破壞了狄堅出逃的 直升機,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狄堅困獸猶斗,孤注一 擲。他啟動了核爆密碼,妄圖同歸於盡。希爾趕到,兩 人再次打賭,只要希爾贏了他就可以關掉啟動裝置。斗 智與斗勇之後,希爾最終取勝,在兩列火車即將相撞之 際,他關閉了啟動裝置,並逃出了車廂,而狄堅則得到 了應有的下場。 在一片狼藉之中,核彈安然無事,劫後餘生的希爾 和泰莉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K-19寡婦製造者》(K-19: The Widowmaker)
中文名稱:K-19寡婦製造者
英文名稱:K-19: The Widowmaker
別名:K-19:寡婦製造者/獵殺K19/轟天潛艦K19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2002年
電影導演:凱瑟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
電影演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利亞姆·尼森 Liam Neeson
喬斯·阿克蘭 Joss Ackland
Jeremy Akerman
George Anton
Shaun Benson
克麗斯丁·卡馬喬 Christian Camargo
Lee J. Campbell
地區: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
語言:英語
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利亞姆-尼森(Liam Neeson)聯手打造的這部驚悚劇情片《K-19寡婦製造者》講述的是世間眾人公認的最危險時刻的故事。與今天不同的是,那個時刻唯一確保和平的方法是具有互相摧毀的能力,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人一天比一天感到緊張。這部影片描述了1961年發生在冷戰時期一個令人膽顫心寒的故事,當時前蘇聯擁有的核武器可以摧毀地球2次,而美國所擁有的核力量足以毀滅地球10次。學校里的孩子們被教導練習"躲避和保護」在桌子底下,而父母們則在庭院里建造防空洞,每個國家都在持續增加其核儲備,等待著一方隨時會發動的第一次核打擊。
《K-19寡婦製造者》並不是一部戰爭片,但它講述的是關於阻止戰爭勇氣的故事,展現了軍人的體魄、智慧和情感。它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技術是根本、為國家安全而捐軀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這樣一個世界。它闡明了一個軍人對於他的國家和人民的職責,以及揭示出一個領導者在他的命令之下所應承擔的責任心。當然,它也表明了在戰時或者是平時,悲劇是多麼容易上演,不管是出自意外事件、裝備故障,還是人為的出錯。
本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敘述了亞里克西-沃斯特賴克奧(Alexei Vostrikov,哈里森-福特飾)船長,在冷戰最為緊張的時刻接到命令接替原船長米克黑爾-波倫尼(Mikhail Polenin,利亞姆-尼森飾),出任核動力導彈潛艇K-19的指揮官。沃斯特賴克奧的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盡快將這艘維護不當的潛艇投入作戰戒備,執行其處女航行。
但是沃斯特賴克奧、波倫尼和全艇忠誠的官兵們壓根也沒想到他們會去執行什麼任務。他們也無法料想到失敗的代價對於他們以及全世界會意味著什麼。那時,一個核反應堆發生故障,一個危險的燃料棒即將溶融、發生核爆炸,這將肯定使艇上所有人員葬身海底。當時他們在北冰洋底游弋,是全體船員們的勇敢,以及船長對國家和對船員們的職責感最終挽救了K-19,避免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核災難。
《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中文名稱:獵殺紅色十月
英文名稱: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別名:追擊赤色十月, 獵殺紅十月號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90年03月02日
電影導演:約翰·麥克蒂爾南 John McTiernan
電影演員: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亞歷克·鮑德溫 Alec Baldwin
斯科特·格倫 Scott Glenn
薩姆·尼爾 Sam Neill
詹姆斯·厄爾·瓊斯 James Earl Jones
喬斯·阿克蘭 Joss Ackland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內容簡介】
1984年11月,蘇聯正處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明爭暗鬥的冷戰高潮時期。
蘇聯研製了一艘新型核潛艇「紅十月號」,並派老練的雷米斯負責該艇的首次試航演習。此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獲取了有關「紅十月」號的情報。
途中,艇長雷米斯殺死了發現他隱私的專橫政委並命令潛艇改變航向。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推進系統去通過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游覽美國的海岸線。美軍潛艇「達拉斯號」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為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黎博士大膽地認為雷米斯率艦改變航向是有意變節而投奔美國。於是,中情局給黎三天時間,要他在此間爭取與雷米斯聯繫上,否則就將殲滅「紅十月」號。
「紅十月」核潛艇上,雷米斯召開軍佐會議,表明打算變節。這時,蘇方也認為「紅十月」已投降美國而派出了大批艦艇開始搜尋著「紅十月」,而美軍的艦艇也時時探測發現了該艇。寧為玉碎的蘇方向「紅十月」發射了魚雷彈,而此刻,「紅十月」內又出現了潛伏奸細的破壞。
黎冒著危險來到美方潛艇「達拉斯」號里,在獲知雷米斯此行的目的是向美國發射飛彈的所謂情報後,堅持認為這是蘇方想借用美軍之手來消滅「紅十月」的陰謀。在用信號燈進行了短暫的聯系後,「紅十月」號突然南逃。不久,因換氣系統出了故障而浮出水面的「紅十月」被美軍驅逐艦追上。美軍發射並自我引爆了魚雷並假稱擊沉了「紅十月」試圖來欺騙蘇方。其後,美方潛艇派小艇載著黎等人進入「紅十月」號與雷米斯談判,雷米斯要求美國的庇護。
蘇方再次向「紅十月」發射魚雷,雷米斯命令潛艇迎著魚雷駛去而使魚雷因距離過近而難以引爆。這時,奸細又在進行破壞,在又一枚魚雷來臨之前,黎終於發現並擊斃了潛伏的奸細。老道的雷米斯引誘蘇方魚雷繞道擊沉了自己的潛艇。最終,「紅色十月」號駛入了美國的港灣……
《天軍》(Chungoon)
中文名稱:天軍
英文名稱:Chungoon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5年
電影導演:閔俊基Min Jun-Gi
電影演員:樸重勛Park Jung-Hun
金勝宇Kim Seung-Wu
黃正敏Hwang Jeong-Min
孔孝珍Gong Hyo-Jin
地區:韓國
語言:朝鮮語
簡介:
故事:返回433年前的戰場
韓國與朝鮮共同研製的核武器「飛擊震天雷」決定轉交給美國,朝鮮上校姜敏吉(金勝宇 飾)對此不滿,他為了阻止核武器移交而綁架了核物理學博士金秀燕(孔孝珍 飾),再從研究所偷出「飛擊震天雷」准備逃跑。此時,每隔433年與地球相遇的特大彗星正通過朝鮮半島上空,逃跑的姜敏吉一行和追蹤而來的韓國上校朴政宇(黃正敏 飾)同被龍卷風捲走,消失得無影無蹤。
清醒後,兩隊人馬突然發現,迎接他們的竟然是——女真族的斧頭。原來,他們在彗星帶來的龍卷風中,穿越時空回到了1572年。女真族被他們用槍打跑,晚上躲在一個山洞,想不到竟被當地的一個名叫李舜臣(樸重勛 飾)的年青人把武器全偷走。陷入困境中的這些現代人,在武器被盜的情況下,是否能打敗女真族的斧頭,並返回現代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