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邪西毒講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東邪西毒》一片雖不像王氏其它作品那樣自由、頹廢,甚至有些虛無縹緲,像是現在都市生活的預言!而「東」片卻像是精雕細琢、匠心獨具,可以傳世的復雜工藝品一般。
遠離都市深入大漠的場景,卻依然吐露出那份特有冷漠、孤獨及疏離感!在感情上的描繪,絲絲入扣,有著一份比較以往作品的更多復雜及細膩;除了提供一個思考空間外,更透過劇中人物彼此的關聯性,及哲理般的對白,告訴我們一個解決感情問題真實且真正面對的答案。
《東邪西毒》是由王家衛執導,洪金寶擔任動作指導,張國榮、林青霞、梁家輝、張曼玉、梁朝偉、劉嘉玲、張學友、楊采妮等人主演的武俠電影,於1994年9月17日中國香港上映。
(1)武俠電影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拍攝背景
《東邪西毒》於1992年9月21日開鏡,1993年6月到陝西榆林拍攝。大漠孤煙、黃沙蔽日、桃花流水,這些美景都是源於陝西榆林的紅石峽。《東邪西毒》劇組選擇陝西榆林原是奔著那裡的桃花林去的。但1992年9月21日劇組開機時桃花早都謝了,導演只能在一片沙漠中開始拍攝。
影片賞析
《東邪西毒》成功的開辟了香港新武俠電影。這部影片很好的說明了以往香港武俠電影的弊端,把那種超越的人性回歸到普通人的身上,讓武俠電影中的人物具有了個性和靈魂。
這是一部極具人性色彩的電影,錯落的人物和故事相互交錯發展,優美的攝影展示出一個虛構的想像世界。張揚的個性表演與優美的攝影,是影片的突出之處。
❷ 《卧虎藏龍》⒈主題思想 ⒉它的影片結構 ⒊這部電影的影調及色彩處理. 哪個懂的朋友能幫幫忙.謝謝了!
《卧虎藏龍》整個故事結構在道、愛和生命層次上的表達相當完整精彩。「虎」是講人的七情六慾、五毒五蘊,「龍」是講人的心靈;虎代表陰,龍代表陽;虎代表人的慾望,龍代表人的神識。之所以藏龍是因為人永遠看不到龍,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如何看見真我,體會道,是整部電影所要述說的。
卧虎藏龍里幾個主要角色,俞秀蓮、玉嬌龍、李慕白分別代表儒家、禪宗及道家。當中主要人物的關系——李慕白是武當派大師,俞秀蓮是李慕白師弟的妻子,玉嬌龍是李慕白仇家的徒弟。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狸殺了李慕白的師父江南鶴。俞秀蓮的先生,也就是李慕白的師弟,很早就死了,也是被碧眼狐狸殺死的。碧眼狐狸用暗器,李慕白用劍,碧眼狐狸偷了李慕白師父的劍譜,她的徒弟玉嬌龍看得懂秘笈,偷練這劍譜,比師父練得好,但她不敢讓師父知道。
未了情緣
李慕白修道,不想成家,雖已修到很高的水平,但他還是有些未了緣。俞秀蓮有儒家四維八德以及宋明理學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終身守節等精神。俞秀蓮喜歡李慕白,但先生死了,必需守節,不便主動開口,就一直等李慕白開口。李慕白雖然也喜歡俞秀蓮,但礙於名節,他是武當派大師,此事不便張揚,所以也等待適當時機。在沒什麼機會的情況下,兩人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雖想念對方卻沒什麼大動作,頂多是碰一下手,兩人互相喜歡,可是就少了一些機緣來牽動,關系雖然不錯,卻進不到感性的愛和真愛的層次。李慕白、俞秀蓮在個性及待人處世上比較傳統和世故;玉嬌龍就完全相反,她代表一個綻放的新生命,是整部電影的真正主角,她將其他人的情和欲都牽動起來,也讓關系人的生命境界重新開拓,因而證悟原來之不足,在見人真心時卻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成人之美時卻成就了自己,渡人者最終得能已渡,法性自性任運自若,直是悲智雙運。
故事一開場,李慕白跟俞秀蓮見面,李慕白對俞秀蓮說,他入關打坐時看到一片光明,這是師父以前從沒提過的境界。俞秀蓮說:「你得道了」,李慕白說:「我不覺得我得道,因為沒有喜樂的感覺,只覺得一片寂靜,反而是一種悲哀的感覺」。李慕白原本在閉關,因心裡總覺得有些事沒做完,就提早出關。他掛念的,就是要將他所使用的劍-青冥劍交付給別人,也等於全盤洗手,退出江湖,一心放下,便能還我自由。青冥劍的英文是Green Destiny,有命運之不可預測、掌握不住命運的意思。青冥劍是李慕白成名的武器,李慕白始終都用這把劍,因此這把劍代表他的生命,也代表他的心。如今他要退休了,必須將劍交出去,如真能交出去,他就成道了。所以他提早出關,將劍交給一個守關的大將,也就是玉嬌龍的父親。當這把劍交出去沒多久就被玉嬌龍給偷了,玉嬌龍還拿劍來練武。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狸知道李慕白要交出青冥劍,也想偷這把劍,很早就混進玉嬌龍家裡,當她發現劍不見時,正巧碰上李慕白及俞秀蓮,雙方就打了起來。這時玉嬌龍出現了,她是來救師父的。李慕白發現玉嬌龍的招數與自己派別的招數很像,只不過缺了一些東西,他一方面覺得她的功夫不錯,但也覺得還有其他問題,就放她走。
蛟龍變鳳
玉嬌龍一出現,整個故事完全展開,玉嬌龍的生命開始起了變化,也連帶牽動周圍所有人的命運。玉嬌龍是大官的女兒,到了某個年紀,就得嫁人。但她不想做這樣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個性與眾不同,從小跟著師父學功夫,還希望將來能夠闖湯江湖,當然這對她來說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好比現代人讀完書要工作一樣,但工作有傳統的,有非傳統的,選擇傳統的工作較不吃力,若做的是非傳統的工作就要經過許多奮斗。
玉嬌龍從師父那兒看到生命的不圓滿,她偷學師父偷來的劍譜,慢慢的也看到自己的功夫比師父高,從那時起她發現生命變得很可怕,沒有一個可依循的方向,不知天有多大,地有多厚,究竟邊在那裡?當然這不單是她的問題,也是所有人的問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玉嬌龍有很高的悟性和靈性。玉嬌龍曾與家人到過新疆,在途中被搶,還跟搶匪的頭頭-羅小虎打了起來,不打不相識,之後與羅小虎有了一段感情,這時她的物性和感性生命層次被打開來。後來她覺得在新疆找不到所要的東西,就回家了。
李安導演的影片《卧虎藏龍》,覺得影片最引人的是武打設計,最精彩的是對白,而最感人的則是音樂。 影片一開場便是主題音樂《卧虎藏龍》,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憂傷而深沉的旋律自此就貫穿了整部影片。譚盾的音樂創作許多年來始終在發展,在先鋒音樂之外,他獲得了更廣的創作空間。 這張《卧虎藏龍》則對中國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詮釋。這次依舊是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則是整部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音樂並不復雜,在影片中出現的總是開篇音樂《卧虎藏龍》這一個主旋律,只是有一些變奏或展開。聽這一張電影原聲專輯,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地,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纏繞了我很久,使我無法再繼續」。整部音樂就和影片一樣呈現出一種「很深的寂靜」。 一部古裝武俠片,李安表現出的是無盡的寂寞和悵然,而譚盾的音樂也是如此。即使在《The Eternal Vow》(永恆的誓言)這首曲子中,開始短暫的歡快而跳躍的風格音樂之後,延續和發展的依然是《卧虎藏龍》的舒緩和憂傷。江湖的恩怨仇殺代代相傳,李慕白曾想遠離這一切去過一種平靜的生活:「交出了青冥劍,以為可以從此退出江湖,沒想到又惹上江湖上許多新愁舊恨。」而江湖人的愛情也因道義、承諾、地位等各種因素只能在矛盾中徘徊不定,難以抉擇。李慕白為了向俞秀蓮表達自己壓抑多年的深愛之情,不惜用盡最後一口真氣;而玉蛟龍則在一系列打擊之後感到人生幻滅無常,投崖而去。這兩個電影部份的音樂分別是《Sorrw》(悲哀)和《Farewell》(永別)。《悲哀》在開始短暫的激烈和緊張之後,大提琴緩緩地進入,與交響樂共同營造出一個黯淡的空間;而《訣別》大提琴從一開始便進入,流露出一種憂傷的情緒。馬友友的演奏讓人欽佩,大提琴如泣如訴,尢其在音樂即將結束的尾音,漸隱的大提琴聲反而更強烈地拉扯住了聽者的心。 李慕白在臨死前對俞秀蓮說他浪費了一生,因為他一直沒有對俞表達出自己的愛,他說:「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而羅小虎這個強盜對貴族小姐玉蛟龍說:「真心的,就會實現。我問過老人,他們說『是』。心誠則靈。」老江湖、小江湖面對情字有不同態度,但結局卻都是悲哀的。譚盾在音樂中充份體現出了距離中的無奈和傷感。他的音樂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詩:「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讓我們感到譚盾的音樂並沒有因為旅美多年而變得西化,相反地,他的作品中透出一股更加深邃的東方音樂文化氣息。「江湖上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心裡何嘗不是?」人即是江湖,人的愛情和人生也如江湖一樣不可把握。譚盾的音樂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舒緩而優美的旋律,惆悵而悲傷的人生。《藏龍卧虎》電影原聲音樂是譚盾對中國人傳統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對中國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李慕白說:「我們能觸摸的沒有永遠。」這就是江湖,這就是無法擺脫江湖、無法預知的人生。然而譚盾的音樂卻能超然於江湖之上,給我們一點感悟。電影<卧虎藏龍>--背景音樂 是對中國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詮釋 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 是對中國人傳統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對中國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無盡的寂寞和悵然 .
武俠創新追求:影片既沒有火爆血腥的殺戮場面,也沒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節,李安講述了一個平實的故事,這當中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喜怒哀樂,穿插著兩對人的愛情線索,其間甚至還隱藏著一些哲理。影片與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武打戲更多發生在女人之間而不是男人身上,這種編排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楊紫瓊都不是功夫演員,但她們的武打戲卻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蘊藏著優美,勇武中體現著輕靈,嚴肅中透著頑皮,簡直是美不勝收。而李慕白的劍術設計得也頗為巧妙。周潤發雖然不是李連傑,雖然不會功夫,但以其魁偉的身影,尤其是那種泰山壓頂的氣勢,狠狠地幾劍劈下去,就足夠了。記得李安曾說過,他從小就喜歡閱讀武俠小說,而《卧虎藏龍》中武打設計,正是他想像中的樣子,這部影片里沒有血流成河,也沒有缺胳膊少腿,場面激烈卻不殘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詩意。
❸ 電影《武俠》內容主要講述了什麼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山村,甄子丹、湯唯飾演一對夫妻因一場血案發現了一場陰謀,並與金城武飾演的捕快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對決。
《武俠》是由陳可辛執導,甄子丹、金城武、湯唯聯袂主演的古裝武俠片。
影片於2011年5月13日晚,在法國戛納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2011年7月4日暑期檔在亞洲同步上映,下半年於北美、歐洲全院線上映。
角色介紹
金城武飾徐百九
捕快徐百九是一位"愛科學"的"武痴",做捕快之餘不但肩負著"法醫"的職責,且精通人體經脈學、實用物理學等等一些列,在查案的過程中,他敏銳嗅到了劉金喜身上的過人之處,遂對劉金喜糾纏不休。
❹ 張國榮演的《東邪西毒》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東邪西毒》,是個新武俠電影中的異數,它以武俠為殼,描述的卻是現代人的情感、迷茫、異化、和疏離。
作為一部新武俠電影,《東邪西毒》借用並重新塑造了已經被視為「集體神話」的金庸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並以前傳的模式重新建構了自己獨特的武俠世界。雖然也有武打,也有俠客,也有義所當為,也有恩怨情仇,但其整部影片的架構、主題、敘述方式、表達內容,卻與普通武俠電影大相徑庭。
《東邪西毒》一片雖不像王氏其它作品那樣自由、頹廢,甚至有些虛無縹緲,像是現在都市生活的預言!而「東」片卻像是精雕細琢、匠心獨具,可以傳世的復雜工藝品一般;遠離都市深入大漠的場景,卻依然吐露出那份特有冷漠、孤獨及疏離感!在感情上的描繪,絲絲入扣,有著一份比較以往作品的更多復雜及細膩;除了提供一個思考空間外,更透過劇中人物彼此的關聯性,及哲理般的對白,告訴我們一個解決感情問題真實且真正面對的答案! 這部影片講述了東邪、西毒和一個女子的半生緣。
但是實際上影片仍然沿襲著王家衛一貫的風格,整個故事都在 講述著拒絕與被拒絕的感受。片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害怕受到拒絕,但偏偏都受到拒絕。幾乎所有人都孤獨而自閉,渴望愛情的同時也渴望交流,但又在選擇與逃避之間永恆性的動搖不定:
或許,影片更像一部心理片:它探討著鋼筋水泥的都市中人們 的心態。茫茫沙漠象徵著冷漠的城市,戲中的每一個人在最大程度上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個性格符號。這個故事更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發生在現代大都市裡的潛文本。支離破碎的故事情節,像一個 又一個真實的片段,沒有意義,沒有聯系,最後,用"拒絕"這根主 線把一切散落的珠子穿起來,我們往往要到最後才會明白這一切,
中間的恩怨糾葛。或許影片最感人的是最後,張曼玉飾演的西毒的情人,倚在窗邊,眼神迷離,惘然地對著暗戀自己的黃葯師訴說:我拒絕了他, 終於讓他知道了得不到的感覺。我一直以為是我自己贏了,直到有 一天看著鏡子,才知道自己輸了。在我最美好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人都沒有在我身邊。如果能重新開始該多好!
❺ 金庸的武俠作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我曾經讀過一句非常神奇的話,金庸的書中沒有真正的大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真正的大俠精神?是懲惡揚善,應該更貼近水滸英雄。但這一部分在金庸小說中較少出現。歸根結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社會精英,其小說的核心應該是儒家思想。後來,一些佛教可能會混雜在一起。「俠為國,民為本」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儒家思想,而「憐我為世,憂我為世」則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佛教思想。
看完後,我總在想像自己在他們的環境里學習武術後做出的一個選擇。最後,我發現他們比我學識淵博,比我心胸開闊,正直而憤憤不平。讀完後,我總是掩面嘆息。當我回首當時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們寧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說帶給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會我在內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動,不被愛情所束縛。做自己世界的大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俠。
❻ 電影《武俠》觀後感
如果光看《武俠》之前的八分鍾片花,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懸疑破案電影。當然,因為有甄子丹,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無論怎麼折騰,最後還是得回歸到宇宙最強打擊各路壞人的路數上,所有的噱頭都只是噱頭,如同《武俠》這個片名,之於當年周星馳的《功夫》。武功,俠客,才是影片的內核。
但是當真正看到電影的時候,我又有一些疑惑了。因為在電影開始的前十分鍾,描述的完全是一個偏遠山區里一家農戶的日常作息生活,根本和武俠二字沾了不邊。要不是我認得出那上山砍柴的男人是甄子丹,那炒菜做飯的女人是湯唯,我幾乎要懷疑這不是《武俠》,而是《農民》了。
甚至,到了那兩個來者不善,一臉匪徒模樣的男人走進村莊,坐下喝酒,然後進了造紙廠,我都還沒意識到這正是之前放出來的八分鍾片花的開始。造紙廠工人劉金喜,居家好男人劉金喜,武功高強的劉金喜,開始打架了。
然後一臉柯南相的捕快金城武來了,這個叫徐百九的男人穿著一件長袍戴著一頂全球限量版的草帽,用皮笑肉不笑的笑容懷疑著這個山村裡的一切。劉金喜沒能逃過他的法眼,他覺得事有蹊蹺。而更蹊蹺的,其實還在後面。
套路,是經典(或者說被用爛)的模式:一個武林高手厭倦廝殺,決意退隱江湖,卻終究避不過江湖的腥風血雨。高手一定還是那個高手,江湖進來容易,退出永遠沒有那麼容易,而兵和賊之間,雙雄永遠會惺惺相惜,以至於大敵當前之時,會共同對付進犯的強敵。前半段充滿了文藝片情懷和懸疑片破案過程的故事完全是製造氣氛和情緒,為後面的你死我活大戰做一個盪氣回腸的鋪墊。
看罷《武俠》,我最深的感受是,這是一部有著極其濃烈的陳可辛風格的作者型電影,因為在看電影的過程里我老是回想起ufo時代的他。那應該是他很開心的一段時間,和幾個老友自己開公司,拍一些文藝輕喜劇,成本不高,票房不錯,故事輕松,演員放鬆,口碑上佳。我無端端的想起當時一部名為《歡樂時光》的電影,這部里陳小春張智霖許志安劉青雲演繹都市裡的小人物,各種斗氣各種損友各種泡妞,而導演則是現在一頭扎進飛車爆炸大場面的動作大導陳木勝。
我知道,無論是陳可辛還是陳木勝,雖然一直闡述自己想拍文藝愛情片,但他們都不太可能再去拍當年這么純粹的都市愛情輕喜劇了。一想到這里,我竟然又想起另一部UFO出品的都市輕喜劇,梁朝偉主演的《流氓醫生》。別被名字騙了,這部電影其實講述的是一個醫術精湛的醫生不願出入為有錢人治病的醫院去養尊處優,反倒在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廟街去替混混、妓女治病。其實這不就有些和《武俠》類似么?高手隱居,原本想樂得逍遙自在,但危險總會找上門來。
回想起當年的香港電影,總讓人莫名的惆悵。其實也不算莫名,因為當年的各種意氣風發,各種快意恩仇,各種愜意輕盈,到如今,充滿了閹割和自我閹割,充滿了審核和自我審核,充滿了合拍和公安,充滿了正義必勝,壞人必誅。當港片悄悄的變成了合拍片,這也就意味著,很多東西都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拍《甜蜜蜜》,監制《春逝》的陳可辛,也會在十年之後,拍《投名狀》,監制《十月圍城》一樣。從文藝片到輕喜劇,再到恐怖驚悚片,最後走到了國產大片的路上,再走到武俠功夫片這個華語電影最具影響力的招牌。陳可辛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但商業的現實算盤擺在他面前,他既是商人又是藝術家,如何在賺錢同時,實現自己的藝術價值?於是,於是,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愛情歌舞大片」《如果·愛》;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史詩戰爭巨作」《投名狀》;今天,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功夫片,《武俠》。
我能在這部電影里,看到陳可辛他固有的堅持。因為他的堅持,我們在功夫片里看到如何用科學(哪怕是偽科學)去解釋點穴、內力、輕功;因為他的堅持,我們能看到徐百九充滿了悲憫的身世;因為他的堅持,我們看到了甄子丹的壯士斷臂;因為他的堅持,我們看到了王羽的煞氣逼人。是的,這些都是因為陳可辛的堅持,否則若純粹以市場論,現在的80後年輕人,又有幾個知道王羽是什麼人?
從《投名狀》開始,我一直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希望陳可辛能有朝一日回歸他在UFO年代所擅長的文藝愛情片。他的《等待》我已經等待了很多年,當初那周潤發配張曼玉的陣容,如今早已只能換做幻想;而在《武俠》之後,我突然又產生了一種疑問:那就是陳可辛,你還能回得去嗎?當你這十數年間在不同的類型電影里求新求變的時候,你又將如何改變自己最擅長的文藝愛情片呢?
文章最後,我又想起了兩部電影里的片段:
一是《武俠》里,劉金喜在大戰之後,起床,背起背簍,帶上草帽,緩緩的走向山上。背後,是他升起寥寥炊煙的家。
二是《半支煙》里,曾志偉飾演的下山豹老年痴呆,完全失憶,他在街頭不停的畫著。謝霆鋒飾演的煙仔走來,攙扶他回家。
這都是令我動容的一幕畫面,那份感覺,知我者會明白,我為何動情。
❼ 如何評價電影《武俠》
電影《武俠》是一部反傳統、反套路、另闢蹊徑的反武俠電影,如果你想體驗除了徐克的江湖之外的武俠世界,可以嘗試觀賞。但是要注意不要抱有很大的期望,它可能會讓你懷疑之前的武俠世界觀。陳可辛果然沒有拍攝一部流俗的江湖武俠片或者單純的視覺奇觀武俠片,陳可辛擅長把握人物內心的細膩和人心中的陰暗詭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