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電影藍的影評 要原創的
無畫面無情節,也沒有對白沒有人物,除了詩性的背景音樂和賈曼寧靜安詳的自白。賈曼用這種極端的「反電影」形式,向我們講述他最後的歲月:是嘈雜煩躁的醫院聲,也是岸邊孤獨深沉的海浪聲;是他面對死亡時毫無怨言的沉默,也是他不舍離開深愛戀人的不忍與決絕。
❷ 法國電影 藍中的音樂
肥沃的土壤
❸ 誰能給發個影片紅白藍之藍的影片音樂賞析啊~~~高分懸賞!
<藍色情挑>是Kieslowski三色電影的首部曲,這三部電影將以藍,白,紅三色為意象,以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為命題,闡述人際關系的互動與性靈的覺醒,可以想見這會是不同凡響的創作,而一開場的<藍色情挑>也確實樹立了典範,雖然它有個最不知所雲的中文譯名,也是三部片子中最沉重的作品,不過感覺上也是最出色的作品,故事內容描寫遭逢喪夫喪女之痛的音樂家遺孀,以自我封閉,隔離記憶,抗拒情感的方式,來逃避失去親人的痛楚,後來在一連串生活,感情的探索省思中,漸漸走出陰霾感傷,終能找回面對過去的勇氣,重拾感受與愛人的能力,故事中以過世音樂家Patrice一篇未完成的樂章為軸心,這篇樂章是Patrice接受委託,為歐洲聯盟所譜寫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樂章的主題則是」愛」,當音樂家車禍身亡時這首作品仍未完成,而其遺孀Julie是唯一了解,並且有能力將殘缺的作品完成的人,然而Julie沒有辦法面對承受過去的一切,而否認這篇作品的存在,直到Julie發現自己丈夫的外遇,並且一步步走出內心的障礙,Julie才有能力面對並完成這首作品,電影也在這首曲子大工告成時劃下句點,音樂在這樣一部電影中的重要性,相信已經不言可喻了.
在這部配樂中,配樂家Preisner一人」分飾」四角,車禍身亡的音樂家Patrice,Patrice的妻子Julie,Patrice的好友,同時也暗戀Julie已久的Olivier,當然,還有那位常常出現在Kieslowski電影中的虛擬作曲家Van Den Budenmayer.我想我還是先稍微說明一下Van Den Budenmayer這個人物,因為在一般電影音樂中並沒有這種狀況,這是Priesner與Kieslowski一種特有的默契,這個虛構的音樂家其實就是Preisner在Kieslowski電影中的化身,他在Kieslowski的電影中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且橫跨了許多部Kieslowski的電影,包括十誡系列,三色電影以及<雙面薇若妮卡>等,我們時常可以在Kieslowski的電影中,看到劇中的角色唱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歌,買他的唱片,演奏他的曲子等,甚至連原聲帶上也會將某些曲目標示成Van Den Budemayer的作品,不過別誤會,其實並沒有Van Den Budemayer這么一個人物,不過他彷彿真的存在於Kieslowski的電影世界中,無形的連串著Kieslowski所有電影間的脈絡.
在<藍色情挑>中,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作品是悼念音樂家Patrice的喪曲(Funeral Music),這個樂章一方面在電影中的葬禮場合有幾段演出,有管樂(Track 2.),弦樂(Track 14.)與管風琴(Track 13.)等多種版本,同時也成為配樂中,一個象徵Julie過去記憶的主題,非常沈痛的一個樂章,每當刻意迴避過往一切的Julie一與記憶交會,這個樂章就會無情而悲愴的轟然而出,那是Julie再怎麼逃避否認,也難以抵抗的悲痛記憶,Kieslowski有時甚至會將影像剎時隱沒,陷入一片短暫沈痛的黑暗中,彷彿現實環境與人的知覺在瞬息間,被巨大的傷痛與不堪的記憶所吞沒,而即使在電影外聽這個樂章,那種強烈的悲愴仍然洶涌浮現,讓人無力逼視,也無法抵抗.
Julie盡最大的力量要忘卻所有的過去,隔離所有的感情,使用一種封閉情感,斷絕感受的方法,來避免自己受記憶與悲傷的折磨,然而一個人無法真正的將自己和過去一刀兩斷,特別是在情感上.一開始,Julie將亡夫Patrice未完成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丟棄,然而Julie在整理遺物時,還是發現了Patrice未完成的部份樂章,這個遺漏的樂章有八個小節,在Patrice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Track 1.),這八個小節只在最後隱約浮現,並沒有具體完成,而也只有Julie知道這八個小節的存在,只是甫逢巨變的Julie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作品,甚至直接丟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原稿,顯示當時Julie根本沒有完成全曲的打算,她只想把這首殘缺的作品連同她的過去一起埋葬.只是,這個八個小節的樂章似乎一直保留在Julie心中,在Julie抗拒一切情感與記憶的同時,這個樂章也成為Julie心中,對過去記憶與內心情感的一點保留,就像Julie丟掉了所有的東西,回復本姓,更換住所,卻不自覺的保留了一串舊的藍色吊飾.觀眾很容易發現,每當Julie必須與人接觸,必須面對新的感情與生活時,這個樂章就會在幽幽浮現,因此,這個樂章隱約代表了Julie心中,仍渴望著能有重新開始生活的機會,這個遺落的樂章有時甚至和悲傷的喪曲糾結一起(如Track 5.15.The Battle Of Carnival And Lent),形成一種思緒的對立與掙扎,顯示Julie無法真正的拋開過去,也無法真正的重新開始,我有些覺得這個樂章就像一把打開心門的鑰匙,只有當Julie能面對過去,將這個樂章與亡夫的遺作結合時,才能真正的找回生活下去的意義和理由.
Olivier是Julie必須面對的新感情,最初Julie對Olivier的態度其實十分冷漠,不過隨著故事的進展,以及後來Olivier發現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另一份備份,Julie的態度也漸漸有所改變,電影中一段滿令人印象深刻的劇情,是Julie協助Oliver改寫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urope未完成的部份(Track 18.19.20.Olivier s Theme),不過Julie在此刻仍然沒有真正的對一切坦然以對,她並沒有接手完成這首作品的打算,反而同意讓Olivier接手這個音樂委託,而後來Olivier寫出來的作品,風格和Patrice的原始構思有滿大的差異,於是Julie及時介入,將Oliver激烈熱情的情緒加以收斂,讓它能比較接近Patrice的作品,但Julie仍然沒有將Patrice未完成的八個小節呈現出來.
到故事最後,Julie終於又拾回感受與愛人的能力時,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才終於得以完成,和Patrice未完成的版本比較之下,Julie將遺落的八小節樂章重新接回這首曲子,並且延展成完整的結尾,Kieslowski以運轉流暢的剪接,組合出故事中Julie所曾接觸過的人事物,同時也讓整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一首以希臘文演唱,以愛為主旨,充滿力量與感懷的禮贊,而一路下來,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成的過程,也是Julie由自我封閉到打開心門的歷程,Julie悲傷冰冷的心靈也終於掙脫禁錮,獲得自由.
<藍色情挑>可以說是影音結合中相當極致表現之一,如此緊密的影音結合是電影藝術的高度成就,然而如果要將這些音樂獨立在影像外,單就原聲帶的來考量時,不免就會遺失整體創作的藝術價值,比如,如果一個人對這部電影毫無概念,對於這張原聲帶的內容,大概就僅止於一首悲愴的喪曲,一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以及許多以此發展而成的零散短篇樂章,許多音樂運用的手法和意象,似乎很難在這些音樂獨立於故事和影像外時,還能完整的傳遞給聽眾,不過所幸的是,以<藍色情挑>的原聲帶來說,雖然會讓人覺得若有所失,獨立的音樂欣賞性仍然頗高,特別是Song For The Unification,即是一首完整的聲樂作品,而由遺落的八小節音樂鋪陳成的Reprise,虛構音樂家Van Den Budenmayer的Funeral Music,後來並沒有真正結合在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的Oliver s Theme,以及幾首小品氣質的笛子獨奏也頗為動聽,同時當中也收錄了<紅色情深>的波麗露舞曲(作為預告片的配樂),因此以一張原聲帶來說,它仍有出色的音樂獨立價值,不過以我個人的感覺,它在電影之中,才真正能讓人產生經典之作的感受.
❹ 電影《藍》的冷暖對比,飽和度對比
什麼?
❺ 關於紅白藍三部曲之「藍」的電影原聲問題
其實我也不知道答案,希望下面的東西能幫上你忙
波蘭電影配樂大師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
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1955-)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1980年畢業於Krakow的Jabielonian大學的普瑞斯納,是一位學習力相當強的人,他認為「每件事都可能被學習」。中學時代玩搖滾樂並在小酒館駐唱,大學時代則決定要當作曲家,因此開始看著交響曲的總譜分析樂曲,並從室內樂創作開始著手。
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互動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對於電影中的音樂相當講究的導演,他認為音樂是電影的精靈魂魄,甚至曾經說過:「音樂是我的Cast」。在他的電影中音樂經常比畫面佔有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扮演著「填補鏡頭無法傳達的意境」的工作。普瑞斯納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合作過八部電影,兩人的理念或許不那樣一致(在音樂觀念上,奇士勞斯基保守、普瑞斯納前衛),但是兩人溝通順暢。談起基耶斯洛夫斯基,普瑞斯納認為,「基耶斯洛夫斯基雖然不懂創作的技巧,但卻相當了解音樂在電影中的功用,我們很少談論實際配樂該如何的問題,反而較常討論哲學性的概念,例如音樂在電影中該扮演的角色。」從兩人合作的電影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彼此的互補性所激盪出的藝術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像如果少了普瑞斯納的音樂,就像是失去靈魂的血肉般地不完整,同時普萊斯納能精準地掌握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意境。
他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合作的影片包括早期的《無止無休》(No End)、《十誡》(The Declogue),以及《十誡》中單獨拿出來拍成電影的兩段《殺人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愛情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雙面維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還有顏色三部曲《紅色情深》(Rouge)、《白色情迷》(Blanc)、《藍色情挑》(Bleu)等。有趣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與普瑞斯納兩人一起塑造了一個虛構的作曲家,十九世紀末的荷蘭作曲家梵德布登梅爾(Van der Budenmajer),事實上梵德布登梅爾就是普瑞斯納,但是普瑞斯納還是煞有其事地將自己過去的作品分類,說是梵德布登梅爾所寫,甚至還捏造了梵德布登梅爾的出生、死亡日期。在《十誡》、《雙面維若妮卡》、甚至是顏色三部曲中都提到取材梵德布登梅爾的音樂。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雙面維若妮卡》的劇本中,清楚地描寫下他所需要的音樂感覺,何時要有音樂出現,傳達何種情緒。而這些描述性的文字,透過普瑞斯納的天賦,全都化成了深邃的音符。普瑞斯納是那種從電影開始構思就參與工作的配樂家,因此他能夠以宏觀的角度思索音樂在影片中的戲劇性,而不僅只是填補空缺的綠葉角色。在《雙面維若妮卡》中,普瑞斯納建議奇士勞斯基使用與電影主題無關的但丁詩句,透過古義大利文的吟唱給了普瑞斯納極大的靈感,甚至營造出意想不到戲劇效果。
《紅色情深》、《白色情迷》、《藍色情挑》三部曲中,主要傳達奇士勞斯基的「宿命」基調。在配器上,普瑞斯納以單簧管、鋼琴的獨白傳達影片中人類內心的孤獨疏離;以女高音搭配管弦樂團傳達出空靈神秘的氛圍,描繪無常卻充滿神秘的人生,節奏上《白色情迷》多用探戈、《紅色情深》則用波烈露,但是《藍色情挑》則是他認為影片搭配音樂緊密度最高的一部,更勝《雙面維若妮卡》。
其它著名作品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之外,普瑞斯納與導演阿茲尼卡賀蘭德(Agnieszka Holland)也有三部電影的合作,包括《歐洲,歐洲》(Europa Europa)、《Olivier Olivier》、《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與其它導演合作的作品則有,赫達巴比高(Hector Babenco)的《在上帝賜予的土地上遊玩》(At Play in the Fields of the Lord)、路易馬盧(Louis Malle)的《烈火情挑》(Damage)、路易曼多奇(Luis Mandoki)的《當男人愛上女人》(When a Man Loves a Woman)、查爾斯史瑞吉(Charles Sturridge)的《神仙故事》(Fairytale:A True Story)。
而較新的幾個作品則包括,青年導演艾多拉多龐提(Edoardo Ponti)的短片《LIV》,赫達巴比高的新片《愚蠢的心》(Foolish Heart);相當仰慕奇士勞斯基的導演黛博拉華納(Deborah Warner)執導,改編自伊莉莎白鮑溫(Elizabeth Bowen)的小說《去年九月》(The Last September);還有北歐導演漢斯彼得莫蘭(Hans Peter Moland)執導的《亞伯丁》(Aberdeen)。在電視方面,除了影集《十誡》之外,普瑞斯納受託為英國國家廣播電台與波士頓WGBH合作的,26段二十世紀人類歷史的節目」人類的世紀」配樂,該影集在三十多個國家播出。這些較新的普瑞斯納作品,過去在國內並不容易聽見,但是《十誡》、《去年九月》、《亞伯丁》目前在台北可以見到蹤跡。
普瑞斯納所獲得的榮耀獎項包括,199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1996年尚貝克(Jean Becker)導演的《愛麗莎的情人》(Elisa),以及1995年《紅色情深》兩片讓他獲得兩次法國影藝學院凱薩獎;1995年獲得波蘭錄音工業獎;1994年獲得The Mayor of Krakow's Medal終生成就獎;1991年、1992年、1993年三度獲得洛杉磯評論協會年度最傑出電影配樂獎;1992年、1993年兩度獲得金球獎;1992年因為向海外介紹波蘭文化的傑出成就,獲得最佳外交總理獎等等,目前普瑞斯納是法國影藝學院會員。
在電影原聲帶的銷售成績上,《雙面維若妮卡》原聲帶自1991年發行後,至今全球銷售超過三十萬張,1992年獲得法國金唱片。紅白藍三部曲全球銷售超過七十萬套;另外《普瑞斯納的音樂》(Preisner's Music)專輯收錄近十年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在波蘭銷售超過六萬張成為白金唱片。
❻ 求法國電影《藍》從色彩造型角度分析
法國人那棕色的卷發和美妙的法語發音就像是巧克力遇上了交響樂,莊重灑脫攪拌著溫柔浪漫,讓人久久品味其中。法國的電影是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在法國人的生活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愛情和哲理交織,愛情和道德碰撞,愛情是法國的味道和香氣。「骨灰級」的殿堂大師基斯洛夫斯基用愛情為我們的法國電影之旅開辟了新的視角——愛是哲理的載體和人性深刻的反思。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影片恰好代表了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藍、白、紅,分別寓意了自由、平等、博愛。 《白》中地鐵隧道里,小夥子拿出了槍,你確定要死嗎?確定!真的確定?確定!碰!一聲槍響(空),老男人哆嗦著倒下了。你真的確定要死嗎?老男人搖了搖頭,小夥子哆嗦著出了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談到白色的平等主題時說:「我們了解平等的理念,人人都嚮往平等的地位,但我認為這完全不是真的。我不認為有哪個人真的想平等,每個人都想『更平等』」。妓女在酒吧里跳脫衣舞,但是誰都有尊嚴。當她看到自己貧窮的父親在酒吧時,她求女主人公將自己的父親勸走。當女主人公將自己的遺產留給自己丈夫的情人時我看到了自由。給別人自由自己也得到了自由,這是生命的解脫。我忘不了《藍》給我的震撼和對我的啟迪。有偷窺欲的老男人聽到女主人公乘坐的船出了事,瞪著電視看倖存幾個人的畫面,當看到女主人公還活著,可是她跟她的男朋友在一起時,老男人流下了眼淚……淚水是復雜的是發自內心的是純潔的。那就是愛。那是人生的意義,靈魂因為有愛而滿足。《紅》是他的封箱之作,在一部部對生命破碎和背離的描繪之後,基斯洛夫斯基終於表達了他對愛的肯定和盼望。在靜靜的夜晚,當我品著微甜的咖啡欣賞著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時,內心感受到絲絲的苦楚和焦慮。然而《藍》、《白》、《紅》卻已經在我記憶的深處留下這來自法國電影的濃郁的純香。
❼ 急需《紅白藍三部曲》中《藍色》的音樂分析
這是一部浸透在音樂中的電影。朱莉的丈夫是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兩個人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很幸福。一天,三人坐在車上,朱莉的丈夫講起了笑話,這時車禍發生了。幸福在一瞬間粉碎——朱莉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突如其來的重創常常使人措手不及。朱莉開始封閉自己,但周圍的一切無不在提醒她:生活仍在繼續。丈夫生前未完成的樂曲中的旋律如影行隨地拌著朱莉,一再把她從虛幻的平靜中拉回殘酷的現實。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始終以一個主題貫穿全片。全片90分鍾,平均每6,7分鍾主題以2---6小節呈現。它不僅起到渲染情緒,推動 劇情發展的作用,而且還直接參與了影片場景轉換中的銜接。雖然每6,7分鍾,這一主題就會再次出現,但由於使用多種不同樂器演奏,所以並不顯得呆板,枯燥。如在影片0:30:50處,朱莉搬到新家時,心情漸漸平靜下來,此處影片採用弦樂器演奏了這個主題並且夾雜著電子音樂製造的噪音。這一場景主題重復了3次並配以不同的噪音且噪音一次比一次刺耳,給朱莉看似平靜的心增添了幾絲紊亂。影片中也多次用笛子演奏這段主題。
主題第一次呈現是在0:09:21處,丈夫和女兒出殯。朱莉由於受傷無法參加葬禮,只能躺在病床上從屏幕上觀看。此處,音樂連接了兩個時空——葬禮現場和朱莉所在的醫院。大管與長號明亮的音色浸透著對死者無盡的哀思。一大一小兩座棺木已使朱莉與丈夫,女兒相隔兩重天,而朱莉顫抖的手指反復撫摩屏幕更使人絕望的體味到這種生死相隔。
人和動物在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當受傷後,他們都會選擇獨處慢慢的舔拭傷口。朱莉也想通過自我療救走出悲傷的圈囿。樹林中一座小木屋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朱莉坐在屋裡的搖椅上似乎已睡著。這時一片幽幽的藍光籠罩在了她的臉上。音樂進入,仍是那個主題,共7小節,銅管高壓般的音響和隆隆震撼的鼓聲猛然把平靜和諧打破,接著明亮悲傷的長號響起,此後銅管與長號交替使用,大管急促、有力;長號相對舒緩、綿長憂傷。一強一弱,形成強烈的節奏,象「咚咚咚」得不斷扣擊人心。在第5小節結束時,有人找朱莉,人聲進入,「朱莉?」,緊接著高亢的銅管樂再次響起,似乎這簡單的一句問候對於朱莉也似一記驚雷,隨後主題在長號悠長明亮的音響中結束。
這段音樂起了雙重作用。首先它是朱莉內心活動的外化。看似恢復平靜但災難留下的創痛正如這種強勢如驚雷的音樂不期然的把朱莉從虛幻的平靜中喚醒。這段旋律採用大調式,剛強、沉鬱,節奏感很強給人以一種敲擊的感覺。它時時提醒:不要遺忘,悲傷,悲傷得崇高得活著。另外音樂本身也起到了蒙太奇的剪輯作用。音樂使影片從靜謐的氛圍到猛然的緊張,預示下面會發生一些事情。果然音樂第5小節結束後,影片出現了一個黑屏。然後強勢的銅觀樂再次響起。影片已剪輯到另一個畫面——一位報社的朋友。他們的對話:
記者:我知道你不想見我
朱莉:是的
記者:我能進來么?
朱莉:不
記者:這與采訪無關
朱莉:那關於什麼?
記者:我正在寫你丈夫的報道,但有件事情我不明白
朱莉:什麼?
記者:慶祝歐洲聯盟的樂章
朱莉:沒什麼樂章
記者:朱莉你變了,你以前不是這樣的
朱莉:你知道我出了車禍?在車禍中我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朱莉轉身走)
記者:朱莉,你丈夫的曲子真是你寫的么?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經過車禍,朱莉已不想和外界聯系,任何能夠提醒她記憶的都可能會刺激她敏感的神經使她痛楚。也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這段主題有如此強烈的節奏,它在敲擊什麼——生活讓我們無處可逃。
《藍》中的音樂既是朱莉內心情感的外化,也是朱莉行動的向導。它是朱莉內心樂章。每當它響起時,都會把朱莉引向下一個行動。朱莉回到郊區的別墅,那是她和丈夫曾經工作的地方。鋼琴旁還放著丈夫未完成的作品。朱莉看著這段譜子,這時攝影師用虛焦拍攝樂譜,有一種模糊感。似乎朱莉是透過淚眼在看。隨著每一個樂符的出現鋼琴響起,朱莉的手不自覺的搬動琴蓋。巨大的琴蓋聲打斷了音樂也把朱莉從悲傷中喚起。如何解脫或僅僅緩解這種痛苦,朱莉需要找到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背叛曾經珍惜的東西,賣掉房子,搬到偏僻的街區,朱莉尋找丈夫未完成或者准確說是她與丈夫合力未完成的作品。有一段樂曲非常好,就是影片中反復呈現的主題,朱莉找到了它,影片為我們合唱了這段主題,朱莉拿走它,把它丟進了垃圾車。隨著樂譜逐漸被捲入垃圾車,合唱也彷彿被扭曲了以至最後消失。這里音樂處處引導,推動劇情向前發展。
影片中有幾處朱莉游泳的場景。她從此岸游到彼岸再游回來,彷彿在泅渡,卻始終無法靠岸。當她正要上岸時,銅管高壓搬的音響進入,朱莉又跌入水中,彷彿被這強力的音樂壓迫入水中。朱莉全身蜷縮著浸泡在一池幽藍的水中,憂傷彷彿浸透骨髓。(0:45:39)
這悲傷彷彿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朱莉。既然自我療救如此困難,朱莉想到了依靠母親,那是她唯一的親人了。(0:55:52)陽光灑在養老院里,老人們顯得很安詳,歡快的音樂響起。襯托著朱莉沉重的心情。朱莉來此看望母親。母親已經痴呆,無法認出朱莉,當聽到朱莉的噩耗時仍然無動於衷。這是他們的對話:
朱莉:我什麼也不要,不要財產,朋友,愛,全是騙人的
母親:你有錢么?孩子
朱莉:該有的都有了
母親:這點很重要,人不能拒絕一切
一個人即使什麼都不記得了,但她還知道一件事:佔有,使自己手裡盡可能握有更多東西。
從母親那回來,朱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了一隻貓把家中那些幼鼠殺死。朱莉似乎陷入悲傷的海洋無力自拔。但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折。丈夫生前有一位情人。(1:14)朱莉從奧利華口中得知此事。奧利華問「你想幹嘛?」緊接著是黑屏,銅管演奏的強勢主題進入。朱莉微笑著說「去見她」。這里導演處理角色情緒的手法很巧妙。沒有用語言也沒有通過演員誇張的表演。而是給了一個黑屏,給觀眾一個想像空間。並且通過音樂來展現朱莉聽到消息後的震驚和復雜心情。此時朱莉就象跌入如黑屏般的深淵,頓時沒了方向。一方還在苦苦執著於這份深情;另一方卻早已把她看淡。她的悲傷突然失去了憑據。
也許所謂崇高的痛苦本來就是我們臆想出來的。生活仍在繼續。丈夫已死去,奧利華深愛著朱莉。現在所要做的,只是接受生活。朱莉把鄉間那棟別墅留給了丈夫的情人和他的遺腹子。朱莉再次看望了母親,隔著玻璃,然後告別。
朱莉最終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影片結尾朱莉和奧利華似乎象嬰兒一樣蜷縮在子宮里。隆隆的鼓聲和激越的銅管音響進入。華麗如絲緞般的女高音高亢、明亮。隨後鏡頭切換了一系列場景:目睹車禍的少年,痴呆的母親,護士,妓女,B超中的嬰兒,母親安詳的笑容,朱莉潮濕如嬰兒的眼睛。生活就象一副展開的畫卷。音樂漸漸趨緩,由明亮轉為渾厚,最後鏡頭定格在朱莉冥想的臉上。
❽ 關於電影。德里克加曼的《藍》。
http://video..com/v?word=Blue+%BC%D3%C2%F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一個在線看的地址。不過沒翻譯。全英文的。 你居然想看這個電影,全藍色背景,沒圖像,就聲音敘述。