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藝術概論的知識怎樣論述<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
狗屁
⑵ 搜一篇關於電影美麗人生的論文及其藝術表現2000字左右
本片由義大利國寶級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感人肺腑。該片曾獲得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部大獎。為什麼要選這部電影作為論文的對象呢?因為我曾經,甚至現在都被深深感動著。上了一學期的《電影藝術概論》,我就想試著從專業角度分析下這部影片。
影片一開始,樂觀開朗的猶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駕車來到城裡,從一開始就營造出幽默的氣息,鏡頭採用不同視距表現了開車失控的情景,用一個連續的近景記錄了基度和他的朋友從輕松悠閑的狀態到驚慌失措的狀態的改變。又用了一個晃動的鏡頭從景物上表現出情形的混亂。結合使用些長鏡頭,表現了失控的汽車。可以說一開始的畫面就是一個很精彩的鋪敘。
在基度與美麗的女教師多拉的偶遇的段落中,基督與一個小女孩在交談著,突然有一個聲音想起,特寫基度抬頭向斜上方看了下,然後慌張的要往前沖,鏡頭馬上切到小女孩,小女孩也往斜上方看。聲音在這次剪輯中起了連貫作用,然後鏡頭自然拍了個全景,女主角正從二樓掉下來,基度在下面伸手接,小女孩抬著頭看著。這是一個很連貫的剪輯。畫面中的女老師往下跳,鴿子從窗子里飛出來,畫面中間的小女孩緊張的移動了下,畫面最近的一隻馬晃了晃頭,表現出一種立體的感覺,使得這個畫面看起來更加飽滿,富有動感。
在多拉的一個「訂婚晚宴」上,聲音的運用在這段情景的配合上恰到好處。基度看到多拉時,背景放著輕松,跳躍的音樂,表現出基度欣喜的狀態。在多拉與別人交談時,音樂一度停止,當侍者送上一個蛋糕時,背景音樂再次想起,夾雜著鼓聲,鑼聲,表達出多拉心中的驚訝和高興。然後再次轉變為輕快的音樂,或許表現出多拉存在著某種的期待。當多拉青梅竹馬的男朋友宣布他們要結婚時,有點哀傷的音樂響起,可以想像這時多拉是多麼的不願意。在晚宴進行中,音樂又從哀傷轉向輕快,可想應該有讓人快樂的事情發生了,果然,基度騎著白馬,接走了多拉,此時的音樂愈加幽默,輕快,跳躍。音樂在這部影片中的配合是完美的,很好的表現出主任翁的心情,情景交融。難怪這部電影獲得了1999 奧斯卡最佳音樂-劇情片原作配樂獎。
多拉一襲粉色長裙,騎著被塗的花里胡哨的馬跟基度來到住處,再走進旁邊的花房,基度跟著走了進去……鏡頭沒有變化,從畫面中出來的並不是多拉與基督。而是伴著「祖舒華」的叫喚聲,一個孩子牽著小坦克歡快的跑出來。這是一次聰明的蒙太奇,也是最後贏得坦克游戲讓人唏噓的伏筆。雖然劇情跳過了五年左右,但是人們都知道,基度和多拉結婚了,還生了個叫祖舒華的孩子,他們過著和諧快樂的生活。
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充滿著喜劇的色彩,當影片下部開始時,基度被市政府的人帶走。這時的音樂由輕快變哀傷。預示著悲劇慢慢的到來。
祖舒華的外婆來書店看他,這一段畫面的剪輯中,顏色起到了連接的作用。從書店裡裝修的綠色,突然切到啊店門的綠色,此時基度正在關門,鏡頭一切,又跳到了兩幅綠色的壁畫。祖舒華和媽媽正從樓梯上下來。鏡頭一直跟著他們走,畫面又從一束紅花的綠葉和旁邊的綠色沙發上,跳到房子外綠油油的花叢,多拉接了他媽媽坐著馬車來。當看到屋裡的狼籍時,畫面又從多拉綠色的背景畫面,切換到一片綠色樹林的小道上,一輛暗綠色的車正在行駛。鏡頭又從車外,切換到車類,車類的背景還是綠色的帳篷,車內祖舒華和爸爸在談論車要開往何處。再切一個畫面,多拉正坐著車趕往某地,一個特寫畫面表現出多拉的焦急,而車後窗的背景還是綠色的樹林,而接下來的好幾個鏡頭也用綠色連接著,綠色的樹葉,穿綠色制服的士兵,燈光的配合下綠色的陰影等等。這一連串綠色的連接,很好的起到過度作用,雖然拍攝的空間一直在變,一直在跳動,但是有了綠色的過度,看起來卻很順暢,很連貫。
在納粹營里,基度和工友在搬鋼鐵,為了表現被抓來的人多,也為了表現畫面的立體感,畫面出現好幾隊列的搬運人群,雖然是並排的,但是交錯的行走,表現出一個多維的空間。這段里,畫面的切換剪輯是以灰色為主色調。讓一個陽光的小孩子身處在一個灰暗的環境中,形成強烈的反差。更表現出下半部影片的悲。
影片到了最後,基度因為要去找多拉,被納粹德軍抓到了小巷裡。畫面中響起了幾聲的槍聲。雖然沒有見到人,當槍聲告訴我們,基度被槍斃了。這也是一種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畫面定格在了基度進去的那個小巷,在燈光,音樂的配合下,雖然眼前空無一人,看著這畫面卻忍不住想流淚。
納粹人跑了,祖舒華從鐵箱子里出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站在狼籍的廣場上,配合冷色調,這是何等的凄涼,這時候有坦克的聲音從祖舒華身後傳來,祖舒華慢慢轉過身子,畫面切到祖舒華眼前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陽光的畫面,象徵著希望,前後兩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和視覺沖擊,一輛坦克從畫面里慢慢開出,呼應了前面埋下的伏筆。輕松的音樂再次響起,祖舒華和媽媽相聚了。
這是一部喜劇?還是一部悲劇?一個讓人感動的電影,感動於愛情,親情的偉大,從來不知道美麗的定義是什麼。可能是指外表,可能是內心,也可能只是一種細微難言的感覺。 我想,也許不管是我們中的哪個人,不管是多麼年長或者年幼,都不可以十分肯定十分自信地說自己完全清楚什麼是美,什麼是丑。
有時候我想,親情之愛,總是最平和的,不會太激烈太極端,但卻又是最本真的一種淡然的美好。 親情,真的可以讓人放棄幸福放棄前途放棄生命去拯救自己的至愛。只是因為那濃於水的紅色的沸騰。 總是崇敬愛情的熱烈,感動於他人轟轟烈烈抑或是簡單幸福的愛情故事,卻一直都忽略了,那些離自己最近的,最本真的親情。 親情總是淡定而安靜的,以一種平凡的姿態來拯救一個人的心靈,使人的心更純凈更柔軟,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接受愛。
這確實是一部很棒的電影,無論從劇本,還是拍攝手法,亦或是燈光,音樂的配合。因為學習有限,無法在拍攝手法上闡述我更多的觀點,但這門課的學習,讓我對電影的拍攝製作充滿了興趣,我會不斷的去了解,去掌握。只因為我喜歡電影這門藝術。
無論你身處多麼困難的環境,別忘了你的笑!
⑶ 藝術概論是什麼~
藝術和美術他們本來是一體的 。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至於藝術和美術他們本來是一體的在西方,"藝術"與"美術"都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音樂、文學、戲劇等,當時廣義的art甚至還包括制衣、栽培、拳術、醫術等方面的技藝。到了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准,為日後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了伏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的"等同起來,18世紀中期,基於美的藝術概念體系方才正式建立,藝術成了審美的主要對象。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它既可以用來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其它各種藝術門類,有時又專門用來要指稱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們甚至還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
⑷ 《藝術概論》研究對象是什麼
《藝術概論》研究對象是藝術設計類學科的不同領域。
《藝術概論》教材的內容涉及藝術設計類學科的不同領域,介紹了基本的藝術理論,設計方法與設計手段,涵蓋了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方向。
同時,教材還力求在挖掘藝術設計教學的共性特徵與打造特色藝術設計文化,珍視藝術表現的地域特徵方面實現統一,特別是吸納了立足於我國千年瓷都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陶瓷藝術設計,陶藝等學科內容。
教材的宗旨是針對設計藝術學,美術學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深入淺出地分析介紹國內外先進的設計藝術的基本原理,構成要素,表現形式與類型,強化學生的設計思維,陶冶學生的設計意識,使其在藝術設計實踐中能很快形成新穎獨特的設計理念。
教材第一期擬推出15種,主要包括素描,色彩等基礎課程教材,藝術概論,設計心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教材,傢具設計,景觀藝術設計,陶藝手工成型等環境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的專業方向課程教材。
《藝術概論》為高等院校藝術基礎理論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組織編寫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重要選題之一。
《藝術概論》在文化部前藝術教育事業管理局一九八一年組織編寫的全國藝術院校統編教材《藝術概論》的基礎上,吸收了現當代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的部分新成果;
結合八十年代以來新出現的各種藝術現象和藝術問題,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當前的文藝思想實際,重新編寫的一本藝術理論教材。
《藝術概論》的編寫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堅持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
從現實出發,對二十世紀以來的藝術問題,對近二十年中國文藝界出現的新的研究課題,新的藝術現象,力求做出正面的理論闡釋。
⑸ 藝術概論。談談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的異同
電影與電視藝術他們都是綜合藝術,又是現代科學的產物,都採用畫面、聲音、蒙太奇等藝術語言,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但是電視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又有自己的獨具體征,一是電視的技術形成了這門藝術的特性。二是電視的介入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獨特的觀賞特點。三是電視傳播的迅速性形成了這門藝術更加生活化的特點。
但是由於電視藝術尚未形成自己的獨立沒學體系,人們往往還是將影視並提。
⑹ 藝術概論評電影定軍山
早已失傳。
⑺ 電影藝術概論指啥
運用現當代文藝理論,從文學批判的「當下」視角,對電影藝術的歷史、美學特徵、內容、形式、導演、表演、鏡頭、聲音以及電影藝術批評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和重新解讀。
文學理論與電影藝術實際相融,將自我的獨特見解和電影在後現代背景下所凸顯得特徵運用理論表達、求證,特色明顯。是提高藝術修養和電影鑒賞水平的可讀著作,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現當代文學教師進行電影藝術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