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推薦一些背景為20世紀初的歐洲電影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Malèna(2000):這部電影的背景是1940年二戰期間,義大利剛剛參戰。瑪琳娜的丈夫尼諾·斯科迪亞(Nino Scordia)離開軍隊服役。瑪琳娜感到悲傷,並試圖應付她的損失,因為她剛搬到鎮上試圖處理這個美麗的女人誰得到了所有當地男人的關注和淫盪的目光,包括12歲的雷納托。然而,盡管村民們有閑言碎語,她仍然對丈夫忠心耿耿。一天,這位沉默寡言、美麗得令人分心的局外人得知她的丈夫被殺了。雷納托繼續看著她忍受著孤獨和悲傷。馬琳娜被鎮上的人和義大利村莊里那些沒有吸引力、嫉妒心強的女人們所迴避,她們開始相信她最壞的一面,僅僅是因為她的美麗......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1993):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不列顛之戰 Battle of Britain(1969):上世紀40年代初期,德國攻佔英國前夕,瑞士的里克特男爵向英國大使凱利建議採取和平態度,因為抵抗納粹無異於以卵擊石,而凱利卻拒絕接受他的建議,並宣稱英國將抗戰到底。英國當時的處境極其險惡,陸軍在剛剛結束的法蘭西戰役中損失慘重,英國本土僅剩下780門火炮、160門反坦克炮和200輛坦克。空軍也在戰役中受到重創,損失了約1000架飛機,犧牲了435名富有經驗的飛行員。英國皇家空軍上將道丁已經察覺到一場大戰迫在眉睫,他需要更多的飛機和飛行員。不久之後,丘吉爾首相宣布大不列顛之戰正式開戰。
遙遠的橋 A Bridge Too Far(1977):歐戰尾聲,盟軍上下逐漸彌漫著樂觀的情緒。為了提前結束戰爭,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輕率地將大批傘兵空投在德軍營地背後,去攻佔阿納姆的那座橫跨萊茵河的大橋。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盟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這場堪稱二戰中最具戲劇性的戰役,終以盟軍的慘痛失敗而告終。
由奧斯卡金像獎得獎導演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的戰爭巨片《遙遠的橋》,根據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表現和謳歌了盟軍在二戰中浴血奮戰的斗爭精神,被譽為電影史上的超級戰爭巨片。本片的明星陣容空前強大,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數國的數十位明星。本片榮獲1978年第3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聲等多項大獎與提名。
德國好人 The Good German(2006):傑克(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飾)是一名來自美國的戰地記者,充滿了鮮血和硝煙的一戰結束後,傑克終於能夠重新回到前線,報道波茨坦會議的相關新聞。不過,傑克此行還有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尋找與他曾經有過一段短暫情緣的德國女子萊娜(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飾)。奇跡般地,傑克和萊娜重逢了,之後,傑克得知萊娜那失蹤已久的丈夫艾米爾(克里斯蒂安·奧利佛 Christian Oliver 飾)被捲入了復雜的政治斗爭之中。
一名美國士兵被槍殺的案件讓傑克意識到事情必有蹊蹺,他幾次想要調查,卻遭到了軍方的阻撓和警告。與此同時,傑克的好友帕特里克上尉(托比·馬奎爾 Tobey Maguire 飾)所表現出的異常舉動亦傳達出了某些秘密的訊息。
『貳』 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電影
奧斯卡歷屆最佳攝影獎
2020年(第92屆)
《1917》
2019年(第91屆)
《羅馬》
2018年(第90屆)
《銀翼殺手2019》
2017年(第89屆)
《愛樂之城》
2016年(第88屆)
《荒野獵人》
2015年(第87屆)
《鳥人》
2014年(第86屆)
《地心引力》
2013年(第85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12年(第84屆)
《雨果》
2011年(第83屆)
《盜夢空間》
2010年(第82屆)
《阿凡達》
2009年(第81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2008年(第80屆)
《血色將至》
2007年(第79屆)
《潘神的迷宮》
2006年(第78屆)
《藝伎回憶錄》
2005年(第77屆)
《飛行家 》
2004年(第76屆)
《怒海爭鋒》
2003年(第75屆)
《毀滅之路》
2002年(第74屆)
《指環王1:魔戒再現》
2001年(第73屆)
《卧虎藏龍》
2000年(第72屆)
《美國麗人》
1999年(第71屆)
《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第70屆)
《泰坦尼克號》
1997年(第69屆)
《英國病人》
1996年(第68屆)
《勇敢的心》
1995年(第67屆)
《燃情歲月》
1994年(第66屆)
《辛德勒的名單》
1993年(第65屆)
《大河戀》
1992年(第64屆)
《刺殺肯尼迪》
1991年(第63屆)
《與狼共舞》
1990年(第62屆)
光榮戰役》
1989年(第61屆)
《烈血大風暴》
1988年(第60屆)
《末代皇帝》
1987年(第59屆)
《教會》
1986年(第58屆)
《走出非洲》
1985年(第57屆)
《殺戮戰場》
1984年(第56屆)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3年(第55屆)
《甘地傳》
1982年(第54屆)
《烽火赤焰萬里情》
1981年(第53屆)
《苔絲》
1980年(第52屆)
《現代啟示錄》
1979年(第51屆)
《天堂之日》
1978年(第50屆)
《第三類接觸》
1977年(第49屆)
《奔向光榮》
1976年(第48屆)
《巴里林登》
1975年(第47屆)
《火燒摩天樓》
1974年(第46屆)
《呼喊與細語》
1973年(第45屆)
《歌廳》
1972年(第44屆)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1971年(第43屆)
《雷恩的女兒》
1970年(第42屆)
《虎豹小霸王》
1969年(第41屆)
《羅密歐與朱麗葉》
1968年(第40屆)
《雌雄大盜》
1967年(第39屆)
《日月精忠》(彩色)
《靈欲春宵》(黑白)
1966年(第38屆)
《日瓦戈醫生》(彩色)
《愚人船》(黑白)
1965年(第37屆)
《窈窕淑女》(彩色)
《希臘人佐巴》(黑白)
1964年(第36屆)
《埃及艷後》(彩色)
《原野鐵漢》(黑白)
1963年(第35屆)
《阿拉伯的勞倫斯》(彩色)
《最長的一天》(黑白)
1962年(第34屆)
《西區故事》(彩色)
《江湖浪子》(黑白)
1961年(第33屆)
《斯巴達克斯》(彩色)
《兒子與情人》(黑白)
1960年(第32屆)
《賓虛》(彩色)
《安妮少女日記》(黑白)
1959年(第31屆)
《金粉世界》(彩色)
《逃獄驚魂》(黑白)
1958年(第30屆)
《桂河大橋》
1957年(第29屆)
《環游世界80天》(彩色)
《回頭是岸》(黑白)
1956年(第28屆)
《捉賊記》(彩色)
《玫瑰夢》(黑白)
1955年(第27屆)
《羅馬之戀》(彩色)
《碼頭風雲》(黑白)
1954年(第26屆)
《原野奇俠》(彩色)
《亂世忠魂》(黑白)
1953年(第25屆)
《蓬門今始為君開》(彩色)
《玉女奇男》(黑白)
1952年(第24屆)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彩色)
《郎心似鐵》(黑白)
1951年(第23屆)
《所羅門王的寶藏》(彩色)
《第三人》(黑白)
1950年(第22屆)
《黃金騎兵隊》(彩色)
《戰場》(黑白)
1949年(第21屆)
《聖女貞德》(彩色)
《不夜城》(黑白)
1948年(第20屆)
《黑水仙》(彩色)
《遠大前程》(黑白)
1947年(第19屆)
《鹿苑長春》(彩色)
《安娜與暹羅王》(黑白)
1946年(第18屆)
《愛到天堂》(彩色)
《道連格雷的畫像》(黑白)
1945年(第17屆)
《威爾遜總統傳》(彩色)
《羅拉秘史》(黑白)
1944年(第16屆)
《歌劇魅影》(彩色)
《聖女之歌》(黑白)
1943年(第15屆)
《黑天鵝》(彩色)
《忠勇之家》(黑白)
1942年(第14屆)
《碧血黃沙》(彩色)
《青山翠谷》(黑白)
1941年(第13屆)
《巴格達大盜》(彩色)
《蝴蝶夢》(黑白)
1940年(第12屆)
《亂世佳人》(彩色)
《呼嘯山莊》(黑白)
1939年(第11屆)
《翠堤春曉》
1938年(第10屆)
《大地》
1937年(第9屆)
《風流世家》
1936年(第8屆)
《仲夏夜之夢》
1935年(第7屆)
《埃及艷後》
1934年(第6屆)
《告別武器》
1933年(第5屆)
《上海快車》
1932年(第4屆)
《禁忌》
1931年(第3屆)
《南極探險》
1930年(第2屆)
《南海白影》
1929年(第1屆)
《日出》
適合高考的英語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換子疑雲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肆』 2020最值得上電影院看的電影《1917》,真的那麼好看嗎
文 | 貓小姐
內地影院經過長達半年的休停期,終於,它重新與我們見面了。
翻看正在上映的電影片單,發現《1917》赫然在列。這部剛剛囊獲奧斯卡三項獎項,以 「一鏡到底」 的拍攝技術而聞名的好萊塢大片,幾乎是這批上映影片中最讓人期待,也是最值得在IMAX影廳上觀看體驗的電影。
李安這兩年不斷嘗試新的電影技術,就是為了用高 科技 讓觀眾在特定的影院里觀看電影時能夠有沉浸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1917》沒有用3D,4K等技術,就能讓觀眾直接享受到沉浸式的視覺體驗。
整部電影用許多個長短不一的長鏡頭拼接成一個120分鍾一氣呵成的偽長鏡頭,外加上世界頂級大導演諾蘭的御用剪輯師李·史密斯(Lee Smith)的剪刀手,將鏡頭剪接得肉眼看不出拼接的痕跡。
由於是一鏡到底,觀眾會隨著第一視角的鏡頭化身為在場的第三人,跟著主人公經歷2個小時跌宕起伏的驚險經歷,與電影角色同悲同喜。
關於這部電影的「一鏡到底」不想贅述太多,外面已經有很多詳盡的解說。今天我想從另一角度來解讀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雖然他在劇情方面受到部分網友的批評,但我仍覺得這是門德斯導演結合長鏡頭敘事拍出的最好電影。
不少人覺得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特別好,這不僅是「一鏡到底」的拍攝緣故,還有導演為電影畫面所注入的美學文化。
故事背景發生在1917年4月比利時和法國交界的伊普爾地區,是一戰戰區。導演對戰場做了搭建還原,蜿蜒的戰壕,無人區的鐵絲網,一個個沼澤泥濘的坑洞,從土裡破出來的一隻殘肢,被老鼠啃咬殘缺的屍首,伏倒在地的死馬,以及縈繞在上面密麻可見的蒼蠅,戰爭的滿目蒼夷隨即一表無疑。
然而在還原的過程中,導演還是做了最大限度的畫面美化。實際上在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的真實戰場要比電影里的凄慘太多了,各種血腥的斷裂屍體堆積一起,發臭黏稠的坑洞隨時都能吞噬掉一個活生生的人。
電影重建了一個戰區現場,卻故意處理掉血腥惡心的細節,讓觀眾觀看時不會產生不適。哪怕主角Schofield被鐵絲網鉤破的手,都沒有給出正面傷口。
導演無疑是燈光愛好者,為了重構戰爭的悲慘又不失畫面的好看,他大量運用了光影、色彩作輔助,最後呈現出一系列唯美又悲慘的畫面。
例如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上級命令,帶著 「取消行動」 的信件跨越無人區時的灰藍昏暗,天空灰濛蒙一片。空曠蒼夷的環境加上隨處可見的屍體,一股壓抑的緊張感撲面而來。
當他們來到櫻花樹邊,天藍地綠花奶白,外加不遠處屹立著斷頂殘破不堪的房子,一頭瘦小的牛還在吃草。歲月靜好和生靈塗炭被揉進了同一個畫面,給我們帶來強烈的 情感 對比。
接著是飛機墜地後的熊熊烈火,天藍的空氣彌漫著灰白的煙火,原本靜謐的環境隨著Blake的離世變得落壞不堪。
然而整部電影最能體現導演藝術造詣的當屬這一幕,Schofield來到被戰爭摧毀的伊爾普城。 整個城堡在夜幕降臨時猶如地獄一般 ,斷裂的牆壁,迷宮般的小徑,燃燒的火焰,搖曳的影子,時亮時暗的光影,不知何時出現的德國士兵。
Schofield就像是隨時會被死神召喚的外來者,大膽地闖入了死亡之地。 那些斷壁殘垣像是一座座長短不一的墓碑,而他在墓碑圍城的困地里全力奔跑。絕望、害怕、死寂......所有悲愴的 情感 通過Schofield不停歇的奔跑傳遞出來。
那一刻已經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荒誕的幻想世界。 Schofield像被神眷顧般的全面開掛,躲過了德兵的追捕,最後縱身一躍,跳進了瀑布里。
通過場景的神化構建,加上光影渲染,音樂烘托,導演在高難度的 寫實拍攝下 最終實現了 如夢如幻的藝術效果 。
當然,這一切和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的藝術審美分不開。
門德斯在江湖上早有 「天才導演」 的美譽,極具天賦的他憑借著初涉銀幕的處女作《美國麗人》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那年年僅34歲。之後由他執導的《007:大破天幕殺機》更是被捧為「最佳007電影」。
而拍《1917》之前,他擔任過戲劇導演,並且憑著戲劇《擺渡人》拿下托尼獎最佳導演獎。
眾所周知,戲劇導演對藝術的要求要一名電影導演高許多,他不僅要兼顧整部話劇的視覺美感,還要調度演員的表演情緒,肢體語言。
這也就能解釋他為什麼能在一部講戰爭的片子里展現那麼多美麗的畫面,而且細節處理得游刃有餘,恰到好處。
以往的戰爭片往往會為了突然民族 情感 ,刻畫出一個不怕死亡、勇敢沖鋒陷陣的光輝士兵的形象。這些士兵不像是真實的人,更像是為了鼓勵人民為國犧牲而創造出來的英雄領袖。
《1917》則不同,他用Schofield的視角展開來講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在一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以此來表達電影的中心主旨—— 戰爭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殘忍且無意義的。 士兵們前仆後繼地犧牲換來空洞的名號,可沒有一個士兵是真正無懼犧牲的。
主人公Schofield選的是一個長相普通的英國演員來演,這樣更符合劇本里的平凡人的設定。這個主角的反戰情緒一直貫穿整部電影。他從一開始就不情願接受這個「送信」的任務,長官吩咐命令時,他臉上明顯的不願,顯然是對危險任務的極度害怕。
和Blake經歷了差點被埋、死後重生之後,他不滿的情緒達到頂點,抱怨Blake讓他出來送死。
在德軍的戰壕里他看到貼在床頭的一張全家福,是某個德國士兵的。原來那人也和他一樣,來自某個地區的某個普通家庭,家裡有著他的愛人、孩子。可是莫名其妙的,他們就來到了這個戰場,相互不認識卻要置對方於死地,甚至要為了上尉莫名其妙的要求就要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們已不再變老》一位參加過一戰的老兵多年後講述起這場戰役,他說: 「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參加了這場戰爭。」
為什麼?其實很多參加一戰的士兵根本說不清,Schofield也說不清。像是當初被某種振奮的口號蠱惑,一時熱血參了戰,可真正到了戰場才發現一切都是那麼荒謬。
Schofield在上一場戰役中立了功,所以獲得了一個功勛章。他拿著這個章和別人換了一瓶酒,只因當時他太渴了。別人拚死換來的勛章,他卻說:
在伊爾普城裡,Schofield遇到了一個活著的普通法國女性,她的家園全被毀了,躲在黑暗的地牢里,和一個沒有親人的嬰兒相依為命。這是整部影片最柔軟的時刻,溫柔的女性抱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站在昏黃的燈下宛若中世紀的畫像。
她們代表著幸福的生活,Schofield轉身離去, 亦代表著走進戰爭是從天堂走向地獄 。
在這場戰役中,他經歷得越多,看到得越多,就越為戰爭感到悲哀。這場戰爭不僅讓兩方的士兵相繼犧牲,也讓生活在戰區地帶的無辜法國百姓活在人間煉獄中。許多家庭流離失所,多少孩子失去家園。
即使後來,導演讓他多少帶著一點主角光環,在沿途的艱難險阻中不被打死,終於把停止進攻的信件安全傳達到前線,救下1600名士兵的性命。可是Schofield的精神世界依舊沒有變得更加高尚。相反,他更加篤定了戰爭的殘酷,同時也為自己陷入這場時代的浩劫而感到悲涼。
故事結尾他悲傷地坐在樹下,看著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寫著 「Come back to us」 。
他還能回去嗎?下一幕是生是死?誰也不知道。
然而,這部電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一鏡到底的攝影方式,鏡頭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而 整部電影的配角完美淪為工具人 ,無法體現出他們的思維想法,從而無法對電影主題做升華補充。
導演請來了許多英國大牌演員來客串上尉,有卷福、斯特朗、費爾斯等等。可電影里他們只是閃現一下,十分政治正確地表達出了對下屬的關懷,卻沒能表達出戰爭爆發的深層因素——士兵和軍官的對立與矛盾。
而其中只有斯特朗飾演的Captain Smith中途提醒了Schofield一句,傳達指令的時候一定要有其他人在場,因為 「有些人就想打仗」 。
本以為導演鋪的這條線會在卷福飾演的Colonel MacKenzie那裡爆發出來,最後突顯一個軍官的冷血好戰,不惜用士兵的血肉身軀為自己陞官加爵鋪路,以此對軍僚主義的專制暗黑加以批判。
可導演最後編排的是卷福一下就被Schofield說服了,以輕描淡寫的一句 「讓結束戰爭的唯一辦法,是戰斗到只剩最後一口氣」 做結尾。雖是增添了卷福的人物弧光,卻讓整個結尾有種狗尾續貂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故事立意一下變得單薄了。
當然,這樣的劇情安排大概也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因為長鏡頭拍攝會導致無法另起鏡頭聚焦士兵背後的上尉們的行為及內心,所以無法全面展現這些重要軍官在戰爭中起的作用,也就無法在電影里展現士兵和軍官的內在敵對狀態。
既然導演選擇了這樣難的拍攝手法和展現形式,勢必要放棄掉一些東西。好在這部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異常的好,包括觀影體驗,沉浸式的感官,絕美的畫面,這些都能抵消掉電影的那些不足。
總之,這依舊是2020年最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